![]() ![]() ![]() |
|
|
|
2013/09/26 09:43:26瀏覽98|回應0|推薦0 | |
第十一章耶穌和抹大拉的孩子 早期基督教的分裂和抹大拉的逃亡 在一世紀四十年代初,使徒彼得在敘利亞安提俄克和新改變信仰的保羅結成聯盟。而耶穌的弟弟雅各和拿撒勒派信徒的活動中心在耶路撒冷。當奮銳黨的西門在塞浦路斯建立起自己的派係時,早期基督教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分裂之路。1
在此之前,彼得一直是耶穌的最佳助手,他本應該在瑪利亞·抹大拉產子後的獨身生活階段保護她。但盡管彼得自己也結婚了,他還是對女性存在偏見,不願對一個威脅他地位的女祭司點頭示好。因此,他把抹大拉排擠在安提俄克教派之外。
((公元44年,"基督徒"這一說法首先在安提俄克出現,新的宗教在這裏正式產生了。後來他們把中心轉移到了羅馬。))
在這個過程中,耶穌和抹大拉於43年12月再次開始了他們的婚姻生活,這是他們的兒子出生六年後。耶穌似乎並不在意彼得對抹大拉表現出的敵意,他很滿足於抹大拉和奮銳黨的西門以他的配偶海倫娜-莎樂美的友誼。正是在那時,43年12月,抹大拉第三次懷孕。但到44年春天,耶穌和改信入教2的約翰·馬可一起乘船出訪小亞西亞中部地區的加拉提亞。 在此期間,雅各和拿撒勒派信徒漸漸成為耶路撒冷羅馬當局的威脅。於是卡爾基斯的希律於44年處決了使徒雅各·半尼其(《使徒行傳》)。奮銳黨的西門立刻展開報復行動,甚至給希律王阿格裏帕下毒3,但不久他就被迫流亡。使徒達太在逃跑過程中被捕,後被卡爾基斯的希律處死。這時已懷孕的瑪利亞·抹大拉處境非常危險,因為卡爾基斯知道她和西門是同盟。於是她求助於保羅以前的學生,年輕的希律-阿格裏帕二世。後者安排她逃到了希律家族在高盧的領地。 第45節:抹大拉逃到法國的經過 我們已經知道,西門於公元32年在耶路撒冷領導了一次奮銳黨起義,反抗總督彼拉多。結果他被希律-阿格裏帕一世判為"非法",後來西門策劃暗殺了他。奮銳黨的西門雖然也是耶穌的使徒之一,但以狂熱份子著稱。凡是和他有關的人都是猶太最高評議會的長者和羅馬當局的懷疑對象,正是這些人審判了耶穌。瑪利亞·抹大拉是虔誠的教徒,並且是西門(拉撒路)的親戚,一直被懷疑是奮銳黨的一員。她很有可能是因此被稱為違反律法的"harmartolos".這個詞在《路加福音》第7章第37節中被錯誤地譯為"罪人".
抹大拉逃到法國的經過
大主教拉班所著的傑作《瑪利亞·抹大拉的生平》講述了抹大拉、馬大、西門和他們的陪伴者離開家鄉海岸的情景: 在東風的吹拂下,他們駛過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大海,把羅馬和意大利的所有土地留在了右邊。然後,他們歡喜地改變航向向右,來到了維埃納高盧省的馬賽。加圖16,《抹大拉到馬賽的航程》 巴黎圖書館收藏了許多比拉班的著作還要古老的文獻,它們都見證了瑪利亞·抹大拉一行到達普羅旺斯的情景。公元7世紀的一首讚美詩中提到了這一事件。17世紀的耶穌會士博蘭德重新編寫《聖徒行傳》時收納了這首讚美詩。4早在4世紀早期,就有文獻記載這一事件。3世紀,在梅羅文加王朝之前,高盧"漁夫國王"統治時期,卡西尼派信徒就守衛在聖香山了。據研究,9世紀的一份名為《真福瑪利亞·抹大拉生平》的文件是由2世紀的希臘文原版翻譯過來的,原作者很可能是赫格西仆。5 「瑪利亞·抹大拉的航線」 在宗教藝術作品中,有許多瑪利亞·抹大拉在普羅旺斯的肖像畫。它們的主題包括她的船靠岸、她和馬賽女王的會面(見圖15)、加圖15《瑪利亞·抹大拉在普羅旺斯上岸》她在岩洞中沉思等。還有一些她和拉撒路、馬大在一起,以及她向郎格多克的人們講道的繪畫(圖51)。加圖51《瑪利亞·抹大拉在普羅旺斯布道》 這些作品都毫無例外地把這一行人的首領描繪成奮銳黨的西門,他後來被稱為偉大的拉撒路(馬西摩)。他在馬賽地位很高,海港邊的聖維克托教堂中曾立著他的雕像。公元63年,當抹大拉去世時,他把抹大拉安排在聖馬西摩禮拜堂的雪花石膏墳墓中安息。這一行人中還包括馬大的女仆瑪塞勒,她由使徒腓力及聖特羅非摩(後來的"阿爾勒的聖特羅非摩")陪伴。 歷史學家吉爾達·阿爾班尼庫(公元425-512年)把腓力稱為約瑟後來去英格蘭的靈感。《亞利馬太的約瑟》一書中提到"約瑟來找高盧的使徒腓力".9世紀的裏修主教弗裏卡弗斯寫道聖腓力隨後從高盧派使節到英格蘭"為那方的世界帶來福音,宣揚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6 隨抹大拉一起來到普羅旺斯的還有耶穌的妹妹莎拉-莎樂美和瑪利亞·雅各布·革羅罷,以及西門-拉撒路的妻子海倫娜-莎樂美。她們都被葬在卡馬爾格聖瑪利亞的地穴中。海倫娜-莎樂美是以弗所修會的女祭司,有資格穿女祭司專屬的紅袍。7莎拉-莎樂美是穿黑袍的拿撒勒女祭司,後來成為吉普賽人的保護神。他們稱她為"黑衣莎拉".至今,每年5月24日,羅馬人都會從世界各地來到這裏捧著她的聖骨匣遊行到海邊。 瑪利亞·雅各布是革羅罷的年輕寡婦,她在英格蘭的追隨者眾多,對她的信仰一直持續到中世紀。她是一名拿撒勒女祭司,在梵蒂岡檔案館中的《抹大拉行傳》和古代文獻《英格蘭史》中都有記載。她有時被稱為"吉普賽人瑪利亞",她的婚禮誓言被稱為"Merrie",這就是動詞"結婚(tomarry)的由來。她和海洋的聯係很密切,是美人魚(merri-maid)的原形。8中世紀,人們把她稱為"瑪裏娜".巴黎聖瑪利亞教堂的彩色玻璃窗上有她和瑪利亞·抹大拉的肖像。俠盜羅賓漢傳奇中的梅德·瑪裏娜和瑪麗·梅都是人們為了紀念她創作的。瑪利亞·雅各布和莎拉-莎樂美姐妹常被人稱為"吉普賽人",因為她們曾從法國周遊到埃及。"吉普賽(gypsy)"一詞正是來自於"埃及(Egyptian)".9 在天主教早期,君士坦丁大帝曾下令禁止崇拜吉普賽人瑪利亞10,但她的信徒堅持了下來。而且她被認為是愛之女神阿芙羅狄蒂,據說她是"從海上的泡沫中誕生的".11她最著名的象徵就是大貝殼。波提切利和布格羅分別創作了名畫《維納斯的誕生》,畫面突出表現了這一象徵和她愛與美之神的身份。盎格魯-撒克遜人把瑪利亞·雅各布當作五月節女王來崇拜;而在康沃爾,人們把她稱為梅羅。至今,在英國農村的節日上,還有專門的舞者為她舉行儀式。 瑪利亞·抹拉到高盧的海上之旅被許多畫家當作創作題材。亨利·德·古德馬裏的一幅作品至今仍然懸挂在聖瑪利亞教堂中。它描繪了抹大拉一行乘船到達普羅旺斯海岸的情景,曾於1886年在巴黎展會上展出過。另一幅題材相同的名畫是盧卡斯·莫澤爾的《諸聖人的海洋航行》。它是15世紀的《抹大拉祭壇畫》的一部分,現存於德國南部蒂芬布羅恩聖瑪利亞·抹大拉天主教堂中。14世紀,喬托創作出《馬賽航海之旅》,這是阿西尼聖弗朗西斯教堂瑪利亞·抹大拉禮拜堂的一幅壁畫。
第46節:抹大拉生下第二個兒子
5世紀之前,馬賽和普羅旺斯地區的官方語言都是希臘語。12我們在此必須提到一個重要事實。(((耶穌所使用的亞拉姆語)))和猶太人使用的其他語言已經受到希臘語的極大影響。(((希伯來人的本族語言是閃米特語))),但被羅馬佔領多年後,也在某種程度上融入了一些拉丁語。非猶太人的語言也發生了改變。在這些語言改變的過程中,產生了某些共通的因素。因此,高盧人所使用的羅馬式希臘語對於抹大拉和她的同伴來說並不陌生。
耶穌和抹大拉的孩子在西方的經歷
公元44年,抹大拉生下了第二個兒子,《新約》也特別提到了這件事:"神的道日漸興旺,越發廣傳"(《使徒行傳》)。13這個兒子是非常重要的聖杯後代。為了紀念他的祖父,他被取名為約瑟。 公元53年,耶穌二世在科林斯猶太人會堂被正式宣布為王儲,接受了大衛王室王儲的頭啣"賈斯特斯"(意為"正義的".希臘語為Dikaios)。14從此,他正式繼承了叔叔"雅各賈斯特"的地位,成為王位繼承人。由於在16歲時就達到權利的頂峰,耶穌賈斯特斯還成為拿撒勒教派的領袖,獲準穿上黑袍。宇宙生育女神伊希斯的女祭司也著黑袍。15 他的父親耶穌基督於公元61年和路加及保羅一起從克利特島來到馬耳他(《使徒行傳》)。後來保羅從那裏回到耶路撒冷,但剛剛到達就被控合謀反對撒都該教派的大祭司喬納森·安納斯。喬納森這時已經被耶路撒冷的羅馬總督費利克斯謀殺。費利克斯被送到羅馬,皇帝尼祿要親自審訊,保羅被迫跟隨。不久後費利克斯被判無罪,保羅卻一直被關押,因為尼祿不喜歡他以前的學生希律-阿格裏帕二世。 這一時期,耶穌二世的弟弟約瑟生活在遠離羅馬威脅的地方。他在一所督伊德教學校中完成學業,和母親瑪利亞·抹大拉一起住在普羅旺斯。後來他的叔叔雅各也來到這裏。雅各於公元62年被逐出耶路撒冷,從此生活在西方。他所帶領的拿撒勒派受到羅馬人的殘酷迫害,古猶太最高評議會也指控雅各傳播不合法教義。16後來猶太長老判他被眾人用石頭砸,並且宣判他精神"死亡"(被逐出教會)。17這個曾經被尊敬的古猶太最高評議會議員從政治和宗教權利的巔峰跌落下來。 雅各已經不容於耶路撒冷的律法,他來到西方,加入高盧的瑪利亞·抹大拉和她的同伴的行列。彼得來到在尼祿統治下的羅馬,管理保羅創立的教派,他們這時已經被稱為基督徒了。公元64年,羅馬城陷入火海,唆使人放火的很有可能是精神不太正常的皇帝尼祿,但他把此事歸咎於基督徒。彼得和保羅都被處死。 尼祿的高壓政策引起了一係列政治恐慌,聖地的反抗情緒漸漸點燃。公元66年初,卡薩裏亞的奮銳黨和羅馬人之間爆發出一些零星衝突。戰鬥迅速轉移到耶路撒冷,奮銳黨人在這裏佔據了許多戰略要地。他們控制了耶路撒冷達四年之久,直到公元70年弗拉維斯·提圖斯將軍率羅馬大軍將這裏夷為平地。聖殿倒塌了,一切土崩瓦解。大多數居民被屠殺,幸存者被當作奴隸賣掉。聖城在接下來的60年裏成為荒蕪的廢墟。 這樣的滅頂之災讓猶太民族處於混亂中。不僅耶路撒冷淪陷,庫姆蘭也崩潰了。他們最後的堡壘是著名的馬察達山地要塞,位於死海西南方。在這裏,不到一千猶太人抵擋住了羅馬大軍的一次次進攻,但他們的補給品漸漸用完了。公元74年,由於勝利無望,要塞指揮官以利亞撒便睚珥組織了一場大規模的集體自殺。只有兩個女人和五個孩子活了下來。18 大量拿撒勒派難民逃出聖地,到北方繼續傳播他們的教義。他們到達了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土耳其南部和歐洲部分地區。後來的編年史作家伊德沙19的朱利葉斯·阿弗裏迦拿斯記錄了他們逃亡的詳細情況,並說明(我們在第二章中已經討論過)羅馬當局焚毀了耶路撒冷的所有記錄,以防將來有人看到耶穌的家譜。他把耶穌的後代稱為Desposyni. 《啟示錄》中的"羔羊"指的是誰? 在耶穌12歲那年入教後(《路加福音》),除了一些次要的資料提到約瑟是耶穌的父親外,20《新約》沒有再提起約瑟的個人經歷。在此之前,由於耶穌的出生時間不符合規定,艾賽尼教派的西面(加百列)必須宣布耶穌的出生是合法的(《路加福音》)。這時《新約》中也提到了約瑟。這就是約瑟被提到的時間跨度。我們從耶穌的聖殿事件中得知約瑟在公元18年還活著,但15年後,當耶穌受難時他並沒有出現。現在普遍的推測是,在耶穌於公元29年創辦教派時他已經死了。 《新約》的敘事有一個不幸的特點,那就是耶穌的父母或多或少地被忽略了。裏面完全沒有提到聖母瑪利亞的日常生活,除非是跟耶穌直接相關的。結果,我們連她的死亡時間都不知道。雖然每年8月15日我們都會慶祝聖母升天日,但《天主教百科全書》已經確認這個日期是人們隨意定下來的,而不是瑪利亞死亡的準確時間。而且關於她死亡的年份也有諸多猜測,從公元36年到公元48年不等。但我們從福音書中得知,耶穌在受難時把母親交給"他愛的門徒"照顧:"從此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家裏去了"(《約翰福音》)。在這段敘述中,用於形容這個門徒的職責的希臘詞是paranymphos,意為私人隨從或者守衛。21因此,我們必須找到這個神秘的、"被耶穌所愛的門徒"的身份。
第47節:耶穌最愛的門徒是誰
在公元61年耶穌去馬耳他之後,追尋他的蹤跡就比較困難了。有些文獻表明他跟隨使徒多馬的腳步去了印度,後來在克什米爾的斯利那加去世,那裏有一座他的墳墓。但這一結論的基礎是1894年克什米爾人的一份聲明,聲明中說耶穌和先知YuzaAsaf是同一個人,這座墳墓就是他的。22雖然這一聲明引起了人們的興趣,但證據並不充分(見附錄III)。但是,耶穌顯然是死於公元73年或者之前。因為在那一年,他的長子耶穌賈斯特斯被加冕為王:"我耶穌差遣我的使者為眾教會將這些事向你們證明。我是大衛的根,又是他的後裔。我是明亮的晨星"(《啟示錄》)。 ------神父和傳教士通常會說《新約·啟示錄》中連續提到的婚禮是象徵著耶穌基督和基督教會的密切結合。(((但事實上,當聖約翰(使徒約翰·半尼其)在希臘的拔摩島上寫下神秘的《啟示錄》時,教會還沒有成立)))。----他根本就不知道在他死後會有這樣一個組織迅速發展。他在深奧的作品中記敘的婚禮其實是對救世主家庭歷史的記載。
耶穌和瑪利亞·抹大拉的女兒他瑪於公元53年在雅典嫁給了聖保羅。23耶穌賈斯特斯的婚禮就是《啟示錄》第19章中描述的羔羊的婚禮。正如約翰把耶穌稱為"神的道"一樣(《約翰福音》),約翰·半尼其把他稱為"神的羔羊"(《約翰福音》)。這些比喻——道和羔羊,在《啟示錄》中也同樣被用在耶穌的後代身上。 耶穌賈斯特斯(生於公元37年)在公元73年時年滿36歲,他的新娘在婚禮晚宴上"蒙恩穿上光明潔白的細麻衣","他說…我和你,並你那些為耶穌作見證的弟兄同是作仆人的…他的名稱為神之道"(《啟示錄》)。 他的兒子耶穌三世生於公元77年,後來成為了阿拉法和俄梅戛(《啟示錄》)。這是希律王室的撒都該教派的頭啣,當希律王室於公元102年終結時,這一頭啣轉由大衛王室繼承。24耶穌三世於公元113年結婚(按照王室傳統,那時他也是36歲),他宣布,"我是大衛的根,又是他的後裔。我是明亮的晨星"(《啟示錄》)
耶穌最愛的門徒究竟是誰?
"耶穌所愛的門徒"是個神秘人物,他的身份已經被爭論了上千年。大多數人認為他是指使徒約翰·半尼其,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的兄弟。另一個有可能的人當然是瑪利亞·抹大拉,因為《新約》的福音書和《腓力福音》都提到過耶穌愛她。第三名候選人是約翰·馬可,或者被稱為聖馬可。 在《新約》中,《約翰福音》是惟一提到這位蒙聖寵的門徒的。在描述耶穌受難的章節中,有一節提到耶穌指定這位蒙聖寵的門徒作為聖母的保護者。這段資料立刻把瑪利亞·抹大拉排除在外,因為很明顯這個門徒是男性: 耶穌見母親和他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對他母親說,母親,把他當成你的兒子…從此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家裏去了(《約翰福音》)。
除了《約翰福音》中提到的這個"被愛的門徒"外,只有耶穌的女性親威陪伴在他受難的十字架前。所有福音書中都是這樣記載的。這裏沒有提到彼得或者任何使徒到場。
在耶穌受難前,《馬太福音》第26章和《馬可福音》第14章中都說到,在耶穌被捕後,使徒們都離開他逃走了。很明顯,沒有任何人留下。
這個神秘的門徒後來又出現在耶穌復活的場景中,這再次排除了瑪利亞·抹大拉,因為她和這個門徒有對話。而且我們也可以排除彼得,因為他的名字已經被列出來了: 她就跑來見西門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把主從墳墓裏挪了去,我們不知道放在哪裏。(《約翰福音》) 後來,在彼得和耶穌的談話中,又提到了兩次"耶穌所愛的門徒",25但沒有說出他的名字。約翰·馬可也可以被排除了,因為福音書中第一次提到這個神秘人的時候,他正和耶穌一起吃最後的晚餐:"有一個門徒,是耶穌所愛的,側身挨近耶穌的懷裏".(《約翰福音》) 雖然《約翰福音》沒有特別說明最後的晚餐桌上有誰,但其他三篇福音書都提到了,而且它們一致說明最後的晚餐只有耶穌和他的十二使徒參加了: 到了晚上,耶穌和十二個門徒坐席。(《馬太福音》) 由於所有福音書都沒有把約翰·馬可(第一次出現是在《使徒行傳》中)列為十二使徒中的一個,他肯定沒有參加最後的晚餐,因此也不可能是側身挨近耶穌懷裏的人。 這三個候選人只剩下約翰·半尼其了,這也是大多數人認定是他的原因。但問題是,《約翰福音》的作者不太可能給這么重要的人物留下一個不明確的身份。 ---------
在所有福音書中,《約翰福音》是最明確的。它敘述了許多其他福音書中沒有提到的重要事件,例如迦南的婚禮和拉撒路的復活。它是惟一一篇說明在貝瑟尼給耶穌涂油的女人和前一次給他涂油的女人都是抹大拉的福音書。用神秘和隱晦的方式提到這個使徒和作者一貫明確的敘述風格相矛盾。因此,《約翰福音》在此之前很有可能明確說出過這個迷一般的使徒的身份。它是不是曾經說過耶穌特別喜愛哪一個使徒呢?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它曾兩次提到過這個人。
為什么對觀福音書都沒有提到這個被愛的使徒,因為他的原始資料在上文中就已經不見了。為了掩蓋耶穌和抹大拉的真正關係,聖克雷芒把拉撒路復活這一事件刪除了。26《約翰福音》的作者並沒有忘記提及這個被寵愛的使徒的名字。《約翰福音》的第11章第5節中說:"耶穌素來愛馬大和她妹子並拉撒路".後來,在耶穌讓他被逐出教會的朋友拉撒路復活時,《約翰福音》第11章第36節再次肯定了這一點:"猶太人就說,你看他愛這人是何等懇切。"第48節:被稱為漁夫國王 由於前面已經提到過兩次,《約翰福音》在最後的晚餐、受難和復活場景中提到他時,就用"被耶穌所愛的門徒"代替了。他其實就是(((((拉撒路))))),在《約翰福音》中,這個亞伯拉罕族以利亞撒的頭啣取代了他以前的名字——奮銳黨的西門。他是耶穌資格最老的使徒,瑪利亞·抹大拉是他同一教派的姐妹,他還娶了耶穌的姨媽海倫娜-莎樂美。西門-拉撒路不僅僅是使徒和庫姆蘭的族長,還是耶穌的家人。因此,耶穌指定由他來照顧聖母是理所應當的。 在了解這一點後,又一個問題出現了,誰寫了《約翰福音》?它和《啟示錄》不同,《啟示錄》的作者(聖約翰·半尼其)說出了自己的名字是約翰,27而《約翰福音》的作者是匿名的。他既不是約翰·半尼其,也不是《新約》中的《約翰一書》、《約翰二書》和《約翰三書》的作者。《約翰福音》的作者似乎知道對觀福音書所沒有的許多細節,而且知識更淵博。他還描述了大量祭司的職責和耶穌的生活細節。 在《約翰福音》的最後,我們可以看出這篇福音書有大量信息來自於那位被愛的使徒,但他並不是作者。在耶穌和彼得關於那位被愛的使徒的一段對話後,《約翰福音》對敘述做了結語:"為這些事作見證,並且記載這些事的,就是這使徒,我們也知道他的見證是真的"(《約翰福音》)。(((因此,"他的見證"指的就是西門-拉撒路的見證)))。他是"被愛的使徒",為《約翰福音》的作者提供了大量資料。但是《約翰福音》的敘述本身為我們提供了線索和證據,讓我們能夠推斷出作者。 ----
我們在前面已經討論過,在提到來到耶穌墳墓的女人時,四篇福音書的說法各不相同,只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瑪利亞·抹大拉在場。事實上,她非到不可,因為作為耶穌的妻子,她必須為耶穌涂油。《約翰福音》的重要性就在於它是惟一一篇說抹大拉是獨自去墳墓的福音書。------
《約翰福音》第20章中提到,在發現墳墓空了以後,瑪利亞·抹大拉找來彼得和拉撒路。在親眼看到空墳後,他們就離開了:"於是兩個使徒回自己的住處去了。但瑪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 ====(原因是這時抹大拉已經懷孕,他們不能有身體上的接觸。)====== 《約翰福音》是惟一記錄了這一情景的福音書,這是一段耶穌和瑪利亞·抹大拉之間的私人對話,他們是單獨在一起的。因此只有兩個人有可能是《約翰福音》的作者,而顯示不是耶穌。《約翰福音》中有大量來自抹大拉密友西門-拉撒路(他陪伴她到了普羅旺斯)的資料和信息,而且清楚地說明是同一個女人為耶穌行了兩次涂油禮,它只可能是這個女人寫的。只有她知道自己在園中和耶穌的對話,沒有其他人在場。
00---------《約翰福音》的作者只有可能是瑪利亞·抹大拉。---------00
在第一章的開頭我們就提到過耶穌的女性陪伴者們一共被提到七次。其中六次抹大拉的名字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只有一次是聖母瑪利亞的名字排在第一位。這次剛好是《約翰福音》描寫她們出現在受難地點時提到的。在其他場合中,福音書的作者們都給予了瑪利亞·抹大拉與她身份相應的尊重。但如果她是《約翰福音》的作者,出於謙遜把聖母的名字排在自己前面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
以上為轉載,請網友自行評論,格主只負責介紹,內容請查原出處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