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3/04 16:17:39瀏覽677|回應0|推薦4 | |
剖析管教這兩個字,是由管理教育所組成的,所謂的管理絕對不會是暴力,教育也不會是羞辱跟怒罵。 不管是體罰還是教官制度,都是從戒嚴時代就流傳下來的,不管是戴著教育高帽為名的體罰還是虐待,都是暴力,是一種上對下的權威管教。 適度體罰絕對不是什麼中庸之道,相反的正因為有「適度」的存在,才會造成「過當」,適度的吸毒與過當的吸毒有什麼不同?這幾年虐童事件越來越嚴重正是這個結果,是否要再聽到橫紋肌溶解事件、或是下一個邱小妹死亡事件,我們才要開始反省? 從小被打到大的孩子為了不造成自身與社會價值觀的反差,導正情感的不正常而把父母的過錯修正成一種「為了教育自己」的愛,最終潛移默化了這個制度,成為另一個倡導體罰的成人,然而這個觀念就在他的孩子身上繼續惡性循環。 印證凱撒說過的話:「再壞的事情,其出發點也是善意的」,裹小腳制度在民國初年要廢止時,曾遭到鄉民大力的反對,因為他們認為那是為了幫助女性的婚姻,雖然現在來看是很荒謬的事情,在當時的正當性卻是不可質疑,違規者還會永遠的被社會排擠。 成人普遍對孩子的看法是不受教、太好命,姑且拋開這些用字的主觀性,難道抗壓性較低的孩子就無法面對未來?孩子不尊重你時,是否該自問自己尊重過他沒有?只要教育者堅持用「上對下的觀念」,就永遠不可能與孩子交心,又怎麼可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孩子爲什麼不誠實,因為誠實的背後是一根棍子。 此外要學生聽從老師的話絕對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服從是才軍人的天則,學生要學習的是質疑和獨立思考。當我們在說現代孩子備受溺愛使青少年犯罪率節節升高時,是不是可以反問現在社會的暴力犯罪,有哪一個不是從小受到體罰長大的成人們? 相信我們和朋友交心絕對不是用污辱、指責、體罰來達成的,如果對朋友不會這樣,那爲什麼對孩子不能? 體罰確實是迅速讓孩子聽話的方法,但不是理解而是恐懼,還會造成深遠的代價讓孩子相信「要一個人聽話最好的方法就是打他」。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