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七不退法」有感(一)
2009/03/05 18:24:50瀏覽575|回應0|推薦2

讀「七不退法」有感(一)

據【佛說長阿含經】第二卷之【遊行經】所載,摩竭國的阿闍世王一度曾想討伐跋祇國,他認為攻打此國,並非難事。然而,他在攻打之前,畢竟派了一位婆羅門大臣名叫禹舍,先前往釋迦牟尼佛處,除了向如來問訊之外,並請問如來有關攻打之事。
阿闍世王命禹舍大臣必須向如來這樣請問:「跋祇國人自恃勇健,民眾豪強不順伏我,我欲伐之,不審世尊何所誡敕。」並命禹舍要好好牢記如來的教誨,返回向王報告。阿闍世王說:「如來所言,終不虛妄。」
我們想想:現今的強國,欲攻打弱國,不但師出無名,卻只是一個很「牽強」的理由,就發動戰爭,也未曾在出兵之前,去請問智者、得證者。因此,阿闍世王雖有想發兵攻打的衝動,但是他又有敬佛、虔信如來的心,相信如來是真正實語者,所以懂得先去請教世尊。
筆者亦曾聽聞:在過去有幾位朋友,因為受到他人的鼓吹,只是相信對方的舌燦蓮花,信誓旦旦,就把大筆的資金投入對方的公司。然而,當中唯有一個投資者,在「衝動」之前,懂得前往請問蓮生活佛,經根本上師指示,而未隨眾起舞,到最後,只有此位投資人 絲毫未有虧損,其他人損失慘重,全軍覆沒,後悔連連。
因此,在「衝動」之前,還是需智慧與冷靜,多方搜集情報,詢問賢達,才免吃虧上當。
而我們繼續再回到【遊行經】的記載:於是禹舍大臣依照阿闍世王的指示,代其大王向如來問訊並請益。只是在當時,阿難尊者正在釋迦牟尼佛的身後執扇搧佛,世尊並未馬上直接的回答禹舍大臣的問題,只是問阿難幾個相關的題目,這當中是充滿正見與智慧,來啟迪眾生的疑竇。
佛問阿難:「汝聞跋祇國人數相集會,講議正事不(音同否)?」阿難回答:「聞之。」於是世尊告訴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
因此,一個組織團體,其至國家,若其組織成員,甚至人民,能常具備正念,常集會討論的事具有正面意義、正見的事,而不是閒聊八卦,道人長短,如此一來,會減少人事間的誤會和衝突,反而形成一種安定的社會秩序,於是「長幼和順」,人心健全,組織就會更興盛,國家能長久安定,不被侵損。
反觀現在有一些道場,以為只要擴大硬體就是興盛,拼命辦各種活動籌款,可是卻忽略了真正令道場興旺的根本力量,不是在華麗的外表,而是在人心的正念。
曾有一位堂主對我說:「以前道場規模尚小時,同門總是齊心合作,可是,等到道場擴大時,開始有人爭著當老大,理事卻也總是『不理事』。」
因此,我總認為:先有自心的道場,自會聚集外在的道場。堂主理事率先重視實修、正念,作為同門的典範,相聚也是談論佛法正念之事,自然也會形成一種安定的秩序,這是一種殊勝的堅固力量,能攝召度眾,道場自然在這種穩健的力量中,漸漸茁壯擴大!而國家社會要是常鼓勵正面的教育,更會深植人心,提昇人民的品質!
接著,釋迦牟尼佛又問阿難:「汝聞跋祇國人,君臣和順,上下相敬不?」「聞之。」
「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世尊說道。
這也是談到一個組織的秩序,不是建立在「極權」、「威勢」、「霸道」之上,而是「彼此尊敬」、「相處和順」。現代的社會,很流行「嗆聲」,表現「自我」,完全不顧及他人,忽略自己要有謙和的胸襟,然後又要高喊「平等」、「自由」。而年長的一輩,有時要表現「權威,自然對年青的一輩,又流露出不屑的態度。
我覺得人之所以具權威,不是自我刻意塑造的,人的特質,也不是靠自我表現的,應該是靠自我修煉的力量,潛移默化,在不知不覺中,充實了自身的內涵,但在對外的展現中,仍是謙和慈仁,非刻意做作。不知大家以為如何?
至於故事的最終發展如何,阿闍世王是否會發動戰爭,攻打跋祇,請大家耐心等候下篇分曉。

( 心情隨筆單身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king&aid=271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