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持用念珠的一些小常識
2006/11/23 08:56:00瀏覽1754|回應1|推薦10

部分細心的人可能觀察到:周圍手掛念珠的人越來越多;也或許聽到某人說:手上的念珠是某上師或高僧與其結緣之物。然而,普遍缺乏持用念珠的有關常識。鄙人不便代上師或高僧略加解說,而心有戚戚,爰簡單說明於下,供有緣者持用念珠時參考。

念珠的源起

早期佛教並沒有佩帶念珠的紀錄,而且審視佛陀所制定的律儀中,也欠缺關於念珠的記載;但由於印度人自古便有配飾瓔珞的習慣,印度教首先開始佩帶念珠,因此極可能是後期佛教吸收此風俗演變而成。目前考證佛教中開始使用念珠的年代,約始於西元二世紀;此係根據印度西北所發掘出的二世紀「龍王歸佛」雕像中,有一尊首懸念珠的婆羅門像得到佐證。在中國,最早使用念珠的朝代約在隋唐之際,此係根據《續高僧傳》卷廿<道綽傳>中的記載:「人各搯珠,口同佛號」。至於佛教經典中有關佛珠源起的記載,一般以《木梡子經》所記載為通說:「佛告(波流離王)曰:『若欲滅煩惱報障者,當貫木梡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梡子,如是漸次過木梡子,若十、若廿、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

念珠的意義

念珠又稱數珠、誦珠、咒珠等。是以線貫穿一定數目之珠粒,於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計數之隨身法具。考究梵文原意有四重含義:(1)數珠,(2)珠蔓,(3)念誦蔓與(4)珠之貫線。今日之大乘佛教與藏傳佛教中,四眾弟子雖均視念珠為重要的法具,甚至是佛教徒的標誌;但遵循律典的原始佛教卻不視念珠為必備法具,係因律部經典中並無有關念珠的記載,此為其中的差別。民國以前,大陸上的叢林(寺院),依據祖師的規定:僅方丈、當家與知客三職,可於胸前佩帶念珠,其餘比丘皆不得佩帶念珠,以示區別;嗣後雖因戰亂的因素,此一規定亦漸湮滅流失而不為多數人所知,但台灣仍有部分寺院沿襲大陸叢林的規定而遵行之。至於掐珠持誦的功德,依據《木梡子經》的記載,若念佛法僧之名滿廿萬遍而身心不亂無諂曲者,則命終之後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而得常行安樂。是以今日漢藏兩地僧俗二諦四眾弟子,皆奉行「手不離珠,口不離佛」。

念珠的材質

念珠的材質依經典上規定,採用菩提子、蓮花子、木梡子、金剛子、香木、水晶、珍珠、赤銅、黃銅、鐵、金、銀等為之,各經中多以菩提子製成的念珠最為殊勝。因此民國以前最常見之念珠,乃以菩提子等各式種子或果核串成,因為種子代表因果中的「因」,提醒持用者重「因」;或是以各式香木磨珠成串,代表「戒定真」香供養佛。水晶念珠依經典的規定稱為盛儀念珠,僅可使用於盛儀法會,法會後即行收藏,而不可於一般時機使用。藏傳佛教經典中,對於念珠所使用的材質,有非常明確的界定,如以三部(胎藏界)而言,佛部用菩提子、觀音(蓮華)部用蓮花子、金剛部用嚕挪叉子;以五部(金剛界)而言,佛部用菩提子、金剛部用金剛子、寶部用金、銀、琉璃等諸寶、蓮華部用蓮花子、羯磨部用各種材質和合而成的念珠。至於人骨念珠,係藏傳佛教中特有之物,依往生者的遺願,將其顏面骨磨製成珠,每磨一次持一遍咒語,其特殊性係在結合兩人之願力製成念珠,以提醒後世持用者「觀生死,念無常」。

念珠的數目

依據《校量功德經》上的記載,念珠的數目有如下的定數:
一千零八十顆:表十法界各有一百零八法相,大法會或閉關時用
一百零八顆:表斷百八煩惱、求證百八三昧;亦有謂百八尊者
五十四顆  :表菩薩行的五十四位階
四十二顆  :表菩薩行的四十二果位
三十六顆  :為攜帶方便取百八的三分之一,並無取意
二十七顆  :表聲聞乘修行的二十七賢位
二十一顆  :表十地、十波羅密及佛果
一十八顆  :為攜帶方便取百八的六分之一,並無取意
一十四顆  :表十四忍或觀音之十四無畏
目前在台灣多僅取用一百零八與十八兩數,日本佛教界則仍沿用各數目之念珠,密教的念珠數則為一百一十顆。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ickmit&aid=555555

 回應文章

聞蔬走者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佛學入門
2006/11/24 21:41
佛法深奧否?見仁見智。如願學習,建議:李炳南居士「佛學問答類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