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22 12:36:57瀏覽190|回應2|推薦12 | |
最近兩本西方財經雜誌對台灣做出完全不同的評價,經濟學人以「bumbler」描述馬英九總統5年施政成績,台灣掀起批「馬」風暴。富比世雜誌則連續兩度對台灣作出正面報導,甚至評比台灣是全球偉大社會第十名,台灣卻沒有太多人理會。 經濟學人評論馬總統,主要觀點是認為他並未兌現競選諾言,將台灣人民帶入富裕之路。5年來民眾無法感受生活改善、薪水停滯惡況依舊,兩岸自由貿易ECFA效益已成幻影,占GDP70﹪的外銷因歐美經濟疲弱需求減緩而無力,邊陲地帶受薪階級年均所得僅為15400美元等,批評相當嚴厲。而亞洲富比世11月5日則指出,台灣因工資變得低廉而更具競爭性,對後續成長有利。今年2月富比世更依據IMF2010年人均GDP數據計算購買力平價(PPP),台灣以35604美元所得排名全球第21,及IMD最新評比台灣是全球第七大最具競爭力經濟體,將台灣列入全球偉大社會。 經濟學人及富比世雜誌對台灣的批判或頌揚,其實都只部分符合事實,有正確之處,也掛一漏萬。但台灣各界的反映卻非常偏執,既流於情緒,又不實事求是面對評價,更不理性探究其內涵與本質,難怪識者認為台灣是理盲又濫情的社會。 經濟學人描述的台灣經濟困境,成因在M型社會造成中產階級崩落、GDP成長緩慢、分配不均,致平均國民收入減少、中低收入人口增加,社會普遍生活困窘。但這些都還只是現象,而非原因。究其所以,乃長期出口結構不良、R&D偏低、政府紀律不彰,金融自由化不盡徹底所致。前二者使電子業者為因應全球競爭紛紛前往大陸與東南亞逐水草而居,台灣中低階人才就業機會被他國取代,高階人才被競相挖角移居異域,台灣消費減少、內需不振,平均薪資逐漸下降。 後二者表現在台灣近20年金融企業的開放與整併,政府缺乏紀律以私併公,白領階級被大量解僱,人才流失。整併後銀行應更具競爭力,但金融開放度不比香港、新加坡徹底,國際競爭力不足,最後僅能在台灣島內作價格競爭。占GDP比重最高的金融服務業,理專成為2.2K的廉價勞工,收入與香港、新加坡完全不能相提並論,成為平均國民收入減少的具體例證。 富比世雜誌製作的購買力平價評比,係以美元為計算基礎經匯率轉換調整,假設無貿易障礙、無國貿交易成本,所決定單一國內商品及勞務的價值。但如僅為匯率的轉換調整,並無法反映真實生活水平,及對各項商品的不同需求,就像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已從32.3升值至29.1,高達10﹪,台灣人的購買力與美國相對增值10﹪,但在台灣島內的實際生活並不會因而受惠,如阻升不阻貶,或刻意貶值,台灣民眾反會受通貨膨脹之苦。按PPP計算調整實質GDP成長,對GDP外銷比重較高的國家較有利。中國大陸情況類似,以PPP計算大陸的經濟規模,預計將於2015年超越美國,獨占世界鰲頭。但無論就國家綜合力量或民眾生活素質而言,兩國仍然相距甚遠。 富比世雜誌對台灣的評價,參考就好,虛胖的PPP數字不應拿來自我安慰、台灣因工資低廉已更具競爭力的評價,台灣反而應該汗顏而自我砥礪,努力提高實質GDP成長。特別在興利面上,宜全力促成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實現,使海外與大陸資金長期停泊台灣,作為有建設性的資本支出,更要推動金融自由化、降低資金進出障礙、全力促成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建設境外人民幣市場,讓金融服務業振衰起敝,這才是面對經濟學人批評、富比世雜誌頌揚應有的態度。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