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淨土資糧》-第四集(圆满篇)
2024/08/21 15:03:06瀏覽73|回應0|推薦2

《淨土資糧》-第四集(圆满篇)

  我們接著一起來學習,由我們淨宗大德黃念祖老居士編寫的一部專講淨土法門殊勝的著作,那就是《淨土資糧》。那今天是第四講,我們繼續看下來的內容,我們從第四發願開始看起,我們看講記的這個內容說:

  信願持名為宗,那麼底下就開始談「願」了。「願」就是:

「厭離娑婆,欣慕極樂。」

  對於娑婆世界我們毫無貪戀,願意出離,一心所嚮往的只是極樂世界,這就叫作「願」。所以願很重要,所以說「金剛非堅,願力為堅。」金剛石的那個硬度最高了,可以磨損寶石、玻璃、瓷器等等,但是金剛還不算是最堅硬的,唯有願力最為堅硬。

  《普賢行願品》就說了:人們臨終時,就是人在臨終的時候,一切的諸根都敗壞了,一切辦法都沒有了,只是這個願王不相捨離。可見這個「願」的重要。

  「願」就是鎧甲,用現代的話說這就叫做防彈衣。當我們要出生死,要跟生死敵人做一個決戰的時候,什麼是我們的護身的鎧甲呢?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這是比喻。這就是「願」。

  蕅益大師他指出,往生關鍵,就是「信願」。大師說,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沒有「信願」;至於品位的高低,那是在於念佛的深淺。

  這個深淺的理解,師父是最近才看到念公他引了蓮公說的話,這是對這句深淺的話做了另一番的解釋,這個念佛的深淺,你是深還是淺?

  那蓮公的解釋說:還不是看你念佛念的這個定力怎麼樣,就是說,不是你念到功夫成片,是事一心還是理一心。

“是看你對這句佛號功德的理解”

  是看你對這句佛號功德的理解,功德是什麼呢?這個功德就是指全部圓滿的徹底所含的這些殊勝的內容,理解的深,你的品位就高;理解的淺,你品位就低。

  那就是告訴你,這個「見」就是關鍵了。你的理解,就是你的見解啊,那見解怎麼來的?明理來的,你這個理解的深,那就是圓教了,圓教是最深的嘛!降下來再淺就是藏、通、別了,藏教、通教、別教。

  所以怎麼能不深入理解呢?既然給大家定了那個位次,是圓教的位次,那就沒有討價還價的了。你不是跟佛討價還價,你跟師父討價還價都沒用啊!

  可見往生關鍵是正信切願。那麼下來補充了一段念公在其它地方的開示,關於這個深信切願的內容,這個肯定以前沒說過,師父印象當中沒說過,大家來聽聽看:

  說來也難信,許多人修了一輩子,不懂得什麼叫做發願,更不懂得什麼叫切願。

  切者,懇切也,迫切也,切實也。切實兩個字的含義相當的廣,也包括我們俗話說的切合實際的意義,也就是切己、切時、切機。

  所以,首先應該有自知之明,這是對個人說的,要了解自己具備哪一些有利跟不利的條件。

  其次就是掌握世界國家社會的形勢,包括今天跟明天。

  再來就是默察法運的機緣,何者將興何者暫隱。你看佛在《大集經》裡面就說了,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就是說,在這個末法時期,修學淨土法門,容易了脫生死,容易成就。這就是法運的機緣了。

  再有就是本人今生具體的願,絕不能夠脫離客觀形勢跟法運的因緣,不能夠但憑己意而盲動,意思就是說,我不管了,我就是喜歡這個,我就是喜歡這部經,我就是喜歡這麼修。所以這個發願不是細事,細事就是小事。更不是只是憑主觀意想的事。

  而是要一步一步,從小到大,從淺到深,從抽象到具體,從浮泛到切實,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就好像你看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以五劫的時間精勤求索,才結得四十八願。不是那麼草率,一兩天就完成了,不是啊。五劫的時間啊!所以,你目前要先發起原則性的願,於是你一面修法,一面加深,對於主客觀的了解逐步形成具體的願,懇懇切切,契合時機,這就是切願,即是切願,那行動必然要跟著上來了,所以這樣的願才有可能「有願必滿」。

  那麼目前就要求全部具體和恰當很難,但其中度生與往生之願肯定是恰當,肯定是殊勝的。但是度生兩個字,目前仍然是原則性的。具體內容當然是你自己也有設想,可是恰當與否呢?不適宜主觀武斷,應該多觀察總結,並且請教師友。

  那麼有了正信,有了切願,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所以《要解》說: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那《要解》復說,「復」就是接著就說:

「若信願堅固,則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

  那麼這些內容師父在《大經解》第95集,如果沒有記錯的話,95集有細說。

  信願要是堅固了,你臨終能夠有個十念,哪怕只是一念也能夠往生啊。《寶王三昧論》說,臨終一念也可以往生。那反過來呢,如果沒有信願怎麼樣子呢?《要解》就說:

「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這些話我們已經很熟悉了,但是熟悉歸熟悉,能接受多少,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就應該多深入的了解信願這件事情。那我們正在學習的這個《淨土資糧》就是最好的材料,最好的材料大家要多多看。

  由上可知,我們若不先去解決「信願」這個往生的關鍵,不在這個關鍵問題下功夫,只是肯念,這叫什麼?叫盲幹,盲幹啊!明白嗎?我不管,我就是念,什麼天塌下來也不管。那你這個念如果真正的是天塌下來你都不管,你旁邊的孫子有任何一個行動,你也都能不管,還有種種這些干擾你的,你都能不管,這才叫真正的不是蠻幹。所以如果你這樣子的話,你就只是肯念。但是這個缺一不可的信願行三資糧當中,已經缺了二個。就如同三條腿的香爐,只剩下一條腿,大家有看過一條腿的香爐嗎?所以說,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墻鐵壁一樣,也沒有得生道理。可見我們花時間來研究「信願」是十分必要的,因為這是往生的關鍵。

  那有的人可能就會對這段祖師的說法他有質疑,就是還是有懷疑。就說那些沒有文化不認識字的懂什麼是信願嗎?甚至他們也不懂什麼叫菩提心,她們只是這樣子的念,那也是往生啊,這你怎麼說?有這種疑問的人,其實是故意搗蛋的。

  告訴大家,最後的決定就是佛了。不是任何人。佛絕對不會判斷錯誤的,判斷錯誤讓他去往生極樂世界?那不可能的嘛,是不是?包括五逆十惡,沒聽過什麼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佛一樣接引。那你說佛是不是看錯人了?這我們不知道,我們不了解。這當中的因緣果報,絕不是我們凡夫能夠理解的。所以要真信佛,最後的證明,最後的判斷,是佛,佛判斷了,那我們就沒話說了,我們就相信了。

  好,我們繼續看下來這句很關鍵,很關鍵就是它這個決定性就在這個地方,就是這句了,如果你能夠接受下來,那你什麼疑問都沒有了。這個願的內容很直截,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蕅益大師說:

「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捨離。」

  娑婆的這個髒這個穢,這個是我們自心所感召的,我們自心所感召的那你要怪誰啊?那既然是自心所感的,那麼就好辦了,是不是?都是我自己生出來的,現在我不要它了,那豈不是很容易嗎?祖師這句話等於告訴你說,捨娑婆,捨六道,是很容易的事,往生也是很容易的事啊!那麼另外《要解》又說了說:

「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

  反過來,極樂也是我自心本來所感的嘛,心淨則土淨。我自心本淨,所以我理當欣求淨土。像在經典裡面說,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人就問佛,其他佛國那麼清淨,釋迎牟尼佛你這個國土為什麼不清淨呢?釋迦牟尼佛就以足趾輕輕的按地一下,這個世界頓時清淨了,頓時就是馬上跟極樂世界等等國土同樣清淨同樣莊嚴,沒有分別。可見得我們這個土何嘗不清淨呢?只是因為我們的自心不淨而已。所以你以不淨的心看一切都不淨。所以師父常說,這一切都是你看出來的,這也是「見」的關係。

  那麼再有個問題,就是說,十方都有淨土,此土也是淨土,為什麼世尊單獨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凈土呢?這就顯示出阿彌陀佛大願王超勝獨異的特點了。十方跟此界都有淨土,但是不容易往生啊。

  再者,厭離娑婆的「厭」字很重要。有些修行人,沒有能夠出苦,就是由於還沒有生起真的厭離心,對這個世界的苦、空、無常、無我認識不深。那我們就一點點的來了解了。

  首先我們就談苦了。人生有種種的苦,八苦交煎。這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苦。

  那麼現在先談這個生苦。你看人在做胎兒的時候,在母親的肚子裡面,受寒、受熱、受壓、受擠,暗無天日,不能自在。如果不是佛說出來,我們還記得嗎?不記得了。所以分娩的時候如山夾體,倒立而下,十分痛苦。這還是粗的提一下「生苦」。

  到了年老,你不老也不行,它一定會老,耳聾眼花、背曲腿僵、牙齒脫落、行步艱難、腰酸背痛,渾身是病,這個也是苦啊!  

  那麼念公就舉他自己的岳父,他自己的岳父在他九十多歲的時候,他住在醫院裡面,渾身是說不出的難過。那麼醫院的院長說:「你身體的難過,只有你這樣子高壽的人,才能享受啊,因為別人活不到這個歲數嘛!」

  這就說明老苦很重要,而且是越老越苦啊!你看我們這些家中有老人的,就會有同感了。你看看他們,你也是愛莫能助啊,是不是?你勸他念佛,他還騙你說,他有念,有念是不是?再多說他就變臉了,而且老了也不討人喜歡。

  那至於病苦,一般都有體會,這裡就不提了。

  再有就是死苦,死苦如活牛剝皮,生龜脫殼,又像風刀解體,這個苦很是可怕啊!最可怕是,這個死不是只死一回啊,而是生生死死沒有盡期的,沒完沒了的。

  其餘的那就是怨憎會苦。自己碰到的人,總是常常給自己找麻煩,越是可怨可憎的人偏偏會跟你在一起,這就叫做怨憎會。

  愛別離苦呢,那就是跟談得來的,有感情,彼此相愛的人,偏偏要分離,生離死別,也是苦不堪言。

  那麼再來就是求不得苦,人人有個求不得苦。你要求的,就是沒有;自己最希求的,偏偏求不到。所以才有這句話嘛,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末後是五陰熾盛苦。色受想行識,這是五陰。這五樣東西,把你纏縛得使你不能夠出離。

  所以此土,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八苦交煎,還有什麼可以留戀的呢?所以祖師告訴我們就應該要厭離。

  所以前面講的這些,大家聽聽,苦不苦啊?年輕的還要等到這一天吶!但不是叫你現在就往生了。現在就要轉變心態,從心上來轉,那麼到老的時候,你就會有好的果報了。

  你看,有的老人是越老越值錢,像誰?淨空老和尚。祖師大德,包括在家居士蓮公念公,還有漏掉一個,就是坐在臺上這個,越老越值錢啊!

  下來我們談「空」。一切有為法都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都是虛妄,轉眼成空,一切都不真實。例如像什麼?像肥皂泡啊,五顏六色,光彩奪目,但是一轉眼就破滅了。你看小孩子吹那個肥皂泡,五顏六色很好看是不是?但是你一抓就破了,不抓它也破,一切不過是如此啊!

  念公當時就說他快八十了,這八十就是一個肥皂泡,再活個十年,那也不過是一個肥皂泡。所以要有出離心,知道這一切也就如夢如幻。

  那如果學佛的人整天都是這樣子來想的話,那人家就說你們很消極,活得不積極,反正你拼命也是肥皂泡,你隨隨便便過日子也是肥皂泡,那我倒不如悠悠閑閑的過日子嘛!反正大家都是肥皂泡,你也是肥皂泡,我也是肥皂泡,是不是?那人家就會說你們學佛的人學的很消極啊,消極啊!

  這是告訴你說,一切不可得,這一切你現在所得到的,包括你的家人、你的丈夫、你的妻子、妻兒子女、你的家、你的一切一切、你的不動產,這些不是你可以得到的。但是你現在是幹什麼呢?現在是「借來用」,這三個字是智慧啊!借給你用的,不是你的。那這樣子想會消極嗎?不消極,很積極啊!所以我們就應該把一切都當成如夢如幻,但是在這個如夢如幻的當中,還是很積極的來開發我們的般若智慧,我們的法身。

  那麼第三是說到無常了。佛在世的時候就曾經問過他的弟子說:「人命有多長啊?」一個人說:「人命在旦夕之間。」「旦」就是早上,「夕」就是晚上,就是在一天當中而已啊,早上還活著的,晚上就不知道還活著嗎?那佛就搖頭說:「你不懂得。」那第二個人就說:「在飯食間。」吃一頓飯的時候可能就沒命了。那佛還搖頭說:「你也不知『道』。」那又有一個就回答說:「人命在呼吸間。」這口氣出了,下口氣進不進不知道啊!所以佛說:「你知『道』了。」你知道了。可見人生真的是無常。今天雖然好,明天怎麼樣很難說。

  第四,是「無我」。哪裡有一個真實的「我」啊?只是一個肥皂泡。可是世間的人處處愛這個「我」。其實這個我是假我,這個我是最後變成垃圾丟掉了,要丟掉了,所以我們叫臭皮囊嘛,但是既然最後也要拿去燒,也要丟掉的一個垃圾,你怎麼就特別去愛護它呢?貪著錢財,有了錢,自己就可以受用。你看看現在很多人貪錢,不是只為自己夠用就stop,就停止不貪了,no不是,那是無止境的貪有啊!那是一種欲望,不是一種行動,而是一種欲望。貪色,就為了快樂。貪名可以榮耀,貪吃就可以享口福養身體,貪睡為了安逸。可是他不知道,這個色身只是個肥皂泡,任你怎麼叫愛護它,也是保不住的。

  所以當今就算是學佛的人,很多佛教徒也很難去分清楚,這個是色身是虛幻的,是師父空能法師講的垃圾要丟掉,要拿去燒的。但是這個裡面有一個不是垃圾,不是虛幻的,是真的,那個是我們真正要去追求,要去尋找的,要去開發的。包括佛教徒,都很少有人這樣子來分得清楚。所以我看能分得清楚的,還是我們這班人,因為聽多了嘛,聽多了嘛,師父整天講這件事情嘛!所以如果你能夠這樣來分的話,你還會怕死嗎?死的不是你的這個法身,不是你這個佛性,不是你這個妙明真心,妙明真心怎麼死啊?法身怎麼死啊?所以這樣來分清楚之後呢,你就會不怕死了。

  那下來念公再說,念公說我再補充一點厭離的這個理由,就是這個世界的退緣太多了,生命太短了。佛法是如此的深,如同大海。可是學習的時機,就是我們的壽命,又是這麼的短,很難超過百年。所以很難吶!所以《要解》就繼續說了:

「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故《妙宗鈔》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

  這幾句話不好懂啊,大家用心的聽,看看下來的解釋。

  也就是說,厭捨這個穢土需要捨到究竟徹底,捨到再沒有可捨的時候為止。那另外一頭,你欣慕淨土,也要取得徹底,沒有再可取的時候為止。這裡說的就是宋朝四明尊者,為這個《觀經》做了一個註解叫做《妙宗鈔》。在鈔中提出這麼一個問題,有人就問了說:「至理是不垢不淨,無取無捨,你還要捨幹什麼呢?」這個本體,理體,法身,佛性,是不垢不淨嘛,也沒有取也沒有捨嘛,你還要捨來幹什麼呢?要捨的不是這個本體,本體所現的相,那個才是要捨嘛!所以《妙宗鈔》就回答得非常好,他說:「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淺說就是,這兩個它不是兩件事。這個也不容易懂。「轍」就是指那個車轍。古代都是很大的車,在那個泥土路壓出兩條這個轍,兩條那個痕。也就是說,你取捨得登峰造極了,就同「不取不捨」不是兩樣。這話真的很難懂。

  你看圓瑛老法師他有個解釋,他說,你如果「橫超三界,永離諸苦」,再也不用捨了,方叫「捨至究竟」。什麼叫「取至究竟」呢?如果求生凈土,到了直上蓮臺,永受諸樂,才叫做「方無可取」。

  但是對圓瑛法師這句話,對我們來說已經不得了了,這種解釋已經是非常非常的殊勝了。

  但是對於念公來說,他的看法就不是這樣子了。念公說,由於經論當中的這些言句,往往有無量義,就是我們一般人只從有限的理解,還是不夠究竟的。所以佛法是無盡藏,所以念公就從另外一方面補充一點。你看看能夠對圓瑛老法師說的做補充,這就不是普通人了。

  念公說我認為一個取捨到極點的人念佛,跟那個不取不捨的人念佛是平等的,平等的。怎麼說呢?一個人如果捨到極點,對於娑婆世界一點也不留戀,一心所嚮往的只是極樂世界,在念的時候,就只是一句阿彌陀佛,自然不會再打閑岔了,就只剩下這一條心了,只是在念佛,那就跟那個不取不捨的人在念佛就是一樣的了。

  念公這麼說就容易明白了。總之,就是要告訴你,老老實實,綿綿密密的念這句阿彌陀佛,那麼前面這麼深奧的道理,我們可以不必去管它,也沒有能力去管它。老實念,那你得到的,也是跟前面講的一樣的殊勝。

  我們再看蓮池大師的《疏鈔》說:「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良由正指理一心故。」《疏鈔》解釋《觀經》中五逆十惡的人臨終念佛,每念一聲,可以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五逆是什麼?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罪人。這種人臨終念十句,每念一句就能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而且能夠往生淨土,他的原因就在於,這個時候念佛達到了理一心了。入了了理一心,就是入了實相了,所以就出生上述不可思議的功德。惡逆的人他不信地獄天堂,認為是騙人的。可是到他臨終的時候,《觀經》就說了「地獄眾火一時俱至」,他看見地獄了,那邊在煎炸活人就好像煎餅一樣啊!他一看自己就要進那個油鍋了,他不敢當這個油餅啊!他是真的看見了,那他就怕了。這個油鍋可真不能去啊!我得出離呀!這時候他厭離的心達到了極點了。可是怎麼能救我呢?當他聽到念佛可以生極樂世界,就永遠可以免除生死之苦了,這個惡人要是聞了之後能夠相信,必然一心求救。他沒有選擇了嘛,他沒有選擇了。我們現在還有選擇啊!所以這個時候他取也取到了極點。他這樣子念阿彌陀佛就跟理一心的念佛相同了。

  以上都是說明,取捨到了極點跟不取不捨平等平等,不是兩樣。所以許多老年人,不多求學問,一心求生,老實念佛,倒能夠成功,因為他們暗合道妙。所謂暗合,就是說,你不用懂多少玄妙的道理,只是信願持名就這麼念。不知不覺就跟不取不捨,跟理一心平等了。不知不覺自然契合了真如實相。所以這個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行者雖然不懂得玄妙的道理,但能夠信願持名,不知不覺就暗合實相了。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就在這裡了。

  那以上說明了,取捨達到極點便跟不取不捨相等。那麼現在我們從反面來看,《要解》說:

「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

  這句話就是對那些知識分子,頭腦很好的人,很容易辯來辯去辯來辯去的那個,他就會跟你說,哎!那就一樣了,跟不取不捨一樣的了,他就執著那個理啊!

  這裡祖師就告訴你,你的理還不圓滿。這就是說,如果放棄了一切取捨,放棄了一切修證,只要不取不捨,於是這就是執著了理,而廢棄了事。這就等於在佛說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當中,你只要「是心是佛」,而不要「是心作佛」。佛的話,你只承認一半「是心是佛」,這是理啊,這是性德。你死守在這個理,但是對於是心要去作佛呢?這個是修德,這個你不要了。這就是執理廢事,佛說的話被你砍掉一半了。你既然廢了事,把佛的話砍掉了一半,你所執著的這個「理」,就不可能是圓滿圓融的理了。同時你認為自己已經明白的這個「理」,其實也沒有真明白。沒有真明白的人,才會以為自己真明白。

  實際上,是理事不二,本來不是對立的。所以《要解》說:

「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

  如果能夠通達信受前面說過的「全事即理」的道理,那麼你取,也是合於理體,合於真如,合於實相,合於第一義諦的;那你捨呢?捨也是合於理,合於第一義諦,合於真如實相。那麼一取一捨這就是般若的大用,於是就縱橫自在,取捨自如了。所以捨穢土,這個娑婆世界不要了,這個你只管捨;求生淨土,你只管求,這就是真如實相,就是第一義諦。所以說「一取一捨無非法界」。

  那麼下來這段在《大經解》也有引了,因為念公都遵從祖師的教誨,都依祖師來註經的,這才是真正的尊師重道。

  蓮宗祖師道綽大師曾經說:「若始學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這就是說,對於初學者,你還沒有能夠破相,那你就先別管著相不著相,阿彌陀佛也是相,你觀想這個佛不也是相嗎?那你這不是著相嗎?你不管,你只是專心去念佛,專心去憶佛,決定往生。所以第一步你先不要求離相,你就是深信切願老實念佛。你就這麼念,那你就往生了。這是大祖師的話,所以就是這麼的直截了當。

  前面講的那麼一大段,你懂也好,不懂也沒有關係。我們還是乖乖老老實實發願求往生,抓住這一句「生則決定生」,抓住這句,後面的,你不要去管它。你抓住這句「生則決定生」,後面的到了極樂世界,你自然都懂了,是不是這樣啊(客家話)?

  另外,發願往生淨土,就不能腳踩兩隻船啊。如果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

  所以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這個六信裡面,我們開始可以先信一兩樣。最容易的首先你就信因果吧!連因果你都不信的話,那就不談了。再下來,如果能夠信事信他,那你肯定會發願的。發願之後就會持名念佛。我們通過實踐就更能夠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以慢慢的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得更加的專誠了。信願如果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往生,決定得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所以我們要在信願這上面多用心,就是多用功夫。祖師跟佛的意思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深信不疑啊!

  好,我們繼續看第五「持名」。願能導行,既有信願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讚歎持名功德說:

「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

  持名是橫出三界的妙行。那別的修行是叫難行道,持名是易行道,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名以召德」。這個名字,就給你招來了萬德。阿彌陀佛名號,稱為萬德洪名嘛,由於這是萬德莊嚴所成就的佛名。萬德不圓滿,怎麼能夠成佛呢?既然成了佛,名叫阿彌陀佛,這個阿彌陀佛的名號乃是萬德所成的。

  下來指世間的例子好懂啊,這個師父在《大經解》也有說過。像蜜蜂,蜜蜂採集了多種鮮花,釀成了蜜,那我們吃的是蜜呀,不需要直接就吃花粉啊。我們念佛,同於吃蜜。這是佛採百花之精而釀成的蜜,那我們吃蜜就是吃了百花之精了。佛的名號就是蜜,這是萬德莊嚴圓滿的果實。佛成了佛了,成就了這個名號阿彌陀佛,所以這個名號就具有萬德了。那你念這個名字,就招來了名號當中的萬德。所以你念阿彌陀佛,就招來了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了。is very logic man很合邏輯啊,以世法出世法都很合理啊,是不是?這個名字就這麼重要。

  我們繼續看。所以《要解》說:「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又「名號不可思議」,所以你散心念佛,仍能作為成佛的種子,何況執持名號達到一心不亂,焉能不往生極樂世界之理呢?一旦往生淨土,從此不再退轉。不退轉是位不退、行不退跟念不退。到了念不退,念念契理,從容中道,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就是一切種智海,也就是如來的果海。那還不成佛嗎?念不退是別教初地菩薩和圓教初住菩薩才能夠證得的境界啊!那往生的人不再墮凡夫地,叫做位不退。常住大乘,不墮二乘地,叫行不退。凡是往生的人都證位不退,同時圓證三不退。可見持名功德,真實不可思議。

  又淨土法門是易行道,是徑路,而持名念佛是徑中之徑。《要解》說:

「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

  觀像如《般舟三昧經》裡所說,專看佛像,這叫觀像念佛。觀想就是《觀經》裡面所說的,觀日、觀水、觀佛相好等等十六觀。這叫觀想念佛,這些都是淨土的修行。還有五悔,是①懺悔,②勸請,③隨喜,④回向,⑤發願。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所有這一切修行如果成就了,都能夠往生淨土。但是其中有正有助,信願持名這是正行,至於禮拜、供養等等這些就是助行。正助齊修如同眾寶俱備,但持名念佛乃寶中之王。《要解》說:

「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

  在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唯有持名念佛這一個方法,能廣泛的攝受種種根機的眾生,上至文殊普賢,下及五逆十惡,都能契合,引導往生,所以說「收機最廣」。

  至於「下手最易」呢?人要開始修行,總是要開步走嘛,從原地邁出頭一步,這就是「下手」。持名是最容易下手的。剛會說話的小孩會念阿彌陀佛的很多啊,可見得「下手最易」。

  由於持名法門這樣殊勝,「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阿彌陀經》沒有人提問啊,是佛主動對著大眾開示的,這是特點。

  例如《金剛經》是須菩提提問的「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觀經》是韋提希夫人問的,都是有人提問。

  唯獨只有《阿彌陀經》沒有人問,是佛自說。可見這個法門太殊勝了,沒有人能夠問到這裡啊。於是佛就「興大悲、憫有情」,主動告訴大家,「乃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舍利弗在阿羅漢弟子當中智慧第一。正因為這個法門,需要的是有智慧的人,才能夠信受奉行。要知道,能信就是大智慧啊,要能具足前面研究過的六信,那就是了不起的智慧了,不可思議的智慧了。為什麼能這麼說呢?《阿彌陀經》講了,這個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不光是說這個地球上的人類難信,乃是說「一切世間」,包括各各剎土、各各種類的有情,不但包括凡,也包括聖,一起都很難相信。既然如此,你能信這個難信之法,就說明你的善根很厚,智慧很深!這是大智慧,不是普通的世間小聰明,所以這個法門特向大智的舍利弗拈出。《要解》用「拈出」這兩個字,很有深意呀!這個字在禪宗裡面我們看過,禪宗常常說「世尊拈花」的那個公案。《要解》用了這個「拈」字,表明世尊說法,同拈花公案的拈出並沒有兩樣。於是《要解》就傾吐肝膽,稱性讚歎這個持名法門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這三句話都是佛的知見。所以印光大師就極力的讚歎《要解》說,就算是世尊親自來寫一個《要解》,也不能超過。這話我們聽了很多遍了,那我們就一句一句的來看。

  第一句說「方便中第一方便」。什麼叫方便呢?通俗話說,「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法華玄贊》說:「施為可則曰方,善逗機宜曰便。」就是說,可以作為標準的行動叫做方,善於啟發眾生的根器的,叫做便。又《大集經》說:「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這就是說,能調理眾生,導引他們歸趣到無上正覺,叫做方便。

  這句話就告訴你,佛法的方便不是你為了將就對方能夠容易理解,而將殊勝的說的很簡單。大家要知道,人有依賴性,長期的簡單他就不願意再提升了,就這樣子一直簡單到最後,信心就容易動搖。就不是這裡說的導引他們歸趣到無上正覺了,因為你推動他向上的力量不夠。

  現在《要解》說,持名是方便中第一,就真實顯出持名的殊勝。為什麼說是第一呢?

  由於其它大乘法門是要先悟後修-見道,修道,而後證道。粗淺說來,就是要看清楚了路,才能走路。走路就是修道,走到家才是證道。沒有看清楚路就要走,這叫做盲修瞎練或者是「煮砂作飯」。所以圓教須先悟才能修,至少應有個解悟嘛。於是這個下手就難咯。下手都不容易,那就不用說證悟了。

  可是圓教中唯有持名法門下手最易,你只要信願持名就決定往生。我們要的就是往生而已是不是?重要在往生,不是要你修出個什麼大成就或者成個什麼佛學大師,不是啊!再退一步說,你縱然信願還稍微有點欠缺,還不足。但是你不是會念佛嗎?誰不會念佛的?你念一句佛號都有無量功德啊,散稱都成為佛種,什麼叫散稱啊?平時做工的時候,婦女你就在炒菜的時候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個就是散念散稱,都成為佛種,都給你記錄下來,所以這個下手就最容易了,你念一句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由於下手最容易,得果又極殊勝,所以說,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密部《大毘盧遮那成佛經》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悲心很重要。《普賢行願品》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可見眾生是根本,用大悲水來灌溉這個樹根,才能成就佛的智果。「菩提為因」,菩提是覺悟。前面已經說過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菩提得菩提。以菩提為因,就是以覺悟為因,自然感得覺悟之果。你看眾生都在迷當中嘛,所以覺悟才是正因。至於「究竟」是什麼呢?「方便為究竟」。這個究竟的果,就在於究竟利他的方便上。但能信願持名,便生淨土證三不退,這個叫做方便吶!

  倘若沒有這樣子的方便,眾生就找不到一個能做得到的方法,而得度脫了,那麼度生之願就變成空說了。所以「究竟」之果就在這個「方便」之法上。一句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想出來的最方便的方法,沒有一個人不會用這個方法的,所以就是最方便的了。

  蕅益大師就讚歎持名這個法門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這話很有份量!持名法門是第一方便,還可以從《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得到證明。大勢至菩薩說,過去有佛叫做超日月光佛,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以下他就打了一個比方比喻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就是說,佛想念我們,就如同慈母想她的獨生子一樣,可是我們大逆不孝,我們溜掉了逃跑了。我們不想母親了,不願意回來了,那母親想念又有什麼用呢?如果「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於是「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母子便不會再分離了。

  這個譬喻就說的持名的方便了。這個可以從凡夫的生滅心下手。這個是佛的慈悲,完全是針對眾生對症下藥。因為佛知道眾生的心是生滅心嘛,念念生滅嘛,能從這個心下手那就容易多了。

  至於其它圓教的法門,例如《圓覺經》說:「以生滅心,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隨流轉。可見拿生滅心想去分辨圓覺,那圓覺之性就隨著人的生滅心它就流轉了,也就有生有滅了,所以說下手不容易啊!

  唯有超勝獨妙不可思議的念佛法門,可以從眾生的心下手。《念佛圓通章》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經中說明了,就是從眾生心下手;就是從我們現在念佛的這個心,這個是什麼心啊?這個是妄心,妄心你不要管它。你就這麼一聲接一聲的念,就必定見佛。專誠勇猛的人他當下就見佛了,就跟佛相去不遠了。所以這裡說「必定見佛」已經極為殊勝了,下面還說什麼呢?「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就更微妙了。就是說,不需要再用其它的方便之法了,自然而然你自己的本心,妙明真心,得到開明、開悟。悟得徹底那就是徹悟。如果能夠破一品無明,就證一分法身;破盡四十二品無明,那就是究竟佛了。至於這個心怎麼開呢?就是念佛啊!不需要你再做什麼輔助的工作,又這個又那個,沒那麼多囉嗦。靠你開口念就是了,你就是像想念母親那樣,念念都是那摩阿彌陀佛,就必定見佛,而且還會「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只是念佛,自然而然自心就開明了。十方諸佛和一切佛世界都是我這個自心所現的。這個心要開明了,那就是禪宗說的大悟了。可見禪淨本來不二。

  所以下來又說了一個譬喻了說:「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你看在香廠做香工作的人,他身上自然就帶有香氣了。從前用那個香來熏衣服,把這個麝香放在香裡面,跟衣服擺在一起,衣服拿出來穿的時候,就是香的了。這是自然而然的,你念佛就自然跟佛是一個味道了,同一味了,如同染香的人,自自然然身有香氣。所以說,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你說還有比這個更方便的嗎?念佛是小孩都會的,但是他所得到的妙果,是無比的殊勝。

  大勢至菩薩又說了,我就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沒有靠別的方法,從這個念佛的心,就入了無生法忍了。「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你看大勢至菩薩就在這個娑婆世界,攝受一切念佛的人,都回歸到淨土。所以我們念佛,就得到大勢至菩薩的加持攝受。今天大家能夠在這裡,聚在一起學習,正是由於大勢至菩薩的攝受啊。末後大勢至菩薩說:「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這表示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但平等不礙差別,如果論應機,那念佛就是第一了。所以說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一句佛號,就把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一起攝在這個佛號裡面了,一起都清淨了。你看這個心清淨,身也清淨了。

  這個色身是跟著我們的這個心來走的,它跟著它來去運作,來去變化,來去行使的。你的心清淨了,那你的身也清淨了。那你如果只是身清淨,一天洗澡幾次,又擦很多香水,這個身很清淨,未必你的心清凈哦,你的心不必擦香水的哦,所以心清淨,身也清淨了。因此因為這個身是依這個心而變化的,這個道理知道的人不多啊!

  你一心專誠念佛,一聲接一聲,於是念佛的淨念自然相繼了,這就是入三摩地的第一圓通之法。這裡所說的「三摩地」不是通常的那種打坐什麼得到的那種定,正定、正受,不是啊。這裡說的定是首楞嚴大定。它的果性叫作「大佛頂」,在因性叫做「首楞嚴」。「首楞嚴」可譯為「一切事究竟堅固」。修「首楞嚴」者叫做菩薩,證大佛頂者即是如來。大勢至菩薩說,欲入首楞嚴大定,在一切圓通法門中,念佛法門最為第一。

  所以從上面可以知道,用眾生的凡心,信願持名,就可以得到無生法忍跟首楞嚴大定的無上妙果。所以我們要大勢至菩薩的方法,我們凡夫才做得到啊。觀音的方法很殊勝,但是一般人做不到。所以《要解》說,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下來說「了義中無上了義」。這個說法真的是不得了的!各位,「了義」是什麼?簡單說來,就是分明顯了真實究竟的義理。註解中的「分明顯了」,就是常說的了了分明。其中的「了」字,也就是了因佛性中的「了」字。臺教說三因佛性。臺教就是天臺宗的教法。一個是正因佛性,就是淨宗的「是心是佛」。第二緣因佛性,就是「是心作佛」。第三了因佛性,就是「究竟成佛」。

  大家沒聽過這麼直截了當的,你看看很少人能夠那麼直接,將天臺宗的三因佛性,頓然的結合到淨宗的道理來,真的是直截了當,也使我們能夠直接的受用,一目了然。

  念公再舉世間的例子,我們就更好懂了,所以真的是慈悲極了!

  這三因佛性也有個比方。木中有火,比喻正因佛性。你看上古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鑽了木頭才能取出火來,所以鑽木就是緣因佛性。那什麼叫了因佛性呢?火出來了,木頭也燒盡了,一切都了了,就是了因佛性。

  那麼以下再引證幾段經文,《寶積經》說:「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名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分別,是名了義。」又《涅槃經》說:「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維摩經》《寶積經》也都有同樣的指示。

  所以佛教中的「四依」非常重要。佛在三千年前就看到了,尤其是末法,我們這些如果沒有告訴你四依法的話,你就亂七八糟了,沒有個依據了。佛早就知道了,所以就給我們定了四依法。

  「四依」就是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我們簡單的一個個來看。

  「依智不依識」。我們不能依靠意識啊。在八識中,眼耳鼻舌身和阿賴耶識都沒有問題,出生毛病就在於第六識跟第七識。第六識就是要分別,第七識就是執我。如果依第六識第七識當家作主,那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認賊作子。所以要依靠智慧。《大智度論》說:「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與法性契合。學人宜定止妄識,策發真智。」要開發你真實的智慧,不要用你的妄識,這就是「依智不依識」的道理。

  那「依義不依語」呢,語就是語言;義指真實義,就是中道第一義諦。這本來不是文字語言所能夠表達的,所以對於經裡面的文句,應當深入思惟其中真實的意義,而不是死抓住這一句的語言文字。如果這一句被你執死了,你自己也就被這一句給執死了。佛的語言文字只是一個工具,或者說是指路牌。所以禪宗說「死於句下」,就是說,你在這一句下面死了。沒有得變了。所以不應該依語言,而是依止其中的真實之義。

  下來是依法不依人。學法、求法、修法,所求所行的都是法。依靠法可以入道。所以關鍵是法。凡夫所說,如果能夠契於正法,也應該信受奉行。「假令」就是假如,有人雖然能夠顯現如來之相好,但所說不契正法,於其所說,對他所說的,也應該要捨離,萬萬不可以依靠。我們尋求善知識,不是看他是什麼地位,對不對?這位是佛學權威,那位是佛教團體的首長啊。專去聽這些頭銜,這就是依人吶!應該不論這些。我們只是看他的法如何,是不是契理契機。

  《圓覺經》告訴我們,凡夫想要得成聖道,首須尋求正知正見的人。經云:「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正知見的人。怎麼認清善知識呢?善知識也就是老師。應該從他的正知正見,而不是從別的條件來選擇的。這方面師父在《大經解》有很詳細的談到。

  下來就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都是佛經嘛,那個經就有「了義」與「不了義」的分別。明白開示中道實相之義的就是了義經。這個定義定下來了。《涅槃經》說:「聲聞乘名不了義經,無上大乘乃名了義。」了義經說明究竟真實之理,如煩惱即菩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等等。但是在小乘法裡頭,只是講苦集滅道、十二因緣,不說人人可成佛,只說證阿羅漢,這就是不了義了。所以說《法華》的時候就改變了,佛說阿羅漢,那是化城啊!又例如大乘始教,說修行三大阿僧祗劫才可以成佛,但是闡提不能成佛。這是因為當時眾生根器不夠,只有這樣說才容易接受。

  說到這裡,大家心裡又有想法了。那你就是自認自己根器就是那樣,那就沒有辦法了,那你就在始教那邊待著吧!待久了,你就麻木你就不想向前了。這是佛呵斥的。

  《法華經》到最後,後來開權顯實,就說人人都有佛性,闡提也成佛。

  那這不就是矛盾了嗎?所以應該依哪個呢?到底能不能人人成佛呢?

  所以我們應該依了義教所說,人人都有佛性,闡提也能成佛。這個是真實說。當我們發現經典中有矛盾,我們只能夠依了義的經典。凡是宣說中道實相妙理的經典,即是了義經。

  我們現在正念的《阿彌陀經》,就是以實相作為體性,這裡說《阿彌陀經》就等於也就是說的《無量壽經》了。大家不要斷章取義就說,哎呀!沒有說到我們的《無量壽經》。都是以實相作為體性,統統說的是實相,所以是了義教。《要解》說: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這個實相兩個字,也是勉強給他一個名字的。如果你也執著在實相這兩個字,那麼這個實相就不是真的實相了。極樂世界水鳥樹林等等這些莊嚴,都是事相。但是全部的事相就是理體,所以水鳥樹林就是實相。全理成事了,故一念心性,顯現極樂依正主伴,種種清淨莊嚴,故亦無不相。所以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要光是離一切相,那就成了聲聞緣覺的偏空了。

  本經是以實相為體,這裡說的本經就包括《無量壽經》了。全妄即真,沒有一樣不是實相。以至一毛一塵,一一都是全體法界。所以《要解》說:

「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擧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

  這就是說,極樂的依報、正報、法身佛、報身佛、自佛、他佛、教主、人民等等都是實相的全部理體。又說:

「乃至……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

  本經不但深明理事無礙法界,並極顯事事無礙法界,所以說持名念佛法門是了義中無上了義。no argue無需爭論,沒有能力爭論,你爭論就是跟祖師爭論,你不是跟我爭論,不是跟我辯論。

  再來「圓頓中至極圓頓」。把這些最極殊勝不得了的這些形容詞,來形容我們現在所學的淨土念佛法門啊,大家把它記起來啊,這不是一般外面說是念佛人他們所能夠聽到的「圓頓中至極圓頓」。

  釋尊一代教化,華嚴宗把它分為五類,叫做五教,就是小,始、終、頓、圓。第一小乘教說一灰身滅智的涅槃法。第二大乘始教。是大乘教的初步,不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三終教。說真如緣起之理。開權顯實,說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但是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祗劫。第四是頓教。是不立文字,不依言句,不設位次,不論階梯,但以頓徹理性為教。

  《華嚴玄談》說:「頓詮此理,故名頓教。」又說:「頓顯絕言為一類,離念機故,即順禪宗。」即是說,止教無言離念,合於禪宗。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拈花這一脈,因達摩東來,盛傳於我國。這個我國就是中國。

  至於顯示頓教之理,不獨在不立文字的禪宗,不獨就是不只是單獨在禪中有,在經典中也常常透露。

  下來引了經典啦,例如《圓覺經》說「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你知道這是虛妄的空花,你就沒有輪轉了。「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首楞嚴經》中的「狂心自歇,歇即菩提。」都顯示不必安排,不須造作,直下便了,不歷階梯,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的頓法。這是頓教。

  下來第五最後最高的圓教。這是大乘中演說實法登峰造極之教,專接最上利根之人。

  你們是上根嗎?不是上根,哪有機會聽到圓教的道理呢?要相信吶!這當中一定有過去生的因緣吶!師父是這麼看的,所以不要小看自己啊!

  圓是圓融自在,一切無礙之義。又是圓滿具足,福足、慧足、明足、行足,圓全俱足之義。

  你看《華嚴》跟《法華》都屬於圓教,凈土宗也是圓教啊,宣說圓融具德的一乘法。

  至於天臺判教,分為藏、通、別、圓四教。對於圓教亦稱圓頓教。他把這個圓跟頓就合在一起了。所云頓者,頓極與頓足之義。由於諸法圓融,所以於一法中,可以圓滿一切法。一念開悟,就可頓時圓滿佛果,所以稱為圓頓。可見圓頓的法極端殊勝。

  在《要解》中說,持名一法,是圓頓中最極圓頓。也即是說,持名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蕅益大師為我們開示了佛的知見。

  如果圓這個字還很難懂,那我們再用世間很粗淺的比方,比如這個桌子凳子你都可以用力大一點把他推倒了,是不是?但是圓球你能推得倒嗎?它倒在哪裡呢?圓球無論怎麼轉動,它都是直立不倒的。

  從這個粗俗的例子,可以使我們初步體會,圓體是圓轉自如,立處皆真。旋轉是隨緣,不倒是不變。眾生輪轉是隨緣,佛性不增不減是不變,故隨緣而不變,不變又隨緣。從這個比方,我們或可粗明圓融自在之義。可見我們的知見,如果能夠契合圓宗,我們的見地也就圓融無礙了,隨處皆真。

  更應注意的是,大師開示了佛的知見,直指持名之法最極圓頓。

  我們要不是這樣子來學,來聽到這些道理,我們怎麼能夠相就開口念阿彌陀佛,這叫持名,有這麼不可思議的這個效果嗎?我們如果能夠真實的信受,那就是接受了佛的知見了。如果你不能接受,那你還是保持你眾生的知見。

  所以也就是說,如來果覺的知見,化入我們因地的初心。既然佛的果覺入我因心,故我因心頓含果覺。這四個字要將它畫線特別強調,我的心就頓含果覺。「頓」就是沒有時間前後,我的心就是佛的果覺,就這個說法。所以就看你能夠接受幾分,佛果覺的得受用你就能夠得到幾分啦,這騙不了人的。

  所以為什麼師父一直要大家這個起點要高,不管你們喜歡不喜歡,硬硬將你們給擺在圓教?因為你本來就具有這個條件嘛!只是沒有被開發。今天大家遇到了這個傳承是大福報啊!所以我們要感恩,感恩就不要扯後腿。

  以下《要解》為申明前義,引證了元中峰國師與蓮池大師所說的「明珠投入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之語。這個明珠,明珠是指傳說中的一種寶珠,我們不要去考究到底有沒有這個明珠,這是比喻的,叫做清水珠。將清水珠投入到一盆污濁的水裡,這盆水就澄清了。這是比喻,濁水就比喻我們的亂心,我們在亂心中念一句佛號,佛號就好像清水珠。這句佛號投入我們這個亂心裡面,你不管它有多亂,亂心就不得不立即就清了,所以說「亂心不得不佛」;也就是說,我們的亂心,不得不變成佛心了,是不是?直截了當,不可思議啊!

  所以說「念佛即是自心現」,又說「一聲佛號一聲心」。「聲聲是心,念念即佛」。

  下來說到《宗鏡錄》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正如密宗修本尊法,自身即是本尊。修觀音法,自身就是觀音。所以密宗跟淨宗都是屬於果教,都是從果起修的。凡夫念佛,就是從佛的果覺上開始修行。

  譬如從開荒、除草、選種、播種、選苗、除病蟲害、收割、脫粒、磨粉,然後蒸成了饅頭,要做成一粒饅頭之前,要經過那麼多階段啊!

  這就是譬喻佛在無量劫中,勤修六度萬行,處處為眾生捨身流血等等,無量功德圓滿了,成就了萬德洪名,這是四十八願的結晶,也就是佛的果實。我們持名念佛就譬如吃饅頭。饅頭已蒸好,留給我們去做的就只是吃,就在你的嘴邊了,你還客氣什麼呀?佛號已經成為現實了,我們現在是享受現成的,我們只需要念,直接享受佛的果實。所以只要我們至心信樂,願生其國,乃至十念,皆得往生。可見信願持名之法,真實是第一方便,無上了義,和最極圓頓了。

  接下來是最後就說到第六是「妙果」。前面你修行這個是因嘛,你最後要得到什麼果呢?這個果叫做「妙果」。信願持名為宗,「橫生四土,一生圓滿是果」。《要解》說:

「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擧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

  一乘就是一佛乘,是唯一成佛的教法,不同於說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三乘法。這就是《法華方便品》說的:「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

  《法華經》以譬喻說法,其中有一個譬喻說,有一個破房子著火了,父親為了急救孩子,就說外面有羊車、鹿車、牛車,你們快出來吧!於是這孩子聽說外面有羊車鹿車牛車,就跑出來了,跑出來就脫險啦,沒有被燒死啦,但是外面並沒有這三車,父親實際就是給每一個一輛大白牛車,「方廣平正,其疾如風。」三車就比喻三乘。大白牛車比喻一乘,表人人皆可成佛。

  《要解》說,信願持名是一乘成佛的真實之因,有因必有果,這個真因必然得到四種淨土、一乘成佛的真實妙果。四種淨土,就是(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餘土,(三)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土。信願持名而未能斷見思二惑的人,往生凡聖同居土。因為仍有二惑,故雖往生仍然是凡夫。若能念到事一心,斷了二惑,就生方便有餘土了。如果念到理一並且破無明,往生實報莊嚴土。破一品無明就分證一分法身,所以也分證到常寂光土了。能生實報土那就是別教中的地上菩薩了。你現在靠自己要修到別教中的地上菩薩,你別做夢啊!一般念佛往生的人多半是生到凡聖同居土。但是凡聖同居土也不離開常寂光土啊!這個是最難相信的,最難理解的。《要解》說:

「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

  那生到同居土有什麼好處呢?你親自可以聽到佛說法,聽到佛的訓示。一往生就沒有退轉,而且壽命無量,你看看,沒有退步,壽命無量。都是在學,而且你的老師是誰啊?你的老師是阿彌陀佛,還有你的那些助教都是諸上善人,所以你能不成佛嗎?雖然你再低再低,你根器再差,你帶的業再多,帶的惑再多,這三個條件,因為你沒有退步,你永遠的學下去。而且有這麼好的老師,你能不成佛嗎?你沒有第二條路了。由於往生之人,都不退轉,智慧深廣,壽命無量,六時聞法,決定於此生中能補佛位。所以《要解》又說:

「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

  往生極樂,必登補處,見於《阿彌陀經》以及《無量壽經》。所以我們都是要依照經典,依照聖言量的。《阿彌陀經》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夏師會集無量壽經,漢、魏、吳、唐、宋五種譯本而成之善本)中阿彌陀佛第三十五願,名為「一生補處願」,願文說:「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往昔傳誦之《無量壽經》魏譯本,文曰:「來生我國,究竟必一生補處。」所以不是只有會集本這麼說,魏譯本也這麼說,所以兩本相同,可以證明凡是往生的,必定於一生中定補佛位,什麼意思呢?就好像現在兜率內院的彌勒大士,同名一生補處。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佛既然成佛了,這個願已經落實了,所以帶惑凡夫,一旦往生,便是阿鞞跋致,究竟都是位齊補處,也就是一生成佛。如上勝因妙果舉體是不可思議。所以《要解》讚歎說:

「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

  「復次釋迦一代時教,唯《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由上可見,從凡夫心,以信願持名為因,決定能得往生淨土,位登補處,一生圓滿,一生成佛,這是不可思議的妙果。所以說,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蕅益大師悲心無窮,感慨萬千;痛心疾首,大聲疾呼,接著說:

「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稟,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鮮疑多,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

  大師說:凡夫往生,一例都成為補處菩薩,沒有例外的,這是最奇之說,登峰造極之談。經中以《華嚴》最尊,但《華嚴》所獨明一生圓滿之教,卻落實在《阿彌陀經》的大小二本。大本就是《無量壽經》啦,小本就是《阿彌陀經》。可是普天之下,從古至今,對此信受者極少,懷疑的人很多很多;雖有言教,但義理卻已隱晦,可哀可傷。所以大師悲痛至極的說「唯有剖心瀝血而已!」大師願意剖出心肝,流灑熱血與我們相見,而如是說,希望世人於此生信。一切見聞此說之人,三復斯言,切莫再輕淨宗為低淺之法。

  章末復於《要解》外,更引蕅益大師一段開示,作為印證。最後等於說是個總結了。蕅益大師說: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切願、力行為要耳!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三萬五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成誑語。一得往生,則永無退轉,種種法門,悉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裏許。」

  全部給他說完了,沒有漏掉了。禪宗的公案啦,三藏十二部也全是佛說的啦,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典,三千威儀,這些戒律啊,種種的淨戒啦,都在裏許。什麼裏許啊?就在這一句阿彌陀佛裡面。

  蕅益大師在《要解》的這一段,算是對淨土法門的一個總結。更是一大藏教,也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生的全部教法。能信的,就得殊勝的利益;還不能信的,就必須要急起直追,不然就很危險了!怎麼危險呢?後面追來的就是黑白無常了,還拿著鐵鏈呢,看你跑得快還是祂們跑得快?聽了也沒有感覺。

  所以我們一共四堂課,這一篇《淨土資糧》真的是可以用幾個字來形容-殊勝,深入,圓滿,圓具,透徹。

  那到這裡就算是講解轉述完畢了,師父也不需要再補充增加什麼了,因為全部的內容都太豐富太全面,說得太透徹了。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的複習信受,那對你的修行將會是不可思議的support支助,不可說的無盡的法益,都在我們這次的四堂課的學習當中了,以後有了視頻,上了字幕,可以反復不斷的看,那你對念佛的這個信心,對往生的把握,就有依靠了。誰再多少匹馬來拉你,我們現在講CC馬力,多少CC的馬力來拉你都拉不動了,你都能夠看清楚。

  那麼最近師父也發現了一件相當珍貴的事情跟大家分享,就說到這一部《大經解》,師父現在發現這部《大經解》就是我們真正念佛人的護身符,最近發現的,可能是妙想天開。一般世間的護身符要掛在身上的,如果忘了掛就很危險了。這個護身符就是真正讓師父體會到念公當年講的這句話,當時對這句話還沒有真正的是體會到很深啊。現在體會到了,什麼話呢?「抓住《大經解》,一定往生!」這個「抓」是形容詞,就是不離開《大經解》,抱著這個《大經解》。你抱著這本《大經解》的精裝本沒有用啊,那都是文字,是不是?所以最主要就是師父轉述的念公講解的這個視頻,就是成佛的寶藏,成佛的護身符!這個護身符可以護你-沒有成佛之前,在這個現實的生活當中,修行的過程當中,一切幫你安排得妥妥當當啊,各位,這是師父二十多年的體會啊,一切幫你安排到你感覺到非常的順暢,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做什麼之後該做什麼,非常非常的順利啊,師父只是轉述而已,都有這樣子的一個效果,何況大家真正受持了之後,那還得了!

  所以什麼都不要了,世間的一切「無心做」,對你老婆無心,對你老公無心。但是他沒在我們這個圈子裡面的,你就不要這樣跟他說。你無心?你當初不是因為有心,才幫你生了幾個孩子,現在你說你無心?

  我們是抱著這樣子的心來修行,一切世間的都是無心做,讓你過日子而已啊!時間一到,真正的真心就放在阿彌陀佛這裡啦,那你還不往生?你跟著這條路走,到最後不往生,那你去找黃念祖老居士念公啊,不可能的事情。這前面有講過了,如果不往生,那就是佛打妄語了,佛講騙話了。所以問題絕對不是在佛那邊,也不是在祖師那邊,在你自己沒有真正的把它放在第一位,把它放在比什麼都重要,甚至比你的身命都重要,因為你這個身命,前面講過是垃圾嘛,最後這個physical body色身要拿去燒的,是不是?所以往生是怎麼回事?成佛是怎麼回事?簡單說就是還原而已嘛!回歸你的本來而已嘛!

  好,我們今天第四堂課就圓滿了這次我們學習的黃念祖老居士的《淨土資糧》。那麼這套四堂課的內容呢,大家可以反復的來看。好,我們今天就一起非常歡喜的非常法喜的學習到這裡。非常感謝大家的出席啊,感謝大家!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936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