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6/29 18:01:29瀏覽179|回應0|推薦3 | |
《淨土資糧》-第一集 中國佛學院淨土宗教師黃念祖居士講解之《彌陀要解》中的宗要—信願持名共四講。後根據錄音編為成文。復經原講人修改審定,文約義豐,更趨完善。命名為《淨土資糧》。宣說淨土法門之寶貴開示,言簡意賅,抉釋淨宗奧要,後由馬來西亞七寶淨土講堂列為精進班學習課程,由釋空能法師領導學習,研讨,分享,並製作成視頻廣為流通,此乃《阿彌陀經要解》重點摘選,由黃念祖上師講述,釋空能法師導讀,共四集與大眾共享此殊勝法利益。 我們七寶淨土講堂從今天開始邀請大家聚集在一起,在這個精進班一起來研討學習,以及解讀佛門大善知識黃念祖上師念公一系列的無上開示。那麼念公除了我們正在學習的《大經解》之外,那還有不少著作都是佛法的醍醐妙藥,在當今佛教界還有很多人沒有機會遇到。那我們算是很有福報才能夠遇到,而且還能有機會來學習深入理解念公的遺教。那師父下來將會引導帶領大家一起來探討佛法的奧秘,通過念公的講解,我們將會對佛法以及淨土法門,尤其是凈土法門它的殊勝跟妙義,我們會對這個有更深一層的理解。那我們都知道啊,其實這個我們人數也不多,就我們這些人都知道,念公他是集禪淨密於一身的大成就者,在密宗叫大成就者,在顯教叫做開悟,所以是當今佛教界稀有的大德。那我們今天能夠接觸到或者聽聞這位大德的名字,都非常的稀有啊!不只在我們馬來西亞,全世界知道念公的人不多,真的不多。那我們怎麼會在這麼一個,大家認為這是馬來西亞的佛教,以其它國家的人來看,馬來西亞的佛教那就是馬來西亞的水準咯,他們怎麼知道我們也有這個機緣遇到黃念祖老居士黃念祖上師,還在學習他的這個教化?所以這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事情,所以我們要非常的珍惜。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第一套,為什麼說一套呢?因為它不是一個很簡單很短的一個內容。前面講過了,念公除了《大經解》之外,還有好幾套。今天這套結束之後,下來還有一套,再下來還有一套,後面還有很多套很多套,它的精彩跟它的這個殊勝的內容,不會亞於《大經解》。 我們今天第一套跟大家一起來學習的就是題目叫《淨土資糧》。《淨土資糧》其實也是《彌陀要解》主要的一個精要的內容,講的就是《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也是我們專修淨土的經典之一嘛,最初的就是三經之一,後來才加進了《普賢行願品》跟《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變成五經。 所以開頭念公就是就引了《阿彌陀經》的這句話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我們也可以這麼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來參與這次學習跟研討這部《阿彌陀經》註解的內容。我們這次不是學習《彌陀要解》完整的內容,這個前面講過了。而是《要解》當中的宗要,等於就是重點提示。那麼念公就是將《要解》裡面最重要的內容加以講解跟發揮,這個講解實在是講得非常非常的深而廣,發揮可以說是發揮到淋漓盡致。你看,師父到目前為止能懂得這些詞句這些文字都用完了,淋漓盡致,大家學下來你就知道了,所以這個機緣是稀有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多少人看過這個內容。 當年通願法師,通願法師是一位戒律非常嚴格,非常有成就的一位比丘尼。通願法師她一聽說念公講解了這個內容,就是大家只是把它錄起來變成音頻,她即刻就叫人將這個錄音轉成文字檔,可見得識貨的人不多,而且還要是某一種人才會識貨啊,那麼今天師父因為識貨,所以才將這篇重要的內容提出來跟大家分享,所以說這就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了。等於說什麼呢?等於說你們是具足了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讚歎你們啊! 那麼大家也許會這麼想,我們是專修《無量壽經》的,對不對?那師父怎麼會選擇這個《阿彌陀經》來跟我們一起學習呢?師父常常強調說要一門深入嘛,一部經一句佛號,一門嘛,那為什麼我們今天也來學習《阿彌陀經》呢?《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一部經,一個是細講,一個是略講,所以既然是一部經,那我們學《阿彌陀經》或者學《觀經》又有什麼不可以呢?最主要就是讓我們知道淨土法門它重要的義理在那裡,那你學《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大勢至念佛念圓通章》,也說的是這件事情嘛! 我們七寶過去學習過淨空老和尚的《彌陀要解》精華,而這次再來聽講的也是《彌陀要解》,那麼這樣子不是重複了嗎?內容還是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啊,但是講解的人不一樣,就有不一樣的level,不一樣的層次。尤其我們在聽念公的講解跟解釋,是絕對屬於圓教博士班的水平,這是絕對的。沒有降低這個水平來跟大家說的,沒有,也沒有為了應酬那些不是圓教的,那念公就講一些比較淺的,免談!除非你不要聽他的,你聽別人的。所以這個大家堅持下來,我們今天才能夠有這個圓教的傳承繼續的傳下去啊!要不然,就慢慢的退,慢慢的低,到最後連藏教都沒有了。 所以這一套我們要學習的《淨土資糧》整個的內容,就像我們世間人講的一篇博士的論文,就是要告訴大家內容很深很深吶,這篇內容的精簡跟精要已經得到行家的認同了,念公的講解是非一般的。你要是對淨土法門的義理、對佛法沒有一定的基礎,你來聽這個內容是很吃力的,是很吃力的,甚至是完全聽不懂的。 所以師父要等到今天這個時候,那為什麼不早幾年前就開始跟大家來學習這篇內容呢?為什麼要等到今天呢?因為大家這幾年來通過《大經解》的熏習跟磨練,基本上有一定的基礎了。說這個話也許高估了你們了,不過照師父的估計,今天來學習這個內容,一定可以讓,可以讓你們對淨土法門得到更廣泛的理解跟體悟。因為這篇內容師父看了n遍了,這個只有我們我們馬來西亞才聽得懂什麼意思。看了n遍就是看了很多遍了,知道它的殊勝,所以不放過將它提到這個精進班來跟大家一起學習。當然你自己也可以上網,自己去找,然後自己看,那是另外一回事了,是不是?那個就不叫無師自通了,那可能會變成無師自己亂亂通了。 好,下來就開始念公他的原文了,我們來看: 【《阿彌陀經》,因為此經簡要,可以稱為淨宗的心中心,所以它的註解甚多。其中以蓮池大師之《彌陀疏鈔》,幽溪大師之《圓中鈔》以及蕅益大師之《彌陀要解》最為殊勝精要。】 所以,這三部《阿彌陀經》的註解被形容為是星星月亮太陽。師父這一提出來,有誰知道哪一部是星星哪一部是太陽哪一部是月亮呢?這個就大家就很少有機會聽過了。太陽肯定是博大精深啊,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是太陽,星星就是《彌陀要解》,月亮是《圓中鈔》。 【印光法師說:「彌陀一經,得此三疏,法無不備,機無不收。」】 前面我們看到這些文字,就不像師父講的那麼白話。念公的也是,祖師的也是。 「法無不備,機無不收」,我們簡單說就是,所有佛法重要的內容都具備了「機無不收」,什麼根機都收,沒有不收的。 【又於此三疏之中,尤推讚《要解》,說它「超出此經一切註疏之上」。並推崇至極地說:】 推崇至極就是推崇得登峰造極了。哇!非常的...推崇就是給他讚到很高很高的,就說什麼呢? 【縱世尊出世,親自註解,亦不能過。】 簡單說,就是這個《要解》是一切註解裡面最好的,釋迦牟尼佛自己來寫也不會超過。這是印光大師的意思,很少有祖師敢敢講這種話。那麼念公他當初也這樣認為,這些祖師當中,就覺得印光大師這個水平是比較弱了一點。只有念公看得出來,我們怎麼知道念公他敢這麼講說印光大師是比較弱一點?但是經過念公看到印光大師講這句話,才真正認為能說出這樣子的話不是一般人可以這麼做的,所以才對印光大師另眼相看。 那麼蕅益大師他用了九天的時間寫了這部《彌陀要解》,九天啊!請問各位我們九天能做什麼?九天寫出這麼一部《彌陀要解》,雖然很薄不是很厚,像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那麼厚的,但是不得了了,裡面的每一個字每一個字它所含藏的無量義,你怎麼發揮都發揮不完。所以人家就稱這個《彌陀要解》這是從蕅益大師的大光明藏當中自然流出來的。 不是你八識分別識在那邊...我們看世間人寫小說寫論文,甚至寫一些學術的文章啊,都沒有離開八識,哲學家一樣,科學家一樣,博士也一樣,沒有離開八識,對不對? 可是蕅益大師這個《彌陀要解》這個內容不是用他這個八識來寫出來的,所以叫做從大光明藏,真心的般若智慧所流現出來的這一部《彌陀要解》。所以我們怎麼可以不珍惜這個《彌陀要解》呢?《彌陀要解》本身都已經是這樣子的一個不可思議的內容,再加上念公給我們做的講解,再加上空能法師師父苦口婆心不斷的這樣子來引導,畫蛇添足這樣子來做,大家如果再不珍惜的話,那就沒得救嘍!下來說到: 【天台宗註經,先明「五重玄義」。在看經文之前,理解了這五重玄義,便抓住了全經的綱領與心要。】 這就是告訴我們,這次我們學習研究這個註解,是以天台宗的註經方式來談論《要解》的內容。那當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天台宗的、一種是華嚴宗賢首宗的兩種方式。 那麼這個是以天台宗的這個方式來理解,而我們一直在學習的《大經解》,就是依據賢首宗華嚴宗的十門開啟來研究的,大家要是有認真的看《大經解》前面的十門開啟就會知道了。那麼天台宗的五重玄義是: 【五重玄義:(一)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力用,(五)教相。】 第一個就是解釋這個經的題目,解釋經的題目。賢首宗解釋經題是放在第九,十門開啟的第九。 第二是辨明本經的體性,本經以實相為體。這話一說出來的話,不認識《阿彌陀經》的人,不太了解《阿彌陀經》的人,你就要另眼相看了,《阿彌陀經》居然是以實相為體性,那它就不是一般的經典嘍! 第三是宣明本經以什麼為宗要。 第四是講明本經的妙用。本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末法多障眾生,依此法門,即可出離生死,往生極樂世界,徑登不退,這是方便至極的利用。 第五是明教相:這個經是大乘菩薩藏所攝的。由於本經以實相為體,實相之理非語言文字之所能知,所以目前我們不多談實相之理了,因為《大經解》這方面有很詳細的講解。 這裡單提五重玄義當中的明宗。本經之理體攝於六信中的信自與信理。於明宗中融攝經體,並兼明本經之妙用。 那麼接下來就是個別的解釋了,經題,顧名思義,我們不用再解釋了,這個以前在講那個《彌陀要解》精華的時候都有解釋過了。 第二就是「明宗」。宗是什麼呢?宗是崇奉與宗要之義。那這裡提出《要解》的一句話說: 【《要解》說:「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乃萬行之綱領也。」】 可見明宗是萬分重要的。信佛的人必須要修行,而宗正是修行的重要途徑。就是這條路,修行最重要的這條路就是它的宗。修行的目的在什麼呢?就在於契會本體,可是宗是契會本體的樞機。「樞機」這裡解釋了,好像電視機的開關跟那個按鈕,旋鈕就是按鈕。而且宗是六度萬行的綱領。「綱」是指那個網的總繩,你看那個漁網啊,漁網你要怎麼樣把它這個總的給抓起來呢?你要把它那個主要的總繩,那個繩給它抓住一抓,整個網都被你抓起來了。不用說一個一個這樣子來抓,舉綱則目張;「領」就是指衣服的這個領,你把那個領一抓,整件衣服都抓起來了,可見明宗實為切要。 那麼下來就說了《阿彌陀經》以何為宗呢?以什麼為它修行的這個途徑呢?註經大德們提法雖然不一樣,其實它的實質也沒有不一樣。所以如果我們只是這樣讀的話,「其實質亦無大異」,能懂,不是不能懂,但是就沒有那麼直接了,就沒有什麼不一樣了,但其中最為直接精要的,則是蕅益大師所說的這句: 【「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 「由信生願,由願起行」,這是講的《阿彌陀經》。「行」就是持名的妙行。 那麼以前初初接觸這個法門時候,師父對這個持名也沒有重視,認為很簡單,開口念就是了。而不知道這個簡單裡面,它有不可思議的妙用,這也是因為從接觸念公,對念公的講解長期的熏習之後,才知道這個持名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只是開口念這句阿彌陀佛而已啊! 下來師父引的這個跟持名有關係的內容,也是念公自己的開示跟大家來學習,很直接嘛!這個持名妙法也叫稱名妙法。為什麼以名召德?誰的德?阿彌陀佛的德嘛!阿彌陀佛是什麼德?果德。不是一般的德哦!他成佛了以後的這個佛果的果德。你這一念,那就變成你的初發心咯,你以這個作為你的開始,你的因心,「故我因心,頓顯果德」。大家注意看這個「頓」,不是慢慢顯現出來的,是頓顯,你只要念阿彌陀佛就是了。不是你念完之後,才慢慢的顯出來他這個殊勝的結果,不是。 所以這個叫什麼?因果同時咯,是因也是果,是因,同時也是果,叫做頓顯果德。蕅益大師謂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所以持名是大總持。你別小看它,它圓攝一切功德。 持名不是普通的修行,而是極微妙,深不可測,功德難思的妙行。只有持名這樣的妙行,才能實現廣度眾生的大願。你如果沒有這個妙行,只是一般普通的修行,那你怎麼救眾生啊?你怎麼度眾生出生死苦海啊?你度自己都難,不要說是度眾生,更何況能夠度眾生? 你現在持名念佛,開口念阿彌陀佛,原來就是實相念佛。我們一般都認為說持名就持名嘛,那怎麼持名跟實相會扯在一塊兒呢?持名是一個很簡單很普通的一個修行而已嘛,實相是念自性佛,那還得了啊!那怎麼持名念佛會跟實相念佛能夠相等呢?原來這裡面有它的奧妙,它的奧妙是什麼呢?你念這句阿彌陀佛,原來你也念到法身的阿彌陀佛,所以它才是也是實相念佛,法身啊。 其實師父幾年前是比較大膽,還不是很有把握,只是感覺好像這個阿彌陀佛他有三身集為一身,也是應身,也是報身,也是法身。你念阿彌陀佛,你同時也是念到了法身,當時還不是很肯定哦,只是比較大膽一點,因為當時對着七寶在座的這些常隨眾,他們都不知道師父你在說什麼,對還是錯,他們都不知道。 到最近才從念公的開示裡面confirm確定了,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念的法身,也同時念的是法身佛,才說持名念佛時就是實相念佛,成立嗎?成立。所以這個詳細的解釋,在後面的內容我們還會看到。所以我們暫時將這個持名的重點在這裡先跟大家提一提。我們接着下來看: 信願行稱為三資糧。那麼資糧是什麼呢?就是出門你要帶錢吶,光是帶錢不行啊,你還要帶點吃的那個糧食啊,對不對?那現在不用帶錢啦,有信用卡,有電子錢包,這叫做資糧,就是本錢,我們講現代化一點就是本錢。那麼現在大家要好好的想一想,你的資糧夠不夠?不是說你的那個電子錢包的錢不夠,你可以去充值,不是。這裡是指你往生的資糧夠不夠?如果資糧欠缺,那就很危險了,那就要趕緊快馬加鞭了。 那麼現在看看《要解》主要的一句話說: 【「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 其中「信」這個字是關鍵。為什麼呢?一個人如果他一直懷疑西方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有還是假的有?到底有沒有啊?自己這樣子念念佛就能往生,如果老這樣子懷疑,他就不可能發起真願了。如果有信願,自然就會引起他持名的妙行。是故《要解》說:「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 所以這三樣信,願,持名,這三樣都是環環相扣的,少一樣都不行啊!所以只有依持名的妙行,才能滿足自己所發的大願,並且證實自己的所信,你怎麼證明自己已經是真的信了?不是你自己說說就算了,不是你自己認為的。 下來我們看看後面那個六信,你就心裡有數了,這樣子才能夠證實信願持名即得往生的勝行,證實「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妙理。 下來說「先陳..「陳」就是講述的意思。 【先陳依正以生信。】 先將這些依正給你講清楚之後,讓你生起這個信心。《阿彌陀經》當中,首先深說極樂的依正莊嚴,來勸發大眾的信心。 經中所說極樂世界,清淨莊嚴,黃金為地,七寶行樹,這是代表啦,不是只有這幾樣,不是啦!樓閣羅網等等都是依報莊嚴。 至於阿彌陀佛,無量光壽,無量清淨,諸大菩薩,以及聲聞天人,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具足種種功德,這些都是正報莊嚴。 世尊於此世界,曾多次宣說淨土妙法,並令會中大眾,親眼得見極樂世界。淨土三經中,有兩部就有這樣記載。《無量壽經》中,阿難願見極樂,正在向西方頂禮念佛的時候,頓見西方極樂世界現前了,阿彌陀佛如黃金山高出海面,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並見彼國諸大菩薩等眾。極樂娑婆兩土相見如在對面。當時在會的大比丘一萬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男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一共兩萬人,一時俱見極樂世界。這是《無量壽經》。 下來是《觀經》。在說《觀經》時,韋提希夫人與五百侍女,也都同時得見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 兩經中有如此殊勝的示現,都是為了堅固眾生的信心。人們既生實信,自然就出生求生淨土之願了。 這是三轉法輪裡面的作證轉。 第一個階段是示轉。釋迦牟尼佛示現三千年前成佛,種種的這些示現,我們要看懂的話,那你就成就了。後面那些可以不用看了。叫做示轉。 再不懂,那第二個階段,佛才講很多道理叫勸轉勸大家。 但是不信的人,就算給他看見了,他還是不信。到最後,就證轉,直接讓你看到了。 那是三千年前靈鷲山那些人看到,我們沒看到哦!真信的人不需要看見,他也能相信。 但是,總的來說,你沒有資格信,也沒有資格不信。我看沒有法師敢這麼說,要這麼說的話,大家就無所適從,到底是要信還是要不信?沒有資格不信,因為那是佛果地上的境界,沒有資格不信啊!沒有資格信,因為你沒有能力入到佛果地上的境界,信跟不信,你都做不到。 那還有第三嗎?除了信或不信兩者,還有第三嗎?還有沒有?有-「仰信」。 仰信,也不是信,也不是不信,我仰信,我完完全全仰望着釋迦牟尼佛,他所說的是聖言量,我可以暫時信或者暫時不信,但是我是跟着佛所說的,慢慢慢慢理解之後,我才來看看我是應該信還是應該不信,到最後你就有答案了嗎,是你自己有答案嗎,是不是?為什麼呢?因為你慢慢的入了佛的知見了,你的信心增加了,你的疑心減少了。好,我們繼續看: 【次勸發願以導行。經云「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這就是說眾生聽到經中所說的極樂的依正莊嚴,就應當發起求生極樂淨土的大願。這個大願極為殊勝,能發此願,便與阿彌陀佛接引眾生之願相合。人若不發求生的願,便不能往生了。因為佛恆順眾生,是絕不強迫眾生的。人如果發願求生,佛的全部的願力,就顯現在這個發願人的身上了。為什麼呢?佛在《阿彌陀經》講這個話講得非常肯定啊,告訴我們「應當」啊,不是嘗試去發願,是告訴你不可以不應當,你應當要發願,那就是沒有第二條路了,你不發願都不行了,所以只有一條路就是「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故《要解》說「次勸發願以導行」。 那大家在聽這些內容有很多地方都是似曾相識的,因為師父在講解其它的課程當中都會引用這些內容,尤其是這幾年所用的就只有念公的,沒有別人的,為什麼會沒有別人呢?別人的也有好東西嘛,為什麼那麼固執?是不是你空能法師特別崇拜黃念祖上師啊?把他當偶像,是不是這個意思?絕對不是啊,師父我也是讀了不少書的人,我不會這麼戅(笨)到去崇拜一個沒有水準的佛門的人,不管是居士還是出家人,不會的。我一定會選的嘛,而且這個選擇還經過了這麼多年,少說都有十五年啊,所以這十五年如果念公都不能經得起空能法師的考驗,早就放棄嘍!還要一直跟一直跟,而且開口閉口都是念公念公念公,好像你的老祖宗這樣。不知道的人會覺得好肉麻,是不是?因為在中國也有一些,不多,聽念公的講解開示,他們都稱念公叫念老,淨空老和尚也稱念老,那後來師父我為什麼不稱念老呢?輩份的問題,師父的輩份小,淨空老和尚稱念老,你也稱念老?你是老幾啊?所以就給自己降級了,稱念公念公。所以大家不要覺得肉麻,沒有關係啦,要覺得肉麻也沒關係。 這是好料的東西啊,是不是?這叫什麼?叫最純正的師承,學佛沒有師承不行啊。不能自己盲幹啊,不能自己自以為是啊。現在越來越發現自以為是很危險啊,那念公不是說了這句話嗎?你自己沒有眼睛,不是說你真瞎了眼睛,不是,這個是形容詞啦!你自己沒有眼睛,你又不聽一個有眼睛的人給你帶路。是不是這個意思啊?我們就是要有眼睛的人,走過這條路的人來給我們帶路,所以這個叫師承。 不一定要念公親自來跟我什麼摸頂啊,親自來給我加持認同,才叫做師承,不一定。 你看,蕅益大師他依蓮池大師的法來學習的,可是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蓮池大師也沒有親自面對面來受教來認同,來接受他作為真正的入室弟子或者什麼,沒有啊。但是他全盤接受蓮池大師所有的教化,全盤接受那就是師承啊。所以我們現在也是師承。 但是有一種就不純了,怎麼樣的人叫不純呢?還是和平相處的,和平相處是什麼意思呢?和平相處同時還有千絲萬縷,還切割得不夠乾淨的,有啊。 所以你要真正純的話,就要完全放得乾乾淨淨,有什麼很可惜的?有什麼叫做人家會說你背叛某某人的?我們當然要長進要提升,是不是?那我們可以做個證明,我們現在依止夏蓮居老居士蓮公,依止黃念祖上師念公,這個傳承我們是非常非常光榮的,非常光榮的。所以,這個師承很重要,所以非得要純,一定要純。不能夠還有千絲萬縷,這句話是念公用這個字來形容的,千絲萬縷扯不斷吶,扯不斷理還亂吶。好我們繼續看: 【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所導之行,就是持名念佛,就是念「那摩阿彌陀佛」。「阿」這個字正確讀法,是漢語拼音字母當中的A字。你查漢語拼音打那個A,它不會出現一個「呃」,也不會出現一個「哦」,一定是A阿,對不對?像那個阿斗,你怎麼可以念成呃呃呃呃呃斗呢?不是變成蝌蚪了嗎是不是?所以這個不是強迫性叫你一定要這樣子念,因為它有特別的原因的,這個「阿」字下面說的,是華嚴字母音裡面的第一個字。你開玩笑?一個「阿」字有無量功德,無量涵義啊。 其中第一個涵義,就是「無生」。密教大德日本興教大師說,從一個「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所以這個字的讀音很重要,盼望大家能夠讀準。 這個盼望不只是師父盼望,也是念公他盼望。那我們七寶家族的成員長期熏染,對這個說法不會有反對,也自自然然的接受了,因為念那摩阿彌陀佛,是師父最早提倡的,那是看到淨空老和尚說他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提議念「那摩」,不念「南無」。後來看到念公的說法才肯定下來,因為你念那摩這個音,就接近那個Sanskrit梵音的Namo,Namo Amithabaya,Namo那摩,這個阿肯定只有個發音嘛,師父過去也舉了很多例子,大家都很熟悉了,有好笑的,有不好笑的,這裡就不再重複說了。下來再看看講記的內容說: 人若能深信切願持佛名號,就必定能往生極樂。往生後就不再退轉了,極樂世界的殊勝就在於不退。在娑婆世界修行的難處,就是進一退九,處處都有退緣,這個大家很熟悉了,有種種的障礙。 家裡又有家裡的障礙,一個家庭裡面可能有很多反對黨,或者是「聯合國」,所以說很多障礙對不對? 壽命又很短,干擾太多。勤苦修行使自己進了一步,怎麼知道突然間遇到干擾,反而就退了幾步滑下來了,所以說是進一退九。 那另外一個意思,就是指修行人當中,有一個人在進步了,就會另外有九個人在退步。 這個師父以前也沒有注意到,一般人也沒有注意到,都認為說,哎,我自己雖然沒有進步,我也沒有往後退呀!我暫時是原地不動可以嗎?他就是這樣子認為。 可見在此土成就很難。你原地不動,跟你一起的,只要向前一步,你就是退了。這是要這樣來理解。除非你不讓其他人都向前,拉住他跟着我,不可以向前,等我準備好,才一起向前。誰管你啊?修行是個人的事情,誰管你啊?是不是? 所以在這個地方,「此土」就是指我們這裡,成就很難。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就沒有退緣了。我們求生淨土的目的也就在這裡了。求生極樂,不是為貪圖安樂,而是為了普度眾生。你想普度眾生,你有什麼能力啊?後面這句話就是了,只有達到不退,才能實現自覺覺他的本願。 所以就是告訴你什麼?現在就暫時不要懂少少就要充行家,就是很熱心想幫助人,自己都不會游泳,所以這裡就是麻煩。 所以《要解》以信願持名為本經之宗。 前面說的這一大段還不難接受,大家聽了之後還蠻有味道的,蠻有樂趣的。 下來開始就進入比較深的部份了,還好還有半個小時,要不然就得要挨過去了。 下來就開始講信願行的這個信的第一個部份,第三就是「生信」,那我們看原文: 「信」字非常重要。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就開示我們,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為從信才出生一切功德。又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這就是說,必須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無信心,縱然廣讀佛書,對於佛法也是難於入門的。又說:「佛法如寶山,信為手。所以必須要有信心,才能在寶山中取得寶物。 我國淨宗祖師善導大師,曾把信跟疑做個對比。大師就指出,不信則疑,你懷疑,你才不信嘛,那它的壞處是什麼呢?「疑如污穢之物,不但自身污穢,並使所沾之物亦同污穢。」例如糞便,本身很髒,清潔的食物如沾着糞便,則食物亦髒。故知不信則疑,疑心十分有害。 所以你說你不信的話,這個影響大不大?那有人就是認為沒什麼嘛!不是沒什麼,就是你懷疑久了,你自然而然就否定了,這一否定,後果就更加嚴重了,什麼後果呢?你在把本師釋迦牟尼佛給否定了,本師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這些祖師一個一個的都被你否定了。本師釋迦牟尼佛是佛,傳的法是法,祖師講的淨土的內容也是法,一個一個出家的祖師是僧,佛法僧都被你否定了,那你是不是謗了三寶,謗了佛謗了法謗了僧了?這個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最保險就是你不要開口,你也不要講是還是不是,是難還是容易啊,要你就來學習,你要多了解,要不然你就不要開口,不要開口就比較保險了,是不是? 那我們繼續看,下來選了《要解》最重要的一段內容說到這個「信」,這些內容大家也聽過。但是在這裡念公解釋得很透徹很詳盡,修淨業的人要以這個作為標準,看看自己信到什麼程度。你不以這個做標準,你就是自欺欺人,自瞞也瞞人,騙自己也騙別人。 下來我們就好好的靜下心來,我們來討論學習這個六信。那說到六,那就在比例上是六分,六分是滿分。你六分比是多少,就是你往生的把握有多少。成立嗎?成立啊。甚至可以說,就是你往生品位的一個準繩。所以要多看幾遍。 你光是今天聽了,回去就丟在一邊,那是自己找死啊,自己找死,那麼自己找死就早點死了,早點就死了。好,我們看第一個「信自」。《要解》說: 【「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祖師就是祖師啊,你看看。所以我常常說,就算給你的中文很好,你是中文系畢業的,你又怎麼樣又怎麼樣,或者甚至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哇!不得了了!你能夠寫出這樣的東西嗎?不是文字就這樣來拼來湊,不是的。這個是原文哦!會難懂嗎?不難懂,是難接受。你能接受,這是事實;你難接受,他還是事實。事實就是事實。 這段話雖然不是佛親口說的,《要解》不是佛說的,祖師說的嘛,但是我們要知道,蕅益大師是什麼人,蕅益大師是什麼人,身份沒有暴露,能成為祖師,不是一般的水平哦! 下來說「或疑佛法主張無我」,《金剛經》也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怎麼這裡說要信你自己呢?要信自呢?這個自不就是我了嗎?所以,佛門佛法用的字眼,你必須要多聽經啊,「佛法無人說,雖智亦難解」,同樣用一個「我」字,這個「我」有很多種的理解,這個「自」也是一樣。 當知這個「自」字,不是那個有「我相」的自我,而是指離一切相的自性,也就是指本有的妙明真心。所以《要解》開口便道,「此心本非肉團心」,這個形容詞很妙啊,很少人會去用到這個字。「肉團心」,Your heart你的心臟,不是你的念頭yourmind,heart心臟。所以中文一個心字有多個意思,尤其在佛法裡面說的這個心,這個心不是我們所說的心臟。現在科學家已經證實了,一個人的心臟壞了,可以移植另外一個人的心臟來代替。那念公就說了,如果我黃念祖的心臟已經切除了,換來了一個張先生的心臟,就是我俗家的姓。張先生的肉心,那麼是我黃念祖自己仍然活着?還是張先生復活了?是誰還活着?當然是念公仍然活着。 所以從這裡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它是兩種:一種是假的、一種是真的,從這個假的心臟裡面,看到裡面還有一個真的。 那麼這個原稿說:正在目前整理稿件之際,科學界又有新的進展,可改裝用塑料纖維同鋁金製成的心臟,那麼這個人依舊還活着。所以肉團心不是自己的心。 所以蕅益大師這裡說的「信自」,這個「自」那就是自心,自性,佛性,妙明真心,真如本性,通通指的是這個。而對於這個自心,談得很深入很透徹很詳細。 我們繼續看:《要解》又說,我的自心,也不是緣影心。前面講肉團心,這裡講緣影心。肉團心我們知道了,是心臟。那麼這個緣影心呢,不是心臟。這是屬於精神部份的。前面講肉團心是屬於物質的色身,是物質來的Physical body,Physical body不是busy body。 那麼下來我們就進入到非物質的這個世界了,屬於精神部份的,就是這個緣影心。那為什麼不說妄心說緣影心呢?這個是很妙的。我們要知道,祖師下一個字都是非常講究的,非常講究的。他說緣影心,但是他沒有長篇大論來解釋。那就是由念公來幫我們去梳理,去分析。祖師這個緣影心說的是什麼?那就是第六識能攀緣的這個心。這就不是心臟了,跟心臟沒有關係了,對不對? 此心只是緣色、聲、香、味、觸五塵所生之影像,故名緣影心。為說明自心不是緣影心,特引證《首楞嚴經》。此經乃經中之王。《首楞嚴經》明示此義。把這個意思講得非常的清楚。 當年阿難多聞第一,能夠憶持十二部大經,但是遇到摩登伽之難,幾乎要破戒了。幸蒙佛派遣文殊大士率領大眾誦真言前去救度,才能免難。 真言就是Mantra,咒念咒,真言就是咒。派誰去啊?派文殊菩薩去啊,一般人去還不夠力啊,因為摩登伽女的母親,她的咒語也是相當的強的。所以文殊菩薩帶領一班人念著咒,才有辦法把阿難救回來。 這個時候阿難就十分的震動,我怎麼會這樣子呢?就哀切請佛開示。佛就問阿難,問他:「以何為心?」阿難回答,佛方才問此心在內,在外,還是在中間等等,我用心來推尋,來推敲來尋找,所以「即能推者,我將為心。」我能推敲的,能夠去尋找的,那個就是我的心吶。阿難認為自己這個能推想尋思的心,就是自心了。當然肯定不是啦。佛就一層一層的跟他化解。所以佛法深奧,非世間的學問能夠比的。 這裡師父就另外穿插畫蛇添足了,突然間想到法國的哲學家笛卡兒,他有一句話很著名的就是這句了,可能同學有聽過了,「我思,故我在。」師父我在當居士的時候,對這句話很崇拜啊,感覺很深奧,總覺得很奧妙,但是不理解,當時不理解。現在學佛了,對於這句話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哲學家終歸還是世間法,當時笛卡兒沒有進入到佛說的自心。我們現在就是要看怎麼樣區別,這個自心到底我們能觸到多少?笛卡兒他最多停留在這裡說的緣影心。 包括孔子老子,我們的老祖宗的智慧都已經不得了了,那老子就高明了!你看《道德經》有一句話說:「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那麼老子他是恍恍惚惚恍恍惚惚知道有這麼一個東西,就是我們現在要去找的那個自心,他知道有這麼一個東西,有這個東東啊,但是他講不清楚,老子說有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有物混成」,但是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叫它做「道」。他為什麼不知道它的名字呢?因為自性我們怎麼給它安一個名字呢?你說。我們既聽不見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所以老子就說:「寂兮寥兮」,換句話說,它不是一個有具體形象的東西。老子就這樣子的理解,就已經到了相當於八地菩薩的位次了。孔子還是七地啊。老子就快要達到佛這裡說的真心了,就是自性,但是還是阿難的層次,只是阿難的level水平,還沒有真正找到真心。 所以佛當時就何斥阿難說:「咄!阿難,此非汝心。」這個不是你的真心,你沒找到。「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枉受輪轉。」佛直接就開示阿難,你所謂的這個自心,那不是你的真心,那只是外界五塵所引起的妄想。 這個是什麼概念呢?怎麼理解呢?五塵所引起的妄想,就是以現代的話來講就是-你自己把你自己存檔的資料,播放回來的回放的那些影像,那些都是妄想。 這些它迷惑你的真性,這是妄心。它不但不是你自己,而且是你自己敵人,他迷惑了你的真性。那個是賊呀,可是你把你害自己的賊人,認作自己的愛子,於是使你失掉本有的常住真心,而冤枉的經受輪迴之苦。各位,輪迴是這麼來的,輪迴原來是這麼來的。《首楞嚴》這段開示十分切要。 那麼還有一部《首楞嚴經》的註解叫《楞嚴貫珠》說,此經講「見道」「修道」與「證道」。由「見道」才能「修道」,由「修道」才能「證道」,可知「見道」是關鍵性的一步。「見道」的方便是顯真心,而它的最初方便就是破妄心。「今」就是現在《要解》亦復如是,也是這個意思啊,向我們大喝一聲,說:緣影心不是自心,緣影心不是真心。我們應該深切的體會信受。這樣的信心,是我們的根本。要認識當前這個能推想、自以為是的心,是賊,是它害了自己。於是就不再信任它,叫它靠邊站,這才有希望恢復自己的真心。 緣影心就是指的第六意識了,我們這個博士班的同修都應該有這個基礎了。第六意識不用解釋了,它能夠緣種種影像,緣就是靠六根去攀緣,眼睛能夠看,耳朵能夠聽,鼻子能夠嗅,舌頭能夠嘗等等六種感覺。但是不管外面的境界,還是你的感知能力,全都是虛妄的,都完全不是真實的。這句話如果真正能夠深入去體會的話,你對你身外一切的人事物,你就不會那麼認真了,不會那麼執著了,都是虛妄的。這就是《首楞嚴經》說的「是前塵分別影事」,只有六根就不淨,然後依六根所感知的所認知的外在境界,同樣會產生一種偏差,甚至是完全的錯誤,甚至是完全的顛倒啊! 然而現在的我們是什麼呢?我們現在是什麼情況呢?認為自己感知的就是真實的,從來就沒有想要離開它,離不開它,受它的影響,受它的牽引,在這個業上繼續造業,妄上繼續起妄,夢中繼續做夢,最終都已經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夢中了,因為太逼真了。大家看看師父坐在上面,我看看大家在下面的一舉一動,你說這不是真的嗎?因為還在做夢嘛,要醒了,才會看出來不是真的;如果你還沒醒的話,他絕對是真的。這就是夢中知夢未離夢,簡單的來理解,就是我們將我們存檔的這些東西,在每天的生活當中不斷的來播放來演出,把過去的當現場。這句話是師父我自己的體會。你不是把它當現場,你怎麼會想起來就生氣的呢?只有現場你才會動真情嘛,所以把過去的當現場是很可憐的,繼續的輾轉不息,沒有辦法出離,就是這句「妄上繼續起妄,夢中繼續做夢」。 真心是什麼?我們接着再繼續看,蕅益大師就告訴我們了說: 【下云「豎無初後」】 「豎」這個字指時間,真心在時間上沒有beginning,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沒有「初後」,就是沒有過去未來跟現在;真心常住,三際一如,本無生滅,那裡有前後呢?有生滅才有前後嘛,生是開始,滅是最後,它才有這個過程。都沒有生滅,那有前後?在生滅心中則有念,有念就有生滅,一念生於前滅於後,這才有前後。是不是? 那麼又現在科學界也已經承認,過去是不可窮盡的。既不可窮盡,就找不到開頭嘍,所以說是無始。並且未來也是不可窮盡的,就找不到終點了,所以說是無終。 那我們是學習圓教的,我們用一個圓圈來做比方,在某一點開始前進,一個圓圈,你從這點開始前進了,最後回到來,又回到那個起點上面去了。所以起點就是終點,沒有始終,也就沒有先後。世間的圓形只是一個很粗淺的比方,佛教所說的圓,更加的不可思議啊! 【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 前面講過,「橫」指空間,「豎」指時間。那我們的真心遍滿一切處。「橫絕邊涯」,就是常說的橫遍十方。所以經云:有說「十方虛空生我心中,如片雲點太清裡。」正顯真心的廣大無邊。 「終日隨緣,終日不變」。真心可以隨一切的緣,但是真心不變。 那我們也是終日隨緣嘛,但是我們終日什麼呢?前面那個是不變呢,那我們是有變還是不變呢?我們是隨緣隨變,對不對?隨緣隨變。 不變講的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是我們的自性、真心、佛性等等。雖然終日隨緣,就是它輪迴在六道之中,那你去六道投胎,真心就是跟着你的,真心也在六道,隨着你的鬼道畜生道地獄道,它也沒有改變啊,常住真心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不增不減,不增不減所以說不變,所以不變兩個字,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所以以上所說的真心,我們討論到現在,念公告訴我們,這個真心在凡夫,你們也是凡夫,師父也是凡夫,在還沒有開悟之前,是沒有辦法真實理解的,沒辦法。 在當前的情況之下,只應該仰信。這裡又來了,仰信。為什麼要仰信呢?因為想到這是大覺世尊金口所說的,所以我們只應尊仰敬信,這裡就把這個仰信兩個字,做了簡單的解釋,仰信就是尊仰敬信。不可以懷疑。 諸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就是為了這樣一件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以你看為什麼用知見?為什麼不用見解還是看法呢?這樣子我們容易懂,你的看法你的見解,那個是很淺的,不能完全表達出它的深義。眾生的知見是代表你這個看法,是根深蒂固的,不容易改變的,所以才叫做眾生的知見嘛! 所以佛的知見跟眾生的知見,目前是水火不容的,是兩回事的。那我們現在要做的工作就是-漸漸的慢慢的,將我們眾生的知見慢慢的轉,非得要慢慢,一下子很難,慢慢的轉,也不可能轉成佛的知見,只能夠轉成趨向於佛的知見。 舉個例子,佛在菩提樹下成佛開悟的時候,說了一句話「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的知見。「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佛的知見。 那眾生怎麼轉呢?只要你不反對這兩句話,當然還有其它的。只要你不反對這兩句,你能接受多少算多少,那你就慢慢有機會轉向佛的見了,因為我們知道佛的知見是什麼。剛才講的最起碼的那兩句,你能接受嗎?能接受多少,才有機會轉成佛的知見。 我們今天就暫時的一起學習到這裡。下來這個「信自」,後面還有很精彩的。因為這個六信,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只有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提出來這個六信。你看其他祖師沒有提這個六信,只是提真信,什麼叫真信。但是這個六信,唯一是蕅益大師提出來的。那麼現在經過念公來幫我們解釋,再由師父慢慢的引導大家來接受這樣子的一個解釋,這樣子大家這個水平就提升了。以後跟人家講話,尤其談到那個淨土法門的時候,別人就沒有辦法跟你談了,你就可以表現一番了。 好,我們今天就暫時一起學習到這裡。非常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