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7/03 01:06:46瀏覽146|回應0|推薦3 | |
《淨土資糧》-第二集 我們正在學習的是我們淨宗大德黃念祖老居士的這個著作《淨土資糧》。那麼這本書很早已經印出來了,但是相信看的人不多,肯定看的人不多,因為原因就是「不識貨」,因為這個內容可以說是相當的深,等於我們說的,這個是凈土宗的高級班,也可以說是博士班的這個內容,這是念公將蕅益大師的這個《彌陀要解》摘錄精選重點來講解的,不是完整的《彌陀要解》,不是完整的。但是已經相當的能夠讓我們從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這個開示裡面,可以很深入的去理解淨土宗的義理。所以這套教材可以說是淨土宗最登峰造極的理論義理,它的內容不只是談淨土宗,其實它已經涵蓋了所有佛法的內容,所有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的內容。因為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從印度傳到中國之後就建立了十個宗派-兩個是小乘,八個是大乘。這套內容可以說把這八個大乘主要的義理都涵蓋了,都涵蓋了。 所以在我們這個世間,有的團體說他們不是專修淨土的,也不是幹什麼的。他們是八大宗共同的修,就是中國大乘的八大宗共同修。那你如果是共同修的話,蕅益大師的這部《彌陀要解》,你應該不可以錯過。 既然說這個是登峰造極的理論,那麼是不是可以這麼說,它只是在解門方面登峰造極,在理論方面,它是圓滿了。可是在行門方面呢,是不是只有偏向理啊?我們可以從這方面來看。 佛跟祖師大德建立了這套理論,它是可以給我們在事上可以用得著的。而祖師們他們在事上,除了這些理之外,他們有沒有念佛呢?在事上有沒有念佛呢?那肯定是的。因為理透了之後,那肯定一定會念佛的。 像《華嚴經》講的,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登了地之後,那你一定是念佛的。更何況我們知道永明延壽大師,他一天念十萬聲的佛號。那念公最後晚年快要往生之前,他一天念十六萬聲的佛號。當然我們沒辦法去理解,這十六萬要怎麼念?所以肯定是理跟事都是圓融的,這個我們絕對可以放心。 所以為什麼一直強調大家要聽經聞法,把這些理都真正透徹了之後,那這個行門,你是念佛也好,打佛七也好,你要幹什麼都好,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啊,你就知道怎麼做了。 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就示現表演給我們看,他一生當中,就只有講經說法。我們很多人沒有看出這個苗頭來啊,為什麼只有講經說法,只有講道理?在這個行門上,在我們的修行上,能夠用得上嗎?那絕對不用懷疑。釋迦牟尼佛他出家,他沒有家庭,沒有孩子,沒有子女。那個羅睺羅也是示現的。那他到底懂不懂怎麼樣教育兒女啊?他不需要去吸白粉,那他到底懂不懂吸白粉的人的痛苦呢?他不需要去「下海」,我們說「下海」就是在風塵裡面的打滾,他也知道得清清楚楚,因為理透徹了嘛! 所以大家可以絕對的放心。先把這個理給它鞏固了,給它真正的是有了非常非常的很強的這個基礎了,那你自己很自然就知道修行上應該怎麼修了,碰到問題來應該怎麼解決了,是不是?所以大家可以放心。 那麼在之前的一堂課我們學習到了蕅益大師的六信,開始是說的「信自」。這六信就是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那麼「信自」,我們就學了差不多了。「信自」這個內容念公的講解還有後面的一小段,今天我們就繼續來討論跟理解這個「信自」。那麼這個「自」,就是自心,自性。 下來絕對是博士班的內容了,還好在這之前,師父常常引用這個內容,如果大家有看《大經解》,聽了之後就不會那麼吃力。 內容說,又如楞嚴會上,文殊大士讚歎觀音的耳根圓通,指出聞性的圓、通、常。聞性也是自性,那麼這個自性的能力有多大呢?它是圓,它是通,它是常的。 那接着我們來理解圓,通,常。那知道這個為什麼很重要呢?知道這個,你就會「內重己靈」了,這個靈,是靈知,或者是靈性,也可以說是我們的佛性,就是觀自在,還有就是密宗強調的「如實知自心」「內重己靈」。 所以「外慕諸聖」就是我們要跟這些聖人學習啊,要羨慕他們,不要只是羨慕而已,我們還要跟他們學習,所以這兩個就是學佛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好,我們繼續看:我們透過文殊大士的寶貴開示,可以信知自性的圓通和真常。 首先我們說「通」:例如我們現在坐在這個佛堂裡面,那佛堂外面的人物就被那個墻給隔斷了嘛,我們眼睛是看不見的,但是外面現在有大卡車經過它發出這個聲音,我們都可以聽得見,這就表示耳根能聞的性能,不被這個墻給隔斷。能聞的本性,就叫做聞性。聞性不被隔斷,說明聞性是「通」,沒有被阻礙,「通」。 下來說「圓」:聞性是「圓」。我們說自心圓含十方,就可以從聞性的「圓」來理解。那經中呢,這個經指的是《首楞嚴經》。文殊大士說:「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 例如我們在很嘈雜的劇場當中,臺上臺下,前後左右,有人叫賣的聲音,有人在寒暄的啦,男女老少,種種音聲,我們都能同時聽到,都能一一的分明辨別。不用回頭轉腦,也不用撥動這個開關,調整這個方向,一時都聞了,它還會自己分清楚這個是前面的聲音,這是左邊的,這是右邊的,這是外面的。很神奇啊! 以這個聞性遍一切處,那麼十方的聲塵應時無有前後,以同時周遍,一一皆不出自性。可見聞性圓含一切,於是就可以知道自性也是一樣。所以說一個聞性就包括其它了,那看也是,叫見性嘛。 再說這個「常」,我拍手一下,大家都聽到聲音了;再拍一下,又聽到聲音了;拍的時候有聲音,不拍就沒有聲音了,所以這個聲音是有生有滅的,對不對?所以隨時拍手,隨時能聞。那如果聞性也有生滅,那麼怎麼可能即刻馬上就能夠聽到呢?他需要時間來恢復它的能力啊,要重整它的這個能力嘛!所以這件事情大家一般平時都沒有注意到,也不覺得這個很重要,反正認為都是這樣子的嘛! 那麼接下來一段也是念公說的,跟這裡有相似的內容,我們來聽聽,不容易懂,只能夠體會。不容易懂就是告訴你,這是圓教博士班的內容了。 正說到這個第一念,第一念全都是現量,什麼叫現量我們後面看下去,就大概可以體會了。 而眾生也整天在這個現量裡頭,就是那個時間過得太快了,太快了。你看,你見色聞聲一切的事兒。比如我一看見東西,看見這個東西當然是我的眼根看到的,你的眼根,那就等於說那個照相機的鏡頭,他有這麼一個物質的東西在這裡,這就是眼根,就是我們的眼睛。所以它只是一個工具,像照相機的那個鏡頭,它只是通過它bypass,那之後產生的一切變化,就是跟這個眼睛沒有關係了。所以開始是眼根,就是眼睛看到啦。 跟着還有一個眼識,這個眼根眼識很難分,我們眾生很難分啊,所以才會在這裡出事情啊,出什麼事情呢?以為是我親眼見的就是這樣了,我親眼看到的呀!那我們來看看它的問題出在哪裡?眼根是什麼呢?眼識是什麼呢?那眼根就可以說是純物質的眼睛。眼識就跟我們這個生命,前面講這個靈性,就是跟我們這個人有關係了,它是活的。那你死了,也可以挖個眼球出來嘛,對不對?這個眼睛還可以移植給別人嘛,那是別人的眼根,可以移植。那你不能把別人的眼識也移過來啊,對不對?所以你一看東西,這個眼根就開始先看見了,先通過這個照相機的這個鏡頭,然後它馬上就到眼識了,時間很快。 大家要知道,眼識還是現量的,現量就是第一念,不但眼識是現量,耳識鼻識身識都是現量的。 所以五八沒有問題。所以你要是要自己看念公的東西,你不知道他在講什麼。因為念公就當下面在聽的都已經有了基礎了,他一說出來就是五八沒有問題。那麼,什麼是五八呢?你要是沒有佛學基礎,你就沒有辦法。念公不跟你囉嗦的解釋五八是什麼種種這些的。 師父的工作就是囉嗦的補充,幫助大家更清楚。五八的五,就是前五識。所以就是「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五八就是這麼回事,現在是這麼回事,將來也是這回事。所以這個沒有什麼對它叫用什麼功的,就是不用對五八下功夫的,關鍵不在五八。我們所要用功的也就是第六識跟第七識,第六第七識我們在因中把它轉了,把它轉了。第六識把它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這一轉,那五八它本來就是圓滿的嘛,眼耳鼻舌身沒事啊,它自然在果上就圓滿了嘛。所以它本來是現量,眼耳鼻舌身,第一念接觸的,全都是現量,現量就是沒有分別了,沒有分別了。所以從這個現量的眼識,到這個遍計執的意識之間,沒有時間停留,就因為它太快了。那眾生就是,這裡說的是沒有修行的眾生,它這一切就是因為這麼快,不等你還知道你這個現量是什麼境界,你馬上就做了判斷了。如果是現量,它沒有分別啊,可是當你還沒有知道需要沒有分別的時候,它已經分別了,太快了太快了。 好,我們再回到我們的內容了。我們可以進一步的理解《要解》所說的,我們的本心是圓通常,而且不是肉團心,也非緣影心,這個我們在上一堂課學過了。這些都是生滅心,都是妄心。妄心其實就是真心的相用,真心是本體,所以真心常住,沒有初後;真心圓含十方,所以沒有邊際,沒有border,沒有說到哪裡就停了,沒有。 聞性,隨聲音之生,而聽到聲,這就是「隨緣」;聲音滅而聞性不滅,這是「不變」。這就是《要解》之前的內容了,「終日隨緣,終日不變」。由於自性圓含十方,所以十方國土皆是自心中所現之物。這句話很重要。 那我們目前雖然因為妄想執著,妄心做主,真心未能顯現,故就「昏迷倒惑」了嘛。那我們現在雖然迷,但是不要害怕,也不用擔心。 下面就引了一段也是念公的開示,來增加大家的信心。就是我們要相信-自己的本心跟阿彌陀佛的本心是無二無別的,不是兩個。只是阿彌陀佛是已經徹底覺悟了,我還在迷呀!我現在可確實不是阿彌陀佛,我在迷之中,那雖然我在迷之中,可是我通過念佛,使自心跟阿彌陀佛的心就像兩盞燈,一個燈是自己,一個燈是阿彌陀佛,這兩個燈都著了,我念佛的時候,燈不就著了嗎?那麼阿彌陀佛這個燈不就在我們這個燈裡面了嗎?所以阿彌陀佛就在我的心裡頭,那我在哪兒呢?我也在阿彌陀佛的燈光裡頭了嘛,我也就是在阿彌陀佛的心裡頭了嘛! 所以我們跟阿彌陀佛就像水跟牛奶的關係一樣。這以前有講過了,但是有些同學可能沒聽過。水跟牛奶同樣放進一個杯裡面,倒進去給它摻在一起,那麼牛奶當中全部都是水,水裡頭也全都是牛奶了。是牛奶就是水,是水就是牛奶,你不能分了,不能分哪個是水,哪個是牛奶。 那我們跟佛的關係就是,我們的光,就是佛的光也是我們的光,我們這跟佛就沒有分別了。現在雖然不是,但是你通過念佛,你就是了。你念佛,阿彌陀佛,因果同時,如來悉知悉見啊,所以能夠得到往生。所以我們這個理很圓很透啊,由不得你狡辯的!你能辯的是道理。佛法是真理,自性是真理。 然後說,但我們若能「一念回心」,依佛教誨,背塵合覺,發菩提心,求生淨土,「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這裡祖師告訴你,我們往生並不需要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十萬億佛土。 師父我常常講,不要說坐火箭,你坐穿梭機,那個油都耗盡了,都沒有辦法出這個太陽系啊!不需要去那麼遠。只是生在本人的心中,所以決定能生。所以往生是你自己的事啊,不是慈淨老師的事,也不是師父的事,更不是佛的事。你是「是心要作佛」還是「是心要作鬼」,閻羅王也不能給你決定。這就是「心作心是」,是你自己的事。 所以凈業行人於此應該生決定的信心,不可以疑惑。這就是「信自」。「信自」,也就是信自佛啦。這第一個「信自」,是最難做到的。 那麼下來就是「信他」。「信他」,這是第二個了,我們先將原來的內容念一念說: 二「信他」。「信他」即是信他佛。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 這句話是真理啊,真理是沒辦法改變的,道理可以變。祖師列出來的三件事,這是真實不虛的。如果不能信,你還叫信佛啊?你還算是修淨土的念佛人啊?你還算是佛弟子嗎?三個問號,自己想一想。什麼問號?你叫信佛嗎?你還算是修淨土的念佛人嗎?你還算是佛弟子嗎?這三個問號自己想想。 可是我們看看外面還有很多人不信吶,不是淨宗的同仁不說了。就算是你說你是念佛人,也沒真信。不信,你可以隨便抓一個念佛人來問問他,問他:「你相信有極樂世界嗎?」會有兩個反應,有兩個回應。第一個馬上不假思索的就說信,這個是愛面子的一種,愛面子的,當着你的面前說信,一轉回頭,心裡就在罵了,不曉得講什麼,還好沒有出聲音。第二個回應就是他會猶豫一下,然後就說:「朋友啊,我沒看到啊,我沒看到啊。」這兩種人,我們暫時都不要理他了,不然會被他氣死! 好,下來我們一句一句的來看。我們實在是有很足夠的理跟事,來鞏固我們這個論點的。 首先要相信我們的本師釋迦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導師,教導我們受五戒,五戒裡面有一條就是不妄語嘛,所以世尊絕對不會說妄語。在《金剛經》佛自己說了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所說的,都是真實的,都是「如」的,沒有虛妄。那麼念公說,我常說釋迦牟尼佛不要你一文錢,也不要人去投他一張選票啊。世尊捨棄王位眷屬,雪山苦修,成佛後也只是沿門托缽,討飯為主。這都是為了什麼呢?還不是為了要救度我們嗎?所以我們應該深信佛的教導。 那麼,一部《阿彌陀經》是佛金口所說,經典的經文裡面說什麼?佛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都是真語實語,絕對不會騙我們,而且淨土三經裡面《無量壽經》《觀經》,都有會中大眾,親見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的記載。這都是歷史事實,絕不是神話故事。所以我們應當相信。那既然相信,就應當依教奉行,「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而事實上,前面說過,真信的人不多。讀誦《阿彌陀經》的人,很多一般念佛的,你不以《無量壽經》為主修,就是只有選擇《阿彌陀經》了,而要理解《阿彌陀經》,又是那麼的困難。你說困難,可是一般人不以為然。他不知道《阿彌陀經》處處說的都是法身境界啊。我常常說,你如果不依註解來學習《阿彌陀經》,你就會當他是神話故事,看不懂佛真正的用意。 《彌陀要解》第一句話說,信釋迦如來決不誑語。你不信,就是跟釋迦牟尼佛唱反調了。除非你的智慧還超過釋迦牟尼佛。這是第一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夠你好好的去想一想了。 再來第二,二者,我們要信「彌陀世尊決無虛願」。阿彌陀佛是大願王,所發的四十八大願,都已經實現了。 師父常常這樣子來印證,四十八願每一個願發了之後都說「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簡單說就是如果我的願不能兌現,眾生做不到,我就不成佛。那今天他成佛了,他成佛了你還有話說嗎? 而大願的中心是第十八願,願文是「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條大願也正是本經的綱宗,確指信願持名。如果能夠聞名生信,而且是至心信受,這個「至心」兩個字是指登峰造極的誠心,這個表「信」。 下面說「樂」,表歡喜。歡喜極樂國土,歡喜就是喜歡啊,喜歡幹什麼?喜歡去作佛,不是喜歡去死啊。對這個誤解的人太多太多了,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誤解呢?現在就是混淆了,普遍的被誤解取代了,都不用死了,用往生。 但是真正修淨土的人我們知道,往生是這個神識,所以佛來接引你上蓮花的是你這個色身還是你的神識?這已經很清楚了嘛!不可能躺在那邊,甚至已經入殮了,躺在那邊,他還會坐起來,看着他上去坐蓮花。所以這個誤解就是這樣,因為沒有把它分清楚這個色身肉身Physical body;裡面有一個神識啊,往生是那個。這個師父在《大經解》講了很多了。所以閻羅王要搶的也是這個神識,不是要到殯儀館去搶你這個人,閻羅王到殯儀館搶這個人了,不是啊!所以明白了之後,就不會誤解了。但是現在已經很難改變一般人的觀念了,誰誰誰往生了。說往生好像是比較沒有那麼悲哀,聽了舒服一點。你說死了,哎呦!很難過,是不是? 好,我們繼續看。你喜歡才會發願求生嘛。所以從「樂」這個字一直到「願生我國」表「願」。以下「乃至十念」表「持名」。念佛當然念得越多越好,但是沒有能夠多念,那平時只修十念法以及臨命終時能念十聲佛號,都可蒙佛接引,往生極樂。 我們繼續看念公的內容。以下又說,如果有人能如上的十念,而不能往生,就不成佛。誰不成佛?法藏比丘不成佛。現在大家看我後面這尊佛,是法藏比丘還是阿彌陀佛?這就跟師父前面的印證一樣了,是不是? 現在經中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這個是《無量壽經》說的,可見阿彌陀佛是已成之佛。他在因中所發的一切大願,決定已經全部圓滿成就,故決無虛願。我們信願持名,就必與彌陀大願相應,而往生極樂。這是第二句「彌陀世尊決無虛願」。那對於這句你還有什麼話說嗎?你還有你的自己的看法嗎?你的看法跟這句相反的,不一樣的,你有你的創新的,有沒有? 好,我們繼續看。第三,要信六方諸佛亦即十方一切諸佛。這句把所有的佛一尊佛都沒有漏掉全搬出來了,全搬出來了。經中說「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是經文。那麼經中說諸佛現廣長舌相;蕅益大師的《要解》也有說,世間常人就是一般的人,如果能夠三世不妄語,這個舌相很薄而且很廣很長,這吐出來的時候可以自覆其面。這舌頭可以蓋到整個臉。可是這個經當中說,諸佛為讚歎淨土法門,所現的廣長舌相,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就說「現此稀有妙相者」,就是一切諸佛現這樣子的妙相,正是為讓眾生生起決定的信心,決定的信心。復用此不妄希有的舌相來「說誠實言」,令諸眾生,皆信諸佛所讚,純一真實。諸佛毫無異語,所以說沒有二言。 所讚者,就是這句「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其實這麼長的這一句是《阿彌陀經》原來的經題,《阿彌陀經》原來的經題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可見這個經是不可思議的功德啊,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所以我們能夠遇到這樣殊勝稀有的不二妙法,實在應當「至心信受,不當疑惑」。所以《要解》說,我們應當- 【「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心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這是六信裡面的第二「信他」。前面提的三個論證-第一個「信釋迦如來決不誑語」、第二「彌陀世尊決無虛願」、第三「六方諸佛」。這六方,就是十方了。「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 那麼這個論點夠strong夠強嗎?所以就是這樣,要不,你就推翻,要不,你就完全相信,就這麼簡單嘛! 所以我們不是沒有理論,沒有完整的一套體系,來講這件事情的,都有的。《彌陀要解》,你看看,信他提出三個論點,你還懷疑嗎?懷疑不只懷疑釋迦牟尼佛,也懷疑阿彌陀佛,也懷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罪過啊! 所以我常常說,你情願保留,不要開口,你不開口,人家不知道你是啞巴的。所以你不用開口,你保留嘛!你保留也沒有也不會去得罪誰嘛!你隨便開口的話,那就很危險了!怎麼危險呢?我常常說,這個法門是誰說的?釋迦牟尼佛說的嘛!這是佛了,說成了這個經典,經典是佛說的嗎?那就是法了,經典三千年前的,怎麼傳下來的?祖師啊,僧人啊,佛、法、僧,一次過,全部都否定了,否定就是誹謗。 好,我們繼續看。這個六信中,自和他是一對。兩者都能信,這是正信。一般來說呢,文化不高,閱讀經典不多的人,她容易「信他」,老太婆那些老菩薩啊,你要相信師父跟你講的,有啊,有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你要去找他啊!她比較容易信啊,但是難於「信自」。 念公這裡說容易「信他」,而事實上也不容易啊,是不是?所以叫做難信之法嘛!十方佛出動了,也未必能信啊!但比起「信自」,就容易多了,這是肯定的。 如果說自性是佛,這是「信自」,那就不敢承擔了,而且認為那是貢高我慢啊,我怎麼敢說我是佛呢?哎呀!我跟佛,我跟菩薩,都相差那麼遠,說我是佛。哎呦!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啦!所以「信自」就是直接告訴你,你就是佛! 又有人一聽到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就不敢相信,認為這是很虛無縹緲,很抽象,怕落空啊。這都是信心不深的表現。但若能真實「信他」,你不能「信自」,但是你能真真實實的去「信他」,你老實念佛,還是能夠往生,只是往生的品位不高。 另外一種,他就是專談「信自」,不能「信他」。這個多數都是屬於文化較高,讀經較多,甚至是頗有研究的人,喜歡說自心是佛,但是不信他佛。只信自心是佛,認為念佛求往生,是心外覓法,就是心外求法,是著相,於是輕視淨宗,不願求生凈土。當然也就錯過這個殊勝的方便法門,而難於在現在生中證不退轉。 師父記得應該是諦閒法師說的,他說,有人問他:「自性彌陀跟極樂世界的彌陀是一樣嗎?」老法師雖然他是天臺宗的,但是他對於念佛非常有心得,他最後也是念佛往生的。老法師回答是,就問那個人有界限嗎?自性彌陀跟西方極樂世界的彌陀,有一條界限分成兩個嗎?界限在哪裡?沒有界限啊,自心遍一切處,哪來的界限? 那麼蓮公在《淨修捷要》裡面的這句話最好了,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託彼依正,顯我自心」,這個彌陀西方極樂世界正是自心啊,不是心外求法。自心以外沒有佛,我的自性遍滿一切處,遍滿一切處走到哪裡都是我,都在我的自性裡頭,極樂世界還是我的自性,那你當然能夠去得了啦! 所以有人說,你們淨土宗是心外求法。他不明白我們的心遍一切處,極樂世界在我們的心裡頭,不是在心外去求個什麼法。所以彌陀極樂都不在心外,沒有界限。有界限,就是二了嘛,是不是?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啊! 更有甚者,有人偏重自心是佛,本來是佛,本來成佛,於是就反對一切的修德,就是不需要修了。殊不知「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如果你談性德,那一切的蠢動含靈都本來是佛,那為什麼牠現畜生?就是牠沒有修啊,修得不夠啊。所以倘無修德,如果沒有修德,又跟那些蠢動之類有什麼分別呢?所以《要解》就說了:「偏重自佛,即是我見未忘;諱言他佛,卻成他見顛倒。」 所以念公選蕅益大師這個《要解》裡面的都是精華,都是重點,都是破我們一般人的這種說法。 進言之,「自他不二」,才是圓融無礙之旨。佛法是無盡藏,切莫得少為足。 下來我們討論說你「偏重自佛,即是我見未忘:諱言他佛,卻成他見顛倒」,這句話很深,我們來化一化,就是化淺來理解。這就是前面講的那個「信自」跟「信他」。偏重自佛,你只信自力。所以蕅益大師這裡講到的這個法門的根本見地,就是自他不二,這個自他不二,自他宛然,過去我們也談了很多次了。總之,就是不能偏。 蕅益大師這個前頭還有一句就是「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了」,它這個意思就很深了。一念心性,無自無他。所謂的他佛,是為了來顯自佛。所以這句話大家要把它記起來。他佛怎麼來的?不會無端端的顯現出他佛來啊,他佛顯現,是因為你的自佛顯現了,自他不二,自性彌陀跟極樂世界的彌陀都是一個。那我們就先將這前面的信自信他跟大家來學習了。 好,我們再繼續看下來的這個「信因信果」。「信因」這是第三,因和果也是一對的。因果問題很重要,一個人如果真深信了因果,就不同於普通人了。如果真信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就知道一切皆有前因,用不著貪求、計較、分別和營謀,便減少無窮的煩惱跟過失。 世間的一切你所見的,都是因果的展現,沒有一樣不是。所以師父常常說,對於那些無惡不作的人,自私自利的人,我們看到的都是因果運作的現象,包括你看現在世界各國的種種的鬥爭、陷害、戰爭,都是因果的顯現。所以你可以看新聞,但是你要將看到的一切當做是因果的顯現,你就不會搥心肝吶,你就不會看你要站隊站在哪一邊,就不會站隊了嘛!你站這邊也是因果,站那邊也因果。所以沒有一個人,沒有一樣事情,能不受因果的裁斷判決,只是時間的前後而已。所以這樣子來看世間的種種現象,我們的心就平了。這是最淺的,這還是說的我們這一世的因果,這一世的。我們還有能力看到的,再深的三世因果,我們就沒有能力看到了,沒有能力看到了。 那麼內容接着就說「欲深知因果,必須明三世因果」。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佛經說:「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將來果,現在作者是。」現在我們都得到人身了,這是由於過去生中,曾修持五戒之類的善因。將來還要再做人,這是基本的條件。 經典說「不於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佛所種諸善根。」這句是《金剛經》的話。這說明預知過去所種的因,只看你當前所受的果,就知道了。知道了之後你還怨什麼呢?還怪誰呢?那至於將來的果呢?那只看現在所種的因。現在大家從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專精純開始這麼修,那麼就可以預知predict所得的果就是往生極樂,蓮花化生,證不退轉,都是阿鞞跋致,並且等同在兜率內院的彌勒大士,就是後補佛。 可見三世因果極為重要。但是世人對此很難生信。所幸當前國內外有識之士,重視了這個問題,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許多能記憶前生的實例,並且已有用英文寫出的專題報導。這是外國的例子。 那麼在中國青海省會附近也出現的一件實例,這是念公提出來的,我們可以相信。該地村當中有一個幼童,就是有一個小孩子,在她剛剛會說話之後,就向她的父母說:「我不是你們的孩子,我父親是誰誰,我母親是誰誰,我的名字是什麼,我的村是在什麼什麼什麼村。」於是這個奇聞立即傳播出去。說巧者,就是很湊巧,這個幼童所說其前生父母,離開她的家只有十幾個村落。那聽到之後就去訪問了,相見之下,證實無誤了。孩子認識來者正是前世的父母,父母證明這個孩子就是已故的愛子,於是這個孩子就有了兩套的父母了。這兩套的父母是合法的。不是我們這裡說的同父異母,同母異父。這是合法的。這事實很能說明問題。 更有趣的是:上海某居士,他是電機工程師,最近親自在各地調查,在我國就是中國西南發現了另外一個實例,跟上面講的如出一轍。就是很巧,都是差不多一樣。 那麼至於人死如燈滅之說,看來要站不住腳了。大科學家們,已經有了新的體會,例如大科學家薛定鄂,是量子力學的權威,他是奧地利的物理學家。近來他研究生命科學,薛氏就說:「我在母胎時,並不是我生命的開始,我是依照了過去的藍圖,而出現我的生命。我的死亡,也並非我生命的結束。」那麼薛氏之說,生前已有藍圖,死後生命並不結束,恰恰否定了人死如燈滅的俗論。至於「藍圖」,就相似於我教(就是佛教)所說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第八識。此識含藏一切種子,我們的現在世與將來世,都決定於此識中的種子。 所以念公常常說,佛教是極科學的。念公是學自然科學的,他說我了解科學,所以我敢這麼說。 所以一般人說佛教是迷信,沒有科學依據。師父我當年就是這種人,後來信佛就是因為從科學方面進入的。大家看看我們在學習這部《大經解》,裡面有太多的科學印證了。這是你在別的地方聽不到的,就因為念公他是科學家,又是佛學家。所以我們知道,佛教不只科學,還超科學,超得好遠好遠吶! 你看三千年前,佛經就有這麼句話「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這個蟲是太末蟲。「太」是非常,「末」是很小很小。難道佛早就發現了微生物嗎?以前沒有顯微鏡啊,那比科學更科學了。 還有《金剛經》說:「世界碎為微塵,微塵聚為世界。」你看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想吃什麼就來了,不想吃就沒有了。這個能量轉物質,物質轉能量,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小兒科。 好,我們繼續看。因果不虛,欲免惡果,必須不造惡因。欲求善果,務要先種善因。故云「菩薩畏因」,先從因上努力。那麼眾生顛倒,不明因果之理,例如惡徒行凶,當宣布立即槍決時,嚇得雙腿都軟了,這就叫眾生畏果。遇到惡果,他就害怕了。他如果知道畏因,他就不至於行凶作惡,肆無忌憚,當然也就可以避免死刑的惡果了。 那麼前面說的是一般的因果,下來開始就是我們要討論的,我們本宗的重要內容了。 在信因之中,最殊勝之因,莫過於《要解》所說的: 【「深信散亂持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 散亂心中念佛,都會成了成佛的種子。那麼下來這個個案,大家聽過了,但是我們還是保留了。 例如經典中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老人來求出家,舍利弗用慧眼觀察,看這個老人哦,八萬劫以來沒有種善因啊,不准出家。那老人聽了之後就哭了,那佛聽到之後,就叫舍利弗准他出家。佛就講出原因來了,因為老人在八萬劫前是一位樵夫,一次在山上打柴遇老虎,逃避上樹,就爬到樹上去了。老虎走了之後,他就放心了,唉!一放心,他就念了一句那摩佛Namo buddhaya那摩布達雅。那麼這位老人在八萬劫前,哇!時間很久遠了,在慌亂當中就念了一聲佛,念了一聲Namo buddhaya,八萬劫之後,憑這個善因,遇到佛出家,後來還證得阿羅漢果。 又如《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那摩佛,皆已成佛道。」由上可見,散亂之心,稱佛名號,尚有這樣殊勝功德,何況一心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焉有不能往生的道理呢?信願持名是往生的親因,從此妙因必得往生的妙果。不可思議叫做妙,這個因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的因肯定得到不可思議的果。這麼簡單,開口念阿彌陀佛。可是你要知道,這個阿彌陀佛的因,是這尊佛成佛的果覺啊,這尊佛的果覺,他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這個阿彌陀佛的因,就成為不可思議的妙果了,妙因就得妙果了。 我們繼續看。念佛達到一心不亂就決定往生。那麼有人就問蕅益大師說:「人如果在念佛七日念得一心不亂之後,又造惡業,仍然能夠往生嗎?」蕅益大師就答得很好了,大師說:「果得一心不亂之人,更無起惑造業之事。」所以一切都要有證明的,不是你自己說的,不是你自己說你已經證得一心不亂了,不是你自己說的,你自己說的不算。你真正能夠得到一心不亂,你還會去造業啊?不可能嘛! 所以念公說我現在做個比喻,例如燒開水,水燒開之後,就消毒了,就可以放心的飲用了。就算你放涼了,也叫涼開水嘛,還是可以食用的。反之,就是相反的,這壺水,今天放在這個爐上面燒五分鐘,拿下來放涼,明天又放在爐上再燒五分鐘,都沒有燒開,那你這樣子燒一百年,始終不能當開水用。這是說的煮水啦。 那麼說煮飯呢就是大家蒸這飯,也是同樣道理,要一口氣成功,免成夾生飯。就是我們現在這裡說的半生熟的。所以我們用功,也正是這個道理。 那我們現在所念的這本《阿彌陀經》,是姚秦時代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要求念到一心不亂;那麼唐玄奘大師所翻譯的這個經當中,則把這一心不亂譯為「繫念不亂」。兩個譯本合參,就知道羅什大師的「一心」相當於玄奘大師的「繫念」;就是說,「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跟理一心。 這裡念公就給了我們一個新的理解了,《阿彌陀經》說的一心,不是指事一心跟理一心。這是一般修淨土的人,看了《阿彌陀經》,看到這句「一心不亂」,不行,我做不到。他就退卻了,認為自己沒有把握念到「一心不亂」。那麼現在幸好有玄奘大師的版本,其實玄奘大師這個版本叫《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很少流通,也不普遍。我們學《大經解》,念公就是常常引玄奘大師的這個內容,所以我們才知道。那麼夏蓮居老居士蓮公,他有這個《阿彌陀經》會集本,《阿彌陀經》會集本就將這個給會進去了。 好,我們繼續看。因為事一心要消除了見思二惑,見惑跟思惑。理一心要破無明,這些都是很深的境界。現在合參兩個譯本,知道「一心」同於「繫念」,所以這個我們還是第一次聽到。 之前我們的理解是臨終見佛放光,那你的境界就提升了一級,從你原本的功夫成片就達到「一心」了,是「一心」之後隨佛往生的。我們之前所知道的,這是淨空法師老和尚說過的。 那麼這裡念公說:「一心同於繫念」也很合理嘛!因為前面講過,真正的一心是指事一心跟理一心,那個就很高了,要斷見思二惑,要破無明。一般人臨終能夠往生,都沒有達到這個水平。 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這個作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至於現在達到一心不亂也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的。往生時的品位就更高了。所以這是我們淨宗的信因。 那麼這個信因,我們還可以補一點補充的,也不是師父我自己的意思,我還沒有這個能力補充的,也是念公在其它地方的開示,師父引過來這裡,這個內容就更加的豐富,更加的圓滿了。 因為這個念佛法門,是把佛的果實,佛得到的那個覺悟的果實,作為我們還在因地中種因的人修的這個心,把他的果實做為我們現在開始修行的這個初心,開始發的這個心。 這個話在七寶我們說了n遍了,就是說了很多遍了。這樣的話,佛的果覺做為我的因心,那麼底下就是我的因心豈不就頓然(頓然就是inmediately既刻沒有時間的前後),頓然同於果覺,這還不是嗎?我把金子做成了我的心了,那我的心不就是金的嗎?是不是?把佛的果覺作為我的因心了,那我的因心不就是果覺了嗎?直截了當啊!雖然講是直截了,當問題就是怕你信不及啊?信不及,你就會有這個反應了,是嗎?是真的嗎?這是肯定的。什麼因,就得什麼果。 今天時下的念佛人,還有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念佛能夠成佛,因為你念的這句阿彌陀佛,它不只是因,它原本是果。你把果變成因,這個因自然就是那個果嘛,所以因果同時這句話才成立啊,這句話才成立啊!所以這個沒有得爭論的,非常的合乎邏輯的,合乎邏輯的。你拿什麼作為因,那他的果肯定就是你拿的那個作為因的東西嘛! 今天很少人知道,原來我們念阿彌陀佛,是拿阿彌陀佛的這個果實作為我們修行的因。我們只認為說很簡單,就是念阿彌陀佛而已嘛,這阿彌陀佛是佛號,也是這尊佛的果實,也是這個佛號。那沒有看得這麼仔細,原來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他是因,他同時又是果,他是因,他同時又是果。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在你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就盡管老老實實的念,不要懷疑,有效果嗎?能夠幫我改變什麼嗎?你這懷疑,就把這句話給否定了,因果同時你否定了,否定了他就沒有這個效果了。 我們看第四的這個「信果」,我們來看一點第四說「信果」。《要解》說: 【「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 可見,信果就是要信從念佛之因,得往生之果。深信極樂淨土中「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都是由於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入念佛三昧而往生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亦復如是。 所以一向專念是因,一心不亂是果。那麼在《凈修捷要》,我們注意看第十六拜、第十七、第十八拜,都是說,諸上善人,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一生補處的諸大菩薩,也是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有菩薩聖眾,也是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下面說,例如此界最尊的普賢文殊兩大菩薩,乃釋尊的脇侍,就是左右手。在《普賢行願品》中,普賢發願偈為: 【願我臨欲臨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們再看回《文殊發願經》,文殊發願偈為: 【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以上這兩個偈實際上是一樣的,五言偈是從七言偈精練而成的。又《文殊說般若經》說: 【「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現在諸佛。」】 可見念佛功德難思啊,你沒辦法想啊,想不到啊!上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悉皆念佛求生極樂國土,諸上善人下至一切人民,皆因念佛而得往生。以文殊普賢這樣子的一個境界,這樣子的一個成就,都要往生極樂世界。你可以看見,知道極樂世界是怎麼樣的殊勝啊! 另外一個,成佛快。也是因為等覺菩薩到了極樂世界,馬上就是實報莊嚴土嘛,那馬上就可以分身塵剎,可以千百億化身去度眾生了,是這個原因。皆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大家看看,現在自己是在種什麼因?要好好想想啊! 然後內容又說「又如自身之影,必隨自身;空谷回音,必應於響。從因得果,果不離因。念佛之功,功不唐捐。往生之願,決不虛發。能這樣子的信,就叫做「信果」。 我們再重複這一段,為什麼要重複?不是囉嗦,是太重要了。 這一句佛號,就是佛的果覺。念佛是從佛果起修,以佛果覺作我因心,自然就因果同時。今以此無上殊勝之如來果覺,作為具縛凡夫因地之心,乃使因心頓同果覺,因果同時。性修不二,果教妙法,極圓極頓。 那後面再勸大家:世間的一切,只是一些肥皂泡。這不是師父勸的,是念公勸的。在我們這堂課結束之前,念公勸大家世間一切只是些皂泡,千萬不要被這些假像耽誤了你的根本大事。 好,我們一直談到現在這個時間,我們來看看有誰要跟我們來,不要說辯論了,來討論淨土宗的這個優點,缺點也可以,討論缺點也可以。我看我們這套東西,來跟我們討論的人,不是知難而退,就叫什麼?落荒而逃! 我們所有的這些論點,佛的論點、祖師的論點、善知識老師的論點,我們講,都是重磅的啪!一錘定音,決定是非常可靠的。 所以我們今天有這個機緣能夠一起來學習,學習這些內容,我們應該非常的感恩非常的感恩。那麼下來還有很多,信因信果之後,還有信事信理,那更是不得了的內容哦!那麼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我們下堂課再來繼續。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