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碳水化合物
2011/11/06 12:24:24瀏覽402|回應1|推薦0

主題:碳水化合物

糖尿病患者每天應進多少碳水化合物合適,是否越少越好?
  在胰島素問世以前,糖尿病飲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極低,1915年為9%,1930年為22%,1950 年為40%,近50年來,糖尿病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占總熱量的比例逐漸增加,尤其按我國生活習慣,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的50%~60%以上,糖尿病人每日可進食200~350g以上。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供能的主要成分,若供應充足可以減少體內蛋白質的分解,有利于脂肪合成。另外,碳水化合物是構成機體組織的重要物質,如肝內和肌肉內糖元,體內的糖蛋白、核蛋白、糖脂都含有糖。人體內主要臟器也離不了糖,如在休息狀態下腦細胞需要血糖維持正常功能,每日將用去100~150g葡萄糖。主食中如米、面等都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也是植物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是人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營養素,是供給熱能和蛋白質最經濟和最迅速的來源,因此對糖尿病的主食不要限制的太低。

  臨床實踐證明,如將病人主食限制過低,使患者處于半饑餓狀態,病情反而不能滿意控制。當碳水化合物過少體內脂肪蛋白質則分解,若每日攝入碳水化合物少于25g,體內脂肪分解增加,酮體產生增多,若胰島素不足,酮體不能充分利用,則引起酮癥酸中毒。由此可見那種對主食攝入越少越好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那么糖尿病人每日進多少碳水化合物好呢?一般認為對單純采用飲食治療的病人,開始時碳水化合物200g/日,若經治療后血糖下降,可逐漸增至250~300g/日;對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病情不穩定者,碳水化合物控制在200~250g左右,病情穩定后可增至250~350g ;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碳水化合物不宜超過250g,因某些原因不能進食者,要輸入150~200 g葡萄糖以防發生酮癥。

日期:2006年4月16日 - 來自[糖尿病防治345問]欄目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升高了LDL-C水平

2006年02月27日 國際循環 6 一項薈萃分析結果提示,低碳水化合物和低脂飲食有相似的長期減輕體重的作用,但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升高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水平。
該分析納入5項臨床試驗,共包括447例受試者,其年齡在42~49歲,他們遵循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每天攝入碳水化合物不超過60g,或者遵循低脂飲食方案,即每天從脂肪中獲得的能量最多為30%。
其中3項試驗的隨訪持續了12個月,2項試驗的隨訪期為6個月,結果顯示,6個月后,節食者對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堅持情況要好于接受低脂飲食的受試者,兩組的該比例分別為70% 和56%。
另外,6個月時,遵循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受試者平均減輕了3.3 kg體重,多于接受低脂飲食的受試者。然而,12個月時,兩組不同飲食受試者的體重減輕、血壓和完成試驗率相似。
研究人員調查了其中4項試驗中記錄的血脂值,他們發現,6個月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受試者的總膽固醇水平高于低脂飲食者8.9 mg/dl,12個月后,總膽固醇水平高出的值為10.1 mg/dl。
與之相似的是,6個月和12個月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受試者的LDL膽固醇水平比低脂飲食者分別高出了5.4和7.7 mg/dl。
然而,與低脂飲食受試者相比,6個月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確實使HDL膽固醇水平產生有益的升高(4.6 mg/dl),并降低了甘油三酯的水平(22.1 mg/dl)。
來自瑞士巴塞爾大學醫院的Alain Nordmann及其同事總結說:“在缺乏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能降低心血管發病率和死亡率證據的情況下,目前還不能推薦這樣的飲食來預防心血管疾病。”
日期:2006年2月27日 - 來自[消化系統]欄目

米飯掉脂要牢記三原則

 誰說吃白米飯就會發福呢!其實,白米飯與肥胖不是是劃上等號的!白米飯分解后的碳水化合物能夠被身體立即的消化、吸收、轉變成有用葡萄糖,可以被身體當成燃料直接使用。
  所以,充份利用白米飯的好處就不一定會發福!其實,只要充份利用人體所需要的三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就能擁有凹凸有致的身材。

  而三大營養素當中的碳水化合物,以白米飯為例,白米飯消化分解后產生的碳水化合物,最能被身體轉換成能量,而蛋白質與脂肪消化后,還必須與其它器官互相作用后而產生燃料的。

  一、碳水化合物的功效

碳水化合物又可稱為醣類,消化最快最容易被人體吸收,可以供應活動能量的主要來源。而醣類在人體能夠充份的被燃燒,產生二氧化碳與水份,不會產生其它的物質,所以,是人體所需的三大營養素最適當的能量。

  二、蛋白質的功效

  蛋白質對于人體的功效在于制造肉、血、增加皮膚的光澤彈性、頭發烏黑亮麗等,但是如果飲食當中只攝取蛋白質,反而會造成蛋白質無法有效發揮自己原有的功效,只能提供單純的燃料,當成身體基本運作的能量。

  三、脂肪的功效

  脂肪可以分成動物性脂肪或植物性脂肪兩種,但是脂肪卻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足足多了二倍以上的卡路里。一般脂肪經由人體吸收后一樣可以從體內產生碳水化合物。

  蛋白質與脂肪成為替代品的方法及缺點一般,只要身體在沒有任何碳水化合物的情況下,蛋白質與脂肪的存在就會被當成碳水化合物的替代品。而且,蛋白質與脂肪在分解成有用的能量之前,又必須經由肝臟、腎臟的充份配合,才能產生可以運用的能量,容易造成身體多余的負擔。

  節食者注意事項

  千萬不要因為節食產生了飲食不均的情形,忽略有用的白米飯,過量的攝取蛋白質與脂肪,容易造成身體消化能量的過程產生了問題,因此才會產生愈減愈肥或是腿部粗大、肥胖等問題。

  想要改善此困擾,一定要替自己重新訂定一套新的飲食守則,僅管是減肥期間,千萬別只吃單樣營養素的食物,避免有營養不均衡的困擾,導到身體不健康或是愈減愈的情形發生。

日期:2006年1月14日 - 來自[減肥妙法]欄目

http://big5.39kf.com/my/tag_1_29289a21512a21270a27700a30899/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urphy201063&aid=5816350

 回應文章

風無痕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蔗糖沒那麼“可怕”
2011/11/06 12:24

蔗糖沒那麼“可怕”
  【食物誤區】
  在超市里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食品包裝上寫著“不含蔗糖,更利健康”的廣告詞。這種提法對嗎?蔗糖有這么可怕嗎?我們不需要蔗糖嗎?

糖供給人能量

  糖,是人類獲得能量的重要來源,是碳水化合物的組成成分之一
碳水化合物可分為糖、寡糖和多糖三類,其中糖又分為單糖、雙糖和糖醇三類。蔗糖屬于雙糖,俗稱白糖、砂糖或紅糖,幾乎普遍存在于植物界的葉、花、根、莖、種子及果實中。

  我們都知道,植物是借助葉綠素的功能來吸收利用太陽能的。而我們人類在生命的整個活動過程中也都需要能量,不僅僅是我們的腦力和體力活動需要能量,就是我們的心跳、肌肉收縮,以及我們體內的物質代謝的合成與分解都離不開能量的供給。而碳水化合物正是我們獲取能量的最經濟和最主要的來源。它在體內釋放能量快,供能也快,每克可產生4千卡的能量,是神經系統和心肌的主要能源,也是肌肉活動時的主要燃料,對維持神經系統和心臟的正常供能,增強耐力,提高工作效率都有重要意義。成年人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維持基礎代謝和體力活動等,兒童、青少年還要包括生長發育的能量需要。

  因此在營養學上,碳水化合物和脂類、蛋白質被并稱為三大“產能營養素”或“能源物質”。

糖是人機體組織的重要物質

  不僅如此,碳水化合物還是構成人類機體組織的重要物質,并參與細胞的組成和多種活動。我們的每個細胞中都有碳水化合物,含量達到2%~10%。

  在中國營養學會制訂的中國居民膳食寶塔中,在糧谷類、薯類和根莖類中含量最多的碳水化合物被放在“寶塔”的最底層,并建議:每天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應占總能量的55%~65%。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含蔗糖更利于健康”提法不科學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攝入量在制訂了55%~65%這個適宜攝入量的同時,也對碳水化合物的來源做出了限制,其中特別要求限制純能量食物如糖的攝入量,尤其是對糖尿病特殊人群。即便如此,“不含蔗糖,更利健康”的提法仍然是不科學的。

  它會使人以此類推:凡有蔗糖的東西都是不好的,這種認識是最致命的。

  事實上,各種食物只有營養成分和功能的不同,并無好壞之分,只有將它們置于某種特定環境或特定人群與個體需要時,它們才會有所謂的好壞之分。其實,所有的食品都是為人類服務的,所有的食品都是人體需要的,它的好壞之別在于人們對食物的搭配:搭配合理的膳食就是好的,搭配不合理的膳食就是不好的。

  當今,希望少吃些糖也是不難選擇的。市場上有許多以低聚果糖或大豆低聚糖代替蔗糖的食品。低聚果糖主要存在于日常食用的蔬菜和水果中,大豆低聚糖則是大豆中可溶性糖的總稱,它們的甜度通常只有蔗糖的30%~60%。更重要的是,它們很容易被大腸中的雙歧桿菌利用,是雙歧桿菌的增殖因子,一些食品企業把它們作為食品基料,部分替代蔗糖應用于飲料、酸奶、冰淇淋、面包、糕點中。

日期:2005年12月28日 - 來自[飲食健康]欄目

風無痕(murphy201063) 於 2011-11-06 12:27 回覆:

低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對預防老年患者腸外營養併發癥的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低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對老年患者腸外營養并發癥的預防。 方法  回顧分析3年來老年患者應用低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與高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中并發癥的發生率。 結果  用低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腸外營養并發癥發生率為1%,用高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腸外營養并發癥發生率為5%。 結論  以低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代替高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可減低老年患者腸外營養并發癥。


  關鍵詞  低碳水化合物營養液 老年患者 腸外營養并發癥


  腸外營養是指經靜脈供應患者所需的營養要素,包括熱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氨基酸、維生素、電解質和微量元素。與成年人相比,老年人熱量代謝有兩大特點:一是基礎代謝率(BMR)降低,二是能量利用率下降。活動量減少加上BMR下降等,總體來講,老年人總熱耗量是下降的。故適當限制老年人總熱量攝入是有益的,鑒于老年人對碳水化合物的代謝率下降,應要求其攝入量相應降低。低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是把腸外營養液中的碳水化合物熱卡控制在40%~50%間,其他熱卡由脂肪乳提供,同時提供足量氨基酸、維生素、電解質和微量元素,達到營養支持目的。本文總結我科2002~2004年老年患者腸外營養并發癥發病率,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科于2002年~2004年共收治進行腸外營養的老年患者200例,男150例,女50例,年齡60~85歲。分兩組:應用高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者100例,男75例,女25例;應用低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者100例,男75例,女25例。

  1.2 治療方法 采用高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老年患者,在應用抗生素和其他治療藥物基礎上,腸外營養液按熱卡25cal/(kg·d),碳水化合物熱卡占總熱卡55%~60%,糖脂比1.5∶1,氮0.16g/(kg·d),適量維生素、電解質和微量元素,經正規營養配制室配制,營養液裝在3L營養袋,24h經中心靜脈滴注。低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中熱卡及氮、維生素、電解質和微量元素含量不變,把碳水化合物熱卡占總熱卡比例調整為40%~50%,碳水化合物熱卡由10%葡萄糖及少量50%葡萄糖混合供應,余熱卡由脂肪乳提供,糖脂比4∶6或5∶5。按上述營養液配制方法配制,24h經周圍靜脈滴注 [1] 。治療開始前測定患者體重,血清鉀、鈉、磷、鎂和血糖,尿糖,肝腎功能水平。在營養治療過程前3天每天監測以上指標1次,記24h出入量,及時處理并發癥。


  2 結果

  在高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老年患者組中,出現高糖血癥2例,低糖血癥1例,導管性膿毒癥1例,電解質紊亂1例,并發癥發生率5%。采用低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組患者出現靜脈炎1例,并發癥發生率1%。


  3 討論

  目前腸外營養治療已經比較完善。腸外營養支持的正確實施可以發揮良好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復。相反,不恰當的營養支持不僅療效不明顯,且并發癥多。腸外營養并發癥包括:(1)置管并發癥;(2)感染并發癥;(3)代謝并發癥。合理腸外營養液、正確營養支持方式、減少營養支持過程的機械性和代謝性并發癥成為當前臨床營養支持醫生急需解決的問題。在老年患者營養支持中出現并發癥往往導致治療失敗,近來腸外營養界在老年患者的腸外營養治療支持方式上多采用氨基酸—中低濃度葡萄糖—脂肪乳系統進行,同時提出低碳水化合物熱卡觀點 [2] 。低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既能滿足老年患者營養需要 [3] ,又能減少并發癥,值得臨床推廣。

  3.1 減少置管并發癥 高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進行營養支持老年患者,為避免高濃度葡萄糖對靜脈刺激,治療時需留中心靜脈導管,在穿刺置管時會出現機械性損傷和血栓等并發癥,其中肺栓塞更是危及生命。采用低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因營養液滲透濃度低,在3L營養袋中配制12~20cal/(kg·d)熱量營養液,葡萄糖濃度低,對周圍靜脈管壁無刺激,可經周圍靜脈滴注,解決以往需留置中心靜脈導管問題,從而避免置管可能出現的中心靜脈血栓形成、空氣栓塞、栓子形成、肺栓塞、氣胸血胸、大血管穿破、心包填塞等并發癥,杜絕了穿刺過程中胸膜和縱隔并發癥發生,操作簡單化,便于基層醫院和家庭使用。
  
  3.2 感染并發癥預防 腸外營養可發生局部和全身性的感染并發癥,雖然在中心靜脈置管過程與管道護理的無菌技術方面已有很大進步,但該并發癥仍然是營養治療中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尤以導管敗血癥嚴重。置管引起的敗血癥表現為發熱和感染癥狀,但全身又查不出確定的感染病灶,癥狀在導管拔除后消失。導致導管敗血癥的原因有多種,包括:(1)因留置多腔靜脈導管,除營養液外的其他藥物也通過導管輸入,導致導管敗血癥發生率升高。(2)置管導致化膿性深靜脈血栓形成,加上廣譜抗生素應用,增加真菌感染的幾率。局部感染發展為全身感染是靜脈營養治療期間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癥,往往危及生命。通過周圍靜脈輸入低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可避免長期置管及因留置管周圍皮膚污染誘發導管穿入點感染繼發全身導管源性膿毒血癥,消滅了“一管多輸”現象,去除了感染源,又解決了高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對周圍靜脈刺激易引起靜脈炎的缺點,加上營養液配制嚴格在無菌臺上操作,采用3L袋,可把感染并發癥降低到最低水平。

  3.3 降低代謝并發癥 全腸外營養代謝并發癥包括:(1)糖代謝異常。(2)氨基酸代謝異常。(3)脂肪代謝異常。(4)水、電解質和微量元素代謝異常。(5)肝臟和膽道并發癥。(6)代謝性骨病。老年患者在高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進行腸外營養過程中因高濃度葡萄糖輸入,而內源性胰島素產生不足可致高滲性利尿并出現高滲非酮性高血糖性昏迷。這是由于老年人細胞內液外移,細胞趨向縮小,體液總量縮減,抗利尿激素作用減弱,腎小管再吸收功能減退,排出大量稀釋尿液,而各種原因導致脫水,血漿高滲,細胞內脫水,血容量減少,出現潴鈉排鉀,而低血鉀時胰島素分泌受抑制,老年人在原有輕度糖尿病或糖耐量降低的情況下,血糖更升高,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當停用長時間高糖營養液后可出現低血糖反應,且高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因含高糖可使鉀、磷轉入細胞內,而高滲性利尿可失去大量鈉泵,引起電解質紊亂。通過使用低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可減少甚至不使用高濃度葡萄糖,避免高濃度糖輸入,明顯減少糖代謝及水、電解質方面并發癥發生,因補充足量氮和脂肪乳,減少了脂肪酸缺乏和氨基酸代謝異常等并發癥。


  肝臟和膽道并發癥與營養液中熱卡供應過高,特別是與碳水化合物熱卡過高、必需脂肪酸缺乏有關;通過使用低碳水化合物熱卡營養液可減少該并發癥,達到預防代謝并發癥的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 夏穗生.現代腹部外科學.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33.

  2 蔣朱明,蔡威.臨床腸外與腸內營養.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432.

  3 蔣朱明,何桂珍.重組人生長激素和低熱卡營養支持對減少術后患者蛋白分解代謝的作用.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2,2(2):92-96. 

  (編輯吳 瑩)

  作者單位:515300廣東省普寧華僑醫院外二區 

日期:2005年9月22日 - 來自[2005年第3卷第2期]欄目

風無痕(murphy201063) 於 2011-11-06 12:28 回覆:

美專家稱高蛋白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有利減肥
  新華網華盛頓9月14日電 美國伊利諾伊州一個專家小組稱,對于女性來說,保持高蛋白和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習慣,可以減掉體內更多的脂肪,降低體重,而如果再加上定期鍛煉,效果會更好。

  研究報告的作者唐納德·萊曼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是一種很好的減肥法,<絕對能使運動的效果更顯著。”

  伊利諾伊大學營養學教授萊曼和他的研究小組對48名年齡在40到56歲之間的女性進行了研究。她們被分為4組:高蛋白飲食小組,高蛋白飲食加運動小組,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小組和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加運動小組。

  研究人員說,每一個小組飲食的總熱量都一樣,而且都有營養保證,她們可以吃適量的水果、蔬菜和奶制品,但是研究人員會相應控制她們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攝入量。

  在為期16周的研究結束之后,4組女性都明顯減掉了體重、脂肪并減少了卡路里的攝入量。

  但是和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小組相比,高蛋白飲食小組減掉的體重、脂肪較多,減掉的肌肉組織較少。而且,如果她們(尤其是高蛋白飲食小組)增加運動,可以在保持肌肉緊實的同時減掉更多身體脂肪。

http://big5.39kf.com/my/tag_1_29289a21512a21270a27700a30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