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5/02/17 20:06:47瀏覽245|回應0|推薦5 | |
生之齊家(171) 1.初九:閑有家,悔亡。///齊家有道,悔消。 2.(象):閑有家,志未變也。///閑有家即是在家人心志未變之前。 3.注釋:閑—防也。 4.解述:初九陽剛之才也,居離明卦,知齊家之道 ; 初,始也;得正,知齊家豫防之道也;家人,誰不犯錯呢?又群居必有悔;然初九知以禮樂治家,不使家瀆、志變,故曰閑有家悔亡.子曰志未變也; 5.子曰: 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6.王弼: 家瀆而後嚴,志變而後治之,則悔矣; 7.程伊川:人情流放則失長幼之序,亂男女之別,傷恩義害倫理,無所不至; 8.顏之推:教子嬰孩,教婦初來; 9.按:西洋物質文明,情色暴力媒體的衝擊,造成家庭倫理之崩塌; ___________________ 10.精氣神的耗散,從眼耳鼻口生殖竅心竅(雜念慾望熬夜),如何節用甚至少用,是長生是靈明之關鍵. 11.心由內更新,非由外塑 12.只是真性情的展現,一切都在驚奇讚嘆中 13.生命從未停止過,我們卻想要有安全保障,生命就枯萎了 14.不比較不分裂對立的心是個完整有智慧有感受關懷之心 15.最重要的是心念,平和的心念, 否則虛榮權勢名利比較,社會永遠處在混亂爭鬥裏 16.虛榮枝末文明誘惑眾多,塞滿內心,已經破壞了我們天良天然的創造力 17.生命中好壞都能促使我們進步 18.只是個真心盡力而不妄求 19.敞心覺受的天良天然,無衝動無對立無憂慮無自以為是,只有自在和開創 20.清明的內心,才能平和快感和痛苦 21.中華文化是由默觀感受而來的天良天然的聖人根本文化,和西洋的物質枝末虛榮文明是不同的 22.內省天良天然才能造就感受關懷的仁和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六二:無攸遂,在中饋,貞吉。///無所自專,謹守飲食祭祀之事,當吉。 24.(象):六二之吉,順以巽也。///六二之吉即是能夠和順又遜入有條理。 25.注釋:遂—成也;專也。饋—進獻食物。中饋—婦人主持飲食、祭祀之事。貞—卜也;當也;固也;正也。巽—遜讓也。 26.解述:六二柔順得位,又居離明之中,具和順虛中之德;與九五正應,能貞一陽剛中正者,具虛中之德,是能不自專擅、能包容家人,能行侍奉翁姑、相夫教子,正位乎內之事,故曰無攸遂,在中饋;能謹守分際, 勞而無成之心;故曰貞吉。子曰順以巽也. 27.李光地:周禮天官掌治內政,亦惟飲食服御是職,此修身齊家之實,治國平天下之基也 28.孝經: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三者備,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 29.烈女傳:孟母曰,夫婦之禮,精五飯,冪海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故有閨內之修,而無境外之志; 30.按:長孫皇后,拒談國事,勸太宗納忠,容諫、勿受饞、省遊畋作役; 31.詩采蘋: 于以采蘋,南澗之濱,于以采藻,于彼行潦(流動)…于以奠之,宗室牗下,誰其尸(主)之,有齊(敬)季(少)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忍耐是容忍,退一步海闊天空 33.文化亡國即亡 34.為己之學即做人處事之學 35.困惑之心,如何處事呢? 36.默觀入中才能看清楚,否則是困惑之心 37.真喜歡一件事,非為名利虛榮,將是無競爭對手,因為是真喜歡 38.學者專家科學家都要由內心靜穆的天良發出來,否則非解脫的智慧 39.默觀和聖人文化才能止息內心的紛擾和外在私我的無限擴張 40.困惑匆忙中,當停下來默觀,讓天真清新恢復 41.默觀感受後的清正調和之行 42.私心侷限,胸懷寬廣,智慧無窮,自在無限 43.生命在當下的關懷調和放下,沒有時間藉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 子曰:嗚呼! 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45.註:旅,陳列,祭名. 女,汝也,你也. 救,阻止意. 與,歟,疑問助詞. 嗚呼, 嘆辭. 曾謂:難道說. 46.譯:季氏到泰山祭拜,孔子對冉求說:你不能勸止嗎?冉有回答: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之神會比林放還不知禮嗎?會接受大夫僭越周天子來祭天嗎? 47.皇侃: 禮,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諸侯只祭其封內,大夫位非專封,則不得祭山川 48.皇侃:泰山之神,聰明正直,而合歆此非禮之祀耶! 49. 南懷瑾:俗云:聰明正直,死後為神 50.正義:泰(太)者大之極也 51.曲禮:非其所祭而祭之,曰淫祀.淫祀無福, 明神不降福. ____________________ 52.做事即修道,都是內心調和 之展現 53.感受關懷勿佔有,天涯若比鄰 54.現代知識分子,個性急躁趨向功利,不能深觀默觀,只能是膚淺的小聰明人 55.無覺知者的感受是全感,和無限交感,隨時的調和放下,自在喜悅,無記憶無經驗 56.一切之象都只是假借調和自心群體而已....重點在行在關懷仁孝 57.生命難得,不是天良天然寬廣的感受關懷,就是無盡的恐懼悲傷 58.放下自我放下追求快樂,樂趣自然到來 59.慎獨,,,離一切雜念人事物,,,這平心的調和能產生光明的花蕊 60.整體觀才有天良出來,才有道義責任,為生命負責 61.日新的前提是能隨時放下 62.不能放下,內心充滿瑣碎,是無法自在快樂和感受關懷的 63.執著偏見是無法全觀,看到真實 64.如對立爭奪般的生活,我們誤以為是正常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