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老人與老猿的社交習性
2017/03/08 05:35:40瀏覽1367|回應8|推薦48

                                    老人與老猿的社交習性

    在美國的報上,看到下面社會學家對老人與老猿習性的研究報告, 覺得有趣, 翻譯出來,  讓人對老人, 也對已不年輕的自己, 有更多的了解。─ 通霄客注。 

                       Monkeys, Like Humans, Grow less Social

                                猴子, 就像人類變得較少社交

    Humans spend less time monkeying around as they get older - and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so do monkeys. Both species tend to become less social with age.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 人們活到老年以後, 他們花較少的時間去撕混 (耍猴戲 monkeying around), 猴子也是這樣。 兩種族類變老以後趨向於變成較少社交。

    Researchers in Europe tracked more than 100 macaques living in an enclosed 50-acre park in southern France. By the time they were around 20, the monkeys had fewer social contacts and approached others less frequently.

    在歐洲的研究人員, 追蹤一百隻彌猴, 生活在法國南部 一個五十英畝圈起來的公園裡。發現當牠們到達約20歲時, 社交就較少了, 牠門也較少接近其他牠猴子。 

    Social scientists theorize that humans become more choosy about companions with age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ir time as death nears. but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monkeys are aware of their mortality.

    社會學家的理論說, 當人類變老了, 接近死亡時, 為了最好的利用他們的時間, 他們就更為選擇同伴。 但並沒有證據說明猴子也知道牠門生命的有限。

    This theory may just be a way of rationalizing a natural behavior with biological roots, the research said.

    這項研究說, 這理論可能只是用生物的本性, 來推理自然界的行為。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rlee123&aid=94860986

 回應文章

旭日初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17/04/20 08:34

除了觀察年長靈長類的行為習性外,或許也可觀察其他友團體生活的靈性動物如狼群、象群--,是否有同樣的傾向。

年長者較有獨立(孤獨)的傾向,或許是精力不再、或對新鮮事的好奇心也淡了???

通霄客(mrlee123) 於 2017-04-25 04:00 回覆:

老年靈長類的獨立和孤獨現象 看來類似, 老年體衰的獅子、猩猩等常見離群索居, 力衰了, 好奇心自然也喪失了。

多謝來訪。


兟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4/17 02:09
聽說人和猿同個祖先
難怪老年的社交習性,唯猿能與人並談
但 只要人老心不老,就依然享有精采快樂的晚年
故壽命逐漸延長中
而猿20~50歲卻大都寂寞孤獨度餘生
通霄客(mrlee123) 於 2017-04-18 00:50 回覆:

多謝來訪

近代人類壽命的增長 應該同醫學的進步有關

事實上 人類寵物的壽命 也同醫療保健有關

只是人與其他動物到老年時 精力和好奇心的衰退 倒是類似


戈 筆 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4/10 08:33

老來自然身心衰,

人獸同理無例外。

前一風流頑皮猴,

今已孤獨復癡呆。

通霄客(mrlee123) 於 2017-04-18 00:45 回覆:

先生信手拈來都是好詩 大詩人的功力 真叫人佩服


雨田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五十歲以前的社交
2017/03/18 16:06

可能沒有足夠的智慧選擇,所以只能用加法去接觸人群。

五十歲以後累積相當經驗與智慧,就可以用減法篩檢身邊的朋友,

物以類聚的作用才真正實現。

通霄客(mrlee123) 於 2017-03-19 10:08 回覆:
你所述的理由 用在人類身上 是明顯的 但是對猴子來說 他們大概也會累積經驗 只是不一定像人類那麼有意識的作判斷 其他類動物的意識 有些也很明顯 豬狗有很高的意識 大家都知道 我們以前的一之烏龜 只有我給的食物 他才願意吃

愛馬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3/14 14:19

翻譯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能體驗不同文化,學習不同的事物。當然是頗爲花功夫的事,文字底子畢竟不是一兩天就能打好的。

這篇研究題目很有趣。人與猿,算得上是近親吧!

 

通霄客(mrlee123) 於 2017-03-17 02:40 回覆:

說到翻譯 我初中開始會讀小說時 讀了很多翻譯的讀物 退休以來也想過翻譯一些有意義的書 但是總是下不了決心

人與猿被認為是近親 進化論認為人類進化過程中 經過人猿階段 不少人好奇 為甚麼猩猩長久以來就不再進化為人類了


植物(晴晴--好可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趣
2017/03/08 10:23

有趣的研究!也很合理的結果。

活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活動的社交圈自然變小。

通霄客(mrlee123) 於 2017-03-11 00:11 回覆:
你的分析 的確合理 活力同體力、精力不可分 年老的動物 不是自願自絕於人 體力衰退相信是主要原因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大限
2017/03/08 09:25

我懷疑動物能知道自己的生命終止之日,但是年齡大了,身體退化,老化,各種活動不得不配合生理狀況,有所調整。

人類因為科技醫學日益發達,但是病危有醫生宣佈來日多少,也只是參考而已。

但是自我認知,開始計劃終老都屬於知識上的學習,不是本能。


通霄客(mrlee123) 於 2017-03-11 00:06 回覆:

同意你的看法 其實何只人類和猴類 相信所有動物 到了老年 都會變得少動 體力、慾望與好奇心的降低 應該都是原因吧

你分析得好 大半的動物 不會有意識的感覺到 自身來日不多 不過看到非洲的老獅子 常被其群中年輕力壯的獅子忽略 應該也多少會有意識的感到自身的年老體衰吧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3/08 08:17
哈哈哈,會選同伴的老猿來報到了.......
通霄客(mrlee123) 於 2017-03-10 23:55 回覆:
 陸游是古時的大詩人 原來他也是人猿類 與我同類 歡迎同類來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