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遨遊波羅的海三小國與芬蘭03 立陶宛 02首都維爾紐斯與歷史中心
2011/08/29 20:19:53瀏覽3758|回應2|推薦71

(維爾紐斯美麗殿度假飯店之晨光)

遨遊波羅的海三小國與芬蘭 03 

一、立陶宛

02 首都維爾紐斯與歷史中心

維爾紐斯(Vilnius,是立陶宛的首都,也是最大的城市,史上最早的文字紀錄是在1323(from Gediminas' letters),是該時期立陶宛大公國(the Grand Duchy of Lithuania)定都的首在,更是政治與地理中心,目前也是歐洲地理中心的之一,2009更被選為歐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for the year 2009)

(維爾紐斯市鳥瞰_Panorama of the city of Vilnius - from wikipedia)

 她位處立陶宛的東南部,於維爾尼亞河(Vilnia River)內里斯河(Neris River)的匯合處,離白俄羅斯邊界僅有40公里。面積為402 平方公里,其中29.1%為建築物區(Buildings occupy),綠地佔68.8%,水域佔2.1%

 (維爾紐斯市街景)

維市人口為560,200(2010),其中立陶宛人57.8%的、波蘭人18.7%俄羅斯人14%白俄羅斯人4.0%烏克蘭人1.3%以及0.5%猶太人,餘為其他國籍等人種。

 (維爾紐斯市街景)

有人說「維爾紐斯」是從語「維爾卡斯」(狼)一詞演變而來的,並附上傳奇故事,但多數人相信該是因為維爾尼亞河(Vilnia River)流經過而得名,因事實上,公元前這裏就已經有人定居。

(美麗殿飯店之晨_高球場)

氣候介於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之間過渡性類型,年平均氣溫為6.1 °C;一月平均氣溫為 -4.9 °C,冬季非常寒冷,氣溫很少在0 °C以上,在一月和二月時,氣溫常低於 -25 °C,七月平均氣溫為17.0 °C,夏季炎熱,常超過30 °C,年平均降雨量為661毫米。

                                      (維爾紐斯街景_say hello to Taiwan)

維爾紐斯是一座世界性的都市,她典型的中世紀城鎮的格局,環繞著市政廳而向外發展,以輻射線形成許多狹窄、彎曲的街道,街道兩邊布滿教堂、貴族的府第、店鋪和隱蔽的庭院手工作坊。

(維爾紐斯街景)

  維爾紐斯城區由老城和新城兩部分構成。老()城地處市中心,規模較大,達3.6 平方公里,是歐洲最大的舊城之一,其地形是一個小丘,在微微地勢起伏的城市四周,幾條河流蜿蜒流過,賦於整個城市豐厚的生命。維市最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迹都集中於此,內薈萃了100多座不同時代、不同風格,變化多樣的古建築,將近1,500座建築物,包括40多座教堂,分別在幾個世紀中建築而成,造型優美、古樸典雅,形成許多不同的建築風格的輝煌的藝術效果,尤以巴洛克建築風格最馳名,其他亦包括許多哥德式(如聖安娜教堂,布局勻稱,色調和諧,被譽為哥德式建築藝苑中的明珠)、文藝復興式新古典主義(如主教座堂)和其他建築風格。

 (紐爾維斯大教堂)

該市最重要的地標是位於小丘上的格底敏城堡和山下的座堂廣場,形成一組錯落有致的壯觀建築群,控制著進入維爾紐斯古城的門戶。由於維爾紐斯舊城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假價值,在1994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聖安娜教堂)

就近代而言,維爾紐斯市已經迅速轉型,同時整個都市已融合而成現代化的歐洲都市(a modern European city) ,許多老舊建築物重新翻修,同時商業區已發展成為新都市中心(New City Centre),內里斯河北岸成為維市主要的行政和商業中心,區內包括許多現代化的住宅和retail space、大都會區建築和高達129公尺的歐洲塔( Europa Tower)。由於現代化維爾紐斯與林芝(上奧地利首都,Linz, the capital of Upper Austria)被選為 2009年歐洲文化之都(2009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在該年新年夜舉行慶祝活動。

(維爾紐斯街景-老城區窄巷)

  在經濟上,紐爾紐斯是立陶宛的主要經濟中心,更是波羅的海國家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雖然該市人口僅擁有立陶宛的15%的人口,該市的GDP卻占立陶宛的35%

在宗教上,因維爾紐斯是一個多元文化的都市,多種宗教並存。她是立陶宛的天主教中心,總主教座堂和主要的教會機構都設在該市,教堂包括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義之建築風格。自從13世紀,維爾紐斯也開始信仰東正教,而仍有許多新教和路德會浸信會等基督徒會。

(聖彼得與聖保羅教堂 )

再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紐爾維斯老城區,在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遴選、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登記的名字是「維爾紐斯歷史中心(Vilnius Historic Centre)」。

(維爾紐斯街景_巷弄內餐廳)

世界遺產委員會給她的評價為:「維爾紐斯是從13世紀到18世紀末期立陶宛大公國的政治中心(Political centre of the Grand Duchy of Lithuania),在文化和建築發展上對許多東歐國家有著深遠的影響。儘管遭到入侵和部分的破壞,它仍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保留了哥德式(Gothic)、文藝復興(Renaissance)、巴洛克式(Baroque)的建築,和許多古典的中世紀的建築。」

( 維爾紐斯街景-老城區招牌之一)

依據說明(Long Description)指出:

維爾紐斯是一個中世紀建築特殊的典範幾個世紀以來,對東歐大部分地區的文化和建築發展上,影響廣泛、深遠。維爾紐斯保留的城市景觀和建築的多樣性,五個世紀以來,成為一個有組織的中歐城市發展演進的一個特例。

(維爾紐斯街景_賺點小費的街頭藝人)

大約公元1000(Neolithic period),一座木質城堡(wooden castle)建造在公元5世紀和5世紀就已設防的山(Gedimino Hill)上,她受到內里斯河和維爾尼亞河(Neris and Vilnia rivers)交匯處的影響。其時區內並未發展成為一個城鎮,直到13世紀,在波羅的海民眾極力的反抗德國的侵略。到1323年,當第一份書面文件記錄到維爾紐斯(Vilnia),由Galitzin家族的格季米納斯王子(Prince Gedymin, 1316-1341成立立陶宛大公國(the Grand Duchy of Lithuania),維爾紐斯遂成為首都(1321),在這時期開始有少量的磚結構建,顯然讓維爾紐斯開始改變(: 在附近的山上城堡和住宅也建造起來,建造了聖尼古拉斯教堂和弗朗西斯教堂。1387年,由於國家的基督教化和馬格德堡城市權利的歸屬導致維爾紐斯向西方開放,它成為立陶宛主教的第一個駐地。一座新的大教堂和非基督教教堂在13世纪大教堂的遗址上建造起来)

(維爾紐斯街景-禮品店)

立陶宛是最後一個在東歐由大異教轉換為基督教的國家,在1387年,當大公爵Jagaila(Grand Duke Jagaila)受洗後,才將維爾紐斯門戶開放給西方世界,同年通過了馬格德堡章程(Magdeburg Statutes)。然而,一直到1410年,當條頓騎士(Teutonic Order)在坦能堡戰役(Tannenberg)中被摧毀後(:結束了他們對當地的燒殺掠奪),她才從強盜和侵略者者中,重獲得安全。

(維爾紐斯街景)

這迅速擴展的城市,在1471年遭受了災難性的火災,當第一處建造的宗教場所(教堂,聖約翰教區教堂和修道院的方濟和寺院(cathedral, parish church of St John and Franciscan and Cistercian monasteries))全被摧毀,唯一倖存的是早期建造的牆壁,一部分是在1503 - 1522年間為防禦韃靼人入侵(Tatar incursions蒙古人?)時期建造的(建造了具有5座城門的防禦工事)。於1530年,這個城市部分又發生了重大火災,後乃再重建,曾試圖理順中世紀的街道格局,但卻未成功。這是商業和文化的發展的一個時期,建立聯結了與西歐和東歐密切貿易,而這些貿易導致將西方文化了傳進入白俄羅斯(Byelorussia)和烏克蘭(Ukraine)

(百貨公司與咖啡座)

1522設立了一個印刷廠,而1579年也成立一所大學(:維爾紐斯大學,使城市成為東歐猶太人主要的文化中心)。然而,1610年另一次大火在摧毀了新建低城堡(Lower Castle)和新的大教堂。隨後展開的重建工作,包括大量教堂(聖邁克教堂(St. Michael)、聖史蒂芬教堂(St. Stephen)、聖卡西米爾教堂(St Casimir)),所有的聖徒和聖特雷莎(Saints and St Theresa),均從這一時期產生。在與俄羅斯的戰爭(16541667年)初期,維爾紐斯已不只41座宗教建築,但許多教堂在戰爭衝突中消失了。大多數木造的老舊建築物,在一連串(1715173717481749年)的大火中消失殆盡,但在後來的成功重建下,讓這都市的許多建築物更具有特色,包括大教堂、市政廳(town hall)、阿森納(arsenal)TyzenhauzaiRensaiPacaiMasalskiai宮殿,許多倖存的早期建築物被改建或翻新成為巴洛克風格(Baroque style)

(維爾紐斯街景_享受下午茶)

俄羅斯於1795年吞併立陶宛,導致維爾紐斯逐漸失去原有的顯著特色。1799年,俄軍拆毀了堅固城牆防禦工事和低城堡(Lower Castle)1837年大教堂廣場(Cathedral Square)被改成了嚴格的學術風格(strict academic style),同時聖喬治大道(St George Avenue)則是由原拆毀的古城建築物材料下建設而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屋齡80年以上的房屋全被摧毀,這歷史悠久的市中心主要的古城重建,是在1956-1958年和1970-74年擬定的。

(寂靜的美麗殿飯店之晨)

中世紀城牆所包圍的區內歷史悠久名城的中心,包括上、低和彎曲城堡(Upper, Lower and Curved)(: 也包括一樣古老的圈閉的城牆地區、鄰近的郊外地區。) 該計劃基本上是圓形的,從原來的古城堡遺址中心呈輻射狀向外輻射出來,這街是典型的中世紀模式(: 許多新的城市廣場年代上屬於16世紀),其中小街道劃分成不規則的區塊,但在後期與大廣場融合為一個整體。

(維爾紐斯市政廳廣場)

這些歷史悠久的建築物是哥特式、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風格(有一些後來增加上去的)。其中約有 40%是被判定是為最高類別的建築和充分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性,這些構成了城市景觀的多樣性,但在該時期卻仍具有整體的和諧性。

 (Source: UNESCO/CLT/WHC)

現代的維爾紐斯,是一個快速成長與現代化的都市,以浪漫的氛圍、和stylish cafés,吸引全世界的遊客。在夏天,他們倘佯在老城區窄狹的巷道或人行道上,老城區和歷史性的建築,帶給他們全然完美的視覺感受;市內同時具有許多現代化的購物中心,販售世界流行的服飾。她的啤酒(Lithuanian beer)可說是國飲,配以道地精緻美食,是訪客不該錯過的饗宴。喜歡夜生活的人,仍有許多酒吧和俱樂部,可消磨您在維爾紐斯的快樂時光。

(2011 08 28 於台灣台北)

(維爾紐斯街景_好一杯香醇的咖啡)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果粒
(問題)
2012/06/23 10:27

版主好:

您的照片都好漂亮,介紹也很豐富,我今年夏天要去波羅地海三小國

但很困擾要帶甚麼樣的衣服去!? 想請問版主的意見

請問長裙、短袖適合嗎?

還是要帶大衣之類的!?


老溜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8/30 05:38

我非常欣賞你的照片


morgan77(品酒、攝影、禪修)(morgannz) 於 2011-08-30 18:18 回覆:

謝謝!

喜歡就去旅遊,趁年輕能與您的牽手共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