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秘密 Love's Secret
by --William Blake
妄想謀求 欲訴衷情 Never seek to tell thy love
至情之愛 無可言諭 Love that never told can be
情動如火 柔若春風 For the gentle wind doth move
默默來襲 悄然而至 Silently, invisibly
致我所愛 致我所愛 I told my love, I told my love
傾心細訴 情有獨鍾 I told her all my heart
陰冷驚懼 患得患失 Trembling, cold, in ghastly fears
唉 ! 她竟 揮揮衣袖 Ah, she doth depart
迅速倉惶 棄我而去 Soon as she was gone from me
神秘旅人 一位過客 A traveller came by
行跡飄渺 無聲無息 Silently, invisibly
輕嘆聲中 奪我摯愛 He took her with a sigh
。。。。。。。。。。。。。。。。。。。
《愛的秘密》--詩與微小說之間
William Blake的這首詩引領我們看清人與人之間微妙的張力與表達方式,巧妙地刻畫了愛的藝術。而"秘密"這個詞彙,包括了多重含意,不單單僅指秘密的愛本身而言,亦指無法用言語闡述的情緒和人際關係之中微妙的變化,如雲霧般不可捉摸。
愛,無聲無息,充滿溫柔神秘的氣息。愛神的眷臨,來無影去無蹤。戀人之間若缺乏以恩義為基礎的愛情觀,一旦喪失引力的維繫,喜新厭舊的惡習便孳意作祟。一個天真善良對愛毫無保留之人,未必能相對得到愛的回饋。愛情囊括了純真的心性,卻又不可過於天真對待。詩人抓住人性的弱點,堆疊出無可奈何的情緒,也詮釋了愛情本質上的奧妙。
經由葉慈整理的詩稿,後經文藝復興時期被廣泛認同的天才詩人。
William Blake是十八世紀開創浪漫主義先鋒的英國詩人,也是一位畫家,最原始的獨立出版者。有關他的傳說之多,近乎神奇靈異。近代許多研究著作出爐後,還原一位天才詩人的本來面目,尤其是神祕主義教派及超驗主義作家--宗教色彩濃厚--推廣身心靈合一的團體,異常熱衷研究他的宗教畫和預言詩。
這類出版品常節錄William Blake的詩和神話。透過一世紀之前的筆記手札,許多研究者認為他是通靈者,年幼時就有能力與靈界溝通,曾眼見天使站在樹稍上而記錄於畫,所描繪的天神與天使並非全然靠著想像而誕生。無論事實真假,近一世紀以來,在文學、繪畫和雕刻藝術方面的貢獻及影響力不容忽視。甚至啟發達利《柔軟的時鐘》為莎士比亞的《馬克白》繪製插畫等等。
Love's Secret 這首詩,充滿了神秘氣息,饒富意象。
Silently、Invisibly 和 Traveller 之間奇妙的關係,看似稀鬆平常,但詩人以兩個段落,分別以同樣的句子描述不同的事物和場景,表示兩者相似和其重要的關聯性。說明愛無法用言語傳達,與中國人所信仰的--愛,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不謀而合。
為何同樣的句子出現上下兩個段落,寫作技巧上必有其特殊用意。第一句描寫愛的現象,第二句形容 Traveller 的形象作為。但這位神秘的Traveller卻無任何作為可言,僅僅一聲嘆息,便輕易得到前者所失去的愛。使人不免好奇失戀者犯了哪些錯誤? 或他可能犯了什麼詛咒?
雙關語意的兩種意象,直指人類情感深遂而繁複的本質。Traveller 這個角色也隱藏著玄奇的故事。人類對愛情的探究一向熱衷不怠。到底愛的本質為何? 越發著迷詩的探索,對William Blake越感興趣。
一趟漫無目標的旅行之後,對這首詩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在美國最好玩的旅行方式是開車漫遊。無需計畫,沒有目標,無論跨越哪一州可隨意停留,隨時離去,體驗自由自在的漂浮感。只要離開熟悉的環境,無論到哪兒都好,哪怕只有一天一夜。有時我們會厭惡過於熟悉的事物,害怕一成不變的生活和反覆不斷的例行公事。
僵化的生活阻礙了放空的機制。無目的地的漫遊,正好協助我們進入無為的心境,恢復敏銳的洞察力,自然開啟對外界各種新奇事物,觀察與品味的敏感路徑,像探險一樣的有趣。
換言之;愛的體驗,理應如此。缺乏彈性的愛,使心如槁灰亦如沙漠,彼此相守,日漸生厭。改變僵化刻板的觀念異常困難,像時速100的跑車於高速公路行駛,想突然變換跑道同樣困難,也一樣危險刺激。而適當刺激似乎正是人們必需而又嚮往探險的主因。
最遙遠的國境,應是內在隱藏的黑暗大陸(欲望);那未知的深層潛意識,無情地綁架了清澈的靈魂。長期處於內在蠻荒地帶,欲望的淵底,深不可測。未被滿足的欲望經常與危險的誘惑掛勾。這時;如果愛情也依循僵化的模式發展,陷入泥淖。那無異和提早進入墳墓是一樣的可怕。
這種假設雖另人沮喪;那麼重新看待"離別"的意義;離別所產生的距離感充滿玄義。 在人類集體潛意識裡,似乎埋藏對離別的幻象=懷念。缺乏彈性的關係,等於扼殺了所有令人懷想的空間。
人類最渴望的或許是懷念本身吧? 看待"離別"也就不必填滿莫須有的痛苦情緒,轉向為我們帶來美感經驗,使生命充滿詩意,讓愛得到昇華。而適當距離可供拓展心靈空間,應容許彼此擁有無限成長的可能性。
心智渾沌便無法體會愛情本質上的夢幻飄渺,透過高源靈性來完成發酵作用,讓美感有所棲身。彷彿琴藝高超之人必懂調弦之道,美妙的樂音皆來自鋼索上的平衡。
成熟的愛擁有高度的自由,自由限度的拿捏又緣自成熟的靈魂,層層衍生環環相扣。歸結到底,總說快樂圓滿的愛情關係,未必僅僅依賴忍耐功夫便能達成,應屬彼此對靈魂伴侶的需求,追求生命理想的座標是否一致,同樣都以付出愛為快樂泉源的成長過程。
相對來說,如詩中所述;旅人等同夢幻過客,一個不經意的“嘆息”卻產生了若有似無的訊息,營造了微妙的吸引力。而領會了此活躍訊息的人,在無法抵抗誘惑的情形之下,進一步建構出具體的行動,那是自然不過的事---
--以上效應,無非源自前者患得患失的心態,促使裂痕滋生,以致處於緊張關係之人倍感疲乏,欲快速逃離枷鎖。旅人適時出現,無疑是最佳的避風港。進而構成複雜的三角關係。
--這些假設,比照十八至二十世紀所有描繪女性心理特徵的文學著作,例如具代表性的--安娜卡列尼納--特殊象徵意義的女性角色,便可推測詩中人物處於舊時代背景下的內心世界。
另一關鍵字-Seek,隱約象徵前者對於示愛有所圖謀的心理,造成患得患失的恐懼。至此故事全貌便昭然若揭。也就明白詩人要表達的是--毫無所求,不容參雜絲毫企圖心"真愛"的特質,猶如春風,吹拂大地,溫暖寧靜而毫無負擔的滋養人們心靈。
盡管十八世紀的社會結構與現代不同,但人類情感的共通性,恆常一如,超越時空。若將這首詩換個標題,由"愛的秘密"改成"愛的枷鎖"。便能以輕鬆步伐,親近這位神秘主義大師的睿智之眼,也將進一步瞭解,他對世人訴說的秘密。
附註:延伸閱讀可參考William Blake《天堂與地獄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