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以想法的根來抓住--共讀鄭明析先生箴言21: 避免紛爭是合一的起步。
2015/11/01 17:11:51瀏覽304|回應0|推薦6




儘管十六世紀歐洲宗教改革,以及之前宗教歷史對哲學、政治、醫學、科學等影響至深,但是這近幾十年或百年,歐洲人對宗教開始有種厭倦感,尋求心靈層次的人寧可跳過基督信仰,直接入門東方宗教,隨著東方世界經濟發展起飛,更加深了他們的新鮮感與好奇心。


到底是發生怎樣的事情,使他們對基督宗教產生了厭倦?
近來是強制繳教會稅,更早則是宗教戰爭的紛爭。繳稅是關係自己的荷包,有人要伸手進去你的口袋,甚麼都免談。百年宗教戰爭則是扯了經濟、政治權力鬥爭的宗教戰爭,讓他們連帶對信仰產生質疑。


或許身處東方文化的我們會想這不就是皇室之間有的爭權奪利嗎?
但是對根基在基督思維歷史中的人們對所謂的 神產生了懷疑。
百年當中不斷思考『如果 神存在,為什麼會讓人因為 神而彼此互相殘殺呢?
但在東方數千年來,從來也沒有思考過,自己或周遭人士所相信的神跟皇帝殺戮或王朝轉換的爭權奪位,有甚麼關係。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東西方思想大不同。


過去天主教跟基督教極度的不合,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在東方人眼中看來,就像是二老婆跟三老婆之間的家庭問題。大老婆是猶太教,雖然他們自認為跟這個大家庭一點關係也沒有,但二老婆跟三老婆知道這一整個家族的淵源與他們的底細。



其實基督宗教的不合,是有歷史典故的,並不是從宗教戰爭開始。公元431年第三次大公會議決定了馬利亞為聖母(Theotokos)的教義。當時拜占庭君士坦丁主教等人不贊成會眾趨於過度崇拜馬利亞,且會議兩方主要領導者的神學背景不同,對基督的人性和其神人合一的解釋亦有歧異,後來終究爆發激烈衝突。此次議後,並非完美和平的收場,被排擠出去的追隨者就成了跟主流不同的<異端>。這樣的宗教會議後續還有,於是那時有不斷因著與主流對聖經與教義解釋不同而被排擠出走的<異端教派>。那些人或許忘了聖經當中記載著,耶穌基督,就是在當時第一個被猶太人稱為是異端的拿撒勒黨派的頭目。因此,近代有書籍跟影片都針對這種「西瓜靠大邊站」的基督教義決議方式對基督信仰產生了質疑。

 


但其實,人開出來的會議與結論當然可以被質疑,因為那是人們理解的信仰。但不論人們賦予怎樣的意義都不會改變那件事物的本質。換句話說,即使「蘋果」打從一出現在地球,就被人類稱呼為「足球」,依然不會改變蘋果的香氣與甜味,即使被叫做「足球」它還是可以被食用,但不能拿來運動


然而,戲劇性發展的是,十六世紀馬丁路德改革開始後出現了「改新教」,其實這個詞源來自德文「Protestanten」(抗議者),意思就是是反對教、抗議教。然而這就是目前大家口中的基督教的本名與來由。儘管後來1959年天主教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有討論到聖母草案,但最終天主教跟改新教間還是沒有達成共識。


改新教,也就是亞洲人口中的基督教,跟天主教兩者間的差異,很多處在東方世界的人並不太了解,大部分認為,基督教是相信耶穌基督,天主教是相信聖母瑪利亞。鄭明析先生自己也說,在去到歐洲實際進入天主教堂,跟神父一一確認之前,他也是以為是這樣,所以在歐洲時,雖然天主教堂四處林立,想要進去禱告的內心卻多少會受到那樣的觀念影響,他自己也覺得這樣不太舒服,直到有一天發生這樣的故事。

他說:
在上個禮拜,禮拜結束之後去了天主教教堂,原本沒有想要去那裡,後來得到感動,進去了,在那裏我跟在從來沒機會對話過的神父,請教了幾個問題。


我問他們說:到底是把哪一位當作基督來相信呢?
我曾在歐洲問過一般天主教徒,他們說:『我相信馬利亞啊,雖然也有些人相信耶穌。』


我感到困惑,想到這就是舊教天主教與新教基督教之間許多糾紛的主因之一。以路德為中心的改新宗對舊教冷眼旁觀,而舊教也不理睬路得的宗教改革,在500年當中雙方彼此爭執又和解。我因著這個問題有覺得煩悶,我很慎重地問神父這個問題。


神父回答說:

『基本上相信耶穌是彌賽亞。』

我又問:『那麼為什麼一般信徒相信馬利亞?』

神父說:『因為耶穌的使命太偉大,所以才呼喊馬利亞,透過馬利亞可以來到耶穌面前。』

他們說這就是他們的特色。耶穌是彌賽亞,到耶穌面前的
時候要透過馬利亞。原來是平信徒太過於侍奉馬利亞,甚至以馬利亞的名禱告,但實際天主教的根本並非如此。聽到神父說耶穌是彌賽亞,我的疑惑就解開了。
我還問:『那進行告解時,是以誰的名赦罪呢?
神父說:『雖然由神父接受告解,但如同在耶穌時代弟子們代替耶穌所做的一般,也是以耶穌的名赦罪。』

這麼一來路德宗和天主教並非不同,而是如出一轍,所以不需要把對方當作敵人來看待。雙方都把耶穌視為彌賽亞,那麼都可以得到救援,兩方沒什麼特別差異。


當我走在教堂裡頭時,耶穌讓我體會『你何必這麼意識這些呢?這不是別人的家,而是我家、是禱告的地方。福音的歷史因著我開始,至今成為天主教了。他們跟你一樣相信 神、相信救世主,只要不反對就是我這一邊的人不是嗎?』其實到那天為止,問題就被解開了。問題不在於制度,而在於信不信主,信主的方式不同,這不成問題。如此解開這個問題之後回家時內心感到平安、很感動。


34天之後聽到一個消息,在德國路德當時進行宗教改革的地方Augsburg改新教路德教的代表信義宗教會和天主教會,獲雙方官方認可後,由雙方代表於一九九九年十月三十一日簽訂,從而確實了《稱義教義的聯合聲明》,認為彼此的救援是一樣的。他們不是因為認同同一個制度,而是因為認同彼此雙方都得到救援而和解。雙方相信簽署教會不否認自己各自的歷史,也重新檢視帶來裂痕的問題和譴責。








那個禮拜當中發生了這件事,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受到很大的衝擊。我體會到:<馬太181819>『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我想:「因為在地上解開,所以在天上的父也為我們解開這個問題,我一輩子都沒有跟神父談過話, 神為我們如此解開問題,也讓我們了解……。」當我到這裏來的時候,發現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意見不同,把對方視為異端,因此彼此一起做事非常困難。即使兩個人的想法一樣,但彼此有誤會、憎恨的話,在數百年當中會懷著遺恨來爭吵的,甚至數百年後的現代,當英國人、法國人與德國人等同處歐洲的人身處球場時,也容易不自覺地產生百年來的怨懟與莫名的不順眼,透過球賽彼此較勁。

於是我跟 神禱告了。在兩個禮拜當中這樣禱告的時候,當週發生了這個歷史性的宗教和平事件。

「從內部開始互相紛爭的話就會無法站立,內部的紛爭比從外部來侵犯的紛爭還要更嚴重,雖然外部的紛爭也很大很嚴重,但是在我們自己之中或者是民族之中、或者是家庭之中的紛爭是更嚴重的。」他這麼說了。


到底鄭明析先生他為什麼要為了舊教跟改新教之間的和平禱告,雖然他沒有說,但可以感受到的是,從他過去所講的:就歷史結論看來,如果紛爭的話,都會滅亡,彼此都會受到損害。人們紛爭多少,就受到多少的損失,民族也是紛爭多少,就受到多少的損失。現在的宗教之間,彼此不講話也不互相幫助、不溝通,這就是吵架。如果不吵架,到最後是會得到益處的。人如果忍耐的話到最後是都可以得勝的。但如果冷眼、袖手旁觀的話,因為彼此沒有合一,所以也算是紛爭,還是會滅亡的。各位不要袖手旁觀,要去侍奉對方,要彼此合一,如此狀況才會變得更好。


就是,即使對方不跟你好,你也要去跟他好,倘若不理不睬,這也算是一種紛爭,狀況會越來越壞。我突然想到冷戰」。鄭明析先生,真的是為了他所能做的,如何能達成和平,用盡了一切心思與擺上禱告。


對於自己的紛爭,他也說了要避免:
也不要自己跟自己紛爭,有人說自己是醜巴怪,鼻子塌塌的,額頭凸出來,臉很寬,腿像大象的腿一樣,如果是這樣自怨自艾的話,肉體就會想要死掉算了,這也是紛爭





photo credit: Water Art: Lake SP via photopin (license) http://www.st-anna-augsburg.de/node/19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onsea&aid=346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