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1/03 14:07:00瀏覽401|回應0|推薦5 | |
當你看到身旁的人貌似沉思的模樣時,你可以問問他:「你在想甚麼啊?」
很可能答案是:
「我沒在想甚麼啊……」
「我在想……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在想甚麼,胡思亂想吧。」
「嗯……沒甚麼,不重要的事。」
「疑?甚麼?有嗎?」
不要誤會他不想告訴你,或是隱瞞你,其實極大部分都是「沒有方向、沒有目標、還無法具體的思考」,即使是「等一下要吃甚麼」這件事,剛才當下思考時,也可能還沒辦法確定。不然你實驗自己看看。
原因在哪呢?
在於很多人的想法常常像流浪的狗、沒有帆的船。
就像鄭明析先生說:
「<腦>就像「眼睛」。如同越去看就能看得越深入一般,越去想就能產生更好的想法。但因為<想法>沒有止境,所以如果一再地深入思考,就能產生更好的想法,但也可能陷入更不好的想法。因此,<思考時>一定要設定「目的」來思考。」 可是就像來到攝理教會之前,過去的我,相信現在很多人是,一定覺得「不去設定方向跟目標的想法」才比較舒服、自在,而且好像「比較有創意」? 其實不然,很簡單,因為自己有腦、也有想法,回想自己的經驗,或是拿自己做實驗就可以很明白這個道理。
「<腦>也像「身體的各肢體」。雖然<身體>很僵硬,但越是一直活動並運動,就越能舒展開來而變得靈活。<腦>也是一樣,雖然一開始想不出個所以然,但若設定目的,專注一段時間來行動,就會變得敏銳而產生那領域更好的想法。要將<想法>集中在「一件事」的時候,必須一直集中,才會變得敏銳而產生「那方面更好的想法」,如果瞬間去想「其他事情」,就會忘記。之後若要再想「剛才的事」,就會想不太起來。」他這麼說了。
就像科學家、研究人員,如果他想找出實驗當中哪一個變數,才是真正影響研究最大的因素,他就必須要針對那個項目,不斷地繞著核心來做實驗,直到反覆、確認為止。即使是靠靈感吃飯的設計師,也是必須要按照其設計目標,不斷地修圖、改正,直到設計圖合乎需求為止。
因為「<人的想法>沒有止境,<事情>也沒有止境。因此,<思考時>一定要設定「目的」來思考。如果<想法>模糊不清,就設定「某個目的」集中想法來反覆思考吧!」
這就好比,跑馬拉松時,因為距離很遠,所以即使你起跑跑得好、途中跑得穩健,但倘若不知道目的地在哪,最後很可能會不支倒地,無法抵達終點。
鄭明析先生如此形容<想法>:「<想法>如同「身體」。若放著<身體>不管,身體就會變鈍,因此會心想:「我的身體存在嗎?」而感受不到。但若設定「某個目的」反覆去做,就會確實地感受到「身體」是存在的。」
「<想法>若不使用也會變鈍。如果設定「某個目的」集中思考並反覆思考,就會確實地瞭解:『原來這就是想法啊!』。雖然<空氣和風>都存在,卻沒有「形體」;同樣地,<人的想法>也存在,但沒有「形體」。所以人們隨時都會想:『我的想法存在嗎?』若呼吸就會感受到<空氣>,若動一動就會感受到<風>。<想法>也是如此。」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
笛卡兒他透過<自己的思考>,確認了<自己正在存在>。
所以樹葉搖曳的時候,知道那裏有風經過,就<看到>了無形的空氣流動。
所以<無形的想法>,會以<有形的結果>出現。
讓我曾最感到觸目驚心的其中一次經歷就是,柏林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裏面有2711塊混泥土板。建築結構本身有一種錯覺感,看起來每一種元素都好像在同一個高度一樣,但是高度是不一樣的。那裡地板上展示着當年知道大屠殺要發生,故意從火車上灑下告示,警告同胞的猶太人的信件傳單。
前進在那2711快混泥土板中間時,所有無形的想法,不斷地歷歷在目地跳出腦海。沉重、哀傷、壓制、同理心、無法置信、恐懼各式各樣的想法,隨著你的步伐,不斷地具體地呈現出當年屠殺的情景。直到你脫離、走出那堆看似每個都一模一樣的石碑為止。那是我深刻感受到<想法>透過物件,具體呈現出來的經歷。
因此鄭明析先生說:
「<想法>會使用「肉體的肢體」來做自己期盼的事。
<想法>會使用「文章」出現,如此以「文字」留下<想法的實相>。 <想法>會使用「作品」出現,如此以「作品」留下<想法的實相>。 <想法>會使用「言語」出現,如此以「言語」留下<想法的實相>。 <想法>會使用「肉體」出現,如此以「行為」留下<想法的實相>。」 那麼,一旦捕捉到好的想法,該怎麼做呢? 就像趁著食物煮好趁熱吃才不會失去好滋味一般,要<及時去做>,而且,要做就不要中斷,要<做到完成>。
「但如果想要一個想法、一個動作地、一口氣徹底把事情做完,有時會很辛苦。這時不要中斷,而是做事到一半稍微休息,同時也為了能做得更好而思考,之後再繼續做就行了。如果做事到一半,就因為辛苦而中斷,『事情的味道』會改變、『構想與想法』會離去,無法提升到『更高的層次』,也無法得到『當下能透過行動得到的事物』。一邊做事邊思考時,會浮現『「更好的方法與想法』」他說。 「因為<事情>沒有止境,所以有時候想要把<事情>做完,後來就<力氣>耗盡而倒下。但如果因此不做<該做的事>,就無法好好存在。
<當天的事>要在「當天」做,才能每天成功。
如果想在『當天』做<當天的事>,就真的要好好『思考』再去做才有可能做到。這是因為如果<思考>錯誤,就不會去做一定要做的事,而是會去做不必要的事,導致失敗。」他如此做了五十多年。
「如果想要每天成功,就要為了能在『當天』做<當天的事>而好好<思考>再去做。」
「如果想要好好<思考>,想要自己主管並治理<自己的想法>,也想在『當天』去做當天一定必要的事。」
「如果沒有在當下做<自己該做的事>,『事情的味道』也會消失而不去做。後來,<事情>就會拖延而累積,如果<事情>累積很多,就會放棄、做不到而結束。因此,會走上失敗的路。」
詭譎的是,當我看到他這句箴言時,突然想到前陣子歐元區的經濟家務事件:希臘政府多年來對歐盟不斷累積、看似未來也很難償清的債款,最後希臘總理奇普拉斯齊,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突發奇想」地表示,希望歐盟前嫌盡棄,希望債務減免,並強調:「希臘危機本質是歐洲的問題」。
我想到了一句,要用來警惕自己的話:「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為,要自己負責,這是人其一的存在本質。」
photo credit: fringe reef diving in Whitsundays via photopin (license)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