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4/30 22:00:39瀏覽1369|回應1|推薦9 | |
不知道別人是怎樣,我發現自己有個奇特的習性,如果一個地方常常去就會自然而然地一定要每天去、常常去、一直去,但是如果因為某個理由突然有天不去了,就會有無數個理由拖延再次去的時間。
寫作也是這樣。我可以連續寫,拋下許多事情先打開電腦寫,但發生中斷寫作的事件後,就會又拖上好一段時間不寫,不是完全沒時間寫,也不是不能寫,就是不想寫。這回又過了好長一段時間,但我在想,這一次讓我不得不寫的衝動是什麼呢?生活很忙,能好好地安靜地坐在書桌前寫篇自己想寫的文章,是件奢侈的事。
今天讓我不得不寫的理由是,4/27號一位年輕女作家過世的新聞事件,本來這屬於社會事件,但因這是一本新書發表後所發生的新聞,所以也算是文藝界的嘆息,又加上她書中內容牽涉到一個少女(房思琪)在多年前因詩文氣息或少女情懷被仰慕的師長誘姦(與性侵難分別,若兒少法這項廢除後就更無法),卻發現自己只是對方眾多女子的一名,感覺自己並非被愛而是被物化。
其實我不敢去翻這本書,光是瞭解這新聞事件,讓我兩三天倘若獨處就會處於低沉的心情。這件事讓人心痛,也讓人思考到底該如何避免讓大人世界的貪慾伸手探入青少年的世界。
網路普及讓現在青少年懂很多,卻也懂很少,懂很多的原因是看很多、聽說很多。但其實隨著長大後才知道,很多苦與壓力是接踵而至,所以很多時候是必須慢慢承受,才可以增加承受度。
光是生產跟經痛疼痛的差別,經歷過的人就會仔細道出誰是小巫與大巫。甚至雖學習過受孕、避孕的教科書內容,卻沒有人講過萬一必須人工流產,女生所承受的心理與生理上的痛苦與恐懼,甚至多年後對那段事件的罪惡感。
這讓人想起,之前有位在美國大學擔任心理輔導的女醫師出了一本書(還有youtube),印象中最深的一個部分,就是因為女性的生理跟心理構造,讓女性在與對方發生關係後就會產生「依附心理」。這位醫生在校園曾輔導過一個女學生,她以很優異的成績考上大學後,跟講好不談感情的男同學純發生關係,但那之後,她竟然愛上對方,但問題是對方一點都不愛她,在那樣情況下,女學生開始酗酒、白天也無法上課,甚至產生憂鬱症,可是還是無法中斷跟不愛她的那男同學繼續發生關係,這讓女學生幾乎崩潰。到最後她問那女醫生說:「為什麼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這樣的事?」
這些事讓我思考良久,聽說國小教育推動教導更清楚的性教育,但似乎忽略掉更重要的生命教育,雖然教導女性跟男性生理構造不同,但也要教導男女心態上的差異,男女對愛情的認知與態度,是要透過彼此溝通來達成共識,但是兩人合理的溝通又必須要有相對的成熟度。純粹以心理或生理來引導的交往,常常產生悲傷的結果。
到底如何能阻止更多悲傷的事件發生,真的是需要教育就可以了嗎?
photo credit: TenaciousR via photopin (license)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