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筆記(四) 十四經腧流注行經的穴道 part 1 - 清淨法海,慈悲智慧,日月光明。 - udn部落格
清淨法海,慈悲智慧,日月光明。
作家:如如淨行
文章分類
    Top
    中醫學筆記(四) 十四經腧流注行經的穴道 part 1
    2017/07/29 23:11:41
    瀏覽:598
    迴響:0
    推薦:8
    引用0

    引用文章中醫學筆記(三)、本草要旨:調陰陽致中和

    中醫學理論體系,乃是整體觀念,辯證論治,一種全息論。由小觀大、防微杜漸,融合總體,理論上涵蓋精氣神、陰陽五行等哲學思維方法;運用包括氣功、針灸等,而中醫經絡、穴位和經氣運行可從微觀空間到整體氣血循環,回溯經絡發現的緣由,與古代行者修練色身相關。

     

    明‧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的序言:「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是修行者的反觀自省體察色身的能量氣場,徹徹底底從色身氣血運作中,覺察哪個地方環節產生病變或出了什麼問題,而逐一去解決,一者病變舊疾、新傷都要處理,舊疾容易深入五臟六腑中;二者精神外來負能量的干擾,以修行念佛功德回向圓滿。如前述提及「內景隧道乃指經絡,返觀者乃是修行得道者,以六根轉換為六神通去感知人體內部,有如今日X-ray掃描,因而能透視人體內部,看到經絡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經絡有十二與我們身體結構上的每個臟、腑有關,分別為:肝經、心經、脾經、肺經、腎經、心包經、膽經、小腸經、胃經、大腸經、膀胱經還有三焦經,命名為「十二經絡」,其次,還有「奇經八脈」:包含任脈、督脈、陰蹺脈、陽蹺脈、陽維脈、陰維脈、帶脈、沖脈。針灸據以應用的人體經絡、穴位,位於每一個人的身上,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將穴位針灸的醫療列為無形文化資產加以維護保存,而上述十二經絡、奇經八脈各有其循行穴道,若釐清此循行路線、熟稔穴道位置作用,則能作為保健養生之用。

     

          而人體的臟腑、肌肉、四肢、九竅、百骸、皮毛等諸多組織器官連綴成一個統一整體循環即為經絡,而「子午流注圖」則能顯示出人體氣、血按一定時序,有規律地如潮漲潮落,周而復始流注全身的情形。如下資料僅作為個人方便記憶十四經腧流注行經的穴道整理之用,而詳細的穴道釋名、主治僅粗略提帶過,而每一經絡循經穴道功能,及動態的循環路線圖,可以延伸參考資料的相關圖書、網址。

                             

     十四經腧流注行經的穴道(逐一分別闡述) 

    .任脈流注經穴

     

    任脈稱為「陰經之海」有整合諸陰經的作用。根據其流注,經穴主治1泌尿、生殖器系列諸症狀;2消化器系諸症狀;3胸部心肺疾病與頸部咽喉疾病,顏面下部知覺與運動障礙等三大類;其中下腹諸經穴,經常用來治療泌尿、生殖系與婦女疾病;而腹部諸經穴,常用來治療消化器系及病;最後,部分任脈經穴具有強壯作用與鎮定安神作用。

          

             任脈經穴24穴: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

            

           *「經穴春秋」註解

    1.膻中穴,古代稱胸部兩乳頭之間為膻。本穴因取其中央,故名膻中穴。別名上氣海。又稱上丹田。

    2.玉堂穴,乃指帝王宮殿。「心」是「君主之官」,由於本穴位於心臟的位置,故被比擬成帝王而得名。

    3.紫宮穴,帝王的星座名。

    4.華蓋穴,肺乃五臟六腑之華蓋。本穴可治肺病而得名。

    5天突穴,胸骨頸切痕往上突出,因其形狀得名。根據「天地人三才」思想,穴道有「天」字的多位於上焦(橫膈膜之上)

    6.簾泉穴,「簾」指「簾子」,「泉」指「水湧」。此乃將舌頭上的肌肉視為簾子。而本穴可促進舌下腺分泌而得名。

    7.曲骨穴,古稱為「恥骨」。

    8.關元穴,有掌管元氣重要關卡。

    9石門穴,古代稱無月經、不孕症婦女為「石女」,同時孕婦不可以針灸本穴,故而得名。又名丹田。

    10.氣海穴,元氣與腎水精氣匯集處。

    11.神闕穴,神指生命、闕乃宮門;胎兒透過臍帶從母體得到經血成神---生命體,本穴因此代表「神氣出入口」。

    12.建里穴,具有調節腸胃機能的作用。

    13.中脘穴,古稱胃為脘。而胃中央有「小灣部」因而得名。

    14.鳩尾穴,古稱心窩為鳩尾,其劍狀突起形狀類似鳩尾得名。


     

    .督脈流注經穴

    督脈稱為「陽經之海」有整合諸陽經的作用。其穴位作用在於鼓舞生命之陽氣,同時對於1頭項部意有鎮靜作用;2上背部的呼吸、與循環有調節作用;3中背部的消化器系、泌尿器與腰椎疾部分穴道有解熱作用。

     督脈經穴28穴:長強、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肌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瘂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顖會、上星、神庭、素髎(ㄌㄧㄠˊ)、水溝、兌端、齦交。

    1. 荐骨、尾骶骨部(2) :長強、腰俞。
    2. 脊椎部(12) :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肌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
    3. 頭頸部(14) :瘂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顖會、上星、神庭、素髎(ㄌㄧㄠˊ)水溝、兌端、齦交。 

     

             *「經穴春秋」註解

    1.瘂門穴,治療失語等語言障礙相關穴道而得名。

    2.風府穴,此處乃「風」邪氣聚集處;意思是風邪容易侵犯頭項部。

    3.強間(ㄐㄧㄢˋ)穴,「強」指堅硬;「間」指骨頭縫隙,此穴道位於後頭部人字縫合處而得名。

    4.百會穴,「百」指眾多經脈,「會」指氣血流注在此會集。本穴位於頭頂中央,乃頭部全部陽氣聚集而得名。

    5.(ㄒ一ㄣˋ)會穴,古代稱為「泉門」為「顖」,位於大泉門此命名為顖會。

    6.神庭穴,東洋醫學認為腦是「精神活」動之府,若把「神」解釋神腦的機能,則本穴位於前頭葉,因此便有主管精神活動

        之意。

     

     

    .手太陰肺經流注經穴

    手太陰肺經循行:手太陰肺經從胃部(中焦)開始,向下聯絡大腸,回上來沿著胃上口賁門部,穿過膈肌,歸屬於肺

    而後,從氣管、喉嚨部橫行向側胸上部,淺出體表,即中府穴、雲門穴處,然後走向腋部,沿上臂內側的天府穴、俠白穴,循行於心包絡經之前,下達於肘窩中的尺澤穴

    往下沿著前臂內側橈骨下緣行走,經孔最穴,再往腕關節處行去,經列缺、經渠穴,而達橈動脈搏動之太淵穴;然後再走到大拇指根部肥厚處之魚際穴,最後到達拇指末梢橈側端之少商穴

    此外,另有一條支脈,從腕後橈骨莖狀突的上方分出(即列缺穴),沿著背側走向食指橈側端,交於手陽明大腸經

    手太陰肺經共11穴:中中府穴、雲門穴、天府穴、俠白穴、尺澤穴、孔最穴、經列缺、經渠穴、太淵穴、魚際穴、少商穴。

    1. 胸部(2) :中府、雲門。
    2. 上肢部(7):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
    3. 手部(2):魚際、少商。

     

             *「經穴春秋」註解

    1.中府穴,「府」乃精氣聚集之地,肺經由中焦開始,氣由此處顯現體表。

    2.雲門穴,「雲」指氣。肺以氣為主,氣由此始出。

    3.俠白穴,五色之中肺屬白,「俠」亦是與「挾」相同,意思是雙臂挾著肺臟。

    4.尺澤穴,「澤」乃水聚集處,有「澤」的經穴,多半位於血管較多的部位。

       尺澤乃肺之水合 穴,而且靠近橈脈摶動部,因而得名。 

    5孔最穴,宣散孔竅之氣最有效果的經穴因此而得名,此穴最能宣散肺氣的要穴

    6.列缺穴,肺經之絡穴,此乃肺經之「」所分,並有肺氣到此「漸缺」之意。

    7.太淵穴,位於手關節前面的橈動脈摶動部,清楚顯示此處經脈氣血濃厚。

    8.魚際穴,拇指球肌比喻成魚腹,因本穴位於拇指球肌邊緣而得名。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1.     王曉明、金原正幸、中澤寬元著,「完全圖解人體經穴地圖」,楓書坊文化出版社,頁19-34

    2.   周春才著,漫畫中醫經絡圖典(全新增修版),晶冠出版社。

     

    3.  十四經循行,動態圖文對照-陳擎文數位典藏---手太陰陽肺經    

           http://acupun.site/FourteenChannel/LU.html

     

     

     

     

     

     

     

     

     

     

     

     

     

     

     

    回應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