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筆記十、《傳忠錄上》寒熱篇(七)、寒熱真假篇(八) - 清淨法海,慈悲智慧,日月光明。 - udn部落格
清淨法海,慈悲智慧,日月光明。
作家:如如淨行
文章分類
    Top
    中醫學筆記十、《傳忠錄上》寒熱篇(七)、寒熱真假篇(八)
    2021/01/25 00:06:46
    瀏覽:377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接續文章:

    中醫學筆記九、《傳忠錄 上》明理、陰陽、六變辨、表證、裏證、虛實

    寒熱篇(七)

                                            明・張景岳著

    熱者,陰陽之化也陰不足則陽乘之,其變為陽不足則陰乘之,其變為。故陰勝陽病,陰勝陽勝陰病陽勝為熱也;熱極則生寒,因熱之甚也。寒極則生熱,因寒之甚也。陽虛外寒,寒必傷陽也;陰虛內熱,熱必傷陰也。

    陽盛則外熱,陽歸陽分也;陰盛則內寒,陰歸陰分也。寒則傷形,也;熱則傷氣,也。

    故火旺之時,陽有餘而熱病生水旺之令,陽不足而寒病起。人事之病由於內、氣交之病由於外,寒熱之表裏當知,寒熱之虛實亦不可不辨。

    熱在表者,為發熱頭痛,為丹腫斑黃,為揭去衣被,為諸痛瘡痬。

    熱在裏者,為瞀悶脹滿,為煩渴喘結;或氣急叫吼,或躁擾狂越。

    熱在上者,為頭痛目赤,為喉瘡牙痛,為諸逆衝上,為喜冷舌黑。

    熱在下者,為腰足腫痛,為二便秘澀,或熱痛遺精,或溲混便赤。

    寒在表者,為憎寒,為身冷,為浮腫,為容顏青慘,為四肢寒厥。

    寒在裏者,為冷咽腸嗚,為噁心嘔吐,為心腹疼痛,為惡寒喜熱。

    寒在上者,為吞酸,為隔噎,為飲食不化,為嗳腐脹

    寒在下者,為清濁不分,為鶩溏痛泄,為陽痿,為遺尿,為膝寒足冷。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此表證之辨。若內之甚者,亦每多畏寒,此當以脈證參合察之。

    真寒之脈,必遲溺無神;真熱之脈,必滑實有力。

    ◎陽髒之人多熱,陰髒之人多寒。陽髒者,必平生喜冷畏熱,即朝夕食冷,即朝夕飲冷,一無所病,此其陽之有餘也陰髒者,一犯寒涼,則脾腎必傷,此其陽不足也。第陽強者少,十惟二三;陽溺者多,十常五六。然恃強者多反病,畏弱者多安寧。若或見彼之強而忌我之弱,則與侏儒觀場,醜婦效顰者無異矣。***********************************************************


    寒熱真假篇(八)

                                            明・張景岳著

    寒熱有真假,陰證似陽,陽證似陰也。蓋陰極反能躁熱,乃內寒而外熱,真寒假熱也。陽極反能寒厥,乃內熱而外寒,即真熱假寒也。

    假熱者,最忌寒涼,假寒者,最忌溫熱。察此之法,當專以虛實強弱為主。

    ◎假熱者,水極似火也。凡病傷寒,或患雜證,有其素稟虛寒,偶感邪氣而然者,有過於勞倦而致者。有過於酒色而致者。有過於七情而致者,有原非火證,以誤服寒涼而致者。

    凡真熱本發熱,而假熱亦發熱,其證則亦惟面赤躁煩,亦惟大便不通、小便赤濇,或為氣促,咽喉腫痛,或為發熱,脈見緊數等證。昧者見之,便認為熱,妄投寒涼,下咽必斃,不知身雖有熱,裏寒格陽,或虛陽不斂者,多有此證

    但其內證,則口雖乾渴,必不喜冷,即喜冷者,飲亦不多,或大便不實,或先硬後溏,或小水清頻,或陰枯黃赤,或氣短懶言,或色黯神倦,或起倒如狂,而禁之則止,自與登高罵詈者不同,此虛狂也;或斑如蚊跡而淺紅細碎,自與紫赤熱極者不同,此假斑也。

    假熱之脈,必沉細遲弱,或雖浮大緊數而無力無神,此乃熱在皮膚寒在臟腑,所謂惡熱非熱,實陰證也。凡見此內頹內困等證,而但知攻邪,則無有不死。急當以四逆、八味、理陰煎、回陽飲之類,倍加附子填補真陽,以引火歸源,但使元氣漸復,則熱斃退藏,而病自癒。所謂火就燥者,即此義也。故凡見身熱脈數,按之不鼓擊者,此皆陰盛格陽,非熱也。

    仲景治少陰證面赤者,以四逆湯蔥白主之。東垣曰:面赤目赤,煩躁引飲,脈七八至,按之則散者,此無根之火也,以薑附人參主之。《外台秘要》曰:陰盛發躁,名曰陰躁,欲坐井中,宜以熱藥治之。

    假寒者,火極似水也。凡傷寒熱甚,失於汗下,以至陽邪亢極,郁伏於內,則邪自陽經傳入陰分,故為身熱發厥,神氣昏沉,或時畏寒,狀若陰證。

    真寒本畏寒,而假寒亦畏寒,此熱深厥亦深,熱極反兼寒化也。大抵此證,必聲狀氣粗,形強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飲冷,小便赤濇,大便秘結,或因多飲藥水,以致下痢純清水,而其中仍有燥糞,及矢氣極臭者,察其六脈必皆沉滑有力,此陽證也。

    凡內實者,宜三承氣湯擇而用之。潮熱者,以大柴胡湯解而下之,內不實者,以白虎湯之類清之。

    若雜證之假寒者,亦或為畏寒,或惟戰慄,此以熱極於內而寒侵於外,擇寒熱之氣兩不相投,因而寒慄,此皆寒在皮膚,熱在骨髓,所謂惡寒非寒,明是熱證,但察其內證,則或為喜冷,或為便結,或小水之熱濇,或口臭而躁煩,察其脈必滑實有力,凡見此證,即當以涼膈、芩連之屬,助其陰而清其火,使內熱既除,則外寒自伏。所謂水流溼者,亦此義也。故凡身寒厥冷,其脈滑數,按之鼓擊於指下者。此陽極似陰,即非寒也。

    假寒誤服熱藥,假熱誤服寒藥等證,但以冷水少試之

    假熱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或服後見嘔,盒飯以溫熱藥解之。

    假寒者,必多喜水,或服後反快而無所逆者,盒飯以寒涼藥解之。

    回應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