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28 12:09:55瀏覽659|回應0|推薦37 | |
(1987.11.12 刊於中央日報副刊) 寂寞的孩子 人人都說美國是兒童的天堂,物質充裕,生活舒適,父母拼命賺錢,對孩子有求必應。功課輕鬆,無升學壓力,不要求孩子非要如何不可;給孩子充分的選擇自由,沒有左一個「應該」,右一個「不准」,也不在意什麼「必須」或戒律,儘可能的發展自我,以我為上,自己便是主人、是太上皇,父母不能責打,老師不敢處罰,否則虐待兒童的罪名立刻上身,監護的資格也被取消。 唯我獨尊、目中無人,説是培養自信、訓練自主的不二法門;放膽去做,不顧一切,則是強化膽識、增加經驗的最佳的良方。讚美的聲浪永遠多於責罰的怒視,而每個獨立的個體,是否快樂自在的伸展四肢,放懷徜徉於廣闊的天地間呢?這些「天之驕子」,將來到底能否成為自重重人、明理有為的棟樑之才?誰也難說。 不過,暫且不管他們以後如何,有人以為美國的孩子「現在」是非常寂寞的。當世界某些地區的孩子仍困於疾病和飢餓的煎熬之下,這批看來什麼都不缺的兒童,從何寂寞起? 原來缺乏的關愛,的確是有錢也買不來的,尤其是「父母之愛」。根據密西根大學的調查,有職業的父親每天與兒女相處的時間僅有十分鐘,有職業的母親也只有十六分鐘,孩子獨自面對電視的時間一天起碼兩個小時。如此平均數字,怎不令人驚駭?這些父母究竟在忙些什麼?只為衣食而勞碌嗎?為什麼無法多撥出一點時間來照顧至親骨肉呢? 此外,單親家庭的激增,使孩子擁有的是殘缺不全的愛,而單親為謀生計終日奔波,留給孩子的時間更形縮短。 一項研究報告顯示,今年全美高中名人錄裏的高二高三優秀生,有三分之一曾考慮自殺,百分之三企圖結束生命。為何類此英才尚覺無望,而有尋短的念頭?最大的理由是: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和父母難以溝通,得不到關心。真正關愛瞭解孩子的父母,竟然這樣難覓嗎? 一本兒童讀物名為「有一天,跟爸爸在一起」,透過小女孩的幾個小小夢想,道出孩子渴望和爸爸一塊兒共享一些生活的樂趣,同做幾件好玩事情的心聲。爸爸答應過要帶她去釣魚、划船、滑雪、徒步、郊遊,那是好久以前的許諾,總有一天會實現,小女孩充滿信心的期待著,到那時,他們將悠閒從容、毫不匆忙的享受父女歡聚之樂。 小女孩的爸爸為什麼還沒兌現他的支票呢?書中並未明確交代他們的處境,如果小女孩的家庭和諧正常,父母俱全,可能爸爸因忙於工作,一時無暇陪她玩樂,只要爸爸不忘記,有一天一定會抽空實踐諾言。若是父母離異,小女孩隨母而居,見到爸爸的機會較少,與父同遊的想望更加迫切,希望她的爸爸不要忽略她的心願。 小時候,爸爸從早到晚忙著處理公務,但他還是帶我們去小河裏玩水,教我們游泳,久久一次的領著幾個蘿蔔頭,興高采烈的坐車去台北看看花花世界。每天餐桌上吱吱喳喳的,晚飯後庭院納涼,源源不絕的話題,始終不斷的嘻嘻哈哈,儉樸的生活裏,一點兒也不少那些平凡的溫馨。 年長成家,離鄉背井之後,所有昔日和家人相聚的情景,經常從陳年的記憶中一一翻撿,重現眼前。慶幸自己在無知的歲月中,未曾失落徬徨、寂寞無依,那是因為父母完整而溫暖的愛,時時包容呵護著我,使我安然無慮。 看著身邊活潑可愛的孩子,不禁想著趁他們還在跟前時,多多製造共有的美好回憶,莫待十幾年後自認有足夠餘暇之時,想尋找當年殷殷期盼陪他說笑玩樂的孩子,才發覺他已羽豐翅挺的飛出了窗外,另闖新天地,只好徒留一聲浩嘆罷了。 沒有真切的父母之愛,再多的物質享受全是虛浮無意義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跟他在一起,傾聽他的聲音,分享他的榮耀,牽引他、扶持他,在成長的路上,協助他把寂寞遠遠的驅逐出境! &
&
&
後記: 這是久遠以前寫的舊文。如今讀來,仍然感觸萬千。 幸運的是我一直擁有完整的父母之愛,在他們的護翼下,從來不知「寂寞」的滋味。 最近,我親愛慈祥的爸爸離開了;想起他對我們子女種種的好,我會繼續一一記下這份美麗溫暖的過往,那也是我安然自信往前邁步的動力…。
* · -- 亦發表於 「年輕的五月」城市--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