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30 01:26:46瀏覽802|回應5|推薦44 | |
早來的世故
看過一篇短文,提及奶奶問一個五歲小孫子的願望是什麼,孫子回答:「一生下來就什麼都懂,不用上學校,每天只是玩、玩、玩。永遠不老,永遠不死,而且有一百塊錢(美金)。」 第一個印象是,這孩子固然有些早熟的聰明,但也未免太世故了吧。不過,這麼小的孩子會有這種想法,和他周遭所處的環境、接觸的人和聽到的話,大有關係;比他年長的祖父母、父母、兄姊,都可能說過類似的感觸或抱怨,不然他怎會以為上學是痛苦之事而不想上學,除非他有過上托兒所、幼稚園的可怕或難受的經驗,又怎知老和死的可怕(除非他已見過或經歷過至親的老病甚至死亡失落之苦) ,怎知有錢很好(也許這一點較易理解) ? 每天只是玩、玩、玩,當然是孩子的夢想,就是成年人又何嘗不想減少些工作壓力,能隨心所欲的休閒玩樂呢?但是為了生活,必須工作賺錢,責任的承擔是無可旁貸的。做個孩子的單純快樂,就在凡事有父母一肩扛,自己只要無憂無慮的上學、開開心心的度日,煩惱何來? 小時候,愛上學也愛放假。小學五六年級時,為了提高升學率,學校強制大家參加課後惡性補習,雖然並不情願,倒也不曾對上學深惡痛絕或恐懼害怕。畢竟上學的樂趣還是很多的;可以交朋友、玩遊戲、參與各種有益身心的團體活動或競賽,在學習和玩樂中成長,有何不好呢? 至於「一生下來就什麼都懂,該多好!」的念頭也許偶然飄過,但知道那是永不可能實現的奢望,就不會胡思亂想。以前人人受教的是「不要做大官,只要做大事」。所謂的「大事」不見得是當總統、科學家,只要合於發揮自己才能的正當專門職業即可。多半父母從事何種行業,自然影響子女的生涯規畫,我的爸媽都是教育工作者,我從小愛讀愛寫,當老師或做新聞記者皆是順理成章的選擇,賺大錢從來不是我的考慮。平日簡樸慣了,並無強烈的物質慾望。投稿所得就買書,一向也不覺得需要太多花費。若真心想買什麼特別的,譬如初中時很希望有把口琴,即一點一滴的存錢買到手,非常珍惜寶愛。那年代長大的人大致如此,較懂得知足惜福。 現在的孩子,什麼都有,年紀小時,父母供應足夠的零用錢,稍長,乾脆送張信用卡,得之太易,擁有的一切也不覺希奇,喜新厭舊,追逐時髦,永不滿足。但是,父母長輩的教養方式和結交的同儕及社會風氣的薰陶習染,同樣有決定之功過,視那一方力量強大,拉鋸得勝,便形成個人基本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些必然隨著年紀的增長和環境的變遷,而有所修正或更改,但童年時先入為主的印象思維,往往植根較深。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金錢可助人為善,亦能誘人沉淪,權勢則易使人忘其所以、胡作非為。因此隨時不忘修身養性、以正其行,乃有德者所當時時惕厲在心的。其實年輕人之中也有不少家教良好,深明事理、樂觀進取、腳踏實地、本分勤懇的。幼小的孩子路途長遠,一切正在塑形成長中,想要有些錢零花,也是正常,只要價值觀不偏差,並非壞事。孩子身邊的人都是扶持或推他一把的巨手,是助力還是阻力,全看那是什麼樣的力量了。 (2010.10.17. 刊於更生日報副刊)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