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10 12:00:48瀏覽6179|回應9|推薦77 | |
走過關鍵年代─汪彝定回憶錄最近龍應台女士的"大江大海1949",引起社會廣泛的討論;而汪彝定先生的"走過關鍵年代"敘述由1945到1990年間的台灣社會變化,是從不同的角度見證台灣的演變,也深具參考價值。 朋友介紹這本書,但這是一本已經絕版的書,我從高雄中正文化中心圖書館借到這本書,甚覺彌足珍貴。 我認為這本書有幾個特點 一是:一位外省官員對1945到1949年的歷史做了真實的描述,當年二十六歲的汪先生於民國35年由大陸來台,擔任救濟總署台灣分署人員,來台視察,可說是第一批來台的外省官員。 二是:這本書於1991年出版,離1987年解嚴沒有多久,一位國民黨重要官員對國民黨多所批判,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及對身為知識份子的責任而為。 三是:稱讚日本對台灣建設的貢獻。強調紀律是國家強盛的主要原因,他舉了一個例子,被遣返的日本人每戶人家將家中掃乾淨了才走。他說這是可怕的敵人 四是:汪先生後來任省建設廳礦務科科長、物資局處長、國貿局局長及經濟部政務次長及台糖董事長,是台灣經濟發展史的重要人物。由他介紹經濟起飛,當然是第一人選。 作者在自序中寫到他寫此書的主要目的是: "我經歷了這個繁榮小島從1945到1990這段歷史上關鍵時間內的社會變化。這個變化中有很深的痛苦,很多人犯過錯誤,也包含了史無前例的成功,與很多人貢獻了他們的心智與勞力的輝煌成就。"(頁4) "作為一個親身經歷過這非凡的歷史階段,並且還像集體農場上一名農夫一樣,曾經在艷陽下、風雨裡,把自己的汗水揮向這片土地的平凡人,我覺得我有責任、也有資格,把這一段漫長歲月中所見、所聞、所思留下紀錄,後來的人或可將之作為了解這個時代各種相關發展的參證。"(頁5) 在此我節錄幾個重要的章節 第一章:大動亂前的大陸 汪先生是徽州人,生長於北方,他形容"六十年前的北京生活真不可愛;衰敗的國家、殘破的經濟、不像樣的公共建設以及瀰漫於整個國家的無力感...."(頁21) 抗戰中,汪先生逃難經過許多地方,他說"我的總印象是,中國在民國三十年以前,社會已經腐化、落後,經濟已經不可救藥到無法避免大革命的程度。勝利後,如果國共兩黨認真共同為社會改革而努力,中國還有點希望。國民黨決心剿共而又無實力完成此目標;政治腐敗,殺一個共產黨會製造幾個共產黨。.....中共想從事社會改革,但無知與暴戾卻帶給中華民族更長遠的不幸和難治的病。"(頁25) 汪先生形容在大陸大城腐化小鄉惡苦,光復時的台灣社會建設高於大陸大城市以外的任何地區。(頁28) 汪先生回想當年大陸的情形,"我不能不說,當年縱使剿匪成功了,縱使沒有日本的侵略,大陸也將面臨分崩離析的局面。綱紀敗壞,是非不明,官吏貪污日甚,文明只到沿海及大城市邊緣為止,鄉下的苦難、落後與千年前無異。"(頁29-30) 第二章:走過二二八 光復之初,台北建設、商業繁榮比不上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但台灣承襲日本的好東西,即城鄉發展較為均衡,基本設施與國民訓練非大陸任何一省可比。(頁33) 如台灣的全省輸電網已經大致完成,平地鄉村供電可達九0%。在大陸,無一省可達到此水準。(頁33) 教育方面,從統計中得知,日本在台灣建了1099所小學,就學率約七三%。自來水及電話醫院的普及都是大陸不能比的。(頁40) 而台灣社會保留了日本社會的紀律感端端謹謹,非內地人所可及。(頁43) 汪先生提到他對台幣與法幣匯率(一比二十)的不公平,深感遺憾。當年還覺得發了筆小財,不公平的匯率(台幣低估)是台人怨懟的一個原因。(頁37) 在接收之初,政府還犯下的錯誤一是:放任內地來的公務員霸佔房子,另外就是對語言文字問題的處理。(頁47) 當時台灣知識分子只會用日語,閩南語是家中、鄉間使用,若不許台灣人說日語、及台灣話,就差不多等於剝奪了他們在公共場合發表意見,接受資訊,及討論問題的權利。(頁48)陳儀的語言政策遭受極大的怨懟,可想而知。這些都是造成二二八事變的原因。才一年本省人與外省人的隔閡已深化。(頁55) 二二八他是見證者,見到平日的好人,此時卻顯出暴戾的態度,深深感到人性的弱點。事變很快席捲全台,這時台人組成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激進派,不斷的提出新的要求,而且態度極端。先用兵後安撫的政策已經註定。(頁64-65) 根據汪先生的所見,他向陳儀報告,"這只是一場台灣人發洩不平的意外事件,不是以殺外省人為目標的暴動。(頁71)陳儀有些動容,但已阻止不了鎮壓的行動。(頁72) "在我看來,二二八事件本來並非十分嚴重,是台人的怨懟為一批激進份子所利用,他們錯認這是一個大好奪得權力的機會,以致不可收拾。"(頁72) "我今天追述這對往事時,胸懷沉痛。....這片土地,這些人民是我深愛著的。但這裡的族群分裂,卻將我這樣熱愛這些人民,而且對大陸根本就早無認同感情的「外省人」,置於一種特殊的環境,到我的孫兒女時或許才會消失。"(頁73) 第四章:貿易起飛時代 民國57年外匯貿易委員會改為經濟部下的國際貿易局,汪先生任局長。58年一月一日正式成立,成立後直到65、66年間是鼎盛時期。貿易開展迅速,以貿易帶動經濟發展的形式日益鮮明。(頁113) 在其任職期間,"適逢國際間開發國家對輕工業消費品需求強勁,我們搭上了這一般幾個世紀才開一次的列車,獲得極快的成長機會,但無補於基本技術能力的提升。"(頁115) 汪先生強調,他主張小型經濟必須發掘出自己競爭力所在,並全力去發展那些具有競爭力的產業。但不主張過於寬鬆的貿易制度。(頁114-115) 他反對大貿易商的成立,推崇台灣小貿易商的活動力。他也針貶當時貿易的弊病如走私猖獗、信用不好、品質不良、盜用商標等毛病。他也反對保護農業政策,他認為市場有限容易有滯銷的危險。但他強調農業至側尤其是土地政策的改革是重要的。(頁140) 民國67年12月16日美國與我斷交,擔任經濟部次長的汪先生但任中美貿易談判代表,對於蔣經國先生處理斷交的有條不紊的政治智慧感到十分敬佩,對美方的不卑不亢,才有今日台灣的安定。(頁149) 汪先生對當年大陸的商品也有相當的觀察,第一,中共對高科技產品無力作商業的生產。第摁,他們浪費了太多的人力、物、資源,只為了一點點的創匯。第三,中共對國際市場的無知是驚人的。第四,中國的基本建設太差,又不著急改進。他認為大陸的復興已沒有前途。(頁162)這一點汪先生沒趕上後來大陸的改革開放,而做的判斷。 汪先生在負責對外貿易談判時,對各國談判人員有了解,他推崇美國人對各種統計和調查資料要求十分嚴格,這也許和他們的文字有關。中文文法含混,英文文法嚴謹,所以造成辦事的不同態度。但美人態度傲慢。(頁173)雖然如此,美國人究竟還是一個講理的民族,在談判中,要維持一個公平對待各對手的形象。(頁175) 歐洲傲慢,但直來直往。日人死纏死鬥,和日本人共事,要有絕佳的耐性。韓國人強硬,中共糊塗。(頁177-179)。 第六章:台糖八年 記錄台糖衰落的原因。一、成本高,糖價低。二、組織僵化。三、土地限於法令無法開發。(頁192-193)公營企業的弊病,台糖都有。 第七章:抗癌心路: 由69年起,汪先生經歷過腎癌、三次肺癌手術及肝癌,最後又生骨癌,經過這些病,"我徹底變成名利場中的局外人。"(頁231) 這本書完成後兩年汪先生煞手人寰。 讀歷史的作用是鑑古知今,避免犯同樣的錯,汪先生感嘆許多人把前人的錯誤與痛苦繼承並強化,不讓他從記億中輕易逝去,更不願面對那麼多人的貢獻心力所完成的成就,給予正面的估價。(頁4)作者並非要撕烈族群的傷口,只是還原歷史真相,希望重建純淨守法的台灣社會。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