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書業不可承受之重
2007/08/27 23:40:09瀏覽79|回應0|推薦2
作者:佚名 | 時間:2007年8月27日 | 來源: 出版商務週報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不良庫存是生產過剩導致的必然現象,是整個行業不適應市場經濟的併發症。庫存問題僅僅是行業「洗牌」的開端,由庫存問題引發的整個出版發行行業的調整是一個必然而持久的過程。

從1999年年底的241.63億元,到2005年年底的482.92億元,全國圖書庫存碼洋在7年裡翻了一番,圖書庫存以平均每年12.28%的速度增長,超出定價總金額6.93%的增長速度(據新聞出版總署發佈的《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

目前中國書業到底有多大庫存,各方說法不一,有人說是500億,更有人估計為1000億。「我認為600億是比較可信的。」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慶國對記者表示。同時,他還認為,庫存率的增長加劇了出版社資金鏈的緊繃,並對出版業的整體運營構成一定威脅。

多大的庫存是適量的

與庫存增長相伴的是圖書銷售增長的緩慢和出版社利潤的停滯不前。據統計,全國圖書純銷售冊數近7年均為負增長,而純銷售碼洋增長率也不高,2002年至2005年的年增長率呈現下降趨勢,2005年圖書純銷售碼洋僅增長1.48%。同時,書業利潤下滑趨勢明顯。此種背景下,庫存問題的嚴重性更加凸顯。

一般認為,庫存指的是生產出來但還未賣掉的部分,是一個中性的概念。

「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書業的日子過得非常富足,壟斷使得大量教材出版者獲得了暴利。但近10年書業面臨轉型,圖書出版的總量和規模不斷地發生變化。現在讀書人看書、買書已經不難了,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買方市場,讀者們享受著豐富的圖書品種,這是一個最大的進步。」孫慶國說,「這個變化反饋到中國出版業的結構上,就是一般圖書的出版總量不斷增長,多數出版社在擴大一般圖書出版的過程當中,同時也使整個中國出版業的庫存漲上去了。」

同時,就目前的市場情況而言,孫慶國認為,全行業庫存總量低於300億元會出現缺書和供應不及時的狀況。「庫存在500億以內,我認為是基本合理的。問題的關鍵是庫存結構是否合理。判斷書業庫存的標準,應該是商品周轉率。我們希望有豐富的圖書供給,那麼圖書周轉率一定還會降。簡單地以書店周轉率考核庫存狀況,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據孫慶國介紹,2005年以來,庫存碼洋的增長在逐漸放緩,新書品種增長以及出書總量也呈現下降趨勢。近3年來,新書品種數的增長率從2003年的10.05%下降到了2005年的5.74%,出書總品種數增長率從2003年的11.36%下降到2005年的6.81%。這表明,在經歷前幾年的高速增長之後,品種增長正在回落,出版社品種規模的擴張趨於理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庫存的膨脹。

不良庫存的種種成因

「從產品的角度看,圖書是特殊產品,由於消費者的閱讀偏好不同,難以定制,難做規劃,同時由於需求不確定,銷售時效性強,市場也不可預期,這直接導致了庫存的產生。從產業的角度來看,如果毛利率高,資金周轉率就會低。也就是說書業不可能沒有庫存,沒有應收款。」北京弘文館出版策劃有限公司總編輯楊文軒說。

江蘇新華發行集團副總經理金國華則從四個方面分析不良庫存的成因:出版由計劃轉向市場的過程中,各出版機構的競爭加劇,引發擴張過程中所帶來的風險效應放大。近10年,出版的品種規模、出版機構數量規模,都處於急速擴張的狀態。發貨碼洋的增長成為多數出版機構追求的首要目標,但也忽略了投資風險預估、贏利能力評價機制,沒有對市場環境的充分判斷,因此不斷形成滯銷庫存。

出版的傳統運營思路造成圖書的生產依然是先產品、後市場,先生產、後銷售,生產與銷售、需求形成斷層。與少數出版機構迅速市場化、形成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構成反差的是,多數出版機構的發行機構依然是個執行發行者,基本無權代表市場說話,而分散的渠道面對分散的出版機構,也無法將市場信息傳遞到出版單位。因此,圖書生產從行業角度看,依然缺乏前期市場調研和數據的分析決策機制,市場需求與圖書生產之間的斷層缺乏有效溝通,市場經濟必然會懲罰這種滯後的機制,庫存上升、退貨增長僅僅是開始。

出版無序競爭,導致同類、同質品種激增。多年來,出版機構分而治之的格局形成了中國出版業獨特的「切蛋糕」技術,職能部門無法直接干涉具體品種的生產,行業協會也對整體市場無能為力,這導致跟風出版蔚然成風。僅以四大名著為例,2006年在市場上銷售的版本有近300種,大量同類、同質圖書在市場上拼爭,使原本暢銷品種銷售減緩,不少品種滯銷積壓。

出版的無節制鋪貨機制。目前,各出版機構對銷售部門的主體目標就是市場覆蓋率和貨架佔有率高、貨架佔有時間長,營銷人員的努力方向就是在新書出版時全力鋪貨,擠占貨架,至於渠道能否承受發貨規模,出版社均很少考慮。結局是渠道為了確保新書上架,只能將老書清退,新書越多,老書退得越快,陳列週期越短,賣場也不敢添貨,許多本可銷售的圖書成為「旅行者」,實現了快速回歸,再加之上述的同類同質問題,不良庫存的出現是必然的。

庫存問題的解決之道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不良庫存是生產過剩導致的必然現象,是整個行業不適應市場經濟的併發症。庫存問題僅僅是行業「洗牌」的開端,由庫存問題引發的整個出版發行行業的調整是一個必然而持久的過程。

電子工業出版社副社長敖然稱,無論從體制層面、市場層面還是技術層面,庫存問題在短期內沒有一蹴而就的解決辦法,提升對品種的微觀經營質量,才是各出版單位的當務之急。

「出版產業是一個試錯的行業,出版業毛利高,因為它有允許犯錯的成本,相當於研發成本,試錯必有一部分會成為積壓。我預計5年內書業能基本建立二次流通體系,每年將消化100億碼洋庫存。」貴州西西弗書店總經理薛野表示。

孫慶國認為,庫存問題還反映了當前出版單位經營水準的低下。背著庫存談成績,這在其他行業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很多出版單位的經營者都有這樣一種心理:利潤想要,獎金想要,麻煩還要由國家埋單。因此,出版業總在上演「工資領了,獎金發了,庫存留給國家了」的遊戲。「我認為中國書業庫存問題的解決,更多要依賴於中國書業市場化改革的加速推進,一旦建立了獨立的法人制度,按市場規律做事,怎麼控制庫存、怎麼消化庫存等技術層面的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

孫慶國表示,要真正去促進市場的成熟,才能真正提升出版單位的經營管理水平。在行政管理體系之下,經營水準的提升空間非常有限。應該把解決問題的權利和義務留給企業法人,要求企業法人使國有資產實現增值保值的同時,實現企業的利潤。而我國書業現有的很多管理制度,都是針對行政部門而不是針對企業的。一旦獨立法人實體亮相,就可以在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之上,向法人要利潤、要社會效益,與此同時,解決庫存的辦法自然也就有了。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nchinglu&aid=119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