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書劄記】唐人傳奇《古鏡記》讀後
2011/06/25 17:35:05瀏覽3381|回應0|推薦5

從得鏡到失鏡

  小說一開始就描述王度得寶鏡的原由:「隋汾陰侯生,天下奇士也。王度常以師禮事之。臨終,贈度以古鏡,曰:『持此則百邪遠人。』度受而寶之。」這是得鏡。「大業十三年七月十五日,匣中悲鳴,其聲纖遠,俄而漸大若龍咆虎吼,良久乃定。開匣視之,即失鏡矣。」這是失鏡

  按照小說的說法,這面古鏡的來歷及流向是這樣的:黃帝鑄造十五鏡,此鏡是第八面→流向不詳→河南苗季子得之→贈與蘇綽→流向不詳→侯生得之→贈予王度→王度贈給弟弟王勣→失鏡。

  在失鏡之前,作者還留了兩段伏筆,一段是持有人之一的蘇綽布卦觀象後的預言:「我死後十餘年,我家當失此鏡,不知所在。……先入侯家(侯生),復歸王氏(王度)。過此以往,莫知所之也。」第二段伏筆是處士蘇賓告訴王勣的話:「天下神物,必不久居人間。」可見古鏡之得,或可得之於人為的餽贈(如苗季子贈與蘇綽、侯生贈予王度);古鏡之失,卻非人力所能掌握,而是出於古鏡自己的意志。

照妖與天命

  古鏡自我意志的展現還不只在於自身的去留,更充斥於他入世的功業。狐、蛇、龜、猿、蛟、雞、鼠狼、老鼠、守宮等眾妖物,古鏡不僅能照出原型,更「照之即死」,而不以人類的思維評斷對方該不該殺;王勣出海遇險,只要拿出古鏡,連潮水也要讓開五十步,頗有摩西率眾渡紅海的大氣魄。

  王度友人的寶劍,吐光不過一二尺,古鏡卻能光照數丈。雖是神妙如此,卻仍不足以與日月爭輝,作者解釋道:「豈太陽太陰之耀,不可敵也乎?」甚至在「每日月薄蝕,鏡亦昏昧」,這些文字除了對比呈現日月、古鏡、寶劍三者的等級差別,更可隱約看出古鏡受命於天,卻也受天制約的雙重設定。

  另外,王勣帶著古鏡走南闖北,四處降妖伏魔,古鏡不僅保護了旅途的安全,在王勣的手中更能大顯身手。這個角色頗有遊俠及道士的氣質,值得留意。

天地不仁,古鏡亦不仁

  除了降妖之外,古鏡還有救人療疾的神效。「時天下大飢,百姓疾病;蒲陜之間,癘疾尤甚」,只要拿出古鏡一照,「至晚並愈」。然而,古鏡並不是和人類站在同一個水平面看待人間的疾苦,古鏡托夢抱怨道:「百姓有罪,天與之疾,奈何使我反天救物!」

  或許對古鏡來說,人類的慈愛與憐憫,並不施於飛禽走獸,天地的慈愛與憐憫,又何必施於人類?百姓自有其歷史發展的進程,自有其必須承擔的歷史共業,身為高人一等的造物,又何必為區區人類去盜取普羅米修斯之火?

亂世之中,何以照妖?

  「物老為魅」的小說創作範式,盛於六朝;寶鏡能鑑照妖物的創作思想,則起於隋唐。妖物現形,還有千千萬萬的妖物在暗處蠢蠢欲動;古鏡已失,後世小說也不乏新的寶鏡接續降妖伏魔的使命(別忘了古鏡排行老八,它還有十四個兄弟)。然而,浮沉於世,溷跡於社會,漸漸的能通鳥言獸語,會說人話鬼話,妖物寄居人心已久,照妖鏡是否能一一照得出來?再進一步說,如果我們攬鏡自照,會不會看到頭上的隱隱冒出的犄角或是狐貍耳?這是個大問題。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iader&aid=536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