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06 08:17:28瀏覽5221|回應0|推薦6 | |
──試論奚淞〈封神榜裡的哪吒〉
人皆有死,延續生命有賴「飲食」和「男女」:透過「食」延續自己的肉身,透過「性」延續自己的血脈,從這個角度來說,生兒育女便是一種延伸自我以順應不朽的渴望。父母生命歷程中的挫折和懊悔,都會化為愛和期待,在有意無意間左右孩子的一生:一方面扮演著指引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卻也侷限著孩子的發展。 哪吒的父親希望他的和哥哥一樣學文習武,哪吒的母親也希望他像哥哥一樣,當他們以哥哥的表現作為哪吒的參照指標,實際上便忽視了哪吒異於常人的稟賦。(舉個現代常見的例子,小武的父母常說:你的功課那麼差,怎麼不學學隔壁的小明呢?隔壁小明的父母卻說:你的體力那麼差,怎麼不學學隔壁的小武呢?)當孩子的缺點被定格放大,優點便顯得一無可取了。所以哪吒說:「我生活在矛盾中,然而所有可以說出來的矛盾還都只是一個假相,我咀嚼到更深的苦味……」 父母對哪吒的愛造成了斲傷,而哪吒對別人的愛,同樣也是以傷害的形式呈現。他喜歡陪他練槍的少年軍官,卻誤傷了他;他喜歡九彎河中那位少年,卻不小心打死了他;他喜歡飛鳥走獸,卻抑制不了傷害牠們的慾望。「我多麼愛那些天空飛著雁,林中無罣礙的獸和我曾經有過的一些同伴,可是鳥獸成了屍體,同伴不是被我的力驚走了便是受到傷殘……」 凡人皆有殺性,越是「愛」的事物,越可能要透過傷害的手段來完成。有人喜歡蒐集花鳥蟲魚的標本,卻往往要傷害它們的性命;有人喜歡皮草的奢華感,但這些皮草的來源幾乎都是透過殘忍的手段獲得的;有人喜歡登山,隨手丟棄的垃圾卻傷害了敏感的高地生態;有人喜歡種植奇花異卉,卻砍倒了空地上原生種的灌木林;有人喜歡山珍海味,更是直接以「吃」的過程來達到「愛」的目的…… 哪吒犯了殺戒,人類不也同樣如此嗎?「我曉得東部平原上的戰事就要開始,兩個勇武過人的哥哥即將率領精兵走向沙場。我的紅絲巾展開時,我看見成千的屍骸,號哭的婦孺,旋飛的兀鷹──這是為明天的世界奠基,可是明天的信仰又是什麼呢?」「明天的信仰又是什麼呢?」這是哪吒的大哉問,也是所有因愛之名而受苦、受傷害的人們應該深思的嚴肅問題。 哪吒析還 哪吒最後剔肉還母,析骨還父,這個情節是故事中的高潮處。在《封神榜》中,剔肉析骨強化了哪吒身為「孽子」的叛逆性格(因為有違儒家傳統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孝道精神);在大陸水墨動畫《哪吒鬧海》中,哪吒「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自刎身亡,則有「人民英雄」慷慨就義的味道;在〈封神榜裡的哪吒〉,哪吒自殺則是為了「謝罪」:
禪門公案中有一則〈哪吒析還〉,問道:「哪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後現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該做何解呢?答曰:「爸爸,您已累了;媽媽,你也累了。讓我替您搥搥背好不?」這則公案同樣改寫了哪吒故事,哪吒析還的目的是透過「為父母說法」的手段,達到(或超越)「替您搥搥背」的效果。或許哪吒的心願只是這般簡單。 不過,請容我在這裡提醒:禪門公案將儒家的不孝(自殺)轉化為佛家的孝(說法),這是神話故事的轉化手法,是特殊情境下的不得不然,並沒有值得效法的「現代性」。如果是生命走到了盡頭,願意剔肉析骨,捐贈器官遺愛人間,這當然是大愛的表現;若是年紀輕輕就自殺,再將器官捐贈出來,這難道會是大愛嗎? 走出了封神榜之後 楊照說:「……我記得當時印象最深的就是奚淞寫的〈封神榜裡的哪吒〉,讀完了整個人感動得幾乎要抓狂。不只是哪吒和太乙真人的故事,而是徹徹底底被小說裡營造出來的詭異氣氛繳了械。不敢相信故事可以這樣講。」(楊照,〈如水流逝的日子〉) 林懷民說:「六○年代,我還沒回台灣,還沒準備跳舞時,我就寫信給奚淞,告訴他,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夠用他〈封神榜裡的哪吒〉編一支舞劇。那時根本還沒有雲門舞集,我也還沒回國,我已經想到先得到著作權上的許可。」(《喧蟬鬧荷說九歌》,p.123) 李喬說:「在我們這裡,這類(藉舊故事表現新主題)寫作卻大都停留在「故事新編」的境界上;真能化腐朽為神奇,脫胎換骨另出境界如〈封神榜裡的哪吒〉者,真的很少。……這些可以容大一切人性的作者哲學思想與性情的題材,本國古典珍藏及民間傳說裡決不會少。孫行者不像「薛西佛斯」的近親嗎?白素貞的悲劇比茱麗葉的包容性廣闊多了。」李喬的《情天無恨──白蛇新傳》,或許正是受到奚淞〈封神榜裡的哪吒〉的啟發? 哪吒走出了《封神榜》之後,竟然引起了這麼多的迴響,絕非偶然。只是,在這個「去中國化」同時也「去中國文化」的年代,或許我們剔肉析骨,最終得到的和失去的一樣多,也未可知。 參考資料: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