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電影賞析】〈西洋鏡〉觀後感
2005/06/24 11:33:51瀏覽13034|回應0|推薦1

  如果電影也像作文一般有起承轉合,分析〈西洋鏡〉這部片子便容易許多。

起:「異己」的入侵

  中國人有個習慣,對日常熟習的事物總有份特殊的情感,有些是保守念舊,有些便是食古不化了。本片鎖定「電影」這項新事物,來探討其對當時中國傳統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衝擊。
  在電影之前,傳入中國的西方事物還有攝影術與留聲機。有人很快地就接受了,也有人認為拍照「會把魂也攝去」,而留聲機「總不如我們的京戲」,前者是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之情,後者便有些老王賣瓜的文化優越感了,這兩種情緒交纏在一起,在面對「西洋影戲」的傳入時會表現得更明顯。

承:文化的碰撞

  表面看起來,本片要談的只是物質層面的,西方戲劇(電影)與中國戲劇(京劇)之間的衝突,細究之下,便不難發現片中所意突顯的中西文化層面的差異性。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職業是下對上有忠,上對下有義的主僕關係,社會結構是階級的、門戶觀念嚴謹的。透過這位洋人之口,本片的主角劉京侖認識了一個新世界,在那裡,婚姻是自由戀愛的結果,職業是資本主義下的僱傭關係,社會是人人機會平等的……在與這位洋人朋友的相處過程中,他逐漸地改變,並企圖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與文化處境。

轉:衝突與對立

  衝突點是由電影開始。如同對攝影術與留聲機的接納程度,有人呼朋引伴去觀賞西洋影戲,也有人認為那是洋人的魔法幻術,也不如京劇精緻,這是第一波的衝突;接著衝擊的是主僕關係,相館老闆之所以解僱他,到洋人那裡兼差只是導火線,主因還是他欺騙了老闆,犯了不忠不信的大忌;接下來更由於他不願娶江寡婦,導致父子關係的失和,這是第三波;最後,則是他跟洋人朋友間的衝突,這場衝突正象徵著個人在面對「傳統」與「西化」之間的衝突與矛盾。
  這些衝突止息在進入紫禁城為老佛爺放影戲這件事上,彷彿暴風雨前的寧靜。

合:認同與和解

  西洋影戲放映到一半突然燒了起來,無疑是場災難,但對劉京侖而言,未嘗不是因禍得福。女主角的父親肯為他求情,可以說是一種了解之後和解的表現,而父親愛子心切,為了他放映電影的鏡頭沒有著落,連自己的眼鏡都賣了,也是一種認同之後的和解。在北京民眾方面,則分為兩個層面,一是透過電影對洋人進一步地認識,一位穿旗服的奶奶說到「以前見到的洋人都是兵,沒想到他們也有妻有子,言行舉止倒也通情合理」,另一層面,透過他們拍攝的中國影片,皇城下老百姓們的視野得以開展,對中國遠方的風物也才得以親見,不由得發出「這是我們的大清國啊!」如此歡喜讚嘆的聲音。

  從衝突對立到和解認同,除了有認知上從「不了解」到「了解」的原因,也有守舊懼外的情感因素,在中國現代化的歷程中,許多接受西方新事物的例子,亦可做如是觀。

2004.01.05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iader&aid=18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