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話題書百譚】(四)東野圭吾、朱少麟、白石一文
2008/04/14 08:57:40瀏覽622|回應0|推薦5

十一 東野圭吾《宿命》

  刑警∕偵探與嫌犯之間的鬥智較勁,向來是本格推理的拿手好戲,相較之下,東野圭吾的《宿命》的確是鋪陳了看似對決的氛圍,雙方也具備種種對決的條件,但最後的劇情發展卻急轉直下,喝起「大和解」咖啡了,我想,這應該是東野圭吾挑戰讀者思維慣性,所設下的小小詭計吧?

  須貝命案對辦案刑警而言,是唯一的謎,其他不相關的資訊都可以加以過濾、排除;對勇作而言,這些看似無關的證詞證物,卻讓他慢慢拼湊出十八年前早苗自殺疑案的真相。因此,案子雖然破了,謎卻未解,殺人動機背後仍有動機,命案之前還有命案,這種「破案」先於「解謎」的謀篇佈局,也是《宿命》在「對決」之外的另一特點。

十二 朱少麟《地底三萬呎》

  這本書出版一陣子了,我買回來也已經好幾個月了,但直到一周前才開始閱讀,昨天才看完。相較於朱少麟的前兩本小說《傷心咖啡店之歌》和《燕子》,《地底三萬呎》的開場沒有絢麗的奇景(例如颱風過境後的滿地落葉,或是一群美型男女在海邊尖叫之類的),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簡短的、和垃圾汁液混合在一起的懺悔錄。

  《地底三萬呎》分章、構組的手法,有些類似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它們都對一段時間內所發生的事件、相關人物,在不同章節中使用不同角度摹寫,反覆堆疊顏料。《地底三萬呎》書中的四部曲:〈垃圾〉、〈航手蘭之歌〉、〈那隻鷹曾經來過〉、〈寧靜的星艦飛航〉,分別採用帽人、紀蘭、君俠、辛先生四人的觀點,或使以其作為主要描寫對象進行舖寫。反覆堆疊顏料造成了人物的厚度與立體感,河城內形形色色的眾生也獲得了不同視角的觀照。

  朱少林捨棄以往常用的地理座標(如台北和嘉義),虛構了一個新的時空場域(河城和輻射城);捨棄對美型人物的摹畫,創造出更具血肉的人物群像,不能不說是一種自我突破。當然,老讀者們還是可以從用字遣詞中(如「音碟」和「拍紙簿」),尋找對朱少麟作品的熟悉感。

十三 白石一文《一瞬之光》

  「悲戀」是日本小說中常見的主調,伊藤佐春夫的《野菊之墓》、武者小路實篤的《愛與死》、川端康成的《千羽鶴》等,都可歸納入此類作品之林,白石一文的《一瞬之光》亦可做如是觀。

  《野菊之墓》和《愛與死》都是由男女雙方的「生離」而造成「死別」,又因「死別」使得情人成為「我內心不朽之美」的完美形象(換言之,死亡反而成了愛情的防腐劑?)。白石一文的《一瞬之光》結尾卻是一種介於生離死別之間的曖昧狀態:「我告訴自己,香折在也不會有醒來的一天。但也無所謂,維持現狀就夠了。我想我和香折應該是幸福的。我們只能以這樣的方式在一起,也唯有如此我們兩人才能夠結合。」(p.497)

  如同《千羽鶴》中的菊治在文子和雪子之間游移心意,《一瞬之光》中的浩介也在香折和瑠衣之間擺盪遊走。對浩介而言,香折的昏迷不醒反倒成為他看清自己「真實心意」的契機——那大夢初醒的一瞬之光。

2008.04.10.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iader&aid=178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