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9/04 15:20:10瀏覽419|回應0|推薦2 | |
富樓那提出來,認為一切眾生同一體性,為什麼一人成佛,其他人沒有連帶到好處?就是這個。那麼這個重點呢?就是共業中間有別業,某一人成佛是他的別業成就,脫開了這個共業的關係,拿我們現在話就是現在這個道理。那麼第二個問題現在答覆的,又汝問言,這個汝就是指富樓那,佛說的你問我地水火風就是物質世界,既然上面提到地、水、火、風自性空,那麼心物一元的自性那個體同,同的都是空,本性圓融。既然物質世界那個原始的自性,也是圓滿融通的,周遍法界。他說為什麼---他懷疑水火性不相凌滅?水和火兩個不相同嘛,這兩個發生矛盾的,現象、作用都矛盾的,他說為什麼? 「又征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譬如說空,我們眼睛前面看到這個物理世界的虛空,這個空間同我們身體腳踏到實在的這個山河大地物質,那麼照佛說的地性也本空,俱遍法界,都是充滿的,他說這個完全矛盾的。前面的空,物理世界的空是沒有,物質的世界土地、山河、石頭那是真實的嘛,這兩個現象和作用矛盾的,怎麼樣說自性同一呢?這是富樓那提出問題。佛現在答覆。 「富樓那」。就叫他名字,首先你瞭解一個道理啊。「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你注意這兩個字:譬如,譬如什麼?我們物質世界所感覺到的空間、虛空,其實物質世界的虛空還是一個東西啊,是物理的作用啊。我們眼睛前面看到空,乃至到高山頂上看到一切空,這還是物理的作用啊,這個虛空不是沒有東西啊。譬如,所以拿來做個比方,自性空不是這個虛空、空間的空,這一點要搞清楚。所以佛在這裡用譬如虛空,拿我們物理世界這個虛空來比方自性的空,所以假定我們學佛把自性的空當成同物理世界的虛空一樣,這樣就叫空,那完全錯了。物理世界的虛空是地、水、火、風不同而已,可是它也是個物理的作用,所以特別提出大家注意。所以我們假使學佛靜坐或者打坐求證的人,自己感覺到有個空空洞洞的空,那個同物理世界的虛空的空性是一樣的,不是真的空。真的空,真空無相,它沒有境界、沒有現象,有個境界、有個現象已經不是空了,真空無相。所以這個禪宗祖師,譬如夾山禪師答覆人家的問題。人家問法身?法身是得了道、悟到那個自性空叫做法身。法身無相,如何是法身?法身無相。如何是法眼?法眼無暇,一點沒有錯。所以假定我們有個空相存在,一個求證的人那已經不是了,不是自性的道理,不過著了一個空相。法身無相,法眼無暇,這是夾山禪師的法語。那麼現在我們講到這裡還是說明《楞嚴經》本文翻譯的用「譬如」,特別注意啊,像我們目前這個虛空、物理世界的虛空,體非群相。虛空什麼都沒有,一個空間裡頭什麼都沒有。像我們樓上這個房間現在不空,因為大家坐在這裡有那麼多人,統統走了,東西都沒有了,這個房間是空這個房間的虛空。虛空的自體沒有一切現象,空就是空,這個空間裡頭如果堆了很多的椅子啊,那已經是有相了,所以虛空的本身體非群相。但是因為它是虛空而「不拒彼群相發揮」,它不拒絕任何的有相,因為它是空嘛。你譬如我們這個樓上,今天把它做講堂也可以,這個是空的;你把它做舞廳也可以,做歌廳也可以。不拒諸相發揮,一切現象一切作用,你看在虛空中發揮作用都可以,這是佛講的比方。 「所以者何」。什麼理由?「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那麼這幾句話,《楞嚴經》它用的四六句子的文字,很文學化的,不過是古文,四六體的文字。現代拿白話文來描寫如果這一段做文學境界描寫很多了。他說譬如所謂虛空上面加個太虛空,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太空。這個太空中間,這也是個比方啊。太陽一照太空裡頭就有光明;雲屯則暗,如果雲霧一起來,堆積在那裡不動了,我們抬頭一看這個虛空裡頭看不見的、黑暗的現象;風一吹,今天有風,我們感覺到物理的太虛空在動搖,其實虛空沒有動搖,只是我們感覺,風在動搖,氣流的關系;「霽澄則清」:天好了,風也不吹了,雨也不下了,霧也沒有了,霽就是雲霧等等的湊合謂之霽,散開了,澄清,這個太空非常澄清,那麼我們感覺到眼前這個太虛空乾淨的;「氣凝則濁」:如果大氣層凝結了,我們感覺到這個太空很髒了,所謂空氣染污了。「土積成霾」:霾就是霧,霧裡頭黑的霧,叫做陰霾,我們文學上經常用,陰霾之氣。譬如說像有幾天,我們濕度非常低,這個氣壓又非常低,濕度也低,自己呼吸都覺得尤其在台北,在空氣裡頭都覺得一股黑氣,就是空氣的染污,都是霧,就叫陰霾。這個裡頭有染污有灰塵,所以土積成霾,這個土不是說大塊的泥巴,塵土累積起來;「水澄成映」,假使虛空,我們看到一個大海裡頭,在海裡頭看虛空很簡單了,或者在那個乾淨的水潭裡頭不需要仰頭看,只要看清水裡頭就看到天空上面它反影過來,水的澄清,虛空就在水的裡頭影像反影出來。這幾句話,釋迦牟尼佛把這個虛空界晴、下雨、陰天、颳風天,各種氣象的變化以文學的景像都說完了。然後他提出問題。 「於意雲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於意雲何,是中文佛經的翻譯文學。拿現在話就是說,你的意思認為怎麼樣?他先講了各種現象,他說你的意思認為怎麼樣?「如是殊方諸有為相」,像太虛空裡頭這些現象,「殊方」不同的方向,氣候就不同了。譬如我們南部也許進入颱風的境界了,範圍了,我們北部呢?還是有一點邊緣,氣象不同。殊方:方位不同,譬如說像我們現在在這裡,金門也許還沒有事呢,還是好天呢,或者有一點點陰天,比方。「如是」像這些現象,「殊方」各個方位不同,那麼「諸有為相」太虛空裡頭各種有為這個現象,所謂「有為」「無為」是佛法裡兩個名稱。無為是沒有作為、什麼都沒有,安靜的。有為是一切有動作,有現象的,有作用的。他說這一些等等的方位不同,各方的有為相,現象就不同了。那麼尤其在中國禪宗,譬如夾山禪師素來這一派的禪師們文學程度都很高,他們的說法句子用的就不同了,八個字:「雲月是同,溪山各異。」那就用得在文學境界哲學境界是說得最高最高了,天上的雲、月這個風景是一樣的,溪山各異,地區不同。你說阿里山好不好?真好!峨嵋山好不好?真好!什麼好?山水好,山水是個總稱啊。雲月是同,溪山各異,這個山水的佈置局式擺法各兩樣了。他說所以呀,各個地方不同的現象,「為因彼生,為復空有」,他說我問你這個虛空的情況是一樣,太陽、空氣、水、土地、樹木所形成的這種畫面的境界,因每個方位不同氣象不同、風景也不同。我問你這些不同地區的風景變化「為因彼生」是物質的自己的變化?「為復空有」,還是說物理的虛空它起的變化?物質的自身起的變化呢?還是虛空起的變化? 「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雲何空中。更見圓日」。他說你假使認為虛空中各種的景像,每天的氣候、境界的不同,是因為物質的本身其它的所生,因為太陽的關係來的,「若彼所生」。那麼富樓那我要問你,太陽出來,這個太陽在太空中,不止照一個地球,照得很多,這個光照的面很大。譬如就照這個地球吧,既然是太陽的光明,那麼十方世界,這個地球上所有地方應該都是同一個太陽的光明,為什麼在虛空裡頭,看了光明以後,光明看到了,因為這個光明是太陽本身發出來的。同時我們也還可以看到太陽本身是個圓體的呢?它是個圓體它發出來光,我們因光而看到地球上各種東西,同時還看到太陽,他說是什麼道理? 「若是空明。空應自照。雲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假使說這個虛空中的光線不是因為太陽的關係,是這個物理世界的虛空本身會放射光明的。那麼虛空本來就自己能夠照見一切色像了,自己有光不需要依賴太陽的光,「空應自照」。雲何就是白話文怎麼樣?那麼為什麼到了「中宵」,宵就是半夜,到了半夜天黑了,太陽到了地球的那一邊。「不生光耀」虛空本身為什麼沒有亮光呢?他提了很多問題啊。富樓那問的,佛在這個地方的教育法,他沒有直接的答覆你,都是啟發性的,提問題反問你,要你自己悟到,反問你這個道理。 「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花。結為空果。雲何詰其相陵滅義」。佛提了很多的反問問題,問富樓那,我們現在大家看了文字也懂了,瞭解了他的反問。那麼佛在反問問過了,他沒有要他答覆,跟著就是追擊他的啟發性,使他自己能悟到。他說你應該「當知是明,非日非空」。我們每天看到這個物理世界的光明並不一定是靠太陽,這個要求證了。很多學物理的就懂了,有些地方太陽照不到自身本身也有光的。那麼尤其象修道的人、學佛的人,有時候修證到了某一步功夫,他要特別修持,進了黑關了,完全一點亮光不准透的關房進去了。那麼在這裡一入定以後,一點光都沒有,像牆壁都要雙層、三層封了都沒有光亮。在這裡一定就自性發光,我們人的身心自性發光,然後裡頭東西看得清清楚楚,比太陽光還亮。這說明虛空自性,「非日」:不是靠太陽,「非空」:也不是物理世界的空間。但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東西呢?「不異空日」同時也靠這個虛空,也靠這個太陽。所以注意兩句話,當知是明,這個物理世界的光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觀相原妄,無可指陳」。注意嘍,由此你可以瞭解物理世界一切的現象,各種現象都是假象,沒有一個真實的。因為虛空、因為光的反影、因為時間、因為空間,種種的關係湊籠來偶然的暫時的現象,所以叫做無常,靠不住的,不永恆的。所以一切的世界上物質世界的現象它的根本---妄,妄不是沒有啊,假相。等於我們看到一切世界,乃至於這個房屋建築。你看十年當中變了多少,隨時變去,一切皆是假相。「觀相原妄,無可指陳」,你在這個裡頭,一切假象裡頭你能夠指得出來哪一樣是真的嗎?哪一個是自性真的?你指不出來。當你指出來你說這個是月亮,月亮已經跑了一步了,早變去了,變過去了。所以觀相原妄,無可指陳,沒有辦法你指得出來,陳就是陳列那裡擺給你看的。所以物質世界一切的現象。 「猶邀空花,結為空果」,一切眾生不瞭解,把這個物理世界當成真實了,物質世界不真實,虛幻的。他說這是人我們大家自己迷糊了,因為自己這個壽命活不過山,譬如我們天天看山,這個山總是那麼高,你說山總是那麼高嗎?山也在長大,也在生死,灰塵慢慢堆上去,它又長了,長厚了一層皮了,有的地方也塌下去了。當然現在東挖西挖更快了,那個怪手推土機啊,一個地方高山上三天以後就平了,它就變了。物質世界就是人為的,不是人為的物質世界本身它都在變化,你要想求物質世界一個固定物質不變存在的東西是沒有的,所以眾生自己不懂,迷糊了,猶邀空花,結為空果,等於虛空的花朵、假相,幻想一朵花你要求幻想的花能夠結一個蘋果,或者生一個梨子給你吃,那不是自找煩惱嗎?我們注意喲,佛說這個話,所以大家學佛修行,以妄想心,不管你修哪一種法門,修有為的法門,做什麼功夫、修什麼氣脈、觀想什麼境界,以妄想心來修啊,想求到證果,都是「猶邀空花,結為空果」。所以白居易唐代那個詩人,寫的那首禪詩講禪的境界,空花哪得成空果,空花哪裡能夠結果呢?沒有。我們以妄想心來修道,空花哪得成空果。陽焰如何更覓魚,太陽的光影裡頭像這個水一樣,我們看錯了在水裡頭想找魚找不到,那都是假相,陽焰如何更覓魚就是根據這個道理來的。因此他這裡已經說明物理世界一切的現象,剎那剎那之間都在變化,都是偶然、暫時存在的有。那麼現在自然科學進步了,也有學科學的人到達佛法的境界,跟佛法非常接近了,曉得物理世界這些電子、原子,這個自性的變化都不能永恆,剎那剎那變去了,變去了就不實在,所以叫做空。 佛說「雲何詰其相凌滅義」?物理世界地、水、火、風這些現象,它的本身就是不能永恆存在。譬如水吧,每一個水分子消散了蒸發了,它就空了、沒有了。譬如一個火吧,一個蠟燭一點起來,你看到亮光的時候,這個亮光那個燃燒的功能已經揮發了,沒有了,空了。譬如這個電燈吧,開開覺得亮,實際上一剎那每一秒種很快的都消耗了、沒有了,我們永遠看到不動的亮,那是我們錯誤的觀念。實際上它每一點亮光一剎那一崩一崩,連接起來太快了,這個無常、不永恆,太快了,消散得太快了,我們反是把這個假相認為真,認為這個亮光是永遠這樣亮,就錯了。所以你瞭解了這個道理,物理世界一切都是空相,不實在的。你為什麼還要詰問我相凌滅義?水和火兩個矛盾的,它怎麼同時可以存在呢?陵滅就是矛盾的,凌就是超過了,滅:我超過你就把你滅掉了,凌滅就是這個意思。水多了就把火澆熄了,火多了就把水燒開了。互相凌滅,佛說那是當然的。那麼再進一步,佛沒有說出來,為什麼會凌滅?因為物質的本身自性空嘛,當然容易消滅了,這個要我們去研究了。所以佛的結論。 「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雲何復問不相容者」。同時你又很糊塗問我,心物兩個怎麼是一元呢?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兩個不同的東西,一個是有一個是虛的,他說怎麼是一體呢?他說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同時存在。(中間錄音中斷)佛說我給你講的是本體,你問的都是現象,就是這樣。一個是講的形而上第一義,講自性本體;富樓那、阿難所問的都是在現象界找,沒有錯,我們現在也是一樣。 「真妙覺明。亦復如是」。所以自性本體這個至真、至妙、最妙,它能夠有感覺的作用、知覺的作用,本來就是清明自在的,這就叫自性。實際上我們經典上所講「真妙覺明」也為了佛的方便法門,這四個字都是多餘的。因為加了這四個字大家就求個真、求個妙、求個覺、求個明,自性永遠悟不到了。所以佛說自性本體如何去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沒有辦法用一個文字言語能夠講,像《楞嚴經》啊一切經典,講出來已經不是了。所以佛在《華嚴經》裡頭表示悟道以後不肯說法了。《法華經》上也提到「止、止,」算了你們不要要求我講了。我法妙難思:佛法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所謂言語道斷,不是文字言語能夠表達的,心行處滅:你心裡頭有一個妄想、有一個境界已經不是它了。所以「真妙覺明」這四個字我們注意啊,不要抓得牢,佛說了就懂了過去了,硬求個真、求個妙、求個覺、求個明,已經不是了,「亦復如是」,也是這個道理,自性本空。那麼佛又申訴這個理由。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這一點我們特別注意啊,宇宙萬有同我們同體的這個自性,那麼我們可以引用莊子的話「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個自性,這是莊子的,我們固有文化。莊子這個時候,佛法還沒有進入中國,所以莊子也可以說,以佛教的立場上講這些都是東方的應化聖賢,也都悟了道了。他的著作我們讀過《莊子》,好像也講過吧?過去講過上過這個課「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個自性心物一元。現在說明這個道理啊,因為心物一元同體的。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所以人的思想觀念裡頭,一切眾生思想有一個空的境界,想到一個空這個意識境界裡自然有這個現象,哎喲好空好大,物理世界就會產生一個空的現象。那麼你想到水,就有水現,想到火就有火現,想到風就有風現,這是理論。那麼我們學佛修道的呢,所以各種法門求證,那麼真正修到的,現在當然很少了,修禪定的人譬如修火觀的人修成功了,他人在那裡入定,入火光定的時候,我們大家看不到一個人,只看到這裡一個火光、一團火。入水觀定的人,只看到這裡一灘水,看不到人。所以一切唯心所造。所以入了空定的人,你到這個地方找這個人找不到了,到這裡一看也沒有人啊,這裡空的,實際上他在這。所以你要找諸佛菩薩真有沒有?你找不到,他就在你前面你都找不到。他一進入空定你就看不見,他看你很清楚,你看他看不見。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心物一元,不過這個是要求證。理論這個經典說得清楚,求證要去修持。但是明白了這個理,你相信一切唯心所造,佛法是真正一切唯心。所以「汝以空明則有空現」,你用空的境界來瞭解它,那麼你的心理精神境界同現象的世界就出現了一個空,那麼換一句話說,你要用地或者用水、火、風,地、水、火、風、空這五大,「各各發明,則各各現」。隨便你用哪一種,心力堅強的人那個現象就出來。不過我這個話有毛病,不是心力堅強,心力堅強同不堅強一樣,心理著迷了的人譬如神經病的人,他心力還不堅強啊?你說你不要亂想就好了嘛,可他做不到啊,就是喜歡亂想嘛,那個亂想中間他很堅強啊。他想迷了,他硬說這裡有個鬼呀。我們說沒有,有啊,他一定講有。你說那個神經病境界裡頭有沒有鬼?他有,他的世界裡頭有,心理狀況裡頭有。你不能說他神經,究竟我們神經,他神經搞不清楚啊!世界上哪個是瘋子很難講啊,罵人家是瘋子,小心一點啊,剛好罵錯了,他不一定瘋,我們瘋了。像我們坐在這裡研究經典也是瘋子,人家看我們都是瘋子,外面很好玩嘛,跑到這裡來受這個活罪,這是觀點不同了,也就是心力的不同,所以一切唯心所現。「各各發明則各各現」。 但是所謂得道的人,也就是唯心定,定是堅固心力謂之定,這個心力堅固了。這也是造業啊,修行也是造業呀。諸佛菩薩也在造業,他造的什麼業?止於至善之業,純善善業,所以要心力堅固的人他就定了。所謂定,大家不要搞錯了,以為打起坐來在那裡死不楞登的傻裡瓜唧的那叫做定,當然也是定喲,也要很堅強的,兩個腿第一步就要熬得住啊,這個很堅強,到了後來不要熬腿了,身體都空了嘛,無所謂坐在這裡、定在這裡,心力極堅強就是定。那麼你站著也是定啊,所以心力堅強的人「一時可以」同一個時間一心多用,所以一念之間俱備了八萬四千法門,一念之間要心力極強,成就的人。 所以佛說「若俱發明則有俱現」,在同一個時間之間一念一動,一起來、統統來。所以我以前幾十年常常給你們講,有許多朋友學密宗的,密宗先要學觀想。我說你學密宗,你觀想起來嗎?他說差不多。我說不要騙我了,我說你也不是騙我,在自欺。密宗什麼觀想?譬如修大威德金剛,菩薩的頭三個頭,一個頭上三隻眼睛、兩隻腳、三十六隻手,每個手上拿的東西不同,端的茶杯啊、拿的棍子啊、拿的寶劍;十八隻腳;身上戴的戒指啊、玉圈子啊掛滿了一大堆;拿著寶劍、刀、斧頭什麼都有;每一個十八隻腳下面踩的野獸也有、屍體也有、男的也有、女的也有;外面還有很多的護法神一大堆,那麼法本上告訴你,剎那之間,你上坐修的時候,一剎(一彈指六十個剎那)那之間自己就觀起了大威德金剛,你想死了想一輩子也想不起來。你想你的媽媽的面孔想想看,自己的媽媽哪一個人馬上想得起來?你想起來不過是個空的影子,還不清楚。你要把菩薩這樣一剎那之間觀清楚了,才叫觀想成就,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觀想成就這個影子到了身子上來了,然後我進來一看這個裡頭沒有你了,就看到一尊大威德金剛坐在這裡,我說你觀想起來啊?不要自欺、欺人又被人家欺,何苦呢!但是絕對觀想得起來喲,當然有巧妙,心力要堅強。所以你們念佛的觀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經》全本就是叫你觀哪,觀極樂世界七寶行樹,什麼青的白的黃的綠的,鳥兒這樣叫,不是我們這樣叫,念的阿彌陀佛,樹上風吹的阿彌陀佛,一切那個聲音嘰裡呱拉的都是阿彌陀佛,你一剎那之間觀得起來嗎?觀起來你往生西方百分百的把握,不要往生已經來了,西方到你這裡來了,你不要去了,這是心力問題。修行就在心力,所以佛說「若俱發明,則有俱現」。這一段要注意了,大家不要說不看經典,光在耳朵那裡聽。很多同學,我一去問他,老師啊,我聽過你講經真好聽啊。我說我又不是唱歌的,很好聽。我說你聽了些什麼?「我當時都懂」。我現在問你,屁都放不出來,這有什麼用啊?那不如到歌廳來比我好聽得多了嘛!何必聽這個,所以要注意呀! 「雲何俱現」。同一個時間一心呈現,注意喲,心力堅強。這個道理在這裡,佛告訴你。這就是佛法真正的秘密,其實佛都明白告訴你法門。 「富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准的。不應難言。此日是一。雲何各行。各日既雙。雲何現一。宛轉虛妄。無可憑據」。這一段特別注意喲。你不要光把經文懂了,懂了佛說的經文,翻過來一參究,你學佛不管你修密宗,修禪宗,修淨土,什麼宗都不管你,那你學佛決定有成就了。所謂密宗、禪宗,淨土宗什麼宗那是方法不同,等於說入門的不同,我從這個門來,他從那個門來。你不要說我的門才是正門,你那是歪哥,那是你主觀錯了。邪門進來同樣可以成道,因為邪門是小門嘛,小門你不能說它不是門啊,狗洞也是門啊,只要你鑽得進來就行了嘛,懂了吧?所以不要隨便拿有色的眼睛去批評人家,學佛有些觀念就錯了,你把這個道理參通你就懂了。佛說可以同時俱現。佛怎麼講? 「如一水中,各有日影」,我們看這個水,大家站在水潭旁邊,我們白天看水裡有個太陽,我們都看到了啊!然後「兩人同觀」我們一起看到,然後下一個命令,太陽看清楚了,好,右邊的向左邊,左邊的向右轉,各走各的分開了,背道而馳,都挨著這條河來走。 「東西各行,則各有日」,你都看到這個太陽跟著我走的,向哪一邊走都看到太陽跟著我走,對不對?這個經驗都有過啊,如果這個經驗沒有過呀,你們在城裡長大都沒有過,你拿個洗臉盆照一照嘛,鄉下河裡頭這個境界很多的。「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每個人身邊都跟著太陽在一起,回頭看看水裡的太陽跟著我來了。 那麼這「一東一西,先無准的」,究竟中間這個太陽跟哪一面走呢? 「不應難言。」。你不能夠隨便出一個問題說,「此日是一。雲何各行」,你不應該說太陽只有一個啊,這個人左右背道而馳,怎麼太陽分成兩個,個人旁邊都有一個太陽啊?那你是瘋子,這個道理還不懂啊?「不應難言」你不應該再提出這個問題了,他怕富樓那再開謊腔就不大有意思了。 「此日是一,雲何各行」,太陽是一個,現在佛只講兩個人啊,相對的。假使有四個人四個方向走,都在河裡頭看這個太陽,每個人旁邊都有個太陽在走嘛。 「各日既雙,雲何現一」他說這個裡頭你不要糊塗了,不要問兩個人每個人旁邊有個太陽,太陽可以分成兩個嗎?也不應該說太陽既然是成雙做對的,為什麼上面天頂上只有一個太陽呢?因為水裡頭是太陽的影子啊!所以佛說「不應難言」你不要搞糊塗了。 「宛轉虛妄。無可憑據」,每個人旁邊那個太陽,你認為是真的嗎?那都是投影,不是真的;你說不是真的嗎?都是真的。譬如我們現在坐在電燈光下面,我們每一個人看看這個電燈還不錯,都能夠把我書上照得很清楚。這個亮光是真的嗎?它不但照你也照我啊,也照他,也照她,它是放射的,這個放射的亮光隨放射隨空啊,就沒有了,沒有了後面又照上來,又照到又沒有。即有即空,所以宛轉虛妄,不是真實的,都是投影。「無可憑據」那是太陽的影,真太陽只有一個。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那個自性只是一不是二。所以見聞覺知,我們能夠看、能夠聽、能夠感覺、能夠知道的已經是第二月、第二日,非第一義。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所以他說你呀,富樓那,你根本搞錯了,你把物理世界這個色相、現象同物理世界的虛空認為是矛盾的、相傾的,精神跟心理作用是矛盾的,相傾相奪於如來藏。如來藏是本性,一切眾生自性的代名詞。那麼你要知道,只有如來藏這個自性能生起精神作用,也能生起物理的作用。「如來藏隨為色空」,不是色法與空法在自體裡頭有所矛盾。所以自性,物理世界的根源那個本空的自體,同我們見聞覺知的本空的自性,同樣周遍法界,無所不在,也無所在。因為它無形無相的,但是哪裡要起用,它哪裡就起用。 「是故於中」。所以我們看這個物理的世界裡頭。 「風動空澄。日明雲暗」。這八個字都是文學境界很高了。所以你看物理世界裡的現象,風一吹過來風一動,「空澄」這個虛空給風一吹,雲霧就散了,啊,太陽出來,乾乾淨淨,澄清得很。「風動空澄,日明雲暗」,太陽出來有光明,如果雲霧一起來把太陽一遮住了,我們就看不見了,看見這個物質世界是黑暗的,所以日明雲暗。 「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所以你懂了這個道理,這是比方啊,這八個字。「風動空澄」,風一吹一散掉,空間裡頭什麼東西都吹跑了,這個虛空乾乾淨淨就出現了,出現了那個虛空的現象不是風吹出來的喲,自性本來空的,是借這個風力把髒的東西拿掉了,自性就空澄現出來了。同樣的,我們練氣功也好、修止觀也好、修什麼也好、念佛也好也是風啊,妄想修妄想,拚命修啊,哎呀修得一身冷汗哪,最後崩放下了,風動空澄,自性的空出現了,就是這個道理。「日明雲暗」,有太陽時候就是光明,我們有一個妄想起來心中就遮住了。 所以上次講到丘長春的話,我們修道怎麼修?那是道家的,借用一下。「青天莫起浮雲障,修道人的境界,雲起青天障萬象」,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到宋元以後啊,中國文化佛家、儒家、道家已經融匯了,叫做中國文化一個大戲了,分不開了。這是道家丘長春祖師(北派的祖師)的《青天歌》的兩句,實際上用的都是佛法的道理,不過是用道家的觀念、中國的文字表達。所謂明心見性要怎麼樣?青天莫起浮雲障,就是一念不要亂動念;雲起青天障萬象,譬如一個人心理本來很乾淨,只要有一點事情一來了,這一片雲一來了遮住了,一切都迷糊了,什麼都亂了。青天莫起浮雲障,雲起青天障萬象。所以他說眾生自己迷了,一切眾生我們每一個人自性就是佛,自性本來清淨,你不要去求清淨了,所以佛告訴我們《楞嚴經》重點: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你的清淨本來在啊,我們偏要去求清淨。還有些人回到山上才覺得清淨,到了都市裡不清淨了。真的山上比都市清淨嗎?是你的心臟,心清淨了,周遍法界,地獄裡頭也清淨啊,廁所裡頭也清淨。不然不叫做法界了,法界是不垢不淨的呀,沒有清淨不清淨的分別呀。所以都是你自己起的障礙,所以眾生自己在迷悶,大家自己迷了。所以他問為什麼迷了?迷了你問我幹什麼?你迷了。譬如我們問你:我為什麼迷了?這個人來問你的話是不是瘋子啊?他既然問你我為什麼迷了? 還有一些學生啊真有問題,說老師啊他們都說我神經啊!老師你說奇怪不奇怪?我一定答覆他:「不奇怪,你一點都沒有神經,很清楚」。「是嗎?可是我覺得不對呀!」這種事情現在青年很多,現在青年很多,我們台灣,三十幾萬人精神病,尤其是知識青年特別多。常常碰到這些問題,幾乎把我都逼成迷悶了,我本來清醒啊,和他一談話我都迷了,我就搞得糊里糊塗,究竟是他清楚還是我清楚? 所以眾生的迷悶啊,眾生自己迷了。「背覺合塵」,自己違背了清淨本覺的自性,自己願意追求物質去了,給這個物理世界迷住了。「合塵」,配合那個塵勞煩惱。這個塵代表物質世界,違背了自己的本覺清淨本然的自性,違背了自性也可以說違背了人性。 現在尤其是你看整個的世界、整個地球上,科學文明越發展、工商業越發達,機械物質越來越高明啊,將來人統統變成瘋子了,不過瘋子是我們說的,他們看我們是瘋子啊,人沒有精神思想了。現在社會已經到這樣,你看我經常說現在教育儘管提高了,這個士,什麼大學畢業了學士了,研究所畢業了碩士了,再就是博士了,再進一步都不是了,都不是,我看越來越沒有思想了,越沒有知識了。他是有學位,沒有學問了,真學問一點都沒有,光是拿到一個學位,學位是牛角尖裡頭小題大作啊,寫一篇論文通過了。你的論文研究什麼?我研究物理。你研究哪一種物理?茶。你研究龍景茶還是鐵觀音啊?我研究鐵觀音。鐵觀音的哪一點啊?鐵觀音的種子。種子的哪一個?福建的那個種子,就是這樣一個題目,博士論文。我的媽媽,那個博士,然後人情世故什麼都不通,所以學位越高學問越沒有。這世界越來越是這樣,都是眾生自生迷悶,「背覺合塵」,越到後來世界越向物質文明追了,他叫做現實,像我們這些人他早看成不合現實啊,落伍了。眾生就是這樣背覺合塵。 「故發塵勞,有世間相」,因為追求這個物質世界,塵:代表塵勞。因為物質世界越追求啊,人的生活越忙碌越痛苦,所以叫塵勞,紅塵中就勞,煩惱。所以我們中國文化就叫紅塵滾滾。對不對?我們老師們大概也很少知道,至少告訴你,他能夠答覆你紅塵代表這個世間、代表這個社會,已經很高明了。如果我們學科學再要追問這個世間(文學裡頭都是科學)為什麼要稱為紅塵呢?你告訴他這是中原文化,唐朝時候用的,唐朝的首都在長安,文化的中心在長安,黃河的南北,所以每一天風一吹啊,地下灰塵起來呀,那個黃泥土太陽一照一看紅的。台北就不同了,現在你在觀音山一看,風一吹起來是黑塵滾滾啦。所以紅塵滾滾是黃河一帶唐代的文化,在高山頂上看這個社會的現象,那個空氣的染污一團紅色的,紅黃紅黃的,所以叫紅塵。現在在台北你爬高一看台北是黑塵滾滾,鼻子裡你看每一天吸吸鼻子看,你走一圈回去都是黑的,這個空氣染污。那麼不管它是黑塵、紅塵啊,這個世界都是叫塵,塵代表了這個世界。所以在這個世界物質文明越發達的世界,越追求現實,越追求現實分秒必爭,勞苦,所以叫塵勞,有塵勞就有煩惱。所以佛經的文學之美啊,塵勞煩惱,就是美得很。有些學科學的人說這是文學,文學裡頭都是科學,不科學哪裡來的文學啊?只是你不懂不去追問。現在的讀書光曉得死記,記了會聯考考取了就對了,沒的思想了,那個頭腦不曉得什麼做的。所以一切眾生「背覺合塵,故發塵勞」,因此「有世間相」。佛經稱為世間相,我們現在話就是有社會的形象,現在的觀念這個世間就是人世間,人世間呢,新觀念就是社會的形象。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佛說,成佛的人怎麼叫悟道呢?悟道了很簡單---證得菩提,什麼叫證得菩提?找回了我的本來,找回了我本來的自性就叫成道。拿中國的文化的禪宗,中國佛教的祖師們把佛經都丟開了,就叫做本來面目。這個本來面目這句話用得妙極了,這是中國禪師們用的最高明。我已經講過很多道了,不過不斷看到有些新面孔新青年的同學來,再說明一道。這就是中國禪師最高明,不用佛經這些術語。什麼叫本來面目呢?我們人活了一輩子,沒有一個人看過自己面孔是什麼,不曉得你們諸位有看過沒有?我是沒有看過自己面孔是什麼?你說鏡子裡頭,鏡子裡頭不是我的面孔啊,鏡子裡頭我這個面孔光線是這樣去的,光線是這樣來的左右相反進來的,而且世界上很少有一個鏡子完全準確的,即使百分百準確,那光線是交叉來的,是顛倒來的,所以鏡子的面孔不是我的面孔,差不多而已了。我真正面孔是什麼?從媽媽生我出來一直到死沒有看到過。所以禪宗祖師要找我們本來面目,這個名稱用得妙極了。所以人活了一輩子啊,只有我認識你的面孔,你認識的我面孔,沒有辦法我們認識自己的面孔。 所以禪宗祖師還有許多妙詞,悟了道,悟了道說,啊,鼻孔原來向下。鼻孔本來向下,誰向上?這個代名詞之用得妙,用得好極了。《楞嚴經》用的代名詞,這個本體的代名詞:妙覺圓明,圓明覺妙啊,用得已經夠美了,到中國來這些悟了道的人,覺得哎喲,困在這個名稱上很不容易悟道。所以如何求道?找我本來面目。本來面目這個代號多好呢!悟了道的人如何啊?鼻孔原來向下的,那還要你講!所以有一個和尚在禪堂裡悟了道大笑,說悟了、我悟了。那個師父就說你悟了什麼?他說尼姑原來是女人做的。還要他講?誰都知道。但是你說他說的笑話嗎?真話,就是很平凡的。我們所謂修道離開道,為什麼不能得道?自己都把這個道假想成很稀奇、很玄妙,講一個空啊,坐在那裡就想一個空,喲,空空,好像我今天空得大一點了,明天空得又大一點了,都在那裡幻想。所謂空,就空了嘛,你還有個空相啊?有一個空的現象、境界已經不是空了嘛,這不是很明顯!所以這些祖師看看這些人笨嘛,用空也不對,鼻孔原來向下,尼姑就是女人做的,這個很清楚,知道了,知道便算了嘛。你天天說尼姑都是女人做的,尼姑都是女人做的,那是瘋子了嘛,那不叫做悟了。 所以佛說眾生,注意『凡夫眾生』四個字,要考試就是重點,為什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變成了凡夫呢?四個字「背覺合塵」。就是背了覺,自己違背自己的覺性,追求外面的塵勞發生煩惱,所以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佛自己說我今天為什麼成佛啊?我不過找回了我的本來。本來就很妙、本來就明白的、我沒有迷過。本來沒有滅過,也沒有生過,不生不死。所以自然跟道體,一切十方諸佛道體---如來藏性相合了。如來藏能夠含藏一切萬法,這是一個名稱。「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但是要明白了以後,就返本還原,回到本來去了,回到原有,原有這個名稱叫如來藏,自性。如來藏的自性裡頭啊妙:不可思議;覺:本來是覺性的,本來是明白的,本來是圓滿的,本來能觀能照。不是你打起坐來,我要起個心把這個念頭守住,不要動心啊,死死的罩住。結果啊,瞎貓要罩死老鼠一樣,死老鼠要爛了的,罩不住,白忙一場。自性本空,你不要用力啊,自然是圓照法界,圓滿的,清淨本然,一點不要用力,所以真到無心境界就可以明心見性了。所以修行不到無心地呀,萬種千般如水流。你有心用一個法門,有一點著力去修的都不是喲。都與如來藏性背覺合塵。所以自性的境界千萬記住,佛說唯妙覺明,圓照法界。因此: 「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注意喲,尤其你們求證修道做功夫的人,所以你懂了這個自性的作用,「一為無量」,一就包括無量數,數理的道理。你們其中有沒有在大學研究數理的?學數理就懂了,一為無量。天地一切這個數,有多少數?只有一,一加一就是二,再加一就是三。所以多少數、無數億不過是一。一以前呢---零,零是無量數、不可知數、無盡數,包含很多。零並不代表什麼都沒有,包含很多很多,太多了。所以天下萬數始於一,一就是無量,以數理哲學就懂了。無量數就是一。小,小到極點就是大,小到極點就空了嘛。所以莊子說:大而無外,這樣大、這樣大不算大,大到世界那麼大,不大,太空那麼大,不大,無量無邊勉勉強強叫它大,無量無邊是最小。大到大而無外,大到最大就不大了。小而無內,小到裡頭電子、原子、核子、量子小小到最後最後就是空,小而無內就是大。所以莊子也懂,佛也說小中就可以見大,這就是神通境界。你以為神通是變把戲啊,耍魔術啊,神通---智慧的境界是大神通。不到智慧的境界是小神通,那沒有用的。至於說降魔呀、捉鬼啊,我看見什麼了,那是神通的二號叫神經,它的老弟。真到了大神通大智慧的成就,所以「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自己本身坐在這裡一念不生不動,十方世界就到你這裡來了,就是本來父母所生這個肉體坐在這裡,你真的一念空下,「身含十方無盡虛空」,你這個本身同十方無盡虛空就包進來了,在你的范圍,天地在我的範圍。所以道家我們中國固有文化那個《陰符經》所講,這個時候是很早了,距離佛法來還有七八百年以後才來。《陰符經》最早了,道家認為懂了以後啊,「宇宙在手,變化由心」。整個宇宙在我的手裡,變化由自心,就同佛說的這個道理是同一個道理。那麼中間佛說兩句名言。到了這個境界。 「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這是最好一幅對子。 「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所以一到這個境界,於一毛端裡,一個毛孔尖上,我們身上一個毛孔最小,我們身上的毫毛,毛的尖尖叫毛端,「現寶王剎」,可以呈現整個的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就在一根頭髮尖上就有了。所以要談密宗觀想,你有這個智慧境界一下就觀想起來了。一根毫毛頭髮的尖上,一個西方極樂世界把它容納進來了,「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坐一顆灰塵裡頭「轉大法輪」,這兩句話是最有名了,佛學的文學境界最有名的,做微塵裡轉大法輪,不要動,動都不要動,不動道場。那麼這個道理是什麼?「滅塵合覺」。因為滅了一切塵勞煩惱,世間相,「故發真如妙覺明性」,因此就悟了,心理頭我們只要滅了世間的塵勞煩惱、一切的妄想,恢復到人性自性的本來。如嬰兒出生以前那個樣子,心裡頭乾乾淨淨合於覺性,沒有不悟的。自然開發了真如妙覺明性。所以成佛之道他說就是這樣成的。 這一個問題就是富樓那提出一個問題問佛,一切眾生本體自性是同體的,為什麼你成佛了,這個世界苦惱還是照樣的苦惱?物質世界照樣的存在?就不能夠帶領別人得平安嗎?等於是這個道理,這是大家要問的。任何一個宗教大概都有這個問題,佛菩薩大慈大悲救世救人,上帝也是救人,這個世界都沒有救得了,越來越糟,這些佛菩薩大概吃飽了昏頭了,究竟是什麼道理啊?他說為什麼一人成佛,不能連帶其他的人都有好處呢?關鍵在這裡。 上次提到佛做了一個最好的比方,這個比方也是個大秘密,也是自己真正修持的人要參究的。比方天上只有一個太陽,太陽照在水中,我們兩個人同時在這個立足點上看到太陽,然後沿著水邊左右分開背道而馳,兩個人背對背走開了,每個人都感覺到這個太陽是跟在自己的身邊的。這是做兩個人的比方,假使有一百個人圍著這個太陽向一百個方向不同走,每個人都覺得太陽在自己的身邊的,這個比方。那麼這個比方我上次請大家特別要注意,而說明體同(本體相同)用異(共業、別業的不同),所以一人成佛不能帶領大家。等於我們中國過去道家所講的話,一人成佛,雞犬飛昇。但是儘管是雞犬飛昇,雞還是雞,狗還是狗,不過普通的狗變成天狗了,普通的雞變成天雞了。那麼我們現在科學時代一個老鼠把它看準了選上,送到太空上變成一個太空老鼠,可是隨便你太空也好、地上也好,老鼠還是老鼠,這個道理我們要參一下。 所以一切法,佛說的法,所謂度人。佛:一切成道成就的人就是一個過來人,這條路走過了,他把走過這條路什麼方向,怎麼走的方法告訴我們,修持還是要自己。因此我們中國的社會幾千年相傳的一句老話:師父帶進門,修行在個人,就是這個道理。那麼以前的社會尤其是所謂江湖社會經常用這個術語,這是一個道理。所以佛說了這個道理,由體同用異,用:作用不同,體是一個,同一太陽,而個人走的方向不同,這個太陽都跟在身邊的,而沿途看到太陽所照的景物、風景、人事、物理看的完全兩樣。一切眾生與佛同體,但是我們所在的今天都是這個日影,第二月,佛上面也用過比方,在這裡用的比方是日影。 所以我們今天這個色身這個生命,自性同佛都是一樣同體的,但是這個色身生命中間,所發生的每個人別業不同,這個日影的風光各異。因此上一次引用夾山禪師的話:雲月是同,溪山各異。上一次我們引用過的,太陽月亮是一個,地區不同、氣象不同,景物不同、感受不同。我們現在同體每人所遭遇的業力不同,所以雲月是同,溪山各異,體同用異的道理。那麼佛重要在這裡做一個結論,至於說眾生為什麼不能自己找到明心見性這個本體而成佛啊?就是背覺合塵,上次請大家注意,自己違背了本覺自性,追求外面的境界,剛才這個太陽的比方,跟著這個日影在轉了。那麼佛就是背塵同世間一切走的路是兩樣,合於覺性合於本覺的自性就是佛,就是那麼簡單。世間的道理他講了,他說悟了道的人。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這個我是佛的自稱,假說有我,說我現在悟道了,證得菩提覺悟了。本來任何一個眾生這個自性本妙不可思議,妙就是不可思議。本妙:本來是明白的、也是光明的,本來不滅不生的,不是你去修到的,你去修出來一個不生不滅,那個修得到的那個法門也是生滅的。隨便你哪一個法門,只要你修得成功都是生滅法,修就成功,不修就沒有了,這是很顯然的它是個生滅法。所謂自性是不要你修的,我以妙明不滅不生,注意:它的文字、經文,「合」於如來藏,注意這個文字,合於如來藏,歸一了,相同了。而如來藏,如來藏就是自性的代名詞了。 「而如來藏為妙覺明。圓照法界」。這個上面一直第四卷以前七處征心,八還辯見,講到心物不二,就是物質世界、精神世界一體的心物不二都說明了,現在重複的說。我們一切的眾生自性是如來藏性,它是妙不可思議,不要你去悟它,它本來沒有迷,本覺自性「為妙覺明」,本來明白的。譬如像我們大家今天坐在這裡沒有一個人糊塗過,有人講話,耳朵聲音聽到,眼睛抬起來前面色相看得清楚,身體坐在這裡冷暖感覺都很清楚,沒有哪一個糊塗過。所謂自性的功能起的作用為妙覺明,那麼這個功能千萬不要在身體上找啊,它無所不在,「圓照法界」,圓滿:上面拿太陽做個比方普遍都在那裡。不但在我們身體內在、外面、乃至於這個物理世界、乃至於太空、乃至整個的宇宙任何法界無所不在,你說在哪裡啊,它不是物質東西你找不到。不找自然是圓照法界,起心動念一找它都不是了,用生滅法找它都不是,所以現在又轉過來說明自性本體形而上第一義的功能。 「是故於中」(在自性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所以自性本體功能,先叫我們用功的人求證的人破除了數字的觀念,譬如我們念佛:我念滿了一百萬了,我磕了十萬個長頭了,你短頭磕了一千個也沒有用啊,那個是數量的問題,一提到數字的問題是形而下的用,不是體。這個體呢?沒有數字問題,一就具備了無數。所以上次我講到數理觀念、數理哲學,天下的數字開始於一,一以前是零,零代表沒有數,沒有,也代表了無限的數,不曉得包含了多少,太多了就是零,無限、無數、不可知、不可量,所以零不是沒有啊。那麼一起用,就是一,天下只有一個數,一千一萬一百萬,隨便你怎麼加,加到無量數還是一,一加上去加上去。所以一就包括了無量,所謂無量就是一。 所以上次有一次我給你們講笑話,不是笑話,我說從前我們小的時候看佛經,年青的時候不算小,說悟了道以後,佛啊,天上今天下了幾滴雨都會知道。我想我雖然沒有悟道,假裝悟道嘛,我就不知道,很急呀,就不曉得哪一天能夠知道。有一天我曉得了,我說我也知道。有個同學問我,「你知道雨下多少」?一滴,永遠就是一滴水,就是這一滴雨,沒有第二滴,分開來千千萬萬,凝起來就是一滴。所以修行要求證先把數字觀念拿掉,一為無量,我打了幾堂坐了,念了幾聲佛了,做了多少功德了,乃至像我們老頭子的這一輩,我常常勸老頭子朋友,說你幾歲了?我說我忘了,不是真裝的,真的忘了。有些同學跟我做事就曉得,我常常問,日曆都擺在前面,到處都是日曆,房間也是、床頭也是、辦公桌也是、再有個桌子也是,因為我容易忘記它,別的都記得,這個數字觀念、時間觀念很不容易記。所以拿起筆來就問今天幾號?中華民國七十三年經常寫成三十七年,隨便寫,都搞錯了,等我信寄出去,哎呀,那個信上大概又寫錯了,不喜歡記。自己幾歲記它幹什麼?命長也要死,命短也要死,你擔心,我活了多少年了?八十,明年八十一。我說我明年還七十九呢,後年七十八,慢慢倒轉來數多好喲?何必吃飽了飯記這個數字呀?當然電話號碼有人給你記才行啊,不然家裡都打錯了的,我都玩過這個事,有一天自己拿起電話,我們這裡兩個電話,真打了半天,對方接,接了半天還是自己的電話,我還以為電話壞了很討厭,自己打自己接,結果覺得電話壞了,搞了半天我開悟了,原來如此。 所以數字觀念修行人大可不必要,減少了一種麻煩。大小觀念不能要,「小中見大,大中見小」,在物理道理上次也提到過,沒有絕對的大,也沒有絕對的小。所以莊子上次講過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小到了最小就是大,大到了最大就是小。你看家裡嘛,你生最小那個兒子他在家裡最大,你們家裡都要寵愛他,所以小就是大大就是小,一點沒有錯。當然越小的越可愛,這個道理包括得很多了,所以小就是大,大就是小。用物理的道理來解釋呢,很多理由,我們不加上講了,一講離開了《楞嚴經》本題太遠了。要講物理學的道理,懂了物理學,也曉得這個物理世界一切沒大小的,大小觀念也是人為的,所以學佛修證的人這個觀念不要有。 還有你們打坐起來不要有方位觀念,哎喲東方是生氣方,南方是長壽南極仙翁,北方不能住啊,也不能睡啊,北方就沒有人了?北極冰川那裡還有人類活在那裡,還長壽得很呢,方方大吉大利,不要有方位的觀念,不要有時間觀念。現在佛告訴我們不要有數字觀念,不要我已經坐了三十分鐘了,呵,再坐五分種對得起師傅了,再坐三分鐘三十八分鐘,連祖宗八代都對得起了,這就是自欺,這些數字觀念不能有。這個放下了,自性本來沒有動過,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方位,這一切放下。 「不動道場,遍十方界」。我們為什麼不能覺得自己遍十方界?就是給後天的習慣、數字、時間觀念、空間觀念、方位的觀念、前後際的觀念等等把自己障礙了,這一切放下,自性本體不動道場遍十方界。不動是怎麼不動呢?想坐到雜念不要起來,打起坐來在這裡一切都不動。那不是很簡單,你吃點安眠藥,把繩子一捆兩個腿綁在那裡永遠不動,過幾天就臭了,爛了。不動是自性本來不動,動而不動,一切現象在變化,能變之自性本來不動,不要你去用心的,這個就是不動道場遍十方界。我為什麼停在這裡啊?下面佛有一句最重要的話吩咐大家。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這句話跟著上文連著的,故意把它切斷,這一節。「是故於中。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注意喲,這是身體的身啊,這裡佛經並沒有講心含哪,硬是用這個「身」字。當然你們講佛學的教理就不敢看這個「身」字了,把這個身解釋成法身,法身無相。不敢直接承認我們現在凡夫的業報之身,成了佛的是正報。我們這個業報之身,你絕不敢承認自己的身體含十方無盡虛空,我們這個身體,就是這個身體。其實還不是,講穿了,至少有一點我們可以瞭解,譬如我們坐在這裡,人的呼吸並不專靠鼻子啊,一個人的呼吸毛孔都在呼吸呀。所以有些做功夫啊打坐的練功夫的人呼吸可以關閉了,鼻子關閉了不呼吸一樣活著。道家譬如到達了胎息,學密宗的人,胎息不是鼻子在呼吸了,自己內部在呼吸,開始還是丹田肚臍那裡下面在呼吸,慢慢那裡都不動了。那麼實際是什麼呼吸?胎息一般人以為胎息是小肚子那裡裡面在呼吸叫胎息,不是的,十萬八千個毛孔自然都在呼吸,這個就是胎息,我們也在胎息了。假使一個人活埋在泥巴裡,你不要把他全部埋了就會死啊,只在心臟以上心窩子以上把他一埋住了就死掉了,上半身這樣露出來還是死掉,靠鼻子呼吸不夠的馬上死掉。因為皮膚呼吸,不是皮膚在呼吸。前天有位老朋友講得對:「細胞在呼吸,老師啊」。我說「對。我說是細胞在呼吸。我說完全準確。」人的細胞本來在呼吸,那麼人的細胞在呼吸,等於人與天地空間自然、地水火風,這個氣是通的呀。由此你進去,由這個道理第一步你進去,你真修持定慧成功了,證得自性不動道場遍十方界的時候,你自然可以瞭解了身含十方無盡虛空,就是你這個本身,這個肉體本身就包含了虛空。「身含十方無盡虛空」這個含不能做包含解釋,「含銜」,就是嘴對嘴那麼接起來那個意思。身含十方無盡虛空,你都要證得了。那麼假使能夠證得自性,所以講禪宗證悟不是理解啊,硬是一念放下自然就到的。那在這個時候你就曉得,這是佛經最有名的佛教的文學,你看這個神通大了。 「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一根毛的頭髮尖尖上,頭髮還很粗不算毛啊,身上的細毛,嬰兒身上的軟毛、胎毛「端」頂尖上你看有多大,現寶王剎,整個十方世界、極樂世界都在內,就那麼大,大就可以修到那麼小。坐在一顆灰塵裡就轉大法輪,整個法界都在內了,另外沒有一個法界定的境界,有個法界怎麼定怎麼放大怎麼出去,那還是第六意識的境界啊,還是生滅法。至少你第六意識不動,你第七識根動,那個境界還不是,這是自然的。所謂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這是有名的這兩句話是佛教文學的名言。那麼就是說要瞭解自己身含十方無盡虛空的時候,就瞭解了自己每一個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因為這個宇宙之間絕對沒有大小時空的觀念。現在科學大小、時空、上下這些觀念,愛因斯坦都知道了這都是人為相對的,都是物理界的現象,那個本體功能不是這樣,所以這個時候就叫做悟了,不是現在一般講禪學的隨便參個話頭,崩一下悟了,我還咚一下又糊塗了呢。這個樣子才叫悟了,滅塵合覺,一切塵勞煩惱休息下來,大休息下來,歸到本覺的自性上。 「故發真如妙覺明性」,因此這個時候,所以自己發明了(發明就是悟,我們現在科學的發明原來是借用佛經的名詞。發就是開發、發心,發起了自己的心。等於一個麵粉啊,放一點水松了,把它發起來了這樣我們叫發面。明:明白了。這叫發明。)這個時候就開發了自性它是本有的,真如是自性的代名詞,「妙覺明性」知道自性本來妙不可言,本來自性是明白的、光明的,這個自性現前。本來現在也現前啊,不要另外去找啊。換句話你說你先不管,你說我的毛孔還沒有做到那麼大,我的心還沒有那麼大,你先做到它的根本,你把它倒因為果,為什麼你會得到神通智慧呢?佛告訴你滅塵合覺。你把心中的一切的妄想、塵勞煩惱滅除了,滅除了就放下了,放下了自然合於本覺自性,就相合了就對了,合了就對了,就兜攏來了。那麼你真達到了滅塵合覺的境界,至於上面什麼一中現多啊,多中現少啊,大中現小小中現大呢,你也懶得去想它,管它動不動道場都是動,那麼你自然會覺得瞭解了「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就知道這是本因上的功能,也是果位上的成就。以華嚴境界來講: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因的當中「賅」就包含了果的作用,這個果上就包含了因在這裡因的功能在這裡,就是這個道理。那麼現在有個問題,佛講到這裡,在上面告一個段落。等於我們講到這裡,佛對於富樓那的答覆,怎麼明心見性怎麼樣成佛,講到了這個原理。下面講到如來藏性我們這個自性究竟怎麼樣的?大家注意喲,他在這裡這四卷裡頭這裡等於做了一個總結論。大家固然要注意,更要注意現在是講自性的本體功能,開始了: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哎喲,要把身體氣脈調整好啊,筋骨強健啊,打坐口水多了,灌頂了,甘露灌頂啊,嗯,這就是道,道不是水啊,不是水做的呀,礦泉水也沒有用啊。 「非風非火」。風就是氣嘛,練氣功啊練到什麼,以為有道。你做功夫練練身體健康,對呀,你說這個就是道,不是。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所以大家說以光來練,以眼根來修,耳根念佛聽觀世音法門都不是啊。 「非色」。看到光了,看到一個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那是形容詞啊,並沒有個光啊,有光你一天到晚買一個兩百度的電燈炮放頭頂上都發亮,你不是得道了? 「非聲香味觸法」。觸就是感受,不是身上,哎呀我有了什麼感受是道,都不是。法就是意識的思維,我懂了,我這一下我都懂了,對不起,還不是。這是佛說的啊,我們只是幫忙大家解釋。 「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十八界都不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都不是。「如是乃至」就把十八界啊不一個一個說,統統說。非意識界,我們任何的功夫,任何的境界,百千三昧離不開意識界,都不是道,不是道體。 「非明無明」。那麼你說道悟了才是,「非明」悟了也不是,你覺得有個悟了也不是了;那麼我糊塗就對了?無明:無明也不是。 「明無明盡」。我悟也不悟,無明也沒有,對不對?還是沒有對。明無明也不對。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所以自性本體上本來沒有生沒有老也沒有病沒有死,非老死盡。說我了了生死才得道,空話,諸佛菩薩都再來,誰說不再來啊?譬如象宋朝當年,我前天晚上還看了一個舊的記錄,現在才發現,小的時候聽過。我說這個書在哪裡呀?幾十年也沒有看到,最近才看到一本書,看到了,出在一本《西湖辭林》(諧音,沒有查到)古書上。宋朝的時候,五代到宋朝,永明壽禪師在杭州,悟了道專修淨土法門教人念佛。那麼當時永明壽禪師名氣很大了,他是專門放生的。原來是錢王,杭州五代的時候有個諸侯販鹽的,就是小流氓出身,後來稱王了,叫錢疇,吳越王錢疇,那非常有名的。永明壽禪師是他下面的公務員,給他管倉庫,曉得他很好。結果啊,他拚命的放生,喜歡放生,天生的,最後沒的錢放生,把倉庫裡的錢抽一點也拿來放生。有人密報了給錢王,錢王說不會啊,這個人很老實啊。但是公家的錢,所以這樣把他關起來,他犯了罪,要殺他。殺了他,他也無所謂,殺就殺嘛,他承認我要放生嘛,沒有錢了把公家的拿一點放生了。錢王也同情他,但是依法不能不殺,要殺他,夜裡錢王睡覺就看到海龍王帶了很多魚兵蟹魚蝦將來了,給錢王做揖,他說我是海龍王啊,你是錢塘江東南一王啊,我求你一件事。那個錢王很清醒,說你有什麼事情求我呢?他說你下面某人啊,不應該殺的,我們這些都是他放生再來的,向你求命。錢王就答應了,好。那麼夢醒了好奇怪,他也曉得這個永明壽禪師這個人做好事愛放生。但是他吩咐那個監獄裡頭還是拉到殺場上殺,他說這個真修行人應該拉到法場上去啊,你看他嚇不嚇?還告饒吧?還是哭啼啼的?照樣拉去殺。不過你要知道、小心啊,不要真砍下去,我要放他的。就是拉去殺場,永明壽禪師很坦然,他高興,不過跟大家都是同事啊,你刀砍快一點啊,我們都再見了,臉色都不變,談笑風生很高興。他說我本來放生啊,要這一些眾生都要往生西方嘛,我所以放了它,等到我自己年紀大了要往生西方還要等好幾年,不知道活幾歲,現在一刀砍下去,我也往生西方和他們就在一起了,快一點,拜託。馬上報告,錢疇說放,立刻放,放了你要幹什麼?我看你也不要再做我的官了,乾脆你出家去修行,所以他供養他修行,就是永明壽禪師,那麼後來一直勸人念佛。杭州另外一個和尚,我們小的時候看到畫上也有,叫長耳和尚,長眉毛和尚你們沒有看到過,這裡有一張畫相羅漢相,長眉毛。有一個羅漢在杭州出現,宋朝,耳朵長得不得了,耳朵拿來幹什麼?一般女居士們皈依他的,一般小孩,喜歡把他耳朵拿來在鼻子前面打一個結。你說那個耳朵垂有多長?耳朵拉過來在他鼻子前面可以打一個結,他也不生氣。就勸大家去你都去皈依永明壽啊,後來人家問他,這個永明壽怎麼樣?哎,他有道。講多了,有些徒弟就跑來,就跟永明壽禪師講,這個長耳和尚究竟是個什麼人?好怪呀,這個人,也不大吃東西,耳朵那麼長,一天怎麼逗他也不生氣。他說他是定光佛定光如來轉生的、應化生,到這裡度你們。這個話一下,大家說:噢,他是古佛再來啊,怪不得來個怪相,那麼一個長耳朵在鼻子前面可以打一個結,原來是定光如來,所以諸佛菩薩都再到人間來。那麼這個長耳和尚一聽到,哎,真討厭,彌陀多嘴。兩個都說漏了,他也說出來,永明壽禪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所謂彌陀繞舌,就是多嘴。所以一切諸佛都是再來的,就是說畢竟怎麼樣是了生死,這個地方搞清楚,我們插過來一段。這是念到非老死盡,老死盡就是了生死。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不是四諦法門,四諦法門如果拿形而上道第一義諦講這些都是助道品,不是正修行之路。 「非智非得」。等於我們念的《心經》,觀自在菩薩也告訴我們,真正的般若實相,無智也無得。 「非檀那」。不是佈施。「非屍羅」。不是持戒。「非毗黎耶」。非忍辱,「非羼提」。不是精進。 「非禪那」。不是禪定,「非缽剌若」。不是般若,「非波羅蜜多」。不是到彼岸, 「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怛闥阿竭」翻音。如來的意思,「非阿羅漢」。不是阿羅漢。 「三耶三菩」。大徹大悟,無上正等正覺。「非大涅槃」。沒有個大涅磐。 「非常非樂」。也不是常,不是永恆存在的,所以有人大罵《楞嚴經》是偽經,是真常唯心論,那是學者們講講的,根本不懂,中國經沒有讀懂,儘管認識中國字,沒有讀懂。 「非我非淨」。因為《涅磐經》佛所說的成了道以後常樂我淨,這一概都否定了,都不是。還沒有說完,佛法你看,把我們瞭解的什麼根啊、塵啊、這些名詞大要的都不是。六度萬行都不是道。一句結論很重要。上面你也可以不管下面要背來,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真正的道體,不在世間法,世間法的都不是道,那麼跳出紅塵修道那是佛法嗎?也不是。世:入世。出世:跳出。「以是俱非世出世故」世法不是,出世法也不是。你懂了這個: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他說都不是,你看佛會說話吧?下面翻過來都是。這一段我們念下去,「即如來藏圓覺妙心」你懂了那些都不是,都放下,你用什麼方法、什麼功夫修行都不是,換一句話,你念佛也是,拜拜也是,吃青菜蘿蔔當然是,吃大蔥大蒜也差不多,都是。所以即如來藏圓明心妙,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銜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老也是道,死也是道。即老死盡,了了生死當然也是道。 「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屍羅。即毗黎耶。即羼提。即禪那。即缽剌若。即波羅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以是俱即世出世故」。世間一切法都是道,出世間一切法也是道。 「即如來藏妙明心元」。你要明心見性向哪裡找啊?你找的都不是。那你說不找就是嗎?不找更不對;你說我倒找不找對不對?那要挨嘴巴。都是都不是,下面八個字結論: 「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注意喲,就是上面我們提過我再三提過我再三要大家注意,七處征心,八還辯見以後,佛在《楞嚴經》上提到最重要如何見道?「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不過這裡重複,用不同的名詞分析的講出來,不著一切相,乃至你功夫的成就、功夫的境界都是相,離一切相,那麼你說不是嗎?功夫的境界不是嗎?功夫的境界也是它的功用啊,也是它的功能啊,也對。所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那麼注意喲,所以我常常告訴青年同學們,學佛啊第一步把胸襟心量先學大,不要像其他的宗教徒,信了這個教,哎喲我的對,你的是外道、魔道。看到他同我倆個宗派不同、教不同,一臉那個仇人的面孔,這還叫修道啊?這不是學鬼嗎?胸襟那麼狹小,哎喲他的不對,我的對,你對什麼?你當然鼻子對到嘴,哪裡不對啊,誰都對,沒有一個人鼻子倒轉來講嘛,所以第一學胸襟擴大。「離即離非,是即非即」:一切世間法都是道。什麼儒家了、道家了、基督教、天主教勸人為善都對,沒有錯嘛,基本立場都是教人做好。如果教你做壞的嘛,那當然不是道。那也是道啊,那是魔道,可你不能叫它不是道啊,道字上面多一個字那是鬼道那是邪道,但是邪道鬼道魔道那也是道,道儘管是道,它是歪道,不對的,所以胸襟要學大,你就懂了這個「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佛講到這裡這一段我們要瞭解了,不要光聽過去,尤其在修證的同學們,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學密宗也好,修止觀也好,你處處給法困住了,學佛法學了一個法門,懂了一點佛學,你就被它綁住了,那你太可憐了。學了以後趕快丟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佛法也是相啊。所以離即離非,即就是是,你說這個就是道,這個就是真功夫,趕快拋掉,離即。你說這個不是,不是也要丟掉,離非。「是即非即」。是即:就是這個,就是它。你認為就是它你早錯了,非即,不是他。所以一切不執著,無所不自在。佛講到這裡他就感歎,這一段話是對富樓那做結論。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他說佛法是這樣一個東西,廣大幽深、博大精深,什麼都是,什麼都不是。他說因此一般人學佛怎麼懂啊?世間三有眾生,欲界、色界(煩惱)、無色界(無明)所有眾生,「如何世間三有眾生」,三界眾生就是我們了,比我們高一層的就是他們出家的這些同學,以及出世間跳出來出家的求聲聞果的,做自了漢,緣覺果的,他沒有提大乘道。他說專走小路的,以自己有限的所知的心量,沒有求到,「測度」,都拿自己,大概佛法都自己認為是這樣才對,哎呀,他這個法不對了,我想不是這樣,搞搞搞搞又離開了,搞搞搞搞又不對了。所以「以所知心」,自己的所知有限的,「測度」:猜燈迷一樣猜佛法,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間的文字言語想走到佛的境界,都是你自己亂解釋,都不是。這個佛有個比方。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琴瑟都是中國古代的樂器,我們現在彈的琴是琴,瑟大概你們到中國文化那個音樂系有這個古樂器的樣子擺在那裡,其他故宮博物院有吧,好像歷史博物館裡也有。什麼叫箜篌?箜篌很大。琵琶,琵琶總吃過吧?彈的琵琶不是吃的那一個,就是抱在懷中彈的。 「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佛又比方妙極了,你們講佛法講的都沒有對的,你要曉得佛法象最好的樂器一樣。樂器是好啊,沒有一個高手天才的音樂家,那個好的樂器到你手上來,彈的呀都是不好聽的。當然也有知音啊,不好聽也有知音啊。 我又插一個笑話給你們聽嘍,說有個音樂家,學了一輩子學箜篌,你沒有看到箜篌,那個很個大,在背上這樣彈。有個人學了一輩子箜篌,彈起來都沒有人聽,沒有知音人,可憐得很。有一次他開了一個大音樂會,歡迎大家聽古樂器箜篌演奏,當然有些名人好名的呀,有些資本家也派到只好買票也去聽聽。實際上啊,同我一樣,我是對音樂啊,我是號稱姓牛的,我不會聽,對牛彈琴,我聽不懂嘛。那麼只好去聽啊,彈了一半,全場走光了,就是有個老太太坐在下面一直在聽,而且一邊聽還在哭,擦眼淚,他那個調子很悲。這個音樂家在台上高興了,全場子跑光滾蛋都沒有關係,總算找到一個知音了,這個老太太。彈完了下來問,老太太,謝謝你啊。老太太說不要客氣了。他說你懂啊?她說我懂啊,很懂啊。噢,你懂箜篌真了不起,你跟誰學的?跟我的丈夫,過去。你的先生現在呢?過世了,所以看你彈啊,我就想到他就哭了。你先生也彈箜篌?彈哪,一家人就靠它維持生活。怎麼靠他生活?原來是個彈棉花的。你看這個音樂家音樂的高明,她丈夫彈棉花的,所以看到他背上背這個咚咚她想到丈夫彈棉花那個樣子,這個知音。這個故事也很妙,這就是禪。 所以佛這裡說的也是禪,世界有最好的音樂、好的樂器,沒有天才彈不出來好的音樂,「終不能發」。注意喲,佛法隨時有,說弘法、乃至你怎麼樣去悟道,當然我們去聽佛法都變成那個老太太了,當然我也是彈棉花的一個了,呵呵。他說這個佛法是這樣,換一句話就是中國人:非其人而不知,非其人而不傳,並不是秘密。你不是那個天才沒有辦法。所以我們看到這裡,不過佛的說法同儒家同道家說的不同,如果照老子、莊子、孔子來說啊,固有才難之歎,人才難得。所以成仙成佛的也有仙佛之才呀,不是仙佛之才呀,所以莊子說有聖人之道無聖人之才不行,有聖人之道還要聖人之才;有聖人之才無聖人之道也不行。難哪,所以佛在這裡,你看透過這個經典的文學,瞭解了有才難之歎。有最好的樂器沒有這個妙指彈不出來。終不能發。 「汝與眾生。亦復如是」。釋迦牟尼佛對阿難和富樓那大概也沒有辦法了,不好意思罵他你是愚才,也彈不出來了,佛也本事完了。他說你同一切眾生也是這個道理,自性本來就是佛,但是你非其人,功德沒有圓滿,所以不能悟到自性是佛,你非其才。 「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所以呀,佛說啊,真正自性這個寶貝,我們本有的寶貝,本覺的自性這個真心每一個人都圓滿,每一個眾生都具備。他說比如,佛做個比喻啊,比如我這個指頭一按,佛的神通,氣功到了,海印發光,這個手並不是按地,這個手那麼一動亮光就起來了。海印其實也不是真亮光,海印發光我常常叫你們參考憨山大師的年譜,憨山大師在山東青島嶗山上一個人住茅蓬,夜裡經行,夜裡打坐起來在外面散步,聽到嶗山靠海。那個月亮一出來,海水一叫,嶗山風影也好,一個人在嶗山山頂上散步的時候,海水海邊山頂上,月亮一照,這個心境的光明和那個境界合一了。所以憨山大師自己在嶗山頂上夜裡打坐起來經行,自己記載證得海印發光三昧,這是真的。那麼有一個三昧二昧不去管它了,三昧者正受也,就有那麼一個感覺的境界,就是講心地光明坦然那個境界。海印是形容詞啊,大印,所以禪宗叫做傳心印,密宗叫做大手印就是這個心印,就是海印。結果武俠小說上寫的那個密宗大手印,一練出來那個手一打出來,電視裡頭把它一放空檔,那個手好大啊,叫大手印,那不是滑稽嗎?這是個形容詞。海印就是心印,形容之詞,自身就發光了。佛說像我現在悟得了的人一按指手一動,海印發光,大家的心境平靜了證入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像你們小乘的人修行,不管你用什麼功夫,只要起心動一個念都是煩惱、都是妄想,塵勞煩惱,都是做空的。為什麼你會到達這個程度? 「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你沒有發心,為什麼你不能大徹大悟?都由於自私自利,哎呀我不行啊,我的智慧不夠啊,功德不夠啊,能力負擔不了啊,我先求自修啊,我修成功了將來度眾生啊,等你修成功了我都看不到你了。我也是一個眾生,等你來度我啊,等你修成功了,慢慢等,等你來度,我不會等他度啊!心小,自己不發大乘心。講起理由充足得很,自度度人,我自還度不了,我不能夠耽誤你啊,你說多好聽啊,實際上自己想偷懶管自己,自己也欺騙了自己,一方面這麼講,心裡頭也在欺騙自己。他說你「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貪戀小乘。入山住茅棚,自私,茅棚,你就是茅棚,你本來心中就是茅棚,莊子說:夫子之心其蓬也夫。莊子有句話,他說你沒有明白你的心裡頭都是茅草棚,亂的。住茅棚,住個什麼茅蓬啊?你早就住了茅棚了,夫子之心其蓬也夫,你的心頭都是茅草棚啊,你還住個什麼茅棚啊?你的心裡都是茅草,亂草一堆。「愛念小乘。得少為足」,然後有一點境界,哎呀,我還要進修,好像修得海印發光。你發光,你頭頂上發光啊,總沒有這個電燈泡亮吧?假使亮了,台灣不要電力公司,要你就是了嘛,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嘛,對不對?所以弘法度眾生,多行功德才能成道,千萬不要犯了這個錯誤。不勤求無上覺道無上菩提,愛念小乘,得少為足,拿到一點當寶貝,拿到雞毛當令箭,那麼這一段。現在富樓那聽到這裡,雖然挨了罵,沒有生氣,馬上又問一個問題。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換句話富樓那說,師父啊,你講了半天我懂一點了,不過我有問題有懷疑,照佛你老人家講的,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注意這些字啊,不要當成形容詞念過去了,這就是《楞嚴經》所謂秘密就在這裡,這些文字你很容易把它念過去,不會加以思想的,你就完了。寶貝都在這裡,妙詞也在這裡,這是《楞嚴經》,所以無上秘密密宗。我們一切凡夫眾生跟如來成佛的人,這個寶貝,我們都是活寶啊,自己心中有個寶貝,本覺自性,本來圓滿、本來光明。凡夫是這樣,佛也是這樣,悟了道的也是這樣。所以「我與如來寶覺圓明」,這個使我們從生到死,無始以來這個真如自性妙不可言,妙不可言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所以謂之妙,它的用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講它的現象和用。「真妙淨心」此心本來是乾淨的。「無二圓滿」,什麼叫無二?眾生和佛兩一樣,是不二,叫做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個。所以我們商店上掛一個不二價,就是一個價沒有兩樣。「不二圓滿」眾生和佛兩一樣,本來應該一樣,對不起,實在兩樣。 「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道理上我也曉得和你老人家一樣和十方諸佛一樣,可是我從無始以來墮在妄想中,這個妄想放不下、停不了,因此在六道輪迴裡打滾,久在輪迴。 「今得聖乘。猶未究竟」。現在跟你出家,你教我們修禪定,小乘得道的法門。他也證果了的喲,證得不高,地位不高,雖然得到聖乘,聲聞乘高位的境界。「猶未究竟」,證果是功夫的境界呀,見地沒有透啊。小乘聲聞緣覺是四禪八定,當然功夫到了一點都有一點見地,不是圓滿的見地。所以「今得聖乘,猶未究竟」,沒有透徹透頂的大徹大悟。他說世尊,你說一樣?我看是兩樣。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佛也上面講過,你講了半天,這個妄想本來空,諸妄:一切妄想。一切圓滅,本來是空的呀,妄想不要你去停止它呀。你看大家坐在這裡,沒有一個妄想停留住的呀,不要你去滅掉妄想,妄想來滅你的呀,你不要放掉嘛。你再想每一個思想它自己跑掉了,本來是滅的,我還要用功打坐把妄想滅下去,你不是多餘嗎?大妄想。滅掉了本來圓滿的,所以「諸妄一切圓滅」,最後都是空的嘛。「獨妙真常」,但是我曉得那個妄想不要動它它也是空,怎麼樣會起妄想?妄想從哪裡來?格老子要它不來它它硬來呀,我不想做夢夢偏來。這是怎麼搞的呢?他說道理我也懂了。 「敢問如來」。敢問是古人的謙虛不敢問,不敢問還是問了。敢問的意思就是不敢問。等於有些同學來看你啊,老師啊,我不好意思打擾你啊,不過已經打擾了。敢問也是這個意思。 「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一切眾生第一個妄想它怎麼樣會起來的嘛?大家都是清淨光明的自性,清淨光明上怎麼樣會起來?這個很難辦了。你說這一池水本來清淨的,因為風一吹嘛,浮水上就起波浪了。那我們曉得此水平靜的水為什麼起波浪呢?或者因風吹動,或者因地震的搖動,或者丟一塊石頭的震動,因動而來的。石頭是他丟的,風是他吹的,依他而起,唯識也講到這裡。但是要問了,學唯識的要注意了,風從哪裡來?它為什麼要吹風?問題在這裡!你說這個境風吹識浪,境界的風吹動了心識的波浪,那麼心、物兩元是分開了,境界是境界,心波是心波啊,所以依他而起。那唯識這個是講作用的現象,但是能起作用那個根本從哪裡來?這個風為什麼要吹嘛?富樓那問的問題也是這個,境界的風它為什麼要動嘛?也是我們要問的問題。眾生的心本來很平靜的,譬如我們大家坐在這裡現在研究《楞嚴經》很平靜啊,這個時候大家都是佛啊。等一下回家或者你看到先生看到太太埋怨說:「聽個什麼鬼經啊,那麼遲回來」。呵,你那個無明就來了,「你吵個什麼嘛」,楞嚴你就楞住了。境風吹了識浪,那我們也曉得這個脾氣因為太太或者因為丈夫來的啊。可我們平常坐著剛剛睡醒妄想就來了,誰叫他來的呀?是閻羅王要他來的?還是上帝要他來?菩薩要他來?「眾生何因有妄」妄想哪裡來?「自蔽妙明」,妄想起來把自己本來清淨光明的自性遮蓋了,受此淪溺,所以受這個輪迴之苦。這個問題我們拿現在話來講,妄想第一個妄念怎麼來的?這個很難答覆,很難答。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余惑未盡」。這是有名的一個故事來了,佛對富樓那答覆了。富樓那、阿難到這裡,自性的影子清淨光明面見到一點沒有?見到了。同我們一樣,也曉得現在懂了,根本不要追了,自性這個就是。你不要以為這個就是啊,你不過是窗子捅破了看到一點亮光的影子,沒有全體看到。所以佛告訴他你雖然悟到了一點,滅除了目前的疑惑,你不要認為自己就信得過了,你的習氣煩惱根本沒有斷掉,余習未除,余惑未盡。所以阿難在上次的要求,要佛「令我更除微細惑」就是這個道理。余惑沒有去,自性沒有透徹、大徹大悟。佛說你問這個問題啊。 佛答覆了,佛的答覆教育法,往往是用比喻的。所以我們要注意,世界上最會講比喻講得最好的是宗教家。《新舊約》聖經基督教十分之六七都是比喻,最多的比喻是佛經。每一句話都是比喻,如夢是比喻,如幻是比喻,水月比喻,空花比喻,東一個故事西一個故事都是比喻,因為世界上有許多真理沒有辦法講,只有比喻才懂。所以這個比喻的邏輯,這個是邏輯,西洋邏輯很少用的,佛法佛學的邏輯拚命用這個東西。所以佛學的邏輯,因明裡的中因喻,這個邏輯的三大綱要,比喻很重要。因為人世間有些理說不清楚的。 譬如我們講一個比喻,說這個人很偉大,偉大怎麼?好偉大,就比喻了。這個人好偉大,這個比喻就不對了。所以我經常說你看那個天主教的神父說法,不像我們法師們,他說法受過訓練的,「啊,我們的上帝啊」,那是好啊,你說「啊,我們的上帝呀」,就完了。你說那個偉大真偉大,你說那個偉大,就不偉大了。比喻是有許多道理講不出來,喻是最上的一個方法。佛說法善於用比喻,很難直接答復。 可是有一點我們聽法的人注意喲,比喻它的本身限制於比喻,結果我們不會聽話的人呀,把比喻拿來當成真實了。譬如說那個如來自性像個大海一樣,有些人拿著大海去想了,哎喲海水裡有魚啊,海水是鹹的,我們的自性還是鹹的呀!就完了,那個聰明到笨到透頂了,因為聰明到笨。自性象海水一樣是個比喻,比喻過了就要丟。說你那個鼻子上長一個東西,像什麼?黃豆那麼大,可是你鼻子上的那個東西畢竟不是黃豆啊。你說我鼻子上長一個東西象黃豆一樣大,今天家裡少買一樣菜,已經有黃豆了,那不對了嘛,所以比喻限於比喻,這個注意。現在佛講比喻了。 「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他說你問這個問題,我打個比喻給你講。他說不要講別的地方,就是佛當天在那裡,那個現場那個城裡頭,他在那個講堂裡說法他在廟子上說法,外面有這麼一個人,瘋子。 「今復問汝」。我拿這個比喻問你。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雲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就是講一個瘋子,佛說你一問這個問題,我拿一個現成的比喻問你。他說就是我們現在,佛當時在的說法的地方,室羅筏城,《楞嚴經》就是在這裡講的,在中國的翻譯呀,逢洛城。就是尼泊爾的南邊一點,現在沒有這個地方,有這個土地,土地還有沒有這個城了,佛在那裡邊說法。演若達多這是個人名,瘋子。他這個人啊,早晨起來自己看鏡子,看鏡子一看啊,鏡子裡頭這個人很漂亮,蠻好,有鼻子有眼睛有嘴巴,長得很像樣子,當然像樣子,鼻子象鼻子,嘴巴象嘴巴的,很不錯,看了很歡喜。他就恨自己,我的頭到哪裡去了?鏡裡頭有個頭啊,這個人頭很漂亮,換句話說找不到看不見自己面孔就瘋了,我的頭到哪裡去了?不見了,因此就瘋了。 等於金庸寫的武俠小說就是你們現在電視在演,那個什麼西毒歐陽鋒,武功很高的,一個人叫他參話頭參瘋了,誰是我,念佛是誰,他就說我是誰?找不到我了,所以參我是誰參瘋了,金庸真會想,瞎想真會想,他就覺得我在哪裡? 實際上這個比喻很妙,我究竟是誰啊?鏡子裡頭有個我,我在這裡。我在哪裡呢?這個頭是我嗎?還是手是我?身體是我?我究竟在哪裡?說話的是我嗎?感情是我嗎?思想的是我嗎?每一樣用過了都沒有,我究竟在哪裡?我是誰?誰是我?所以演若達多在鏡中看頭自己瘋了。 「以為魑魅,」那不對我的頭大概給它拿走了,認為是鬼餓鬼魑魅, 「無狀狂走:,發瘋了,沒有理由。自己看鏡子看久了發瘋了。人看鏡子看久了真會發瘋的,你看自己在鏡子裡多看一下,不要去試驗啊,看看看越看自己越眼睛不像眼睛,耳朵不像耳朵,鼻子不像鼻子,就沒有了的,所以家裡有小孩子不准多用鏡子,看看這個嬰兒算不定靈魂出竅就走了的呀,是這個樣子啊。那麼這是個事實,佛當時在。所以你們注意啊,有些時候精神病瘋了,寫信來找我醫一醫,我也不是精神科的醫生,佛都當時醫不好這個病人,在他前面,這個人就瘋了。 「與意雲何「,他問富樓那。 「此人何因無故狂走」。這個人瘋了,佛問富樓那你說說看,他是什麼原因瘋了的?「何因」怎麼來的?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富樓那說瘋了他自己瘋了,自己心裡頭觀念一個念頭錯誤就瘋了嘛,自己的念頭想不開嘛,注意喲,想不開就會瘋了的喲。是心狂嘛,沒有其它的理由,所以瘋了,精神病來了,自己瘋了。所以畫符唸咒那是心求解脫,自心求自己解脫。這個比喻妙極了,這又是《楞嚴經》的秘密喲,你們要知道我們有時候拚命求道,何嘗不同這個照鏡子的人一樣啊!等到你真悟道了以後,才曉得以前拚命的修行,那些做的功夫,都是同照鏡子演若達多一樣,都是自己給自己找圈子套喔。富樓那答覆這個人自己心狂了,沒有其它原因的。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雲何有因」。佛說好了,你既然這樣講,這個問題我不要答覆你了。所以我上面給你講自性本來妙不可言、不可思議,本來覺悟、本來明白的、本來圓滿的,既然本來圓滿本來光明本來明白本來妙不可思議,那麼還有個什麼叫妄想呢?那妄想有個什麼原因發的?那麼你這個本來不妙了嘛,不妙從哪裡來的?就從那個妙上來的,一下就不妙了。「雲何有因」,就是一念的反覆之間怎麼另有原因呢? 「若有所因。雲何名妄」。假使有個原因來才發生妄想,那麼就不必管這個妄想了,先追那個原因,妄想的本身就是第一因,注意這個話,妄想的本身就是第一因。所以拿宗教來講,現在世界上宗教,過去講上帝,哲學家叫本體。現在講宗教哲學時代不同嘍,因為怕有宗教的色彩,又怕完全變成哲學就不是宗教了,但是又要跟科學倆搭個邊,現在叫宇宙生命最初來源叫什麼?第一因,第一個原因怎麼來的?那麼我們學佛的人就問到了,宇宙萬有第一因怎麼來的?以其了不可得,何嘗有第一因呢?要想有第一因,第一因就是這個妄想,妄想本身就是因,更無另外一個因。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所以一切眾生不能悟道,悟道不要求佛菩薩幫你悟啊,佛法是自度啊。所以六祖的你們在禪門課誦念到六祖的: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這是六祖講的,沒有錯啊。佛法一切都是自度啊,不是依賴他人。所以一切的妄想輾轉相因,它本身互相做因果,它就是因,它也就是果,妄想的本身。從迷積迷,就是這樣迷戀下來,以歷塵劫,所以無始以來,不曉得多少劫數,雖然佛出示總總的教化,雖然開發開示明白的講,「猶不能返」,可是你們大家一切眾生還不能返本還源,不會找到自己的本來。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所以,你說幾時開始妄想迷掉?幾時開始著迷啊?這個迷的第一因,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幾時開始墮落迷掉了?沒有時間、也沒有數字、也沒有空間,唸唸之間可以悟,唸唸之間又著迷。「因迷自有」,你只要認識到自己迷掉這個妄想根本是無根的,妄想是無根的,它本來就是個生滅法,無根的。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所以悟了的人,等於醒了的人在說夢話。悟了道的人說空話不是,他也在說話,也在弘法,也在吃飯,好像做夢一樣。「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所以醒了的人心裡已經明白了,你還會留戀那個夢境?那就是傻瓜了,絕不會留戀夢境的。所以真悟了的人不會留戀夢境。 「況復無因。本無所有」。況且一切世間都如妄想一樣,本來沒有第一因,本來自性空的。空:注意喲,佛叫你們空,不是你去空他的,我打坐了,我現在要空把它放下了空掉,那已經是個妄想了,空,它來空你,妄想自空,不是你去空他的啊,自性本空。所以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他比方城裡這個瘋子叫演若達多為什麼瘋了?「豈有因緣自怖頭走」。那麼他幾時好了呢?佛講兩句重要的話。「忽然狂歇,頭非外得」,假使自己把狂心、瘋了的心一放下來,有一天再來照照,啊,我的頭原來還在這裡,就好了嘛,只有自己把它放下,本來沒有動過。所以有名的佛學就講鏡中頭。栯堂禪師講的,悟迷一旦鏡中頭。 現在《楞嚴經》很重要一個問題,富樓那問佛這個妄想什麼原因起來的?就是我們這個思想,它是什麼原因起來的?佛的答覆有名一個故事,就用當時佛在世的時候,當地在那個城市裡頭有個人叫演若達多,早晨起來照鏡子,看到鏡子有一個頭,這個人覺得自己怎麼沒有頭了?就是這樣瘋了。佛做了這個比方,他說這樣一個人自己照鏡子看自己覺得鏡子裡頭有個人,我到哪裡去了?就是這個話,所以就瘋了。他問富樓那這個怎麼樣治得好啊?現在是個大問題,精神科、神經科、心理醫生很值得研究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現在的醫學上的毛病宗教心理病,就是精神病的一種,很難治療,醫藥沒有辦法的,佛也是沒有辦法,只有他自己有一旦再來照鏡子,啊,我的頭還在這裡,就不瘋了,所以我們都是瘋子,這個是有名的故事。那麼佛的偈語,頭不是外來的,忽然狂歇,頭非外得,這是上一次講到這裡。等到他狂心休息了,這個頭不是外面拿來的,就是本頭,我們本有的頭就在這裡。這個故事我們先停留在這裡,這非常有名的構成了佛教禪宗乃至整個的佛教的文學,所謂鏡中之頭。瘋了就是這樣瘋了,沒有理由的。 明代栯堂禪師很有名的,尤其他的詩,他的禪有名還不算數,他的文字般若更好,非常有名的。關於這一段公案,他有一首偈子很好的詩: 「心心心已歇馳求」,三個心字,注意啊,他為什麼用三個心啊?難道中國字他只認得三個字啊?我們普通講三心二意,對不對?你這個人三心兩意,哪三個心?普通所講這個心分成三段,前一秒鐘的想的過去心,還沒有來想的未來心,現在正在思想的現在心,這也叫三心,這是三心的道理,把這個心、思想分成三個階段。另外說三個心,心、意、識,佛學用的都是心的代名詞,我們現在用的思想腦筋會思想、會感覺、會知覺,看見、聽到、感覺到、思想到、見聞覺知:意識作用,也就是妄想心,這個叫妄想心。就是意識的作用,意是意,識是識,識就是阿賴耶識,這個問題不多講,所以叫三心。兩意:第六意識我們這個意識分兩面,第一個解釋,白天清醒的明瞭意識,夜裡做夢的那個叫獨影意識,這是一種解釋。另一種解釋第六意識還是我們現在所應用,隨時有見聞覺知都是它發揮出來的作用,它的根根在第七識,末那識,所以末那識第七識也叫做意根,所以意分兩層了,因此我們普通有三心兩意。所以講中國古人做詩,很深的學問、很多的知識把它濃縮攏來,變成一個非常優美的文字出來。所以叫心心心,不但是妄想心停止了,求道的心、求佛的心也休息了,都放空了;心心心已歇弛求,不向外跑了,不向心外求法,心外求法都叫做外道,不向心外去求法,自己本心本來在這裡,所以他悟道了。心心心已歇馳求,誰能做到這一句,這一句就是《楞嚴經》上「忽然狂歇,頭非外得」,心心心已歇馳求,道不是外來的,本來大家都有。 「紙帳卷雲眠石樓」。這是我們大家做不到啊,真的出家人在高山上,沒有錢,也不需要錢了,蚊帳也沒有,拿紙來糊一糊當蚊帳,有時候白天把紙捲起來,這個蚊帳就是這麼一張紙,把紙這樣捲起來就是蚊帳拉起來了,連著雲,房間裡都是雲,石頭落在高樓上,山洞裡。 「生死百年花上露」,了了生死了,就是活一百歲啊,像你們年輕的不覺得啊,我們年紀大一點的人,常常感覺到好像自己還是小孩子,當年的事情都在眼前,一想啊幾十年了。所以一生一死就是活一百年花上之露,這個時間太快了。沒有什麼,生跟死都沒有什麼了不起,所以了了生死了。 「悟迷一旦鏡中頭」。就是用這個典故,所以誰悟了?誰悟了道了?誰又迷了?這是用《楞嚴經》的鏡中看頭,自己本頭就在這裡,悟迷一旦鏡中頭。那麼下面一般人認為: 「人言見道方修道」,先要悟到理再來修,悟後起修那是空話,多餘的。 「我笑騎牛又覓牛」。本來騎在牛背上,還要找一條牛到哪裡去了?道本來在自己這裡,還向哪裡去找啊?所以我笑騎牛更覓牛,如果懂了這個道理, 「舉足便超千聖去」,還沒有開步走,還沒有開始修道,已經佛啊道啊這些聖人都過去了,不在話下,講難聽的話都滾蛋沒有事了,我就是佛,佛也就是人,人也就是狗,狗也就是道,道也就是佛,空名詞。 「百川昨夜向西流」。水,中國的水大陸上大部分都是向東流,因為中國是西北高原,東南,所以流到海裡來,他說水倒轉來流。那麼學密宗道家的所以要轉河車啊,倒轉來流啊,鬼話一大篇都來了, 下面一句它就倒轉來的鬼話。其實就是說道在哪裡?就在此心中間顛倒顛,倒轉來就是,一念不起。我們心都是向外面轉,你停了,就好了嘛。「忽然狂歇,頭非外得」。那麼這個我們瞭解了。 這所謂禪宗的這些大師偈語,中國禪宗是離不開禪定功夫,要功夫到達,第一句就是功夫,心心心已歇馳求,做到了就行了。那麼到達了以後一定文字般若很高明,文學境界自然會高了,這是一首文學境界非常高的詩。生死百年花上露,悟迷一旦鏡中頭就是這一件故事,但是我們先要瞭解,鏡中頭所提出來的故事非常有名,震撼了我們一千多年的佛法的作用,也震撼了一千多年的文學界,各種文學上經常用到鏡中之頭這個典故。 我們現在大家看《楞嚴經》需要注意呀,這個故事很美,人家發瘋我們不發瘋,就不管他了,其實我們也是發瘋。鏡中看頭他就悟了,佛沒有正面答覆,這個問題在哪裡?就講妄想怎麼起來的。上次我們提到過啊,《楞嚴經》的秘密就在這裡,我們現在都是瘋子啊,都在找頭啊,找道找生死的根本,其實我們現在整個的生命就是這個肉體生命存在,包括外境界山河大地都是真如自性一個投影,是個影像不是真的,第二月,並非是真月。所以這個地方也是,一個太陽照下來,幾個人向不同的方向走都覺得太陽跟著自己。這個地方要注意喲,所以禪宗聽《楞嚴經》就是參禪哪,這個理要搞透啊,所以現有的世界與現有的生命我們自己已經在瘋了,忘掉本來的根本,認影,認這個影子,這個四大這個身心是影子啊,所以有一旦我們照鏡子忘記了本頭已經很可笑了,其實我們天天現在忘記了本頭,本心就是道。卻不知道,另外去追求一個東西,而且本身就是一個幻有的,這個身心啊存在會講話、會聽話這個就是假的,這個就是鏡中的影像,已經不是真的了。放棄了這個,忽然狂歇,一切妄想休息了,求道、修道、求空、求妙都放掉了,那麼本頭就在這裡,不在這個身上。所以這一層是《楞嚴經》的秘密,要參透。 我這樣表達不清楚啊,我講話只有這個本事了。大家仔細去參,不要認為這個故事看懂了,噢,照鏡子瘋了,再照鏡子,啊,頭原來在這裡,好了,那你完全搞錯了。現在我們有個鏡子擺在這裡,自己在照,自己照照這個鏡子曉得這個都不是,我們現在這個生命就是幻影,包括這個世界,幻影並不是說它沒有啊,是有啊,但是不是真實的,像鏡中之頭一樣,鏡中的頭你不能說不是頭啊,你只能說它是幻影,幻影不是沒有啊,有啊,有,不實在的。所以悟迷一旦鏡中頭,要把這個地方參透了,可以說是真瞭解了《楞嚴經》了,懂了。現在我們再看佛自己講的原文: 「縱未歇狂,亦何遺失」。注意,你們大家要注意,我們現在等於一個狂夫,凡夫。至於這個「狂」字,佛經為什麼用這個狂?有來源的。我經常講,今天吃晚飯也正和幾位青年才俊正在談話,現在天天講中國文化,你們懂什麼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什麼東西叫中國文化?誰能做出來一個答案?「狂」這個字佛經後來叫妄,狂夫出自《尚書》,《書經》很早了,孔子整理過的我們上古的文化文告。狂就是我們普通人,狂的意思就是瘋子,我們這些人都是瘋子,如果把自己心念一回轉來,就是聖人,得道了。謂聖妄念即狂,就是聖人境界一念起了,自己警覺性不懂了、迷住了,跟這個妄心亂走了這就是凡夫了。所以狂夫也叫做凡夫,普通人,「狂」也是妄想,佛學叫妄,所以《楞嚴經》的用字,你懂了中國的文化,他用這個狂,狂不一定是瘋子,有來源的,我們上古文化這個時候佛法還沒有來稱為狂夫,瘋子,莫名其妙的。所以他說像我們這些狂夫、凡人,「縱未歇狂」,妄想心,注意這兩句話啊,雖然沒有停止沒有休息。「雲何遺失」,這個頭也在這裡啊,也沒有掉了?換句話說你總認為把妄想停了,才求得真心才能得道,不曉得這個妄想心也是第二個月影啊,月亮的影子啊。妄想心不歇不休息,你的本心也沒有掉啊?也是本來心啊,也就是它。所以「我笑騎牛更覓牛」。處處想明心見性,你現在你拿什麼東西去明心見性呢?我的心要去明心見性,好了,你的心本來在這裡嘛,不要向外找,「縱未歇狂,雲何遺失」,你本來沒有掉過啊。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所以你問這個妄想心怎麼起來,哪裡來,哪裡去的?妄本無根哪,它根本無因而來的,妄性它本身的無自性,唯識叫做無自性,沒有固定自己的永恆存在的可能,它都是偶然暫時的起來,沒有了,這個思想,「妄性如是」:如是翻成白話文是這樣,它本身就是這樣。「因何為在」?你為什麼問妄想在哪裡?它在哪裡?在你外婆家裡,你去找吧,在哪裡?在外婆家裡你還會發瘋。所以古人問妄想在哪裡?在你的嘴巴上,你自己去找吧,你問的這句話就是妄想。所以「妄性如是,因何為在」,這要懂得古文的寫作啊,四個字解決了,拿白話就一大堆。「因何為在」他說你為什麼還要問在什麼地方?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你心休息下來就悟道了,你不要求道,求個什麼道?你本身就是道嘛。「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很重要的喲,要背來啊,不是我說的喲,我會說我就成佛了,我是教書的呀。他所以告訴富樓那,他說「妄性如是,因何為在」,因此告訴他一個方法,「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你不要跟著自己的思想在轉,不要跟著分別世間。分別世間你看現在我們坐在這裡分別世間啊,這個人好討厭,坐在我的前面把我擋住了;冷氣又不對;椅子也不舒服;分別世間心都不要,舉一個小例子。不要分別業果,為什麼他身體那麼好?我怎麼那麼差?他老了都不大容易老?我怎麼那麼容易老?這些是分別心,分別心都是妄想。不分別世間、不分別業果、不分別眾生,平等心看世界。「這三種相續」,換句話說,這三樣啊。 什麼叫世間?分析起來很多了,我們再提,三世間,諸位聽過佛學的,如果以後口頭考試,馬上答覆出來。器世間,就是物質世間;有情世間,這個世間就是情與愛延續下來連鎖的,有情世間包括有靈之性的生命存在的這個世間;國土世間,中國、外國、日本國,南半球、東半球、西半球,這是國土世間;那麼如果再加一個得了道的,佛菩薩西方極樂世界-----那是聖賢世間,四個。我們普通用三個,器世間,物質世界;有情世間拿現在西方哲學觀念是精神世界,有情世間;國土世間就是普通的國家的界限,就是這三個東西。 我們的人一切思想都在這三個裡頭轉,看哪個房子便宜一點,房子跌價啊,哪個公寓好一點呀,追求器世間的物質,妄想分別追求,哪裡便宜一點、哪裡好一點啊?這就是分別這個世間,詳細講就很多了。分別業果,怨命不好,他的命運怎麼這麼好?乃至找人看風水啊,算命啊,求人打卦,分別業果。分別眾生,怨恨眾生,眾生就是這個社會,現在觀念就是社會,這個社會怎麼亂哪,比較性啊,這些。只要不隨這三個大要,詳細講這三樣東西可以講它好幾個月了,可以發揮了,我們現在簡化。 他說你只要不追隨分別心,思想心就是分別,這個好那個好,善惡、是非、好壞、你我、一切相對就是分別心,不起相對妄想分別,不隨世間、不隨業果、不隨眾生,這三種相續把它切斷了,心切斷了。「三緣斷故」,三緣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殺盜淫三種緣不來了,不殺、不盜、不淫;那麼還有一個說法,三緣就是你貪我愛,男女之間,加上我們的識神靈魂的作用加進去,這個人生來就是男精女血,貪愛就是精蟲卵髒結合,但是精蟲卵髒結合不會生人,必須靈魂加入,這個叫中陰加入,三緣合和才能生人,所以把三緣一切斷,一念不生,三因不生啊。殺、盜、淫是三緣,三種行為它從哪裡來呢?貪嗔癡來,三業的根本來。所以瞭解了這些,不跟著物質世間、不跟著業果、不跟著社會的演變,這個心就放下來,真正放下。「三緣斷故」,不做壞的行為,殺、盜、淫不來,貪、嗔、癡不動。 那麼你自己心裡頭那個瘋子,妄想就是演若達多,拿這個瘋子的名字來(表示),你自己亂想的心啊,「狂性自歇」。用不著求哪個法門、哪個功夫來修的呀。你說修哪個法門?哎呀念佛對我好,修密宗觀想對我好,參禪對我好,對你什麼好?你那個是狂心啊。你覺得對我很好,我這個功夫上路啊,那正是分別業果的狂心。把這些狂心,狂性自歇,不是他力,不是佛菩薩保佑你的。你自己有一天,所以修法都是這樣叫你自己學,不過佛菩薩沒有辦法,還是想一些辦法。所以我經常說你看學密宗的人,最好的辦法。所以有許多人問我學密宗好不好?我說好啊,不過你要學真密宗。你們沒有看到,現在什麼灌個頂啊、摸一摸、弄個咒子那不是真的。 密宗一堂法門,自己每一個人修法,任何一堂法給你修下來一次總要三四個鐘頭,一天修三堂法,我的媽媽,吃飯都沒有時間了。這個修法很麻煩,上座這樣一修,然後各種各樣,密宗要富貴法啊,很好的佛像,很好的供養,像這個桌子一天要擦好多次,擦了以後,乃至起碼供它七杯水吧,乾淨的水,這一杯供養給佛做洗臉水,這一杯供養給佛洗腳水,這一杯供養給佛的是瀨口水,你想到的都要了,或者佛這兩天眼睛不好,還要眼藥水,都可以供養,還可以供養一千杯;燈也可以供養一千盞,現在拿電燈來一點算什麼?那都是甚好的奶油燈供養,然後做供養。然後每天要做供養品,三百三迭芝麻糯米饅頭都要自己親手來喲,做好了以後都供養上去,上座修法,然後這邊是鈴,那邊是鼓搖動的,我們以前大陸上到門口來賣花那些人搖的小鼓,這樣上座修法,打坐了半天,然後觀想三個頭,每個頭上三個眼睛。(斷錄) 一切方法,道家也好,各種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啊,都是使你心停下來就是道,所以禪宗祖師說,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人有一切狂心嘛,所以你要想健康長壽,叫你練氣功啊,叫你修內丹外丹啊,各種氣脈,你要什麼有什麼,就是山東話要什麼有什麼。佛法裡頭八萬四千法門,很多的,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問題就是你有沒有一切心?你真到沒有一切心啊,都放下了,「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佛的老實話都告訴你。那麼中國人就是放下,真放下了就成了。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我看《楞嚴經》可以停掉了,我們講《楞嚴經》也是狂心。狂心自歇,歇即菩提,《楞嚴經》就講完了,所以很重要啊。 「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不從人得」四個字注意啊,後來達摩祖師也用上。他說我們本來「勝」的這個意思,勝:中文的意思超過了一切。我們的心本來是乾淨的,我們的心本來是不生來滅不垢不淨,本來很乾淨的。有人罵我們你這個人心好髒,你一定氣死了,心本來個個乾淨的,當早上起來一念未生以前,所以孟子也提到養足夜氣。人剛剛睡醒,任何思想沒有來的時候,此心本淨啊,保持這個心境就是孟子講的養足夜氣。夜裡剛剛睡醒,此心寂然不動,都很乾淨啊,只要過半秒鐘還不到,有一個念頭來已經不淨了,哎呀,我趕快起來今天要上股票市場,不乾淨就來了。 所以「勝淨明心」本來光明的這個自性。 「本周法界」,它在哪裡?你不要有個境界,呀我現在這一堂坐得很好、好像心給你抓住了,錯了,那是意識見聞覺知感覺的境界啊,那是心的用啊。你坐好了打坐好了當然有各種境界,等於水擺在那裡,把它寧靜久了,它自然有許多變化,這沒有什麼稀奇,但是認為這是道是心,你就錯了。本心不在一切用、一切相上,所以勝淨明心是「本周法界」,無所不在,哪裡都有它,哪裡都沒有。 「不從人得」,不是說找個善知識、好老師傳我一個,他傳什麼給你呀?不從人家那裡得呀!所以還有些年輕人外面有些人寫信來呀,哎呀,我要拜你為師,搞得我真頭大。我說我一輩子也沒有收過徒弟,真的嘛,很多人他們都叫我老師,我有時也叫他們你老兄你老弟,你老哥,你老師,這個老師一個代號啊。他不叫我老師,叫我老南也可以啊,不過他們客氣不叫老南那麼就叫老師好了嘛,老師同我有什麼相干嘛。我的朋友還有兩三代連孫子帶來了怎麼叫?我說老師嘛。「我都叫老師,孫子也叫老師啊」?我說我這個人大家的老師,沒有關係,那是個代號,我從來也沒說哪個是我的學生,哪個是我的徒弟,都是朋友。何苦呢?那個老師就傳你一個法了?那你皈依佛你就成佛了?道不從人得,不是別人那裡,都在自己這裡啊,要靠你自己努力的呀。拜個好老師有什麼?好像我有個好老師很有招牌一樣,這個狂心不是要送瘋人病院了?你拜一個活佛又什麼樣?他是活佛啊,你還是佛活啊,沒有用啊。所以道注意啊,要「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不是別人給你的,不從別人那裡得,就是你自己就有,千萬搞清楚。不然把這個經讀錯了,不從人得,難道要去變狗才得道啊?不從別人那裡,自己本來在道中。 「何借劬勞。肯綮修證」。何必要你吃苦修苦行啊,這樣辛苦,苦苦忙忙的,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去修道。「肯綮修證」要你怎麼去修才修得出來的道,修出來不修就壞了這就不叫道了,道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什麼呢?本來心,自己的本來心。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佛再做一個比喻,譬如有一個人,自己衣服裡頭有一顆明珠,價值萬金,不是我們台幣啊,美金,貴一點。一顆寶石掛在衣服裡頭,自己忘記了,自己不知道。 「窮露他方」,結是身上有珠寶不知道到外面討飯。 「乞食馳走」。到處討飯還討不到。 「雖實貧窮,珠不曾失」。你說這個人雖然在外面討飯看到很窮,他窮不窮呢?他沒有窮啊,他那個寶珠還在衣服裡頭沒有掉啊,只是偶然忘記了,找不出來。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忽然找到這個叫善知識了,管他善不善,反正把你那個珠告訴你找出來了,惡知識也是善知識,哎呀你討什麼飯嘛,你自己是個富人啊。你衣服裡頭本來有一顆如意寶珠,如意寶珠不止一萬金啊,如意寶珠我也沒有看到過,不曉得諸位家裡有沒有?你們回去把衣服翻一翻看,算不定都有。如意寶珠是拿來要什麼就有什麼,拿到這顆珠子,我要麵包,麵包就出來了,你要美金,美金也來了。不過人生啊,我告訴你,現在我們講講可以。真有那顆珠子啊,這個活得也一點不舒服。人之所以活得有意思啊,因為有許多許多求不到的,坐在那裡幻想,我要如何我要如何才有意思。你統統滿意了,只好自殺,活著沒有道理了,所以如意珠就是這樣。有一個人忽然指示你,如意珠就在心裡。 「所願從心」。你所願、想希望什麼它都來了。 「致大饒富」。因此他大富大貴。 「方悟神珠非從外得」。這個時候才悟到了,原來富貴不從外面來。我們曉得以此道理佛做的比方,所以我們中國文學上經常有寫到貧子衣中珠,就出在這個地方,貧子衣中之珠無價之寶,自己不知道。那麼佛這個比方,第二個比喻,這一節裡頭第一個比喻鏡子裡頭看頭。第二個比喻衣服裡頭找寶珠。寶珠不在外面,就在你本來衣服裡,你不要忘掉,換句話說道不需要向外求啊,你本身就有。你說我們本身這件衣服有沒有啊?諸位不要忘記了,回到衣服裡摸摸看?不是這件衣服啊,這件衣服佛說是我們媽媽給我們的衣服,就是媽媽生下來那一件衣服,皮包骨頭就在裡頭,道在哪裡?就在裡頭,你去找。所以雲門祖師告訴你「我有一寶,密在形山」,這個生命四大固然是假的,假的這一件衣服,自從爸爸做的,透過媽媽那個工廠,爸和媽兩個做的,給我們這件衣服。此中自有寶珠,這又是一大秘密,這個秘密。所以我有一寶,這個秘密在哪裡?就是你這個形體這件衣服裡頭,你去找,密在形山,就在這裡。所以佛的這一個比喻你不要輕易放過啊。所以我上次給大家講,比喻的本身止於比喻,但是透過比喻以後它所指的目標,你要把它參透。那麼這一段佛答覆富樓那妄想從哪裡來?說完了。這一下他們兩兄弟一吹一唱。富樓那的問題正講到這裡,阿難起來了。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這個原文都一樣,不講了,阿難就站起來行個禮,要提出問題了。 「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雲何如來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捨城拘捨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立法院的咨詢案原文,阿難提出咨詢了,這一段我們簡化一點。阿難在大眾中站起來問佛,聽到佛給富樓那講到這個地方。他說那麼: 「殺盜淫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這個菩提不靠外面來的,本身就有,道本身就有。照你這樣講,好了,悟道也是因緣所生啊,也要因緣恰到好處的時候,他就會悟道了嘛。 「斯則因緣皎然明白」,這句話提得很有力量啊,根據你說的邏輯,那麼悟道也是因緣來的,靠因緣成就了就會悟道,皎然明白,這個道理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雲何如來頓棄因緣」,為什麼你前面剛才跟富樓講你講道不屬於因緣?這是什麼道理?為什麼你要批駁了這個因緣?下面有一句話: 「我從因緣心」,我當年來跟你出家,皇帝也不要當,因為釋迦牟尼佛出家了,王位應該是他接的,他當皇帝,結果釋迦牟尼佛把這個弟弟也弄來出家。他說我出家跟你來修道也從因緣心得開悟啊,懂了世間法都是因緣,因緣聚了就有,散了就沒有,他說我心裡開悟才出家的。你現在講因緣不是道,那我不是上了你的當了,不白搞了?他說這個道理呀, 「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豈當我們年輕這一輩的同學心裡聽了你的話有疑問。 「今此會中」我們現在同學們老一輩子的長老,就是那個有神通的目連尊者舍利弗須菩提都比釋迦牟尼佛大二十幾歲還不止,他們都鬍子頭髮白了。釋迦牟尼佛三十二歲出來說法,他們已經五十幾了,他說他們這些長老,老前輩的同學們,乃至最老最老的老梵志原來是婆羅門的跟你出家的,已經是大師教主。 「聞佛因緣」他們也是聽了你的因緣生法緣起性空而悟道的,現在你把因緣道理一批駁了,他說: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那麼好了,王捨城就是印度現在的一般外道拘捨梨,他認為道是什麼?自然的,道,自然就是道。他說假使因緣不存在,那這些外道所講自然就有道,只要合於自然就對了,所以自然就是第一義,最高無上的道,那麼外道說的道就對了!不是因緣就是自然來的了?他說我越搞越糊塗,就是這個話。 「唯垂大慈,開發未悟」,希望你大慈大悲。我越來越糊塗、迷掉了。本來還清醒,給你老人家一說法說得我糊塗了,越來越蒙了。那麼佛答覆這個問題,阿難提出咨詢了。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佛的答覆很簡單,最高的邏輯。他說你這個問題本身就是答案,本身就是答案嘛,不需要問我的。佛沒有那麼講啊,我們幫忙他。那個時候他沒有這些話了,我們說這些話來表達。他說我不是和你講過了嗎?就像那個瘋子演若達多,他因為看鏡子一下瘋了,我的頭到哪裡?再一看鏡子,呵,我的頭原來在這裡,不瘋了。譬如這個演若達多,「狂性因緣」:無因而來,「若得滅除」:自己再一看鏡子,這個妄想沒有了,自己分別沒有了,我的頭不在我的身上,這個觀念沒有了。「則不狂性自然而出」,那就不瘋了嘛。不瘋了,人本來不瘋了嘛,所以你說因緣的道理,同自然,因緣和自然兩個相對,因緣的道理不承認自然啊,各種因緣湊攏來而發生的。但是這兩種在印度的哲學啊,我們現在這裡不講哲學,假使講哲學的學理,因緣、自然都是唯物論者,兩種都是唯物論。唯物論一切是講因緣,譬如人的心理起的作用,因受物質的影響起來的,說你怎麼會想?因為我有腦神經。有腦神經,腦神經也是物啊,你那個唯心的心在哪裡拿來給我看?自然,自然在就是這樣,這個自然界的自然,就是科學的自然。所以因緣、自然兩種如果講起來宗教哲學的道理,還是基本上屬於唯物論的。那麼佛在這個地方對於因緣自然,他說這個道不屬於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理窮如是」。這個邏輯的道理,你本身所問的問題就是你的答案嘛,你何必還要問呢?不過佛很慈悲了,怕阿難不懂。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這個文字,在中文在文學的句子寫邏輯哲學的道理這就很難了,我很佩服這位房融先生,公然拿文學境界能夠寫那麼好的科學的理論邏輯和哲學。佛告訴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他的頭本來在這裡,從媽媽生下來就有這個頭,很自然的。 「本自其然」,他本來有個頭,他自己本來有個頭,這是當然的嘛,「本自其然」。 「無然非自」。所謂當然就是自己本來有的嘛,就是這個道理。你看這個文字到這裡一寫很美。再講一道,不然會讀昏了的。因為你們的教育從白話入手,我們從古文入手讀這個書啊,讀到這覺得這個文字用得好,技巧用得好。會讀到怎麼樣?我們讀到好的時候,這個樣子念「本自其然,無然非自。」這個搖頭幹什麼?寫得好,寫得好,這個意思。所以古人讀書讀到好的時候就搖起來,有時候還拍起掌來,好,好,就像一個作文做得好,所以這裡面八個字中國字翻來翻去。他說「頭本自然」,這個頭本來自己在這裡,自然。「本自其然」本來的頭自己就在這裡,這是當然的道理呀。「無然非自」所謂當然就是自己本來有的嘛,沒有哪一個所謂當然不是自己有的,自己有所以叫自然嘛。「無然非自」然就是對、是。這個是自己有的就對了嘛。你有沒有?有。無然非自。 「何因緣故,怖頭狂走」。你假使講因緣,他什麼原因看鏡子裡頭看自己的頭會瘋了呢?會到外面找頭呢?這是什麼因緣?頭本來在這裡,我問你他是什麼因緣瘋了呢?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自己本來有的頭因為某一個因緣、因素所刺激瘋了。「因緣故狂」,不過這個裡頭你注意啊,拿現在人思想有辯論的呀,如果照佛經「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他說那麼為什麼自然會把這個頭掉了?你看世界上有個人自然把頭掉下來,有沒有?沒有啊。你要注意喲,你們尤其年輕做法師做居士的將來注意喲,未來時代像我離開了佛學的立場,我就要提出來問佛了。不然,有,佛說的若自然頭因緣故狂,外界因緣而來,外界因緣的刺激所以瘋了;「何不自然因緣故失」,何以不自自然然因為因緣的關係就掉了頭呢?好,我就要斷章取義了,叫斷章取義,有時候和別人講話我最怕這一主題沒有講完中間抓一點就斷章取義了。因緣故狂:人瘋了並不是自然瘋了,因緣來的喲,我受了戀愛失敗的剌激,或者我頭受車子腦震盪一下,所以瘋了,很多啊,是因緣來的呀。假使這樣問你,你這位佛,請問你這個佛、現代佛,你怎麼答覆?那麼可見你這個話不對呀,世界上有因緣故狂啊?由因緣的關係所以瘋了,如果照心理學測驗下來,這個人瘋了都是有原因的,受了某一種刺激,或者因某一種藥吃錯了藥也可能,無故自瘋的人很多,無故自瘋的人有多少呢?全世界有多少人口?那些都是。至於在瘋子裡頭瘋得厲害的呀,這個可能是別一種因緣來的。所以你們將來注意喲,現代人要懂得現在的科學啊,現在醫學上可以問你。你說不可能有因緣故狂,世界上有許多人發瘋是因緣來的,此理怎麼說?你要把它講清楚了。那麼佛說的道理呀,他的邏輯不在這裡。他說自然頭因緣故狂,自然頭就是我們自己本有的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他說如果是因緣所起的狂,那為什麼不自自然然有個因緣來,失去了這個狂性呢? 「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借因緣」。他說本來的頭沒有掉了,「狂怖妄出」,因為他看鏡子一下迷糊了,哎呀,我怎麼沒有頭了呢?鏡子裡頭有這個人,我到哪裡去了呢?他一下神經了,狂怖:害怕的心理,「妄出」就是妄想。「曾無變易」,他的頭還自然在他的腦袋上啊,沒有變動過啊。「何籍因緣」呢?當然不需要靠別的原因啊,他的頭本來在這裡。所謂頭本來在這裡,頭沒有掉啊!所謂覺得現象,他自己瘋了掉了,他自己也覺得我沒有頭了,這個是他自己心理上的瘋啊,這個身體這個頭沒有掉。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再說你說這個人瘋子「本狂自然」,這個人啊天生就有點神經的,本來就是有點狂,有點神經,自然來的,既然本來有神經。不狂的時候狂的心理又在哪裡呢? 「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其實啊,發神經的人你知道啊,它有一個東西絕沒有神經啊,所以神經的人,你講他你有神經他絕不承認,我沒有。他那個沒有啊,沒有瘋啊,他那個知性並沒有變啊。你注意,這樣你們可以去做心理醫生了,只是很難把他現象變了。所以他說這個頭啊,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如果一個人一旦悟到了我這個頭本來在這裡,剛才是我心理迷糊了、一個觀念錯誤了,所以認為發瘋、不發瘋、有頭、沒有頭,這許多思想觀念,加以許多解釋,落在因緣所生的解釋,或者自然之有的解釋,這一段我們比較講得濃縮很短,如果用哲學邏輯的分析很麻煩了,因為我們中國一般人不大喜歡搞邏輯的,這要專門搞,假設對邏輯哲學有興趣研究的人另外再研究。「因緣自然,俱為戲論」,佛法跟你講一切因緣所生,或者外道講自然而來,這些是笑話。換句話我們再進一步說,所謂因緣所生也是佛說的法啊,《楞嚴經》號稱是了義教,徹底的,我們經題就叫了義。因緣所生法那是不了義教,自然而有這是外道教,當然是不了義。所謂了義教,因緣所生講現象講作用,不是因緣不是自然講本體,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要搞清楚。不然一般人說《楞嚴經》也是外道啊,講常住真心啊,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是講作用講現象,現象作用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沒有錯。講本體是如如不動,所謂因緣乃至佛在上一節講到,所謂空,連空他都批駁了,空也不是,空也是個名詞。那麼佛講到這裡。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所以他說我告訴你,自己只要心中三緣貪、嗔、癡、慢也好,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兩意三緣一斷,即菩提心,自己就醒悟了,就覺了。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注意喲,這又是重點要背的地方。所以怎麼叫得道開悟了,你曉得,真開悟了菩提就是覺悟,真正開悟了,菩提心就是本心明心見性。真正明心見性了,「生滅心滅」,妄想自己斷了,注意喲,你們諸位想學佛想求道,想開悟的,不要倒因為果啊,佛把這個秘密告訴你了。「菩提心生,生滅心滅」,妄想自然頓斷,歇即菩提。你理沒有悟透,光想想把妄想心做功夫壓,不需要用功的,狂性自歇歇即菩提,那麼你說要不要打坐啊,打坐歸打坐啊,坐怎麼樣?坐就坐啊,坐起來兩腿一盤坐在這裡是很好嘛,無功用道蠻好嘛。結果坐在這裡,不要吵啊,我要修道,這一下要證菩提了,那個死相,你怎麼樣會得道嘛,那都是生滅心嘛。然後坐在這裡聽呼吸啊、聽聲音啊、看光、做觀想啊,嗯,差不多,我長得好高啊、好大啊,你快要瘋了。所以「生滅心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無功之功,心心心已歇馳求,紙賬卷雲眠石樓。你打坐也好,睡也好,打坐固然是好,睡也是啊。你睡在那裡三天三夜不動,我就送你個匾給你,證得涅磐。你看你做不做得到,當然不是死了,人還活著的,死了三天三夜不動不算數,右協而臥。有很多祖師睡到的,行住坐臥都是功夫,道家這個叫睡功啊。你看人能夠睡到三個鐘頭你不翻身,動都不動,拿一杯水放在你屁股上,稍稍擺一下就倒出來了不算數。那就得定了,也一樣啊,無功用道,那叫證到。下去會悟道,那你九輩子也悟不了,三大阿僧祗劫也悟不了,九大阿僧祗劫也悟不了,真把理透了,「菩提心生」,一悟了,清醒了就清醒了,「生滅心滅」,妄想自己停了。 「此但生滅」。所以你講因緣啊講自然啊,都困在這個名詞這個現象上,這些都是生滅心、妄想。 「滅生俱盡」。你不要去妄想,把生滅心都忘了,「滅生俱盡」就是說你想把自己心裡頭,哎呀,我妄想太多了,就是念佛也好什麼也好,就是妄想停不了,一般人學佛都是這個樣子。「狂」,你要停它幹什麼,妄想本來空啊,它空你的呀,哪個妄想留住了?所以你把想滅掉生滅心的這個念頭丟掉都放下來,自然「無功用道」。 「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假使你是自然外道,佛叫它外道,心外求法,認為道不要我們修自然來的。比如有些宗教,乃至我們信宗教,哎呀,只要求菩薩,菩薩就會保佑我,只要求上帝,上帝就會給我靈感,這也等於自然來的。都從人得,從他力來的。「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那麼你也可瞭解,那個自然心一明白了嗎?自然,嗨,這個自然來了,生滅心也停了,「此亦生滅」。如果也這樣認為,我自然,這一下好自然,呵這個是道,這個還是意識作用,還是生滅心。有生滅,有生就有滅,不修它就沒有了嘛。「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真正叫自然,就是沒有生也沒有滅這個才叫自然,自己本來有的,另外如果有一個東西叫自然,都不是了。 「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他說我給你做個比方,猶如世間一個東西,「諸相雜合」比如這個菩薩,是木頭、顏色、人工把它兜籠來刻起來一個佛像,諸相:人工,材料,顏色把它膠攏來一看,好莊嚴的菩薩,諸相雜合,兜攏來這叫因緣,「成一體者名和合性」,彼此和合構成,這就是因緣。「非和合者」,不靠很多因素構成的呢,就叫做本然,本來就如此的。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可是所謂自然、本然、因緣和合,這些都是名詞的觀念。所謂本然並沒有一個東西什麼叫做然。所謂叫和合,這是一個觀念,真和合攏來,也看不到一個和合的作用,作用過了,現在沒有什麼和合,也不叫做顏色,這個就是叫做佛像了{聽錄註:錄音73分鐘處此句突然談到佛像,似乎不通,有心者可幫聽聽}。 「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好,佛法在哪裡?說因緣湊合就得道,錯了;說自然會得的也錯了。因緣和合的觀念丟掉,自然來的丟掉,「俱離」:一切都放下,「合然」因緣自然這些觀念都放下,「俱離」。你說放下了就是道了嗎?「離合俱非」有個放下觀念也錯了,有個做功夫觀念更錯了,「離合」都不是。所謂「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這四個角都不對都拿掉,無功用之用這一句才叫做無戲論法,究竟的,不是兒戲不是笑話。佛法就是這樣,講個空還是戲論,所以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如果以了義教來看這兩句話是戲論。緣起性就不空,如果一個懂得邏輯的人,你這兩句話就錯誤,緣起,既然緣起了,可見性不空啊,性空那就不會緣起啊,在邏輯上不對呀。所以此句拿邏輯來一批駁都可以批駁得了的。所以講到道啊,歇即菩提呀,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落在任何觀念上都不是,有一個名詞有一個觀念都不是道。注意啊,到了這個境界很高了,空也空了。 「菩提涅磐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你縱然把這些邏輯觀念論辯清楚,你的教理可以做大師了,說得很通了,真正的悟道,覺性證得涅磐,他告訴阿難,你呀還早得很呢。真正要怎麼樣求證到道?還是要用功來的呀!不是一翻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這兩句話有些人寫日記寫錯了,還是要辛苦來的。他告訴阿難不是你歷劫辛勤修證,要多生累劫修道來的呀,勤苦來的。 「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只益戲論」。他告訴阿難,像你那麼聰明記憶力那麼強,多生累劫也有修持過。阿難是多聞第一,博聞強記,一切佛說的法,在哪裡所講些什麼,他都記得。他說你能夠知道十方佛的十二部經典,十二部不是十二部經啊,就是長句短句,這些很多啊,因緣,這些出世的因緣,都記得。你邏輯的頭腦佛學的道理,清淨的妙理你都懂,「如恆河沙」,你記的學問太淵博了有什麼用?學問越好修道越難。「只宜戲論」,吹吹牛可以呀,賣鐘點費也可以啊,「戲論」,騙騙人的呀,沒有用。只益戲論,戲論就是兒戲、笑話。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瞭。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他說就像你,就揭阿難的傷疤了,像你一樣,佛學講得那麼好,頭腦那麼好,剛剛出去化緣你看碰到摩登伽女,那個眼睛給你一勾,他說你完了,你的魂都掉了,結果你還不能離開摩登伽女這個災難。 「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他說你看,你學問有什麼用?佛學有什麼用?結果還靠我念一個咒子,文殊菩薩去救你。結果你還不如摩登伽女呢,結果她一聽了這個咒語後,她立刻得了三果羅漢,阿難還在那裡賣蘋果呢。摩登伽女當場就得阿那含果了,她比你還快,所以佛法不是理論來的,學識多了,理論多了有什麼用啊?這個道理。「於我法中。成精進林」,這個摩登伽女後來就在佛那裡出家了,當尼姑了,比丘尼,最精進一個人,最用功一個人。「愛河乾枯」,情愛之欲都沒有了,因為她對方沒有這個心,使你得解脫了。如果摩登伽還要纏阿難啊,那個因緣上,阿難還脫不了手啊。佛的秘密也說出來,好在摩登伽對方解脫了,她成道了,她沒有成道啊,阿難就靠不住了,就是說你不真做功夫不修行是不行了。 「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注意喲,學佛的基本。你雖然多生累劫記憶力強、學問好,「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任何一種秘密理論你都懂,他說有什麼用?不如一天放下來真修持,證得菩提,「不如一日修無漏業」,無漏之果,一念不生。怎麼樣做到一念不生呢?就是放下,遠離世間憎、愛,憎就是討厭,愛就是愛得要死。譬如我們常常看到兩夫妻呀,朋友中間老朋友,愛的時候愛得要死,愛其實就是恨了,你討厭,你不要管我,就是憎愛心了。愛得太過了,他就討厭了,所以有時候啊,最好的愛你就多給她討厭,她就會轉來愛你了,你拚命愛她,她就會討厭你,注意啊,不過這是世間法。要真正的得道的人憎愛平等,沒有怨恨、沒有討厭、也沒有愛,平等心,就是放下,隨時修平等心,慢慢慈悲就來了。憎愛是最基本啊,我們人隨時,討厭這個東西,我討厭這個時間,我討厭這個東西,我討厭聽不懂,這個東西真好可是我氣死了聽不懂,這就是憎,哎呀,聽是聽不懂了,可是我還愛聽,這就是愛。所以你看那個蘇曼殊有一首詩做得很好,蘇曼殊並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是詩的境界,蘇曼殊,你們知道啊,那位老同學,「九年面壁成空相,持錫歸來悔晤卿。雨笠煙蓑歸去也,與人無愛亦無憎。」就是這個憎,所以他出家去了,當和尚了,最後還放棄了他的表妹這個愛情。「九年面壁成空相,持錫歸來悔晤卿。雨笠煙蓑歸去也,與人無愛亦無憎。」這個愛憎之念就是最起碼修道,所以佛告訴阿難遠離世間憎愛二苦,注意喲,愛人是苦,愛別人追不到很苦啊。追到了愛他,譬如愛兒女啊,兒女不聽話,那個氣得好苦啊,因愛就有憎嘛,兒女不聽話嘛,愛丈夫、太太都一樣的。有愛有憎就有苦,愛憎二苦,被愛的是苦,愛人的也是苦,討厭也是苦啊,我們討厭那個人偏要碰到,我被你討厭我也苦啊,這都是苦。「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如摩登伽宿為淫女,由神咒力銷其愛慾,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侯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她在佛當場出家了,就得了三果羅漢,與羅侯羅母,羅侯羅母是什麼人啊?釋加牟尼佛的兒子羅侯羅,他的太太叫耶輸陀羅,就是釋加牟尼佛的太太也出家了。他說你看,佛法是平等喔,雖然這一邊是皇妃,釋迦牟尼佛的太太是皇妃嘛,跟他的丈夫來出家了耶輸陀羅。這一邊是最下等的淫女,它平等,「與羅侯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平等平等,他們都悟到了前生、今生一切宿因。 「知歷世因貪愛為苦」。她們兩位都證道了,知道多生累世為什麼變女性呢?當然男性也一樣,不過女性抓得牢一點,抓得牢啊,因為抓得太牢啊,所以多掉了一點就變成女的了,貪愛抓得很牢,貪愛為苦。 「一念熏修無漏善故」,只要一念之間,回轉來怎麼解脫男女之欲,「一念之間熏修無漏善故」。 「或得出纏」,不過注意喲,或得出纏哪,不是說一定得道啊,看你修啊,或者可以跳出愛與苦的纏縛。 「或蒙授記」。或者可以得到佛的授記,授記就是將來成佛, 「如何自欺,尚留觀聽」。注意八個字啊,他說你啊,為什麼還自欺欺人的,光想聽聽看看,「觀聽」光想聽,很好聽,很有意思,多看看,還不肯去真實放下用功。放下就是道,歇即菩提。 我們今天是《楞嚴經》卷四,上一次佛和阿難對話,阿難所提出的因緣生法與自然的道理,那麼佛告訴他大要。我們推開《楞嚴經》,把這個大要向諸位再報告。就是說因緣、自然這是現象,是本體(自性)所起的作用,在作用上,一切的有法,世界萬有因緣所生成,沒有誰能夠主宰的,即非上帝的主宰,也不是佛菩薩主宰,也不是自己做得了主宰的,都由因緣所生。因緣就是自己自性的業力所形成的。 所謂自然,也是現象界一個靜態,靜成虛空。《楞嚴經》有一句話,我們這個萬有現象都在動態中,偶然碰到一個靜態的就形成了虛空的作用。我們一般人認為虛空就是自然,這個觀念也是錯的,虛空與自然也不過是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它也是因緣所生,什麼因緣?靜態的因緣形成了自然的虛空,動態的作用形成了萬有的現象,一個是因緣,自然。現在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菩提道的自體,它本身自性不在因緣也不在自然上。 那麼講到這裡,佛就講阿難,你頭腦好、記憶力強、學問好對於修道沒有用,知識越多、道理越多,障礙越大,所以你懂了那麼多,這些道理不能融會貫通,因為你自己沒有證到,沒有求證,道理都懂了,求證做不到。那麼阿難聽到這裡,上一次做一個結論。現在原文,阿難提出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開始。《楞嚴經》已經到快要講方法。理,自性之理、心性體這個道理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我們大家聽了也懂了。「心包太虛」這個心性自身本來是清淨,本來是圓明的。但是這個道理懂了沒有用啊,我們又不清淨又不圓明,心啊不但包不了太虛,還包不了雞蛋呢。那要怎麼樣去求證它,心何以能夠包容太虛?何以能夠求證到成道?乃至何以能夠明心見性?大家更喜歡的何以才有神通?當然也需要帶一點神經啦,如何去掉了神經求得真正的神通。真神通是大智慧的成就,現在開始講這個道理。那麼我們回轉來再看經典的原文。有些經典上照例的文章我們就念過去了不重複,重要的提一下。 「阿難及諸大眾」,阿難同當時在坐的大家。 「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聽到佛的開示教誨,心中的問題懷疑的沒有懷疑,消除了。「心悟實相」在心裡上悟到實相,就是心性的本體這個作用,這個現象是本來空的,這個道理懂了。 「身意輕安,得未曾有」。馬上覺得身體也輕鬆了,這個思想意識心裡也輕鬆了,叫身意輕安,輕:輕鬆,安:安詳了。從來沒有經驗過的這個舒服,現在覺得身體輕鬆了,意識思想輕鬆了,「得未曾有」從來沒有經驗過的,這一次心裡上有特殊的感應。 「重複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因為太舒服了,想想很難為情又哭了,人到高興的時候就哭了,哭了以後,「重複悲泣」又來第三場哭,阿難好像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他已經哭了兩三場了,這一下又哭了。「頂禮佛足」,就跪下來求佛,長跪跪在那裡合掌,長跪就是老老實實跪在那裡不動,耍賴就是長跪了。磕個頭馬上起來,那就是短跪了,那就不是長跪。長跪就是賴在地上不起來,要注意,所以叫長跪。不然你想學佛我要長跪我就不會跪,等於拜佛一樣大拜、小拜就搞不清楚,就是這個道理。「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他又講,現在他又提問題了。 「無上大悲清淨寶王」。這是阿難恭維的話,讚歎佛。所謂我們學佛好聽叫讚歎,難聽一點就是恭維,再難聽一點送佛的高帽子。佛也用不著戴高帽子,他拚命送,當徒弟的都有這個心情了,自己要想掏老師的東西啊,就拚命的拍馬屁,就是這樣。所以呀,無上至高無上啊,你是大慈大悲啊,你是大清淨的大寶王啊,仁波切,就是西藏話大寶王,那是活寶啊,就是那麼一句話。 「善開我心」。你的教育方法真好啊,總是把我的這個癡心妄想心都打開了。其實他還沒有開悟呢,就是那裡吹,他哪裡開了呢!這是讚歎之辭。 「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就是讚歎佛的教育手法之高明,他說,你能夠用佛、自性佛的各種各種的因緣,各種各種的機會。「方便提獎」,機會教育,方便是各種方法提拔我們、鼓勵我們,就是我們現在教育,希望人家拍拍掌啊,鼓勵鼓勵,就是這個意思。提就是提拔,獎就是鼓勵。 「引諸沉冥出於苦海」。墮落在糊里糊塗的境界頭腦昏昏就叫沉冥。你引導一般糊里糊塗頭腦昏昏的人「出於苦海」,跳出了苦海,還在讚歎。讚歎完了。他要求來了,所以好話不能聽,聽了恭維呀,下面一定有問題的。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這幾句話,雖然是恭維詞,有意思了。他說佛啊,我們現在雖然承蒙「如是法音」,你這樣好的說法,教誨的音聲教導我們,我們已經知道了如來藏這個自性,我們自己的本性就是妙不可言、本來是覺悟的,沒有昏迷---妙覺,明心本來是光明的一片心地,這個心吶,遍滿十方虛空世界,不一定在我們裡面、外面、中間,無所不遍滿。 「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這個心,就是有形的宇宙、太空、一切的星球、一切的銀河系統包括萬有的世界,都是這個心性的本體的功能所包含,「育」培養出來,都是唯心所造的。所以佛法是在西方哲學觀念就是真正純粹的唯心論者。一切物質世界都是這個心包含的,含:包含的,這個功能它包含的,育:是它培養出來的。十方國土,十方:東、南、西、北、上、下、左、右,四方是四個角。整個的太空萬象都是它出來的,這個心啊清淨本來清淨、本來就是妙不可思議的寶貝,非常莊嚴的,這個心本來就是佛性。妙:不可思議。覺:就是大徹大悟了。王:至高無上。剎:這麼一個心的自土、剎土。剎是代表土這個意思:這個「土」字我們講過的,上面加一點,剎度,這個度並不是有形的國土、土地,就包括那麼一個範圍,一個境界。但是 「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他說這個道理我們也懂了,可是您老人家現在又責備我們罵我們多聞無功,聽經啊,研究佛學啊,學的最多沒有用,沒的功勞。「不逮修習。」還不如好好放下來修證、做功夫。修證到要明心見性,他說這個話我也聽懂了。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他說對呀,你叫我們修,怎麼修啊?他說我們現在等於在外面流浪,旅行在外,飄泊、飄零在外面好可憐哪。等於飄零在外面流浪在外面的人忽然等於碰到皇帝,說你沒有房子住啊?給你一棟最上等的國民住宅,當然比什麼什麼大廈了什麼都好。遠山飯店賜給你住了,「賜與華屋」很漂亮的一幢房子。他說不錯啊,你說這個趕快明心見性就成佛,等於你知道了說這個房子就是你的,可是你光是這樣下個命令房子歸我,房證都沒有拿到,開門的鑰匙都沒有,進不去呀!「雖獲大宅」,雖然得到這棟房子啊。「要因門入」,門在哪裡啊?我怎麼樣入門啊?你要給我一把鑰匙嘛。所以阿難替我們大家的耍賴,他是功夫第一。 「惟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他說現在要求佛你不要忘記了你本來是大慈大悲了,先把帽子給人家扣上。你本來很慈悲的了,一定會說的。你再開示開示告訴我們在會大家參加那麼多人,「諸蒙暗者」,我們這些都是頭腦昏昏的、暗暗的、蒙住了、黑暗的,沒有智慧,怎麼樣拋棄了走這個小乘修行之路,使我們徹底畢竟獲得成佛無餘依涅磐成佛之路,無餘就是徹底,涅磐就是清淨莊嚴、常、樂、我、淨,畢竟圓明清淨,這是翻音,自性之體的形容詞。得到成佛的境界,「本發心路」明白了本來心、我們本來的自性,就可以成佛了,這是第一。第二: 「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第二個要求是替我們要求的,不但是我們啊。上面是為同學們,已經走了一半路修行之路這些羅漢們已經有功夫的同學講話。現在為我們這些眾生沒有入門的講話,「令有學者」使這一般新學的同學們、正在修行求學的階段,還在有學位、並沒有達到無學境界的人。「從何攝伏疇昔攀緣」,用什麼方法懾服。注意喲,「攝」:攝就是收。伏:降伏下去,收心,懾服,就是我們講你這個人收心吧,不要亂放,要收個心,把狂心收回來。使初學的人怎麼把這個亂心收攏來。「疇昔攀緣」過去的攀緣心。攀緣心:我們的心啊,凡夫的心就是妄想,又叫做攀緣心。一個思想過了,又想一個。剛剛想到蘋果又想到梨子,想到梨子又想到月餅,想到家裡冰箱裡還有幾個,回去的時候十二點鐘啊,圓明清淨,吃月餅,又圓又清淨,這個就叫攀緣心,一樣一樣亂去想,所以叫攀緣心。攀:象猴子一樣抓東西,一個連到一個來攀;緣就是因緣,連鎖的關係。我們這個凡夫的心就是攀緣心,大家所以念佛、打坐、修禪定,心不能定下來,還不要說明心見性,就是因為無始以來這個攀緣心定不了,阿難講的老實話。本來想打坐清淨啊,不打坐還好,坐起來念佛,哈,那個亂想更歷害。人家欠你當年一塊錢,三十年前都想起來了,三十年前人家講你一句難聽的話,現在一邊念佛一邊越想越氣,就想自己成佛了打他兩個耳光,這就是攀緣心。此心不能收,降伏不下來,這是實際的事。所以修行第一步,「從何」從什麼方法懾服收心,疇昔攀緣,無始以來習慣性的這個攀緣心怎麼把它寧靜下來,寧靜下來這是第一步喔。 第二步「得陀羅尼」,陀羅尼不是街上那個小孩子玩轉陀螺啊,轉陀螺,一個繩子一拉,突一轉,不是那個陀螺啊,那個陀螺就是攀緣心了,這個心永遠在轉。陀羅尼,梵文:總持。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就是陀羅尼。前面在《楞嚴經》上佛也說過的,大中含小,大裡頭包含了小,小中含大,就是陀羅尼。所以我們修淨土,真的念佛的人,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是大陀羅尼,真達到這四個字,再加兩個字,南無,皈依阿彌陀佛,此心就定了收了,攀緣心妄想都不動了,一心不亂。陀羅尼,這就是陀羅尼的意思,總持法門。所以有些密宗教你念咒,這個咒語也叫做陀羅尼。真正的咒語是「嗡(ONG,不是念AN,那是後來搞錯了的音)阿(A)哞(HONG)」阿彌陀佛是「啊」,不是(WO),(WO)是另外一個音,是墮落的向下走的音,「啊」是開發的音。嗡啊哞這三個音,一切的咒語都是這三個音出發的。那麼基本上所謂華嚴字母,一個音聲就可以入道,這是陀羅尼。你們學了超級靜坐,一個咒子五千塊,也是陀羅尼,是不是陀羅尼呢?不管他。隨便什麼尼都可以,山上的泥巴,地上的泥巴都差不多,都叫陀羅尼。所以一個音聲總持也叫陀羅尼,所以一切咒語,譬如你們顯教,實際上沒有顯教,顯教早晚功課的都是密教。所謂十小咒,楞嚴咒等等,都是密教的咒語,都是陀羅尼。十小咒裡頭一個小咒抓住了你就行了,就是大家不能得陀羅尼。所以他說。 注意喲,阿難已經把修行之路都講出來了,先告訴我們怎麼收心,收心收好了,把過去攀緣心妄想停止了,停止了就住在一念。所以佛說修定的人,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專一,一念專一就成功了,得定了。大家道理都懂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甚至你們說守竅,你真守竅也行,你一邊守竅一邊噢,守到這裡,然後屁股動了,肚臍動了,腸子動了,那就不是陀羅尼了,你竅在這裡呀,你怎麼守到丹田去呢?又守到背上去了呢?可見還是不能專一。那也是個方法啊,並不反對呀,那就是佛說的十念裡頭念身,守竅啊等於修白骨觀,就是念身。修氣脈也好啊,你說修明點就是一個明點呀,修拙火,你做不到啊,都在那裡亂搞,都是攀緣心,因此不能得陀羅尼。所以阿難已經講完了,已經是告訴我們一條明路了。所以把攀緣心先求收心、攝伏,然後把攀緣心停了,得到陀羅尼,專一,由專一以後慢慢開悟,所以由定生慧入佛知見。證入佛所知道的、所見到的,知是知見是見,證入佛的所知,我們知道了;證入佛的所見,我們見到了,這叫入佛知見。這是他三步要求,這三步要求已經把修證功夫講完了。你先要收心,收到心了以後,把過去攀緣心妄想停掉了,得專一陀羅尼。專一以後,心打開了,由定生慧,進入佛的境界,什麼境界?佛-----心也,證入自心清淨圓明境界,入佛知見,這三步講得很清楚了。阿難理論上都懂,就是功夫還沒法子,所以他現在要求做功夫。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把這個話要求說完了,他還跪在那裡,長跪喲,不是現在我們長住在那裡,他是長跪在那裡,為我們跪著的。然後五體投地,磕了一個頭,再行了一個禮。「在會一心」站起來退到他的本位上,在這個楞嚴法會上坐著。合掌一心很清淨,「佇佛慈旨」佇就是等,等佛開口慈悲講出來佛法的旨意旨要。這一段敘述,這個文章叫敘述體,要注意喲,學中文,敘述把一件事實的經過敘述一翻,講清楚了,這就是敘述,描寫這個經過,當時什麼現場,這就是當時的錄影,現場怎麼經過。那麼,現在佛要開始講法了。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佛當時聽阿難說了以後,要求了以後,佛真是有些可憐,跟他學的這一般人,在會的這些人,包括大阿羅漢,已經有成就的;緣覺辟支佛,緣覺叫辟支佛,中乘的辟支佛;聲聞,羅漢分好幾等得道的、走了一半路的,中國的禪宗祖師們叫他們擔板漢,走路啊背一個板看一面,空的看到了,這一面有的還沒有看到,所以叫擔板漢,背板走路的。聲聞、緣覺這些擔板漢,中國佛法也叫做自了漢,只管自己一個人打坐清淨就好了,因為世界太苦了,我趕快要走要跳出來。只管求解脫,只求自己的解脫,沒有發菩提慈悲心,不敢入世的,只敢出世的,是半吊子,擔板漢還是客氣的。所以佛當時同情可憐與會的這些緣覺聲聞們,對於菩提心、大徹大悟這個心未自在者,沒有得到大自在的境界,大自在豈止解脫而已,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雖然入世,此心早就出世了,不出也不入,一切自在。 「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佛當時說《楞嚴經》這個法門,已經顧慮到我們了,我們都在他慈悲的籠罩中。所謂我們佛教經常說,你要發心啊,發心就是發明自己的心地,要發明心地就是發心。所以我們要懺悔也是發心,那叫做發露懺悔。我們要注意這個發字,什麼叫發心?發就是你本來有的,可是你自己沒有把它開發出來,要你自己把它開發出來,所以叫做發心。等於麵粉一樣,本來它就會發面的,你放一點酸味呀,它就發了,這個面就鬆動了,叫發心。他說,你們現在決定了,不走小路了,發菩提心,發無上菩提徹底的覺悟,明心見性。菩提心,真的明心見性了以後,他的行為自然發起了大慈大悲,就是菩提心。一個體,一個相,一個用,用就是悲心大悲心,也是菩提心。 「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他說你們現在決定發菩提心了。真的嗎? 「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你們對於學佛這條路,那麼你們對學佛之路,如來的自性之道,妙不可言的三摩地,三摩地是梵文的音,翻過來三就是正,我們中文「正」的音。三摩地就是正受,定慧,怎麼得定,怎麼樣定中發心開了智慧,也可以講真正得定真正得智慧的那個正受的境界,叫做三摩地。所以佛學的名稱,也有解釋三摩地者,什麼叫三摩地?定慧等持,定和慧兩個平等。光定,打坐定來什麼都不知道,那就沒有慧。慧:還有智慧的境界來,光有智慧容易散亂了也不行。光有定容易昏沉也不行,昏沉太過了就墮落了也不行,智慧思想太高了散亂了也不行。所以定也半斤慧也八兩,八兩是不是半斤啊?一樣,這樣兩個合攏,半斤對八兩剛好一斤十六兩,丈六金身,十六是圓滿的,二八就十六,是圓滿的,所以叫做三摩地者定慧等持。但是這條修行之路很困難啊,佛說你們不生疲倦,你不要半路後悔倒退吧?多得很哪。說我決不會,啊,我寧可下地獄,我到死都不會,你罵他兩句他就滾了,向後轉了,就生了疲倦了。所以這句話注意喲,說你們真的嗎?不生疲倦?沒有後悔?決不倒退?一路修下去?好,那麼你要修啊,我告訴你修行之路,佛很嚴重提出來喲。 「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你要開始修行求證佛法之路,打坐容易呀,打坐有什麼難?兩個腿一盤,那個死相一裝很容易呀,這個沒有什麼稀奇了。坐起來在幹什麼這個難了,你坐起來我要念佛,念佛怎麼念啊?念佛何必打坐?阿彌陀佛誰也曉得念,你真念到一心不亂做不到啊,專一這一念就不動做不到啊,對不對?打坐盤腿也容易啊,盤起腿也不發麻,心也不亂,而且很舒服,越坐越想坐,永遠不起來,哎喲,那個妙不可言不容易呀,妙不可言做不到的啊,真做到妙不可言那個境界是妙修行路,那才妙了,神妙而不可思議你做不到。所以他說啊,你要修行等於我們做工一樣,做生意一樣,先看清楚了,投資要向哪裡投資啊?你要知道啊,要做工一樣,你先要把工具選擇好啊,外形打坐容易,內心在幹什麼?他說你應當「先明」先要明白「初心二決定義」剛剛發起要修行,剛剛要開始求覺悟,他說有兩個東西,兩個方向,兩個方面兩種決定性的,那沒有還價的呀,不二價,決定性的你要搞清楚。 「雲何初心二義決定義」。什麼叫初心啊?剛剛開始第一步,開始做功夫學佛就是求證。「雲何初心二決定義」,這怎麼講呢,這兩種初初發心剛開始要用功,這兩個目標需要認清楚。 「阿難。第一義者」。講到這裡要慎重,又叫他名字。阿難,你注意,就是這個話,你要注意。這個不是形而上的第一義,就是我們現在的話話,第一點。他說兩種你要認清楚。第一點是什麼呢? 「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落為同為異」。注意喲,大家真要注意嘍,《楞嚴經》講到這裡,完全講方法論了。就是修行的方法學佛,現在開始都很嚴重。他說你們啊,想拋棄了不走小乘的路線,「捐捨聲聞」捐就是丟掉,捨去了、拋掉。聲聞乘、小乘羅漢的路不走了。「修菩薩乘」菩薩就是梵文的菩提薩埵,我們中文把它簡稱菩薩。菩提就是悟道、覺悟,悟道了不象羅漢們悟道了自己就開溜,離開世間不管了。菩薩不是,大乘,自己悟道了,自立立人,自度度人。所以薩多就是有情,對於這個世界是有情。佛和菩薩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情人,我們可以說什麼是佛、菩薩?------大眾的情人。因為他不捨離任何一個眾生,由於眾生不成佛啊,自己不願意成佛,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世界上最深最厚的有情人,所以誰是多情人啊?佛與菩薩。所以叫做菩提薩埵,覺悟有情。也可以說他是負責了師道的莊嚴的人,自己悟道了,負責師道的莊嚴,不做皇帝也不做老百姓,專門以教化人以智慧教育人家,幫助人家成就,走的師道的路線。 我們講中國文化三道,君道:領導人,領導天下老百姓走上康樂安定的社會,君道。臣道:幫助領導人使社會富有、康樂、安定。另一道就是師道:釋迦牟尼佛、孔子、老子,甚至於東方的(不是西方的)耶穌教化了西方,穆罕默德,五大教主都是東方人呀。這個要注意了,西方朋友們請原諒,這是老實話,五大教主都是東方人。這些人教主們走的就是師道的路線教化眾生,不捨離任何一個眾生,所以叫做菩提薩埵。 走大乘之路是很痛苦的,犧牲自我入世的。所以多情是很痛苦的喲,多情要愛一切人,大眾的情人,很難做啊,愛了這個受那個埋怨,愛了他她埋怨,愛了她他又埋怨,那很痛苦的,你要受得了,所以叫菩提薩埵。他說你要修菩薩乘就是大乘,走大路的,然後進入佛的境界成佛,佛的所知所見。 你想學佛啊,應當審觀,第一步,你仔細反省自己、檢查自己,審觀:反省自己檢查自己一個問題,什麼問題? 「因地發心,與果地覺落為同為異」,什麼叫因地發心?我們沒有成佛的人,我們大家都是佛,因為我們本性就是佛,所以在因地上講一切眾生都是佛,你可以稱每一位朋友叫他是某某佛,他姓張,張老大佛喔,姓王,王老大佛,王大姐佛,男的是公佛,女的是母佛。在密宗稱呼不同,公佛稱勇父,女性的佛稱勇母,那麼密宗還有呢,男性的東密稱明王,孔雀明王,譬如說,女性成佛稱明妃,這是東密。密宗到了大乘密宗之道就承認女性同樣可以成佛,一切明妃佛母都可以成的,因為人性自性平等,此中無男女相,為什麼女性不能成佛啊?那是顯教半吊子的話,非了義的話,了義的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自性平等。 這就同別的宗教不同嘍,別的宗教講上帝只有一個,他可以做上帝,我們只能做鼻涕,不能做上帝。佛教是佛與眾生心、佛、眾生三性平等,只有佛教,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所有文化,這個就是佛最偉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三樣一樣,自性是平等平等。不但你可以做上帝,我也可以做上帝,上帝做錯了就要下台,他的功德圓滿他就去做上帝,天地也可以明選的喲,你功德錯了就要下來了,天人也要墮落,所以佛教最平等。那麼所以我們大家都是因地上的佛,也可以說都是因地上的菩薩。所以有些同學們我們這裡有一位姓隸的同學連我都叫她隸菩薩,她說老師怎麼可以啊,我說你本來是菩薩嘛,因地菩薩嘛,沒有錯。我也可以叫你是朱皇帝李皇帝嘛,張皇帝都可以啊,因為凡是中華民族的國民年滿二十歲以上,都有當皇帝的資格,不過你功德沒有圓滿,所以你還是老百姓而已嘛。皇帝和老百姓人格是平等的呀,職業不同啊,沒有說當皇帝長多一個頭啊,都是一樣的,此法平等,只有佛法才是平等。所以呀,稱一切眾生都可以稱菩薩。像我們當年學佛啊,寫信寫給朋友同學的信,稱他菩薩某某大士,大士開士就是菩薩的意思,梵文叫菩提薩埵,中文就是開士,開悟了的人,觀音大士了不起最偉大的成就的人,也可以寫啊。那說哪一位錯了?因為每一個都是因地上的菩薩,這是第一個因。第二個因,就是說我現在打坐要學佛。 所以有些人經常來,要來學打坐,我說你為什麼?我為了身體健康。我說你到樓上去,我找一個同學教你,那當然不是學佛的嘛,他是自私自利,為了身體健康長命百歲,他不是來學佛的。如果說我為了身體健康,氣脈打通,那也叫做學佛?那我就得學哭了。你倒學佛,我倒學哭了,我的媽,這個目標,因地發心都不對嘛,動機不準確。動機就是「你為什麼學佛?」我要瞭解我的生命本來,我為什麼做人?我從哪裡來做人?爸爸媽媽沒有生我以前我在哪裡?我死了到哪裡去?究竟有沒有前生?有沒有後世?我要大徹大悟。」這個嘛,閣下如果那麼說啊,我兄弟就很高興了,此人還有點人味,可以教一教了。不然說你為什麼學打坐?哎喲,我念佛念不好啊,我身體不大好啊,我好像情緒不安哪,我說你等著,我給你找一個人,因為我不是明師,我給你另找明師來教你。所以我幾十年,現在講了你們學樣我就知道了,在沒有講以前幾十年來碰到多少人來問道學佛的,一問啊,十個,不多,總有五雙都是這樣的答話,一問動因就錯了,就下去了,在考試卷上打了零分了,沒有用。說你為什麼想到這裡來呀?我想到這裡修修。這裡修個什麼?我還不知道呢。那何必到這裡呀?你們注意啊,這樣來的,所以在我的影像上已經啊,聲聞都不聞了,就下去了。所以要審察自己,你要審察觀察你的因地發心,你動機為什麼來學佛,這是第二重的因地。 第三重,你要審察自己現在要動心、動機要學佛,要明心見性要成道,是不是這個心起用的?這個心同將來你證果了成了佛或者成了菩薩那個果地,有因必有果呀,這個心同將來成佛那個心是一個還是兩個?這個問題你先要搞清楚啊。所以你要成道,你要修道,你要學佛,拿什麼來修?當然我的答覆,拿心來修。那麼佛說我要問你,你現在這個初因剛剛動機,要修道要學打坐這個動因是這個心嗎?這個心,成了佛也是這個心嗎?是不是這個心?是的,就狠一點嘛,不要又想說又不敢說,就是這個心。那麼佛說你何必學佛啊?你已經成佛了嘛。你怕?下一句,不要怕,佛說你要先搞清楚啊。換句話佛講的這個問題以邏輯來說問題本身答案已經在裡頭指示我們了。這個指示是什麼呢?因地發心即果地覺,因地的發心就是證果的那個東西。就是果地的覺性,因地發心即果地覺性。要注意喲,我們先答在前頭,那麼佛沒有講出來。這個秘密是我現在指出來。我給他加兩句,我這樣一講如果佛老人家在場,他老人家就笑笑,就閉口你講吧他就不講了。他問阿難你要想修行,你們要注意啊,開始審察、觀察、反省你自己因地的發心,這個發心動機這個心,與將來證果得道的時候證果,與果地覺大徹大悟那個心是一個,同樣的?還是兩個,還是不同的?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注意喲,大家,這是佛說的。什麼是生滅心?就是我們現在講話的,聽話的,思想的、感覺的,知覺的都是生滅心。所謂見、聞、覺、知,我們眼睛張開看得見的,耳朵注意能夠聽得到聲音,身體注意能夠有感覺,我們不看也不聽也不感覺,閉起眼睛思想那個是知。見聞覺知,簡單的,這個四種作用都是生滅心。怎麼叫生滅心啊?就是攀緣的,一個連一個一個連一個的,我們講「現在」,就是生滅心,現在就過去了,所以我說你們注意喲,你們念佛怎麼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六個字,六個生滅心,念了南字,「無」字,「南」字過了,「南」生了,一生了就滅了,過了,「無」又生又滅,「阿」生了滅了,它像那個電一樣,它像水上的花紋一樣,它像一切的花開花落一樣,它像水泡一樣,一滴下來就消了,生滅心。我們現在的見、聞、覺、知、思想都是生滅心,等於你們要打坐,不要吵,我要打坐,我要修道,噢,不要吵啊,我要修道,嗯,坐好了不要動,自己也告訴不要動,嗯,這下對了,嗯,糟糕,又在亂想,噢,好好,又亂想了,這都是生滅心。你在生滅心上轉來轉去,他說世界上的人,學佛基本就錯了。 「若於因地」一開始修以生滅心為本修因,都在這個生滅心上,想我把這個心定住不動,或者我這個心想一個佛,想一個光,我的心想一個白衣觀音,噢,跑了,跑了,白衣觀音沒有了,又來了,哎呀,影子不大清楚,想她的眉毛,怎麼沒有嘴巴沒有看見啊?都是生滅心,所以佛像都觀不起來,不是念佛法門。你想得定這個心是生滅心,它說世界上人學佛就基本錯了,這個工具,方向錯了,因地上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認為這個是修行的根本, 「而求佛乘不生不滅」,佛法到了最後所謂大徹大悟,是不生又不滅,怎麼叫不生?怎麼叫不滅?這個道理都沒有搞清楚。自性是本來不生不滅的呀,你現在拿這個妄想的心來修行,求那個不生不滅之果,佛講了四個嚴重的字「無有是處」,沒有一樣對的,你們修行的方法都錯了。不是我說的,我是假裝的,佛說的啊,這句話很嚴重啊,四個字「無有是處「,你們統統沒有對的,都錯了。世界上哪個人不用生滅心來修道啊,念佛也是生滅心,觀想也是生滅心,修止觀也是生滅心,修禪定也是生滅心,不管你什麼境界,有個境界也是生滅心,都是意識上的起動,所謂生滅心是有起有滅,有生就有滅,修它做做功夫就有,不做功夫就沒有了,這就是生滅心。道是一個不生不滅,它永恆不變的,那叫做道啊。認為道還是修得來的話,不修就沒有了,那還叫道?那道不值價,因為這個道真正的菩提不生不滅,修它也多不起來,不修它也沒有少,等於這個虛空它永遠在這裡。你蓋了房子虛空並沒有減少,拆掉房子以後虛空也沒有多出來一塊,它本來就是虛空,是不生不滅的。他說你動機先把這個道理先搞清楚才好修行啊,如果這個動機搞不清楚,一切由生滅心來修啊,無有是處,全錯了。 諸位那我們怎麼辦?那我們只有嚎了,只有哭了,那你說叫我怎麼辦?怎麼辦?涼拌,真的是涼拌,你就是上座也好,下座也好,放下就放下,佛在前面講過啊,狂心自歇,歇即菩提,我把求道的心、成佛的心、升天的心、功德的心一切都放下就很對了,就歸到不生不滅去了,它上面和下面兜起來的呀。佛在前面上次不是講過狂心自歇,歇即菩提。大概廣東話,閩南話有這個字,像我們家鄉土話叫你休息一下不叫我休息,歇一下,歇一下,歇就是休息。狂性自歇,就是放下休息,歇即菩提,真一切心休息下來就是那個境界了。所以呀,佛說你不可以用生滅心來修啊,用妄想攀緣生滅心來修不對呀,第一個很嚴重講四個字,「無有是處」,都錯了。「以是義故」以這個道理,他首先下來一個前提,原則告訴告訴我們了,大前提不可以生滅心來修,不可以用妄想攀緣心來修,放下一切妄想攀緣,不生滅處才可以入道。「以是義故」,以這個大前提、大原則之下這個道理。 「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這是一段非常邏輯的,大前提大原則講了。下面引申這個理由,發揮分析這個理由,他說你,告訴阿難你應該「照明」你要看清楚看明白,「諸器世間」器世間這個名稱我們講了很多道啊,這個地球上這個物質世界裡頭的東西,我們現在這個生命活在這個物質世間裡頭嘛,物質世間「可作之法」,這個物質世間是有形有相啊,我們這個茶杯,茶就是茶,水就是水,茶葉泡上開水就變成茶水,物質世界都是可做之法,茶葉泡開水,就叫做茶。茶嘛,就可以喝,就可以飲了,都是可作之法,這是物質世間。他說你看清楚啊,這個世間上有為「可作之法,皆從變滅」。沒有一個東西永遠不變的呀。譬如我們喝茶,哎喲,真好喝呀,這個茶真香啊,等你將它咕嘟嚥下去了就變尿了,到了喉嚨以下腸子已經到膀胱變成尿了。世間一切東西沒有不變去的,這都是生滅法。他說你要注意觀察,世間一切都是生滅法,換句話說你的思想、你的感覺、你打坐做功夫,昨天那個境界有沒有?今天掉了。今天做得不好啊,沒有昨天好啊。老師啊,我有一次那個三年前啊,那個真好啊。我說現在呢?現在再也不能來了,我說慢慢回到三年前去找吧。這不是笨字下面加個蛋?有什麼辦法呢?那一切世間可作之法,有為,皆從變滅,一定變去了,變去了就沒有就沒了,這是當然的呀,生滅法就是這樣,物質世界有為的東西啊。 「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他說阿難哪,你看這個世間,凡是可做之法,要發財,發財幹什麼?一定會用完了嘛。所以我不是常告訴你,有許多人做生意來和我談,老師啊,你給我看看這個生意可不可以做啊?我說可以啊。怎麼樣?不賺錢就蝕本啊,沒有第二條路的呀。你說我中間停留不賺錢又不蝕本,停留又不賺錢又不蝕本已經蝕本了,精神、時間、力氣都耗進去了。所以世間的事情來問問運氣,不成功就失敗;生病來問我,不活起來就死掉;那還問個什麼?其他都是騙你的話。世間事情都是生滅法,變壞的,對不對?有些朋友說我再有三年,我把事情了了,我就好了。我說好了怎麼樣?就來跟你修道。我說跟我的人多得很,講了幾十年,我後面看看半個都沒有,我自己也不跟人走,我也不跟自己呀,今天活著明天還在不在都不知道啊,這是生滅法不相干嘛,你不生不死不是這個形象啊。昨天在一起吃飯的,有個同學好幾個月沒有看到,他說老師你怎麼精神越來越好?我說真的啊,算不定你明天就看不見我啦。他說「不會不會」,沒有這回事的,這個肉體啊生滅法,靠不住,真的呀,要看清楚這個世界的生命。所以你說三年以後我要了,你永遠沒有了的事。所以佛法有一句話:汝今休去便休去,算了現在就算了,我還等明天再算了,你算不定夜裡就沒有你了,若覓了時無了時。汝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要有這個氣派才能學佛,不然就免聽楞嚴了,越聽越楞,楞頭楞腦的愣,就是這個道理。「世間之法誰為不壞」,你看世間的法哪樣東西不變去了?都是無常的、不永恆的。但是佛說,你要注意喲,你看看這個虛空會不會變壞了?會不會爛哪?只有這個虛空沒有變了,什麼都在虛空裡頭。你說一個原子彈假使下來,整個的地球就毀了一半,人類就完了,一顆原子彈就完了。但是會不會毀了虛空啊,乃至把地球整個的炸平粉碎了,會不會毀了虛空啊?佛法在這裡,注意喲。所以他說阿難你要先認清楚。他說一切都會壞的,都會變去了,所以沒有叫做成功的,人世間人看不清楚,哎,我成功了,你成功了?下一句啊,你就沒得戲了。走的時候什麼都沒有帶走,都要變壞了,都不是你的。所以講到人生境界,古人的詩啊,是羅隱的「採得百花釀蜜後,為誰辛苦為誰忙,」講蜂子,人就像蜜蜂一樣,一天忙忙碌碌。世界上生物最勤勞的就是蜜蜂,一天到晚飛出去採花,結果做成蜂蜜以後,你看可憐吧,蜂蜜誰吃啊?我們在吃,蜜峰自己都吃不到,人生都是如此。採得百花釀蜜後,為誰辛苦為誰忙?這個人生境界就是這樣,說我為兒女忙,兒女才不管你呢!當然,最好還是愛愛兒女不錯的了,話不能那麼講啊,要講回來。佛說這世間一切東西都會爛壞了,但是你看你總沒有聽說虛空哪一天爛了、發霉了吧?總沒有吧? 「何以故」。什麼理由呢?這是佛自答自問, 「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因為虛空不是人造出來的啊,本來就是虛空啊,因為它本來空,所以永遠不會變壞,只要人為造出來的東西,乃至神為,不但人力的東西會變壞,不管是人力或者神力,由生滅法造出來的都會變壞的。虛空不是人為也不是神造的,自性本來是空的,它不會變壞的,「空非可作」。我們注意喲,大家注意喲,因為你們打起坐來,我要空,我要空,我有個空的境界。老師啊,這一堂非常好,我說怎麼好?「我覺得有個空啊,」你那個空我知道,不過那麼大,那是意識境界造出來的啊。感覺到,四面八方,嗯,空空洞洞,好舒服啊。你的就那麼大,我都量過的,還用工程尺來量過,這還是意識境界,下意識想像的虛空的投影。告訴你們,真的啊,要注意啊,不是真的虛空。所謂真的虛空,虛空無相啊!哪裡有個形象,哪裡有個境界呢?所以狂心自歇,歇即菩提,放下就放下,放下還有個樣子啊!如果說我放下打起坐來,啊,我好放下啊,這樣叫弓腰駝背,不叫做放下,放下就放下。所以虛空無相,空非可作,你瞭解了這個道理呢?「由是」你由這個道理就懂了,這個虛空啊,從開始到後來,它沒有變掉。那麼佛說,佛又進一層分析,佛說你懂了這個了,懂了虛空了。他就露消息給我們了,叫我們修行第一步,上來就是空,不用生滅心。他沒有講啊,我在出賣釋迦牟尼佛,叫稗販如來,我現在稗販當小販子出賣他。他這句話沒有講,所以密因。換句話他告訴你方法,你用生滅心來,不對的。我把生滅心一放,上來就虛空,虛空就是虛空,虛空沒有理由,就好了。要注意啊,不過佛沒有說。佛在這裡又再分析,他說那麼你懂了。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他說現在大家我們注意啊,不只告訴阿難,這就是我們大家的毛病,他說我們這個身體啊,我們摸摸看這個身體呀,那個地方硬一點的,叫什麼?骨頭啊,骨頭就是四大的地大。 「潤濕為水」。口水啊,眼淚啊,心裡頭血啊,這些是水大。 「暖觸為火」。我們身體有溫度,有生命存在就有溫度,這就是火大,不是脾氣大。 「動搖為風」。我們身體很靈便,身體很靈敏,這就是氣,風就是氣,叫做風大。所以我們中醫叫身體不能動、麻痺了叫中風,就是風大,氣不能動了。氣不能動了,所以血壓就不對了嘛,水大也不對了。四大,地水火風,他說你這個身體就是四大地、水、火(暖氣)、同生命之氣元氣在動,四大。這四大普通叫做四大,變成我們的身體以後,這個生命,佛叫什麼名?叫做四纏。四種這麼纏起來,把我們纏得很牢,所以我們的生命的那個精神的生命一到了娘胎裡頭,給那個一轉轉進去入胎了,父母兩個在那裡工作,然後那個生命在動搖,一動搖我們靈魂在旁邊「啪搭」給它一吸,吸進去了就轉,做豆漿一樣做出來這個身體,然後哇,哭著生出來,活到現在還沒有解脫。就給它纏住,這四大。你們修氣脈的你研究研究看,佛在《楞嚴經》裡講得很清楚喲,氣脈之說就是四纏。 「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他說這四大,我們這個生命,血液在循環血液在走,這個心臟在跳動,細胞在新陳代謝,人體裡頭工作忙得很哪。你們看過生理衛生吧?至少看看那個電台有廣播,有播這個電視的,身體裡頭的功能一天到晚忙得很哪,是個大工程,這叫身體工程。像我們打坐坐在這裡,它四大在裡頭忙得很呢,心臟還是在咚咚打得很好,細胞也在新陳代謝,呼吸在裡頭呼啊吸呀,都很忙啊。我們覺得我在修道很清淨,你清淨個屁,它這個四大在裡頭才忙得厲害呢。注意喲,佛在這裡講得很清楚,這叫做四纏。你就解脫不了這個身體作用,我告訴你,把你都困住的。他說所以這個四大這個生命活在這裡這個肉體生命這個假相活在這裡,這是媽媽的蛋和爸爸的那一顆蟲,兩個細菌跑進去,然後把我們一攪攪住了。然後我們對這兩個老人家幾十年的恩情也報不完好可憐啊,所以這個事情不能幹。我想想來生絕不經過娘胎,這十個月旅館當時以為玩玩的,住進去不要緊,結果住了十個月旅館,又是二十年輔助,他們兩位輔導員老人家,現在越想越難過,一點都沒有還他們帳,這也不好受啊。所以下次大家投生來,蓮花化生,絕對不要經過娘胎,受不了,這個租金太貴了,你曉得,還不起這個賬。而且有了這個肉身就給它纏住了,不得解脫啊。所以修道要跳出這個肉體很不容易喲。這個肉體你就跳不了,四纏,那麼這個四纏纏著了,「分汝」把你那個本性本來清淨的、本來是圓滿的、本來是妙不可言的、本來是覺悟的、本來是光明的那個心哪,給這個裡頭,這個四大的物質的作用在纏繞在轉動,把你分散了那個作用。分到眼睛上所以它會看,分到耳朵上會聽,分開那個功能到皮膚細胞它會感覺,分到思想裡頭它會思想。「分汝湛圓妙覺明心」,所以變成我們眼睛會看,耳朵會聽,身體會感覺,思想會觀察,就把你分散了,本來一個圓滿的東西分散了。 「從始入終,五迭渾濁」。從父母未生以前到生下來,一直到現在到死到未來。五迭:地、水、火、風、空。空:虛空啊,身體裡有空啊,有五大中了,地水火風摸得到啊。地水火風摸得到,鼻子有空大,耳朵有空大,後面下面兩個有空大,腸子裡有空大,身體細胞與細胞之間也有空隙的喲,所以我們講針灸的扎得下去啊,空大。我們覺得皮膚怎麼那麼緊啊?你再緊再緊,拿到化驗台上一看,這個細胞與細胞之間這個空間還很大啊。地水火風空,有相的。這個五迭,五種迭攏來在纏在繞在攪起來,攪豆漿那麼在攪,越攪越髒,所以我們思想越不能清淨,身體也不能清淨,所以你想打坐求到腦神經清淨,你沒有那個定力,你休想!佛沒有這樣說啊,所以我們可以想一想。 「雲何為濁」。怎麼越來越髒? 「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我們的自心本來清水一樣,它本來是清淨的呀。 「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佛在這裡秘密都講了,我們心本來清淨啊。你兩腿一盤,坐起來,曉得我想求清淨,心本來清淨。你清淨不了是什麼東西呀?現在知道了,你後天這個生命這股業力在轉動,你這個業力停止不下來,你就清淨不了,你就沒有辦法。看你用什麼辦法轉它?所以他說阿難哪,我們的自性本來象清水一樣,本來這個水這個自性是清潔的呀,水沒有髒的啊,水之所以看到髒,不是水的本性啊,對不對?是那些泥渣、垃圾污染這個水的現象,所以水變成髒了。水的自性它本來是清潔的,對不對?是不是這樣?我們的自性、人的本性本來是乾淨的,所以我們中國文化孔子啊,這些聖人「人之初,性本善」。拿佛法來講,人之初,性本淨。所以淨土,哪裡是淨土啊?自性就是淨土。可是我們現在後天淨不淨呢?善不善呢?即不善也不淨。那是後天的習氣,包括了生命、生理的這個作用,五大的作用。「即彼塵土,灰渣之倫。」,倫就是這些等等。「本質留礙」這些物質的東西把水性的本來的清潔啊,攪成一個亂的現象。但是你注意這一點啊,佛的比喻高明得很啊。水給灰塵攪成渾了,你說水渾了沒有?水性沒有渾啊,還是清潔的喲。只是水那個現象變成渾了,你只要不亂攪呢,那個澄清慢慢一靜下來,那個物質的染污一澄清下來,水性它還是本來清潔的,對不對?是不是這樣?所以在灰土中水性也本來清潔,因此你們修行不要怕自己昏亂,你只要久定久清淨久坐必有禪,就是清淨來了。他老人家秘密都洩露了,不過我把它挖來的,販賣他,因為他是開公司中了,我是做小生意的,在這裡賣賣,如此而已。 「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注意這八個字啊,「二體法爾」首先解決一個名詞,什麼叫法爾?中國的佛學自己造的名稱,不是翻譯,因為我們中國有一個自己本有的文化老子,老子講「自然。」不是現在科學的自然,自然也不是印度外道的自然。老子講的是自己本身當然如此,所以稱為自然。自然這個名稱中國有。那麼佛經翻譯如果借用了老子這個自然就不對了,第一印度有一種外道叫自然外道,佛經如果用自然變自然外道了,所以佛經不用。第二到了中國來,如果說自然一用變成了老子變成道家了,也不好,不用,因此另起個名叫法爾。法爾,法,就是佛法。爾:就是這個樣子的。所謂就是這個樣子,就是自然的了。所以這是名稱上變來變去,如果你講自然,哎喲這是外道,那是道家的,如果你講法爾,噢,佛法好高明啊。實際上都是受人家騙,這些都是名相,不相干,與自性不相干,不過要說明。說「二體法爾」,哪二體啊?生滅與不生滅,清淨與渾濁,都是二體相對的,不管是清淨,不管是散亂、混亂,不管是生滅或者是不生滅,「二體法爾」,起用就亂,靜下就清淨。所以動則易亂,靜則易淨。一動就易亂,多靜,所以必須要練習禪定,靜下來就自然清淨。所以生滅與不生滅,二體法爾,一動它就亂,你看到亂其實亂也有清淨,亂中就是清淨;你說清淨呢,清靜本身就有動能,動能從清淨來。所以這個二體自然如此,「性不相循」哪,他兩個作用這個性能,這個性是講動靜、生滅與不生滅、清淨與混亂它本身的性能,彼此不相因循。 「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泥巴在這裡可以障礙別人的呀,一碰到水啊,泥巴溶解了,不能障礙了,因此泥巴就溜開了,化學起作用沉澱到底下去了,泥巴失去了留礙,把泥巴放下去。那麼水呢,也給你害了,丟了一把泥巴下去以後啊,這個水本來乾淨的,因為泥巴一下去,水就看起來渾了不清潔了。不得了喔,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謂,太陽所照之下,一切聖人他是第一聖人就是佛。什麼人說法都沒有他說得高明,他把我們修道做功夫都告訴你了。這兩句話你們去想想看,要去參哪,要去悟啊。你的自性清水一樣,他說有人自己把泥巴一丟下去,泥巴一丟下去,好,泥巴不是泥巴水不是水了。「容貌汩然」,水不稱水、泥巴不稱泥巴,這叫什麼?髒水,對不對?注意喲,佛在這裡面頭秘密喲,髒水裡頭有沒有清淨啊?它清淨自性喪失了沒有?對,要抓住這個,就差不多了,你快要成佛了,快了,我沒講你現在成佛啊。這樣那個水就叫做髒水、濁水。他說可憐啊,你們這一般人學佛啊,你先要把這個髒的水清理了再說,你現在地水火風,身上這個生命中間,地、水、火、風、空「汝濁五重」。所以你打坐也好,念佛也好,修行也好,你不能得定,你沒有找到自己那個本來不生不滅清淨地方下手,你用這個妄想心來下手,你全盤錯了。他說這個是你第一個要把自己弄清楚的地方,所以《楞嚴經》我經常說它是個科學性的東西喲,要特別注意喲。至少它是個理論科學,絕對要搞清楚啊,包括物理的,包括哲學的,這個要非常注意,因此我在寫《楞嚴大義今釋》以前,我說《楞嚴經》佛法什麼?佛法是宗教、哲學、科學,但是它又不是宗教,又不是哲學又不是科學,它又是哲學又是宗教又是科學,這樣高明的一個東西。我們特別要注意,現在他講兩種原因只講了一種。 現在再重複一下上次的重點,上次是佛快要講到如何修證,修行證果,就是說我們學佛修行修道,什麼是道?什麼是菩提道?佛道?那麼上面一路下來,是說「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就是回到本來自性的真佛。那麼這個自性本來就在,我們沒有掉了,就是現在被染污了,被髒的東西沾的太多了,如何把它洗煉乾淨,恢復本來的自性。現在正提到這裡。那麼,他說要修行有兩個先決的條件,上次就講到第一個先決的條件,下手修行認清楚一個目標,什麼目標?我們自性本來清淨,本自清淨,周遍十方,本來是不生不滅的,那麼為什麼我們現在要去修它呢?而且怎麼樣去修呢?所以這個動機這個動因第一因非常重要,動機錯了,那它的後果完全錯了。所謂「因地不真,果遭迂曲。」這個動因不對,譬如我們要修理一個電線,把電接上,結果我們拿個咖啡壺去熬咖啡,那完全不對的,永遠接不好電線的。那麼這個道理,上次講到一切眾生之所以錯誤求佛法,平常我用我的話來說,一般人都是以有所得之心,做生意一樣,拜個菩薩要菩薩保佑,趕快保佑我發財,保佑我長命,保佑我什麼,那保佑得多了,以有所得心求了無所得的果,是背道而馳,這就是背道而馳,與佛道菩提道是違反的。所以佛提出來,第一因不要錯。那麼上一次的結論,我們看到原文的這一頁就知道了。上一次的結論,瞭解了自性本來清淨,比方一杯水一樣,水性本自清淨,之所以動亂是因為水裡頭加了、接受了很多的染污的東西,泥巴啦,塵渣。只要把塵渣泥土澄清下去,那麼恢復的是自性的清淨,上次就是講這個道理。 現在開始講時間、空間的問題,我們學佛不管你顯教、密宗,哪一個宗派哪一種方法,大家在修持的人都脫離不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這個觀念忘不掉,甚至打坐還選一個方向,面對東方,東方是甲乙木是生氣方,會長生不老,那北方就沒有人住了?都會死人啊?把這些方位忘掉,把時間忘掉,不要坐坐看看表,打坐三十分鐘了,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菩薩,那很夠本一樣,這些觀念都不行的,都要忘掉,現在開始這個。那麼佛再說。就是下面第二個問題來了。 現在解釋我們這個時代,這個世間。我們現在講佛學的時代,是像法到末法的交換的階段,因為佛過世了,留下來佛的遺像、經教還在,所以叫做像法時代。將來到末法時代什麼都沒有了,連佛經都會淹沒了的,那麼剩下的只有淨土宗、密宗,其它的沒有了。經文象《楞嚴經》,照佛的遺言最開始沒有了,第一部經典將來世界上沒有了是《楞嚴經》,最後來先走。所以我們還有緣看得到,今天在這裡還可以看它,應該自己對自己很慶幸。現在他講末法像法這個世界叫五濁的惡世。我們修淨土宗,《阿彌陀經》上經常提到,髒的,這個世界太髒了,有五種的髒,劫濁,命濁,煩惱濁等等,下面都有,現在不一個一個說了,注意大家,自己在本子上講到哪一個濁要點把它畫好。 所謂劫,我們普通講劫數,中國貫用的名稱稱為劫數。這個劫同樣包括我們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個氣節,那個節字同樣的意義,就是說宇宙在旋轉,宇宙這個旋轉到某一個階段,等於說只能夠轉圓圈,一劫又轉,又是一劫再轉,就是過節的地方、轉彎的地方,謂之劫。那麼我們的文化,滿一年的時間,五天叫一候,三侯一氣,六候一節,一年十二個月,七十二個侯,二十四個節氣,這是二十四氣節,十二個氣,十二個節。譬如我們過幾天是秋分了,秋天這個到一個階段了,這個是一年的氣節。那麼現在佛所講的劫數就大了,有大劫、小劫之分。我們已經講過的啊,大劫那就很嚴重了,風劫,火劫,水劫,地球毀滅與形成,這是最大劫,水火風三大劫。小劫:在這個地球存在這個人類歷史的演變有小劫,刀兵劫:戰爭;瘟疫:各種怪病都來了;水火,這是小劫。那麼這個劫數啊,嚴格講起很難說了,劫數無定,要我們中國傳統的看法,人類的文明以十二萬年為一個階段,那麼現在還是正在中間的階段,快要走下坡路的時候,將來人類的物質文明越發達,精神文明越衰落,文化越低落。修道將來是個笑話,人為什麼要修道啊?那是神經病。以後是這個時代,這個是見濁,見就是思想觀念很髒的。現在他提到時間的問題,劫數。這個地方要注意啊,尤其是我們學佛修道求證的,佛說你看到整個的虛空遍十方界,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間的問題。虛空就是虛空,虛空無所不在。譬如我們牆,現在擋了好像看不見空間,你把牆挖開一個洞,空又來了,空並沒有喪失,牆也擋不住。所以虛空遍滿十方世界,十方,是東、南、西、北加四個角,上、下,就是十方,整個的都是空間。 「空見不分。」注意啊,我們自己古文字翻得太好了,很簡化。空:上面空是指虛空,見:就是我們能夠心理上看得見,抬頭一看,噢,這是空啊,虛空啊,今天天上空中這個月亮好啊。空和見:虛空是物理作用啊,見是精神作用,「空見不分」注意喲,我們抬頭眼睛一張,這裡有空、沒有空就看見了,那麼見還不只眼睛看見,心也看見,我心裡空空洞洞的,空、見他兩個不分的,心物一體的。注意這一句話。我們把原文重複一道,「汝見虛空遍滿十方界」,他說你看到虛空遍滿十方世界,一講虛空,心物一元的,空與見幾乎不可分離。 「有空無體,有見無覺」,這麻煩了,這八個字,空與見不可以分開喲,首先一個原則抓牢啊。但是注意啊,大家覺得《楞嚴經》所以難辦啊,第一它是個科學性的求證的佛法,所以這個時代啊科學文明越進步,《楞嚴經》的價值越高,它分析得很清楚;但是它又是個文學性非常高的,一個科學性的求證的方法-----佛道變成文學化,這太難辦了。尤其現在我們這個教育啊,從老師好、老師早、老師不得了開始的,就是什麼都看不懂了,自己不懂自己的文化。「有空無體」怎麼講呢?有空怎麼叫無體啊?你說我看到了,有個空就沒有體,沒有體有個什麼?沒有體不能洗澡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怎麼講呢?我看見了沒有感覺了,假使照現在的白話入手,就是這麼看法了,對不對?依文轉義嘛,中國人都會認得中國字啊,有邊的認邊,沒有邊的認中間都差不多了,那麼解釋就糟了。「有空無體」:你真覺到已經我空了,我現在在空的境界,有一個空不是空了,喪失了空的體。注意呀,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當我們看見東西的時候,那個自性本能那個功能啊,在看見作用上,那個體找不到了,本覺自體找不到了,大家都曉得在用上找一個道的體,道的根本,不知道那個根本道體起了作用的時候只有現象只有作用,體在哪裡?在作用中。譬如現在我這個是手,手比方是體,現在我手在幹什麼?手在拿一個毛巾,那麼這個手在哪裡呀?手在用中。你手在幹什麼?拿毛巾。你手到哪裡去?手在握拳拿毛巾這個現象上,所以體中就是用,用中就是體,不曉得我講清楚沒有?不懂的話,不是大家的錯,是我的混蛋。注意,就是你們多用心研究一下。「有空無體」,空也不守啊,有個空的境界已經不是道了。有見無覺,你說我看到了,看一亮晃晃,打起坐來,哦,放光啊,差不多了,神通的第二號要來了,神通的第二號就是神經。注意啊,那就是有見,喪失了本覺的自性。 「相織妄成」,我們自己不能明心見性,就是把現象界的東西抓得太牢了,物理世界影響你心理,心理又影響物理,這兩個相織,織布一樣交叉攏來,已經分不開了,妄想構成這個世界。相織:注意這個「織」字,古人用的一個字都不能亂用,好像織布一樣,密密麻麻把它織得很緊變成一塊布,每一塊布都是一條絲構成的,那麼多絲把它織緊了變成一塊布拉不開了,所以我們不能解脫。時間、空間的觀念把我們的心意識捆綁住了,不得解脫,佛說的妙得很啊,文字也妙,所以「相織妄成」互相交織交互的變化,妄想境界成立了,這個是第一重,是第一重的關係。我們所以不能成道是這個關係,這個關係是什麼呢?第一個名為劫濁。這個世界時間與空間綜合攏來叫做劫數,所以劫數難逃,在劫難逃,就是這個劫。那麼佛在這裡解釋得很清楚,這個劫數的道理就是時空的觀念。尤其注意我們現代人,現代人不管講人文科學、物理科學、自然科學等等,自然科學包括物理科學,最要注意時空問題,時間與空間。同樣的修道的人也是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不得解脫,你沒有辦法。哎呀,我今天念佛念了五千聲啦,我修法念了多少咒子啦,好像在銀行存款一樣,不談證道。只能夠說你在學佛的,不錯,那就是給你培養一點善根,不能說你不在學佛,是在學,培養善根而已,叫做熏習善根。那麼真談見菩提自覺之道,距離得太遠了,所以要注意,這是第一重,時空觀念你不能解脫,第一重名為劫濁。第二點: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見濁就是說我們思想觀念。見濁,就是你這個人沒有見解,現在很少用這個話,我們年青時候聽到老輩說你這個孩子毫無見地,用佛家的話就是見地。後來慢慢就是見解,現在又是說沒有思想,再到現在沒有頭腦,將來大概沒有腦頂骨,不曉得怎麼講了,反正時代言語會變的,見地就是見解。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學佛第一個道理要具見,見解思想高了,下手就高。等於像你想發財,發到一億美金以目的,賺不到或者賺一塊錢美金了;你說思想是十塊錢目標嘛,永遠就是那個小兒科,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具見要高,具備這個見地。他說現在我們先要留意自己啊,第二重見地的錯誤,所以不能成佛。他告訴阿難我們現在這個肉體呀,肉身,你注意他中文用「現摶」,我們這個肉體啊爸爸媽媽合作攏來的,什麼做的?揉麵粉一樣揉攏來的,骨頭啊是地大;血呀、口水呀水大;身上的熱能火大,氣風大,四大,現摶,搓麵粉包餃子那麼包攏來的,摶攏來的一陀。胎兒在娘胎裡頭就是那麼一陀。剛剛生出來,小貓那麼大,軟的兩個指頭都不敢抱,那很軟比豆腐還軟,就那麼搓攏來的一個肉體。「汝身現摶四大為體」,是生理作用也是物理,那麼中間有個精神作用,見聞覺知這四樣。能夠看見東西、耳朵能夠聽聲音,覺:感覺,身體能夠感覺內部舒服不舒服,外面空氣好不好,有感覺,知:知道,有思想。生理跟心理兩種結合攏來,現在叫做一個人,或者一條狗,一個生命。他說你的身體,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因為有實質的身體嘛,所以「壅」就把你堵住了,「留礙」留在這個身體,所以我們的思想只能在這個身體內部想,我們看一個高山頂,好美呀,上去?不能一想就上去呀,因為我們有阻礙,思想馬上到了那個山頂,可是肉體到了很困難,要慢慢準備了登山工具登山鞋,爬個五天六天才到頂,有障礙,身不得自由。所以心想高飛呀,飛不起來,心可以飛得起來,身體留住,這個就是身體的業力把你牽掛住了,「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有了這個肉體後,每一天在這個痛苦中。水多了,生病了,四大地水火風,大者大類,每一大類可以生一百一十種死亡的病,所以我們身體四大構成,大體有四百四十種立刻可以死亡的病,由四百四十種加演繹病更多了。 比如我們覺得感冒、流鼻涕沒有什麼了不起,那照樣可以死人啊,人的生命很脆弱的。流鼻涕就是水大出了問題,水多了嘛,石門水庫放水了,堵住了,裡頭感冒涼著了。牙根痛,火大、風大。我們以前小的時候鄉下,現在你們沒有看過,有一種女的拿一個筷子捉牙蟲嘍,拿個筷子在嘴裡,牙蟲一大堆都出來,實際上牙齒真有那麼多蟲嗎?可是你說她玩假的啊?牙齒弄了是會舒服一點,這一套本事現在沒有,失傳了,中國莫名其妙的科學,所以有它的藥,所以以前講牙齒痛是風火蟲牙,蟲蛀了牙,牙周病,或者發炎了。身體內部隨時在水火風,譬如說中風了,或者血壓高了,這是風大的作用;土:就是風癱了,走不動了,腳都抬不起來,土大生病了,越老了骨頭硬了,土大不靈光了。這四種,以中國醫學來講,受外界的影響,寒溫暑濕,天氣太冷、太熱,夏天是暑天了,春秋是溫天溫和的天,水邊濕度太高濕氣太重了,都影響我們的身體。「地水火風旋令覺知」,因為外界的影響,與裡面地水火風物理的變化,生理的變化,使我們自己會感覺到,覺:感覺。知:知道。嗯,我這個膝蓋頭發酸哪,哎呀,我背痛呀,腰酸哪,鼻子不通啊,耳朵發癢啊,都知道,香港腳發癢啊,越捏越舒服啊,那個就是這個道理,地、水、火、風,氣不通。「旋令覺知」。旋:是圓周性的,旋轉,它不定的,不定,它在轉動,這個生命隨時在變化。「相織妄成」因此互相組織互相交換,妄想成立,就是第二點叫見濁。這講什麼呢?見濁,所以我們打坐,哎喲,氣脈通了,哪一部分氣脈動通了,噢,我已經到哪裡了,那個穴道打通了,噢,三脈動七輪啊------見濁。這是生理的變化沒有什麼了不起,你即使做到放光動地,修到了頭頂上放光人家都不要買電燈泡了,你也不算成佛,所以古代的祖師告訴我們:頭頂有光猶為幻,雲生足下未為仙。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我們這個意識思想範圍,你的心中「憶識誦習」,注意喲這四個字。憶:我們人能夠思想,回憶,回憶種種。昨天的好菜今天還在想,過去的事情現在還在想,當然好事在想,壞事也在想,某人罵你一句,你一輩子都恨他,意造惡業,好的在回憶,壞的也在回憶。識:意識裡頭種種的分別的作用,分別是非、善惡、好壞、美醜等等。誦:連考啊都要背來的,嘴裡要念得出來,尤其我們讀書啊,過去都要念,背得出來,背得出來叫誦。習:習慣。我們後天這個生命生下來,經過各種環境的教育、家庭的教育、社會的教育、人生的經驗,加上各種的習慣等等。 「性發知見,」那麼由這個習慣性的作用,發出來所知,這個知:知識的範圍。見:看到或經歷過的經驗。知識的範圍或者人生的經驗。 「容現六塵」注意呀,為什麼用這個「容」,相貌就叫容,面孔叫做面容。在中文在這個地方,就不同了,容作虛詞用:或者、也許,假設的,乃至說假使。「容現六塵」,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感觸)、法(意識思維的法則),我們因為這個生命生下來習慣性養成了,隨時隨地包含自己偶然的偶發性的各種境界。譬如某一個地方山水看過很好看。聲色,人生都在聲色裡。你說某一個朋友好不好?漂亮不漂亮?真漂亮,漂亮是色,講話又好聽,她又講些好聽話給我聽,很多迷湯給你灌,聲色場中。所以我們人生你看,大家我們在這裡沒有什麼玩的,你到夜總會去呀,好的看,好的歌聽,聲色,所以聲色就是玩弄人家的。色、聲、香、味、觸、法叫六塵,就是外境的景象,我們習慣性會記憶起來,所以經過某一件事情永遠忘不了,這就是貪嗔癡的癡,癡迷,永遠忘不了,這六塵境界。 「離塵無相,離覺無性。」八個字,換句話離開外境界以外還有什麼現象呢?我們覺得聲色場中乃至一切物質的環境,這個就是現在乃至西方的心理學所講的,人的心理都是受物質的影響而來的。我們吃慣了梅子,曉得梅子是酸的,所以想到梅子嘴裡口水就出來了,唯物的心理作用,這就是離塵無相,離開外界了,沒有這個現象。所以有許多人,譬如說有毛病的時候,看到人家流鼻涕了,自己慢慢越小心自己也會流起來了,因為他心理上有這個觀念。受外界的影響依他而起的,所以離塵無相,離開外塵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相。「空」空的地方沒有相,空是無相,沒有一個境界,沒有個現象。「離覺無性」離開四大所構成的習慣性的心理的反應以外,沒有另外一種現象可以存在的性能。這不是講明心見性的性,沒有它的性能,也沒有其它的性質存在,所以諸法無自性,一切有為現象都沒有自己永恆存在的可能,所以叫諸法無自性,所以「離塵無相,離覺無性」。可是凡夫眾生並不瞭解這個道理。 「相織妄成,」心理作用和物理外界作用互相結合構成了妄想的思想、妄念。這個第三個重點就是我們的煩惱濁。那麼大家現在學佛打坐,之所以覺得很煩惱,妄想停不了,沒有追根。現在佛替我們在說明,幫我們在追根,這個煩惱妄想怎麼來的呢?就是由於你憶識誦習來的,你不曉得它自性本空,所以老是留戀過去。尤其我們老年人在一起講話,老年人沒辦法談話的,真沒辦法,一提我當年如何如何,哈,一講,我講了你聽到吧,講一百次還是那一句話。學那個小孩講話,你逗小孩子:「伯伯,講個故事給你聽,有一個警察,」,明天又是「伯伯,我講個故事給你聽,有一個警察,」永遠如此,跟老年人也是如此,只講過去,過去還有什麼講頭啊?過去已經過去的嘛,你當年怎麼樣,你當年狗屎,你當年是個鼻涕,當年媽媽抱你豆腐一樣,這沒有什麼可講的,可是人很留戀過去。青年人呢?幻想未來,我將來怎麼樣,你將來怎麼樣我現在看不見哪,空話。所以人都在那裡自己騙自己。青年人追求一個幻想,幻想會不會變成事實啊?也許你變成事實我已經死掉了,我也看不見,所以也不要吹了。老年人講我的過去,你的過去有什麼意思啊?過去已經過去了嘛,由此看人都在欺騙自己。所以妄想本空,煩惱本來空的,煩惱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就是這個話,用不著你去空它的,如果你再不站起來更是庸人自擾之,對不對?就是這個道理。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這是一幅好對子)。「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什麼叫眾生呢,就是我們講現實世界,就是社會,現在觀念叫社會、世界。那麼佛經是眾生世界就代表了這個社會,人類社會一切,乃至其他生物的範圍,生物的社會,也就是眾生。他告訴阿難什麼叫眾生濁?他說你看: 「汝朝夕生滅不停」。我們這個思想,見聞覺知,看見的、感覺的、知道的這個思想感情,早晨起來到晚上不曉得變了多少,生滅:這個思想生起,那個思想來了,前面過去就滅掉了。生滅:豈止朝夕啊,一剎那之間這個思想的生生死死變了多少?生滅不停,所以叫我們注意喲,像我們剛剛《楞嚴經》開始講到現在,前面講過的都忘了,丟掉了,生滅,滅掉了過去了,聽了,知道了,生了滅了,現在第二句話來又生又滅。所以他說你要瞭解自己朝夕之間生滅不停,這個妄念境界。那麼下面兩句最美的文學: 「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我們所知道的知識範圍,所看到的所能夠思想的,都想把握這個世間的話,今天賺了一百萬,明天想一百二,後天一百四,而且賺了都屬於我的財產,都屬於我的,什麼都是我的,都想留到,這個人的慾望都想抓住。「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抓得住嗎?世間一切本來空。「業運每常遷於國土,」業力、果報,運就是劫數。我們講命運這個運就是這個運,也叫命運也叫氣運。什麼叫命運呢?運就是轉動的,運就是動、行動。昨天、今天、明天,所以叫運,所以算命的叫免災。一年當中今年運氣好不好?這叫運。你要真算命的話,年有年運,月有月運,那麼一天呢,每一天也有日運啊,一天還有時運啊,這個時間好那個時間不好,這樣一來呀,你不要活了,真懂了算命你不要活了,下一個時間不好,這個時間好,不好你去睡覺啊?你不吃飯啊?所以這個就是業運的道理。這個世間一切本空抓不住的,但是一切眾生啊,「知見每欲留於世間」,只想抓住,只想停留,只想不要變去,可是天下事都變去了。「業運每常遷於國土」,國家也在變,時代也在變,社會也在變,天天在變,沒有不變的事,變掉就是無常。我們說這個人這個朋友好久不見,一問他已經走了,所以「業運每常遷於國土」,它遷流不息。可是呢,一般凡夫眾生不知道,就在這個環境的變化中啊,命運的變化,命運就是業力,業力的變化不知道。 「相織妄成」自己抓到想要求有的留住,所以知見理想和命運剛好衝突。所以有財無命、有命就無財那必然的。所以我們經常說有些同學們會算命,算什麼命啊?呆定了的,你書讀得好不一定會發財,他財發得多不一定學問好。他比你長得漂亮他就命苦一點,你比他長得醜鈔票多兩個,都拉得很平,沒有什麼了不起,各有前因莫羨人。所以古人這幅對子我常講的,很好。欲除煩惱須無我,人怎麼樣除了煩惱?真做到無我空了就沒有煩惱了。你說他怎麼比我好?各有前因莫羨人,不要羨慕人家、也不要嫉妒人家,只希望別人好,這就是學佛的心腸。我不好,苦一點沒有關係,你們大家好就好了,那才是可以學佛了。所以人都看不通這一點,因此相織妄成,彼此矛盾構成妄想,這是第四重,名眾生濁。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一切眾生,這個生命染污都是很髒的。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這是命,個人生命這個命,你們要去算命,現在釋迦牟尼佛在給我們講算命的大原理了。他告訴阿難,你們自己不瞭解,「見聞元無異性」眼睛看見的、耳朵能夠聽的、鼻子能夠呼吸、身體能夠感覺的作用絕對不同。感覺不能聽啊,我們這裡有感覺啊可是不能聽聲音,眼睛能夠看見可是不能聽,有差別。沒有差別,是一個東西,它接受了眼睛的反應就是看,接受了耳朵的的反應就是聽,接受了身體的反應就是感覺,接受了意識的反應就是思想。所以你們自己不瞭解,「見聞元無異性」作用不同,是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叫做心,也叫做性,「元無異性」,本來是一個。 「眾塵隔越,無狀異生。」塵就代表物質,在肉體的生命上代表生理,因為生理的機能不同,眼睛是看的,耳朵是有個洞洞聽的,眼睛有個玻璃體的能看的。「眾塵隔越」,腳是這樣,手是那樣,不一樣,生理機能不同,所發的作用不同。譬如這個電一樣,電是一種,電通過了這個燈泡是發亮光,通了擴音器它就發聲音,通過了電風扇它就吹的是風,通過了冷熱器它是冷熱的感覺,電源是一個。學佛修道就找這個電源。「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無狀就是沒有理由的,狀就是狀況,各種情形。他告訴你沒有什麼兩樣,它的根本電源是一個,因為透過的機器不同,我們有六根,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腦子,腦子是意識作用。「無狀異生」因此你搞不清楚根本的道理,你被六根六塵所困了,你覺得眼睛的看見同耳朵的聽見好像是兩個東西,實際上都是一個,根根是一個電源。 「性中相知,用中相背」,性中:理論知道它的本性。一般研究佛學的人啊,佛經讀得好,把佛學講得好,講得頭頭是道,那就是口頭佛,那麼禪宗就叫口頭禪,講的都對,在理性上知道。那你把眼睛當耳朵用行不行啊?如果真經過修持,經過修練的時候就會做到啊,六根可以互用啊,那鼻子也可以當眼睛看啊,是可以做到啊。有些人天生的也做到,世界上很多,有些人天生做到啊。譬如現在有一種科學來試驗,有許多人把眼睛蒙起,統統把它蒙起,用牛皮蒙起,布還靠不住,用牛皮統統蒙好,黑板上寫字叫他認,他拿手認字,一認沒有錯。乃至換了顏色的筆,這個是綠色的筆紅色的筆寫也看得出來,這很多啊,不少啊,那是天生。那麼你說這個是神通啊?那種叫報通,就是說前生這個人修持過,修過定,在某一種定力發起過的,這一生會這個東西,報通。修道修成功的叫神通,那叫修通了。這就是神通的一種,其實人神通並不稀奇呀,人的精神本來通的。為什麼不能有神通呢?注意啊「眾塵隔越」不得神通了,本來一個東西嘛,「無狀異生」。所以懂了道理了,學識高,理論高的人,「性中相知」在理性上都知道,啊,這都是一心的作用啊,然後學了佛,阿彌陀佛,不要生氣啊,這是業報啊,業報啊,不要生氣,空的啊。你打他一拳,格老子,你空不空?哎喲,你怎麼打我啊,你這個人沒有道理啊,我告訴你那是好事,到他那裡就不空了,勸人家容易啊。「性中相知,用中相背」,一起作用的時候完全不能用了,講起來滿口佛話,我是最怕的,一臉佛氣,一身的佛相,一看人就合掌了。一開口滿口的佛話,那很可怕,那比真佛來可怕得多了,所以性中相知,用中就相背了。「同異失准,相織妄成」,該在同處去瞭解一體的地方他不能瞭解。所以我們大家說度眾生要無緣之慈,同體之悲,要無我相啊,要慈悲人家。講起來比唱都好聽,做起來哎喲那就免談了,說起來下面話就不好聽了。所以這樣矛盾相織妄成這就是第五濁,叫做命濁,這個生命不正,不是正命而生,就是八正道的正命,是邪命而生。換句話不能順自性之自然。他說這還是屬於第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的第二點就是修行要搞清楚;第一點不要認錯了,以有所求的心求一個空果,證得自性空的果,以生滅心來開始修,拿妄念、妄想生滅心來修,他說根本就錯了。這個道理呢?為什麼構成這樣錯呢?因為被時間空間觀念影響了,無始以來受這個影響了,而且時間空間的觀念加起來,互相綜合就變成了五濁的生命,世間就是物質世間同精神生命五重的障礙了,有五重叫五濁惡世。世就是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界就是東、南、西、北四個角上、下方位,合攏來叫世界,他說這個世界五濁的把你障礙了。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圓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這一段很重要啊,佛告訴阿難你們修行都錯了,都是用平常我們這個分別思想的妄想生滅心來修,念佛還記數,一個佛一念又想求到往生西方求生淨土,又想這樣、那樣,妄想多了,以為自己,我念佛了,沒有其他的妄想,一肚子的妄想,都是生意經。然後念了幾天,哎呀沒的效果,我還不如學密宗吧,密宗沒有效果,還是禪宗好,搞幾天不對不對,我看看回來還是淨土好,再搞搞搞搞幾天,淨土哎呀又不對了,又去搞別樣了,永遠都是生滅心。 他告訴阿難,你現在要想,一個普通人使自己生命上能夠看見能夠見聞覺知這個心理的作用「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想得道,證得一個菩提道,菩提道就是涅磐之果。涅磐之果,悟了就是叫菩提,悟到了以後進入這個境界就叫涅磐。這個涅磐是什麼意思?我們普通翻成寂滅,好像什麼都沒有。那麼中文有許多簡稱也叫老和尚圓寂了,死了就叫涅磐了,那完全錯了,人死了那是生滅法,涅磐是不生不滅之法,自性本來不生不滅這個叫涅磐。所以得了道的人,常樂我淨,不生不滅謂之常,它本來沒有生過,當然也沒有滅,但是並沒有個東西啊,不是物質的東西;它才是極樂的;它可以說無我之我是為真我;它是真正的淨土,唯心淨土,所以常樂我淨。但是常樂我淨,你說所以我要修道啊,現在又錯了,知見錯了:常它是長生不老的,它是永遠快樂的;那才有個我呢,那個我是不死的我;那是乾乾淨淨的、白白淨淨的,臉上都不要洗,身上都很乾淨,那完了。樂也不是世間的樂,這個我不是世間的我,這個淨也超越於世間,它比你想像中的更妙、更美也可以,他說這個是道之果。那麼你們現在就想拿見聞覺知:念個佛,或者打個坐,練個氣功,觀個安那般那,聽出入息一進一出,修個白骨觀,或者念個咒子等等各個法門多得很,想進入道的境界,他說告訴你呀,你先把方法弄清楚啊,你想要快快的成就啊,先把目標弄清楚。 「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你要研究一下,我們這個生死的根本是什麼?大家現在認為我們現在是活人,其實啊,再過幾個鐘頭我們都是死人,今天已經死了,一睡覺的時候這一天死掉了。我們唸唸也在生死,晝夜是個小生死,一晝一夜,晝夜就是白天黑夜之間了,一念之間生滅就是一個生死。我們坐在這裡身體上這個細胞新陳代謝,隨時都在新陳代謝都在生死中,所以生死在一念。普通認為了生死,哎呀,打坐坐得好啊,走的時候還會說偈子喲,還會耍花樣,叫了了生死,了生死就是了現在當下一念,最重要,這是根本。你把現在的生滅心,不管它,並不是停止它, 「依不生滅」,我們的自性本來是不生滅的,這個是重點了,我再給大家講講清楚一點啊。不過我沒有本事講得清楚,因為我沒有得道,亂講,你們要真聽啊,因為我亂講你真聽你會悟道。我可沒有道,真的喲,我這個話真語者,實語者,我絕對沒有道,你們有道。所以好好聽,現在不要看我也不要聽我,把眼睛閉上聽。真的,現在我在講話,你眼睛閉著不是聽清楚了嗎?這是生滅心。你知道自己「我現在他講什麼聽得很清楚」那個是不生滅的,不曉得你懂不懂?不懂我就收回,等於我沒有講。你坐在這裡,你看我在講話,你眼睛閉著都聽得很清楚啊,聽得清楚這個是生滅心啊,但是在這個生滅心聽清楚這個中間的作用,有一個知道自己現在聽得很清楚,他講的什麼,那個沒有動過,那個是不生滅的自體,你注意喲,你抓住這個就恭喜你了。我沒有道,你不要認為我懂這個啊,我是亂講的,可我亂講,你不要亂聽啊,你真聽就有辦法了。他說你要學佛第一步,抓住這個以不生滅「圓湛性成」,剛才我講的那個作用,你聽也聽到,閉著眼睛,聽到是生滅心,你也同時知道自己聽到,那個沒有動搖過,那個東西是圓滿的,無所不在。「湛」乾乾淨淨,像清水一樣清極了,所以講話聲音它都聽得見,它自己一點都沒有動過清淨的。「圓湛性成,」那個自性就是這個樣子的,那個聽聲音的自性啊,觀音法門那個自性它本來就是圓成實相,圓滿性澄。 「以圓湛旋其虛妄滅生」你注意喲,你保持這個境界清清湛湛,「湛」很清淨,你就是這樣保持,你也不要用個心去保持,哎喲,我現在懂了一點,哎呀,糟糕,等一下下課不要掉了,就糟了,這又是妄想生滅心,不要起這個生滅心,你就很自然,隨時都有,乃至你坐車也有,走路也有,做生意的時候,賣豬肉一邊剁下去一刀,然後多少錢,三塊錢,趕快拿來,那個還是清楚的。那個湛,湛然自性,清清湛湛,所以《楞嚴經》阿難不是第一句話,「妙湛總持不動尊,」清湛的,那麼你保持自己這個清湛的自性,「旋」注意這個旋哪,它會倒轉來,回轉來了「旋其虛妄滅生」,倒轉、逆轉,倒轉把這個虛妄生滅,你只要保持這個清淨,等於一杯水一樣,你擺在那裡不動嘛,慢慢那個泥巴沙子都沉澱下去了嘛,佛告訴你就那麼簡單,他是傳法給你喲。也不要你唸咒子,也不要你念佛,也不要你練氣功,他說你就那麼保持這個,「旋其虛妄滅生」慢慢慢慢這個心又亂,亂就比較靜一點,靜一點慢慢慢慢減小一點,水一樣慢慢「伏還元覺」,注意四個字喲。慢慢慢慢那個泥巴沉澱伏下去了,沉下去了,都沒有了,妄想煩惱都沒有。你不要歪起個眼睛在想,這一想又是煩惱了,見濁。哎你不要想嘛,叫你不要妄想偏要去想,「嗯,這是什麼道理呀,」完了,見濁。又把你攪亂了,叫你不要濁啊,不要髒啊,湛是乾淨,清清淨淨。「伏還元覺」這個沉渣子煩惱一伏下去以後,本來自性、本覺自性就現前了,就會明心見性了。 「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注意喲,佛在這裡完全傳給你了的喲,釋迦牟尼佛親傳的喲,你不管密宗啊,顯教啊任何的宗教,我們本師是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上佛法的本師是釋迦牟尼佛。所以「得元明覺」,那麼你把這個沉渣子,煩惱沉澱,這個清淨下去了以後,慢慢就明心見性了,你可以得到元明覺。元:是本來的自性,光明的、本覺的,那個是不生不滅自性,那麼你基本啊,初步學好了,學佛的第一步,「為因地心」,你先要認清這個,入手才沒有錯。這個因地心拿到了,你慢慢天天練習,行住坐臥,也照樣做人做事喲,並不是叫你不要做人,哎喲,我拿到了這個,好像抱到了個金娃娃一樣,一天到晚抱,抱緊了會抱死了的,放鬆了會飛掉的,這個東西很怪喲。你就也不抱緊也不放鬆很自然的,做人還是做人,吃飯還是吃飯,此心永遠保持清明。然後嘛,這個是功夫了,功夫,什麼叫功夫?以這個因地,第一步加上時間加上練習,加上慢慢慢慢修行到家了,「圓成果地修證」,可以證果了,證佛的果。低一點證個菩薩果,再差一點也得個羅漢果,再沒有得個梨山的蘋果也可以呀,總有一個果吃嘛,你不要搞了半天沒的果,這是圓成果地修證。下面告訴你這個方法是什麼?所以你什麼都不要用心,什麼法本師釋迦牟尼佛已經把法教給我們了。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注意喲,這一段諸位好好自己參去。將來不要找別人了,要修道找本師釋迦牟尼佛沒有錯。翻開這裡把它背來。這個道理是什麼?「如澄濁水」我們現在心中凡夫都是煩惱,等於這杯水髒了嘛,你要使這個水澄清下去,你不要另外用一個方法。你說我要打坐入定,打坐就打坐了,不要打坐那個死相,還有個什麼方法啦,還有什麼任督二脈嘛,你不在那裡打坐喲,你在那裡打妄想,哦,通了通了,背脊骨有一點點,那個死相討厭吧,那個煩惱加痛苦。你就清清湛湛,氣脈有沒有?有啊,氣脈自然會通你不要管,那是覺,見聞覺知,你要被氣脈困擾了,你就是落於見濁,煩惱濁,命濁,現在給你講得很清楚喲,不是我講得清楚啊,佛講得很清楚啊。所以你不要求一個法門,你靜就是靜,你覺得我要靜,我靜坐已經靜了嘛,不要再加上一個靜,頭上加一個頭,糟糕了,頭重了,頭痛了,所以打坐坐到後來都頭痛,因為你頭上加頭嘛。你說我頭頭就是頭啊,定已經定下,你說我兩腿一盤,兩腿一盤就好了,兩腿一盤然後不要吵,我打坐啊,還要扣扣齒呀,扣扣牙齒啊,嚥口水呀,你在那裡又不是吃酒席,搞這些鬼明堂幹嘛呢?靜就是靜了嘛。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你把髒水放在杯子裡,就是把它擺在這裡,怎麼樣等它乾淨?你就擺在這裡不動,那個水久了不是沉下去了嗎?就那麼簡單嘛。 「靜深不動」,你把它擺在這裡不碰它,你說我腿發脹,腰酸,酸就酸它的,那是腰酸同我什麼關係呀,對不對?你說我腰酸了,你那個知道我腰酸了那個東西不酸的呀,對不對?那個也酸啊,那你就酸透頂了,那就糟了,那是不酸的呀。腰在酸,你不要去配合它,不要見聞覺知,你不要去感它,有感就應。所以病啊,那裡痛苦只有三分,你說哎喲,我鼻子流鼻涕呀,我剛才流鼻涕,現在因為《楞嚴經》門硬把它堵住啊,楞也不講了,啊欠又來了,那是心理作用。病只有三分,心加上七分,十分病,感應,這就是感應,你不要去感它的。「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這一杯水擺在這裡不動它,它慢慢泥巴沙土沉下去,那麼一沉下去了, 「清水現前」,那個清淨自然就出來了。清淨不是你修來的喲,自己本來的清淨就出來了,把所有修持的道理都告訴你了。那麼你們要唸咒也可以,因為你們煩惱多,做生意的心裡,我念了一千遍咒,念完了累死了,那也是清淨啊,也是這個方法啊,對啊。做氣功嘛,做了半天,到了後來也累到了,你說哎呀,好定啊,好清淨啊,我修了有功夫,屁的功夫,你累了嘛,你當然自性現前嘛,是真話喲。亂講要負責任啊,這個地方不好坐的呀,坐下坐不對了就下去了,這個真話注意啊,他說你這樣一來,佛拿物理的道理來比方你清淨就現前,等到清淨現前,這個清淨不是你外來的喲,等於水一樣本身就清淨,你自己清淨。這個時候啊,第一步功夫,「名為初伏客塵煩惱」。這個學佛有點上路了,他告訴你不要走錯了路。不要用別種方法,換句話佛講到這裡,一直告訴我們你要求佛成佛,沒有什麼方法,你求自己。你求自己,自性清靜就清淨了,不要外求的,不要好奇,不要迷信,信自性,你對於自己真恭敬了,就是對佛菩薩也恭敬了。換句話你對佛菩薩恭敬,對自己就要恭敬,你不尊重自己,不重視自己,也就是輕視佛菩薩,因為你就是佛菩薩,每一個人都是因地上菩薩,為什麼看不起自己呀?所以要斷就斷,要空就空,一切在我,你這個樣了,清水現前清淨,名為初伏,初步,「伏」你注意這個伏啊,就是伏下去,客塵煩惱初步這個煩惱清淨了,清淨現前了。注意喲佛的比方好極了,清淨現前了。這個水裡的泥巴沉下去了,清淨現前了,可是這個底子裡頭還有泥巴,對不對?根根沒有去。所以你很清淨坐在這裡,逗你一下你就受不了,你最愛的小女兒啊兒子,放學一回來一按門鈴,「媽」,嘿,你呀,再清淨?噢,回來了,哎喲,腿麻呀,好痛啊,兒子啊女兒啊等一等啊,媽媽在打坐啊腿麻啊,原諒原諒啊,一點都不清了。因為那個根根還在。這個泥巴是伏下去,泥巴底子還在。 「去泥純水」。這是講到後面修持了,佛在這裡沒有多講了,你先做到第一步差不多了,慢慢再加修持,等於把這個杯子裡的泥巴渣子拿出來了,都化掉了,去掉泥巴完全清水了。 「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永遠斷除了根本無明,不會有搗亂了,根本的無明煩惱斷了。 「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到了後來,這一步就是果上的事了,永遠斷除了根本無明,隨時都是明心見性,明白這個階段,一片光明中,內外都是光明,不是有相之光,無相之光。「明相精純」精:透徹,純:沒有一點渣子。那麼你這個時候只好在那裡打坐不下來了?不,照樣做人做事,當然你不要表現我有道,那已經沒有道了。真正有道的人沒有道的,同普通人一樣,照樣的吃飯,照樣的喝茶,一切都照樣,可是他心境不同。「一切變現,不為煩惱」他心中真無煩惱,空了的,那麼你說這個人還會笑不會笑?照樣笑啊,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發而皆中節之謂和,這是我們儒家道理出來了。清淨的時候喜怒哀樂不動;那麼當喜怒哀樂的時候,他也有啊,可是他沒有真的,它無根的。所以「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就是這個境界。不過你們年輕人現在有沒有讀過《中庸》?恐怕《中庸》讀過大家吧。這個時候一切的所作所為,你照樣的做人,你學科學的照樣做工作啊,修電腦的照樣修電腦啊,做工的照樣做啊,看不出來你是個有道的人,但是你心境不同啊。「一切變現。不為煩惱」,不是真的煩惱。「皆合涅磐清淨妙德」,那麼你的所作所為處處都是菩薩的功德,第二步很深啊,不過你暫時不要希望第二步,第一步先回去把水搞搞清楚。這一段很重要,佛講了第一個問題分三節答覆,就是要我們不要以生滅心開始,不要以有所求心開始,就是以自性本不生滅的,那麼你說我沒有找到,沒有找到沒關系呀,你就那麼靜下去,換句話你怎麼靜啊,傻不愣登的就這樣下去就好了。這就是第一個問題,佛現在講第二個問題。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注意喲,《楞嚴經》的秘密又來了,剛才我講佛傳了一個法門,初步的功夫都告訴我們了,初伏客塵煩惱,對不對?他說依這一步,你再進一步可以證果了,對不對?證果裡頭講得很馬虎,是不是?證果裡頭再去泥純水就是一句話就完了。這個泥巴怎麼去呀?在下一節裡頭,第二個問題裡頭就有第一個,注意啊,不然說我講了又不說,說了等於不講了,注意啊。所以他說你要注意,阿難,第二個道理,修行人。你們畢竟要想發菩提心,菩提者覺也,覺就是大徹大悟,求覺悟的心悟道的心,你們一定要想發心求佛道嗎? 「於菩薩乘生大勇猛,」你硬生出來很勇敢的非要成佛不可嗎?大勇猛很難哪,大勇猛也不容易喲,所以後來佛家有一句話,佛門裡一句話「勇猛心易發」,一股作氣牙齒一咬,頭髮剃了出家,一股作氣很容易;或者我今天打坐,非要閉關,坐死在這裡算了,這個很容易。「常遠心難求」,搞個三天兩天累了,心裡想想不對了,我還是要下坐,這個地方不行,這個因緣不順,自己對自己很會原諒,各種解釋的話就來了。他說你要真發勇猛心。 「決定棄捐諸有為相」,你決定心裡頭決定了嗎?棄是拋棄,捐就是丟開了,你決定丟開了一切有為的法門有為的現象,世間相都不管了。他說那你要進一步,上面講五種煩惱都講了, 你「應當審祥煩惱根本」,就是我們這個妄想思想、這個煩惱它的根本從哪裡來?人怎麼有思想?怎麼有感情?怎麼有痛苦?這個煩惱思想根本哪裡來的?「詳審,審詳」就是後來禪宗講「參」,就是審查自己,仔細的審查自己,觀察、審察、詳審、思維等等合攏來,在中文一個名字就叫參,就包括了思維,詳審觀察等等。他說你應該參究這個煩惱根本從哪裡來?為什麼我們一睡醒了就有思想,睡著了還會做夢?這個根本煩惱從哪裡來? 「此無始來發業」,構成生命業力,才有我活在這個世間,就是由業來的。 「潤身」象麻油一樣象營養品一樣滋潤現有的生命叫潤身。 「誰做誰受」他說你要找出我在痛的時候,誰在痛啊?腦子在痛?心在痛?哎喲,說我好心痛啊,你心臟真痛了?心臟不會痛的喲,心臟真感覺到痛了很嚴重了,那心痛在哪裡呢?說我現在笑,誰在笑啊,牙齒在笑?嘴巴在笑?思想在笑?我是誰啊?誰是我?當然不要變成那個西毒歐陽鋒一樣,「我是誰呀?」真瘋了。我究竟是誰呢?說我老了,心沒有老啊,老的是誰啊?老的是這個,那我在哪裡呢?說我現在能夠痛能夠笑、有感情有痛苦,我在哪裡?吃飯,誰在吃飯?他在吃飯嗎?它沒有吃啊,它吃下去又屙出來了,它也沒有要,究竟為誰而吃呢?這個煩惱思想的根根在哪裡?這就是禪宗參究了,「誰作誰受?「你說我在做,你做了什麼?做了幾十年事一點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做過一樣,本來沒有做過。你說哎喲,我過去受過好大痛苦啊,現在呢?我昨天好快樂啊,現在呢?誰在受啊,所以你要找這個。 「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阿難,我告訴你,你想求證佛道,證得菩提,你如果不好好參究、觀察煩惱根本是哪裡來的,這個地方搞不清楚,你永遠不能夠知道這個妄想虛妄(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塵:外面物理所發生的境界)你永遠不知道虛妄根塵何處顛倒啊?它顛倒因果在哪裡啊?你永遠找不出來,那個所在關鍵你就找不出來。 「處尚不知,雲何降伏取如來位」。那個關鍵你都沒有找到,「處尚不知」你還不知道,怎麼樣能夠降伏一切的妄想能夠成佛呢?能夠得道呢?那是不可能的嘛,你在亂搞嘛,那怎麼可能?你總要把工具認到嘛,你自己這個心念都沒有搞清楚,你叫做修行,你不是自欺欺人嗎?「處尚不知」在哪裡來你都搞不清楚,「雲何降伏取如來位」那麼你把煩惱妄想怎麼空得掉呢?你口口講空,你空得掉嗎?那麼你說我口口講「有」好不好?那你有得起來嗎?有,你有有看,叫你念佛,觀想阿彌陀佛就站在前面,你想想看你不神經了才怪呢!你如果真看到了你神經了,不看到也不對了,那真的觀想起來,那個得了道的人觀想阿彌陀佛在前就現前喲,自己的境界上清清楚楚,就站在這裡,他不會神經。是和諸佛菩薩可以通的,可是你做不到。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雲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虛空它也沒有打結,但是你也沒有辦法把它破裂,因為虛空沒有辦法把它破成一畫一畫,它是個圓形體,所以空性不是分解可以修的。譬如說我修行已經到幾步了,我現在好像最近好一點啦,自性本空嘛。「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你在輪迴中,它也沒有動搖,你成了佛,它也沒有多出來。 「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虛空自身本來無相,沒的形也無相,有個形相就不叫做虛空,那是物理世界的虛空有空相。真正的空無相,所以《心經》告訴你: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子:舍利子,是諸法空相,就是這個道理。這個空無形象無結解。它沒有打成結也用不著解脫。 「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所以他說你為什麼不能成佛不能得道?不能得解脫煩惱?你曉得呀,你家裡自己有六個賊呀,有六個壞蛋跟著你,你跟六個壞蛋倆跟在一起走,你還是個好人啊?當然是臭蛋了,跟著壞蛋走一定是臭蛋了。他說所以你現在眼耳鼻舌,我們大家修行都靠這個,眼睛閉好觀想佛,;耳朵聽聲音啊,聽啊,不要亂聽啊,佛啊;鼻子啊,練氣啊,搞什麼,念佛好好念啊,都是眼耳鼻舌那裡搞,在身體上再不然搞氣功啊,任督二脈打通啊,三脈七輪起來啊,拙火啊,那給你一把洋火多好呢!沒有洋火我送你個打火機,馬上有拙火了,放在肚上一燒就出來了。拙火,什麼叫拙火他也不懂,只曉得那個名字,所以都在身心上亂摸,都在耳鼻舌上亂摸。眼耳鼻舌身意六為賊媒。我們生命本來是圓覺的,這個肉身也就是佛身,悟了道。這個心性自性就是法身,這個肉身就是報身,但是因為我們自己跟著這六個壞蛋走,眼耳鼻舌身意走,自己跟著它走,「自劫」自己偷了自己家裡的東西,監守自盜,你自己把自己偷掉了。 「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自己把自己這個寶貝偷了,本來我們這個生命,你不要看上面講四大合成不重要。現在也告訴你四大很重要啊,這個生命,心物一元的喲。本來是個寶貝,也是給你自己糟蹋了,都是自己糟蹋了,沒有別人害你,所以你要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他說你搞不清楚啊,因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煩惱不能解脫,於器世間就是物質世間跳不出去。所以不能超越了物質的限制,這是佛講第二個修行的關鍵,開始來了,還沒有完。 今天我們是卷四,現在是說到佛解釋求證修證佛法第二個問題的第一個要點,上一次講過了。上次提到的重點就是我們修行是求解脫。大小乘佛法,有一個基本的原則,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學佛的目的就是這個程序。我們普通講悟道成道,就是為了達到解脫的目的。解就是解開一切的結使,譬如說我們身心,生理的心理的這些疙瘩,怎麼解脫了,恢復到本來的平靜,脫開了世間的煩惱粘著,就是解脫。因此我們上一次佛提到有兩句最好的佛經的文學,也是最高的哲學。我們人常常喜歡「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我們所瞭解的總想抓得很牢,把世間的東西,這個肉體也好,物質的東西也好,一切都抓得很牢。「業運每常遷於國土」,事實上,一切東西變去了。因此佛說解脫的中心,比方他做了一個比喻一個人打了一個繩子,繩子的結子,怎麼樣把繩子這個結子中心抓得住才能解得開?那麼他說這個結子的中心,我們現在很重要的我們有六個結子,眼、耳、鼻、舌、身、意。所謂六根、六塵,這個結子身心不能放下,一切修行跳不出這個物理世界,這是上一次講的,這個重點要注意。現在這個問題的第二點,我們開始了,原文我們注意。佛告訴阿難: 「阿難。雲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下面兩句是答案,第一句是問題。他告訴阿難,他說你要曉得怎麼叫眾生世界呢?我們普通也用這個世界,這個地球上這個世界。世是時間,世為遷流。所以時間呢,佛經叫它三世,歸納起來。過去世:昨天;現在世:今天;未來世:明天。縮小範圍就是我們前一秒種,現在一秒,一秒種現在馬上過去了,再來一秒鐘,是三世,時間。什麼叫世呢?「世為遷流」,這個時間像一股流水一樣永遠過去,你看過去的時間,所以中國的文學家常常把中國的哲學佛法經常用在文學方面,比如有名的唐人的詩「江水東流去不回。」這個時間過去了的,青春過去了,老了就是老了,你想再挽回來不可能。遷流:變動。界:什麼叫界呢?空間、方位。東、南、西、北、上、下這就是界。所以這兩句假設聯考答案注意喲,答案就在問題上,假設我們比方這是佛學的聯考,怎麼樣叫眾生世界?答案: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時間空間問題。 「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這是空間,方位)。「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時間)。「方位有十」。注意喲,我們普通講四方。在佛經沒有來到中國以前,我們的固有文化叫做六虛,只講六樣,四方上下,六虛。那麼多一點講八方,東南西北加四個角。佛學講十方,十方就是東南西北、四個角、上下,這個就是界。時間有三世,方位有十。 「流數有三」。三就是過去、未來、現在在變遷。 「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我們生在這個時代世界上的人一切眾生,「織妄相成」,心裡頭有很多的慾望、妄想,像織布一樣,亂七八糟這一條線穿過那一條線;心裡頭這個觀念打到那個觀念。「身中貿遷」:不知道自己這個生命自從媽媽生下來以後,身體內部這個細胞新陳代謝,天天都在衰老,天天都在過去。貿遷:都在遷流不息,彼此在變化,等於做生意一樣啊,交換,貿就是交換,都在交換,遷就是變去了。那麼這個變去了呢,我們活在物質世間這個生命同時間、空間都有密切的關係,離不開時空,尤其學科學的更瞭解時空的嚴重性,離不開時空的關係。 「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只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可是這個世界上的人,我們生下來長大,下意識被一個東西困住了,時間與空間把我們困得很死解脫不開。所以大家學佛打坐坐起來呀,沒有用的,你這個時間觀念跳不出來、空間觀念跳不出來,所以有人打坐坐習慣了,只能坐一個鐘頭,他到一個鐘頭非起來不可,其實能不能再坐下去?可以,可是他下意識的被時間的習慣性已經牽走了,所以「相涉」。 「此界性設雖十方」講到方位,東南西北四方,「雖設十方」但方位是人為的假設,因為虛空是個圓體,它沒有方位的,方位是人類自己的觀念,把它假定起來,變成一個習慣了,所以「雖設十方」分成十方。 「定位可明」說南半球北半球,南方東方,這個我們瞭解。但是一般世間的人只曉得東南西北,其實啊,已經很難了。你看我們常常看當兵的人,有時候左右都分不開,右手舉起,把這個手舉起了;向左轉,他向右轉了。我常常出去,有些同學們到山上,我說你同我來看這個地方,那個地方東南西北在哪裡不曉得。你既然出來看地方,我說太陽哪邊出來的?太陽這邊。我說那這邊就是東方。有一個同學在那裡想了半天,太陽這邊,早上這裡出來東方,這邊西方,前面南方,後面北方,就很清楚嘛。哎,他搞不清楚,很多人搞不清楚,不相信我們現在馬上做試驗,同學們你家住的地方大門向哪裡搞不清楚了,這個門又向哪裡就搞不清楚了,所以人被它迷糊了。他說世間人只曉得東南西北,有些東南西北搞不清楚了。 「上下無位」,「上」這個是上面,我們頭頂上是上面,現在講我們十一樓,十二樓是我們上面,上面還有個上面呢。下面,你說十八層地獄,有一次問同學們一個問題現在還沒有答覆我?地獄怎麼只有十八層啊,也許現在很時髦的現代化,地獄又挖深一點,挖成三十六層,怎麼辦啊?為什麼只有十八層?問題答不出來,諸位參參看。地獄怎麼只有十八層?我們牛融大廈還有六十幾層的呢!比地獄還高明一點,所以上下沒有定位。 「中無定方」至於說哪個地方是中央啊,中心點是沒有一定的,人決定的呀,譬如說我們這個講堂,你說哪個地方是中心點?每個人坐在那裡看,他在我左邊,他在我右邊,我是中心,結果究竟中心在哪裡沒有一定,這都是人為的假定。 「四數必明」你瞭解了這個道理,空間簡單的四位,是東南西北,時間:昨天、今天、明天,時間是三位,上面講空間的關係。 「與世相涉」,同這個時間聯起來的關係,我們一天到晚被時間困住了,尤其做現在人更可憐,手錶,隨時被它困住了,一邊講話,快一點啊,我沒有幾分鐘了,要趕路了。現在人的生活聽手錶指揮的,很可憐,我們小的時候讀書,手錶、老表都沒有,管他呢。問鄉下人啊,到鄉下地方我們老輩子的,「老伯呀,現在大概什麼時間了」?鄉下人手錶在哪裡啊,---「鼻子」中午了,快要吃飯了,人的兩個鼻子就是手錶,什麼時辰哪個鼻子哪一部分通有一定的,同貓的眼睛一樣,什麼時候是方的?什麼時候一條線?什麼時候是圓的?都有一定的,可是人忘記了自己的手錶。我們老輩子鄉下人知道,像我們小的時候就問他:「老伯現在幾時了?早一點走,回去吃飯。」他就知道,習慣性的。空氣大自然跟時間、空間的變化形成一個氣流,感受的變化不同,這是非常科學的,可是我們現在科學時代,工具都忘了,當然了,大家掛兩個眼鏡那麼把它壓住了,這個地方就不大通了,所以時間空間是困擾我們這樣厲害。 「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迭,一十百千」。時間空間困擾我們非常厲害,時間歸納起來佛法是三位,過去、現在、未來。空間是四位,三四十二,三四四三,「宛轉」加減乘除,所以一天當中有十二個時辰,一年有十二個月,宛轉十二,所以人的身體上啊,也是十二根塵,六根六塵,眼睛看光線看東西,耳朵聽聲音,眼耳鼻舌身意,外對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塵,身體上的變化,每一秒種都是呆定的。這個呢,佛在這裡簡單的講,你們要詳細瞭解就看中國自己的《易經》啊,道家這一方面講得更清楚了。人沒有辦法脫離時間的,秋天到就要加衣服,夏天就要脫掉。所以「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迭,一十百千」,所以在空間、時間裡呀,那不是哲學性的,科學性的,一秒就是一秒,兩秒就是兩秒,二不能是一,到一的時候不曉得瞭解二,二不能瞭解三,困擾你沒有辦法,所以修行是一步一步的。因為你在這個物理世界時空裡頭被它困住了,所以「流變三迭,」,三四這樣一加,所以人世間被數理這個作用、數目這個作用把你困住了,今天就是今天,明天就是明天,所以你剛生下來馬上想長鬍子變成老頭子,你也休想,這也是真的。我們年輕的時候,人家介紹我們,像我們出面就很早了,別人介紹我們這是某某先生,介紹我們年輕的時候這是某某先生,都很不願意,所以故意我就把鬍子留起來。人家問我四十幾了?實際上二十幾。到老了又把鬍子刮掉了,你多少歲了?還只三十了,只三十,明年二十八了,都想倒退,所以人就是這樣,這個時間所謂三迭流變,一十個百個千個慢慢加上。 「總括始終」。所以呀時空包圍了我們,因此你們念佛也好,修行打坐也好,脫離不了方位、時空的觀念。上面叫我們忘記了身體,現在告訴我們把時空也丟掉、放下,你成道就快了。 「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注意喲,現在佛把時間、空間分析完了,這都是很科學的。現在分析身體了,我們身體佛學的歸納六根,眼睛、耳朵、鼻子(管呼吸),嘴巴同舌頭(管味道吃東西),身體(整個的身體機能),腦子(管意識)。眼耳鼻舌身意,感覺狀況整個身體,六根當中眼睛耳朵鼻子等等,每一樣東西這個詳細數字就難辦了,那要慢慢計算了,現在有電腦好辦。每一樣官能臉上各有功德一千二百。這個功德講什麼呢?鼻子有什麼功德?鼻子有功德,所謂功德就是功效,功用,它有它的的作用。佛的分析有一千兩百,每一樣東西啊。 「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阿難啊,可是世界上的人啊對於自己身上的東西呀,還在那裡不平等呢。自己有時候眼睛好,我的耳朵重要。譬如你們修行大家知道,有些人說拜佛才好啊,多拜啊,身體就好啊,那是用身根來修。打坐重要啊,打坐是練腿呀,也是身根的功德。那麼坐起來怎辦呢?坐起來聽呼吸,鼻根的功德,呼吸鼻子裡進的。哎呀不行不行,觀音法門,耳根功德。不行,要觀想,學密宗的,觀想得好才能快成佛,意根的功德。有些人說不行,眼睛啊半開半閉,或者是要張開,或者是看個光,眼根的功德,那麼一切眾生修行上在這個六根上「克定優劣」,你那個法門你那個老師傳的沒有我這個好啊,我這個用眼睛一下就得定了。哎喲,觀音法門才好,耳朵一聽,安那般那,聽呼吸才好。都在這個身上玩,所以你們修的什麼行啊?那麼佛的分析: 「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佛在批評眼睛了,這個眼睛很可憐了,被佛這一批評啊,跌價了,一千兩百跌價了四百。他說「如眼觀見」,他說譬如我們身上這個眼睛,「後暗前明」看前面很明白,後邊都不知道,所以車子來會撞到你。後面不知道,眼睛只能看前面不能看後面。「前方全明,後方全暗」,看不見。「左右旁觀,」,我們眼眼看左右呢,兩邊只能看這樣一個角度,「左右旁觀,三分之二」這兩邊後面就看不見了,這個眼睛只有這樣大的本事。所以整個統計下來,眼睛功德不全。眼睛功德不全啊,眼睛近視,老了有老花,再加上角膜炎,晚上也要睡覺,他老兄雖然很忙啊,也沒有多大了不起,就是這個話。所以「三分言功,一分無德」,這個眼睛的功效,眼睛左右前後能夠看,不是眼睛的本事,要靠頭腦這個睛珠骨頭,要幫他轉來才能看,他本事就是那麼大的本事。所以眼睛功德不全,他說每一個官能有一千二百功德,眼睛給佛一分析啊,扣了四百分,只剩八百分功德。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所以呀,這個世界佛極力提倡叫我們修觀世音菩薩的法門,這個世界的耳根耳朵最重要,觀世音的法門。他說這個耳朵周聽,四方,四個角,上下,隔壁,廁所,廚房,哪裡有聲音都聽得見,它沒有阻礙的。「十方無遺」,整個的空間的聲音都聽得見。「動若爾遙」,邇就是很近,遙就是很遠。近的聲音聽得見,遠的聲音也聽得見。「靜無邊際」靜下來啊,如果得定的人啊,那個耳朵的功能發起更厲害了,天耳通,鬼、神、天人講話都聽得見,所以真正入定了,螞蟻叫都聽得見,螞蟻打架聽到打雷一樣。所以達摩祖師嵩山入定的時候,聞階下蟻斗如雷鳴,聽到石頭下面台階下面螞蟻打架,那個聲音吵得呀,等於原子彈下來那麼重,都聽見了,就是說這個道理。動若邇搖,聞階下蟻斗如雷鳴。「靜無邊際」耳朵真到靜下來的時候,真入了定,老實講十方諸佛說法的聲音你都聽得見,不過不要亂聽啊,神經病人也聽得見,說有一個菩薩和我講話,那就不對了,不是這個道理。「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佛在這裡指示我們了,修行最好是修觀音法門,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鼻子也被佛駁掉了,真是刮臉,沒得臉,割鼻子。這個鼻子「嗅」聞空氣了,呼吸,通出入息,這個鼻子是通氣筒嘛,一進一出,裝氧氣的東西。「而闕中交」,所以一進一出是生滅法,中間沒有停留的。所以練氣功的人說把氣吸來,丹田閉住,哪裡閉得住啊?鼻子閉不住的,你說我肚子裡真有這個東西,那是你意識硬把這個肌肉神經拉起來緊張,好像有個東西。所以常常有些做氣功的人來問我,老師啊,氣究竟放在哪裡啊?我說氣不需要放在哪裡嘛。丹田在哪裡啊?丹田在你嘴上,你問的就是丹田,囉嗦。丹田上丹田、下丹田、中丹田整個都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那個就是竅,守丹田。我說你的身體像個皮袋一樣,那個皮袋你把空氣打進去,這個皮袋裡頭叫空氣只能夠停留在皮袋的中間,其他不要動,行不行啊?這是不行的嘛。空氣一進來整個的充滿,它進來空氣沒有用,鼻子吸進來,它在身體裡面它要起變化的作用,吸收氧氣才有用。這個空氣有什麼用?進來還要變化,身體內部還要變化,吸收了氧氣了才有用。所以鼻子練呼吸練氣功,一進一出一生一滅沒得中間,「驗於鼻根」所以你用鼻子試驗,三分之一。要是加上鼻竇炎呢,臭味都聞不到,就是四分之三了,更糟糕。因此鼻子的功能也是八百分。扣了四百。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舌頭了不起,舌頭又變成一千二百功德。所以叫你念佛好,儘管念。這個舌頭重要啊,人舌頭比嘴巴重要啊。嘴巴割了一點,只要舌頭在還行啊。所以我們中國歷史小說,張儀給人蒙害得打得半死,張儀還沒有當宰相,書生張儀打得半死了,那個太太就罵他,「你看你學問好有什麼用,亂寫文章亂講話,結果窮的這個樣子,還被人打個半死還有罪。」張儀就笑了,問太太:「我的舌頭還在不在?」太太告訴他:「你還會說話還問舌頭在不在。」張儀說:「不要怕,只要有三寸不爛之舌還在,取卿相之位如探囊取物。」要拿功名富貴當宰相像口袋裡摸東西一樣,你看我病好了以後,馬上一道呈過去就當了宰相。三寸不爛之舌,又可以唱歌、唱戲、讀書、說話,出世間講經傳法都靠這個舌頭表達,而且這個舌頭本事大得很,圓一下就不是這個話了,口音就變了,英文、中文、法文隨便你變都是它。「言有方分」言語固然有英文啊,法文啊不同,可是我們一學都會,這個舌頭功德大了。「理無窮盡」那個舌頭會說話,正理只有一條,歪理有千條,都是它說的,這個舌頭功德大了。所以「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因此淨土宗啊,叫你念佛、唸咒子功德大。我們記住啊,這個身上佛在分析耳根舌根功德大。 「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我們這個身體,他分析,有感覺,觸,同外面碰到了才有感覺。我現在打你一拳才曉得痛,冷氣一開曉得涼快,冷氣關了曉得熱,打你一下曉得痛,觸才有覺,接觸到才有感覺。「識於違順」因為身體有感覺的作用,舒服的就是順,好對,不舒服的就是痛苦難受,你拿開,違就是違背,順就是舒服了。「合時能覺」可是這個身體要接觸到東西才發生感觸的作用。「離中不知」這個物質的東西,或者氣候和你不接觸的時候,這個身體沒有感覺了。所以「離一合雙」離開了身體變成單獨的作用,它必須同物理的作用合起來了,這兩面發生作用離一合雙。所以「驗於身根」你把身體拿來做修行實驗「三分闕一」。你們修氣脈的注意呀,哎喲,今天打坐做功夫任督二脈通了,通個什麼?本來就通的呀,哪個人不通啊?不通就死亡了,一條脈不通就不那麼痛快了,你說我特別感覺,你小心啊,算不定是病態啊。所以身體的作用,也扣了四百分。只有八百功德。我們這個思想意根: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思想也很厲害,腦子思想,「默容」看不見的,這個思想作用是看不見的,默默然,包容萬象,空間的十方,時間的三世乃至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不管聖人得道的佛菩薩聖賢也靠意識完成,凡就是普通人一般人都離不開意識的作用,乃至修道也靠意識,所以世間出世間都靠這個意識的思想,「盡其涯際」。所以意識圓滿一千二百功德。現在經過佛的一分析選了以後啊,耳根,舌根、意識這三種,在我們要開始修證佛法,特別注意這三部分的功效。那麼他現在再詳細進一步分析。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他分析完了,告訴阿難,你要開始修行,修行的目的,現在講「欲逆生死欲流」,你想跳出生死的圈子,所以中國禪宗叫了生死。有生就有死,不被我們生死的拘束,這就是修道的目的,學佛的目的,跳出了生死。他說你現在想開始學佛修道,你「逆」倒轉來走,不跟生死啊。現在我們這個生命自己做不了主啊,順流而去,跟著一股力量業識之流。那麼現在要倒轉來返回自己本來的生命功能,跳出現象界的生死的現象。欲流,生死有個根本啊,就是我們的慾望。剛才我請陸先生黑板上寫上一次講的話,我們人有個基本的慾望啊,知見每欲留於世間,留戀這個世間,留戀這個身體,自己所有的東西都捨不得呀,丟不掉啊,這就是順慾望之流向前面越滾越大越滾越大,慾望是越來越大,沒有休息的時候。要想成道是解脫這個慾望,逆轉來倒轉來走,才能跳出生死的欲流。 「汝今欲逆生死欲流,反窮流根」你想回轉來追,追我們這股生命的力量象流水一樣,誰叫我們這股力量永恆的存在呢?倒回去一步一步的追。 「返窮流根」這個流浪生死的根本,誰叫我在這裡流浪? 「至不生滅」到達了回到本來自性那個不生不滅的境界。你想達到這個目的呀。 「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佛說剛才我給你分析了,你想做到這個成就嗎,想做工嘛就要工具嘛,修行的工具在哪裡呀?還不是靠這個六根。不過這六樣工具裡頭你要選一下,有三樣特別好,耳朵,舌頭、意識,這三樣重點。其它三樣也不錯,不過佛每一樣扣了四百分,不是沒有用。修行的工具都靠六根來的,「當驗此六受用根,誰合誰離」這六根哪個是有依賴性的,靠人家起作用?哪一個是獨立站起來的?「誰深誰淺」哪一樣東西深哪一樣東西淺?哪一樣東西最圓通,譬如耳根是圓通,圓滿通達一切。「誰不圓滿」哪一樣工具是不圓滿,他說要搞清楚喲,你要把自己研究清楚。所以一個人學佛不是叫你盲目的迷信啊,你看這個話不是我講的,佛講的在兩三千年前啊,多科學啊。他不是要你燒個香,拜拜呀,給我十塊錢,功德無量,你要成道了,沒有這回事啊,他要你分析清楚不要迷信啊,他說你要絕對把自己搞清楚。 「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那麼你在自己的身體生理的功能與心理的狀況反省、研究,把自己看清楚。佛只是指導你這樣做,佛沒有辦法幫你成道,幫你的人要站得起來呀,你躺在地下,我拉你一把可以呀,你要站住啊,拉你你又躺下去,佛也不拉了,那乾脆你躺在那裡睡睡吧,所以必須要自己把自己找清楚。 那麼你找清楚了,你可以「逆彼無始織妄業流」,你可以倒轉生命之流,不被這個生命的業力力量所支配。「得循圓通」你慢慢證入自性圓滿通達神通的境界,乃至於說為什麼我不能圓滿得到通達,你就瞭解了。如果你懂了這個道理下手,你要把自己這個生命的道理研究清楚了,下手修行。佛告訴你四個字「日劫相倍」,日就是一天,你修行一天比那個不懂道理修行一萬劫來得快。「日劫相倍」你道理明白了修行啊,事半而功倍,道理不明白認為自己在修行啊,事倍而功半,沒有用,你一萬劫修行還是叫做盲修瞎練。他說你不懂,你必須要把自己研究清楚,研究清楚了下手修行日劫相倍,你修行一天等於不懂的人修行一劫。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我剛剛很詳細的把我們人的身體六根清清楚楚「六湛圓明」都給你分析了,眼睛只能這樣作用,耳朵有多大作用都說完了。「本所功德,數量如是」功效就是這樣,我剛才給你講過了。那麼你要修行嗎?「隨汝詳擇其可入者」沒有關係,靠你個人對於自己這個生命功能眼睛啊、耳朵啊、靠身體啊、或者是意識思想啊或者聽呼吸,都沒有關係,看你自己喜歡,哪一種對你最相應、最合適的。「詳擇其可入者」你可以用哪一種方法去修,那就快速,可你要分析清楚由你自己決定,佛不給你做決定。因為你喜歡鼻子,我喜歡眼睛啊,你喜歡看那個畫觀想,我喜歡唸經啊,說唸經不好念佛好,念佛不好唸咒子好,那個人喜歡個人的,沒有關係,成功是一樣的。所以佛在這裡說我把六根分析清楚,「隨汝」隨便你「詳擇其可入者」詳細選擇自己認為哪一種對你的修持法門最合適的,你用那一種。你說他老弟喜歡打拳的,打拳身根入手啊,照樣可以成道啊,成功了練成金剛不壞之身也對啊,所以有些人說,練拳學會了打人,我告訴你,武功學高了的人決不動手打人,寧可願意給你殺一刀,因為他不敢動手,他一動手你就死,他不願意人家死。就怕半吊子學個兩天功夫就想打人,自己給人家一個指頭都叉死了,他以為力氣大得很,所以任何的修養越高了它越不動了,越謙虛了。運動也可以成佛,沒有錯,身根也可以成佛,叫阿難自己選。然後佛又幫忙了,佛很慈悲。 「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佛又說回來了,他的舌頭是最會說話的,所謂廣長舌相。成了佛的這個相啊,三十二相裡頭有一個相啊,叫做廣長舌相,他的舌頭又寬又長,佛的舌頭吐出來啊,可以把臉遮住,到這裡,所以叫廣長舌。但是我曉得高加索的女人每一個人舌頭吐出來都到這裡,她從小生下來就練吐舌頭,高加索的女人,哪個女人漂亮不漂亮,那個舌頭長舌婦叫做漂亮,舌頭長的就漂亮,這個各個民族愛好不同,這個舌頭練得長的。照佛經上所說的廣長舌相,佛的舌頭一伸出來遍履三千大千世界,他那個舌頭一伸出來,三千大千世界都蓋得住。我小的時候唸經看到這裡,我說他老人家最好不要吐舌頭,如果他吐出舌頭,我們衣服都曬不幹了,太陽都被他遮住了,他廣長舌相,三千大千世界一個舌頭都蓋住了,但是這是形容。為什麼佛這個相有這個相啊?廣長舌相,多生累世不說一句謊話,不挑撥是非的人才做得到。所以舌音清亮,我們發音不清亮,講話結結巴巴的,前生犯了口過的人,要反省。真的呀,不學佛則已,佛是處處是因果啊,所以音色好的人,那前生都是修來的,念佛念多了的,不像我們這個公鴨嗓子了,五音不全,那不好,所以這個道理要懂。他這個舌頭好啊,又倒轉來說了,阿難我給你們分析完了,不過我看你們不懂。 「吾當發明」我再進一步,給你們開發明白的講。「令汝精進」幫助你上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上面講六根啊,你要選定哪個方法修行。現在又講真正的佛法沒的界限的,「十方如來」,這個空間西方阿彌陀佛,東方藥師如來,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如來,上方有香積世界,多得很了重重無盡,有千萬億佛,每一個佛都不限制十八界(六根六塵加上根塵的中間三六一十八)一一修行,凡是成佛的人每個法門他都試驗過、都修過,他都懂。「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沒有哪一個法門好,哪一個法門不好,哎你修的是外道不好啊,我那個師傅才好,沒有這回事,真正的佛法是平等的。米也好,面也好,高梁也好,吃得飽的都可以吃。吃東西就是為了肚子飽,哪個法門使我能夠成功的?就行,「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你不要迷信了。 「與其中間亦無優劣」說哪個法門好,哪個法門差,這就不平等了,佛法平等,他說這個中間沒有說哪個好,哪個壞。「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可憐就是可憐你本人,每一個人的本人,頭腦不夠。所以對這個修證的方法上在選擇,所以在這個選擇當中不能夠達到自在發起的智慧境界,成佛解脫是智慧的解脫不是功夫。他說因為你們自己智慧差了,所以對哪個法門好,哪個法門壞有個差別性。 「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所以我再三吩咐你,你選定了一個法門,你就這個法門一路到底下去,一門深入。那麼我們中國文化有一句話等於一個人挖十口井不到底,你不如集中全力光挖一口井,挖到一二百公尺深這個水就出來了。你挖一下,不行,換一個土地再挖,你永遠個三十尺二十尺永遠不到底有什麼用啊,挖一百口井也沒有用。又學淨土,又學禪,又學密,又學華嚴,又學什麼,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永遠你不希望成功。 這裡有一個故事,當年禪宗的馬祖道一禪師的故事,不是我們這裡這位林媚娘,不是這位女佛,那個是禪宗的男佛男和尚,馬祖道一禪師,四川人,因為他的出身啊,他家裡父母啊,身世不太高明,在成都北門外(不曉得你們這裡有沒有成都的朋友?)有個街(我們那時經常到新都去常常經過那裡)叫簸箕街,簸箕就是那個篩米的呀,台灣叫篩子,箕米的,到鄉下就看到了,簸箕圓的,竹子編的圓圓的那個簸箕。他爸爸是專門編這個東西賣的,所以現在還有,為了記念馬祖當時這個街叫簸箕街。那麼他出家了,後來四川人也聽到,中國有一個大師出來叫馬大師,我們四川人啊,大家很高興,想辦法叫他回家鄉來,聲望很大,那個時候國際知名啊。結果馬祖家回去了,回去了一看,馬大師是什麼人?哎呀,他啊,馬簸箕的兒子嘛,他怎麼得道了呢!馬簸箕的兒子嘛,大家就笑起來。所以馬祖就講了一句話:學道不還鄉,還鄉道不香。這個人啊,是這樣的,像你們啊,你將來再了不起到了老輩子前,你這個小孩,這個真了不起,我當年看你吃屎長大的呀,什麼地位都給他垮了,所以沒有辦法,人情世故。學道不還鄉,還鄉道不香,這是馬祖講的話,回到四川去反是沒有人相信他。只有他的一個大嫂,大嫂相信他。馬祖要離開家鄉了,大嫂說叔叔啊,法師啊,你沒有傳我的道啊。她也不認得字,一天在家裡做廚房。他就說你要學道成佛啊,她說是啊。你都成道了,叔叔得道了,你要傳我。他說好,你拿一個雞蛋吊起來,天天聽這個雞蛋,哪一天雞蛋跟你說話,你就得道了。這個嫂嫂啊!很誠懇,這個叔叔大師告訴她的,她想辦法把這個雞蛋弄四根線綁起來,懸空吊在那裡,每天早晨聽一下,聽半天再去做事。晚上睡以前聽雞蛋,聽了幾十年。這個線啊她忘記了換,老了,這個線掉下來,咚雞蛋打破了,她得道了,就是這個道理,真的她成道了,所以馬祖回了家鄉只度了一個嫂嫂。 這就叫一門深入,與其挖十口井不到底!不如挖一口井到底,一門深入不變,說什麼都不動,什麼誘惑都不動,這就是定啊,你不要以為打坐叫做定。這個人就意志堅定,意志堅定的人做任何事情沒有不成功的,這就是定啊。你以為打坐叫定啊?打坐坐不住就是你意志不堅定啊,你說兩個腿會痛,痛死了吧,痛斷了吧,你有這個意志啊?不可能的。假使真有那個意志,痛啊也過去了。所以佛也測驗過啊,佛告訴一個國王,什麼叫定?佛說心就是定。國王說那怎麼說啊?心定就可以定,得定了。那麼國王就做科學試驗,做心理學試驗,佛說你不信啊?他說世尊你所講的道理我全懂,事實上我做不到啊,我叫我入定我定不下來。佛說意志一堅定就可以定了。他說你這樣,你堅牢裡哪一個人犯了死刑的?他給國王講,佛說,今天我叫他做一件事,做到了你就不殺他。國王說好啊,我們就做一個試驗。把一個判死刑的人找來,找來以後啊,佛就告訴他,你不要怕,明天你該槍斃了,但是我在這裡和國王講人情,你有一件事做到,只要你三天三夜做到了,就不死。「什麼事?」你站在這不動,頭頂上放個洗臉盆,洗臉盆裡放了水,水裡放個油燈,油燈放了三天三夜的油,點著了,你站在那裡不准動三天三夜不准動,你熬得過去就不槍斃。這個犯人說好,我做。就給他熬過去了。那國王要守信用,佛說好了,他這條命你不要殺了,就放下了。當然回家去再到醫院按摩啊,吃白藥啊,那再說,慢慢醫啊。總算這三天意志一堅定比死總好一點嘛,他就熬過去了。所以真正一門深入,沒有不成功的,就是這個道理。他說我現在告訴你一門深入。 「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真話來了啊,譬如念佛,我們現在大家念佛修淨土坐起來南無阿彌陀佛,心裡念哪,這是意根修啊,但是修淨土一樣可以悟道啊,你不要說淨土宗不能悟道啊,也可以當下成佛大徹大悟啊。淨土就是密宗啊,你心中坐起來,不一定打坐啊,你天天念心裡頭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如果你想佔便宜四個字就行了,阿彌陀佛南無就不南無了,南無就是梵文嘛,是皈依,你不皈依也沒有關係,你說阿彌陀佛四個字。耳朵回轉來聽這個聲音,每個字自己聽得很清楚,眼睛不向外面看了,這樣打坐就回來看自己,不是看一個字啊,不要寫出來,意識也看這個聲音,阿彌陀佛,六根都向內收,「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唸唸念到後來專一了,阿彌陀佛阿字都念不起來了,彌字當然沒有了,陀也不陀了,佛也不佛了,雜念也沒有了,心裡清淨了,過去念頭沒有了,未來念頭沒有了,這一段就空靈在那裡,「一入無妄」,這就是靠意根念佛,一門深入達到了沒有妄想,「彼六知根一時清淨」,眼耳鼻舌一下就清淨了,就定了,是這樣的,就是你們一邊念佛一邊不相信,而且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明天八點鐘有個約會,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明天要早一點起來,鬧鐘快一點給我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沒有用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國民獎券啊不曉得準不準,明天趕快起來對報紙啊,這個都是沒有用,要六根專一,所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就清淨下來。 「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阿難妙了,我們這位大師兄,替我們講話。佛講到這裡,他說佛啊,你老人家講得清楚一點,怎麼樣是深入一門,只要抓到一點深入,其它六根一時清淨?你講清楚一點。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阿難並不是笨蛋哦,並不是說一點沒有得道哦,我們不要搞錯了。阿難給那位小姐啊摩登伽把他迷惑住,佛叫文殊菩薩門口站到一唸咒子,聽到這個聲音他就回來,曉得佛在叫他就走,他沒有得道做不到哦。你不相信,那兩個人講戀愛,你父母拿個棍子打他都打不開啊。尤其現在男女兩個人在街上走,那個五花大綁的,綁起來好像當年出去殺頭啊,犯人都是五花大綁那麼綁著走路的,那你拿個棍子打它都打不開。所以阿難已經是悟了道了,理悟到。所以佛說阿難啊,你問這個我告訴你,「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初果羅漢,初果就是說對於道業呀,見道有一點點了。「見所斷惑」理解上很清楚了,功夫沒有到。理上都講得清楚,同我們在座有一般青年同學,講到佛學,哈,我在旁邊一聽啊,很想拍掌講得好。但是功夫呢?都吃零鴨蛋,一點都沒有。佛說你現在啊「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理解上清楚,見所斷的煩惱貪嗔癡,換句話說,勸人家都可以出去說法了。勸人家,哎呀,何必生氣呢?生氣不行啊,那是嗔心啊,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啊,這個事情不能發脾氣啊。如果我說去你的,你滾蛋,你說些什麼東西啊?「怎麼搞的,好沒有禮貌,」自己也嗔起來了。所以理解上見到,功夫上沒有到。見所斷惑。 「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你不曉得我們自己每一個人生命的根根裡頭啊,無始以來那個習氣呀,那個業力深得很啊。今天很清淨,明天想想又不對了。這兩天有個問題給他講講,笑一笑,對了對了好了好了,明天嘴巴又翹起來了,又有問題了,我覺得又不對,反反覆覆的,這就是根中無始的虛習,虛妄的習氣,他說這個業力,這就叫業,造的業。業力這個虛妄習氣啊,「因修所斷」見道以後要修道,理到了要求證。所以禪宗叫做悟後起修,教理呢?見道而後修道,修所斷得。所以三界之間的見思惑啊,理到了,學問高了,佛法到了沒有用,功夫不到沒有用。他就講阿難,你為什麼著迷了呢?功夫沒有到,定力不夠,這個定並不是打坐啊,堅定的意志,所謂看得準,拿得穩,就是定。看準了你拿不穩有什麼用?做生意一樣,看得準,拿得穩,這就是定了。注意喲,它是要修斷的。 「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你要知道,你道理上經典佛學道理上瞭解了,你功夫不到沒有用啊。他說你譬如說靜下來,我們閉著眼睛靜下來,你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參禪也好,你修道家的也好,守竅也可以,不管你哪一樣,「此中生住異滅」。我們一個思想生出來,住:存在,存在不能永遠存在,一定「異「變去了,變去一下沒有了。生、住、異、滅四個階段,現象就是四個階段;那麼生命呢?就是生、老、病、死,就是生、住、異、滅。譬如我們坐在這裡,剛剛坐得好好的,呀,忽然想到晚上有沒有下雨啊,這個念頭生,生了以後,不要緊啊,下雨就叫計程車,生、住,這個念頭一生起來,異就變去了,因怕下雨就想到不要緊叫計程車,第四個念頭:不行太貴了,今天不帶這個雨傘,還是等雨停了坐公共汽車,在那裡修道已經打了那麼多妄想了。他說我們這個心中的這個思想,這股力量你停不住,「生住異滅,分劑頭數」,千頭百緒,一下想東一下想西,一下想到,哎呀,我今天晚上坐了那麼久了,哎呀,明天有事啊,究竟打坐能不能抵住睡眠啊,恐怕打坐久了睡眠不夠,明天就沒有精神了,那是打坐好還是睡眠好啊?呀,還是修道要緊啊,我多坐一下,不行不行,還是明天要緊還是趕快睡覺吧。「生住異滅,分劑頭數」,思想之渾亂,千頭百緒。他說你看你心不能寧靜得下來,理論上都懂了,何苦這麼多妄想呢?你事情上切不斷。所以見道不難,修道更難啊,要修所斷得。注意呀,要修了才把這個東西切得斷。這就是功夫了,功夫不到就不方圓,就要時間實驗累積下去。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所以阿難,你不但要見地到了,功夫同時也要到。但是你想要功夫做得好呢,你理解必定要清楚。我現在問你,「現前六根,為一為六」,你現在在這裡,眼睛能夠看、耳朵聽眼耳鼻舌身意在我們的生命是六個部分還是一個作用呢?他問題來了,我們大家要問自己喲。你要把佛當佛在這裡問我們,叫我們答覆,我們現在看自己眼耳鼻舌身意是六個部分,是六個作用還是一個作用呢? 「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你假使說這六根就是一體,那「若言一者」耳朵怎麼看不見東西呀?「目何不聞」眼睛怎麼不能聽聲音呢?「頭奚不履」這個頭不能當腳走路啊,「足奚無語」腳不會說話啊,你說是一個,可這是六個作用不同啊? 「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你假定認為人的身體六樣東西是不同的不是一個,他說那麼阿難,「如我今會」譬如像我們今天大家聚會在一起,討論這個《楞嚴經》上所講的問題,「與汝宣揚微妙法門」給你講這個修行的法門。他說那你注意啊,「汝之六根,誰來領受」你還是耳朵來聽的?眼睛來聽的?手指頭來聽的啊?你的感受,他說你怎麼懂的?還是眼睛懂得?還是耳朵懂得?還是身體懂得呀?他說你研究研究看,這是佛故意賣關子了。 「阿難言。我用耳聞」。阿難大概有點受不了了,你老人家這個何必問我,當然耳朵聽到嘛。 「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佛說,好,你講耳朵聽到,「汝耳自聞」你給耳朵聽到就好了,那諸位一樣的何必來呀?你今天晚上叫你的孩子把耳朵送到這裡放到椅子上就好了,何必要自己來呢?他說你耳朵聽到「何關身口」,和身體、嘴巴什麼關係呀?他說結果你和我討論全體用得上啊,腦子想到,嘴巴要問,「身起欽承」你身體又起來合個掌又跪下,嘴巴開始講,耳朵聽我的,眼睛還看到我。所以你應該知道,「非一終六」不是一個就是六個,不是六個就是一個。這個中間你非給我找清楚,這個生命的根源,這個現象你研究清楚,「終不汝根元一元六」你總不能兩邊講話,我的一個就是六個,六個就是一個,誰都會講,但不能亂講。你說一個就是六個,六個就是一個,那不准亂辯,佛把他嘴先封了,「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他把阿難的嘴巴封住了,你不要講。但是他轉過來佛又告訴他,你要知道,這個六根哪,現象界我們叫它是六個,因為我們現在這個生命,這裡重要得很啊,千萬注意。「是根非一非六」我們生命的根根哪,不是一個也不是六個,佛在《楞嚴經》開頭講了,無所不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寧有方所。聽了《楞嚴經》這幾句背不來,那個本錢划不來啊,總要拿一點回去的。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現在講我們循業發現的道理,所以佛講到這裡他說我們生命的根源,「是根非一非六」,你不能說是一個,也不能說是六個。 「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所以我們呢,忘記了自己《楞嚴經》佛先講了清淨本然,本來就很清淨,也不是一個,也不是六個。所以我們大家現在學佛啊,都是在六個上玩。不是在六個就在一個上玩,都在那裡做生意。那裡念佛還拿個珠子幹什麼?珠子就是算盤哪,記數字啊,喲,我念了一百零八了,多念一句,哎喲,我已經念完了一串,一百零八,一百零九他都不幹,這個都在自己那裡玩,不對。要把身心一切放下、拿掉,清淨本然,即不在身體上,也不在數字上,也不在六根上。他說我們一切眾生由於無始來,「顛倒淪替」,把真的認不到。所以常常有些朋友呀學佛啊,打坐,說我讀《金剛經》,哎喲,嚇死我了,有一兩個同學都跟我講過。我說什麼事啊?念《金剛經》念得我什麼都沒有了,經也看不見了,我也沒有了。我說那不是你好了嗎?你要求空嘛,空了。「哎約,把我嚇死了。」我說你活該,那你何必學佛呢?所以《金剛經》上佛說,有人見到空的時候不起恐怖者,你翻開《金剛經》,自己不怕的話,已經到了空的境界。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是不是這樣?經典上是不是這樣說?你背來啊,我背來,你當然背得來,是這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到空的境界你會嚇住,天天求空,空來了,他會嚇住的。所以搞個佛堂,你也來,你也來,大家在一起阿彌陀佛,然後完了,哎呀,你的媳婦好不好?我的兒子剛剛出去了,我那個老三、老四啊,就在那裡講這個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小的時候啊,不大信佛,聽到人家說:「三聲鑼,四聲鼓,大殿角里說媳婦。」老太太們三聲鑼四聲鼓,打完了以後,坐在大殿角講你家長我家短,說是非去了,大殿角里說媳婦,這個我們從小就知道的。那麼就很糟了,那麼學佛是求空,空到了,他害怕,三聲鑼四聲鼓啊,那很鬧熱,叫做學佛,那叫做循業發現,他說大家「無始來顛倒淪替」,所以對於自性本來圓滿清湛,或者一體的六根這個道理呀,「一六義生」。他說你啊,現在講阿難了, 「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注意喲,初果羅漢就是這個境界,尤其出家同學專修的,注意喲,怎麼樣叫真正證得初果呢?就是你在定境境界的時候,眼睛見而不見,耳朵聽而不聞,身體沒有什麼感覺,也當然無痛苦,雜念沒有了,呼吸差不多要停了,六根作用不起來了。但是有個什麼境界?------空、清淨,這個念頭不敢動,這個還在。這個在,你說那沒有「意識」{聽錄註:意識或為意思},你試試看,你做不到,做到了可以證得初果羅漢,就不是這個世界上的人,天人境界了,當然超欲界天以上了,這個天人境界。他說你雖然得到了須陀洹果,「雖得六銷」,六根作用不妨礙了,「猶未亡一」萬法歸一,一味清淨,那個清淨空靈的境界你不敢動念,這是道啊,這個清淨。 「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他說等於什麼呢?你這個初果羅漢的境界啊,等於在一個虛空裡頭,太虛空我們這個空間。假設我們這個十一樓,現在大家都走完了,椅子搬開了,整個的空間,「太虛空參和群器」擺了一個樂隊在這裡,有琵琶有鼓在這裡。「由器形異」有樂器還有些佛像擺在這裡,一大堆一看很多,這個是音樂隊,這個是佛像,這是茶杯,空還是空。所以你們得了道的初果羅漢呢?六根外形的空上作用去掉了,「名之異空」,所以有了東西,六根的作用啊,當然不空了。「除器觀空,說空為一」,除開了身體上六根的作用,也沒有感覺了,清清淨淨坐在這裡,保持這個這是道。其實啊,這是拿開形象都拿掉,只守一個空的境界,你知道空,誰知道啊?啊一位同學答?我替答,還是你意識知道空,不過是意識的清淨一面而已。你覺得啊,好啊,清淨啊,空啊,這一下真好啊,還是意識境界,可是真到達這個境界已經不容易了。「除器觀空,說空為一」。 「彼太虛空,雲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所以你那個境界空,還是意識上心中保留一個空,清淨的境界,那還是意識。換一句話佛說,阿難,那個還不是真空啊。真正的空啊是自然的。彼太虛空,你怎麼可以講「同」:一樣,「異」:不一樣?再不可以說這是一個,六個,太虛空就是太虛空,本來就是虛空。 「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所以你要知道,佛是一步一步帶領阿難分析啊,你這個生命上的,我們的都在頭上,頭上五個,加上身體六個,眼耳鼻舌,意在腦子裡會思想,頭上所謂五官。這六個受用根對物質世界能夠發生作用的,「亦復如是」也與這個道理一樣啊。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注意喲,佛完全在傳法了,告訴我們一個科學的修行辦法,《楞嚴經》。佛在這裡真是傳的科學修行辦法,尤其年青同學們,受過現代教育,要注意喲,文字要留意喲。他說我們這個身體的官能,注意喲,都在頭部,包括這個身體感覺。「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明,暗,譬如我們張開眼睛看得見叫做明,閉上眼睛什麼都沒有看見叫做暗,並不是黑的叫做暗哪,沒有看見就叫做暗;耳朵聽得到就叫明,假設我們睡著了,耳朵不聽、聽不見,也就叫耳朵聽的聲音叫暗。所以明暗,正反兩面。你注意,六受用根,由明暗等二種相形。你注意喲,相:形象,形:形態。 「於妙圓中黏湛發見」,我們這個是現象啊,這個官能的作用就是神經的放射作用,感受的作用,細胞神經這些感受的作用,這個感受作用是生理的。那個自性啊,「妙圓」注意這兩個字,妙不可思議,圓滿的,無所不在的。可是因為我們有了這個身體以後啊,把這個身體的官能抓得很牢,這個裡頭慢慢象萬年膠一樣,給物理世界給生命粘住了,解脫不了。「黏湛」湛就是清淨的一面,粘住了就不清淨了。你說我沒有粘住啊,我告訴大家粘住,當你打開電視機看電影,很好看的電影,你正有興趣,你太太叫你來一下,「好好馬上來,哎,哎,哎,還有點,馬上來,馬上來」,那個眼睛就粘在那裡,是不是這樣?大家有這個經驗吧?這叫粘住。聽那個好聽的聲音,好啊,真好啊,哎呀,家裡火起了,啊,火起了?這裡還要粘住。感情更是如此,所以感情啊更粘人啊,那個意識六根意識那個感情啊,我再也不願意想他了,不想他啊?呵,叫我如何不想他呢?就要想他,這是粘。注意,佛說的非常科學啊,所以我們這個六根的作用被物理世界這些形象妙圓中黏湛,把我們清清湛湛自性的功能,給這個物理世界的這種生理現象、物理現象、業力的情緒現象粘住了,所以不得解脫。「發見」引發了,見就是觀點,因此產生了這個觀念。 「見精映色,結色成根」。譬如眼睛怎麼來的?因為我們這個生命無始以來,在娘胎裡就會看。所以現在慢慢已經進入到研究胎兒,胎兒在娘胎裡頭已經開始看、聽都會,父母兩個講什麼笑話,胎兒在裡頭聽得很清楚啊,當心一點啊。他裡頭眼睛是閉著的,可是有看的功能,無始以來自性上粘住的,所以見精能夠到了眼睛裡映色,反映出來各種光色。「結色成根」,慢慢光波的累積排列結合慢慢變成物質,變成生理變成細胞,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這個根根合起來叫作地水火風清淨四大。由本性妙圓沾到,被粘住了,被形象粘住了, 「因名眼體」。所以叫做眼睛,我們這個眼睛開始的形成是這樣來的。這樣講起來很麻煩,就是要學醫的人,要研究專科眼科,把眼睛再拿來一根神經細胞都分析了,那是個機能啊,相形,眼睛能夠看是個照相機一樣,它沒有東西喲。可是當這個眼睛呢,它怎麼樣會有看呢,自性功能,這個自性功能不一定在眼睛的神經細胞上,無所不在呀,不過細胞裡也有啊,不是沒有。細胞外面、物質世界外面也有啊,內外都有,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可是我們凡夫眾生呢,一變成細胞變成神經變成胎兒以後,被它粘住了,所以不得解脫。得了解脫以後呢?那就可以分身千百萬億喲,得解脫的人肉體並不壞喲,可以化身出去,那就真得解脫了。這個秘密,好像佛沒有說,靠不住,我加上的,不要聽。這個叫做眼體,眼睛就是這樣來的。 「如蒲萄朵」。所以我們這個眼睛長得很漂亮,因為人都好色,好色,所以眼睛特別長得漂亮,像個山葡萄一樣,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就是這個東西,這個眼睛。 「浮根四塵,流逸奔色」。這個「浮根四塵」有好幾種解釋法,但是真正的解釋,佛在這一段就講臉上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這是浮根,就是五官裡頭在面孔上擺在外面的,浮起來,這都在外面看得見的。跟到眼睛一看,這裡好看,今天晚上有個好電視,那個歌聲歌也好,啊,真的呀,流逸奔色,看到外面的境界就跟著流蕩,出去了。 現在我們《楞嚴經》是卷四,上一次正式講到佛答覆阿難修行修證方面,怎麼樣用功修行求證見性,第二個問題。等於我們現在講一個人要想成功一件事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一個工啊,要想做好,必須把工具找好。那麼這個工具,現在我們要開始修證自己,返本還源,那麼就是要找自己的六根根源,上次正討論到這個地方。我們再仔細一點他從六根開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他在分類做解釋,我們的眼睛能夠看,耳朵能夠聽,鼻子能夠知道香臭、呼吸,嘴巴能夠吃東西,舌頭嘗味道,身體能夠感覺,意識能夠思想,眼耳鼻舌身意他在分析是一個東西還是六樣東西?是一是六?那麼最後佛的結論是一個空性之體,而緣起變六種的應用。所以他說「彼太虛空。雲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整個的自性像這個虛空一樣,體是一個,這個空間把它隔成六個房間六個作用,隔成八個房間八個作用。可是我們今天人的生命之根,就是說現在活著肉體這個生命之根,是六樣工具,就說明體是一個。等於一個電一樣,電源是一個,作用而不同。 所以佛上一次講到一半中間這個結論,猶如太虛空一樣這個虛空一樣,「雲何為汝成同不同」,這個虛空本來是整體的,「雲何」怎麼樣可以說為你的主觀,認為「成同」就是一體一個東西,「不同」或者是說不一樣的東西?就是說「成同」就是一樣,「不同」就是不一樣。他說這都是多餘,你的主觀,人的主觀在分別。所以說一樣不對,說六樣也不對,「何況更名是一非一」,這都是我們後天人為主觀的成見,沒有見到道體自己不知道。因此說對(一樣)不對;說不對(不一樣)也不對。已經不對了,何況人們還把它分析很精詳的取名是一非一(或者一體或者不一體),這屬於哲學的理論,所以在哲學研究宇宙萬有的本體是一元?還二元?還是多元?以宗教哲學來講,這個宇宙之間有個神,是一神嗎?還是多神?其實拿身體來講,我們身體上這個精神、心理的生命心性,是一個作用嗎?還是多個作用?這是哲學的思辯。所謂哲學思辯都是人們自己的主觀所形成的思想邏輯,沒有求證到。 那麼下面佛開始分析六根的作用,帶領我們求證。「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所以由這個邏輯道理分析給你聽了,那麼你應該瞭解了,知道了,我們生理上肉體上的六種受用之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是現在這個業報之身,我們這個業報之身,六種接觸外在同內在思想感情,同外界接觸的這個根(官能),這個功能亦復如是,也同上面這個道理一樣,你說它是一個也不對,不是一個也不對。現在先分析眼睛,「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粘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上次分析到這裡,現在再講。 現在佛從眼睛上面講起,他說我們這個眼睛的作用能看見兩個大原則,看得見叫做光明,並不一定是這個亮光,看得見有光明,看得見明白了;暗,就是黑暗看不見;假使沒有黑暗,我們眼睛壞了也是看不見也叫做暗。所謂眼睛就是開眼看到明白,閉起眼睛什麼都看不見那個叫暗。他說由於明暗等等,注意喲,除了明暗這個大原則加一個等,當然還有很多作用。譬如我們在坐那麼多人,沒有一個人眼睛相同,視力不一樣,近視程度不一樣,老花不一樣,散光也不一樣,沒有一個人相同,都覺得自己看見了。所以我們大家如果做一個試驗,滿堂人看一個東西,做個科學試驗下來那就好玩了,不過我們沒有儀器啊,有儀器通通做一個試驗下來,看一個東西沒有一個人看的對的,每個人看的形象感受並不一樣。看到這個杯子都是圓的,圓的程度還有差別。有些乃至加上視覺神經有問題的,對這個圓形的影像同一般人完全不同。所以明暗是講大原則,等:等等原因。現在細則不講,佛只講眼睛這個作用,我們看這個作用。有明有暗兩個相對的等二種相形,那麼我們現在翻譯過來兩種形象(光明、黑暗),他說眼睛是個工具並不能看東西,我們眼睛是照相機一樣是個工具,能夠看的是眼睛後面同照相機一樣,這個人在指揮這個頭腦在指揮它這樣照,那樣照。眼睛同照相機一樣,影像進來是交叉反對,到了後面這個視覺神經把底片一洗,就是正面,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所以這個眼睛是工具啊。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與妙圓中」注意這三個字,這三個字(妙圓中)是講我們本性的,這個是沒的形象的,本性無相,也可以說本性的功能具備萬象,那麼這個我們只做一個瞭解,現在不討論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上面已經討論過,後面還有討論。現在只講這個自性,我們一切眾生自性的功能,形容它妙不可思議、圓滿的,這個圓滿就是很充實、也很空。所以在這個自性妙圓之中,「粘湛發見」,自性是妙不可思議、圓滿的、湛然就是清清淨淨的,本來清淨的,你的起心動念,喜怒哀樂起來,它還是清淨的。等於大海一樣,你波浪儘管起,那個水性自體本來澄清,這是比方啊,不要認為水是自性。他說由於明暗兩種物理世界的現象,這個物理世界的現象要注意喲,也是自性功能投影的,要特別注意,不過現在佛不講那一面了,回轉來講,把物理作用同心的作用分開來,這兩種現象(明暗)與自性中,粘:萬粘膠一樣粘住了,形象吸引住了,粘住了,把我們本來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那個作用給它粘住了。由外形依他而起,粘住了「發見」,就發生了能夠看見這個功能,在古代我們佛學叫見精,就是精氣神,修道家的注意,其實《楞嚴經》把道家的道理講得很清楚了。真正的精氣神不是精蟲卵髒那個精,不是這個是精,真精是心精。佛也提到過,心精圓明,含裹十方,這個特別注意。現在這一段也對於自己多加體會,你們諸位要想修長生不老的也可以在這裡找一找了,這個精是這個東西。「沾湛」,把它粘住了,起這個後天功能作用。「見精」古代佛學叫做見精,所以「粘湛發見」,啟發了看見這個功能,眼睛會看見。那麼當然後面使夠使你起作用那個是本體啊,那個不談了。 那麼第二個,「見精映色」一變成了見精以後,那個自性起了功能啊,等於風一來,本來平靜的大海上清淨的大海上沒有波浪,外境界的風一吹,波浪起來了,颱風一來起大波浪,就是依他而起,外境明暗兩個現象引起了清淨性海,發生了看見這個功能。這個功能一起來以後呢?第二句話「見精映色」這個功能一起來,它有照相機的作用,有雷達的作用,各種色相各種境界一到這裡反影過來,我們自己就知道了。當然現在科學也曉得,眼睛照像把影像反影過來,到了視覺神經,馬上通知給腦神經「這是什麼東西,這是什麼人來了。」後面還有個東西呢。就是腦神經來講,那個已經不是意識範圍了,我們暫時不談。現在把眼睛看見了這個形象一進來,明暗現象這個功能是自性起的第一步。這步功能起來作用以後呢,「見精映色」,看見(這個見精的作用)這個功能反影外界一切的色相,初步是這樣起來的。 那麼第三步不同了「結色成根」,前面兩步還是未生之前喔,現在我們停在這裡,大家要注意了,所以自己研究佛經,尤其是研究《楞嚴經》非常科學。我們有許多問題在這裡要討論,「粘湛發見,見精映色」對不對?那麼這個是講自性起了一個看見的功能,是這個樣子。所以變成我們的習慣,有個東西,有個心的作用要看,要看一切東西。 好,我們有兩個問題,有些人打坐的時候,修道家的,修密宗的,乃至修禪宗的,各種各樣了,不管了。坐到很好的時候,自己並沒有想看,對不對?前面看到一些形象,有沒有?大家諸位很多經驗。如果沒有打坐的也有啊,什麼時間裡有?大家都忘記了,我們躺在枕頭上要睡著以前就有,睡著以前迷迷糊糊已經在做夢了,好像有些影像迷迷糊糊看得見了。當然你注意去看呢?就變成神經病做夢去了。不注意看,迷迷糊糊好像亂七八糟。噢,好像今天車子開到那裡,高速公路的樣子也出來了;有個朋友想到那個影像也有,等一下睡著了,沒有了。那麼打坐的時候,或者定下來的時候,或者一個人精神病的時候都有,這個起來是什麼呢?這也是看見啊,這個並沒有靠眼睛在看,眼根沒有起作用的,這個眼的視覺是閉著的,那是意識獨影形象。因為意識過去有的經驗,過去不是這一生啊,前生前世都有,這個影像留下來,在整個的意識不清明,也可以說腦神經在半休息狀態裡頭,那個種子發現那個影像發現,發現了所以我們覺得,你看我天眼通了,眼睛都不要看,就看到東西了,你活見鬼,那是獨影境,意識的影像的反影。這個反影你看見沒有?是看見,這個看見不是眼睛去看了,這就是說我們自性清淨的功能,一起了這個見精作用以後,這個見精作用永遠變成了一個習慣,在這個獨影境界就看見這個東西。那麼獨影境界在什麼時候發現呢?一個在靜坐的時候、入定的時候,一個在做夢,一種是精神不正常或者神經病精神病的時候就會發現了。所以現在我們瞭解這個東西,所謂講見精,先要瞭解這個見,見精這個作用這個習氣就有那麼厲害。 第二個問題,當我們死了以後,死了當然沒有這個肉體了,這個神識就是普通叫靈魂啊,離開了這個身體,活著的時候叫識神也可以叫識神。那麼在七七四十九天以內,這個叫中陰身,這個生命離開,另一個生命還沒有結合之前中間存在這一段,沒有另外一個新的生命結合在一起,這個叫中有身也叫中陰身,不是陽的陰的境界。這個裡頭我們也可以叫它鬼了,其實鬼是另外一個東西,鬼是鬼。這個中陰身也能看見啊,也能聽聲音啊,它的作用是什麼道理?那已經沒有肉體的眼睛了,何以能夠見呢?就是這個見精「粘湛發見」,見精這個功能習慣性。所以真到了見也空,恢復到自性本然,那又不同了。那你說看不看得見?看見,所以佛眼觀來,一眼之間三千大千世界皆在其內,那是大圓鏡智的所謂功能,阿賴耶識轉過來功能發現了。我們討論了這兩個問題,加進來,瞭解見精這個作用都是非常重要。 現在我們又回到本經,佛在分析眼睛看的這個功能,這八個字非常重要,「粘湛發見,見精映色。」尤其這個「粘」字,粘住了,所以我們修行是要解脫,就是把這個粘住的,給這個習氣業力粘住的力量把它分解了,等於化學一樣,用一個藥品下去啊,把它一個結合攏來的把它分解開了。放在清水裡頭把那個粘住的東西慢慢把它溶解開了,修行作用差不多也是這個比喻,我們做一個瞭解。所以他這個字用得非常好,「粘湛發見,見精映色」,反映外面的色相,這是講最初這個生命來。這個生命的習氣我們有了,有了這個生命,無始以來都喜歡看,喜歡看,眼睛有看見這個功能。 「結色成根」這個功能同物理世界,就是生理的功能配合,「結色」色是什麼?色法在佛學就是物理的,在我們人的生命就是生理的,色法屬於四大,物理世界的四大同我們生理作用的四大地水火風,堅固的是地固體的;水液體的;火熱能,暖體溫,這是火大;氣:生發的,道家中國叫元氣,元氣不是呼吸之氣,那個生命的功能就是發電的功能,現在有個新名稱啊,生命的功能就是氣,就是風。所以這個由我們無始以來的這個習慣,因此我們一個男性的精蟲女性的卵髒一結合三緣結合,我們的神識就是中陰身投胎了。一結合精蟲卵髒三緣和合變成一個胎兒,開始生起一條是中脈,就是我們背脊神經到這裡這點兩就分開了,先有這兩個眼睛,從「鼻子」這裡,所以道家有些人點竅,先點在這裡,「鼻祖」道在哪裡?祖竅在這裡。你說它完全沒有道理,你不懂也不要亂講,也有道理,說它是絕對的道理?那對不起,並不絕對,他沒有完全搞清楚。所以有時候點竅,尤其是這些學道家的,呵喲,祖師給你一傳,六耳不同傳,我十二歲就玩這個東西,就去磕頭啊,燒香啊,搞了半天,半夜子時,我那個師父還是道人叫我跪下,點到六耳不同傳。拿一支香這裡一點就在這裡,等到我會了以後,就在這裡,我第二天就不相信,這裡摸摸是塊骨頭,永遠也找不出來什麼東西,叫我老是守著這塊骨頭,我還不如買一塊排骨來啃多好呢。但是他也講不出所以然來,它就有道理。你要曉得,你們大家也不要亂批評喲,你看我這樣隨便開玩笑講,當年都篤了咒的喲,隨便講出來天打雷劈喲,我給天不曉得打了多少次,雷也劈了很多次了,多生累世都常常挨打挨劈的,不在乎。但是他講的對不對?對,學理沒有通。這裡所謂是祖竅也有道理,因為胎兒這個中樞神經。這個骨節生出來先到這裡分岔,這兩個眼睛來,「結色成根」。 所以十二因緣裡頭,無明緣行,這一念無明入胎,行就是生命的動能,行緣識,識就是神識在投胎。這是三緣,前生。識緣明色,明色就是到這個了---胎兒,名色緣六入,就生出來眼睛、耳朵啊,每一條氣脈,現在講神經。一條一條慢慢生長,四十七個七天就是九個多月整個完成了。完成了以後眾生顛倒,在娘肚子裡頭就要調一個頭出來了。顛倒眾生,所以現在要回去,只好打坐倒轉來出來的,坐正了回去啊。只好要學學打坐。所以現在是講到,我們注意啊,兩三卷,我話很囉嗦,插得很多,但是都是旁邊的註解,要搞清楚。「粘湛發見,見精映色」,講這個生命所謂能夠看見功能從本體起用,自性起用,本體是借用西方哲學的名詞來講,自性起用第一步。那麼這個業力習氣形成了以後,「結色成根」,隨時要想看。根就是眼根,生出來結四大之色,就是細胞、神經結合了,結色四大成根,生出來這個眼睛這個根根。「根」佛學叫根,我們現在醫學就是官能,人體的官能、器官,眼睛看得見。 「根源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這個眼根,就是說我們這個眼珠子變成眼球啦,裡頭有一個黑的眼珠子,眼珠子黑的裡頭啊有一個空空的,這個裡頭有一個空隙啊。我們中國古代好的名醫,真的眼睛有毛病白內障,古代好的名醫啊,不要亂試,不過我們小的時候看到,所以前天那個李藥師來,我告訴他,針灸,我自己的眼睛有一次角膜炎,搞了幾個月,因為我這個人不乖呀,角膜炎也不肯休息,照樣看書照樣抽煙照樣不睡覺,結果也不行,後來我找了一個人,我說你給我扎針。哎喲眼睛沒有扎過。我說我講穴道你扎,扎瞎了你不負責,結果就扎眼睛。不過我也不敢叫他扎瞳孔,那是白內障扎,就是銀針啊從這個黑的中間這個瞳孔由這個裡頭扎進去,那要功夫很高了,不然眼睛一定瞎。所謂金針刺瞳,那功夫很高了,那個本事很大了,那真要有點氣功,不然拿著發抖了,要很細的針金針刺瞳。所以我們這個眼睛的瞳孔裡頭又是空的,這個中間。當然你看我我看你,只看到人,看到一條狗,不是狗了,我看看你的眼睛有條狗就是我,你眼睛有我我眼睛有你,對面看就是這樣。這個黑瞳孔,外面是白的,這個組織你要研究眼科了,很複雜,這個叫眼睛,眼睛在佛學就是叫眼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佛叫它清淨四大地水火風,就是這個生理機能,眼睛黑的白的,硬是有神經細胞組織攏來這是地大,眼睛也有淚水啊有液體眼水這是水大,它也有相當的溫度這是火大,眼睛也有氣啊這個功能就是風大。「根元」:整個的。「目」這個目不是指眼睛了,中文字啊,這個目是題目的目,題目的意思,這個名稱。這個眼睛根源根本,現在講外面這個眼根「目為清淨四大」,叫做清淨的四大,就是乾淨的,假使有一個不乾淨的,這個人生來眼睛就不大好。因為他這個生理機能組合得不乾淨,所以有些人天生眼睛差一點也有,不大清淨。材料當時選的好的話,自己入胎的時候將來慢慢選,聽了《楞嚴經》,所以最好的材料是清淨四大,差一點就渾濁了。所以眼睛啊,各人有各樣。「因名眼體」,那麼整個的講起來,生在臉上,這個官能叫做眼睛。 「如萄葡朵」一樣很好看,眼睛象葡萄,尤其是白種人藍色的很好看,有些人眼睛是黃色的,一切眾生眼睛不同。你看有些鳥啊,外面還一圈紅色,狗也一樣有一圈紅色有紅外線的,所以夜裡它能夠看東西,我們外圈沒有一圈紅的,所以夜裡看不見。各種各樣,業報不同。講人的眼睛。 「浮根四塵,流逸奔色,」這個問題要討論了,上次我們講浮根四塵我說都在臉上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那麼古代有些註解「浮根四塵」不同了,第一個是我們自性起了看見的功能,這是阿賴耶識用唯識道理來解釋浮根四塵,這是阿賴耶識的見分。見分是見的這一部分。我們變成了四大這個眼睛是相分,有這個形相,這個相分裡頭呢,浮根四塵。見分,阿賴耶識的功能,那麼清淨四大是勝義根,叫做勝義根。勝義這個意思,是唯識學的名詞是講不出來的最妙的妙有,所以唯識學家講勝義,解釋死了不曉得幾十萬字解釋這個勝義,講了半天越研究越糊塗。簡單明瞭就是妙有,就是超過一般的這個道理,有這個東西,就是勝義。勝義根加上四大外面結合攏的根器啊,浮根。那麼這樣叫浮根四塵,古人解釋《楞嚴經》有時候如此,我不太同意,甚至說很不同意。佛在這裡講得清清楚楚,所以一般人啊,古人也好,今人也好,我特別主張,諸位研究佛經也好,研究中國舊文化,以經注經,用自己本身來註解,不需要另外加理由,《楞嚴經》你就用《楞嚴經》,它有清清楚楚的地方,用不著把唯識啊、其他采進來,你列進去做參考加做比較可以,這是學術的研究。假使說隨便這樣一註解啊,就容易把別人引到另外一個路上去。 實際上「浮根四塵,流逸奔色」,那麼哪些是浮根?它的文字告訴你清清楚楚,浮就是外面的這個是根,什麼是根:眼根。浮根是擺在外面、浮在外面的。四塵:眼睛是四大這個色做成的,色的相對是塵,所以用不著採到內義,內在那個義理最高深的什麼勝義根啊、見分、相分,那講唯識的解釋可以,作比較可以,那麼如果做普通的講使人越聽越糊塗了,扯到唯識去了。當然佛經萬法歸一,不能夠說離開心意識作用,但是在《楞嚴經》佛所表達的方法,心意識,他另一種教育法。佛的教育法每一本經聽眾不同、集合的地點不同、環境不同,他的教育法用的不同。你把物理的課拿來上哲學的課程,把哲學的課啊拿來做電氣課程來講,這個越聽越糊塗啊,你說這個有關係,那慢慢再研究,研究所裡做研究可以,拉不拉上關係慢慢研究。所以我們還到本經。 「浮根四塵,」就是代表我們面上有了眼睛以後眼耳鼻舌發生了見聞覺知,眼睛看見、耳朵聽見、身體感覺、思想意識知道,浮根四塵,這也是浮根四塵,所謂眼耳鼻舌等等。 「流逸奔色」因此引發了我們,眼睛一看見,「浮根四塵」啊流逸,流就是向外面流放。「逸」,什麼叫逸?我們大家現在上一下中文課啊,逸者安適也,假使解釋啊,很安逸,譬如四川人講話,「你坐在家裡天天喝喝茶好安逸啊」。安逸就是這個,這個逸字舒適。所以我們形容人,你好飄逸,也是這個逸。講一個隱士在家裡過著清閒日子啊,所以稱他為隱逸。但是這個中文字,現在因為青年同學們不大講認字,中國字都認不得,我現在常常講,逸還有借用的意義呢,不守規矩。這個軌道是這樣走,跑出去了,不走這個軌道,也叫逸,逸出外面。所以隱士叫隱逸,這個人不走一般常人軌道,常人讀了書啊,有了知識啊,長大了要個職業來做做,他隱逸的人譬如說他們出家的同學啊就是隱逸之士,又不討老婆又不結婚又不嫁人,然後頭髮又不留起,剃得光光的,吃些草啊吃些青菜啊,坐在那裡去打坐,這個就是給人情的規範超逸出去了,叫逸。所以古代你看讀書啊,一個馬亂跑叫馬逸,這個馬發了脾氣了亂跑叫馬逸。牛可不能用逸喲,你要注意喲,牛逸那就笑死人,牛叫奔,因為牛發了脾氣,那個脾氣大了同我們那位同學前天晚上發脾氣一樣,牛的奔放,那個牛就奔了,那叫奔,三個牛一起走,就叫做奔,亂撞的。所以我們中國字都有道理,猴子叫猿啼,虎叫嘯,龍叫吟,白鶴在天上叫唳,狼叫皋,狗叫吠,雞叫鳴,鳥叫啼,各個不同的,同樣中國字。你不能說狗啼了,沒有這事吧?所以講到這個「逸」字啊,我們順便又講到中文課上去了。那麼我們懂了這個字就好看經了。 「流逸奔色」所以它四個字翻譯的時候用的之好,我們這個人這個六根作用,受外界的環境一牽引,本來是聽《楞嚴經》的,有一個人在這裡打開一個電視一看,一邊是四大,流逸奔色就給電視引走了。流逸,出去了。奔色,就向外界給物理世界物質世界引誘跑了,人的心是不定的,這是講眼睛部分,到此為止。佛說我們眼睛的作用就是這樣,本來我們自性很清淨的,由無始以來人有了「粘湛」,本來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自性本來如此。可是我們現在不清淨了,有了眼睛總喜歡看,所以打起坐來有時候坐坐眼睛就張開看看,對不對?至少還坐坐張開看看表,然後又去坐坐,你就曉得我們這個眼睛妨礙我們,多討厭啊,這位老兄啊。它「粘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浮根四塵,流逸奔色」,它像一個野牛一樣,牛魔王心栓不住的向外面亂奔,這個色相好看的它非看不可,本來眼睛是非禮勿視,不能亂看,那我瞟一下總可以吧,就是那麼瞟一下,就是流逸奔色。所以修行就在這個地方,你把眼根能夠攝住也很不容易了。 所以現在明白告訴你,你們修道家的有些守竅守這裡,有好幾種守法,我告訴你,要不要聽啊?我想你們一定要聽。有些是收精的守法,不要亂聽啊,我吩咐了,我講了天打雷劈我沒關係啊,我就站在雷的外面去了,收精是等於三角眼,把這個兩邊兩個眼神收回守到這裡,那很吃力,如果功夫不到,你腦部的功夫不到,沒有到還精補腦這個階段,千萬不要用這個方法啊,用了這個方法會高血壓,甚至會得精神病,我先吩咐了。但是到某一步功夫非要這個不可。 所以看法有幾種,有象王視法,你們沒有受過訓練不知道,沒有修練過,這個眼睛這樣看,眼珠子在前面,兩邊都看到,同像一樣,那個像的鼻子大,他眼睛兩邊看的,像王視法。但是很多人打坐修道家的,手裡結個太極印,現在叫太極圖,所以你一看他捏這個手印,修道家的叫「決(諧音)」,同三社一貫道,五教會通,四貫道就是這樣來的,這個叫太極圖,然後眼睛半開半閉在那裡噓啊噓的,在那裡守竅,這麼一看守竅,可不能亂玩啊,腦神經有問題就出問題了,但是很容易看得見東西,那是習氣,剛都講過。 為什麼我今天公開給你們講天打雷劈都不怕,因為現在不打雷,我當然不怕,打雷我當然害怕。這就是告訴你們任何修行的方法,沒有說哪個對,沒有說哪個不對。要看什麼時間、要看什麼人、年紀有差別、性別有關係,男女有關係、身體的健康狀況有關係。譬如高血壓你教他這個方法就糟了,那麼低血壓的人教他這個方法,他會發暈,因為他血壓低啊,精神叫他這裡一集中啊,看人覺得暈了,也有問題。所以教人之難,不要說這個是祖竅,哎喲,這個玄關一竅,可以登天,當然登天哪,就是我們松江路一直過去轉個彎那裡去了,登天了,不可以亂來的。 現在我們曉得為什麼講這個話?講這個話,不管你用哪一種方法,你看我們叫自己持戒,佛學主張持戒,修定做功夫打坐,我們一天當中這個眼半開半閉,最多只看前面三步路之遠。最多小乘看三步,大乘菩薩距離五步遠,只能這樣看,和佛像一樣,閉目閉眼的,都是這樣看不左右斜視。假使法師們出去托缽,端個缽就是這樣看前面五步走路,一天做不做得到?做到什麼?不「流逸奔色」,你做到了差不多了,不在求你多,只要求你一天不向外流逸。眼神換句話用道家講眼神內斂收進來,不向外面奔色,外面再好看的都沒有動過,眼睛半開半閉,很慈祥啊。千萬不要這樣啊,那很不對喲,你看很多人打起坐來在那裡,叫做氣脈通了走過了。佛菩薩神仙都很慈祥的呀,笑咪咪的,這個地方都笑開了,那就對了,千萬注意啊。你自己先拿個鏡子看看,不然人家看到修道修成這樣,把家裡人先嚇死了,神仙沒有修成功啊,神經修成功了,不要干。注意呀,流逸奔色。所以我們知道了,修行在哪裡呢?收攝這個眼根不流逸奔色,所以讀經就在這個地方是眼睛了。所以我們知道了修行在哪裡呢?收攝這個眼根不流逸奔色。所以道家告訴你啊,收視返聽,也有它的道理,不能說它沒有道理,很有道理。收視就是攝心,攝心你做不到啊,先攝眼神不向外面流逸奔色,返聽就是觀音法門,耳根不向外走內聽。內視內聽,這是我們中國古老文化,三四千年前的文化,從黃帝開始起,中國修道人就講內視之學,長生久視之道。那個同佛學沒有關係了,但是一個東西。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所以叫內視。 因此我們懂了這些呢?讀佛經你就懂了,那麼我們修道不管你修什麼做功夫啊,不要向外流逸奔色,收視返聽內視,你們諸位近視眼的同學,多用這個內視的功夫,保你眼睛有進步。因為近視眼的人眼睛都鼓出來都暴出來了。他看書啊,牛皮都看得穿,是這樣看的,把牛皮都看穿了。所以我們從小因為受了這麼一點以後就知道了,後來雖然不用這個東西,但是我告訴你。年青同學說老師你的眼睛怎麼那麼好?我說我的眼睛對我啊,真可憐,我非常感謝它,我用了幾十年,晝夜都在用它看書,到現在還能夠這樣好,我要拜拜我的眼光菩薩。但是我保養它,譬如我也看電影啊,我當年看電影才不像你們呢!一個禮拜看六場,六個電影院看完了剛好一個禮拜,他們又換片了我又看,坐在電影院幹什麼?打坐。眼睛也還是張著還是看電影啊,我叫電影來到我前面來。我不是嘿嘿哈哈又哭又笑眼睛瞪得多大,那是你眼睛去看電影,我要電影到我前面來看,眼睛瞇著。這個影像已經來了,那麼大一個屏幕,你瞇著,好像光到我前面來看。眼睛把這個神這個電能功能不要亂向外奔逸,因此就保養它了嘛,少用它少消耗它。看書啊,叫書來看我,不是我去看書呀,看書啊這樣看見了就好了嘛,那個盯上去看,腦筋又拚命記,眼睛盯,所以現在青年人搞得眼睛啊近視腦筋昏潰。你懂了這四個字,回轉來就有用了。佛法就有用了,不向外流逸奔色。這是額外的討論。那麼佛講了眼根分析了以後,他沒有做結論。現在他講耳朵。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我們注意啊,現在講聽覺這個耳朵。這個耳朵聽的功能呢是兩個大外界的現象,有聲音叫聲音的動相,沒有聲音我們耳朵聽見東西沒有?對了,有些不懂的就說沒有聲音我沒有聽見,錯了,你聽見了,聽見那個靜相。沒有聲音那個也是一相啊,聽見靜的。所以有聲音叫動相,耳朵聽到一點聲音都沒有,如果讓你到一個廣播電台的那個播音室裡頭,就要隔音隔得很清楚,如果門一關好了,一點聲音都沒有,清淨得很,有些山洞裡頭一點聲音都沒有,你會害怕啊,其實才不害怕呢!那個境界才好呢,那才叫清淨,真正清淨。不要說聽到流水聲音,叮咚叮咚,那也是動相並不清淨啊。聽到沒有聲音那個是清淨。所以聲音呢,由於動靜兩種現象相擊,擊就是撞。不是動,聽不見就是靜,動就是動,不打了靜,所以動靜二相互相擊撞。 那麼在我們這個自性妙圓中「粘湛發聽」,我們人就引發了聽覺功能,這個聽覺功能。「聽精映聲」能夠聽的也是精啊,這個注意喲,所以講,佛家《楞嚴經》再三跟你談精,正統道家就懂了,旁門左道就搞錯了,把男精卵髒當成這個精,完全錯了,那是身根所發的作用。那麼耳朵怎麼有個聽精呢?如果說精蟲就是精啊,精蟲也會聽精啊,有一根精蟲把它叫聽精啊,那麼精蟲裡頭分類了。這是精神之精,聽精,這個聽覺的功能,「映聲」對於外界功能的反影,那麼有了這個無始以來業力習慣的作用,「卷聲成根」,把聲音喜歡裹攏來,卷就是裹籠來,把聲音都吸收回來裹起來。這個問題多了。 我們普通現在曉得聲音發出靠空氣的振動,過去幾十年前科學家一概的振動現在推翻了。後來還是空氣的振動,現在科學又推翻了,不一定是空氣,所以銀河系統是什麼能夠使這個聲永遠傳播?要真講科學的道理,我們現在講一句話,這個聲音永遠存在的,在這個太虛空,等於一塊石頭丟到水裡去一樣,看這個小圈子慢慢放大,慢慢放大,最後看到沒有圈子,其實還在放大,這一動在虛空中永遠在放大的喲,聲也是這樣。這個功能究竟是什麼?現在新的科學還是個問題。 但是佛經在幾千年佛學用尤其中文翻譯「卷聲」,滾動了,就把它那麼捲起來的作用。我現在至少認為了解了這些皮毛的科學理論,常常看那些科學書,呀,知道我們這位師父釋迦牟尼佛越來越偉大,講的很有道理,現在科學在慢慢接近他所說的那個邊緣去了。所以這個中文翻譯也了不起,「卷聲成根」,所以我們這個耳根的形狀,就有這樣捲起來的形狀,這個彎的,耳朵到裡面清楚。那麼這個道理呢?聲的作用同我們眼根看的作用不一樣,所以我們老年人第一個發生的耳朵聾,為什麼呢?中醫道理耳通氣海,元氣衰了,命門的腎元氣同肝氣這個元氣衰了,先是耳朵有點慟聽了,「慟聽」聲音大一點聽得見,所以當耳根一衰老了,眼睛也老花厲害了,同肝腎元氣都有關係,所以耳通氣海。因此入定的人要用那個引馨來敲發音,要金屬的聲發音,這就是科學問題。入定為什麼不打鼓叫他出來,打鑼多好呢?不行,非要金屬那個引馨的聲音,很優雅的一敲,這是什麼道理?這就是值得研究的。 他說這個耳朵的根「目為清淨四大」也是地水火風組合來籠來,「因名耳體」,所以叫它是耳朵。他說等於新卷葉,不是舊的樹葉,舊的樹葉子干了。新的樹葉子拿下來一捲起來可以做喇叭吹的,作樂器用的,捲起來,耳朵一條一條的很好看。 「浮根四塵流逸奔聲。」那麼照唯識講我們那個解釋,剛才拿眼睛解釋過了,不多講了。它配合了臉上的浮根四塵,向外面「流逸奔聲」,耳朵喜歡向外面聽好的聲音,耳朵向外面喜歡聽,所以我們念佛的人,叫你回轉來「阿彌陀佛」內在聽發聲,不肯,哎呀,那個和尚木魚敲的好啊,某人念的真好聽啊,你在那裡念個什麼佛啊!你在聽戲嘛!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要叫你耳根回轉來聽自己,一字一字很清楚,乃至嘴裡不念出來,聽自己心聲在念佛,心裡頭這個聲音,「阿彌陀佛」這四個字聽得清清楚楚,這叫做返聽,也就是觀音法門,這個道理。所以淨土配上觀音法門,修起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必有把握。千萬不可以「流逸奔聲」,向外面走,光聽一般外面的聲音,這個佛分析這個耳朵。所以我們普通一般修禪的,修安那般那,修出入息的永遠不能得定,呵,你要反省反省了,我不告訴你永遠不懂。你就不在耳朵上研究啊,也覺得聽呼吸,你的感覺呼吸,那呼吸裡頭的聲音你根本沒有聽到,要聽到在這樣很吵的時候,返聽到以後,自己裡頭心臟跳動、呼吸跳動聲音都聽見了,安那般那快要成就了,可以修到氣住脈停,業也跟著停了。你在那裡聽呼吸,尤其這裡吵鬧的時候,聽呼吸聽呼吸,你聽得見啊?除非那個有鼻竇炎的,「嗯啊嗯啊」呼吸這樣你才聽得見。你那個沒有聽見呼吸,是感覺呼吸。但是修安那般那一定要聽,要耳根來。因為耳通氣海,所以第一個竅門你都沒有得,你坐在那裡修什麼?我修出入息,你慢慢去數吧,第一步,數了一萬年最後數到那個棺材板裡去了,這個巧妙順便也帶到了,都傳給你們了。這要真注意啊,不是開玩笑的,你平常問我懶得講,我也忘記了講,事情又多,所以有許多寫信啊,當面要問我,你問我,我事情多得很,我也懶跟你倆變談佛法,這個耳朵象麵包一樣我早忘掉了,我想麵包要緊,不管你什麼成道要緊啊。現在都告訴你了,耳朵這一部分講了,聽覺。下面講鼻子。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黏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講到鼻子,鼻子的作用就是兩方面,兩個事「通」,呼吸通,鼻子不感冒,也不流鼻水,沒有閉塞,沒有鼻竇炎。閉塞了就是鼻子有毛病,就是不通,不通氣,所以一個通一個塞這兩種現象,呼吸往來就靠這個鼻子,主要就是煙囪,我們人體這個煙囪。那麼這個作用呢,也是無始以來帶來的,因為這個大自然裡頭有呼吸,空氣的作用,人必須要日光、空氣、水三樣不能缺一,我們這個生命,這個世界上面日光、空氣、水一樣都缺少不了。所以必須要通氣靠這個鼻子,這個鼻子呢,除了通氣以外呢,聞這個氣息的味道,香的,臭的,焦的,酸的,辣的,各種各樣都聞得出來。尤其狗的鼻子,那位老兄的它業報比我們靈光,雖然靈光啊,他有時聞錯了,不曉得我們對啊它對,他聞到大便是香的,我們聞到是臭的,這就很難講了,但是它的鼻子的確比我們靈光。這個鼻子的嗅覺很多的作用,這個嗅覺現在。 我們有幾通啊?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五通,沒有天鼻通。因為這個呼吸啊到了二禪以上慢慢就會停止了,真得禪定的時候就氣住脈停,換句話說你呼吸元氣不住永遠不會得定的,呼吸不停止不會得定的。說這個人打坐就會入定,那叫好笑了,那真好笑了,那不是的。真得定了,你呼吸已經住了,不是停止了,住是停住了。所以這個鼻子的作用是這樣,所以我們這個鼻子啊,自性清淨功能有了這個業力習氣以後,這個鼻子的作用就聞這個香臭各種味道, 「嗅精映香」這個又是精,也是精啊,是心精的作用。所以呀,道家有個靈源大道歌,我叫你們參考,在眼睛就是看,在耳就是聽,在鼻就是嗅,在身就是感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嗅精反映這個香臭的味道, 「納香成根」,香同臭是相反的作用,並不一定要香才成根,臭也成根啊,就是香臭這個作用構成了鼻子這個鼻根通氣的作用。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我們這個鼻子這個鼻根,它的本元也是地水火風清淨四大所做的。 「因名鼻體」,叫做鼻子。 「如雙垂爪」,爪就是兩邊掛上。那麼鼻子好一點呢,相上最好的鼻子,鼻如懸膽,那是好鼻子啊,會發財。當然如果是頭頭上懸膽,這個根根扁塌塌的,那個也沒有用,那個叫蒜頭鼻子,也有一點點財啊。懸膽,什麼叫懸膽?你把那個豬的膽子拿一個來,吊起來你就知道,那麼圓圓的,圓的那麼好。像我們所有的鼻不是漏一點就是翹尾一點啊,再不就是大一點,絕沒有像一個懸膽一樣,當然蒜頭鼻嘛,也等於懸膽,可是太小了,頭頭上大,上面都磨平了的,那也不行。它兩邊有兩個鼻孔,叫雙垂爪。 「浮根四塵,流逸奔香」我們這個鼻子也最喜歡香的地方就去,臭的地方不一定。不過很難說啊,海畔有逐臭之夫,有人聞到臭的特別,香港腳並不好聞哪,哎呀,自己一捏香港腳,拿著指頭在鼻子下聞聞,哎喲,別有味道。那你看世界上人叫海畔有逐臭之夫,所以我海邊人,我就是逐臭之夫,什麼醃壞了的呀,你覺得那個鹹魚那個店裡頭多臭啊,在我們一聞,尤其在外面多年了,一聞,哎喲這個好啊,家鄉風味。那個火腿臭得不得了,湖南火腿雲南火腿好香啊,實在是臭的,人有逐臭之夫。那麼這個香臭是什麼?習氣,眾生習氣。所以狗它聞到大便是香的,因此佛說我們吃飯,覺得最上乘的飲食,天人聞到掩鼻而過,上界天人看我們吃飯他把鼻子蒙起來走,他覺得臭得不得了,當然有大蒜味道更難聞啊。現在鼻子也講了,那麼嘴巴舌頭味覺。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嘗也是精啊。「絞味成根」。把那個味道啊,所謂牙齒吃進去那麼攪。攪出來那個味道,滋味攪出來。「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叫舌頭。「如初偃月」。就是講舌頭的尖尖上象初三的早晨出來看西南邊上那個月亮,舌頭尖尖上彎彎的眉毛月,倒轉來彎彎的圓圓的,叫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喜歡向外面要吃好的味道。那麼這些原文差不多,我們講了三個呢,就可以節省,重點討論一下。對於舌頭呢兩種大現象,「恬、變」,用得非常好,佛學。什麼叫恬呢?淡味,沒的味,我們舌頭舔起來沒有味,沒有味也是味啊,叫什麼味啊,淡味,不鹹也不甜不辣也不酸也不臭。我們覺得有甜是變味,鹹也是變味,鹹味很輕的鹹味有甜,甜太多了就會苦也會鹹,所以鹹甜苦辣酸都是味覺裡頭的變味,所以我們中國人吃菜喜歡吃變味,各種佐料配合攏來,中國菜世界上第一等變味多,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舌頭呢,佛學你看對於生活的道理都講得非常清楚啊,這個舌頭啊,有恬淡,淡味同變味兩種相參互相參合攏來,那麼因此在我們覺性上變成一個業力的習慣,舌頭喜歡吃味道。各人不同,這也是個人業力不同,有人喜歡吃酸,有人喜歡吃甜,那就是代表個人業力的不同。一個人一生也不同,有些人小的時候愛吃糖,到老年不要吃了,也吃不動了,吃多了有糖尿病,牙齒掉光了。有許多人從年青不愛吃甜的,到老牙齒不會掉,而且到老了喜歡吃甜的,也不會有糖尿病,這就是個人業報不同了。他說舌頭啊,就因為這個業報不同,也是地水火風構成啊,就有這個舌頭舌根「流逸奔味」,專門向外跑,專門向好的味道跑,這是舌根。另外呢身體了,身體是感覺。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離就是隔開,譬如這個東西這個帕子這個手巾我們隔開了,我這個手就沒有感覺,捏攏來「合」就有感覺,這個身體感覺。衣服掛在那裡舒服不舒服沒有感覺,「合」穿到身上來,肉體跟它接觸了就有感覺了,這是觸覺。「由離合等二種相摩」碰到,觸摸,接觸到,碰到、摩擦的作用。 「於妙圓中黏湛發覺」。在自性本來清淨自性中,粘住了這個自性的功能發生我們生命業力習慣,有感覺的作用,體能、體溫有各種感覺。 「覺精映觸」,能夠感覺肉體神經的反應,現在講神經的反應,有這個感覺這個覺精,感覺的這個精明反映接觸外界的作用。 「摶觸成根」。摶:抓攏來。就是包餃子啊、做饅頭啊,搓麵粉那麼搓攏來,把它團攏一陀,這個感覺內外把它一搓摶攏一陀。「摶觸成根」這個感觸的作用,所謂十二因緣,名色緣觸,觸緣受,就有感受了。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這個身體,包括我們整個神經,包括內臟心肝脾腎各種官能。 「因名身體」,所以叫做身的體。你看鼻體、耳體、身體。 「如腰鼓顙」。腰鼓顙啊,現在這個樂器沒有看到過了,那麼至少在唐代還有,這個是胡樂,西域來的胡樂。腰鼓顙像一個人的體能一樣,就是說頭上有個疤一個頭頭,身體有腰身細細的,就像人的一個人體體能一樣。那麼我們現在樂器至少有一種鼓啊,兩頭都可以打的,等於我們的人身體,這個腰細兩頭比較大一點,如腰鼓顙。 「浮根四塵,流逸奔觸」。因此引起見聞覺知,眼耳鼻舌身浮根四塵,身體所以安祥不了,身體喜歡享受,喜歡好的地方,涼快呀,喜歡安適的座位啊,我們講究享受。身段的感覺呢,兩種大的作用,離合,碰到才有感覺,不碰沒有。譬如我們兩個人拉手,兩個人捏在一起,哎喲,你的手好冰啊,我的手好熱啊,這個有感覺—離合。才起這個作用,一離一合,可是離開了就沒有了,上面流逸奔觸,把身根講完了。現在講意識,第六意識,我們這個思想。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當我們講一句話就是思想了,聽一句話你心裡的分別就是思想,一生起來就沒有了,講完了就沒有了,一生一滅,它永遠在裡頭連續不斷。所以我們這個思想沒有斷過,像一股流水一樣,幾乎沒有斷過。生滅相續,實際上有沒有斷呢?有斷,有切斷的時候,只是你不知道。不過一般人普通啊把思想切斷很不容易啊,所以很多人學禪修止觀做功夫的很想把思想切斷停止了,做不到。其實思想切斷並不是道啊,是第六意識把生滅的兩頭切斷而已。有許多人觀念錯誤,以為把思想兩頭切斷這個就是不生不滅之體了,那個是意識的清淨面。生滅可以說有根本的生滅,有意識的生滅喲,這裡講意識的生滅,一個念頭生起滅了。 「於妙圓中黏湛發知」。所以才有知覺。這個知覺呢?也是生滅性的喲。你打我一下,我知道痛;你不打我,我沒有覺得痛啊。那麼你這個知覺不打我不痛的時候,你知覺是什麼?你知覺還在知覺啊,知覺那個不痛。要注意喲,剛才講聲音一樣,平常你說我坐起來,呀,我的氣脈沒有什麼知覺,這個修道的人,現在喜歡講氣脈,你沒有知覺那個也是知覺呀?那還不是不好嗎?清靜還不好?一定要身上在那裡鼓氣才叫好啊?嗯,下面放一個屁,你看我氣功多好啊?一天到晚在那搞氣的生滅,也很糟糕的。那麼不生不滅那個氣不動了,寧靜,你知道自己身體上沒什麼感覺,你那個知道是知道寧靜啊,可是一般人沒有這個智慧啊。常常有些人說老師啊,我修了半天都沒有什麼感覺啊?真的呀?沒有啊?你打坐啊?打坐啊。你坐起來沒有感覺?我就不響了,因為他沒有智慧,我如果告訴他你覺得坐起來沒有感覺,那個知覺的沒有感覺很好啊。他說我騙他。究竟我騙他,他騙我誰知道呢?結果往往我是受了人家的騙,他那麼講我就聽啊,受受騙而已嘛。你怎麼辦呢?他沒有這個智慧你不能告訴他,告訴他他不懂。你求個寧靜不是好?所以我常常告訴他,平安就是福啊,什麼叫福氣?福氣就是平安,你以為今天做生意啊,明天生個兒子就是福氣啊?那個有福有氣把你忙死了又氣死了。平靜是福,一天到晚平安無事那個才是福呢!就是這個道理。 「知精映法」。能夠知道這個精明反映思維的法則,這個法就是思維法則、思想的法則。現在中西文化的合壁呢,用哲學的名詞叫思維法則叫法。佛學裡頭法包括事、物、理,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這個都是法。所以思想知覺的東西,「知精映法」,你看它佛經的翻譯中文用得多妙。 「攬法成根」。攬:這個手一條繩子一樣,遠遠把它吊起來,拉得很長,叫攬,把繩轉一圈,把這個東西範圍起來也叫攬。所以我們經常用的攬鼻,騎馬,把馬拉住放在口上那個繩子。攬鼻就是手抓到馬的那個繩子,指揮馬怎麼走動。那個手這麼一抓馬的那個繩子就叫攬。所以呀「攬法成根」,自己抓得很牢,變成意根。意根在哪裡啊?古人解釋心臟,現在千萬不要那麼講了,科學把你推翻了,這個根源就是腦神經。古人解釋心臟,現在你要曉得都不是,腦神經也不是。就是頭腦的思想,腦神經是它的反應,就是意根,不是心臟。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這也是地水火風做成的,因此腦神經這個意識有思想,這個思想呢,我們看不見呀,我們裡頭的思想看不見。只有眼睛閉著躺在枕頭上或者打起坐來靜靜的時候才覺得自己裡頭有思想,對不對?你看佛經裡形容得很好, 「如幽室見」。思想看不到啊,可是它是個幻影,等於夜裡在一個房間裡看東西看不見,慢慢呢,把眼睛閉著閉著久一點在黑暗張開點,好像有一點影子,好像有,好像沒有。所以我們閉著眼睛想自己那個思想,能夠思想那個作用、那個現象,佛形容它,如幽室見。 跟著引發「浮根四塵,流逸奔法」。因此使我們這個思想啊,永遠喜歡向外面奔放,這是思想的分析。佛分析了六根,這一段他比較分析得詳細。佛沒有做結論啊。佛快要做結論了,對我們修行的工具做結論。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阿難,我剛才給你分析過這個六根,修行要找這個六根做工具,現在先把工具認識清楚,這個六根。 「由彼覺明,」注意喲,四個字,由於我們的本性本覺「由彼覺明」這個覺本覺本來就是清淨的、本來就是菩提就是佛、本來是清淨的、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由彼覺明」自性本來光明的明白的。這個六根的作用,它的根源最初能夠發動的根源是本來那個本體自性的根源。本覺,本來個個都沒有迷過,不需要求悟,是本覺的,本來就明白,自性本來明白,也不需要去修的。可是呢,怎麼樣來變成凡夫啊?迷掉了? 「有明明覺。」佛在第四卷開始時,富樓那問,這個宇宙法界既然自性物理世界精神世界這個生命,自性本來清淨圓滿,為什麼形成了萬有同這個世界?雲何復生山河大地?佛的答覆四個字「覺明為咎」,自性本來清淨光明,為什麼講覺明為咎呢?這個覺,後覺?就是始覺了。「由彼覺明」,這個六根的作用啊,都是自性本體功能,本來是本覺光明的,並不是壞東西。為什麼迷掉了?有明明覺:因為太聰明過度了,本來清淨光明,忽然一念之間,我要把它加強一點,把光明擴大一點,我要更瞭解它,這一念就迷掉了。有一個明要求自己再明白,要求自己要覺悟,「失彼精了」完了。自己的鑰匙本來在口袋裡,哎呀,我要小心,今天出門啊,我很愛忘記,今天我把鑰匙放好一點該不要忘記,放在裡面的口袋裡。本來還不忘記,因為要特別小心一點,忘記了,就是這樣。本性「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可是凡夫忽然一念之間要求自己明白,要求自己成道,有一個求明白、成道覺悟的心。 「失彼精了,」把本性原來的原精,注意啊,這個叫原精,不是精蟲卵髒那個精,再三聲明。本來的,「精」在中文精就是明叫精明。 「黏妄發光」有了這一念要求得悟要求得明,粘住了,被吸引住了,被後天就被自己這個觀念迷糊住了,誰把你迷掉啊?自己迷掉自己,自己騙了自己。粘住了這個妄想,妄想自己一生起啊,放不開了。「黏妄發光」,那麼你說發光啊是發光,你年我們現在發光啊,眼睛能夠看,耳朵能夠聽,這個後光可大了,後面的光,這個光就是代表了我們現在講放射了各種靈能,放射了各種靈力,也可以叫靈能,也可以借用的名字,也可以說拿現在物理科學啊,生命的電能生命的電感就放射出來了,發光就是一種放射。 我們現在《楞嚴經》卷四,現在問題是佛答覆阿難修行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不要以生滅妄想心求清淨空性之果,第二個問題知道自己以什麼法門一門深入去專修求證。現在正討論到佛在分析這個六根,我們這個六根怎麼樣去求證的道理。今天開始這一個問題等於做一個總結論。佛說「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基本問題,自性本來是覺明的,本覺本自光明,因為凡夫加上在自性本覺本明中有求明之心,因此喪失了本來的明覺。就是說迷沒有什麼另外一個迷的力量,就是自己一念的自信不夠,喪失了。因此跟著這個生滅妄心,「粘妄發光」,好像萬粘膠一樣粘住這個妄念,發光就是我們六根作用很靈光的,不是另外放一種電光,就是說自己認為現在我們這個官能作用都很靈光的。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簡單的再做一個分析歸納的,譬如我們眼睛離了外界的明、暗---正反的兩面,「無有見體」還看個什麼?我們眼睛看到謂之明,見不見閉起來謂之暗。見明見暗,離開明暗兩面沒有別的所見東西了。 「離動離靜,元無聽質」,我們耳朵在聽的時候,有聲音是動相,上面佛分析過,我們不聽聲音,聽到沒有聲音,沒有聲音也是一種現象,這是叫靜相。離開了動、靜兩種相,「元無聽質」實際上沒有一個所聽的實質在什麼地方。 「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鼻子的話,就是鼻子通氣,感覺靈敏,一個人鼻子閉塞了沒有感覺。離開了通與閉塞以外,鼻子能夠嗅聞一切味道的這個所有的作用就不生起了。 「非變非恬,嘗無所出」。舌頭,一個是淡味、沒有味,一個是所有的味,甜鹹苦辣酸都是變味,離開了淡味同變味以外,舌頭嘗一個什麼東西?沒有所嘗的。 「不離不合,覺觸本無」。身體來講,合攏來接觸到有個感覺,離開身體這個感受就無所謂覺,有感覺什麼。所以離合兩種分開了,身體本來無所謂感覺。不過這個要注意喲,我們覺得身體內部這裡舒服、肚子痛不痛、胸部難過不難過也是離合,必須要有一個境界來相對的,不是只講外表,內部還是一樣。所以不離不合,假使一個中性的就是一個靜態了,所謂感覺的接觸這個作用本來就是空了。那麼再歸納這個意識思想, 「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我們現在的思想都有生滅,一個思想起來或者感情思想,一個觀念就過去了就沒有了,生滅。離開了生滅,所謂思想了知性,沒有什麼東西,就是個本來清淨的。佛對於上面自己所講的,再做個簡單的分析。現在告訴我們,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念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口念,如果老實念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念,等於一門深入的話,這個時候眼睛不管外面,耳朵也不聽外面,只反轉來聽自己這個聲音,心裡也要不做其它的想,光一心念佛,乃至嘴不念,心理念,意識念,這是用意根來修的,我們念佛是心意在念。譬如說做各種觀想也是用意根來修的,普通一般的修法多半用意根來修,尤其用到意的方面特別多。所以說有些人念佛用觀世音菩薩的法門,觀音法門大部分還是在意根上修,這個詳細的討論下面有方法。現在佛告訴我們就是一門深入,我們的六根分析完了,你要求證自性的本體,譬如說念佛,我們唸一聲佛號,不一定出聲心裡頭在念,六根回轉來集中這一念。下面就是修行的方法,在集中念佛這一念或者你聽自己的呼吸也可以,各種都可以,那麼什麼叫一門深入呢?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也不跟眼睛的境相在跑,也不跟耳朵在跑,一念專一。譬如說我們分析動靜,大家都在那裡念佛打坐,哎喲,聽到自己有聲音或者別人敲木魚,覺得在念佛,不敲木魚就看看他,那是木魚在念佛你不在念,心跟著外面的境界在跑了,動靜在跑了。合離:或者我坐在這裡念佛,感覺到身體上這個感覺,跟著觸覺在跑。恬變:我念佛越念口水越甜,甘露灌頂,那你是玩舌頭了。通塞:念佛配合呼吸呀,我在練氣功啊,一口氣念多少,一千聲啊,幾百聲啊,就是搞這個了。生滅:念佛是生滅心在念啊,南無阿彌陀佛,六個生滅,南字念完了沒有了,「無」,又是一個字,「阿」又是一個字,都是生滅心。真正的佛,念佛阿彌陀佛是無量壽光在哪裡要找清楚。但是雖然你在念佛,生滅心在念,意識在念。你注意的不是回轉來聽這一個念佛的這一句佛號的那個根根,在這一聲佛還沒有念出來以前在哪裡?念完了,阿彌陀佛過了,這個已經過去的,下一句還沒有起來,這個時候注意一下。很容易找到自己自心的淨土的境界,心淨則國土淨。心淨自己的國土就淨,那個境界。注意啊,這一句佛號念完了,阿彌陀佛過去了,下一句還沒有念,也沒有其他亂想,這一點把握一下,那個不跟著生滅。明暗是眼睛的問題,我們也不看外境界,他說六根六塵相對內外境界這十二種都把它放下。 「如是十二諸有為相」。六根相對六塵十二根塵內外所產生的各種現象,現象就是相。一切現象都是有為法。 「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這個就是求證的功夫境界了,隨便你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學密宗也好,止觀也好,各種方法,佛都告訴你了。你要專一,一門深入。他說只要把外緣一切斷,隨拔一根,你念佛也好,用眼睛看光也好,耳朵聽聲音也好,只要一門深入,一個根塵,所謂「粘住」自性妄想粘住把它解脫了,分開了。「拔」字你注意喲,只要拔掉了一根,念佛用意根來念,念到最後佛號也沒有了,妄想也沒有了,我也沒有了,這一念空就停,阿彌陀佛這一聲過去了,後面這一聲阿彌陀佛沒有起來,當體並不是糊塗啊,很清淨啊,身心感覺都沒有了,妄想都清淨了,這是意根比較拔掉了。隨拔一根,比較性的啊。「脫粘內伏」,脫開了那個粘,同妄想粘住的那個作用,這時候啊,這一切妄想我們叫它空了,普通。伏下去了,像一杯水一樣在那裡那個渣子就沉下去。佛講得很明顯了, 「脫黏內伏」你乃至修道也好,各種功夫,要做到這樣才算是第一步入門。「脫黏內伏」內;不是身體以內。這個內你覺得是身體以內,那還是不離「觸」,色聲香味觸這個作用。這個時候身體也沒有內外,無內外之內,「脫黏內伏」,伏下去了。這是剛剛入門啊,修道學佛修到這一步啊,那麼這個時候可以勉勉強強叫做得定了,心定了,寧靜了,所以真正的得止,妄念止,那麼經典就是奢摩他,這個止,止下去了。那麼止久了呢?下面第二段:「伏歸元真,發本明耀」這個境界定久了以後,不是說大家許多人用功念佛偶然也有啊,一下好像佛也念不上了,心裡妄念都沒有了,或者看經呀我沒有了。然後說老師啊,我嚇死了。我說怎麼了?唸經念到我自己找不到我。我說那不是空了嗎?你不是天天求空嗎?真的空了又說嚇死了,那就不空了。那就嚇出一個有來了,也不錯啊。所以人就是這樣,真到空了那個定住,慢慢定久了。 「伏歸元真」,妄想煩惱妄念伏下去。久而久之,這個久而久之不曉得多久啊,譬如有些人這一步功夫偶然做到空了也是有的,那不是你功夫做到,我常說那是瞎貓撞到死老鼠啊,那並不是你抓住、功夫做到了,偶然一個情形碰到了。譬如人有時候受了一個東西的驚嚇一怕,「啊」這一下,那個意識妄念也是空當露出來的,不過你不曉得保持,你倒真給它嚇昏了變神經了。喜怒哀樂過後都有這個空當呈現的,這個空的相都會呈現,隨時隨地有,疲勞過後也有,興奮過後也有,一切喜怒哀樂,大哭一場過後也有,大笑一下也有,不過不要笑死了,笑斷氣了,那也來不及了。這個樣子,慢慢把握到這一段空靈,慢慢使它伏歸元真, 「發本明耀」,自性的光明出現了,所以明心見性,可以明心了。「伏歸元真」,慢慢澄清澄清,澄清到回到那個本來的境界上,那麼自性的光明發露、開發了,本來有的。所以發出來本來的光明,不是有相啊,不是有相像電燈一樣、太陽一樣,我也看到光了,你看到神經了,那個也不是,那是生理上四大的變化。自性光明即非太陽,也非月亮、也非星星,也非電光,你到那個時候,只能告訴你,到那個時候你就知道,「發本明耀」這是第二步。 「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等到自性恢復那個本來,開發了本有的光明,然後你也不要管它,本有光明也沒什麼稀奇嘛,即使光明來照見整個的宇宙法界,天地都看得清清楚楚,也沒有什麼稀奇嘛,這是我們本性自有的功能。那麼你再久下去定靜下去,由自性的光明中間再擴大,用現代話講再澄清,不在身心內外。「耀性發明」,所謂見性了,那麼「其餘五黏」整個的根塵,這個身體同我沒有關係,身體的生命功能也擴大了,這個肉眼變成天眼了,這個肉耳朵變成天耳了,等於變成雷達了,乃至外太空的聲音都聽得見了,都收得到。「其餘五黏」我們念佛是用意根念,其餘的眼耳鼻舌身「應撥圓脫」都空掉了、解脫了,不受這個身體的牽扯了。所以禪宗所講悟,必須到達這個境界,沒有這個境界說看到青的是山,綠的是水,青蛙跳井撲通開悟了,「撲通」那是不懂,沒有用,那不是的。偶然懂了,那不叫悟,開玩笑,必須要到達這個境界。「其餘五粘,應撥圓脫」整個身心空了,離開了,圓滿光明得了解脫了。那麼這個時候,那麼你說我們這個肉眼眼睛啊身體都用不著了?這個肉體是五濁之身,命濁、煩惱濁,很髒的,沒有什麼了不起。不過到那個時候,你也不要看它很髒,連這個身體生命整個的每一個細胞立刻也轉變了,此所謂頓悟,跟著身心兩方面都轉變了。那麼轉變了你不用這個肉眼能夠看東西。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這所謂般若境界,智慧來了。「不由前塵」不需要像我們現在要這個肉眼看這個書,要這個耳朵聽這個聲音。那個時候到那個境界裡頭,這些同我們沒關係了,不需要利用媽媽生的耳朵、眼睛啊,不需要這些。也不需要外面的境界,沒有亮光的地方照樣亮,看太陽光也不過是蠟燭光一樣,很暗淡,跟自性光明比起來,太陽光都無力之感。那麼腳踏到地下,踏到棉花一樣,沒有地下之感,人都在虛空中行一樣,所以「不由前塵所起知見」,那麼這個時候你的智慧開發了,所知道的,所看見的,所理解的道理,並不是靠現在的頭腦、知識想像出來的,所以「不由前塵所起知見」。三步道都講了,三個階段,到這個境界。 「明不循根,寄根明發」。你說那就叫成佛啊,那還早呢,初初見性,返回你的本來,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那麼你離開這個境界還是怎麼一個人?還是個普通人,饑來吃飯,餓了吃飯,累了就睡覺。黃檗禪師答覆別人問,大悟的人如何呢?「不異舊時人」,還是這麼一個人,「只異舊時行履處」。只是同以前做個普通人的時候有不同,所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到這個境界。那麼何以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呢?那麼這個時候也還是個普通人啊,眼睛還是照樣看,耳朵還是照樣聽,可是「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這個時候真正不是理解、不是理論、不是思想,修證的功夫到達了這一步,這三個階段到達了,明不循根,看起還是個普通人,但是他自性光明所發的同原來的普通人不一樣了。等於佛經上說有個梵志出家,梵志就是原來是外道婆羅門教的大師稱為梵。梵志出家六十年後,得道了回到家鄉,那些人就講,呀,這不是當年的某人嘛,叫他的名字。梵志講兩句話「雖猶昔人,已非昔人」,雖然像當年那個人,現在同以前不同了,不是那個人了,名字還是一樣,不是他了。其實我們老了回家也一樣,年輕出門,雖然像從前的人,到底不是從前這個人。「明不循根」等於這個道理,雖然還是過去這個肉體,這個眼睛、還是這個耳朵,可是它的作用不同了,自性光明起的作用,不一定是靠這個眼睛不一定是靠這個耳朵了。所以我常常給你們青年同學講個笑話,我說你們要練習啊,像我這個眼睛很對得起我啊,用了幾十年,到現在晝夜在用它,看書等,我說我常常在夜裡燈關了,夜裡想起一件事要給你們留個條子,就懶得開燈,抓一張條子,沒有亮光就寫字啊。第一我要試試萬一老了沒的眼睛瞎了以後照寫不誤啊,還一筆筆搞清楚不?第二看寫得還規矩不?第二天看看還很好、很規矩。所以有時候看書啊,就不想用眼睛看了,眼睛太累了,書放在這裡,眼睛啊也會看得見,你要證明自己。「明不循根」不用眼睛不要,這個肉眼也看得見這個書。試試看,不要亂搞,搞出神經我不負責啊。「寄根明發」到這個時候啊,六根啊並不一定靠這個官能來用。不過呢,不要裝妖做怪,真正你到這一步功夫的人,不會去玩那些神通了,裝成妖怪的樣子,你有神通你有鬼通啊,不要通。現在大家通得很呢,又沒有大便秘結,哪個不通啊?不要玩那一套,做一個平凡的人,可是自有不同。「明不循根」一切應用不靠這個生理的官能,但是你還是靠這個嘴巴說話呀,還是靠這個耳朵聽聲音啊,那是「寄根明發」,借用啊,借用一下,用過了就丟了。那麼到達這個境界呢?這叫神通了,差不多了。 「由是六根互相為用」。耳朵可以當眼睛看,鼻子可以當耳朵用,那舌頭也可以當眼睛看啊。所以你看我們廟子上塑的觀世音菩薩是千手千眼。手代表方法、手段,眼代表智慧。一隻手心一個眼睛,換句話這個眼睛裡頭又可以出一個手,這個手裡頭又是眼睛,千手千眼,渾身都是手眼,不一定靠這個官能,足底心也可以看東西呀。「由是」超過這個功夫到這個階段,「六根互相為用」,眼睛壞了不要緊,耳朵還可以看東西,耳朵聽不見沒關係,拿指頭來聽吧。呵這很好玩,但是不要聽到,嗯,這就是佛法,這是《楞嚴經》,我將來一定要修到這樣,你神經了。下面叫你理上見到,這些事相我們普通一個名稱叫事相,事:就是代表功夫,求證到這個境界這個現象。事相不算什麼,不過呢,我們這位老師大老師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地方老老實實告訴我們這一步功夫的事相,你真是做到,不管你念佛也好,修止觀也好,參禪也好,修密宗也好,呆定的,隨便你修什麼法門,這個原則是一樣的,不能到達這裡不算,那只能算是大蒜,到達這裡是真算,佛法這是個大原則,但是你聽了以後不要執著事相。佛一再告訴我們自性的功能,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循業發現,自然有這個功能,一切眾生本來有這個功能,不稀奇。大家現在之所以沒有發起,被妄念、業力遮蓋了,五濁遮蓋了。五濁還記得吧?見濁:觀念髒。劫濁,煩惱濁,命濁,眾生濁。自己被遮蓋了,被這個煩惱,所以五濁惡世要特別注意喲,我們本身就五濁。這個五濁澄清了,翻過來就是五種神通、五種智慧,要瞭解,濁的反面就是清淨。那麼佛又再說,下面提出來關於這一段事相修證的功夫講得很清楚。佛說阿難,現在講一個普通的證明。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現場有個證明,佛的弟子阿那律陀,眼睛瞎了,有天眼通第一。他眼睛真瞎了,可是在佛的弟子裡天眼第一喲,三千大千世界看得很清楚啊。可是你注意喲,戒律上也記載,阿那律陀眼睛瞎了,有一天衣服破了,自己想縫衣服,眼睛瞎了,自己還會縫衣服,不過嘛,沒有這個肉眼穿那個針線哪,穿不過去。雖然有天眼,這個人世間的事還要人世間的工具做。他就坐在那裡叫,哪一位師兄弟幫一個忙,幫我穿一個針線?沒有人,大家都在打坐。等於坐得好好的,都馬上快要成道了,快要脫黏內伏了,誰還管你?這時佛聽見了,釋迦牟尼佛自己下坐把他這個針拿過來,線穿好放在他手裡。因為佛沒有說話,阿那律陀就問是哪一位師兄啊?佛說是我啊。他說你老人家怎麼來給我穿針啊?他說應該的呀,我在修我的功德啊,做我的功德呀。他說成佛了還要修功德?十方三世諸佛培養福德之心永無窮盡,你也不要感謝我,我要感謝你,你有這個機會讓我做一個功德的事,這就是佛。由此要知道,一個人地位最崇高,做個領導人更要謙虛,不要認為自己了不起,你認為自己了不起就起不了了,你看佛的謙虛。那麼佛上坐以後就罵這一批弟子們,光曉得自私自利,現在就是這一剎那成佛了,由於眾生有災難、有痛苦為什麼不下來幫忙?這就是學佛。講到阿那律陀這個故事,順便提到。所以佛告訴阿難,他雖然肉眼眼睛瞎了,可是他有天眼哪,無目而視,三千大千世界的事情看得很清楚。 「跋難陀龍,無耳而聽」。這是個龍神,相傳龍是沒有耳朵,其實也有點耳朵,不用耳朵聽覺的。譬如我們看蝙蝠,這個蝙蝠夜裡在飛翔,蝙蝠並沒有眼睛啊,你看到兩個眼睛多大,蝙蝠沒有眼睛啊,蝙蝠是這樣飛翔靠感覺的,那個靈敏得很。它不需要眼睛啊,這個感覺也等於看見東西一樣的作用啊。所以蝙蝠的大便是夜明沙,吃了對眼睛好,有亮光,可是蝙蝠自己沒有眼睛啊。他的大便我們吃了會對眼睛好,這就很奇怪了,可是確有這個作用。所以「跋難陀龍無耳而聽」它沒有耳朵啊,他的聽覺比什麼都厲害,龍神。 「殑伽神女,非鼻聞香」。河神,恆河裡頭女神,沒有鼻子,她不需要我們這樣的鼻子,她聞香的能力更強。 「驕梵缽提,異舌知味」。這也是佛的弟子,叫做牛食比丘。佛的弟子出家了,怎麼叫牛食啊?有哮喘病,而且胃病,吃了東西嘔吐所以叫牛食,平常有個哮喘病。可是他是大阿羅漢啊,佛的大弟子。為什麼得這個病?有果報,因為他多生多世都當皇帝當慣了的,罵人罵慣了的,罵人罵多了,所以有這個毛病。他有神通,他要過河的時候也懶得坐船,沒有橋啊,懶得向兩頭走,他就把手頭一指,「丫頭,把水分開,我要過去,他媽的。」就這樣。他是龍神啊,他的威力太大,龍神祇好把水分開。那個龍神啊就過來,一個女龍神向佛告狀,她說你看啊,他是個大阿羅漢,口出惡言。以戒律講口過,這個是惡語,造口業。佛說他罵你了?「是啊,他罵我好難聽啊,然後硬要逼我把這個河流切斷給他過來。」佛說「他真的罵你?」,她說對啊,佛就把他叫來。「你為什麼罵她?」「他媽的,我沒有罵她,怎麼罵她呢?」佛就笑了,那個龍女講「你看當你老人家面他就罵我」佛說:「你以為他罵你啊?他多生累世做帝王,在上面的罵人罵慣了,他這個罵人啊還當成獎勵呢。」所以他沒有覺得,他媽的,我沒有罵你啊,我怎麼叫我罵你呢?他已經罵了好幾句了,這叫余習未斷,習氣業力的根根斷不了。所以我常常說有些朋友啊,剛剛做女性的現在來做男人,他有時候那個女性的姿態忘不掉,有些女同學們啊,剛剛男生投胎轉來的,一講話就這樣都來了,很多動作看到蠻好玩的,這就是多生累世余習未斷。所以牛食比丘他的果報喜歡罵人喜歡惡口,所以佛不准他住在人世間,經常叫他升天去住,不要住在這裡,免得人家看到誹謗,你得了道了,哮喘病都醫不好,很難過。其實他是受的業果報應。但是因為他有這個病啊,所以他吃東西,「異舌知味」他並不靠這個舌頭。等於牛一樣有四個胃,消化力還特別強呢,雖然你看他病兮兮的哮喘病,他並不是真的胃病。所以有許多人的病啊,叫做業報的病沒有辦法醫的,只好受這個報。所以病是業力所生,生老病死皆是業,業由心所造,都是一切唯心所造,所以多回轉來修心,修行,改過,你病也會好的。就是這個道理,業報之身。那麼佛講到「驕梵缽提,異舌知味」,他並不要這個舌頭。 「舜若多神,無身覺觸」。舜若多是翻音,梵文,是虛空神。「舜若多神,無身覺觸」,虛空神我們看不到它身體,他沒有身體,有時候我們在他肚子裡撞過來撞過去都有。所以你說鬼,真正的鬼在哪裡?到處都是。我們在街上走路,有時候鬼在我們身上撞過去了,我們也在它肚子裡穿過去,這兩個不同的電感,沒有關係。六道天人鬼神都在這個世間,而且鬼不是冷清的地方多啊,越是熱鬧的地方越多。各管各的,算不定我們還坐在他身上,他也坐在我們腿上,彼此都在研究《楞嚴經》,沒有關係、不相干。所以「舜若多神」虛空神「無身覺觸」,但是他有感受,同我們一樣。這講六根,六個人,佛叫阿難「在會」現在都在場,他說你看。這就是說明,我們不要認為這個嘴巴、這個舌頭、這個眼睛、這個耳朵人非靠這個不可。自性的功能不一定靠這個肉體起作用,所以大家拚命抓到這個肉體在修行,那不曉得在搞些什麼?那叫坐肉丸子啊。然後在身體上還搞氣脈,有色身、有肉體、有神經才有氣脈的感受嘛,那麼除了氣脈以外,氣脈也不是明心,也不是見性,是心性所發的功能一種現象,要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並不是說氣脈不對,也對,你知道這個理借用一下,只可以借用,不可以久住,久住呢?你被它困住了就不得解脫了。譬如我們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靠佛的力量幫忙一下,等過了河,對不起,你老人家回西方,我還是在這裡,那就是借用一下。現在告訴阿難,你看這個生命的功能並不是這個東西最貴重的。換一句話我們這個生命的功能,一切眾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塵。 「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舜若多神虛空神,這個神沒的身體。但是,如來光中(不是佛啊,如來是如來藏性,也是一切眾生他自己的本性,自性的光明中。)「映令暫現」虛空神有時候它還現出來一個身體給你們看看,是個影像。假定你們走路走山路、走夜路、高山上偶然看到一個影像,好像有一下過去了,也不要害怕,沒有什麼。「映令」:因為他同我們光光相互,映令暫現。好像一個影像過去了,哎呀,鬼呀,有時候神和鬼倆個分不開呀,真的天神站在你前面你嚇死了,決不是我們這個面孔啊。我們把自己這個面孔看得很漂亮,他們看我們很醜啊,各看各的啊。所以人家算不定來又黑又牙齒拉下來,你看看這個牙齒如果這麼長出來,這也蠻好看啊,另著一個眼光想想,你說你這兩顆牙齒那麼長好美啊,那個神就很高興了,總算你還認得他,這是真的。我有個老鄉,每一次夜裡睡覺他不是做夢啊,看到一個穿白衣服的在他床前面一站,幾秒種,第二天他就去買獎券一定中,只要他出現了一定中,中了好多次,還中了很多錢。後來他把這個事情啊,這是我們一個同鄉,就在台灣,他後來把這個事情啊,那個時候獎券第一獎二十萬,他中了二、三次。他到高雄去啊,做一個大生意,他把這個秘密跟一個好朋友講。那個朋友說我跟你倆個一起睡。他沒有辦法,一起睡啊,有一天,那個朋友也看見那個白衣服的,他嚇死了,趕快翻個身,屁股對著他了,嚇著了,那個白衣服的永遠不來了。所以結果他中了三次二十萬,六十萬做一個大生意,不到半年,白衣服的不來也垮掉了,垮的光光的,最後生病住醫院還沒有錢。所以呀,天人之事很難講,你不要以為天人像是畫上的比我們還美,那是中國人的想像,都畫我們的面孔啊,外太空的人、外星球的人不一定我們這樣子啊,算不定六隻腳六隻手那麼爬過來,你不是嚇死了?所以他說虛空神沒有身體,有這個形象,「如來光中,映令暫現。」「即為風質」也並不是風一樣過來的,虛空的神,「其體元無」,本來是空嘛,所以也沒有一個氣體,這是講身體方面。關於虛空神這個身體,佛在這裡特別多說了幾句,注意吧,注意到沒有?他特別慈悲,佛的慈悲。真的得道了,功夫做到了,最後這個身體就那麼化開了,就可以化開。當然古今以來這樣成就的人不多,也許成就了我們就看不見,他躲開了。這個肉身就那麼化開了,就是空了,要空了就空了,你也看不見的。所以彈指之間,他要走的時候指頭一彈「再見」,就沒有,看不見了,這個身體。但是也就是道家有兩句話可以形容,說修道最後成功了的人,所以中國講神仙的道理,「散而為氣」,看不見了,氣(無字下面四點的QI)。「聚而成形」他要給你看見現一下一個影像給你看一下,就是這樣。所以這一段我們注意啊,佛講到眼耳鼻舌身,舜若多神,無身覺觸,他老人家特別慈悲,多說了好幾句,我們所以讀佛經讀這些要注意,甚至一個字,微言大義,小小一個字,他特別慈悲,點在那個地方。那麼意根,現在講到思想。 「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瞭知不因心念」。也漏的消息很清楚了,我們大家念佛、參話頭、做觀想都在意根上修啊,修到定最高四禪八定,最後九次遞定的滅盡定。什麼叫滅盡?三界見思惑貪、嗔、癡、慢、疑這是五個了,邪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貪嗔癡慢疑是思惑,我們思想的根根上,就是現在講人性根本的醜陋一面。邪見、身見、邊見等等是思想觀念上的障礙,這十個合起來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各有程度深淺的不同。所以三界有八十八個結使,加十個根本,九十八個結使都要解脫了,就得滅盡定。滅盡定並不是吃了安眠藥,氣一斷了就算了,那不算,那是普通人的死亡,煩惱習氣一切斷了。就是我們現在這裡他們同學們做出來那個三界天人表裡頭,很多值得參考,三界天人。所以一切見思惑的結使斷除,得了滅盡定,住於空寂的,佛的弟子們聲聞道大阿羅漢。佛當場舉一個比方,在我們一起的佛的大弟子,後來所謂禪宗祖師摩訶迦葉,「摩訶迦葉,久滅意根」,雜念妄想的意根不起了,生滅心不起了。「圓明瞭知不因心念」可是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清楚,並不是只靠這個思想的,而且更清楚。我們現在意識是生滅心的第六意識的作用,那個時候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圓明瞭知不因心念」,不靠妄想雜念而知道一切的。那麼佛又再說。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這一段非常重要的,佛在這裡很誠懇老實的把這個用功的程序境界講得很清楚。他說你現在假使做到,「諸根若圓拔已」六根解脫了,證到妄想雜念不生了,圓明清淨的時候,「內瑩發光,」這個內不是講身體以內的內啊,無內外之內。內部「瑩」:形容象碧玉一樣、白玉一樣乾淨,這是比方,一點渣子都沒有。這個內瑩發光、自然發亮。這個光不是指這個光啊,自性的光明出現了。換句話,真正學佛的人,自己每一天把自己內心要擦得乾乾淨淨,像一塊白玉一樣,一點沉渣都沒有。所以那個禪宗的栯堂禪師的詩就講到這個道理「千丈巖前倚杖藜,有為須極到無為。言如悖出青天滓,行不中修白璧暇」,「行不中修白璧暇」,這個心地的清明必須要做到沒有一點暇疵,我們引用栯堂禪師的詩,就是說明「內瑩發光」這個瑩字的作用,沒得一點暇疵,這個心地的乾淨、清潔淨化到這個程度。他說你假使修行功夫到達這一步,「諸根圓拔已」,真得解脫了不靠這個肉體這些作用了。打起坐來不在這裡呼啊吸啊,在身體上搞半天,都在六根裡頭打滾,不要這個了。真做到了「內瑩發光」,無內外之內,白璧無暇,此心輕靈極了,自性光明出現。你如果到達這個境界呢?用功修行,「如是浮塵」浮在外面這些色聲香味觸法,乃至鼻子眼睛嘴巴同你沒有關係了,這些浮塵。「及器世間」這個器世間物理作用不能影響你了。「諸變化相,如湯銷冰」,等於熱湯拿來倒下去一樣,這個冰山一下就化掉了。等於開水拿來澆在冰上,那個冰就化掉了。佛形容得明白得不得了了,你真的打坐用功,念佛啊,好好的等六根到達這個境界,一切煩惱等於開水倒在冰上一樣,沒有了。「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唸唸之間皆是菩提,無上知覺就是阿耨多羅三緲三菩提,都是使你大徹大悟了,你功夫到了,唸唸之間,那個理一通百通,換句話說你到那個時候,真的喲,告訴你,你沒有讀過的書都讀過一樣,這個經典看不懂,你到這個時候看小說一樣,比看小說還容易都看懂了,你看了還覺得蠻可笑的,總算釋迦牟尼佛這位老師說的同我差不多啊,就會到達這樣啊,一切世間的學問一望而知了。各位不要去妄想啊,可是要你功夫做到。真得解脫,佛都說得很明白。一切煩惱痛苦「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這是道的境界。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佛做了個比方,這個時候你修證的功夫到達這裡,不需要妄想,不需再執著,這個上面沒有年齡的老少,也沒有性別的男女,也沒有聰明與笨的差別,也沒有缺點與不缺點,也沒有生老病死,自然的功能。所以佛又告訴阿難,到這個境界等於我們世界上的人,我們世界上「聚見於眼,」把你眼睛一蒙起你就沒有用了,這個普通人看見就靠兩個眼睛,兩個眼睛一蒙就沒有用了,我們世人是「聚見於眼」。我們一般的人就靠這個眼睛了,「若令急合,暗相現前,」你叫他眼睛閉起來不要看,很快的閉攏來,「若令急合,暗相現前」他眼睛前面什麼都看不見了。「六根黯然,頭足相類,」等到眼睛閉起來了,我告訴你,你找一個人站在這裡,我們隨便哪一位青年同學站起來,把眼睛在中間閉起來再轉三圈,他四方八面會發暈了,都搞不清楚方向了,對不對?自己回去試試看啊,找個床試試看,萬一倒下去在床上。而且這樣一站起來,你站久了以後啊,慢慢覺得頭和腳兩個是一樣啊,所以哪裡是腳、哪裡是頭?自己有時也搞不清楚了,反正是看不見了。 可是「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如果這個人,另外來一個人,拿一個手在他身體外面這樣轉。「彼雖不見,頭足一辯。」你說叫一個人站著,我們手在他身體外面,他身體那麼轉,你們大家有沒有經驗?你自己感覺不感覺到啊?不然大家閉起眼睛你摸我我摸你試試看嘛,一定知道啊,感覺到這個人的手到這裡,手到那裡,可見不用眼睛看嘛,生命就有這個感覺的功能。「頭足一辯」所以別人在閉著眼睛摸你,你也曉得他手到這裡了,手到這裡了,都知道啊。可見「知覺是同」,這個知覺並不一定要這個眼睛觀這個身體啊。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可是我們習慣性呢,覺得這個眼睛和光明倆配合才能看見,這是我們生命無始以來的習慣性,並不是個真實的事,所以習慣了呢,「暗成無見」,當黑暗了就什麼也都看不見了。 「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但是剛才叫你眼睛閉起來做了這樣一個試驗,你就可以理解到我們這個生命,「不明自發」沒有光明,可是眼睛還有這個感覺,這個功能還是有啊。「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所以眼睛閉起來黑暗嗎?並沒有黑暗啊,我們自己清楚得很、明白得很啊。就是你習慣了,到了黑暗的房間,哎呀,我看不見了,就嚇昏了。其實啊,像我說我常常喜歡黑暗,喜歡黑暗搞慣了。尤其你閉過黑關的,閉黑關那個關房裡頭一點亮光都沒有,牆壁都雙層的。一點亮光都沒有,當然很少,然後一身脫光了,短褲都不穿啊,內衣什麼都沒有,光光的在那裡打坐。在黑暗中一片,那黑得真可怕,那是真黑。大概不到三個鐘頭你什麼都看見了,也不需要電燈光,這個生命就有這個功能。所以夜裡走路好舒服啊,比這個電燈好多了,電燈很討厭,把我們搞的都給近視眼鏡店做生意,都是它搞壞了,所以燈光暗淡一點這個眼睛反是能夠保持。像我們是青油燈下面三根燈草點起來讀書出身,我現在還是喜歡三根燈草。假使把電燈關了,點兩隻蠟燭在旁邊看書,那個味道啊,好像到了靈山會上,很舒服。所以他就證明「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這是以普通人來求證,你就可以懂了修行人不用六根的道理。 「根塵既銷。雲何覺明不成圓妙」。所以你要曉得真的得道、悟道的,「根塵」六根不用,外境界色聲香味觸法不相干了,如開水澆在冰水上,冰塊都化掉沒有了、都化空了。「雲何覺明不成圓妙」,到這個時候你本覺的自性、自性的光明當然是圓滿妙不可思議。佛這一段重要得不得了啊,拚命把這一段抓住,一生好好照此修持去,總有一天會到,這一生不到來生再來,沒有關係。那麼這一段佛把兩個問題,用功,先選擇工具怎麼樣修行都講了,講得很清楚,一點秘密都沒有,統統告訴你了。會了沒有?會呀,那你本事就大了,有同學講會,只要會了他本事大了,就怕不是牛,是牛也不錯,真的有一點影子就恭喜你們,真的,你看它一點秘密都沒有,就是大秘宗。明明告訴你你不會,所以秘密在哪裡?秘密在你自己那裡,不在佛那裡,沒有其它的秘密,生命功能都明白告訴你,你就做不到,做到了就打開自性的秘密了。好,不但我們做不到,我們的大師兄阿難也沒有做到。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這個問題問得很嚴重啊,我們大概聽忘了,阿難沒有忘。佛講到這裡用功方法都講了,他說你不要搞錯了,你要學佛修道,把因果搞清楚。你們上廟子學佛法,乃至出家、在家的,都是做生意一樣的,以生滅心、妄想心來求道,那個道是無妄想、無生滅心,你想這個因就錯了,因錯了不會證這個果的,這是佛第一個答覆阿難。第二個佛就告訴他所以你要修行,把因果搞清楚,那麼在自己生理、心理上檢查六根關係,一門深入,方法一用對,才講到這一段,方法對了就可以證果了、得道了。阿難聽了半天啊,呼圖克圖,越聽越糊塗。 他跟佛講世尊啊,「如佛所言」照你老人家這樣一講,「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我們開始發心、因地發心要修行的時候目標要對呀,要同果位的名稱要相同啊。我要學佛,怎麼樣成佛?佛是怎麼樣修來的?所以我常常同一般同學們講,你們既然學佛要跟佛學啊。 佛是十九歲出家,遍學了一切外道法門,修無想定三年,修成功了,你修無想定修三天試試看?你決定做不到,你三十年也不能做到無想啊!以他老人家的福德智慧,修了三年達到無想的境界,知非即捨,他認為這個不是道,這是功夫不是道,所以不要無想定。因此再另外到別的外道那裡學非想非非想定,你聽聽這個名稱,不要亂聽啊,非想:不是這個思想了,比無想還超越了,所謂現在的超越思想。非非想:但是你說不是思想是個什麼怪東西呢?不是說沒有思想,不用這個頭腦意識的思想自然能夠所謂心靈感應那個定的境界,他又學了三年也到了家,我們現在哪一樣到家?等一下你們下課以後兩塊錢公共汽車票就到家了。他這個也學了三年,知非即捨,認為這個也不是道,丟掉。那沒有老師了,覺得這些道都學完了,自己一個人跑到雪山修苦行,一個人一天吃一個水果,所以把自己都餓扁了,還只三十歲啊,最後餓得自己變成老頭子了,摸摸肚皮摸到背脊骨了,這個功夫真高了,扁了,好像那個蟑螂餓扁了一樣的,摸肚皮摸到背脊骨了。這樣六年哪,六年在那裡打坐入定的時候,鳥在頭頂上做窩,不知道,等他出定的時候想把頭搖一下,感覺到頭頂上有小鳥快要出來了,他因為慈悲不敢搖動了,只好讓他生兒子啊,把頭擺在那不動了。等那個小鳥會飛了,他才把頭搖一搖,把頭髮抓一抓,所以你看佛的頭上,一個黑的一個黑的是頭髮打結旋起來的,不是毛線勾的帽子,要搞清楚,佛的頭髮是右旋的,一個個長髮留的結子,並不是十天半個月一剃的呀。所以修頭陀行。 你看虛雲老和尚長頭髮往往到這裡,有時候我們在他旁邊說說師父啊,你把頭紮一扎嘛,他說哎呀沒有時間,捆一捆像個女人一樣綁一綁就算了,頭陀行,有時候三個月剃一次,有時候也剃得快,過幾天就刮掉了,有時候他覺得用功起來他就不管了。 佛也是這樣,又是六年,十二年下來才證道啊,我們做了些什麼功夫?所以我要大家特別注意你跟佛學。阿難現在跟佛學,他說照你這樣一講因地發心就要準確,這個目標就要跟佛學。那麼成了佛的人呢,悟了道明心成佛了,這個果位。 什麼叫道呢?我們中國人叫道,在佛學、梵文裡頭很多名稱了,都是代表這個道啊。「世尊。如果位中」成了佛的人,我們普通中國人叫得道了,成佛了。在梵文裡佛學裡頭叫「菩提(覺悟了大徹大悟了)、涅槃(證得了那個果位,清淨圓明)、真如(這個才是真道)、佛性、也叫做庵摩羅識(白淨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他說整個佛學裡得了道的這個果有七種名稱。「稱謂雖別」,有七個名稱不同,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七種不同。但是「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但是至少一個原則是相同的呀,就是得了道這個東西呀,是清淨的、是圓滿的,而且呢,堅固不動搖,一得永得不會再退失了。體性就講那個金剛定的境界「堅固凝定」,等於金剛王,就是金剛鑽最大的金剛鑽那麼堅固、那麼光明、那麼發亮,「常住不壞」永恆不變了,得了道成佛了。 假使我們剛才聽你講的了,成佛要不起生滅心達到這個果位。那麼現在我們凡夫呢,「若此見聽」我們眼睛看見、耳朵聽見的功能離開了明暗,動靜、通塞、鼻子的呼吸「畢竟無體」。他說你現在講我們這些眼睛看的、耳朵聽的、在思想的、在感覺的這個都不是,這是生滅心。他說好了,我們學佛是要這個心來的嘛,不然我們為什麼坐公共汽車?還來聽《楞嚴經》,還楞個什麼?就是因為我太楞了,所以到這裡來楞一楞啊,他說就是這個道理啊。如果不用這個妄想這個來的話,那妄想這個生滅心啊,畢竟無體啊,沒有東西啊。那我們這個生命靠什麼起作用啊?「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他說等於我們思想、意識這個思想,如果「離於前塵」不想,如果一切都不想的話,「本無所有」。等於人睡著了,睡著了什麼都沒有。那麼「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你叫我們不要起生滅心來修,不要起這個斷滅知見來修,怎麼做得到嘛?怎麼樣能夠達到佛的境界呢? 「世尊」。他說佛啊,我們普通人。假使離開了「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他說佛啊,像我們離開了眼睛前面的光明黑暗就沒有東西了,就畢竟空。這個就是沒有東西,真正沒有,沒有就是沒有。「如無前塵,念自性滅」我們這個思想眼睛看東西沒有外面的色相,這個看的作用就沒有了,這個妄念自性根本就空了。所以我們就是因為有物理世界和我們精神世界交叉的,錯綜複雜構成了我們的思想感情在生滅中,「進退循環」永遠這個生命在那裡轉。循環就是輪迴,永遠在那裡轉。這個生命雖然是轉,是啊,這個思想感情都是生滅不實在的,生滅不住。「微細推求」,仔細回轉來研究自己這個身心的作用。「本無我心及我心所,」他說是啊,我研究了半天,譬如我們活了幾十年,年輕也是這個心,年老也是這個心,男的是這個心,女的也是這個心,如果我再開刀把他男人變成女人,還是這個心。即然都是這個心,心在哪裡啊?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現在講了沒有心,這都是實際的呀。「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心裡思想這個東西也是沒有啊,一下想過了就是空,它根本來沒有心嘛,沒有東西嘛。「將立誰因求無上覺」,即然本來都是空抓不住的,你叫我在這個地方無生滅處打基礎來修道,他說哪裡有個因啊?本來沒有因地,哪裡得一個果呢,本來是空的嘛。這個空是沒有的嘛,阿難這個時候講。 「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現在我找找我的心本來空的嘛,找不出來一東西,沒有一個東西的存在,等於說是否定一切的存在,沒有了。那麼你老人家前面所講的這個心性的自體啊,「湛精圓常」清清淨淨、精精明明、圓滿常住。現在我體會一下,我找了半天實在明不了心,見不了性,找了半天是無心啊。「違越誠言,終成戲論,」文字很客氣,講句老實話,他說你老人家在扯謊啊,不老實啊,講話前後矛盾,既然說自性本體光明的清湛的圓滿的常住的,又說這一切生滅六根都靠不住的,他說你不是自己矛盾的。「終成戲論」,戲論就是開玩笑,不要開玩笑了,你何必開這個玩笑呢。 「雲何如來真實語者。惟垂大慈,開我蒙悕」。你老人家說成了佛的人絕不說謊話,但是我聽了這個等於是騙人說謊話嘛。不過我想你老人家是成佛了的人,絕對不會說謊話,不過你說了半天真話我也沒有聽懂,你再來吧,下一次再告訴我。 現在我們是《楞嚴經》卷四,現在還在討論修證的方法。那麼佛經說到六根解脫,六根解脫這個問題。上次正提到阿難又提出來問,就是說佛說的發心,開始學佛修道要認清楚因地發心與果地覺,不要以生滅心這個妄想心求自性本自清淨空性之果,這個問題現在還在討論。那麼佛分析了六根這個修證的法門以後,阿難又提出了老問題。他說你老人家說的因地發心與果地圓覺這個關聯,你現在你的分析眼睛兩個現象作用--明暗;耳朵---動靜,聽到是動相,聽不見是聽見靜相;鼻子是通塞乃至舌頭、身體的感覺與不感覺,這些等等都是生滅法,畢竟是無體的,沒有個自體,那麼如何可以證道?這個問題。我們現在重複上次這個大要,現在佛開始答覆這個問題。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那麼佛答覆阿難的話,他說你呀多聞第一,佛學很高明,記問很淵博,道理講的都很對。「未盡諸漏」沒有實際證到漏盡果,漏儘是圓滿不漏的,沒有滲漏,沒有一點缺陷的。六根門頭就是說眼耳鼻舌身意都無滲漏之處,所謂「未盡諸漏」,這是簡單的說法。換句話說在三界中欲界、色界、無色界中八十八結使解脫了,唸唸圓澄,身心寂滅,這就是無漏。因此佛說「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現在你在理論上也知道一切眾生自我顛倒所以沒有成佛,顛倒的因瞭解了,理論上瞭解了。「真倒現前,實未能識」。真正的顛倒來了,真的大顛倒來了,結果你不瞭解。現在怕你「此心猶未信伏」,這同我們一樣,我們現在研究都是妄想心、意識分別心來理解這個佛法,用這個妄想第六意識的分別心來理解,你不會相信的,你也不瞭解。佛每一節每一步帶領他如何去求證。「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我現在就目前人世間現實的世間普通一般的事,做一個比喻,做一個引導,使你解除了這個疑惑。 「即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鍾一聲」。那麼這個時候,佛講到這裡就命令他的弟子,也就是他的兒子,出了家的佛的兒子叫羅睺羅,他說你去打鐘,那麼羅睺羅就去打鍾了,咚這麼一聲,這個聲音一發出來,咚一聲。 「問阿難言。汝今聞否」。佛問阿難,你聽到打鐘的聲音嗎?你這個聲音聽到嗎?我們現在不要打鐘,等於我在講話也是一樣這個聲音,你聽到打鐘的聲音嗎? 「阿難大眾俱言。我聞」。這是個現場表演了,一個實際的領導,大家注意啊,你們諸位修觀音的法門,這是最初步的。阿難同大家同時講聽到了。這個鐘打了一聲,咚,聽到了,都聽到了。 「鍾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否」。這一聲鍾打過了,問大家說聽到沒有?大家說聽到了。這個聲音過了鐘聲過了一點聲音也沒有,那麼佛又問阿難他們:「現在你們聽到嗎?」 「阿難大眾俱言。不聞」。阿難和大家說:「沒有,現在沒有聽見」。 「時。羅睺羅。又擊一聲」。大家說沒有聽見,羅睺羅又把鍾咚打了一聲。 「佛又問言。汝今聞否」。佛又問了,現在你們聽到打鍾嗎? 「阿難大眾又言。俱聞」。大家又說聽到了。那麼這兩次了。 「佛問阿難」。佛就再進一步問他。 「汝雲何聞。雲何不聞」。佛說我問你,你怎麼樣叫做聽到打鐘的聲音?怎麼樣叫做聽不到?怎麼叫做聽到,怎麼叫做沒聽見?沒有聲音了?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這個時候阿難同大家一樣了,同時和佛講。 「鐘聲若擊。則我得聞」。鍾一打咚一下,那我們大家聽到了嘛。 「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鍾打過了,打過了很久了,沒有聲音了,聲音跟那個震動的作用兩樣,聲和響倆都沒有了,那我們就曉得沒有聽到什麼,沒有聲音,大家的答案。 「如來又敕羅睺羅擊鍾」。那麼佛聽到大家的答案,就告訴羅睺羅再打鐘。 「問阿難言。爾今聲否」。現在有聲音嗎? 「阿難言。聲」。阿難和大家說有聲音。 「少選聲銷」。過了一下下聲音沒有了,那個大鐘的聲音拖得很長的。,一兩秒鐘沒有了。 「佛又問言。爾今聲否」。佛又問你們現在聽到聲音嗎? 「阿難大眾答言。無聲」。阿難和大家同時答沒有聲音。 「有頃。羅睺更來撞鐘」。再過了一下,羅睺重新又去打鐘。 「佛又問言。爾今聲否」。佛又問大家:現在有聲音嗎? 「阿難大眾俱言。有聲」。有聲。 「佛問阿難。汝雲何聲。雲何無聲」。他說我問你:怎麼叫做有聲音?怎麼叫做沒有聲音?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佛提的這個問題,阿難和大家同樣向佛講。 「鐘聲若擊。則名有聲」。這個鐘一打咚一下叫有聲。 「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打過了,過了一陣沒有聲音了,就叫做沒有聲音。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雲何自語矯亂」。奇怪,你們這一般人,自己講話一塌糊塗,亂七八糟的講話。佛等於說你們講話一塌糊塗,怎麼那麼亂七八糟講話? 「大眾阿難。俱時問佛」。阿難跟大眾就不服氣了,同時問佛: 「我今雲何名為矯亂」。你問我我答覆你,怎麼說我們亂七八糟啊?沒有錯嘛,你問我答覆你,沒有錯。 「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惟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雲何不名矯亂」。注意喲,佛說啊,我問你們聽到嗎?聽到了。鍾不打了,還聽到嗎?你們說沒有聽到。第二次打鍾我問你們有聲音嗎?你們說有聲音。再問你們不打了,有聲音嗎?沒有聲音。一下說有聲音,一下說聽到,跟著人家嘴巴上亂轉。禪宗祖師罵人啊,鼻子牽在別人手裡走,鼻子牽在別人手裡走是什麼東西啊?那位牛大哥。笨得像牛一樣。禪宗祖師罵人高明得很,這個人鼻子牽在人家手裡走的。我問你們聽到沒有?你們就說聽到。我問你們有聲音嗎?沒有聲音。這個道理我們停留在這裡,這叫什麼?眾生顛倒。這個眾生顛倒。 我們插進來一個故事,中國文化莊子講過的一個道理,莊子啊,老子大概曉得吧?都是我們大家同學。莊子說過我們現在成語也用的「朝三暮四」,早晨三個晚上四個。莊子怎麼說呢?他說有一個養猴子的老頭子叫楚公,養猴子養了一群猴子,天天喂猴子早晨給它三個芋頭做早餐,下午給猴子四個芋頭做晚餐。有一天老頭子告訴這一般猴子:不行,明天改了,上午四個下午三個。可猴子大吵這不行啊,我們吃不飽,這不對,吵了半天,那就是開大會啊、群眾運動啊、報紙啊、刊物啊亂吵一頓了。後來這個老頭子說不要吵不要吵,恢復原狀早上三個下午四個,大家就乖了。換來換去他還是七個芋頭,他一點沒有損失。所以朝三暮四,一顛倒啊大家都搞不清楚了。人都是這樣矛盾的,莊子說你看這個群眾是盲的,連個聲也搞不清楚,漂亮和丑差不多,你好我好差不多,有時候恭維你的話同罵你是一樣的,「哎呀,你真了不起呀。」那句話是罵你並不是恭維,自己聽了還高興,眾生顛倒,朝三暮四就是這個道理。 佛這一段話也等於講你怎麼顛倒朝三暮四啊?佛說你聽到嗎?聽到。聽不到嗎?聽不到。有聲音嗎?有聲音,他說都跟著我的嘴巴在轉哪,換句話說你毫無定見,自己沒有定見。那麼佛講了這個,罵了以後,再講下去。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他說譬如打鍾吧,我怎麼樣說第一個罵他們,第一講話顛倒,跟著別人的意思在轉。第二打鍾一樣,鍾打過了,聲音過去了就沒有響聲了,那麼你說沒有聽見。他說真的嗎? 「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假定說這個聲音這樣一來聽見,沒有聲音聽不見了嗎?如果真沒有聽見,那個聽的作用就完全沒有了。道理在哪裡?他說那聽的作用不是完全沒有了嗎?那再響聲的時候我們聽就沒有了,聲音沒有了就聽不見,那麼人就同枯木同木頭一樣了,同石頭一樣了,這個地方注意啊。我們試試看,這樣打一下,聽見。沒有了,你聽到沒有?有人點點頭,他不曉得聽到什麼,聽到冷氣機了,我們現在是聽這個聲音(師示敲桌子聲音),聲音沒有就沒有了,你那個能夠聽的還在不在?在呀,當然在。可是阿難當時故意代表一般人,一般人一定認為,這個不敲了,聲音沒有了,如果真的沒有了,那我們能聽的那個功能就應該消失了。那麼假使我們能聽的功能消失了,這個變成活的死人嘛,變成枯木了。 「鐘聲更擊。汝雲何知」。那麼你假使說聽不見,那麼第二次打鐘的時候怎麼又聽見了呢? 「知有知無」。所以佛說你需要知道,我們聽到聲音知道有聲音,「知無」沒有聲音的時候知道沒有聽到聲音。 「自是聲塵」。自性起的作用。聽到聲音這個影像,有聲音聽到這個聲音就是有。沒有聲音,在聽什麼?這裡經典沒有講,其實上面佛講過沒有聲音我們也聽到,聽到一個靜。能聽的自性並沒有變動,所以有聲無聲是聲塵外界的作用,我們聽見聽不見,在耳朵聽到這個聲音有沒有,是我們自性的反應。 「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所以聲音啊打起來就有撞擊就有,不撞擊就沒有,我們能聽的聞性「為汝有無」它不屬於空也不屬於有啊,不空也不有,你不能講它有,也不能講它無,這個要注意。佛這一段話,我們剛才講,大家要修觀音法門入門的,特別要留意這個事情,特別要留意。譬如我們念佛,自己念佛,心裡念「南無阿彌陀佛」聽真正的嘴巴發的聲音可以,或者聽心裡頭也可以,有聲音的時候自己聽到「阿彌陀佛」。沒有聲音,你說我佛沒有了不念了,不念你聽到什麼?聽的那個是靜態。那一念靜態很清淨嘛,你就在那一念靜態上定下去很好啊,定下去不是很好嘛。哎你說我現在不念佛了,糟糕了,心理慌亂了,這不是很笨很顛倒嗎?這個道理。這是我們插過來講的,佛在這裡沒有討論,觀音法門後面有討論的。 「聞實雲無。誰知無者」。我們能聽的這個聲音,你現在聲音敲過了,你說沒有聲音了,那你怎麼曉得沒有聲音呢?因為你聽到了一個現象是沒有聲音的現象。「誰知無者」這個時候你要注意喲,耳朵有聲聽到叫做有,沒有聲音叫做無,聲音有生滅,你那個聽有聽無的沒有生滅。他說當你聽到沒有聲音的時候,你要注意喲,「誰知無者」那個知道這一下什麼都沒有,那個是什麼東西?「誰知無者」誰,那個是什麼東西?我們知道空了,知道空那個是什麼東西?佛講到這裡,他沒有給你答案。那麼佛又繼續說了。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所以你懂了這個道理,阿難,這個聲音、聲塵是外在的作用。「聞性」我們能聽聲音、知道空是我們的自性的作用,所以聲音在我們能聞的能夠聽見的這個自性中,聲音本身有生有滅有起有落,並不是我們能聽聲音這個自性啊,並沒有生滅啊。聲音來了就聽見,聲音不來不是沒有聽見,聽到一個靜態。所以聲音本身有生滅,我們能聽生滅的這個聞性並沒有生滅。他說這個東西啊並沒有生滅的。「令汝聞性為有為無」,它自性本來清淨,不能講它空,也不能講它是有。因為有外界的反應它就會起作用,所以它有是緣起,也叫做妙有。空,自性空,一切本來是空,空並不是沒有東西。所以「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你自己本身在顛倒,你的思想觀念搞不清楚,顛倒。「惑聲為聞」跟著外境界的聲音在轉,以為這是聽。譬如一個人耳朵聾了,我們老年了,常常耳朵聽不見。你說耳朵聽不見了嗎?聽的聲音大得很。聽自己裡頭嗡嗡的聲音,他還是在聽啊,不過聽覺的功能沒有向外放射,回轉來聽自己裡頭的,聽到一股悶氣,悶悶的,那也是聲音。所以你自己顛倒了,就把外界的音聲這個作用當成這個體。「何怪昏迷,以常為斷」因此當然不怪你們啊,本來自性就在這裡,自性真常就在這裡,並不要外求的,可是你因為被作用拉走了,認為這一切作用沒有了,以為就是沒有了。本來在,因此你「以常為斷」,本來自性真常,你認為切斷了。 「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所以你總不要更搞錯了,離開了動相、靜相,離開了閉塞(閉塞是鼻子的現象,鼻子通不通),開通就是舌頭啊這個嘴巴張開,這些感覺的現象,你總不能夠離開了生理上這些感覺的現象同外界的作用,總不能離開這些現象以外,「說聞無性」你說我自性能聽的自性什麼都不存在,那你的觀念就完全搞錯了,被現象騙去了。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復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鍾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這一節文字上我們都不解釋,少解釋一點,佛做一個比方,這個比方不要聽故事忘記了,我們回轉來找自心自性。譬如一個人睡著了,重睡人。我們普通有時候睡覺睡得不很著,雖然好像覺得在睡覺啊裡頭還有輕微在思想,沒有在思想在做夢。其實每個人天天做夢隨時做夢,沒有真正睡著的。一夜當中真正睡著只有半個鐘頭的時間,很短,其它都是亂夢,不過醒來忘記了,以為自己睡了。「重睡」睡著了,真睡著了一下下,已經醒了,腦筋已經開始在活動,不過習慣性眼睛也閉著,還是覺得沒有醒啊。那麼這個人睡著了,在床上,實際睡一下休息過了已經醒了,可是沒有起來,迷迷糊糊。家裡的人在他睡眠的時候或者搗練舂米或者洗衣服,過去洗衣服啊,衣服脫了,拿個木棍子一樣的木錘在打這個洗衣服,把髒的打下來,或者是舂米或者是打東西,那麼這個人不曉得,在睡的時候就聽到這個聲音就做夢了,就會做夢,引起他的幻想。認為或者聽到廟子在打鐘,因此感覺到自己在山裡走了,聽到這個和尚廟子在打鐘,不過這個鐘啊,太老了,不好聽啊,破鐘,就變成帶質。因此在夢中算不定發心做功德,我到了一定出十萬塊錢把這個鐘重新補過來,這個夢境就會出來的,或者聽到自己打鐘,或者覺得別人在打鼓,跟著夢境獨影意識的聯想。這個聯想夢境不完全獨影了,又變成帶質了,帶質境。認為實際上外面有個東西,物質東西在動,他由這個實際的東西動,加上聯想,獨影意識的聯想變成別的境界。那麼他在這個夢裡頭就奇怪,這個鐘聲不大好聽,這個廟子好像把鍾打破了都不知道。佛做了這個比方,這個情形我們大家有的,我想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尤其我們年輕的時候在睡夢中啊,聽到別的響啊,就把它當成各種聯想。「於時忽寤」,忽然這個時候醒過來了,醒過來看到家裡人在舂米,或者在做工啊打這個聲音,哎呀,這個樣子啊,你們在洗衣服啊,我剛才做夢啊,我把洗衣服這個聲音聽得好大啊,像打鍾一樣。佛做了一個比方。 「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佛說你看這個人睡著了,把別的聲音聽來了,不過加上意識的聯想當成打鍾了,或者當成打雷了。佛說「是人夢中」這個人在睡覺做夢的時候,「豈憶靜搖開閉通塞」至於說平常的習慣,身體的搖動、鼻子的開閉這種感覺的狀況,睡眠的時候完全沒有。雖然沒有,平常的習慣影像還在。同時,「其形雖寐」睡覺是身體睡著了,「聞性不昏」,能聽的那個自性並沒有睡覺啊。佛說到這裡,所以他在夢中睡著了,一打鐘,別的敲響,他也聽見啊,不過聽見呢,他那個意識在昏迷的狀態中,所以呀加上聯想,這個聯想就顛倒,把別的聲音當成打鐘。佛就講到這裡,那麼我們讀經讀到這裡,想想看,佛做了這個比方做得非常高明,當然佛是很高明。但是我們可以由佛的高明進一步想,我們統統睡著了,夜裡或者有重要的事什麼人叫你都叫不醒,叫了老半天把你叫醒了,雖然你睡著了,你的聞性還在啊。當然,拿現在的科學心理學、醫學不同的解釋,那是腦神經的反應---一種解釋。不過所謂腦神經的反應啊,這個問題將來要辯論起來還很多了。實際上佛就直接告訴你,雖然睡著了,這個聞性在呀。所以一叫你或者鬧鐘一響,啊,又醒了,這個覺性自己就清醒過來。所以睡眠只是一個狀況而已,那一種狀況叫做睡眠,這個聞性並沒有變,因為睡眠也是個生滅現象啊,疲勞了就要睡眠,疲勞休息過來就又醒了,醒了就不需要睡眠,所以睡眠與不睡眠它是一個生滅的現象,能聞生滅的那個沒有動搖過啊。因此下面佛講兩句話。重要的。 「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為汝銷滅」。所以你要瞭解,什麼叫縱?縱是中文的用法,白話文就是假使,古文只用一個字「縱」,再不然用「縱然」加一個然字,縱然。他用這個睡覺的比喻講了,假使你身體死掉了,這個形體銷掉了,乃至一把火把你燒掉了,或者是放在棺材爛了,「形銷」。「命光遷謝」,注意喲,我們生命的神光,死亡並不是沒有啊,是離開這個房子這個生命另外找一個新的生命,這個大家都是學佛的知道,這裡死了另外一個生命中間存在叫中有身,也叫中陰身。我們講過好幾次,再提起大家注意,不是鬼,鬼是另外鬼道。這個身體死了,另外生命還沒有得到以前,這個中間存在叫中陰身,也叫中有身。所以在佛眼看來,佛法的道理,我們這個生命的死亡是搬一個房子,所以你找到另外一個房子,變牛啦,或者變狗啦,或者升天了,那是另外一個道理,六道輪迴,另有果報的道理。現在不談那個,現在說人死亡了形銷了,命光遷謝,遷動了,所以佛家死了叫做遷化。學佛的人死去了叫遷化。到廟子上去問,某某老和尚好多年沒有看到,到哪裡去了?哎,阿彌陀佛,遷化了。遷化就是死了,不過遷化多美呀,所以佛學真好啊,這個名稱多美啊,一點恐怖都沒有,遷化。謝,謝謝了,再見,遷謝。所以阿羅漢死的時候都很美,「常揖世間」,在佛經上,給大家做揖再見。這一見啊,再見是很遠了,算不定過三萬年再來,所以長揖世間。他說假使這個人死了,命光遷謝。這個自性啊,能知生死此性,「雲何為汝銷滅」,它並沒有生死啊,所以了生死要明心見性啊,這個自性並沒有生死啊,生死是形狀,同這個聲音聽見、聽不見一樣,能知道自性這個沒有斷過。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所以我講你顛倒,因為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就跟到外界的現象在轉。眼睛跟到色相、耳朵跟到聲音,最重要的是聲色,所以我們街上最吃香的生意是聲色,電視機啊、電影啊,好看的、好聽的,再第三樣啊,館子店好吃的,這個最重要。所以一般人無始以來,都跟著聲色在轉,「逐念流轉」四個字啊,逐:追。自己的心意識思想聽自己的意識思想在騙,生滅心妄想在騙,流轉就是在輪迴。「曾不開悟性淨妙常」,永遠自己不悟自性本來清淨,本來是淨土,本來妙不可言,本來不生不滅的。《楞嚴經》不生不滅用一個字來代表,常。「不循所常」你不知道自己的自性本來是不生不滅的,「逐諸生滅」就跟著妄想生滅心,外界的現象、作用在跑了。 「由是生生雜染流轉」。所以生生世世在生死海中。被現象、被人世間的聲色塵勞染污了、雜亂了,在輪迴中流浪生死。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塵根識心應時銷落」。注意這要背來了,你怎麼求證呢?譬如大家念佛也好,靜坐也好,隨便你修什麼法門顯教密宗都不管,拋棄了生滅心。乃至我們說念佛,我經常說你們注意喲,念佛,阿彌陀佛這一念是生滅心啊,用這一念佛號念佛的名號念到真土淨土現前,生滅心不動了,乃至一個「阿」字都沒有起念,已經整個的阿彌陀佛的境界,淨土境界現前,不是妄想心,這個才是正念。前念過去了,前一句阿彌陀佛過去了,第二句阿彌陀佛沒有接上來,這個中間完全清淨,清楚的,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唸唸清淨,這個叫淨念。所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將來我們要討論到的,淨念相繼,這個才是修淨土最重要的法門之一,並不是概全體,以別的方法也可以修到,這就是淨念相繼。 所以佛說我們如果放棄了生滅之心,譬如念佛這一念有生滅的,第二個方法,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儘管念,這是生滅心啊,當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你看都是我們念,我們心裡頭同時都知道,我現在念了三句了,我現在念了四句了,我現在念了一百句,沒有動過雜念,我也知道。哎呀現在我好清淨,也知道,那一個知道的是能知自性啊。念佛「阿彌陀佛」是能知自性起的用,那一個知道自己同時知道自己在念佛,唸唸清淨,我們定一個名稱叫做體,體上起用,清清楚楚。所以我們要認清楚,不抓到生滅心當成真實,同時要看清楚,自己這個起心動念都很清楚,隨時知道的,這個東西自己的真心,它永遠不生不滅的都在這裡,你不要再向外面再去找的。「守於真常」,就常常定在這個上面。我們講定,定個什麼?把這個保持謂之定,保持了。那麼保持了,譬如我們現在聽話,每句話都聽到,自己也知道聽得清楚聽不清楚,這一個並沒有動過啊,你只要保持自己這個清淨面,「常光現前」慢慢久定下去,自己本自的光明透露了。那麼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塵:外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內外境界身體都忘了,外面境界一切都空了,「根塵識心」,心裡頭雜念妄想都沒了,「應時銷落」都化掉了銷化了。佛在上次講過,《楞嚴經》佛說提一壺開水澆到冰上一樣,那個冰統統化掉。但是你要久定啊,自己的清淨心守住了,「常光現前」的時候,「根塵識心應時銷落」,完全沒有了。 所以「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到這個時候,你不要用心說把妄想去掉,沒的妄想了。因為我們的妄想是無始以來一個習慣性,這個思想,思想的現象為塵,是外境塵埃把我們自性的光明遮住了。所以把思想自然一空了,自性的光明出來了。想:能夠思想的,相:這個現象,「為塵」是自性上面的灰塵。「識情為垢」我們心意識能分別與情感等等所起的作用,這個分別心,是我們光明清淨自體上所有的塵垢、渣子,等它自己澄清清楚。那麼到了「常光現前。塵根識心應時銷落。」這個時候「想相為塵,識情為垢」,妄想同一切放不下的感情,「二俱遠離」,統統沒有,完全空了,真正的空了。不是說我現在坐著好空啊好舒服啊,有個舒服就是塵垢,連這個也沒有,統統遠離。那麼這個時候你說開悟了嗎?開悟了,什麼開悟?你眼睛張開了,不是這個眼睛。 「則汝法眼應時清明」。所經佛經上說,有些人佛在世的時候,在佛當場聽法懂了這個道理,得法眼淨,就是這個道理。法眼不是肉眼啊,智慧之眼打開了。啊,懂了,原來是這個樣子,那真懂了佛法,智慧之眼。所以他說到了這個境界,這些都是實際的功夫喲。「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你學佛就得到佛的法眼,當時就清淨明白了。 「雲何不成無上知覺」。只要這樣去修,最後總歸要成佛的。如果你真能夠照這樣修,「雲何」哪裡不會成功的呀?哪裡不會成佛呢?一定會成佛,這是佛說的。那麼這一段佛講了很清楚了,分析六根。 我們這位阿難尊者,這位祖師啊聽到這裡,他反正啊,替我們後世眾生大慈大悲,他故意裝笨,粘著佛一個一個問題盯著來。有一個故事有兩句話,有一個徒弟跟著師父永遠不開悟,後來他說不開悟不要緊,反正師父開悟了,他講兩句話很有意思:「螞蟥叮在鷺鷥腳,你上天來我上天。」我們這個田里有一種鳥會飛的,白的長腳叫鷺鷥,有一種蟲叫螞蟥,稻田里頭有。我們人這個腿上給它一鑽進去,它就鑽進裡面去了,那不得了,那痛得不得了,拉都拉不出來,這個叫螞蟥。螞蟥叮到鷺鷥腳,反正我盯著鷺鷥腳,跟住了,叮住了。鷺鷥這個腿上盯到螞蟥,螞蟥永遠在泥巴裡爬不動,它盯著鷺鷥腿上好辦,鷺鷥飛起來你上天來我上天,它就跟著上去了。阿難的辦法,現在問的也是這樣,一個一個問題追上來。現在阿難又提出來問題問了。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注意喲,我們講到這裡這個《楞嚴經》,實際上問題還停留在佛和阿難當時的問答,講到修證的問題,怎麼樣修行求證到自性清淨。佛說兩個原因,那麼第一個原因講了,第二個原因剛剛我們才講完。那麼中間佛就比方我們生命不能成佛,有六個結使六個疙瘩,重要的關鍵,眼耳鼻舌身意,你解脫不開被它纏住了,所以不能得道,不能悟道,不能成佛。那麼佛告訴阿難,你必須要把這個結解開了,六根的結,所以有上面剛才講過這一段的討論。現在阿難表示聽懂了,聽懂了,螞蟥盯到鷺絲腳,又來了。到底還是盯住了,還沒有解開呢。說世尊啊,你雖然講了第二義門,次要的辦法。修行辦法這個原理也告訴了我們,但是你看世間上結結之人,這個成結打在那裡。「若不知其所結之元」,這個結怎麼打起來的,根根在哪裡?假使這個人要把結扣解開,這個中心都找不到,阿難說我相信這個人永遠解不開這個結扣。這是替我們講的,代言人,阿難尊者是我們的代言人。 「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阿難說對不起,今天同我一樣參加這個法會的人,同我一樣都還在求學的階段,還沒有得道啊,正在學習的階段,也同這個道理一樣,同普通人一樣。我們很可憐了,從無始劫來,都是把這個無明,沒有明心見性沒有悟道以前,都是一片無明,無明就是都看不清楚了,「俱生俱滅」,跟著這個妄想在生滅。所以雖然我們學問佛學很清楚,道理懂得很多。(對不起,阿難當時是出家的,我是照話講,出家同學不要怪我)。雖然我現在也現了出家相,「猶隔日瘧」打擺子一樣,可惜台灣大家沒有打擺子這個病,我們當年生過這個病。譬如說上午剛剛兩個鐘頭在發燒,燒得什麼都蓋不住。過了兩個鐘頭冷啊,棉被三床蓋起牙齒都打架。一下冷一下熱,打過了一冷一熱過了又蠻好,普通人一樣。到了時間第二天準定那個時間又來了,熱了就來了,又冷起來,冷過又熱,熱過了又冷。「隔日瘧」用得很好,所以有時候我們修道啊,有時候自己想想,呵,和聖人兩個差不多了,一樣啊,我就是菩薩了。再過一陣啊,糟糕,自己好像下了十八層地獄,都不對了。一下心地非常慈悲清淨,佛法蠻好,有時候煩起來修個什麼道?格老子不想幹了,像是隔日瘧。阿難的經驗之談,形容得非常好。阿難說我們沒有出家,雖然出家,如隔日瘧。隔日瘧這個病台灣是完全沒有了,假設一到邊區地帶,有時候給毒蚊子一叮就來了,這是一種傳染性的,西醫講是傳染性。中醫過去不同,我們看到,我自己也生過這個瘧疾,很多人生過,尤其在邊區。可是很奇怪在中醫的醫理認為這是飲食頂住了,飲食在胃口頂住了。 我還看過一個怪事呢,鄉下一個土郎中,種田的,這個人瘧疾,隔日瘧。瘧疾很多種啊,有時候天天到這個時候發燒,明天到這個時候發燒,天天到這個時候,過兩個鐘頭發冷,一定的,就是天天的。隔日瘧啊,今天好好的,明天不得了,明天過了,後天又好好的,大後天一定的,這個叫隔日瘧。後來病了十幾年,那個時候我們在四川看到一個鄉下老頭,他會打瘧疾,打空上瘧疾。怎麼叫打呢?也不吃藥。有種植物叫葛根,這個藥也是草了,這個根根很長。他把它拿來,根根有指頭那麼粗,小指頭。把這個皮一扒,扒了裡頭白白的,很好看,嫩嫩的。他根據人的指頭,一寸三分,一寸三分在哪裡呀,像他老哥身體很高的時候,我們這個身體矮的一寸三分怎麼比呀?是每個人的中指頭以這個為標準就是一寸,小孩子也是,他根據你這個指頭量。我當時看到還沒有太注意,後來想跟他學,有個原因就搞開了,很可惜。他把這葛根一量,拿刀來一砍,也沒有消毒什麼,就這樣,那麼很長。叫那個生病的人,把嘴張開,頭仰起來。他把那個東西從喉嚨一直就下去,等於現在照胃鏡一樣,它這個涼的下去啊,到一定的,到胃口到某一個程度一定的,根據人體。然後這樣一拉拉出來,那個葛根還是白的,還是好的。好了,那麼問這個病人呢,它這個下去覺得怎麼樣?他說沒有什麼難過,好舒服啊,它下去了以後,這個胃口上就有個東西一樣,咚就給它打下去了,就沒有這個瘧疾了。所以他們認為瘧疾是飲食吃進去不消化,等於一盒飯放在廚房裡放久了,外面長毛了,那個東西在裡頭就變成瘧疾了,當然外界傳來的,同內在的,各有各的理由。不過在經驗上看起。 這是醫學方面順便講到的隔日瘧,現在我們談的不是醫學。阿難講啊,我們的學佛有時候同聖人差不多,有時候比凡夫還要凡,猶如隔日瘧。希望佛你老人家大慈大悲。 「惟願大慈。哀愍淪溺」。你要慈悲啊,可憐可憐我們。溺等於掉在苦海裡頭沒有爬上來。 「今日身心。雲何是結。從何名解」。我們現在坐在這裡,我們為什麼不能悟道?不能成道,這個身體這個心理上,哪裡是這個結的中心?而且這個結怎麼樣來解開呢?他就問這個問題,這個結怎麼解得掉?我們注意喲,大小乘的佛學基礎五個階段: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學佛是要解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個話是解脫的意思。解脫掉了才跳出三界外,三界如牢獄,我們是在這裡坐在牢獄裡受煎熬、受罪,解脫不了。這個刑具解脫不了,怎麼解脫?所以請佛啊可憐可憐我們,大慈大悲,這個就叫度人,你度一下我,這個身心怎麼是結怎麼解脫? 「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落三有」。我們讀到這個經典,就要站起來給阿難尊者頂禮三拜,當年他連我們都帶上了。這個不是為了我們在會的要求,我這個要求也為未來永遠未來的眾生跳出輪迴,怎麼能跳出輪迴,不墮落在三界裡頭。三有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就是欲有、色有、無色有三有,不墮落在這個境界裡頭。那麼阿難把這個提出來要求以後。 「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就在那裡等佛開示。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光金手。摩阿難頂」。你們不是要學密宗嗎?這個就是真灌頂了,這個就是灌頂了。注意,你們現在拿十塊錢紅包裝一裝,騙那些喇嘛,很多的供養,然後人家弄一點水,頭上倒一倒,摸一摸,念一下,灌頂了,又學一法,自己騙自己。呵呵,這個真的灌頂不是那麼容易。這個時候世尊憐憫阿難,慈悲憐憫阿難,以及在會的大家,「諸有學者」一般還在學的階段,所以學法你們到了人家那裡,喇嘛、師父那裡,不管人家如何,自己要真誠,不要開玩笑,不去亂搞。我聽到你們的笑話,非常多,不是你們在會的,所以大家要注意這個。佛說不但為你們也為未來的一切眾生著想。 「為出世因」注意喲,我們為什麼學佛?這八個字「作將來眼」。現在我們開始學佛,你修密也好,去學法第一步求灌頂啊,結緣的灌頂啊做什麼,做為出世之因。並不是說你學了這個法,聽了《楞嚴經》,或者是給你皈依了,或者學了淨土了,學了密宗了,得了灌頂了,你就會成佛啊,不是啊!結一個善因之緣而已,做未來的因,修行靠你自己。所以將來成就了,做將來人天眼目。人中的眼睛,眼睛代表什麼?智慧,人沒有眼睛什麼都看不見了,看得明白,是見地,看得很明白。不但為人中的眼睛,也為天上人間的眼睛。所以佛稱天人師,佛,世尊是天人之師,不但是人間的大老師,也是三界天人的大老師,所以「為出世因,作將來眼」。就是我們今天發心學佛的人,自己要搞清楚是要為這個。那麼佛就用自己的手灌頂了,阿難跪在那裡,摸摸阿難的腦袋,摸摸他的頭頂,大人摸摸小孩子啊,這是真灌頂。什麼叫閻浮提紫金光色?佛是我們東方人、印度人,尼泊爾南邊這一帶人,他的膚色粽色紫色不是全黑帶一點黃色。他的皮膚(閻浮提是這個世界上)紫金紅紅的發亮的帶一點黃色的,就是身體有光,身體很健壯。以這個手摸摸阿難的頭頂,這下灌頂來了。 「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振動。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你看啊,佛拿手摸摸阿難的頭頂,就是這麼一摸,那就是南無,難得一摸。這一摸摸了以後,這一摸手搭在阿難頭頂一摸。這個大地六種震動,嚇死你了,東出西沒上湧下湧,地就震動了,震動了,整個的世界外太空都來了。「微塵世界」,現在在的同釋迦牟尼佛一樣都是住在那個世界說法的,所有的光都過到這個世界上來。每一個十方諸佛的寶光出來灌到釋迦牟尼佛的頂上來,佛又給阿難灌頂,十方諸佛給佛灌頂,佛又給十方諸佛灌頂,光光相入,佛與佛之間彼此互相灌頂。這個灌頂就是一種,這種是光明灌頂相,是光明的灌頂之相。這個光明灌頂同時也代表了兼帶了智慧的灌頂。這個地方這個經典啊,我們《楞嚴經》好幾處放光、好幾處灌頂。這個時候是在灌頂,所以大家都看到,這個現場就很鬧熱了,大家都看到了,「得未曾有」誰也平生沒有經歷過的,莊嚴合掌讚歎。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惟汝六根。更無他物」。注意喲,佛用手摸摸阿難頭就發生這個現象,十方諸佛一切佛的智慧光明同時來灌到了佛的頭頂上,和佛的光明智慧融合一起了,這個場面很偉大。釋迦牟尼佛沒有說話啊,就是手那麼摸一摸。那麼阿難同大家在這個情況呢,就聽到一種聲音,不只是釋迦牟尼佛也那麼講,十方諸佛同樣一句話,「異口同音」,嘴巴講的不同,都是那個要點。對阿難講,「善哉。阿難」,好,阿難,你問得好,你現在要想瞭解俱生無明。我們這一念無明,永遠不明白的,沒有得道沒有明心見性,這一念無明與生命俱來的,所以叫「俱生無明」,與生命同來的叫「俱生無明」。你要瞭解「使汝輪轉生死結根,」,你要瞭解生死的根根,一念無明在什麼地方,怎麼解嗎?十方諸佛同時告訴就是你自己的六根啊,就是這個鼻子耳朵眼睛啊。結也結在這裡,解開也在這裡。「更無他物」,沒有別的東西。 「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登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注意喲,第二句話,你想悟道、明心見性成佛,這就是《楞嚴經》的秘密了,佛法的秘密。你想快快的得到平安快樂,成道得解脫成佛也是這個六根,沒有別的東西。所以你不要輕視,哎呀,有一般學佛的人四大本空,還管這個四大做什麼!太執著這個身體為究竟為道,錯了;完全不管這個身體也不對,也錯了,這個身體也是自性功能變的。所以這一段注意喲,這是個秘密啊,所以講到這裡頭好嚴重啊,佛還不只自己嘴裡講出的,就是那麼灌一下頂,摸一下阿難,馬上十方諸佛同一個聲音告訴他,你想成道得解脫無始無明,把你迷糊了就是六根,就是這個身心,你現在要成佛悟道也離不開這個身心。更不討厭說我是女生啊,男生才成佛,那都是方便的話,男女老幼一樣,本性功能都一樣,沒有這個事,那是非了義教,了義之教男女平等,也沒有年齡差別,說老了不能成道了,不能成佛,沒有這回事,我講錯了我下去,下去不好受啊,這個話不是亂賭注的喲。所以呀,諸位呀,好好努力去修。這一段很重要。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雲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阿難聽了,不只釋迦牟尼佛給他講,十方諸佛異口同聲告訴他,他不是不懂。他雖然聽懂了,他代表我們,「心猶未明」,心裡頭還沒有明白,再磕頭,向佛講,這個話我還是不懂,怎麼樣生死輪迴,墮落下去也就是六根?怎麼樣說成佛解脫也靠這個六根?也靠這個生命,再沒有別的東西,這怎麼講法呢?所以《楞嚴經》在中間卷四卷五的階段都是討論真實求證用功的方法。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花」。這個都要背來呀,以及下面的偈子最好能夠瞭解背來,真正學佛的同學們,尤其年青同學。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相對的塵外界色聲香味觸法,「根塵同源」,注意喲,塵是物理世界的東西、外界的東西啊,在身體上可以說生理跟心理,所以真正的佛學絕對的心物一元論。六根的根塵同源的,同一個根源,一體的兩面。「縛脫無二」解脫同不解脫也都是一個作用,一切都是唯心的,心物是一元的。解脫成道與我們墮落了不得解脫束綁變成凡夫也是唯心。「識性虛妄,猶如空花。」可是我們心意識,能夠思想能夠起的作用這個自性本來性空的,性空緣起。「猶如空花」一切的現象界作用,虛空中的花朵一樣,用過了自性本空。空了呢?空是本來清淨圓明,所以一切心意識,識性是虛妄。猶如空中的狂花一樣,幻象。一切世界物理世界、生理東西都是幻象。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我們這個自性,心意識的作用,這個心意識性空妙有。阿難,自性本來清淨,因外境「由塵發知」,外境來了對境起心動念,就起了知覺的作用。「因根有相」通過了六根(生理的機能)知道了這一切的現象。所以《楞嚴經》第二卷講過,外洎山河大地,整個的物理世界,內至身心包括你生理心理,都是妙明真心中物,都是一心所變的相分---現象與作用;那麼我們自己的知覺呢,知道這個現象這個作用是見分。在唯識叫相分與見分。《楞嚴經》不用這兩個名稱,其實名稱不同道理是一個。他說我們物理世界的外境同我們生理的這一切等等都是外塵,我們能夠知道一切現象知道一切動作,這個能知道這個見分也可以叫做精神部分,我們普通講精神部分就是見分,相分與見分自性本空。「同於交蘆」,等於一個三角架子,蘆就是一種植物了,現在在城裡頭都看不到了,鄉下很多,像蘆筍就是蘆的一種,當然蘆筍不是罐頭裡拿出來,你把現場砍了蘆筍,三個一架架起來就不會倒。現在就是心意識自心、相現象界、見分三個交叉,三個交叉架在那裡就倒不下來。其實三個交叉就是心、物(外界就是根塵)相分、見分就是三個同於交蘆,沒有根根,也沒有結使的中心,都是自己迷住了,粘住了在那裡。現在重要的來了,千萬注意呀諸位,要想悟道,有一個祖師就在這裡悟道,中國有一個禪宗祖師。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所以你修道的時候不要有一個求道的心,有一個求明心見性,求菩薩加被我,要菩薩放光在我頭上過來,你就完了。所知所見唸唸都空掉,一切放下,知見要建立一個知性,有一個能知所知的,這就是個無明的根本。譬如我們理學家王陽明先生,拿孟子的話「良知良能」,如果你拿《楞嚴經》這一段,陽明學說全體垮了。所以我對陽明學說理學家很多真法師我都批評,就是這樣,陽明的四句教大有問題,他都落在知見立知上。有一個所知有一個所見,建立個知建立個見即無明本,生死無明的根本。「知見無見」你真達到一切皆空,放下了,無所知無所見,我也不求悟,我也不做凡夫也不成佛,這是什麼人?不是凡夫不是佛,那麼禪宗祖師說這是天下第一等的無事閒人,誰也做不到。「知見無見」無所知無所見,到這個境界。「斯即涅磐無漏清淨。」證果了,佛的果位,這就是真正得到無漏,真正的淨土。 「雲何是中更容他物」。這時候是真空、徹底的空、畢竟的空,哪裡還有個東西呢?所以六祖悟了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哪裡還有個良知?哪裡還有個良能在呢?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講到這一段,有人說禪宗要參話頭,《楞嚴經》處處是話頭。在五代的時候有個遇安禪師,他研究教,就是研究佛經的,有一天他讀《楞嚴經》,讀到這裡他自己把它圈點,忽然自己一下靈感一來把圈點另外點過了,他就大徹大悟,所以後來人家叫他外號破楞嚴。《楞嚴經》四個字一句呆定的,「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磐。無漏真淨,」四個個字一組。他讀到這裡啊,加了標點:「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大徹大悟,他自己點,他確實另外點過一下文句,他自己這麼一個標點一下,自己大徹大悟,悟道了。知見立:有所知有所見,還有個境界,還有個道,還有個東西,「知即無明本」這一點知道的,就是生死輪迴的根本,就是妄想。知見無:所知所見什麼都沒有,一切放下,「見斯即涅磐」真到了這個境界就是成了道了。下面什麼無漏真淨他都不要了,那當然無漏。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磐,所以呀,並不一定說你非打坐不可,非念佛不可,你把經教教理經典真研究透徹了,一念之間,一個文字之間,忽然徹悟了,那真好啊。給他這麼一潑點,點了真好啊,本來四個字,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也好啊,沒有錯啊,一樣好,雙絕!知見無見,斯即涅磐,無漏真淨,他自己看經看到這裡,把它一標點,「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磐」清清楚楚就悟道了。那麼佛講到這個地方,那麼下面把上面這個重要的怎麼樣六根解脫,把它歸納起來做了一首偈子。偈子不像中國的詩,不需要平仄,不需要音韻,但是把上面道理的意思歸納變成韻文,在原本的梵文,現在當然找不到《楞嚴經》原本梵文,這個佛的偈子是最高的音樂非常美,翻譯成中文已經不大高明了,這也並不是說中國文字不對,因為這個很難辦,一個哲學由科學的道理變成一個文學的音樂韻文啊,很難弄,所以我們中國的偈子偈頌叫做另外一種中國佛教的文學,只能如此。那個偈子整個的道理,今天來不及了,禮拜三再講完。 今天我們《楞嚴經》是卷五,上一次的總論,佛說一個偈子。那麼上次我們繼續研究佛說所謂第二義,其次。我們普通以這個身心這個生命求道求證菩提的方法,那麼人的生命就是身和心兩方面,心物一元的。拿物理世界來講,拿個體來講就是身心是一體的,心理和生理是一體的。那麼修行求證的道理就是要用六根來求證,這個六根是不可以執著,但是也並不是捨棄它。那麼六根的應用與求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樣說哪樣好?哪樣不好?沒有一定,總而言之要一門深入,這是討論的總綱。現在佛歸納這個道理。做了一個歸結的好記憶念誦的偈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花」 由這個體自性之體形而上的道理說到形而下一切的作用,所謂真性這也是名相,就是自性,所謂真如自性。我們知道《楞嚴經》上面佛也說過真如自性,或者我們中國通稱的叫做道。這個道體所謂自性是性空的。不過要注意啊,空不是沒有東西,等於我們用數理上一切萬有起於一,一切數字起於一,千百萬億無窮數都是一,一加一、一加一加起來的,一以前這個數字是什麼呢?是零。零就代表空,沒有;,也代表了無限、無窮、太多數、不可知數,拿數理哲學道理就可以瞭解這個說法,所以是性空的,自性本空。注意喲,所謂空不是你去空它,你去空它還是意識上造作的,不是自性,自性是本空,換句話說勉強的講它來空你的,不是你去空它,自性本空用不著你去用心求空。所以一切有為法,宇宙萬有一切有為現象雖然是有,最後歸於空。 「緣生故如幻」一切萬有的起來---因緣所生,什麼樣是因緣?後面《楞嚴經》佛也有解釋,我們留在後面。萬有的生起不自生,不是自然突然而來的。所謂龍樹菩薩的中論提到這個事,就是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因此龍樹菩薩著了一部經典叫《中論》「諸法不自生」,諸法不自生,並不是自己生的。「亦不從他生」,也不是上帝、閻王、也不是菩薩、佛做你的主宰,並不是他力所生。「不共不無因」並不是另外有一個作用共生的,共同努力的。譬如人與人不是一男一女共同努力就可以生出來的,另有作用,要三緣和合才能生一個人。不共生、不無因生,一切因緣自有因果的道理存在。「是名為無生」,生而不生也是緣生的道理,生而不生,一切生起都是因緣聚散,因緣的生滅,所以叫緣起。萬有的現象生起是緣起、緣生,緣起性空,自性本空。因為空所以能夠緣起生一切萬有之法。所以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根本的道理。那麼所以龍樹菩薩弘揚般若這一方面,所謂我們中國的佛學把它批判稱為性宗,講畢竟空,而弘揚這一面。但是龍樹菩薩同時也弘揚唯識法相方面,那麼這一方面就是講緣起,宇宙萬有一切法,皆是緣起的。所以真性有為法一切皆空,本空。空並不是沒有啊,以其空能生一切法,空能生一切法,空也能夠滅一切法就是破一切法,所以一切法的生起是緣生、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所以一切法皆是因緣聚會,偶然的暫時的存在,所以緣生一切萬有,空不是沒有,承認是有,不過這個有是幻有,夢幻一樣暫時的偶然的存在,所以「緣生故如幻」,先說明這個基本的道理。 「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真如自性不是有為法,注意喲,我們大家修道做功夫都從心意識一個有為法去追求。所以佛提到第一義,說到大家修行,根本發心用心開始就錯了,以生滅心、妄想心來求一個無所得,了不可得之果,基本就錯了,所以因地不真,果地就迂迴,白走了許多冤枉路,最後是錯的。道體是一切無為,無為還是翻譯過來用的,中國文化的名稱一切無所住,無為、空、無相、無住,這是無為。是空的自性本空的,沒有一切境界,凡有境界已經著相了。境界並不是不對,那是如夢如幻的,一切作為、一切行願也是如夢如幻,所以它自性本體本來是無為。我們看到萬有的現象有生滅,生滅歸於無生滅,最後歸於不生不滅。生滅就是幻有的、緣起的,它性空,歸於不生不滅。所以呀,自性是無為無起滅、無生滅的。那麼這四句又說明宇宙的萬有,幻起幻滅沒有真實的,都是幻的,不實如空中的虛花一樣,病眼空花都是變態,都是變相,幻有、夢幻都是變態、自性的變態。那麼這是基本的說明。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雲何見所見 所以我們現在講妄想,一切都是妄想,假的,這個思想、感情啊,情緒、感覺、知覺都是妄想,意識妄想分別作用都是假的。要注意喲,「妄」這是為了表達自性這個菩提道體,建立一個名詞叫它是妄想,去掉妄想以外,好像真如清淨就現前了,這是言語表達的方便,這是一種方法、教導的方法,因為見之於言語,見之於文字只好那麼表達。除了這個表達以外,這個自性、這個道佛道怎麼表達?無話可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凡是說的都是多餘,說的已經不是道了。所以講一個妄想,是陪襯出來、相對的,陪襯自性。因為其它都是妄想,自性是什麼?那個才是真的,所以「言妄顯諸真」,沒有妄想、一切妄想放下那個才是真如自性之道。其實所謂一個真如、一個道,已經錯了,有個真如有個道也是妄想,有個真如也是假如啊,那是個名詞、名相,不要被名詞騙了。所以去妄想,小乘呢,他不瞭解這個道理,斷妄證真,認為把妄想切斷了,這個思想一切切斷了隱伏下去就會得道了,就是你把妄想完全壓下去了,沒有了,有個空、清淨、那個道、光明那個境界,那個也是妄想,那是更大的妄想。所以連那一切境界都要空掉,本空才是道。所以真如和妄想是相對待的兩個名稱,在教導說明表達的方便才有這種名詞,「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講一個真如、講一個妄想,其實兩個都是妄想。所以我們說得道,道是什麼東西?道不可說、不可思、不可名,有一個名相可說我得了道我有個境界,你看我又放光的、動地的、清淨的都不是,那也是大妄想。所以妄想這個名稱這個作用與相對的最後的道體真如自性明心見性,那是個名詞啊,並無可明之處也無可見之物,這要搞清楚。真有個心、真有個性,乃至看了道家的書,圓陀陀,光爍爍,我打坐起來這個亮光這個明點,這個是道了,正是個大妄想形成。所謂明點啦、拙火啦等等都是個大妄想形成。「妄真同二妄」,妄想固然是妄想,你有個自性境界有個真如境界也是妄想,你認為自己得了道,成了佛那是個大妄想,就成魔了。真正的佛並不認為自己成佛,很平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非常平凡的事,沒有什麼稀奇。聖人決不認為自己是聖人,我得了道了,我是聖人,差不多了,快要神經了,真正的聖人最平淡、最平凡、最自然,所以妄真同二妄。所謂真正的道體「猶非真非真」,說我得了這個是真的,其它都是妄的假的,這個真的不是有這麼一個東西,所以覺得自己有一個真如自性的境界,已經不是真了。那你說所以我都放掉,連那個境界都沒有了,這個才是對,這個還不是。你說有個空不是,你說空我都空了,空都空了你還有個空也空了,空空也空,空空也空還是有個空空也空,凡有一法留存都不是,所以能真所真都不是。「雲何見所見。」所以明心見性,得道了,說我看到了。有些人說我打起坐來看到自己在打坐,啊,那個是真的,這個是假的,你才被自己騙了,那快要變成離魂症了。離魂症是一種病,也等於說夢遊症差不多,不同一點,那就是精神分開分裂了,神識飛越。或者說道家講的一樣,圓陀陀,光爍爍,這個就是真,我成丹了,你差不多耽了,耽誤了,糟糕了,那也不是。所以如何去見道?所謂見道是個名詞,有所見非道也,有我的能見也非道。能見、所見都自然返本還源,這是《楞嚴經》佛上兩次講的,伏歸元真。這些能見、所見都空了才差不多。所以說能見與所見,我們所有的境界都是現象,唯識講都是相分。我們知道自己有這個境界,就是自性所生的見分,能見、所見與這些境界。 中間無實性。所以你覺得我氣脈通了,這個是道,什麼道?上有食道,下有尿道,什麼道?都是自己妄想造成的,執著了都不得了了,所以「中間無實性」,有一個境界有一個道已經不是了。 是故若交蘆。所以宇宙萬有現象包括你所有的功夫,所有的境界,不是說你不對,那都是修證修道的過程,那是修道的過程。等於我們上樓一定要第一層,第二層這個過程,過程兩邊的境界都不需要去執著它,這些相、境界,同能見、所見一切等等如交蘆。上一次我們講到過一個架子、三叉架子,這個三叉的架子,我們拿三個筷子來把它一綁就架住了在那裡,你說靠哪一支筷子的力量都不是,那麼少了一支就會倒,但是三樣都不是。這個力學的道理,一個三叉架子,你說靠哪一支吃力?三支都不是,可是它形成了一個東西架在那裡,抽掉了一支,那兩支都倒下來。我們這個心裡作用、感受、知覺同感覺的作用都是這樣,譬如我們做功夫,哎呀這樣好、這樣舒服、快樂痛苦、心裡感受的境界,覺得這樣對不對,知覺的境界。知覺感覺等等的同那一個現象,都像交蘆一樣三叉架子,假有的,緣生的。這個架子架住,是緣生性空,它本來沒有東西,你不要被這個現象困住了,那麼佛說第三點。 「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所以他告訴阿難,修行,說哪個法子好?哪個法好?沒有一個法。所以佛在《金剛經》般若解脫的時候講了一句話,「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那是在《金剛經》講般若實相。我們也可以拿來借用來解釋這個地方,一切法門無有高下,所以禪宗六祖在六祖《壇經》上就講了一句話「聖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只在你知見正,修行正,行願功夫都正,邪法也是正的。邪人知見錯誤了,邪人用正法,正法也變成邪了。所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不管你用哪一個方法,六根門頭來修證,解除心中的結使,妄想要求的結使都空了,所以「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最後成道都是一樣的,方法沒有哪個好,哪個不好,看適合於什麼人。所以「結解同所因。」要解開這個結子「同所因」,基本原來是一樣。最後解脫了結使啊,自然就返本還原得道了,得道了叫做聖人,那是個名詞啊,他還是這個人,沒有迷惑了。迷住了耽誤了叫凡夫,凡夫還是這個人,聖人與凡夫不二,無二路,一體的就是這個東西。等於我們的眼睛蒙住了就如瞎子看不見了,手打開就看見了,還是這個眼睛。聖人凡夫不二,是一體的,「聖凡無二路」就是這個道。因此佛說剛才提到交蘆三個東西架子架起來,你說這個力的重點在哪一枝筷子上?都沒有,可是三個叉叉一架起來,它就形成一個東西了。「汝觀交中性」你看三個叉叉打起來,你看中間這個業力的重點在哪一邊?在身上嗎?在心上嗎?還在境界上?還在作用上?都沒有,中間本空的。所以這個自性之體,你講空也不對,你講有也錯了,空、有都是相對兩邊的話,那你說我第三個非空非有,非空就是有,非有就是空;即空即有,即空就是空,即有就是有嘛,所以這四句,禪宗所以講離四句,絕百非,哪四句呀,「空,有」兩句了,「即空即有」第三句了,「非空非有」第四句了,都不是。講本體的論辯離不開這四點,那麼在哲學上,一元,二元,多元等等,都屬於這四句的範圍。非空即是有,非有即是空,都是空話,所以佛認為這些哲學的研討的道理,都是戲論。所謂戲論,就是小孩子說笑話,空話,說笑話。道體你說它空不對,有也不對,兩方面都不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都不是。 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所以你不懂這個道理,自己迷悟了,迷掉了。晦:蓋住了,自性的靈光,遮蓋住了,這個樣子叫做無明。 「發明便解脫」明白了就解脫了,等於我們常常比方,自己這個鑰匙放在口袋裡,忘了,拚命的找,急了一頭大汗,這個是無明,找到了,哈哈一笑在口袋裡,悟了什麼事都沒有,發明便解脫,開發了明白了自己的自性本來在此,那麼馬上就一切解脫,這是基本的願力。修證的方法呢,怎麼樣悟了呢?求得明白了呢?發明了呢?依六根任何一門去修,六根等於結一個結扣一樣,把結扣的中心抓住了,但是我們打一個結,要把它自己打起來自己解得掉,可是認得了這個結子要這樣解,可是要在解的時候要功夫喲,要慢慢來啊。所以理雖然如此,功夫還是要修證。功夫的方法,六根門頭隨便你用哪一根去修證。所以「解結」解開這個結使啊,在功夫的程序上一步有一步的功夫,等於我們讀書,由幼稚園開始,小學到中學讀到大學,大學讀了博士乃至說超過博士,這個人學問好得很。你問問那個真的有學問的,他什麼都不懂。所以孔子也講,他我什麼都不懂,因為空空如也,就是心如明鏡了,什麼都沒有,不過你問到他就有反應就知道。所謂學問,你認識了那麼多字,最後一個都不認識,可是用出來就有了。道也是如此,所以解結,修證功夫是有次第,慢慢來的,還是要一步一步上來,最後到了家呢,「六解一亦亡」,六根都解脫了,心性。所以道的境界萬法歸一,一也本空,一也是假名,一亦亡,都沒有。 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那麼佛在這裡很慈悲了,道理雖然是這樣,可是一切凡夫眾生迷戀太久了,迷戀有為世間這個三界,欲有;慾望、色有、無色有。我們拿普通的道理講,情、愛、欲迷戀得太久了。你要解脫這個三界,欲有、色有、無色有,所以要選擇它,六根用哪個方法自己最適合。在六根門頭有些人也許利用眼睛看光,有些人利用觀音法門耳根來修,有些人利用練氣脈呀,修道家也沒有錯;乃至修身上的白骨觀也沒有錯,以身根來修;有些人聽呼吸,用鼻根來修;有些人用嘴巴怎麼修啊?舌根,甘露水啊下降啊這些等等啊,嘴裡檀香味道啊,很多,這個裡頭有很多的方法。不管你怎麼樣,或者我們用智慧參究用意根來修,都隨便,六根你自己的選擇,當然這個叫師資相應,自身能夠相應;退抓同時,到那個時候,所謂高明的老師、善知識一指導,一看這個人應該走哪一條路。 譬如常說的佛在世的時候有兩個人來出家,一個銀樓裡頭打銀的,一位是染布的來出家修行。修了好幾年都不成功,不要說開悟,得定都做不到。後來佛知道了就問了,我記不得是阿難還是舍利弗哪一位了,搞不清楚了。佛問他們倆個,他說這兩個你收來的徒弟,怎麼那麼多年不成功,你教他什麼方法?這兩位佛的弟子向佛報告了,我教他修白骨觀,另外一位我教他修數息觀。哎呀,佛說你剛剛相反,教授法錯了,那個打銀的人,心很細,等於照相館的老闆一樣,修這個相片啊,那個毛只有一支一根毛,心很精細很精細,心因為細,他平生才可以做這個工作,它本來就很寧靜很細,你再教它修數息入手,修安般就他容易成功。那個染布的人,天天看這個白布,看了幾十年看慣了,你教他修白骨,那個影像一帶就出來了,就很快了,把兩個方法一換就對了。兩上方法一換,他們七天都證得阿羅漢,得道了,所以教授方法問題。等於我們吃東西一樣,你喜歡吃「majie」{听录注:一种食品,不明,录音34分钟处}他喜歡吃粽子,都是糯米做的。可是他要吃「majie」啊,有什麼辦法呢?他也說粽子好,個人根器不同根性不同,所謂善知識不善就在這裡,這個人用這個方法就對了,他可以念佛,他可以參禪,他可以學密宗,他可以幹什麼,門門都通。古人的詩,處處綠楊堪繫馬,家家有路到長安,這是我們的古詩。我們現代人啊現代化,都把它改了,「條條大路通羅馬」就是根據這個詩改過來的,因為不帶一點西化表示沒有學問,所以趕快把自己文化改一改,原來的「處處綠楊堪繫馬,家家有路到長安。」。因為中國古代唐代首都在長安,文化鼎盛的時候,那個時候世界上的羅馬,不過比羅馬高明,現在羅馬早亡了,大家亂講。所以我們說回來,修行的事選擇法門,從六根門頭哪一根開始修?「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等於你入流了,進入法性之流,那麼隨便你哪一個法門,都可以成道,都可以成正等正覺。第六點佛說: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這四句當中前面兩句在《解深密經》,佛講唯識法相的道理時說過,「阿陀那識」,阿陀那識是阿賴耶識的變相的用,勉強講也可以同於阿賴耶識。但阿陀那識是講它的用,異熟,阿賴耶識異熟種子這個業力的作用。我們現在大家沒有研究過唯識,不詳細的表達解說了。就是說我們自心的這個習氣的種子,這個種性很厲害。自心習氣的種性是什麼東西呢?我們現在大家要自己瞭解自己,什麼東西阿賴耶識?就是我們講個性,等於父母所生的個性帶來的,這個個性是前生的種子帶來的,這一生變成現在的行為、個性。這一生所作所為現行變成來生的種子,形成了個人的別業的個性。那麼這個作用有異熟,異熟就包括了因緣果報,有等流。異熟就是別業,等流就是共業,這個作用包含了別業、共業的作用,這個阿賴耶識所起的個性,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兄弟姐妹個性絕對不同,同處有不同,不同處有相同,修行到最後我們身心內在那個個性到最後都要爆發,它本空。可你說它空啊,它不空,唸唸遷流,我們的個性每個念頭每個念頭連鎖接著的,唸唸遷流不斷的,像一股瀑流水一樣,瀑布一樣永遠不斷的,表面上看像一股瀑流水,實際上每一個念頭,每一個流水的分子中間都有空隙,你沒有看到。譬如我們打坐修行念佛坐在那裡,自己覺得妄念斷不了很痛苦,呀就是這個妄念不斷,妄念不要求斷,「真非真」,妄念非妄念,本空,但是這個妄唸唸念一念一念接上來,它中間有空隙的,你沒有把握住啊。把所握住以後當下切斷了,切斷了那個空相就出來,不過最後要知道,那個空相也是個妄念,也要去掉,那個也不是,也要放下。 因為我們不知道,所以修道的人最可怕的是這個習氣,大部分喜歡好奇、愛神通;有些人愛清淨,也是習氣喲;有些人喜歡談空,你給他講有啊,呀,這是外道;有些人喜歡談有,你給他講空,呀,這是妖怪;有些人喜歡參淨土,你講參禪,完了完了,這個人完了,走歪路了;有些人喜歡參禪的,修淨土,這個沒有出息;世間人千奇百怪,一切眾生自己的習氣的種子,它構成一股力量,所以叫業力,如瀑流水,一股瀑布的流水一樣切斷不了。所以一般人修道,去妄求真,想去掉妄念證得真如,真妄同二妄啊,有一個道,有一個真,道也是妄想啊。所以在理論上告訴你自性真如,有一個真,這個真啊差不多了就不真了。所以怎麼樣是真正真如自性的道?怎麼樣不是真如自性的道?中間有許多人喜歡搞思想、搞學理,用思維辯證下去越辯越深,世學問越高成道越難,所以你說我所以不認識字,哎呀,成道快了,那更難。所以此中很難,真非真恐迷,所以關於這個道理佛說不大肯講。講有一個東西,這個生命是有一個東西,你們抓住了一個東西,所以佛說有個法身,法身是空相,喲,拚命抓個法身了。說成了道的時候,千百萬億化身,真高興啊,只要我修了道坐在這裡回大陸一看,嗯,一個念頭就回去啦,我還坐在這裡啊,想像那個法身、化身的境界啊都變神經了。有沒有這個作用呢?有這個作用,不是世間法的那麼理想。所以對阿陀那識,阿賴耶識的包含萬有的種性這個道理不敢講,佛都不敢講,怕開口。一開口了以後怕使大家更搞糊塗了,本來還清醒的,因聽了佛法越來越修糊塗了,就糟糕了。所以佛說我常常不開演。第七點,總而言之,迷悟在哪裡?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他說一切都是自心所造的,所以《華嚴經》也就是唯識宗的大經,也是經典裡頭的經典,佛經裡頭的佛經。《華嚴經》告訴你: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萬法唯心,一切都是自心造的境界。什麼我們修行的人覺得給魔魔到了,哪裡有個魔啊?什麼魔都不怕,就是怕自己這個魔,我魔我,最可怕。所以黃襞禪師講一句話特別注意,什麼是魔?除了三種魔以外什麼沒有別的魔:起心動念是天魔。我們想什麼,哎喲,看到光了,什麼有神通了,起心動念是天魔;什麼都不想,一念空下去什麼都不知道,不起心動念是陰魔,是五陰之魔;倒起不起是煩惱魔,所以這三個魔概括了一切魔境,最可怕了。你說有個鬼來了要吃我,吃我有什麼怕?吃了我也可以變鬼和它倆一樣,還可以打一架,一點事都沒有,而且你真不怕他吃你,他真吃不到你,誰說鬼吃鬼?什麼魔都不可怕,世界上有兩個魔可怕,第一可怕是自己,第二可怕是人魔,鬼也不凶,魔也不可怕,人才可怕呢。魔也是人造的,鬼也是人做的,所以一切人我都是自心造的,都是「自心取自心」。這裡佛露一個秘密,什麼叫妄想?什麼叫虛妄?虛妄即是真實,真實也是虛妄,非真也非幻,非有也非空。像夢,夢有什麼不好?夢比現實人生更美喲,夢真美喲,夢裡頭什麼不要負責任的,醒了就算了。現在我們瞪起眼睛在做夢啊,你不要認為這個不是夢啊!現在我們在這裡也是夢,等一下就沒有了,也負不了責任的。夢也就是真,真也就是夢,一切萬法本來皆是真善美,沒有夢幻也沒有真實,這些都是名言的表相而已,所以一切本來如幻,不是夢幻,夢幻也是真實,真實也是夢幻。「非幻成幻法」,瞭解了這個道理呢?這個是真的現實,現實是空,空就是現實。 「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雲何立是名妙蓮華」 一切不執著就是道,知道一切皆是夢幻空花,道也不執著,佛也不執著,還我本來真面目,依然天下大笨蛋,如此而已,無所謂,這一無所謂可你真做到無所謂嗎?你說現在一刀砍下來痛,無所謂,是不是?很好玩,你做到了差不多了,你做不到。你真功夫到了呢,那個時候哎喲,好痛喔,哈哈,走了,沒有事了,那真可以解脫了,一切都是夢幻。苦受、樂受、憂受、喜受、捨受,我們人生境界的這個五受,苦樂憂喜捨都沒有了,都是夢幻空花,一切不執著一切不起,不起就是不執著,知道一切境界如夢如幻。 「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那一切不執著,什麼叫空,什麼叫有,什麼叫如夢如幻,什麼叫非如夢如幻,此心不但妄念不生,真如之念也不起,本來平常,本來自在。那麼所謂諸法如夢幻,也是一句空話,這句話的本身就是夢幻。悟到了明白了這個道理,「是名妙蓮花」。我們曉得世界上做生意的人都有商標,每個公司行號都有個商標,浮落牛奶也好,黑熊汽水也好都有人標記。一切的宗教都有標記,天主教基督教十字架,佛教佛法的標記就是蓮花,只有它不同。注意這個蓮花,蓮花在乾淨清淨高貴的地方長不出來的,要在最髒最糟糕的地方它才出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那們我們大家聽過我們顯明法師講的《妙法蓮華經》就懂了,一切的花或者後開花先結果,或者是先開花後結果,只有蓮花是一開是花果同時來。所以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究竟拈的是蓮花啊還是什麼花,這個要到十方三世諸佛的地方,諸位假使學考古學的要考證考證了。這個是妙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所以蓮花是佛教的標記。注意太清高了不是佛法,沒有用,蓮花生在爛污泥裡,那個污泥越髒越爛,蓮花長得越大越漂亮,可是它本身一點污點都不染。所以這個裡頭有秘密,而且是花果同時等等,而且重重無盡。我們的標記佛都坐在蓮花台上,不坐在別的地方,大如車輪的蓮花的確可以坐,有沒有?有,世界上有這種蓮花,很少見。 這個法門才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 什麼是金剛王寶覺?照教理上講,尤其照唯識教理,我們一個凡夫發心修行學佛到成佛,太遠、路途太遠了,要三大阿僧祗劫,所以七次投生,八次投生,二十次投生那還不算呢,那還構不上一個小劫呢,千生萬世還構不上一小劫,三大阿僧祗劫,多生累世修行行善才慢慢證果,慢慢到了菩薩地,十地,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妙二覺,超過十地還沒有到成佛的境界啊,最後要得金剛喻定,顛撲不破,有如金剛,斷最後一品無明,得金剛喻定了,才成佛,多困難!照教理說起嚇死人的,所以講教理的人反對禪宗,密宗,說即生成佛,沒有這回事,絕對不承認的,講教理那多困難。在《楞嚴經》所以它不屬於教理以內,有些把它打成禪宗的經典,有些把它歸到密宗的經典,不管怎麼歸,在這本經典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你懂了,真妄不二,一切不起,這就是金剛王寶覺,得金剛喻定,手持金剛王寶劍,魔來斬魔,佛來斬佛,了不可得,得金剛喻定。那真正成就,不算成佛,寶覺:太寶貴了,覺: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了如何呢?做人不做人啊?一樣做人,看世間一切如夢如幻,叫如幻三昧。成佛也如幻如夢,弘法度眾生也如夢如幻,六道輪迴,三界二十五有,統統如夢如幻,一切世間本來三千大千世界皆如夢幻空花。證得夢幻如幻的三摩地,如幻夢幻的三昧境界是普賢王如來的境界,普賢王如來,夢幻三昧,無所不在,無所在,非空也非有,即空也即有,無所不至。 所以這一條路「彈指超無學」。言下頓悟一彈指之間就證得無學位。超無學位就是得道了,不需要再學了。 「此阿毗達磨」如果要論這個道理用邏輯辯論是最高的論義,要辯證得清楚,要思考辯論得清楚這個法門。佛說這個法門結論以前,佛不是摸摸阿難的頭嗎?我們不要忘記了,上一個禮拜一,阿難現在還跪在那裡,佛還在摸他的頂啊,上一個禮拜一起。那麼在這個時候十方諸佛給佛灌頂,佛也摸摸阿難的頂,阿難摸摸我們大家的頂,彼此在灌,十方諸佛與一切眾生灌頂,一切眾生也於十方諸佛灌頂。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十方諸佛要想成佛只有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法,所以叫不二法門,不二價,只有這一個,沒有第二個。「一路涅槃門」現在阿難應該站起來了,不要再摸了,灌頂也灌完了,此乃智慧灌頂。佛說這個偈子給我們大家在智慧灌頂,智慧灌頂無形無相啊,要諸位誠心誠意,就一念之間馬上就覺得得到智慧灌頂,佛這個是真正的說法。 好,那麼六解一亡這一段,我們到此佛做了總結,馬上開始這一卷裡頭來了,二十五位菩薩圓通最重要的環節。每一位菩薩要起來報告自己修行的經驗,怎麼樣成道的就在這一卷裡頭開始了。我們這一位尊者阿難,成佛這一個結論講完了。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阿難同大家聽到佛講了上面長誦短頌,「祇夜伽陀」就是偈頌,上面長篇大論給他講下來,下面歸納起來又做了一個詩偈告訴他。「雜糅精瑩」把上面所講的長篇大論道理所講的歸納成偈子,就是一個綱要,這個妙理清徹這個道理啊,怎麼叫做頓悟?明心見性,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怎麼樣叫漸修?慢慢求證。 「心目開明,歎未曾有」。我們現代人普通人講得很對,眼睛是靈魂之窗啊,這個窗子打開了就什麼都懂了,心和眼倆關係很大。所以心目開明,法眼清淨,歎未曾有,感歎從來沒有過。啊這一回對了,同我們一樣,啊,這一次講得好,啊這一次對了,明天呢?又不對了,再來。所以他這個時候阿難又同大家歎為曾有,從來沒有過,太好了,太好了,過一下一想想又不對了。 「阿難合掌」。又來了。「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沉垢」。阿難真是在佛前面耍賴,剛才還說好啊,從來沒有聽過都懂了,心目開明都瞭解了。等他磕一個頭起來,說老人家,我還沒有懂,再來。實際上阿難我們真的要向他頂禮萬拜都感激不盡,他並不是為了自己,也為了我們裝傻,在那裡裝傻。剛剛講了以後,他又跪下來,佛前面說「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拿高帽子給佛帶,讚歎。你老人家大慈大悲,而且這個大慈大悲無遮的,像太陽一樣沒有遮蓋的,普是普遍的,不過太陽有時候照不到,不是太陽的過錯,你自己帶一個帽子,沒有辦法,無遮的大慈大悲。啊,直接告訴我們一切眾生自性本來就是淨土,「性淨」乾淨的,本來就是妙不可言、本來是不滅常在的不變,你講的都是真話,佛沒有妄語。雖然如此,可是我,他說沒有悟啊,「心猶未達」我的心還搞不清楚啊,什麼樣叫六根解脫了,那個一也不住,什麼叫「六解一亡」我不懂啊。「舒結倫次」根據你老人家講佛法講的三界中間有十個結使,貪、嗔、癡、慢、疑,見思惑有十種,三界一加起來有九十九個結使,以小乘法門來講。大乘法門來講結使不止九十九,太多了,一念一個結,心有萬萬結解不開。怎麼樣叫六根解脫,六結一亡,「舒結倫次」把這個心理的結使解得開這個次序呀,實在我不懂。「惟垂大慈」,希望你老人家大慈大悲。「再愍斯會」,可憐可憐我們大家。阿難替我們說話了,不但為我們在坐的,為將來的眾生,「施以法音。洗滌沉垢」,把它再搞清楚一點。佛給阿難纏上也沒法子了。 「即時。如來於獅子座。整涅槃僧。斂僧伽黎。覽七寶機。引手於機。取劫波羅天所奉花巾」。這一段我們大家一方面下面有註解,白話也有翻的,可以借用參考一下,大概都懂了。但是這個經典,你看我經常告訴大家,念佛經要很恭敬的念,當然要焚香洗手,齋戒沐浴,但是真在念的時候,要把佛經不要念死了,它是活的,你看成歷史看成小說,看成佛就在前面和你講話,經典上並沒有那麼死板,活潑得很。這一段就活潑得很,這一段描寫佛聽了阿難講,上面你看把阿難救回來講到現在六解一亡,我們記錄下來有四卷經典,這是記錄啊,現場的對話表演的記錄啊。他老人家也有點累啊,說了那麼久了,我們都講了幾個月了,他起碼到現在也半天多了,很累啊。所以他「整涅槃僧」把衣服也拉一拉,把位置也動一動,「斂僧伽黎」把那個袈裟也說了半天手那麼比,也有點掉下來了,所以也那麼搭了一下。「攬七寶機」把那個茶几啊拖過來一下,手嘛也就勢那麼動一動,把茶几上有個手巾,這個過去天人獻給他最名貴這一條就抓來,這個鏡頭很美喲,很漂亮,很活潑的。千萬不要認為佛說法坐在那裡,「啊---你們聽到,」。以前法師們講經,我們小的時候聽這個經都「如是我聞,下坐」,哎呀,好呆憐哪,聽的人都要聽死了,佛法是活的,所以我們不要拿看小說的心情看佛經,就不對,沒有恭敬心。但是你把佛經看成死了也是犯了錯誤,它非常活潑。所以佛在這個時候沒有罵阿難,也沒有說他囉嗦,很慈悲,把手動一動,茶几拖過來,衣服拉一拉,把這個手巾拿起啊,打了一個結子。他在做節目主持人,現場表演,這個時候啊,我們釋迦牟尼佛變成做了節目主持人了。 「於大眾前。綰成一結」。在大家前面自己拿個手巾啊,打一個結。 「示阿難言」。就告訴阿難。「此名何等」。這個手巾拿來打個結,問阿難,這個叫什麼?這不是多餘嗎?他這個主持人節目主持人,導演就導演得那麼好,手巾一打,他說這個叫什麼?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不但阿難講話,大家也講,你老人家,這個叫打結嘛,手巾打結。 「於是如來綰迭花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那麼佛聽大家答覆了,在那個長的一條手巾上又打一個結問大家,這個又叫什麼? 「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阿難和大家說這個也叫做結嘛。 「如是倫次綰迭花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酬佛。此名為結」。這一段我們簡單過去了,佛這個節目主持人做得很精細,一條手巾拿來打了六次結,每一次打起來問阿難和大家這個叫什麼,大家都要答覆這個叫結,手巾打個結。第二次又打,打了六次,每一次都那麼問,問了六次,大家也答覆了六次。這個都叫做結嘛,手巾打起來叫結。 「佛告阿難」。佛同阿難講了。「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迭花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雲何汝曹復名為結」。注意喲,佛講話非常邏輯的。他說我只有一條手巾,開始打了一個結,你們叫它是結。後來我又加了五個,你們都叫它是結,這個什麼道理?他說我手巾只有一條。你看我們假設學統計的話、學會計的話,大家答話是沒有對嘛,第一個那個叫第一結,第二個叫第二結,第三個第三結,大家都說結,結,結,都答不對了,在邏輯上,是吧?手巾只有一條,我打了六個結,他說你們怎麼都叫做結呢?佛講話很科學很合邏輯呀。阿難提出來辯護了。 「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迭花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只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雲何如來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阿難辯論也對啊,法庭上的辯論啊,他說佛啊,你這條名貴的手巾只有一條,當然你打了一個結嘛,我們叫這個是結。這條手巾你打了一百個結,也叫做結呀,我們講的沒有錯啊。況且你只打了六個結,也沒有打五個也沒有打七個,所以我們就叫它這個都是結,那麼你這個意思我們講話不合邏輯,難道第一個結才叫做結?後面五個不叫做結?那叫做結兒子啊?他說沒有這個道理了,我們都叫它結沒有錯嘛。這個辯論也很對,所以呀正理只有一條,歪理就有千條。要注意世界上的事情都是這樣的。 「佛告阿難。此寶花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綰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於意雲何。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否」。佛也沒有罵他不對,他說你講的也對了,這條手巾「知此一巾元止一條」,手巾嘛只有一條,我六次打結叫做打了六個結。他說你仔細看看,手巾只有一條,體是一條,六個結的體原料就是一個。「因結有異」,打六個結不同,大概佛當時打結沒有注意了,經典沒有記清楚,第一個結大概是蝴蝶結,第二個結是什麼時間,第三個中心節,六個結大概打得不同,不過經典上這個地方記錄不詳細,應該批駁一翻,應該六個結不同。他說那麼你的意思認為第一個結打成功了叫做第一結,那麼這樣連續打了六個結,他說我能不能把第六次打成那個結叫成第一結,可不可以呢?把第六次打那個結叫做第一個結,可不可以呢? 「否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盡其明辯。如何令是六結亂名」。這個注意喲,這一段話。這段話我們解釋一下,「否也,世尊。」阿難答覆不可以,絕對否定,沒有這個道理。他說佛啊,「六結若存」這一次你拿手巾一個一個打下來,打了六個結,這六個結子沒有解開以前存在這裡,我們不要說經過三千年、一萬年的歷史,應該說佛某年某月拿某某一條手巾打的結,這是第一個這是第二個,這是第三第四第六個。「縱我歷生盡其明辯」不但是這一輩子,我再死了抬胎,投胎活一百歲又死了再投胎,多生累劫來隨便你怎麼樣歪理去辯,不能顛倒是非,這是第一結,這是第二結。等於我們蓋了這個房子,第一層就是底層,上面就是頂層,絕不能夠說那是第一層,下面是頂層,不可以,這是世間法明辨是非,就要明辨是非,這個數目不能顛倒的。他說就是我多生累世生生累世都很聰明,乃至學數理的博士到了第一名了,也不能說是「六結亂名」,第一不能變成第六,第三不能變成第五,絕不可以的。 「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復如是」。佛聽阿難講了以後說,對。就是這樣,你講的話對了,你說對了。「六結不同」這六個結打的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不過追求它的根本,原來的這個結怎麼構成啊?是一條手巾打成功的。「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原料雖然是一樣體是一個,它構成六個現象就不同了,這個不同的現象有數字,絕對有數字、有相。這同我們講《易經》的道理,理、相、數。理是一個---體,現象不同,數字也不同。在作用上,我們注意啊,所以你說修定做功夫,一步有一步的功夫,一步一步的境界,那麼你說我剛剛第一天學了就到達那個境界,不行,不能越等,數字就有不同,一就是一,不是二,三就不是四。剛剛吃了三天素就要上西天,哪有這回事啊?那佛的十二年都白修了?但是你注意啊,佛修了十二年啊,為什麼只修十二年,不修十三年,不修十一年半?這也是打這個手巾一樣,一個道理啊,這是秘密順便告訴大家參一參,不在《楞嚴經》的範圍,這是另外一個題目。所以他說這條手巾打了六個結,就不能亂說是一個。 「畢竟同中。生畢竟異」。體是一個,現象、數字絕不同,不可以顛倒的,絕對的是同體,可是在作用現象是絕對的不同。你要注意,畢竟就是究竟啊,白話文。究竟的相同,體是一個,變成這個現象不同的時候就是畢竟不同究竟不同。所以這個六根都是身心阿賴耶識的業力、異熟等流作用變相,變成眼睛,眼睛不是耳朵,耳朵不是鼻子,爸爸不是兒子,兒子不是孫子,絕對不同,男的不是女的,女的不是男的,現象就有不同。佛說這個地方特別留意喲,理上搞清楚啊。一步有一步的功夫啊,頓悟,你悟到哪裡去啊?你頓頓看,頓悟都是漸修來的呀。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雲何得」。所以佛就同阿難講啊,六個結就是六個結,要功夫求證啊,生理上、心理上一步一步來的呀。你說「六結不成,願樂一成」想一下子一刀把六結砍斷了就不行了,解不開了不能還原了。那這條毛巾就破掉了,不是這一回事啊。「復雲何得」那怎麼做得到啊?一步一步功夫來的。 「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雲何成」。佛講那個道理,阿難就提出來反對意見了,辯論了,我們法師們講經絕不敢講反對意見。這個反對意見也是個名稱啊,也沒有關係,就是相反的意見。阿難聽到佛講到那裡,阿難也是絕頂聰明人。馬上說,他沒有說佛的對不對,你講的道理一點不錯。「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注意這八個字,世間法同出世間法一樣,只要有一件事情一句話有一個影子擺在那裡,就有是非。宇宙萬有的現象一切是相對的,有正面就有反面,有光明面就有黑暗面,所以正理一條歪理千條講不完的。有一個現象存在的話,「是非鋒起」,只要有一個結打在那裡,那正反合,正反合,否定又有否定,永遠真理在哪裡找不到了。「是非峰起」,人世間也是,我講一句話說我這個對,你對什麼?我的比你還要對,就吵起來了。「是非峰起」最後拳頭,你的拳頭大我的拳頭小,打起來你把我打傷了我告你。是非峰起,永遠不完的。「於中自生此結非彼」,有是有非,就是說這是第一結,不是第二結,第二結不是第三結,這個第一結不是第二結,不是它。「彼結非此」第六個結不是第四個結,那個結就不是這個結,人世間的是非就是這樣。「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他說你老人家把六個結一拉都解開了,就沒有結了。沒有結,影子都沒有,屁都沒有,就沒有爭的了,哪裡叫第六結第一結啊,就解開了,解開了就沒有結了,結都沒有你還爭個什麼呢?「尚不名一」,一個結都沒有,這個手巾還是恢復本來面目的手巾。一個結都沒有,「六雲何成」,一都沒有還怎麼叫做六呢?更沒有八了。 「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佛說你搞了半天,就說了,我上面六結一亡就是這個道理嘛,囉嗦了半天。所以六根只要一根上得到解脫,其它五根都跟著都沒有,空了,空也不存了,有個空相也沒有,所以「六解一亡,亦復如是。」佛說對啊,我們辯論了半天就是這個道理,六結一亡嘛,可是為什麼要那麼久的辯論啊,這叫做鍾不打不響,鼓不敲不鳴啊,那有什麼辦法?你的腦袋一定要這樣敲。嗯,現在我總算懂了,等一下哎呀不對了。嗯和哎呀倆差不多啊,那是第一結、第二結的差別。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花。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花相」。注意這一段,佛做總結。佛說由於你,他拿阿難做代表,其實阿難並不是那麼笨啊,阿難尊者高明得很哪,他是為我們受罪呀,裝傻在那裡,那麼佛也故意拿他來罵眾生。由於你無始以來一切眾生這個心性瘋了,所以我們拿佛法的眼光看世界的人,都是病態心理,都是病態,都是瘋子。只有一個不瘋的,成了佛的就不瘋,悟了道,否則都是瘋子。所以一切眾生無始以來心性狂亂,什麼是瘋子?你修道亂修也是瘋子啊,認為自己在修道,本來在道中。所以一切眾生自己心性狂亂,「知見妄發」每個人所知所見不同,見解不同意見就兩樣,意見兩樣是非就鋒起了,我不同意他,他不同意我。吃飽了飯沒有事情做,就這樣做事情,叫做學問叫做見地,都是知見。你的知見對不對?佛在上面第一卷、第二卷就講了,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各人業力深淺不同、見解不同而已,有個什麼對與不對?所以因為一切眾生所知所見循業發現,循哪個業?妄想業力發現。 「發妄不息」,妄想業力一發動,哲學家和科學家倆意見不同,科學家哲學家和宗教家意見不同,每個宗教派系也不同,每一個修道的人個人心得不同,都是循業發現,反正都沒有成佛,反正叫做糊塗一塌,就是一塌糊塗,都是循業發現。這個發妄不息啊。「勞發見塵」,妄想多,塵勞煩惱,把自性清淨遮蓋了。等於佛做個比方「如勞目睛」就像我們拚命揉眼睛,或者眼睛瞪著不閉,這個眼睛眼神經疲勞了,「則有狂花」,馬上看到眼睛前有好多亮光星星點點的,這是假的,因為自己神經疲勞了,神經病才有狂華。狂華就是神經病看到的假相,所以一切眾生皆是神經病,皆是病態,沒有明心見性以前。「於湛精明。」你的自心你的自性本來清清湛湛、乾乾淨淨的,本來是明白的,光明的,精明圓滿的。「無因亂起」,不是上帝迷糊你也不是魔鬼迷糊你,也不是菩薩迷糊你,是你自己自心取自心。剛才這個偈子講,諸幻成幻法,自心取自心,騙了自己。自心的狂亂騙了自己。自心的狂亂迷糊了自己,所以無因亂起,並不是另外閻羅王迷你了,魔鬼騙了你,都沒有這回事,你就是魔鬼,你就是閻王。下面更嚴重,佛說的,不是我說的,怕嚇著大家。不但如此,你要看到要知道這個世界上山河大地,這個地球萬相都是假的,你們都曉得,哎喲世界假了,所以我要佛啊,打坐念佛啊成道。哎呀,「生死涅磐」,要想得道啊?得道這個道也是神經病。你以為你得了道?有個所得、有個能得都是自己欺騙自己,錯誤,一切放下,本來無事,這是佛法。我想你一切放下也做不到,本來無事也不可能,下次再來。 我們現在《楞嚴經》是卷五,佛講到修證、學佛修持的方法問題,這個方法提出來由六根漸次的求得解脫,那麼這個問題現在正講到中間,原文有許多是述敘事情,我們把這一段很簡單的向大家報告講過去,跟著下面是討論修證方法的問題。今天要趕快把這個修證方法正式做一個討論,希望諸位特別留意。上次是四句話一樣事實的記述,敘述佛把手巾打六個結這個問題,這個我們大家還記憶到的,阿難因此提出來問。 「阿難言。此勞同結。雲何解除」。就是我們心中的妄想,所謂塵勞煩惱,塵勞。勞就是佛提出來塵勞,塵世間我們普通文學上用塵世間,這個中國文學同佛教的文學唐代以後,這四個字經常連起來用塵世間,所謂世間就是人間世,莊子裡頭所提出來的名稱。當唐代以後加了一個字「塵」,塵世間這個塵字是從佛學的「塵勞」這個名詞這兩個字來的,這也代表了三界有為法的世間。一切我們都在勞苦中,尤其在這個時代,佛學的形容詞更清楚了、更恰當,我們現在這個二十世紀末期的時代,到達了精密科技的時代,所有的人類為了生存、生活分秒必爭,非常的勞苦,而分秒必爭爭來的生命活著意義究竟是不是正確的?還是個問題,現在真是個塵勞煩惱的世界。那麼總而言之,在這一個經文裡頭「此勞」就是講我們心裡的妄念雜想,業力的根根「同結」,同佛表現的手巾上打的六個結子一樣,永遠解不開,如何去解?「雲何解除」這是阿難提出來問的問題,也就是代表了我們大家修行用功,心中這一念如何解開了、解脫?得畢竟的清淨自在。怎麼解開?就是這一念解不開。那麼下面的描述。 「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那麼就是說描述佛把手巾拿到左邊,這個如果演成電影表演很漂亮,佛的手也漂亮,人也漂亮,又拿個手巾好像唱戲一樣,這個蘭花手這麼一搞,非常美了,這個手巾就拿到左邊來打六個結子。 「問阿難言。如是解否」。這是一句問話,這個樣子把這個手巾打六個結,在左邊這樣一弄,唱色戲的表演一樣,這樣解開嗎? 「否也。世尊」。這四個字是阿難的答覆話,不可能,這樣解不開的。 「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否」。佛又把這個手巾這樣轉過來在這一邊,再問阿難,像這樣能夠解得開嗎? 「否也。世尊」。這是阿難答話,不可能,解不開。這就是佛經,佛經已經這樣很簡化了。如果要中國的過去文學寫最多六個字就統統解決了這幾句。印度的文學,尤其記述佛經要真實誠懇華麗,所以一句一句很詳細的來。那麼我們如果照中國的章法來寫啊,這樣很囉嗦,六個字就可以解決了。現在我們不是講國文課,不談這個事了,這個大義懂得了。 「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雲何成解」。佛說我用手左邊一拉你說解不開,右邊一放也解不開。究竟怎麼解得開這六個結子呢? 「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阿難說一個結打在那裡,那個要結的中心一抽,這個結子就解開了。這個問答的話,看起來很有意思,等於兒童答話,兒童課本,問小孩子才有這種答話,大人絕不會這樣問答。不過佛經不要不恭敬的看法,它描寫得很精祥,很清楚詳細的。如果拿中國文章的寫法都不需要,除非現在的白話文三個字一句可以潑成三十個字,假使古文寫法很簡單。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結論在這一句,佛同阿難講如是如是,就是這樣,我們修行做功夫也是這樣,要解脫念空就要找出來念的中心在哪裡,這個中心找不到,你想見得空性永遠不可能。所以要想解決「當於結心」就解除了。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佛告訴阿難這裡有個重點,上面我們已經研究過。佛在討論阿難提出來問你經常說法都是一切從因緣生,可是佛在《楞嚴經》提出來很嚴重,既非因緣也非自然。拿思想來講,既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這是什麼的?既然不是因緣法,又非自然而有,是講什麼?我們上次講過的,現在怕諸位忘記了,再提出來注意,是講道的體,涅磐道體形而上道不屬於因緣也不屬於自然。至於這個有形的世間、有為法的世間一切皆是因緣所生,這個觀念要搞清楚。所以佛現在告訴阿難要如何求得解脫證道。「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為什麼講從因緣所生這個道理?因緣道理非常細,非常非常的細。並不是象世間人,普通社會上一般人,說到因緣,哎呀,我和你倆有緣,這個是佛學用慣了,什麼有緣?我們吃過湯圓啊?什麼叫有緣,緣是什麼緣?那搞複雜了。 世間人所懂的因緣生法是粗相,表面的,因緣生法的內容粗的裡頭比較細一點提到四緣,親因緣:前生多生前世的事所造的業變成了種子,前生帶來的業力,這一生所遭遇的人生境界,因種子生現行,變成現在行為。現在這一生的所做所為變成來生的種子,所以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變成未來的種性,這是自己本身的親因緣,但是因是因,緣是緣。我們仔細討論這個呀,就要牽扯開了,我不大喜歡把本經牽扯得太遠,那麼這個是親因緣。另外呢,譬如我們自己種性帶來,要生一個人,要男人的精蟲,女性的卵髒結合。在古代佛經這個精蟲卵髒稱為父精母血,這是父母兩個因緣了,加上自己的神識,就是普通講我們的靈魂,這個種性帶來阿賴耶識所起的作用來投胎的,三緣合和才能變一個人。人身難得得很啊,這個我們再三講過,人身難得,佛說如大海之盲龜呀,那麼這個話我們不要再扯下去了。那麼父母所生的這些呢,變成什麼呢?也可以說增上緣。父母的遣傳,生下來遭遇的時代、歷史的時代、生在哪個地區、所遭遇的空間、社會的環境、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學校的教育、社會的教育等等又造現行的業力,這些都屬於增上緣,所以我們接受了現行的思想、業力,在現代裡頭做一個人或者做一個其他的眾生,這個所作所為造出來為來生的種子------所緣緣,所緣緣:一個連鎖一個一個連鎖一個,永遠不會停留,剛剛了了東邊事,又有西邊事更忙,人生永遠是沒有了的事,除非有大智慧、大雄大力的人一刀就切斷了,不然永遠不了,這是所緣緣。如此前生、現在、來世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在輪迴中不會了,等流性,像一股流水出來一樣,下雨一樣普遍的流,無間緣,等無間緣。平等、等流、無間沒有間斷,如此永遠在輪迴中旋轉。 這是因緣的道理,還是粗的,還是沒有詳細說這個因緣,就是形而下的因緣道理都是非常深,那麼你們自己手邊有大藏經的,多去看《所緣緣論》,有一本經叫《所緣緣論》因緣道理講的一部分比較清楚的。不是說光懂了一個因緣,粗粗一說我們真懂因緣道理。因緣已經是非常深刻,譬如我與諸位、諸位與我在此時此地怎麼亂七八糟有這個因緣?中間其實能夠借此一會聚在一起,這個因緣也都不是亂七八糟的,都有前因後果,不曉得多少生,所以佛法始終講這個道理,尤其佛在說戒的時候,講戒律的時候,始終提出來這是佛法的基礎,所以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這是大小乘佛法根本的基礎,對於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不相信,沒有搞清楚的沒有資格學佛的。所以佛在講戒律的時候,始終說一個偈子,就是大家要注意啊,我們修行就是怕這個因果了。縱使經百劫,(我們所作所為,一個思想一個行為,起心動念都有問題,)所做業不亡(自性是空的,體是空的,用是有的)。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個是佛法的基本。所以一切戒行就是為了了現在的因果,結永遠未來清淨的善緣。千萬要注意這個道理。我們又拉開了,懂了這個道理歸到本經,佛說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它並不是如世間那麼粗瞭解因緣的道理。真的講因緣,我們拿現在一句話來講,最精密的科學的理論,現在最高的科學又恢復接近到哲學的境界,這叫做理論科學的境界,現在又到理論科學境界,過去把哲學科學分類,現在差不多也要歸還為一了。所以下面講,真講因緣法太深了。 「如來發明世出世法」(世間法入世的,出世法跳出世間的。世、出世。這三個字念成了一句,兩重意義。世間法有為法形而下的,出世法追求形而上的無為法。這要搞清楚)。我所證到悟到世間法,和出世法的關係。 「知其本因。隨所緣出」。每一件事情,世法也好,出世間也好,每一個理(哲學的道理),每一個事(科學的),每一個物(不管是心理的、物理的),都瞭解它根本的根源,「隨所緣出」,世間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緣生緣滅,也是緣起性空的。那麼下面簡單的我們一邊念一邊解釋過去了。 「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佛說因此,恆河沙是代表了無量數、數不清的數目,如恆河裡沙子那麼多,數不清永遠數不完的,乃至數不完的外面更數不完了,恆河沙界外一滴之雨,任何世界下了一滴雨。「亦知頭數」,這一滴雨裡頭有多少水的分子構成,而這個水的分子乃至水的這個東西,怎麼樣構成的,這個裡頭的數理都很清楚,這是講細密到這個程度。 「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鳥玄。皆了元由」。粗的方面,目前「松直」松樹為什麼長得那麼直?「棘曲」荊棘有刺的亂七八糟的毛草一樣,這個荊棘為什麼是彎的?「鵠白」白鷺一樣白鶴鷺鷥為什麼顏色是白的?「烏玄」烏鴉為什麼是黑的?「皆了元由」統統清楚,為什麼道理會如此。狗為什麼四條腿?為什麼我們兩條腿?所以有一本經有弟子問,佛啊,我們的眼睛白天看得見夜裡看不見?狗的眼睛為什麼夜裡也看得見?佛說因為眼睛裡頭,拿現在話講色素不同。你看看狗看,狗的眼睛外頭有一圈紅的,現在可以說它有紅外線光的功能,乃至神仙變化、鬼神變化走到這裡我們人看不到,狗看得到,除非這個神仙另外把自己再用一個法子隱蔽起來,不然狗還是看得到,透過紅外線的這個功能。那佛在當時兩三千年前啊,也沒有什麼叫紅外線、紫外線啊,他都曉得,都答覆,佛法這個話不是吹牛的喲,在這裡還是簡單的講,精講。他說世界上這一切的東西「皆了元由」我都曉得根本是怎麼來的。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所以你不要問這個道理,「是故」翻譯成白話就是所以。所以說阿難啊,我告訴你,你要談修行做功夫怎麼樣修?你們的多生累世因緣修法循業發現,就是《楞嚴經》上說,要大家背的,注意啊,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寧有方所。所以每個人根器不一定,根性不一定,因為過去生帶來的業果報應,該修魔法的,該修外道法的,該修小乘,該修大乘,各有因緣不定,沒有什麼稀奇,也沒有什麼替人家難過,各有前因莫羨人,各有各的因緣。所以真修行,要隨你心中,初步的修行「選擇六根」,現在六根就是代表用眼睛的方法來修也可以,我們注意喲,上次剛剛講了,佛說眼睛的修法是八百功德,它有缺點不能四面周到的。換句話就拿眼睛這一個法門來修法,譬如象密宗所講的藏文叫看光也是一種修法,中國的看光的修法還很多,乃至練武功的人也有看光,練瑜伽術的人,乃至練催眠術的人很多都用看光來的,修道家有些氣功也是看光,譬如古代的修劍仙也是看光來的,所以眼睛有八百功德,簡單的歸納有八百種法門。耳根一千二百功德,那就法門更多了,方法更多了,我們常常學佛的人嘴裡念,法門無量誓願學,學了幾個啊?這個徒弟到別人那裡一學,嗨喲,氣得恨不得把對方的老師打死,把這個徒弟殺了他。你讓他去學有什麼關係啊?法門無量誓願學嘛,一邊念一邊就違反這個原理去做,這叫什麼修行啊!不是罵人啊,要檢點,當罵人就錯了,此乃功德也,搞清楚。現在他說這六根門頭隨你的根器所喜愛的,找一個善知識選一個法門好好修,六根隨便你。 「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譬如你們現在說用觀音法門用耳根來修,你們修六妙門,安那般那出入息,練氣功的這一項用鼻根來開始修,修到最後,「根結若除」,由這個法門入手,譬如說聽呼吸由鼻子開始,到達了氣住脈停,已經不用鼻子呼吸了,用皮膚全體呼吸,然後皮膚也不呼吸了,心臟能夠修到停止了,自己有意識使心臟關閉停止跳動,不是死了是活的,乃至腦電波都不動,心電圖拿來,儀器一放上,心電圖就不是這樣跳動的就是平線走,沒有動念了,氣也住了,這個鼻根這一門修到這裡自然證到性空了嘛。所以「根結」隨便你哪一個根,結使九十八個結使,貪嗔癡慢疑等見思惑,見惑五個思惑五個合起來叫見思惑,加三界欲界的見思惑、色界的見思惑、無色界的見思惑一共算起來九十八個,那麼把這些結使拔掉,解脫這個,結使就是業力的根本。譬如我們講,這個人做人非常愛好,樣樣好,所謂人生三碗麵場面、體面、情面,這個做人有什麼錯啊?好得很哪。吃三碗麵的人,這就是愛好之心太強,愛好之心太強就是結使呀,這是癡,貪,因為愛好所以做不到很難過,你怎麼做成這樣?嗔心就來了,所以一個結使不解除,什麼都不談。譬如愛清潔乾淨,這個有什麼不好呢?也是結使啊,喜歡髒的和喜歡清潔一樣都是不對的,結使不解除說你悟道了、修行證果了,自欺欺人的話,那是誤了,不是大徹大悟的悟。所以要注意,六根裡頭佛說隨便你選哪一根來開始修,六根所有的結使解除了,「塵相自滅」,內外染污的世間法外界的關聯性的,物理世界有關聯性的塵相自然消滅了,不空自然空了,心空了境就空了,外境就空了。那麼這個時候啊,「諸妄銷亡」一切妄想自然消失了,自然沒有了,妄就沒有了。「不真何待」自己的自性真常就呈現了。同時要注意,現在年輕人喜歡講禪宗,青蛙一聲撲咚跳下水,這就是禪,那真是「撲咚」---不懂,亂搞。佛法是要修證求證的。同時要注意,這四話有次序,佛說根結若除掉了以後,塵相自然沒有了,到達這個境界才是徹底的妄念消除。那麼第四句啊才是真能證得自性的真如,這是原則。佛講到這裡還沒有說完,又懇切地叫一聲,提起他的注意。 「阿難。吾今問汝」。我現在再問你。 「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否」。佛說你看我這個手巾上打的六個結,在你眼睛前面這一晃六個結都在這裡,他說要解開的時候一下把六個結一起解掉,可能嗎? 「否也。世尊」。這四個字是阿難答話,阿難說這個是不可能的。六個結打起來六次打,解結的時候要一個一個慢慢的解開,解了第一個再來解第二個。一下把六結解除除非一刀把它切斷,那不叫做手巾了,那叫做破布,就是尼加拉瓜那個瀑布了,那就不好了,那只能做抹布用了,不是好的手巾了。 「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這個結是六個一個一個打上來,現在要解結呢?一個一個結開,所以你們諸位注意呀,真修行求證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喲,而且一個功夫一門深入到底不是說全體都成功的。這個深入到了底以後,真到了底嘛,可以打通了,全面可以打通。就怕你一門不深入,走了一半又懷疑了,東搞西搞就完了,中間就完了。中間所謂修一個法門不能倒底為什麼道理?就是你自己業力所生的魔障,把你障礙住了,並不是真有個魔啊,我們就是自己的魔,我們也是自己的鬼,魔鬼都是你,菩薩天人也是你,除你自己以外,沒有他魔,所以解結要次遞來。 「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雲何同除」。六個結雖然同一條手巾一體,但是打結的時候不是同時打的,一個一個打的。解開它的時候也是一個一個解,我們造善業也好惡業也好,不是一樣一樣來,不是一起來的,都是漸修來的。即使有頓悟,那個頓悟也是漸修來的。這個人言下頓悟,禪宗說是某人聽了一句話大徹大悟,不錯,他前生前世你就不知道了。他為什麼能夠言下頓悟?你為什麼悟下頓言都不懂呢?這是各有前因啊,所以頓悟必從漸修來。等於我們小孩子說話,像我媽媽生我,生出來也是餵那個米漿啊、奶呀喂大的,到今天會說兩句半話,也是幾十年漸修來的呀,絕不會生來就會講《楞嚴經》啊,那就變妖怪了,那就危險了,給人家就會把你丟掉的呀,什麼事情都是如此,要注意這個道理。這是阿難這一段話。 「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這一段是阿難講得非常清楚了,佛就獎勵了,對了,沒有加一句你說的對了。「六根解除。亦復如是」,六根要想求解脫修行,也是這個道理同這個道理。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注意了,你們諸位念佛也好,修密宗的唸咒子觀想的,乃至修氣修脈修明點的,都是密宗標榜的各種法門,乃至你們修止觀的,練氣功的,我不管,你修邪門外道的,守竅的都可以,沒有關係,只要你能一門深入。要求解脫呢?必須要懂佛法的道理了,除佛法以外不能得解脫。但是說你們有一點效果呢?絕對有效果,那個效果不是道,這個要搞清楚的。所以隨便走哪一個法門進來,「此根初解」開始真得了解脫的時候,這個解是講解脫了,拿手巾來講是解開結扣了,解脫了結使。諸位,什麼叫結使?很厲害的喲,你的個性是怎麼樣啊?生來個性怎麼樣,隨便你學問怎麼好,每個人,乃至佛學講得怎麼好,佛法修行得怎麼好,那個習氣個性還是一樣的,改不掉啊!這個就是結使。甚至說五百羅漢就有五百羅漢的相不同,羅漢就是羅漢,結使不同。到了佛菩薩的境界都是相好莊嚴,差不多一個面孔,那才是圓滿。不然各有各的長處,結使不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我們中國人看相的道理。你看都是一個媽媽生的,有個鼻子眼睛,世界上沒有一個人鼻子眼睛相同的怪不怪?六根沒有一個人相同,都是肉做的、細胞做的,為什麼?自己的業力種子生的不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面孔沒有相同的,業力不同,所以結使之難。統統解了都得菩薩相了,相跟性、體和用是一樣的,所以羅漢相結使還是解除不了。不要認為這個經文看懂了,我們真拿來用,根結在哪裡?注意這個東西結的根,六根的結使不同,你看都是細胞做的,你的鼻子我的鼻子,都有兩個孔孔,這兩個孔你仔細看看,現在拿個照相機每個人把它登記下來或者拿個紙按個鼻子印下來,絕沒有一個人相同的,就是那麼一個怪法,這是什麼道理? 所以你們注意了,你就是做氣功聽呼吸,每個人反應都不同,同一方法所做功夫所得的反應,所得的成就各有不同。乃至我們現在講一句話那麼多人聽,每一個聽了理解都不同,有人完全聽到反面去了。同樣一句話講下來,有人抓住要點,有人不曉得聽到哪裡去了,你講白的他聽成黑的去了,不是講話的錯,是他自己反應,根結------這個結使的反應。所以你要注意,這個根結六根的結使,這裡很嚴重,初解是先得人空,人空很大了、很高了,我們修行連我空也做不到啊,你坐在這裡我就空不了,先要做到身空才能我空,身體空了的才慢慢能夠我空,我空得了才能得人空啊,所以人空不容易啊,人我空法空了。你說一切皆空,空不是隨便說話啊,空有境相有境界呀,空不是沒有啊。譬如這個房間的空,我們進來一個東西都沒有這個房間叫空房間,所謂叫空房間,這個房間的裡頭這個使用價值大得很啊,空房間裡頭有很多的用處啊,空不是沒有。所以我們要注意,「根結」真正一根解開了,此根初解,先得的是人空。剛才我講了,我們再加上分析啊,人空做不到,退一步說我空也做不到,我從哪裡來?身空也做不到啊,身怎麼空不了?念空做不到嘛,妄想念頭空了做不到,此身的感受一切都有,那你所有講空法你都是吹牛的,都是空話,那就是隨便講了,要先得人空,這是第一個。你注意初解。佛說再進一步: 「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在這裡講四個字很簡單,你要拿佛的弟子們目連尊者、舍利佛這兩位尊者講的經,現在都有,親自受佛的教育,他再教弟子們修持的,再傳的佛法。今天我還和一個朋友講,大藏經都在這裡,你為什麼不研究不看呢?太可惜了。你看看目連尊者怎麼得神通,怎麼修持?法門都在這裡。舍利弗講的經典都還有。中國人動不動就《華嚴經》,《妙華經》啊《楞嚴經》啊,越可大的來越好啊,基礎都沒有,好高騖遠。必須要從小乘真修實證開始,所以由人空到達法空談何容易啊,這個程序一步一步來多得很,所以在這裡四個字就叫做大乘,大乘就是大概籠統就講過去了。「空性圓明」,由人空以後一點一點功夫一天一天的修持,功力的增長,空性的增長,然後空了時間、空了空間,時間空間的觀念都要空掉了,方位一切等等,然後五陰得了解脫,慢慢達到「成法解脫」,才達到法的解脫。人空以後才是法空,一切佛法都不需要了,法也不需要了。這樣才叫做學佛證道,得到了解脫。 「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注意,到了法空的境界,什麼叫空啊?空這個也是名詞,都不談了,也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空,所謂空的境界都不需要把持了,都不需要去守了,這個清淨境界也不要守了。我們現在得一點清淨,好可惜啊又掉了,本來沒有掉啊。那個真到了家,根本就不要這個清淨,有個清淨,清淨就是煩惱,對立的。所以到了人空法空,解脫了法執以後是「俱空不生」空也不空,所以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是笑話,都是空話。 「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這個時候才能夠轉入,小乘才回心向大,大乘的境界。所以大乘你怎麼乘呢?不要亂吹的。要一步一步,大乘從小乘起,小乘從人乘起,人做好了再來學佛,人乘修好了再修天乘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話五乘道都包括,人乘道修好了修天乘道,天乘道修好了修聲聞,再修緣覺,最後走菩薩大乘道。所以最近有些青年,我一看到我說你幹什麼?這些青年?來學佛,哎呀你怎麼跑這裡來呢?好好學做人,把人學好做好了就是學佛。他們嘿嘿,老師,笑笑,他們意思想我那麼大了,大學都畢業了,怎麼不會做啊?做人才難做呢。所以前天我還和一班同學們講起,有一個地方一個人做的詩,也是扶鸞,我說這個差不多,雖然是鬼呀,近於神仙了。人家問他叫他扶鸞,傳一個道法,他講一句話,詩也做得好,最後一句詩,做人容易練心難。做人做得好那談何容易,只在活到這個樣子有幾斤肉有這個架子那很容易啊,治心太難了,人乘道的基礎沒有不談修定,不要好高騖遠。所以佛說我們回到原文,先證得人空到達了法空,得到了法解脫以後才到達菩薩地,定慧等持這個三昧的境界,定慧等持三昧境界是三摩地,定慧等持是平等,才進入大乘菩薩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再加討論,《楞嚴經》後面會有的,無生法忍解釋起來很麻煩了,生而不生,不生而生,不生也不滅的那個無生法忍。這一段討論我們簡單講過去,現在繼續下去。 佛說到這裡。「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聽到佛這樣慈悲詳細的開示,覺性悟性生出的智慧叫慧覺,你們看過《六祖壇經》,六祖沒有見五祖,後來見到五祖已有所自己悟進去了,就是慧覺。後來見到五祖,五祖問他,六祖講一句話「弟子自心常生智慧」,這個常生智慧就是慧覺,自己覺性裡邊智慧發出來的,所以有所領悟,這還不能夠完全證悟啊,證悟非要初步得無生法忍,大乘的證悟。 「慧覺圓通。得無疑惑」。自己智慧明白了,總算不懷疑了。以阿難尊者的功德智慧,經典上記載到這個時候聽佛講的總算不懷疑了。 「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阿難又來了,替我們想辦法的,又耍賴了,又合一個掌又跪下來,還要,我還要,賴著來。又跪下來請求。 「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雖復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這裡講得很嚴重啊,他說佛啊,等於說我們加上一點點,你老人家慈悲了,你不要討厭我麻煩啊,我又來了。他來了,怎麼講?他說我們今天雖然聽了這樣多的要義,聽了佛說的楞嚴這個大法。「身心皎然」心理上,身體舒服極了,乾淨透明的,透亮的,心裡明瞭的。「快得無礙」好爽快啊,好舒服啊,真好像一東西掉下來一樣,好舒服,好像沒有障礙,實際上障礙多了。雖然現在悟到了、懂了,這個悟不是禪宗所講的大徹大悟了。懂了「一六亡義」這個六根我們這個身心性命,這個六根一根的修持的一個方法到了家,全體都到了這個道理。「一六」六根裡哪一根來修持,「亡」一個空了其他皆空,「義」就是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我們懂了,「但由未達圓通本根」但是沒有真正悟啊,道理上懂了,還沒有達到怎麼樣圓滿通達這個境界啊,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還沒有做到。 「世尊。他又說佛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他又賴上來了,不過提的非常重要,注意呀,每一次他的問的同上面都不同,一次又一次來。先呢,我們要學阿難尊者的說話,太會說話了,先是很可憐的要求,「我輩飄零」,我們好可憐惜啊,在六道輪迴裡孤零零的,我們都是孤兒啊,好可憐啊,沒有人帶領。「積劫孤露」多生累劫在六道輪迴中間等於是個孤兒,你們諸佛菩薩都不管我們,都是孤兒,孤露孤單的。「何心何慮」這一次這一生總算有機會,我自己也不是誠心來的喲,因為生命沒有證道以前投胎來都做不了主啊,都聽業力因緣的安排就來投胎了。所以這一生做人,碰到什麼人,碰到個什麼丈夫,碰到什麼太太,碰到個什麼爸爸媽媽都不知道啊,自己做不了主。「何心何慮,預佛天倫」他說像我是撞來變成你的弟弟啊,佛的親堂兄弟啊,跟你倆是兄弟,我是撞來的運氣好啊,做了你的弟弟。這是真話啊,自己沒有證到以前,投胎的業力,菩薩羅漢都有隔陰之迷,一投胎就迷掉了,最高的定力還沒有用,除非到了八地以上的不動地以上的菩薩有意再來的才不迷,否則非迷不可。所以他說我也是撞到的變成你的弟弟,「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這一生現在跟你出家了,等於一個孤兒正在吃奶的時候,母親走開了,或者沒有母親了。這一下自己的親生母親回來了,抱著吃奶,那個天下最大幸福的事。 「若復因此際會道成」。結果因我這一生有這樣的好的命運,莫名其妙到這個世界上來而且變成佛你老人家的弟弟,最親的堂兄弟,又跟你出家做你的弟子。風雲際會,人際之間這個因緣湊合聚會這個關係,際就是這個關係,我們現在可以講人際之間的這個關係。就是那麼巧合,假使我這一生碰到做你的弟弟,又做你的弟子,人際之間這個因緣際會這個關係,如果我能成道。 「所得密言。還同本悟」。這是什麼話?佛跟他講的話都是對話,大家聽到的沒有一句密言,沒有一句秘密呀,他這裡提出來密。《楞嚴經》始終是個秘密法門,注意呀,有個秘因在,這個密因不在經典上現在都在大家自己那裡,要去找啊。假使今天能夠成道,所得到秘密不可說、不可思議這個道理,「還同本悟」,就是我自己的,我悟到了那個密言就是我自己懂了,我自己懂了我也知道了,那麼他可以跟佛倆個說你知我知啊,等於佛傳禪宗釋迦拈花,迦葉微笑,這是秘意,微言密意。沒有說話,已經彼此心心相印。他講這個話,他說假使我今天能夠悟了。 「則與未聞無有差別」。假使沒有悟,悟了最好,沒有悟,他說我也白聽了。換句話說現在理都懂了,應該在這裡碰到了你,瞭解了這個秘密,我應該真正的悟了。這個文字啊,古文寫得節省少了一點,你看起來就彆扭。下面就是然而,但是我現在真正的悟沒有證到,理是悟了沒有證到。「則與未聞無有差別」我還不是同普通人一樣?聽了白聽嘛,《楞嚴經》也聽了,聽了有什麼用啊,回去就愣頭愣腦的那個楞嚴經就來了,把《楞嚴經》放下,那個愣頭愣腦的就來了,他說那沒有用啊。 「惟垂大悲。惠我秘嚴。成就如來最後開示」。他要求的同我們要求的把那個秘密法門告訴我,不過阿難沒有講啊,你只告訴我把耳朵拿過來,他沒有這個事,阿難不會那麼做,希望告訴大家。把如何成佛證道這個最高的秘密無上秘密「惠我秘嚴」,秘密莊嚴。大家不要亂猜啊,這個秘密莊嚴剛才講了都在心中啊,你把這個結使一打開了,秘密莊嚴就出來了。現在他要求佛惠我秘密法門,這個非常莊嚴的。其實阿難是節目主持人,故意這樣裝,替我們要求的,替後世眾生。「成就如來最後開示」反正你老人家再麻煩一次,你已經講了半天了,最後你再講一點,不要下課了,就是這個意思。再講一點,慢一點吃飯了。剛才吃了中飯啊,講到夜裡也不要緊,我們在講了半天,佛還在那裡下午還在講呢,剛剛把阿難弄回來,一直討論到現在。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佛冥授」。話講完了,跪下來拜一拜。自己到自己位置上坐下來,「退藏密機」,表示阿難退在一邊去了,等著佛傳秘密法門給他的。「冀佛冥授」,希望佛一聲不響,佛也不要說話就告訴了他,現在人就叫第六感,心電感應。噢,這個是秘密,哪有這些鬼話。可是實際上經典上有這個道理,佛法也有這個道理,佛法的秘密在哪裡?「退藏秘機」,佛經的翻譯,我們尤其曉得《楞嚴經》是高手,唐代的宰相房融,翻譯的文章第一,唐代辭章都是最高的高手。「退藏密機」梵文怎麼樣我們也不管,用的文字翻譯採用《易經》的一句話「洗心退藏於秘」「冀佛冥授」。你們諸位注意喲,你們有許多在這裡學院的同學們,不要聽經的時候閉起眼睛打坐,你平常為什麼不坐一點。聽經就要看到經,研究經典,你不看到研究經典,以為打坐在這裡裝模做樣的以為自己聽到了,一點用都沒有的,我告訴你。你的定和慧永遠不會發的,不但不是功德是個罪過,你不懂。所以在這個時候就要學阿難的多聞,所以自己永遠不長進,你就要注意它的經典這個原文,所以聽經和聽法不同,聽法你打七什麼你盡可以閉著眼睛聽,而且那個時候也要記得嘛,你們注意啊。洗心退藏於秘,中國文化易經的道理,把你心完全空掉了,洗煉乾淨了,所謂心心心已歇馳求,真達到無心之地是最高的心的機密。心心心已歇馳求,那麼這個時候你心真正達到無心之地,同十方三世諸佛心心相印,心就通了。這一段要注意。總之他要求佛要給他說法,我們看沒有沒秘密?有秘密,秘密在哪裡?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楞嚴經》到了這一段是有秘密了,特別注意喲,不過不要好奇啊,要你智慧去參。佛聽了阿難要求以後就講了,「普告」就是對大家並不是專對哪幾個。普告大眾。「諸大菩薩」就是大乘菩薩們,包括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都在座坐,及諸學小乘的一般的得漏盡通阿羅漢們。佛說「汝等」你們大乘有所成就的菩薩以及學小乘的有所成就的阿羅漢們,「生我法中,得成無學」,注意這個生我法中,生在佛法中,世間妄心死了,真正跳出了世間,就是一切世間心種種心死完了,跳到佛法的真心來了。所以中國文化講修道的人,禪宗有個術語,這個禪宗叢林以前大陸上這些廟子上「打得念頭死」你自己要把雜念妄想打死了,「方得法身生」你那個不生不滅的法身才能夠生出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禪宗把佛法的道理演變成這樣的平實的話。後來就變成道家講的,道家修長生不老之道也有個名言,也從這個話演變出來的:「若要人不死,除非死個人。」你想求得長生不死之道,除非你現在一切心立刻當自己死了,我不在這個人世間,下了這個決心狠心才能修道啊。世間一切都要,樣樣都要圓滿,佛法也要修圓滿,哪有這樣便宜的事啊?你做到了我怎麼辦?個個都是妄想,那個就是大妄想,總要捨一,捨掉一邊,跳出世間才能出得世間,一樣的道理。 所以佛說你們大菩薩們走大乘道的,得小乘果的,生我法中得成無學,「無學」是佛法裡的學位,也不是博士,都不是,什麼都不是就叫做無學位,無學不需要再學了,到了家了。他說我現在阿難的要求要我把這些秘密,什麼秘密啊?現在討論不是形而上啊,不是捲一捲二討論心在哪裡性在哪裡的問題了,現在都是第二義都是自性的投影,是第二月並非真月,但是不離開真月,離開真月沒有第二月,都是投影。他說現在我問你們,你們開始發心學佛,後來悟道,悟到十八界、六根相對的六塵,精神世界同物理世界這個中間。所謂這個界、根塵之間,我們可以引用一句中文來講「間不容髮」,中間幾乎沒有空隙,你看不出來。譬如我們眼睛一抬就可以看到光色,耳朵一聽一定聽到聲音,不聽動的就聽靜的,這個中間在哪裡?間不容髮,有一個十八界的間在裡頭。最初發心悟到心物之間的關係,誰為圓通?你們自己提出來報告,哪一個證到了由一個法門深入,修一個方法進去其他法門統統懂了叫做圓通,一通百通。拿禪宗法師來說一悟千悟,永不退失,永遠不會退轉,圓通法門。誰為圓通,一門深入達到門門都圓滿通達。 「從何方便,入三摩地」你們大家自己報告,從哪一個方便就是方法,方便波羅密多就是方法。人做任何一件事選擇方法,懂得方法,佛法叫做方便。方便現在後人用錯了,方便你給我方便方便,就變成馬馬虎虎叫方便。實際上方便我們民間的術語,中國人用慣了,開始由佛學來的,真正方便的意思方便就是方法。所以菩薩十波羅密多有方便般羅密,它是最後差不多到第九了,十個波羅密多第九,要注意這個道理。他說要曉得從哪一種方法進入三摩地,定慧等持的境界,秘密就在這裡。阿難提出來秘密,阿難希望佛冥授,所以阿難坐到旁邊去打坐了,他們倆個也有點拈花微笑的味道,不笑,倆個人不響。那麼佛馬上大概也講累了,當主席的說累了,說你們諸位出來報告報告吧,他也坐在那裡聽去了,坐在上面不動了。下面有名的開始講方法修證的方法,叫做《楞嚴經》的二十五位圓通,二十五個菩薩的報告,我怎麼樣學佛怎麼修行經過,但是它經文上報告的很簡單摘要的原則,每一個原則裡頭方法多得很,太多了,產生各種不同的方法。顯教、密宗、魔道、外道、內道都有,這個原則包括太多了。同時為什麼只有二十五位圓通?既不二十四也不二十六呢?要注意喲,為什麼只有二十五位?這個問題我們放著大家參參看,研究研究看,看有答案不?為什麼只有二十五位?這個同《圓覺經》的菩薩修禪定二十五輪也有關係的。這個注意啊,這個地方也是秘密之一,《楞嚴經》的秘密之一。現在我們一個一個研究來,做總討論。 「驕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於雞園」。首先提出來,在佛教分類上,驕陳那五比丘這是佛的根本弟子,最初成道最初修的,這個歷史我們上次也大概提過,註解上也有,不需要多講。他們就是在佛出家以後,在十九歲逃出了自己的宮殿,跑出去出家,後來他的父王不放心,選了五個大臣的弟子,都是家世很好也出家跟著他,等於在保護他陪伴他。那佛是不需要他們跟在一起,都是跟佛差不多年齡大小,那麼這五個人看佛的修行那麼嚴謹自己也出家了,也在修行,這個故事大家都曉得。所以佛出家的時候就跟著,佛後來成道不在一起,等到十二年後,佛在雪山,這個故事必須要瞭解了,懂得他們。下來已經餓扁了,六年苦行下來快要自己變成活的白骨觀了,人都餓瘦了,變不成人形了,那麼才接受了牧牛場的一位小姐的供養,又吃了飲食,很好的飲食營養補充回來了,身體補充好了,不是說吃一碗牛奶一下就恢復了,不要那麼神秘,當然是相當一步的調養好了,才到恆河邊坐在菩提樹下,這個時候可以說灰心了,世界上再也無明師可找,也沒有人可求,只好靠自性自度,所以坐在菩提樹下自己發了誓,如不悟道不起此座,假使不證得道就坐死在這裡算了,所以睹明星而悟道七天以後。那麼在這個階段,他接受了這個畜牧場這位小姐供養這個階段呢,這五個比丘看到了灰心了,十幾年的修行垮了,完了,又要吃葷去了,跟這個小姐當然沒有別的事情啊,不過接受小姐供養又喝牛奶又吃。這五個人跑開了,跑到另外地方修行了。但是這五個人在一起團結得好,人與人之間搞不好的,後來他們五個中間也有意見跑了三個,那麼後來慢慢都回,人就是那麼難辦,中間會有意見,那麼他們回來又在一起。所以佛開始成道的時候,本來就想入涅磐了,因為天主、天人都跪下來請求要他弘法。這一段公案我們也講過的,重複一下。他才起來開始先說小乘法,在這個世間人世間。如果以《華嚴經》來講,在菩提樹下當時講了華嚴,升天而講不在這個地方來的,那個再說,那是另一個秘密。 那麼要一般平凡的記載,同我們人世間歷史一樣記載。佛第一步要出來教化人先找這五個人。換句話說這五個人跟他出家,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也苦了十幾年,自己在那裡盲修瞎煉,他菩提樹下成道了第一個先去找他們,這是先瞭解這一段。那麼佛跟他們說了什麼法門呢?大小乘經典上很多明顯的記載,我們注意啊,他現在再做報告,我們值得研究了。那麼驕陳如五比丘五個人始終團結在一起,一組的,基本弟子,小乘弟子裡頭最基本的,而且他們也都是證得果位的人。「即從座起」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我們在鹿宛這個地點,這個故事我們都不多說了,就在雞園這兩處,佛最初說法的時候,要把這個故事我們假使普通講經啊,必須把這些故事都交代清楚,這是給普通一般人最好聽的故事,聽佛法聽到這裡是口水直流,張開嘴聽津津有味,因為說故事容易懂啊,講道理啊,莫知羊啊。那麼現在我們是不採用這個方法的,這些大概都知道。他起來怎麼講呢?他們這五個人報告。 「觀見如來最初成道」。真話,他們從佛出家都跟在一起,先接受了皇帝的命令,下了命令要他們出來陪伴的,沒有辦法,所謂貴族的子弟,這幾個人。後來佛的一切修行他們都在附近看到的,當然沒有和他在一起,佛不要他們在一起。那麼到了吃牛奶啊,就是說調養身體這一段,他們說完了完了,走開了,生氣了,就是以為佛退道了,他們好像道心還很堅固呢。先來度他們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以後,所以他們敢吹這個牛。他們說我們這幾個最初,最初的也是最後的喲,看到佛你最初出家成道,這個歷史我們都親身經歷,基本信仰的正宗。我們怎麼樣悟道的呢? 「於佛音聲。悟明四諦」。八個字,所以《楞嚴經》講的,你看,太簡單。對於佛說聲音,佛講的聲音悟到了四諦法門。四諦是佛法的基礎,你們注意啊,大小乘。四諦,我們都曉得叫苦、集、滅、道那麼簡單,這個四諦法門給一般學佛學的、研究佛學的,大家可以說會倒背如流,苦集滅道,而且一點沒有什麼道理。苦人生本來是苦,有八苦普通的歸納起來佛經的八苦,詳細的有十二苦。人生就是無量之苦,所以我們經常形容苦海茫茫,三界裡頭都有苦,人有人的苦,做神仙有神仙的苦,上帝有上帝的苦,三界裡頭無所不苦。先生有先生的痛苦,太太有太太的痛苦,父母有父母的痛苦,兒女有兒女的痛苦,老師有老師的痛苦,學生有學生的痛苦,無所不苦,所以詳細講這個世界就是苦。一切眾生有個共有的目的,就是離苦得樂,我們人生說追求,所謂叫做享受追求快樂,怎麼跳出苦,得到真正的快樂,快樂是什麼?不知道。 苦,大家曉得八苦,我們不分析講了,這些是基本佛學,我們不談了。集的意思就是一切眾生都向苦上去找樂,都想抓,生命生下來就想抓,什麼都屬於我的都不肯放的,所以眾生集就是造業。一點一點累積起來就是集,就是造業。一切眾生在集苦,在自找煩惱,自己找苦吃。可是自己在找苦吃啊,自己還認為是享受快樂呢,所以集是苦的因。要想不苦除非不追求,什麼都不追求,乃至連佛也不要成了,即不做凡夫也不成佛,那你差不多了,看誰能做得到。即不是凡夫也不是佛那不曉得叫什麼?那就不曉得叫什麼?那就差不多。不集就無苦,這個道理是這樣,所以集是苦的因,苦者是凡夫造業的,苦是果,苦諦。所以一切苦要怎麼滅除?一切煩惱?除非證道,除非證一切空的道,證到自性本空。所以要滅除一切痛苦除非是得道,所以道是滅除一切煩惱痛苦的因。為什麼能夠滅除煩惱痛苦?證了道自然滅除了。 好,我們這樣懂了,所以呀你們現在說我雖然修了幾十年還有妄想還有煩惱啊,那有什麼希奇呀?你還沒有證道嘛,真正證道頓斷煩惱,那個煩惱一下就沒有了,痛苦妄想都沒有了。苦集滅道是四諦,這誰都懂,當然佛比我們現場講得很高明,佛經大小十二部到處都是苦集滅道,我們學佛第一步就學苦集滅道,都知道了,怎麼悟不了呢?他說佛的音聲告訴他,只聽到佛的音聲,音聲指聽他當面說話講到四諦法門他們就證得大阿羅漢。難道他們的頭腦那不曉得什麼原子做的啊,難道我們的頭腦就那麼可憐什麼石灰做的?就笨到跟古人倆個比起來,笨得那麼差別大嗎?如果我們不用神秘主義,不用神秘的思想來講,不管古人現代人中國人外國人,人就是人,腦筋都是細胞做的啊,人類的思想智慧高明,我是素來認為人的聰明不管年齡、國際、不管性別,沒有差別的,每一個人的聰明智慧是平等的都一樣。有些人反應的快,一聽就懂,乃至一聽了以後不止懂一樣懂十樣,這個人叫聰明,有些人笨得要死,什麼叫笨啊,聽了以後不懂,過了幾十年才懂,或者到死的時候斷氣的時候,哎呀,我想起某人那個事才懂,那就是太笨了,釘子已經釘下去。所以笨與聰明比較性的,反應的慢反應的快,但是聰明智慧是相等的,沒有誰笨也沒有誰聰明。那他們怎麼聽了這個成道了呢?苦集滅道我們也會講。 但是你要注意喲,真學佛法,尤其是本院同學,《大藏經》我們好幾部你們去研究啊。小乘法門要多去看看,尤其是目連尊者的經典,舍利子所講的經典,都是講的苦集滅道,可見它不是那麼簡單啊,如何離苦。大乘菩薩所修的也不過是大乘的苦集滅道,尤其三界裡頭都是修苦集滅道才能解脫,三界有三界的苦啊,欲界的人固然是苦,天人界的苦不是我們欲界所能想像。就是說我們大家窮人是很苦了,你不曉得那個資本家有錢的人的痛苦,我們沒有錢的不能想像他的痛苦。沒有地位的固然是痛苦,有了地位有權力在手的痛苦,不是我們能夠想像的,你到了那一個層次就有那個層次的痛苦,不成道永遠解脫不了苦,所以三界各有各的痛苦。苦集滅道包括那麼多,而苦集滅道這是個道理啊,怎能麼個修法呢?他用什麼修?所以你教理都要清楚了,八十八結使,九十八結使乃至九十九結使吧,沒有講到一百,這是什麼道理?這個結使解開跳出這個三界,這個解脫三界就是四諦法門最基本的功夫啊,換一句話大小乘四諦法門的修法不懂,你一切免談了,你怎麼去灌個頂啊,怎麼去皈個依啊,(斷錄)。 愣頭愣腦的愣,那你就昏了頭,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我們要注意,驕陳如比丘在《楞嚴經》前面佛提過啊,他已經先出現過,這是第二次出現了,在這本經上。阿難討論的時候,佛問驕陳如他說你們當時,在第二卷中,你們忘記了吧?去找一找。他說你們當時我最初跟你們說法你們怎麼悟道的?他講的不同啊,他說因為佛講到客塵兩個字。他因為客塵二字這個名詞而悟進去成道的,這是第二卷的,有明證啊。所以我叫你們研究佛學,研究原典,不要看人家的註解乃至我的註解都不要看,乃至我的註解也靠不住,那是我當年的註解啊,今天說的話同明天又不同啊,事過境遷一切無常,所以不要靠。那麼好了,他上次所講的卷二當中悟到客塵而成道,這裡又講悟到四諦的音聲而成道,這個客塵同四諦的關係它有何的不同呢?這個值得研究了,本來我們想禮拜三可以討論這個。所以每一個修持的法門裡頭,這一次講也不是詳細,大概比過去的比較摘要的重要的事,每一個菩薩講的他的修持法門中間所包含的每一個層次,比較多給大家講講,用不著再好奇東摸西摸,你抓到《楞嚴經》去修就是,把方法也連帶告訴你,因為我沒有秘密的,知道什麼就講。當然我也有秘密,因為你們不到的絕不會講,講了沒有用,比較選你們能夠到達的,告訴大家。 「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我們現在《楞嚴經》是卷五,現在開始是有名的《楞嚴經》所謂二十五圓通,就是二十五位菩薩,大小乘的菩薩起來報告自己學佛與修證的經驗,不過經典上所記載報告的都是講一個大的原則,詳細的方法要各人去領悟,所以要參學了。那麼現在首先開始的就是驕陳如五個比丘,同佛開始學佛的,所謂小乘成就最後轉到大乘菩薩的最初的大弟子。他第一個報告的原文,上次念過就不念了,希望大家注意一下經文。不注意經文只想自己聽到,將來自己翻開要做參考看經又不懂了,我想大家一樣聽得很有意思,回去書一合攏來再翻開,就是有一本經,這本經叫莫知羊,一看自己是茫然,這就糟糕了。所以千萬要注意經典,這就是聽經與說法的不同,你自己要瞭解這個道理,一定注意經文的研究,尤其是研究本經對著本經研究。 現在我們討論的是驕陳如這幾位尊者起來報告最初跟佛修道,聽佛的音聲說法,聽佛講,所謂音聲在文字上的表達,聽佛的親口教導四諦法門苦、集、滅、道而悟道的。那麼我上次我也請大家提出來注意,在第二卷裡頭驕陳如已經出現過,佛問他求證明,他說當時聽到佛講到客塵這個意思,就是客塵煩惱,因此悟道了。我們還記得我們討論到《楞嚴經》講客塵煩惱的時候,討論過很多,所謂主客之分,我們這個心念能夠自己做主的,雜想妄念都是浮塵,都是客,客者來去不會停留的,這個我們過去已經討論過,要大家特別注意的。那麼這裡他講由四諦法門而悟道,為什麼不再提客塵煩惱?這是一個問題,不曉得諸位回去自己有沒有考慮?有沒有研究?佛法要思維喲,不思維修認為去得一個方法,守著一個竅,或者念個咒子念個佛,傻裡瓜嘰的在那裡打坐用功就會成道很難啊,不可能啊。 所謂真正佛法坐起來禪定是在那裡正思維,正思維我們在中國一句話禪宗叫做參,參究。正思維不是亂想其它的道理,正念思維。所以禪定禪修,就是打坐是禪定的姿式的一種,並不是說打坐包括了全體,所謂打坐坐起來也在做正思維,並不是在那裡傻坐,不正思維是不行的。正思維也就是要妙觀察,觀心、觀法,止觀。所謂要打坐起來念佛起來就是禪定,止就是止一切妄想,止住了一切煩惱妄想,然後起觀慧,要正思維的。所以我們提出來的問題要正思維去研究。譬如我們本院的同學講了以後,我看禮拜六的日記報告,沒有幾個人提出這個問題答覆,不管你答得對不對,沒有用心沒有正思維,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第二同時上次講完了,有位同學問得很好,這裡所提到五比丘成道是四諦法門(再寫一道,提起大家注意)苦集滅道這個四諦而悟道的。為什麼我們常常念的二百六十字的心經提到無苦集滅道?有位同學下課以後,好象第二天就問我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說你在思維了,你正念注意這個問題。為什麼?這裡說由苦集滅道而悟道,當然《心經》大家都知道了,乃至《大般若經》上講無苦集滅道,沒有苦集滅道這個道理,這又是怎麼講法呢?所以把這些綜合起來用心去研究去正思維,那麼你可以說求菩提,菩提者是覺悟也,證得菩提。不是不思維而能證菩提,所謂成道要正思維去修,很多問題不用正思維不能解決的。 譬如神通,你們大家一般人喜歡,神通怎麼來的?一般人嘴裡講不要神通,哪一個不喜歡神通啊?哪怕是神經也喜歡,不要說神通,總有點花樣在玩哪,對不對?你說叫我空空的坐著不肯幹哪,但是神通你為什麼修久了發不起來呀?你沒有用正思維,沒有正觀,眼通怎麼通啊?眼本來通的呀,怎麼樣能夠得天眼通?都要正思維啊。所以學佛我常說是智慧之學,要注意啊。我們不討論多了,討論多了越說越長。 現在我們再回轉來,苦、集、滅、道我們大家在坐的學佛應該都有基礎的。我們不管如何大小乘的佛法講到八苦那是基本的,我們上次也提到過,不過大家能夠記得人恐怕不多,八個苦,歸納性的講人世間社會的現象。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生老病死人生的基本階段,這個生命活著,生下來一定會衰老,年紀大了就衰老,時間加上去。生下來一定隨時在病中,一下感冒了,坐久了腰酸背痛,站起來,站久了腰酸背痛,隨時在病中,生老病死。在物理世界是成住壞空,生老病死這四種現象,物質世界物理世界就不叫做生老病死叫做成住壞空。這就是人生都想常在,是求不得苦,這個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人生都是求不得苦啊,天下事情沒有一件滿意的。想多兩個錢,譬如我們的房子,常常有個感覺,大概大家都有這個感覺,除非少數人,我們大家住得房子啊,永遠覺得少一間,蓋了一間多添一間可以滿足了,搞了一陣啊東西又多一點又覺得少一間,住房子一樣永遠是不能滿足,求不得苦;衣服永遠覺得少一件,處處在追求;你想活著長壽,永遠是達不到目的,萬事不能如意;所以我們也經常引用,好像已經講過,再說一道提起大家注意,實際上我們假設真要學佛啊,這些話講過要記得。記不得沒有用,記得了變成妄想也不好。可是你記不得好不好呢?不好,到那個問題來做功夫到那你解決不了,你聽到了也記不得,那些道理用不上的,這個巧妙就在這裡。 譬如我們古人講的人生的境界求不得苦,「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不滿意的事情,永遠是十樣裡頭有八九件每一天都是不滿的,很痛苦。「可與人言無二三」,做人一輩子,每一個人,夫妻之間也好,父子之間也好,有許多痛苦沒辦法找人講的,你講了也沒有用,你的痛苦是你的,人家聽了,哎呀我也很同情你,我也很瞭解你,倒底不是他,你不是他,他不是你,所以沒辦法講出來。不如意事十八九,十分之八九件。可以人言無二三,能夠跟人家有個知己談談的,沒有辦法,找不到談。這是簡單明瞭說求不得苦的事情太多了,生了病找個醫生,不曉得哪個醫生好,吃這個藥也不對,那個藥也不對,求不得苦。愛別離苦,喜歡的東西、喜歡的人沒有了,自然會掉了。我們最喜歡是錢,做生意嘛蝕本,買股票嘛跌價,到處都掉了,你所愛的東西永遠分開了,愛的人嘛出了問題,或者死掉了,永遠不會屬於你的,這個世界是這樣的。只有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你不喜歡的偏要來,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你說我為什麼遭遇這個人這個痛苦啊,你前生做的業障嘛,應該來討賬的,冤家嘛,討厭的。因緣會遇時,不曉得你哪一生做的這一件事,現在都來討債了,給你痛苦,你不喜歡看的人就看到了。 那麼五陰熾盛苦這個解釋起來很麻煩了,五陰就是簡單的說心理的、生理的,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這是五陰。《心經》上提到的,《楞嚴經》後面也提到五陰。這就代表身體、生理方面,物質世界物理方面同心理方面每一天我們在痛苦的生活中,在火裡頭煎熬一樣。現在大家對京戲不內行了,像我們幾十年前每個中國人多少都會哼兩句京戲,過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比滾油煎。這個東西很多人都過這個境界,以前我們唱京戲啊,哪一場京戲我忘記了,過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比滾油熬。尤其這個時代、這個環境。這就說明人生境界五陰似火一樣在燒,我們現在用文字境界人生就是在那裡受煎熬,一天一天日子在煎熬生活。你看我們這個資本家做生意,你看他發財錢很多,他在那個痛苦啊在油鍋裡頭在煎,過了一天又一天,心裡好比滾油煎,不是普通的油啊,滾了的油煎那個心臟啊,那好痛苦啊,這叫五陰熾盛苦,這是八苦,這個總原則,就說明這個世界說明這個神經永遠在痛苦中。 那麼佛經有些地方講到十二苦,還有講到十八苦,我們普通瞭解八種苦就夠了。總而言之結論這個世界是純苦,只有苦,可是一切眾生對於苦惱的世界也知道。我經常講我那個咒,我所念的咒,三個字一句,四句十二字咒「看得破」,大家所謂學佛都看得破,勸人家都是法師,很有道理。「忍不過」自己到那裡就不行了。「想得到,做不來」,全體完蛋。你把《楞嚴經》倒背如流也沒有用,到那個時候客塵煩惱,你到那個時候,不行啊,那不是客呀,客就來當主了,空不掉的。所以這個世界,在這一苦的世界觀念來看,這個世界上本來是苦,人生下來就是苦,所以生下來就哭,嬰兒每個生下來就哭,非哭不可啊,頭一出來就哇哭了。 不是上一次講到過,南北朝時候有名的一位法師生公說法,道生法師他在虎丘後來逃到南方來,在住茅棚啊,他經常說法。所謂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後來他超度一個鬼,鬼魂他把它超度了,把它送去投生。這個鬼怕死了,不願意投生,他寫了一個偈子一首詩給生公:做鬼曾經五百秋,我做了五百年的鬼沒有投胎過。也無歡喜也無愁,做鬼也不要謀生,不要去天天騎個摩托車在街上跑,都不需要,也無歡喜也無愁。生公叫我為人去,生公法師命令我去投胎做人,只恐為人不到頭。世上做人太難做了,不好做,做鬼容易做人難。生公叫我為人去,只恐為人不到頭,好好做一輩子人太難了,這個世界實在太苦了。 可是一切眾生呢,就是說剛才我講的十二字真言一樣,看得破,忍不過啊,都知道苦,以集苦為樂。譬如說人沒有事清閒了睡睡覺吃飽了睡,睡了吃,很舒服啊,可是他不幹,有這個機會他偏要去找煩惱,以集苦為樂,一切在抓,最後什麼都抓不到。所以我說大家觀察這個世界,嬰兒生下來都在抓,你看那個嬰兒小孩子啊,躺在床上媽媽抱著,他睡覺都在抓的。嬰兒生下來都是這樣抓,而且是這樣抓,大指頭伸裡面抓的,不曉得你們看到過沒有?做媽媽的應該都知道,都看到。恐怕有許多人做了媽媽小孩子怎麼抓也沒有看到過,因為自己怎麼生出來自己沒有看到過,那個媽媽也不知道。人都是這樣抓的,小孩子。小孩子坐在那裡就抓這個指頭,抓到什麼時候?到了殯議館的時候不抓了,那真空了,結束了,他也曉得抓不住了,到那個時候才放手。所以集,集就是這樣抓,什麼都想屬於我的,結果是苦啊,這樣世界。 所以四諦法門,要離開苦只有修道,道是什麼呢?萬念皆空,清淨就是道。客塵煩惱,現在呢?我不想抓,不求,你說求不得苦我無求。愛別離苦,無所謂苦,本來空的嘛,都要分開的嘛,活了一百歲感情再好也要分開的,這個世界畢竟不屬於我啊,那就沒有苦了。怨憎會苦,我還賬啊,沒有關係,你折磨我,好啊好啊,我還賬,還完了就拉倒,學佛的人就是這個精神。五陰也無所謂熾盛苦,即然活著這裡就受煎熬,我不把煎熬當成痛苦,心裡一切放下,萬緣放下就好了。就是萬緣放下一句話,這句話大家都曉得講。空大家都曉得講,就是空不了,就是放不下。所以他們聽了佛說的四諦法門首先一個觀念萬緣放下,一切皆空,這世界苦的何必追求呢。我常說我以前幾十年前一個人逼著我寫一幅對子給他,我就寫了八個字,有求皆苦。學佛的人,你求修道想修道修打坐也苦啊,你何必呢?為什麼打坐?我想成道。腿又發麻又發脹,哎喲這裡背又通不過了,腰又酸了,左邊肚臍又難過了,右邊肚皮又酸,因為你要修道嘛。你不修道你亂七八糟,一天跳舞啊喝酒啊,隨便找,早死早了也不錯啊。可是你要搞啊搞啊修道,道也修不成。我修了坐了那麼久一點影子都沒有,誰叫你上這個當呢?有求皆苦。無慾則剛,我沒有要求了,至剛至正的,無慾就剛了嘛,我就不怕人的,做人也一樣,人到無求品自高,我什麼都不求人,不是說我有錢不求人,我窮都不求人。有錢非求人不可呀,有錢要地位,要求人的,他不給你地位,你沒有錢了就可憐了。最偉大的人就是老子一毛錢也沒有,窮到底了,那最偉大了,他無求了,也求不到,算了。那個無慾,真到了無慾無求,至剛至正,有求就苦。 所以驕陳如他們就懂了,很簡單嘛,學佛這個基本就是這樣,這樣一來幹什麼呢---無求,無求不一定去打坐了,他心就空了。譬如說我要聽個《楞嚴經》,有求皆苦,還要早早地吃飯還要趕公車,還怕位置坐不到,那個來很辛苦還要打雨傘,這不是上當嗎?有求皆苦,無慾則剛,管它《楞嚴》,我就學個愣頭愣腦就好了,坐在家裡愣一下,那就不要《楞嚴》了,無求就不苦了嘛,這很簡單。那麼這個道理呢?同上面所講的客塵煩惱,客塵煩惱我們上次引用過的,我們中國文學裡頭很有名的,《春夜宴桃園序》「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就是佛學的發揮,所以李白做的文章那麼好。天地這個宇宙是個旅館,我來不過是做客,暫時住個幾十年,住一陣就走了。你們家呢,我們的家呢?大旅館的小房間,住一下就走了。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對了,我們上次也提到過旅就是旅館,那麼怎麼叫逆旅呢?倒轉來的旅館,如果從白話文學教育入手,逆旅者是倒轉來的旅館,那我們世界上還沒有看到過。逆就是你人來了,我當面碰到你歡迎你,就叫逆,因為你過來,我在這裡,哎,請!這是逆,相對的謂之逆,逆旅就是旅館。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都是客人,這樣一來此心一放下就成道了,就那麼簡單,這很簡單。 不過你說我們再加研究了,為什麼《心經》上說無苦集滅道?那是講本體。《心經》講實相般若,本體本來沒有苦集滅道,那個空的境界有什麼苦?也沒有樂啊,既無苦也無有樂,空的境界,當然也不集也不需要滅也就是道,道也不道,那本來如此。《心經》上講無苦集滅道是第一義,在佛法來講講第一義至高無上的第一義,第一義就是現在拿西洋哲學來講本體、形而上的道。所以佛說的初說小乘法門指出來人生世界是有苦集滅道,這是形而下的現實的世界是這個樣子,這不是講第一義,講形而下的人生的現象、生命的現象、物理的現象。所以要使我們保有自己真正的生命不去集苦,放下不去抓,自然心境就清淨了,無求,無求就不集了,就是不集了,一切無所求,這是四諦裡頭不集苦,無求就無慾。無慾就是道的境界,就滅一切苦,滅一切煩惱了,就那麼簡單,這是佛法的初步。假使有人這樣做到了晝夜如此,當然就證阿羅漢果了。 你說好,我懂了,我就天天去要求個果,哎呀,我得了果了。佛法講果是界定空相見地的一個程序,看你空掉了多少,所得的結果。在邏輯上有,事相上沒有這個東西。你真求一個果,哎呀我得了果了、有了神通了,電視不要買我要天眼通閉著來打坐就看見了,那就是苦集滅道,你求神通也是苦,你練功夫也是苦,一切無求本來現成的。人生境界,佛法就是那麼簡單。那麼你說這樣不要修了嗎?當然你去修道也是集呀,所以你要修功德也是要積功累德呀,功德也要積功累德累積起來的,這也是集。所以你修功德也要累積,累積也是集啊,也是苦啊。我要修禪定天天求功夫到家,也是集呀,非集不苦。集這個道理這個集中的集。 苦集滅道這個集就是老子所講的為學日益,天天要加上的,這就是集的的道理。為道日損。老子只講了兩句,為學日益,做學問是一天一天累積起來的,修道是一天一天把它減掉、空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修道就是每一天都空掉,「損之又損」,空還要空。「以至於無」最後是不要空那是真空了,所以這兩樣是相反的。那麼我們看老子的說法同佛的說法,同一個道理兩樣說法,為學是益就是苦、集,為道日損就是滅、道,同樣道理,你學道家的也注意,道家總不會跳出老子的範圍,老子都不承認你就不要學道家了,對不對?就是這個道理。 研究這個我們要瞭解一個歷史,在兩三千年前的時候,印度這一方面修道的風氣,比世界任何的各國,和中國比乃至和世界各國之比,印度修道的風氣非常盛,這是印度文化的不同,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出世以前,印度民族固有的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人生修道,離開現實的社會去修道,出家的都叫做沙門,出家就離開家就是沙門,那麼漢朝的翻譯叫桑門。他們這個傳統的文化,修道的人特別多,各宗各派,他們大部分現在泰國所留的這個影像講是佛教的,就是那個文化的末流,留下來影像。二十幾歲這個階段一定要專修,清淨一段,離開現實的社會,這也是求學的階段。到了修一陣差不多三十歲左右又回家了,不做沙門成家,討太太成家,規規矩矩做人生。所以再過了二十幾年人生到了五十多歲,兒子長大了,真正出家了,你說去哪裡?都入山去了。 大部分印度文化過去修道的風氣這樣盛,社會是這樣,所以那一邊的出家人,只要你一出家修道那個樣子呀蓬頭垢面,拿我們中文形容,「蓬頭」頭髮也不洗,不梳不洗不打扮,臉上也不洗,髒髒的也無所謂,乾淨也可以,只要看到是個修行人就有人來供養你,就有飯可吃,不是僧團。因為印度的那個社會制度和我們中國不同,雖然它也是個農業社會,它的氣候不同。而且到了南印度,中南部印度前面,有時候不一定靠化緣,到處都是水果,溫帶熱帶的地方,隨便很容易解決,天氣又熱人又懶,也不要那麼多衣服添,只要一塊布把下面一圍,上面這麼一搭,這樣搭了一半膀子露一半就可以了,生活很簡單,所以修道的特別多。 那麼到佛出世的時候,把這個所有的宗教哲學都把它集中起來整理了,所以佛的說法四諦法門,簡單的很。這個一懂了以後啊,自己一入山就放下了,真正放下,一道清淨就可以成道了,這沒有錯啊,只要這個道理懂了,也不要方法修,天天心中無所求、無慾就到家了的,這就是方法啊,大家不要光認為這個是聽理,沒有人做到啊。 所以講我們中國禪宗也有啊,有個禪師叫隱山和尚,一輩子也不曉得他名字,很多啊。就在我們年青時候在大陸上,有許多山裡頭修道的、道家的、佛家的也很多啊,不知道姓名,就住個茅蓬隱姓埋名的很多啊。因為洞山祖師的洞山派有個叫密師伯,到處參訪,到處看看有些修道的人。所以這個和尚有一天經過一個山邊,大家就去洗臉,出家人嘛,拿個布啊掉到水呀,也沒有洗臉盆,洗手洗臉或者洗個澡跳下去,沒有人看見嘛。正在溪水裡頭洗臉的時候啊,看見上面溪裡頭流下來一片青菜的葉子,所以古人訪道高明得很,哎,這個上面有人,一定有高明的人隱居在這裡,有菜葉子,洗菜洗完了,一片菜葉子溪水流下來。三個人上去找,沒有路啊。結果找到這個所謂隱山和尚,住山數十年,也不知姓名,他們來也不跟他們談話,就是修道。所以他自己後來,瞭解了,當然他們有沒有談不知道,記載上沒有多記載了,有些秘密的談話也不知道。後來過一陣再去找他,已經走了。草棚搭的房子,所謂茅棚是草棚啊,真正的草棚啊,我們在台灣好像很少看見過了,我們當年在大陸看到貧窮的人家住草棚的很多啊,不過那個草棚也很舒服啊,很講究啊。那麼他在茅棚裡就寫了一首詩就走了,「一池荷葉衣無盡」這個我們也講過的,一池荷葉衣無數,也不要衣服了,布料做了,當然要點功夫,不然要凍死啊,就是用荷花葉子把身體遮住。「半夢松花食有餘」,有松樹松籽來吃。「剛被世人知住處」剛剛被世界上人知道我住在這裡,有人知道了。「更移茅屋做深居」搬走了,自己走開了。 這些都屬於所謂小乘羅漢之道,聲聞比丘,聽佛說法,因聲說法,都聽前輩的話,善知識的話一聽,此心一放下就走了。那麼我們要參考佛法這個道理呢?你要怎麼參考瞭解這個東西啊?要深究。那麼這些呢?我們參考中國的歷代的《高僧傳》、《居士傳》,有許多高明的人聽到人一句話就走開了,離開這個現實的社會,放下就是道,這就是因聽人家的一指導一講就行了。不過這樣的修法所謂多半屬於出世的,所謂講出世跳出了現實社會,離開社會離開家庭,所以叫出家不成家了,沒有家了,我就是我天地為家,所以叫出家,跳出世俗的這個社會的制度了,一個人管自己去。那麼你看中國歷代的《高僧傳》、《居士傳》,尤其是中國道家的《神仙傳》,太多了,歷代的人太多了,聽了人家一句話,這個世界沒有意思,就跳出來走開了。 所以這個四諦法門苦集滅道它就是法。我們現在呢?學佛的人都會講這個四諦,沒有體會這個四諦,我們真體會四諦呀,這個世界簡直是一日不可留戀,很痛苦。譬如像我自己經常給同學們講,我說我一天好苦啊,這個日子過得好苦,天天想跳出來跳不出來,走不開。人事、一切事乃至自己事,有時候都討厭自己討厭得不得了。自己有個壞的習氣,一天搞完了,洗洗臉啊,七竅一洗了,這個地方不對還要抹一抹,擺擺好,去了兩三個鍾頭,哎呀,自己那個愛潔成癖好討厭自己,這也是不對呀,以修道來講,都是浪費,你今天擦了明天還要髒,還不如不擦,不如不擦由他去呀。可是這個呢,固然是在人世間講起來是個好行為,在道講起來也是求不得苦,因這你今天把它擦乾淨,它灰塵又下來,明天又髒。我們求清潔,清潔永遠不可得,也是求不得苦啊,要了解這個。你看頭髮梳啊今天去洗洗啊,一百塊錢到洗衣發店,一洗回來半天又亂了,求不得苦。剛剛洗了在街上碰到一陣雨,完蛋,那真是怨憎會苦啊。不洗頭髮你下雨也好嘛,偏要洗了頭髮下雨,這個多痛苦啊,怨憎會,所以人生有求皆苦,離苦就得樂,這個樂是假的,清淨就是樂,所以這個裡頭就是方法。 同時,為什麼《楞嚴經》二十五位圓通先提出來這個,不管你修顯教、密宗學佛,這個四諦苦集滅道的基礎沒有認識清楚,你說你來修道學佛那都是假的,基礎不穩。這也就是我們講的,那麼佛教到中國來講一句話,苦集滅道這個道理只講一句話:某人堪破了,就是堪破。這個堪破有兩種寫法,不是眼睛看的看,堪破。等於我們校對一個字啊,錯字把它校正過來,堪,堪破了,某人堪破了,但是世界上啊沒有一個人堪得破的。我講這個話很嚴重啊,世界上啊,包括修道的喲,因為他還有個有道可修、有道可求,他已經堪不破了。你看看大家反省反省。你為什麼學佛?因為你的心理思想裡有一個更好更遠的一個幻想在那裡,一個追求在那裡。你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一念也是求啊。東方不好啊?我也不生西,我也不要生東,就生中就可以了,中也不中,既然生在這裡就生在這裡,有苦便受,受完了就空,此心就放下了,哪裡不是淨土呢?所以有求就是苦。那就是所謂佛說的小乘佛法的基礎三十七菩提道品,八正道,正思維正念正定正行正信等等,就要正思維堪破了這個世界。 驕陳如等這幾位尊者出來報告,上下都是一樣,因為懂了這個道理,大乘的道理有求皆苦,那麼世界上一切,乃至於學佛修道都是客塵,這一念都是客塵,不被客塵所轉呢?我心本來就是道,本來就清淨在這裡,就是《楞嚴經》原文: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指點的非常明白了。但是我們要知道一般人尤其青年同學一般人學佛修道不是由四諦法門在學,沒有堪破啊,老實講做生意的道理。呵,要打坐,要修道要用功,好像修出一個什麼東西來一樣,多修一個頭來將來,或者是丹田發暖啊,要丹了,得拙火了,可不要得腸癌呀,那就很嚴重,真的呀,不要亂搞。剛剛有個同學問我,練氣功練到什麼,我說很嚴重啊,亂搞,那都是有求皆苦,所以無求就是道。誰能做到無求呢?真到了無求,連道也不求,那真有道。這個基本道理,我是簡單明瞭,都提扼要的,希望大家自己去研究的。 講到大乘的道理也是苦集滅道,所以大乘道求佛修道也苦啊,也在集苦啊。去了求佛修道之心,本來就是道嘛,哪個不是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苦集滅道也是客塵而已。所以懂得了自性的本體此心本來清淨,《心經》是告訴你也無苦,也無集也無滅道,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所以般若有什麼可悟呢?悟個什麼?悟到沒有可悟之處,得到沒有可得之處就成道了,這個道理要反覆自己去討論。我講得很雜亂,就是很多,要專寫起來又是一篇很嚴重的專論,起碼好幾萬字的文章了,討論大小乘的苦集滅道。所以首先二十五位圓通,驕陳如等先起來講我們是佛的聲聞眾,靠有佛出世,靠他當場指導,依他起,聽人家講了什麼有所得,尤其是聽佛的指導,因聲而入道,聽佛的,這也是觀音法門啊,同最後的觀音法門是對照的。這也是觀音法門,好好聽法聽話,聽了以後,啊,是這個樣子就放下了,這是聲聞眾啊,就可以得果的。當然像我們不是聲聞眾啊,聽的時候有,聽完了沒有,那叫做「聞聲」眾,就是聽到了不曉得講些什麼,這很可惜的。所以這個是二十五位圓通的基礎,假使所有的,不管你修顯教修密教修什麼法門,苦集滅道這個基本沒有看通人生,沒有堪破世界,那麼你有所求心來修道都是冤枉路,這是佛在《楞嚴經》上面提到過,以有所求的生滅心來求無所得的果背道而馳,你白修了的,這個要注意,所以有下面的基礎。那麼這是一位,二十五位圓通,這五位尊者這是一個小組代表了一個法門,修四諦法門而成道,如果你真悟了佛法,懂了佛法,四諦法門就夠了,用不著修一切法門。有求皆苦,就是我把它集中八個字,無慾則剛啊。那就是至剛至大至正,那就對了。 第二位問題就多了。第二位「優波尼沙陀」。這是梵文翻音,是不是我們現在照國語這樣念法是問題,譬如沙字,你照廣東話、客家話、閩南話念,好像不是念沙字,我們小的時候念娑。優波尼沙陀這是個翻音,因為他這個意義蠻多的,勉強翻譯成中國文字:叫色性空,這也是佛的弟子,小乘弟子裡頭的高足弟子,都是得了果位的。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這位尊者起來,出家的,佛的高弟子,阿羅漢,他出來報告第二位他出來報告。他說我也同驕陳如尊者他們一樣,我是佛的出家弟子裡最早的,都是大師兄。「我亦觀佛最初成道」比他們五位遲一點,可是比其他同學們還是前輩,先入沙門為大,他還是大師兄。他說佛教我修不淨觀。先報告了名稱,這是一個修法,叫不淨觀與白骨觀兩種。他說那麼佛教我修不淨觀、不淨相,「生大厭離」不淨觀生出最大的厭離。厭:厭世,我們普通講厭世,討厭這個世界,也是出離出家出塵之想,離:厭惡這個世界離開這個世界,離就是跳出三界、跳出這個現實,厭離心。那麼來的佛教,後期的佛教所謂講修道,一個修道的人如果沒有發起厭離心是沒有辦法修道的。這個我們大家要反省一下,如果我們說現在要學佛,為什麼?我想得道,我想得神通,對社會呀更多的貢獻,我成了道對社會更多的貢獻做更多的事。這不是佛法的觀點啊,這是貪求啊,沒有發起厭離心啊。今天是講老實話,真正的佛法第一步要發起厭離心,對於人世間硬是看得狗屎,討厭了,功名富貴一切人事哎真討厭,討厭極了。所以因厭惡這個世界有出離之想,出離我們講好聽點用現在的名稱就有生華的,這也是欲求啊,有所求啊,想昇華跳出來所以叫厭離。我因為佛教我修不淨觀這個法門,生出來最大的厭離心,這是學佛的第一步啊。就是剛才講苦集滅道也就是厭離心的基礎啊,因為知道這個社會人生皆苦,所以要跳出這個苦,生厭離這個苦,苦惱。那麼他說因此呀,厭離心一起是學佛的初步啊,厭離心也是成佛的最高的,所以佛最後到了涅磐境界也是厭離,他覺得四十幾年說法也說夠了,不想再講了,也是厭離心啊。最初的厭離、最後的厭離心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年輕人都想活得年紀大一點,我們老年人坐在一起,我說我以前有一個願,我想活五百歲,因為再投胎呀很麻煩。再找個媽媽不過肚子裡只住了十個月,欠她的賬幾輩子也還不了。而且媽媽很難找啊,哪個人做我的媽媽也很難辦,投票也難選啊,我說這個算了,這一生啊活他個五百年,少投幾次胎也好。我現在想快走,人活老了沒有意思啊,看看面孔都不認識啊,到處那裡老先生都坐上位啊。所以古人有一首詩到了老了才覺得出來,(這句詩沒錄下來)。我們再活到老了到你府上去,你驚慌萬狀,趕快把孫子叫出來,哎呀,這是太老師啊。太老師坐哪裡好呢?最好坐在飯桌上上面坐上去,他到了最好坐第一位,天天坐在第一位,受人家恭維,那個味道不好受啊,沒有意思啊。哎喲,老師你好啊,你偉大,你了不起呀,結果把自己搞得起不了。 「漸多不識姓名人」,到了每個地方一介紹,這些後輩都不認識,沒的味道,說笑話找不到對象了,不好跟年輕人說笑話。老朋友都死光了,訪舊半為鬼,找找老朋友一半變成鬼了,都到陰國去留學了,都到陰國去了。這個味道不好,這是一定道理啊,看到介紹的都是新的,新人不好玩。這個你們年青人記得,到了我們這個位置你也知道,認識新人一看,程度不夠,想跟他開句玩笑啊,不是對象,他不懂。那個對手的啊,隨便那麼幽默一下他就懂了。不懂,不是個對手,要打人嘛,也沒有對手,功夫高了老了,高手啊就不能對打了,這個人生值得厭離。所以他說因此提出報告修不淨觀厭離人生,生大厭離跳出來。 「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虛空」。悟到,哎呀,我愛你你愛我,講句老實話,什麼叫做愛?好色。他不漂亮你愛啊?當然這個漂亮不漂亮我到現在是真的糊塗,所以我常常問年青同學,我看電影看電視我說究竟他漂亮不漂亮?他們說這個漂亮啊。我說我到現在搞不出來呀,據我所瞭解的世界上沒有真正什麼叫漂亮的,有情就漂亮,你喜歡就漂亮。所以中國有句話牌打一張,打牌呀,坐在那裡四個人大家都有贏錢的把握,都有輸錢的希望,誰都沒有把握,有一張不可知的牌,不曉得到了誰的手裡,崩整個贏錢了,所以叫牌打一張。色中一點,你說他漂亮不漂亮?這個人有一顆痣,我們看到哎。呀,他就喜歡這一點,有什麼辦法? 所以我常常講有個老朋友,這個太太有顆牙齒這一邊,我還印象很深,幾十年都不鑲,蠻漂亮的一個人就是缺一顆牙齒。這是很多年事了,三四十年了,這位太太也是大學畢業,先生也很有地位。每一次我看到,我說大嫂啊,你把這顆牙齒鑲去,更漂亮。是啊,是啊,你和我講了很多次,我要去鑲。我說這個牙齒少了一顆門牙漏了漏財啊。我說真的喲,照相法補起來就不失財了。她說我知道了,你跟我講了很多次。後來她先生我也講了好多次,有一次先生給我逼緊了,先生地位也很高啊,也是將軍。我一天我說你怎麼搞的,我跟你倆個講了好多次,叫太太鑲去。他說老師啊,你不知道。我說怎麼不知道?失財啊,漏財呀。他說我當年為什麼追她你知道嗎?我說不知道,我只曉得她是復旦大學的,就曉得你追他,大學生所以追。他說不是不是,就為了缺一顆牙齒才漂亮。哎呀,我恍然大悟,大徹大悟,我說我向你道歉,我的話說錯了,原來如此啊,這是真話,真人真事啊。他說我就是喜歡一顆牙齒沒有,所以她也不會去鑲,這叫色中一點,叫缺陷美。 你說世界上真的哪個叫漂亮不漂亮?你說我看看老了有老的漂亮,年青呢,那個醜的你仔細看啊,看醜人有時候看起來很美,他那個醜的美,你就沒有,你漂亮的人就沒有那個醜的美,對不對?你說他臉上有皺紋,你來兩條皺紋試試看,你就沒有啊,所以這個美與不美都是好色來的。為什麼我們把房子要修得那麼好?好色喲,這個房子你看不裝起來好看嗎?不好看。這個椅子為什麼要油漆啊?好色呀。衣服為什麼做成這樣,穿的還要這樣?頭髮梳好,還要這樣摸它一下,幹嘛?就是好色嘛。有時候自己穿了衣服還這樣弄一下,好色呀,注意喲,這都是習氣喲,這種習氣不能解脫不能成道的。自己認不清楚自己的習氣你不要談修行了,那多得很哪。 你說出了家修道的人沒有習氣?一樣啊。穿了那個衣服,雖然領子這樣,還要弄一弄,還要搞一下,問題大了,就是這麼一弄這個衣服,這個問題已經很大了,要想成道還要修三百劫,真的喲,這個習氣。所以什麼叫愛?沒有愛,所以我再講嚴重,愛從哪裡來?欲來的。欲從哪裡來?我說都是那一點荷爾蒙在作怪,這個世界上搞來搞去就是那一點荷爾蒙在做怪。人類一部歷史就是荷爾蒙造出來的,就是那一點就是兩個精蟲卵髒這兩個小東西在作怪。 他所以修了不淨觀和白骨觀,這是佛的基本教法修法,所以由四諦法門馬上跳到這裡,即然懂了人生皆苦,怎麼修呢?要證到。不管你密宗、顯教、大乘、小乘,第一步先修到不淨觀與白骨觀,才能打基礎的修行,所以他因不淨觀修起,悟到了諸色性。世界上一切漂亮的東西,所謂美麗的世界都是從不淨的白骨一層堆起來的。我們人死了,外面色相這個皮囊啊,這個皮膚沒有了一爛了,一死了以後,這個人斷了氣以後先軟,還是軟的,軟的慢一點可以維持到一天多到兩天,就慢慢開始硬了,此身就硬了,硬過了以後再軟的時候開始爛了,同桔子一樣的。第二次再開始發軟哪,那就是爛了,裡頭爛了,臭味也出來了。不曉得你們聞過沒有?像我們都有經驗,到醫院那個太平間你去走一趟你就曉得,再不然你們想辦法到殯儀館那個池子裡看看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就像那個一條白魚一樣都泡在藥水裡頭,那個味道很難聞,就是這樣。不乾淨白骨微塵一點一點灰塵累積起來,就是鈣質結攏來,最後白骨也沒有,肉體爛完了,就有個白骨的架子,白骨最後最後還是變成灰塵,變成空,這個人生境界。所以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虛空。 「空色二無。成無學道」。歸於虛空就曉得,空是什麼?空也不空,空也不管,色相沒有了,空也不守了,你守著一個空的境界,我們現在打坐你覺得自己有個清淨有個空,你要曉得不是真的啊,因為你的白骨微塵還在,你這個心意識神經的細胞的作用,假想出來下意識想出來一個空的影像,不是真的空啊,有一個境界不是空,所謂空是無相、無境界的。所謂「空色二無」,一切色相皆空,色相要空,是物質構成的,生理上最後要空,空也空,空的境界也要放掉,空色二無才成無學道,可以成阿羅漢果。 「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因此佛如來印證我,這個印證,所以禪宗叫印證,印證是什麼?你到了才請佛求善知識求認證。等於我會捏泥巴捏一個人,教你怎麼捏泥巴捏出來一個人,開始捏不好,最後自己很滿意了,這一下認為成功,拿給老師看,你看我這個做得怎麼樣?老師說對了,就好了,這個叫印證。所以有些人不懂佛法印證的道理,隨便來問問題,他就講請老師給我印證印證,那個我聽到了,硬是想拿個銅印在他頭頂上咚一下下去,就給你印證了,那一下下去就空色二無了,那個亂用名詞,你怎麼有資格印證啊?要自己修到啊。所以他說佛來印證我,給我賜個法名叫尼沙陀,色性空,達到這個境界,到這一步無學道阿羅漢,到了家沒有?沒有。 「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注意這八個字,上面空色二無都空掉了,所以經過佛印證了,好,你對了。你到了得了羅漢果,無學道不需要再用功了,無修無證的境界。到了無修無證的境界呢?翻個身了,真空生妙有,進一步悟到不是空是妙有、幻有。所以「塵色即盡,妙色密圓。」因為真空起妙有。那麼修到這個境界無所謂涅磐無所謂不涅磐。他對於世界慈悲化身就來了,還是這個身體,不給你看見就沒有真空如是起妙有,妙色密圓,這個秘密奧密圓滿了,就是非空非有,能空能有。就由小乘證到大乘的境界去了,證到緣覺的境界了,還沒有到大乘中乘辟支佛這個境界。 「我從色相」。他說我由色相而觀的, 「得阿羅漢」。證得大阿羅漢。 「佛問圓通」。現在你問我怎麼樣叫圓通?圓通注意喲,什麼叫圓通?剛才提了,我沒有講,忘記了。圓:從一門深入,到了家,它轉過來是個圓圈門門通達了。懂了?圓通。《楞嚴經》上先從一門深入,一修到底,然後悟了道通達了,轉過來都是,所有大小乘法門都懂了,才叫做圓通啊。那個水管一樣的,圓者就通了,不圓就不通了,你一條腸子直通的不行啊,一通而百通。 「如我所證」。以我的修行經驗。 「色因為上」。先觀色空,這一下你注意呀,有一同學也提出來問過我,第二位圓通提出色因為上,是不是《心經》上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對,我說你問得好,也問得好,是這個。好,這個原文我們知道了,現在回轉來討論,所以再提起大家注意。近幾年以來啊,近個好幾年以來我拚命的提倡,因為看大家一般世界上的人求法,求個有為法修,所以我告訴大家不要好奇,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大家的本師,也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我們所有的都是他的弟子,所以不管出家在家、古人今人,都是這一位總老師是本師,他教給我們的法門。 我說你們注意喲,為什麼佛在世的時候跟他的弟子很快得道,為什麼後人修道越修越難?這是個問題呀,所以叫末法時代啊。那麼跟佛修道的為什麼快?跟他出家了。佛出家佛那個時候沒有廟子啊,就是帶大家化緣隨便啊,露天修頭陀行,頭陀得連房子也沒有,也沒有廟子啊,樹底下打坐啊,帶一個大斗蓬,又是雨傘。晴天擋太陽,夏天遮雨,背一個蒲團就是達摩祖師背的那個,地下一鋪,這個蒲團要棕做的。為什麼棕編起來那個蒲團?因為它瀝水,地下有水,剛剛下了雨鋪下去,你馬上打坐不會受濕氣,它透氣。所以要棕蒲團,不是棉花啊,搞清楚了,現在我們的方便。有一年我在基隆做了好幾個,就是做蓑衣的,我們打魚啊,鄉下人蓑衣那個是粽,編的蒲團,蒲團是粽。這個呢,一坐就是如此。那麼佛帶領這些弟子去散開修啊。 他們一出家以後都在哪裡啊?在屍陀林中修,屍陀林是什麼?亂葬崗,不是公墓啊,公墓看不到骨頭啊。你們很可惜了,像我們年輕的時候都看到了,在大陸上。很多是逆塚(諧音),也叫做亂葬崗,窮的人家裡沒有錢做墳的,隨便要個草一包啊,一個木板一釘就抬起擺在那裡,沒有幾天就爛了,風吹雨打,那個死人白骨都擺在外面。像我們小時候讀書經過這種地方,又害怕又不能不過,怕得要命啊,又想看又不敢看,都拚命跑的。尤其要放學回來天快要黑了,經過這個地方是怕死了。亂葬崗就是屍陀林,所以你看戒律看經典,那些出了家的厭離世間就到屍陀林中打坐,那是真的喲,在這個上面,你不要說屍陀林,陽明山公墓那麼漂亮,你夜裡一個人跑人家墳上打坐坐得住能夠睡得著,我就先拜你為師了,你就差不多了,至少空膽子已經大了,可以修道了,真的喲。修道要經過這個境界喲,所以一個人那麼好的地方夜裡都害怕,你還修個什麼道啊,道快要修你差不多,所以在屍陀林中修。 所以他們先修不淨觀白骨觀,不淨觀佛經上我們把這個皮囊身體一拉開了,這個裡面難看得很啊,腸子紅的綠的藍的黑的,五花八門裡頭,你看把皮膚割開一點,難看得很啊,這個身體。不管你怎麼漂亮,管你楊貴妃也好,楊賤妃也好,都差不多了,到那個時候一樣的。所以古人有一句詩講漂亮的詩,「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那是真的,漂亮人最好早一點死,年青死,死了以後永遠懷想她那個漂亮。不相信大家都有經驗,你們小的時候那些女朋友啊男同學想想看,越想越可愛,永遠見不到是可愛的;真的看到老了多討厭,倆夫妻坐在那裡,你看我沒頭髮,我看你沒牙齒,你看我口水滴,老太太怎麼樣,那個是真討厭,所以美人啊漂亮最好早死,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所以我說林黛死得好啊,這樣年輕死就有銅棺材啊,假使八九十歲老到了沒牙齒了,草包都沒有了,誰理他?絕不會講漂亮,所以人生就是那麼可憐,那麼現實,所以苦集滅道。 那麼修不淨觀的人就觀身不淨,四念處。我們學佛的就要正思維喲,苦集滅道正思維啊,四念處,念就是觀身不淨,看人身這個生命並不是乾淨的東西,都是細胞啊膿血兜籠來做的,外面了敷了一層皮覺得蠻好,觀身不淨。觀受是苦,一切的感覺整個的感受是痛苦。觀心無常,這個心念啊都是變化不定的,這個要搞清。觀法無我,要用到啊,不要光聽了不用到啊,用不到人生上不要聽這個佛法,沒有用啊,那是浪費時間啊。那麼要做不淨觀,所以說經典都告訴你,三十六樣東西心肝脾肺腎觀清楚。所以修白骨觀的人,那個地方都有個白骨骷髏,要看清楚,你們把那個打開啊,有些人不喜歡看,看久了你才覺得可愛啊。 我以前有個和尚朋友修白骨觀的,修得很得力,後來告訴我不行了。我說怎麼不行了?他說修到後來縱然白骨也風流啊,也很可愛呀。那是真話啊,你不要當笑話,因為他跟我倆好朋友這個和尚,現在過世了,也六七十歲過世了。他那個修白骨到得定了,他後來一翻過來不對了,他說那個愛心、欲心又動起來。我說你不是修白骨觀修成了?他說不行啊,他說到這個時候縱然白骨也風流啊,白骨也很可愛啊,好像弄個白骨抱在身邊也蠻好啊,變成這樣子了。我說那你怎麼辦?他說我就放棄了,不修了就搞別的了,再修別的法門了。是這樣,你看這個白骨,看久了是蠻美的,那個洞洞如果麵粉捏一個鼻子放上去,把它一化妝,衣服一穿,你看到縱然是假的也很可愛呀,人生就是這麼一個境界。 所以修白骨觀有個程序的,佛所以始終叫你觀腳趾頭開始,這是一個秘密,觀左邊的大腳指頭骨節開始,這是個密宗,這個話頭如果懂了,懂得氣脈之理,懂得修行了。這個觀了以後,觀全身白骨,然後把全身的不淨都佈施了。佈施了就是捨身法,這個身體都佈施給惡鬼吃了,你修到這個,真修白骨的時候那個境界是很可怕的,真會出現哪,鬼魂來吃你的肉。真到摸到你身上要吃的時候,你說哎呀我又嚇死了,你沒有修佈施心,不行的啊。硬準備給他吃,因為厭離了這個身體,佈施能夠供養你,你吃了好你儘管吃吧,那就差不多了。所以不要求不得苦啊,偏要求。這個捨身法、施身法做不到修行不成功的, 所以修行第一步是白骨觀,但是白骨觀的修行方法呢,乃至由小乘修到大乘啊,有三十幾步功夫啊,過去我們在這裡講過的,講過禪秘要法,禪秘要法修白骨觀包括了修氣功,安那般那,包括了最後神通,念佛往生西方的成就,所有。所以這個二十五位圓通只提原則的報告,中間的修法就包含很多。白骨觀我們下次再繼續討論。 二十五圓通的第二位,第一位就是第一個次序。驕陳如五位比丘報告先要基本上修行,從四諦法門開始生起厭離心,這個厭離心的生起是專對出世法而講的。大乘菩薩道固然也要生起厭離心,但是在厭離中間又要生起慈悲心,這是大乘菩薩道,這個厭離與慈悲是並行。小乘道專講出世法的最嚴重的就是必須要真正生起厭離心,這個四諦法門要把它觀察清楚,這個人世間、物質世間的一切都就無常、苦、空、無我的。八苦基本上要觀察清楚,這個世間一切皆苦,沒有真正樂的,一切是無常都是靠不住,不永恆存在,隨便什麼東西一下就變去了,不會真實屬於我的。所以無常、苦、一切皆空,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一切無我,也沒有一個真實的我,都把握不住,那麼這完全是理性、理智的觀察,理性的觀察正思維。由這個正思維到了家了,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也就到家了。這八個字講起來很容易,誰都會講,就是放不下,一念不生也做不到。什麼叫一念不生呢?但是一念不生不是沒有思想,這一點又是個關鍵。把一念不生當成一個人什麼都不想了、不知道了,那不要學佛了,那去學死人多好,或者去學做木頭做石頭,那是個很嚴重的一個墮落,那很糟糕的。 所以怎麼叫做一念不生?一切不染著,不沾,不染污,知而不沾,用而當場放下,一切沒有留戀,隨時知道無常、苦、空、無我。由這個基礎真正發起了對世間厭離,真出了家了,不管你形式如何,心出家了。所以真出家是心出家,光是外形假使出了家,跳出這個紅塵,心同世俗的人,思想觀念、情緒同世俗人一樣那是沒有用的。那不過是換了一個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形象而已,沒有真跳出來,要此心真能夠跳出來,真正的厭離心發起。 但是厭離不是灰心啊,灰心也不是厭離,我們對一些事情灰心啊那不是厭離,那是情緒的,不是理性的,這個特別要注意。真正的厭離心發起了是理性的,不是情緒。注意啊,一個人對事物一切灰心了,那是情緒的,不是理性的,這個關鍵一定要弄清楚。不要認為自己的情緒對一切或者事業失敗,感情的失敗種種的失敗灰心了,這不算是厭離心,這也不算看空了,那是個情緒的,那一種情緒是業報,不對的。那困擾在一種境上,困擾在灰心境上,那變成修的呢?是無記了,還不是無想定,完全落於無記果上,那不對的。 所以基本不要輕看了小乘,大乘以小乘為基礎,必須理性真正發起了厭離心,那麼不管是在家或者出家,這才真正談得到有出世的思想。換句話說真正厭離心發起了,差不多了,最初的就是最後的,厭離心發起了自然滅除了貪嗔癡慢一切煩惱,它本身就是在道,滅除了煩惱,本身就在道中,所以學佛再三強調首先發起厭離心。所以四諦法門是最基礎的佛法、最重要的,四個字很容易懂,苦、集、滅、道,它所包含的內容太廣大了,不容易懂。 譬如我們在中國的歷史,先不講西洋歷史,西洋歷史也有同樣的情形。譬如我們中國歷史在南北朝的時候,這個齊國的齊朝,那時六朝六個朝代,宋齊梁陳隋,這個六朝中間多少當皇帝的最後都是很痛苦。所以象齊國的最後一個皇帝,整個的亡了以後,乃至殺掉公主,自己殺自己女兒,而且告訴這個女兒,一邊拿劍來殺掉她一邊講(都是學佛的喲);「願汝生生世世莫生帝王家」,那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不要看人間的富貴是真實的。富貴的痛苦啊,它苦、集比貧寒、比一般人還要痛苦,必須要觀察得清楚。因此有些大菩薩、大阿羅漢再來入世的時候,再來到這個人世間投胎做人要度化眾生,都不會生在富貴家,因為富貴家容易迷戀,更糟糕、更難受。所以我們禪宗裡頭講溈山禪師,這是五宗宗法大祖師,三世為國王,他早就得道了,三次投胎做了皇帝,失去了神通,把道就丟了,就會迷住了,非常難的。 所以佛經上說太平盛世的帝王,要十地以上的菩薩才敢發願來做,其他的小菩薩不敢做,甚至於最大的魔王也要十地以上的菩薩才敢發心來現身為魔王相,這都是非常難的。所以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明知是苦不怕苦。也等於我們中國的術語所講的,明知山有虎,山裡頭有老虎會吃人的,偏向虎山行,走到老虎的嘴裡去,所以大乘道另加討論,但是大乘道的基本建立在四諦法門的基礎。 那麼這些出世法專修,所謂專修,放棄了世俗一切因緣,要想即生成就,這一生就成就證果,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親自教的,唯有不淨觀與白骨觀。這是我們上次討論到的,最捷徑,最快速成就的路線,但是注意,白骨觀在家居士們你們在家的最好不要修通,慢一點修,很不容易的,在家居士修這個比較難,即使出家的同學們要修,想在這個都市,我們這種環境修白骨觀成就很困難,老實講沒有看過死人,沒有和死人兩個睡在一起,沒有聞過死人那個臭味,那個爛了的那個樣子,也沒有看過真正的白骨的那個醜陋與悲慘相,怎麼修得成?那你們做了白骨觀,做做做做自然也會縱然白骨也風流,你看那個模型就很漂亮、很好看。再不然你到南洋街看看那個博物館裡頭也有個真的白骨人在那裡,那也並不難看,也蠻漂亮的。所以真的修白骨觀,佛在世的時候,很多弟子的成就,他要在屍陀林中修,就是在亂葬崗裡頭,那麼看到墳堆裡。我們假定可以想像,我們在座的男女同學們一個一個那麼漂亮,把你現在送到公墓裡頭打坐一夜,睡一夜行不行啊?你什麼苦、集、滅、道都來了,那真苦啊,那真嚇得苦。 所以平常在廟子裡,檀香一燒,再加上法師們給你一唱,那個莊嚴肅穆,哎呀我要學佛,那很容易呀,那是享受呀,那是變相的享受啊。那雖然不是世俗的音樂那是高雅的音樂,你當然舒服啊,有香可聞,有素菜可吃,還有人唱歌給你聽,還有人幫你敲木魚,還可以拜拜佛,也可以在那裡批評批評人家,也可以發發脾氣,這個佛誰都可以做啊,要反省清楚。 所以今天特別交待白骨觀修持是證果法門最快,也是即生成就,《楞嚴經》裡頭講的很簡單,只講原理,原理是證到色空不二,色陰為上,色陰為上換句話說,上次講到最後一句,色陰為上換句話說就是了了這個身體這個障礙,了了物質的障礙,了了四大的障礙,四大地、水、火、風都是色法。修行要想證果,以優波夷沙陀的經驗的報告,這位尊者,修白骨觀、不淨觀先了色陰,了了身最重要。這個身體的障礙都不能取消,身體的感受不能取消,不是今天感冒就是明天咳嗽,再不然後天頭痛,再不然香港腳發癢,那都是色陰的境界,各種病態,生老病死都是色陰,所以我們這個身體佛學叫做色身,色身是一個果,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色身是我們多生累世的業報的所種的因,這一生所得的果。所以有人眼睛不好,有人或者耳朵不對,有人這樣不如意、那樣不好,壽命的短暫、長久,身體的健康、衰弱多病,這些等等色法,我們色身是來受這個業報,這個色身是受業報的工具,感受上最痛苦的最難了的,最難最難了。儘管講四大皆空,你來空空看?四大皆空,半大都空不了,飯大第一空不了,餓了就要吃要吃飯,這還不大呢,你來空空看?譬如說生理上的衝動你來空空看,空得了嗎?所以四大發動各種各樣你都空不了。 所以《楞嚴經》第二位提出來,它的程序排得都有道理,講教理很簡單,第一位,講因聲而悟道,第二位講因色法而悟道。那麼教理懂了又怎麼樣?實際上的修持,理和事功夫兩個要配起來,所以提出來不淨觀、白骨觀,先瞭解。那麼這個白骨觀的修法呢,只了了四念處的基本,所以真正大小乘佛法的基本,由四諦到三十七菩提道品。三十七菩提道品並不是三十七層,是三十七個原則,不是一層一層的,一個一個原則。那麼基本在於四念處,這個教理要知道。四念處綜合起來是身,念身(四念處你趕快寫出來),我們有許多人生遭遇一切的痛苦,是受、感受來的,感覺狀態。身和受兩個等於是一組;心和法(心裡那個心,法不是說畫符唸咒的有個什麼法,是思維法則、我們的思想。)這是一組。所以修白骨觀、不淨觀的修法就是念身,了四大的色身,念身是觀身就是念身不淨,這個身怎麼去了它?那麼這個身體存在所發生的感覺---受陰,一切受皆是苦。 我們仔細反省人生,至少在坐的二十幾歲開始到七、八十歲的我們現在的座中,年齡由二十幾歲開始到八十多歲的人都有,我們可以反省一生,哪一樣感受是舒服的?沒有一樣舒服,所以念受觀這個受,一切的感受是苦痛苦的。今天吃個好菜,哎呀,好舒服---享受,多吃一點,消化又不得了,明天腸胃病,一切受。舉這麼一個例子,可以推想觀察一下受,念這個受都是苦。那麼怎麼去了呢?了這個受陰,受的作用,但是有這個色身在,你這個受陰感覺狀態就了不了,這個細胞所構成的這個四大的身體,譬如今天下午氣候一變涼了,如果南部來的只穿一件衣服你非感冒不可,這個受太苦了。坐在這裡人多了熱起來,你非流汗不可,一切受皆是苦。那麼這個受哪裡來的?因為有這個色身來的,這個色身本身是不淨的東西,這個理上我們知道。那麼這個受因為有身體存在,感受的不舒服,那麼這個不舒服的感受當然引起心裡同樣不舒服, 那麼心呢?是無常,再觀察到內在,我們覺得舒服與不舒服它都不是永恆存在的,跟著時間、空間的環境變動的。無常:不會固定、不會永恆存在這裡。一切心、一切思想都是無常,這個無常裡頭當然無我,我是什麼東西?這個身體不是我,是骨頭啊、肉啊這些兜攏來,一年老一年一天老一天。大家回去把自己生出來小的時候照片看看,現在這個我都不是你那個我,交臂非故,孔子告訴顏回的話,交臂非故,你那一邊過來我這一邊過去,兩個人走過來,兩個膀子這麼一擦過來一下一剎那之間已經不是原來那個人,交臂非故;換句話我們拉個手,看到你好握個手,一放了手,這一秒鐘過去了,就是無常,細胞也不曉得死了多少,並不是因為你握手死了細胞,細胞裡頭本來在死亡,在新陳代謝。要把這個理觀察清楚。 所以系心一念,專一觀不淨,觀不淨把這個色身,那是有修法的,有專門的,我們這裡很多學的久一點的幾位都清楚了,怎麼樣修行的次序,觀這個。那麼把色身的這個不淨,不淨的髒的怎麼辦?佈施給一些惡鬼呀,給什麼吃了,捨身,捨才能觀得起來,不捨身還觀不起來。你的病痛怎麼來呀?因為有身,所以老子也說過,吾所以為吾累者,人生最大的拖累謂吾有身,有這個身體。換句話說,若吾無身,我沒有這個身體拖累。又有何患,輕鬆得很,此身之累是很討厭的,這都是佛法的基礎。但是再說啊,是真正有厭離心發起的,尤其是出家同學們走的路線,基本上在家人修白骨、不淨觀不容易啊,而且修到那裡會怕,你真修到觀起來看到自己真的看到自己身體內部的髒,自己真看到白骨,你會嚇死了的。千萬不要亂去玩啊,聽聽經大家好玩啊,你也騙我,我也騙你,差不多啊。你要真修起來要有真勇氣、真膽子,白骨觀修成了,硬是白骨一具,自己看自己身體整個就是白骨了,當然沒有死亡。嘴裡講講容易,不容易,還要把白骨觀空,這是身心兩個綜合來修, 所以由修這個法門,四念處的念身、念受、觀心、觀法這個四念處是基本。那麼分開來講四念處各有各的范圍。觀心是觀心,觀無常又是觀無常,觀法無我又是觀無我。所以顯教和密宗由這個分化出來把它組織起來構成了很多方法,很多很多的修行的方法。但是各種法門不管顯教、密宗修行的法門,方法就是一個方便,那是因為我們不曉得怎麼入門,沒有成就,借這個方法做方便。至於菩提之道,覺悟的自性之道還是上面三卷當中: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本來就是這樣,用不著修的。可是現在我們因為理懂了,不能證到,所以必須要靠這種法門一步的一步的證到。那麼第二我們再三反覆的說明,第二次講的白骨觀與不淨觀這個原理。 不過假定有人修白骨觀要注重營養啊,不然你精神還是吃不住啊,真的觀起來把身上的肌肉什麼沒有,都佈施光了的時候,你身體就撐不住了。所以佛吩咐特別在這個時候注重營養,不注重營養你吃不住的。所以真的得定到了任何一種方法修道的在某一個階段非常要注重營養的。不是你面有菜色,那搞不好的。修行的方法是很細密,不是那麼簡單。這個我們做了一個交待。那麼現在翻過來是第三位起來報告。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注意這一句,諦觀,諸有為相。 「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首先我們把這個原文瞭解了,首先介紹香嚴童子,是小孩嗎?不是,修道的人不管你年紀大、年紀小,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薩都稱童真菩薩,即使年紀大了,身心都返到童體。古人像中國古人燒香彈琴,尤其彈普絃琴,那個聲音要心境很誠敬才彈這個琴,要端容正坐。彈那個琴,中國的音樂,要齋戒沐浴,手裡要乾乾淨淨,點個香爐在前面,眼睛打坐一樣半開半閉進入那個境界,音樂三昧才會彈得好。不是現在,現在都換了,用鋼絲啊叮叮噹噹的,綱絲同絲絃就是兩回事。你聽絲絃的聲音就是寧靜,中國的古代音樂絲竹之音,蕭啊,笛子啊。現在用鋼絲啊音量固然是大,聽起來不是那個味道。不曉得我這個人也許是因為我是牛變的,對牛彈琴我也聽不懂。有人請我聽音樂,我先聲明我是牛變的不通,對牛彈琴沒有用,當然好的音樂我會變成不是牛,可是難得呀,倒底難得啊。所以燒沉香這個時候,這個都是關鍵,所以不厭其煩的比較麻煩的給大家講。那麼香嚴菩薩他說我那一天忽然心裡特別寧靜。「宴晦清齋」。不是自己燒啊,他看到出家的同學燒沉水香,見諸比丘一群出家的同學要唸經要修法了,點起香。注意下面還有: 「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注意兩個字「寂然」,這要打起圈圈的字眼哪。我們過去的老師給學生批文章,這種地方這個字用得好,就畫個圈圈在這個字的旁邊。「香氣寂然」不是那麼濃,不是香煙僨然,那還不是吸三五牌啊,長壽牌的香煙?那是香煙僨然。不是煙哪,湮沒有看見,香的那個味道出來,要注意這個,所以學佛看經典讀書啊要這裡有隻眼睛看,不要拿這裡喲,這個頭腦要另外換一個啊,不然你讀經典讀的就不對了。所以那個香的氣味寂然,已經無形相,那個味道香味聞到了,「來入鼻中」,這個香氣過來,當時一聞到一股檀香,好清香的味道,他還在那裡坐啊。佛叫他觀一切有為相,這就是有為法,香從哪裡來?香沒有了香從何處去?這就是參話頭,他就參起來。他說我當時仔細觀察,「我觀此氣」這個氣味。這股味道「非木非空」,沉水香嘛。 忘記了告訴你,沉水香的燒法不是點燃的啊,你們曉得,講究燒香不是點燃啊,也許有人知道,講究燒香香是蒸的,拿來蒸。下面水一熱蒸汽水上來,把這個香蒸,沒有煙,只有香氣。燒的香有煙,蒸出來的香沒有煙。所以我經常說,他們去燒香,我說你們哪裡會燒香?人家聽見說老師啊經常罵人,我一點沒有罵你,真的,沒有這個常識。香蒸出來的,下面有水氣,這個樣子不但不會染污空氣,也不會傷肺,不然抽香煙一樣,你看香煙燎繞這個中間就是空氣的染污。所以佛經的香有八種,燒香、末香、塗香,擦點香水。 我們這裡我經常叫他們不要點香,用檀香水一噴就是末香嘛,不是一定點的。大家現在搞慣了,一定要點到烏煙瘴氣,那叫烏煙瘴氣,佛菩薩都熏跑了。所以人家看我抽煙,幹什麼?我說我想做菩薩,免得將來坐在上面,大家嗆得,你到那個關帝廟看看,那個紅臉都熏成黑臉了,那你假使現在不抽香煙,將來做菩薩你受得了啊? 所以真正的燒香是熏香。那麼你們年青人看《浮生六記》那本書。,那位太太就會燒香,做飯的時候,把檀香弄個貼片放在飯上蒸出來,那個才懂得享受了,飯也檀香,房間裡也檀香,這個叫做懂得享受的人生。所以偏偏有錢,買些香來在家裡燒了一塌糊塗,即怕火災,又熏得菩薩變成黑面孔,好像得了肝病一樣,這成什麼話呢?這就不會熏香。所以我們香贊,你們都曉得唱,法界蒙熏哪,熏香。 那麼我們現在回轉來香嚴菩薩當時正在打坐的時候心中無事,一股香氣,不是他自己燒香啊,這些出家菩薩們正在燒香。一股味道香味,他說「我觀此氣,非木非空」,不是木頭的呀,木頭已經蒸化了,蒸了沒有了,水也燒呢,燒掉了。那麼你說沒有嗎?沒有煙看見,可是有這個味道啊,空氣裡頭蒸出來的香,也不是空,是有啊。有呢?不是木頭啊,木頭不經過燒,不經過熏檀香木,並沒有香味那麼大。所以這個香味、這個氣味的本身他仔細的觀察,不屬於木頭本身,但是你說沒有嗎?的確有這股香味,「非煙非火「,因為它熏過來的,所以這是熏香過來的,也沒有煙。即使是煙過來,這個煙也散了,煙嗆人並不香啊,香到鼻子很香啊,那個香味不是這個煙啊。所以你看到問抽香煙的人,覺得香煙味道,那不是煙霧的味道,湮沒有香味,那是碳氣呀,那是空氣的染污。那個香味不在那個煙裡頭,「非煙非火」這個觀察得都很仔細很科學啊。「去無所著。來無所從」。香過後什麼都沒有,空了,可是香來呢,這個香味你說在哪裡來?熏出來的香,整個空氣裡都有這種香味,都給它染污起來了,所以來無蹤、去無影,就是這個話。同我們思想觀念、感覺狀態一樣。 他說這樣一觀察,我悟了道,悟了。「由是意銷」,心念意識統統空掉了,並不是香空了,由香引起我的思想,我感覺到香味,這個感覺也是這個樣子,非空非有。不要去空它,它本來就沒有,自然空的。你說它空嗎?它能夠感覺一切,能夠思想一切,它就是有。有嗎?它又是沒有。你說這個念頭從哪裡來?何必去用心呢?無所從來也無所去啊,佛也告訴你《金剛經》上來無所來,去無所去,過去已過去,未來且不管哪,當下,當下就沒有,非空非有。所以意銷,所以想用功、想入定、想學佛、想開悟這些念頭都放下了,你想用功、想得定、想成道、想有境界都是意識境界。因這個香味就一切放下,我們中國俗話講放下就是意銷,這個銷字你注意喲,什麼都沒有,不是三點水,都毀掉了。堅固妄想的意念都毀掉了,萬緣放下,因此這一放下了,自性現前,啊,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發明了,因此開發了明白了,悟了。一念不生,生而不生,就得無漏了,一念無生就是六根不動了,不動就無漏,不要走道家伍柳派那種解釋,要男女什麼不漏,那不是,那是身不漏一點而已啊。所以六根不漏,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漏,那要萬緣放下,一念清淨,發明無漏,所以他就悟了道了,由香味而悟道,那麼佛就印證我,給我起個法名法號叫做香嚴。 這要講到法名法號,你們出家同學注意喲,現在都是沒有文化的時候,我常常問有些出家的同學,你的法名叫什麼?我的法名叫本空。還有沒有?內號叫本空啊。我說還有啊?還有個外號,我說什麼叫外號?這個亂七八糟,現在沒有教育沒有文化的時代,外號是綽號啊,綽號才叫外號。譬如這個人名字叫王一大,這個傢伙吊兒郎當我們叫他王鬼,那個王鬼就是他的外號,王阿狗就是他的外號,外號是最難聽的。《水滸傳》上宋江是他的本名,外號及時雨叫外號,一丈青那個女的,它是外號,她本名叫孫二娘。一丈青那才可惡的,你看有一丈青顏色的布,那纏死人,看到怕死了,看到她,臉色鐵青的,看到她一天罵人講話,那個一丈青不好受啊,一丈青孫二娘,這是有名的。那麼你叫什麼?不是外號是什麼?你說我法名,師父賜我法名上下,上是哪個字下是哪個字,可以呀。法號不是外號,現在好多年輕出家同學,一問我的法號叫什麼,還有個外號叫什麼。我一聽《水滸傳》梁山泊下來的比丘比丘尼,多可怕。法號叫什麼?過去我們這個文化知識分子都要向廟上跑,因為法師們學問最高。現在搞得這樣,如來說為至可憐憫者也,要好好留意。現在回到本經,佛印證我,給我起了個法名叫香嚴,也可以講法號叫做香嚴。我們剛才念到這裡,下面注意: 「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所謂香嚴,佛給他起這個名字就有意義,因為香氣莊嚴而悟道,這個香氣莊嚴而悟道的。那麼香氣怎麼叫莊嚴的境界呢?「塵氣倏滅」,世界上染污的空氣沒有了,一念清淨啊,呼吸也停止了,念頭真清淨了,一念不生,萬緣放下,這個呼吸鼻子的呼吸就停了,鼻子呼吸停了,外界的空氣外進不來內也不出去了。密宗拚命修寶瓶氣就想達到那個境界,那是笨法子。真的一念清淨,心息合一,自然念住氣住的時候,真正寶瓶氣。你們修密宗的,當然你們修密宗的,還沒有真正修到寶瓶氣啊,灌個頂就叫做密宗啊?你來吧,我把水籠管開給你,大家都領一套回去吧,都灌了大頂了,那有什麼用?那你真修到寶瓶氣你修到了,像密宗教你的呀,九節佛風、寶瓶氣你要幾十年修法才肯教你呀,那已經證上大修法的境界了。普通給你灌頂啊,結個緣啊,傳你個法,好好唸咒,念滿十萬遍哪。給你灌個頂,傳個法,給你念個咒子,先念滿十萬遍百萬遍再說啊,得了感應,然後才能夠修這一點啊。所以你們啊,都是珍珠寶貝教給你們,你們不懂,真可憐,沒有辦法。現在告訴你到了這個境界,念住了,發明無漏。「意銷」心意識住了,念住、氣也住了,後天的呼吸停了,這可以得定了。所以叫「塵氣倏滅」,一下就沒有了,空掉了,那麼人世間的空氣的往來這個味道都不聞了,聲音也聽不見了,沒有呼吸來去了,不要坐在那裡再做數息觀了,出來進去一二三,好像數息要做會計那個樣子。所以六妙門天台宗就是這個地方叫做止,數息、隨息、止息,就停掉了,安那般那這個時候止。 「妙香密圓」,那是大秘密了,即然停了呼吸,還有香嗎?有香,這是自性真香了。你們今天有個同學跟我講,老師啊,我早上起來念佛到辦公室,前兩天也講經常聞到一股檀香,你注意碰到這個境界你好好恭敬,妙香密圓,也可以說你自性的真香。所謂我們出家同學經常戒定真香,自性所起,但是並不一定有香味,自然會知道。,會有這種境界的,我們這裡好幾位老朋友都經驗過,他們修行都經驗過,有時家裡沒有點香,一股香味來了。這個清淨一香,念清淨一香,也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無所從來無所從去,本自俱足,自性俱足萬法。所以「妙香密圓」,非空非有最高的密,這是真正的密宗了,自性裡頭非空非有,本自俱足,這個時候是圓滿境界。這是由香味得到念清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還是普通的喲,還不是最高境界,換句話呢,如果講等地那還是小乘偏空之果啊,再進一步達到妙有境界,妙香密圓那不是檀香不檀香的味道了,那性地真香,那個真香啊,性香真空,性空真香,這個東西來了。妙香密圓,所以他給佛報告。 香嚴菩薩答覆佛的話,你要我報告經驗,我從香嚴得阿羅漢,我從燒香、聞香這個莊嚴法門而證入證得大阿羅漢果。大阿羅漢果大菩薩就是八地菩薩以上一樣的。所以佛問圓通,佛現在問到,什麼叫圓通?再三講啊,什麼叫圓通?從一個法門進去,一通百通了才叫圓通。譬如你說念佛真念到了淨土,念一句佛號念到了證到淨土三昧了,念佛三昧的時候證到了,你禪啊、密啊什麼都通了,一通就百通。你由參禪進來的,淨土也懂了,密也懂了。你學密進來的,禪也懂了,淨土也懂了。那才可以夠得上圓通,圓滿通達。不是在那蓋個房子,圓圈圈在那裡轉來轉去叫圓通啊。所以他說佛啊,你問到我修行,以哪個法門一門深入可以得到圓滿通達一切法?「如我所證」照我經驗境界,「香嚴為上」,所以由有形的沉水香達到自性的真香,戒定真香的清淨,這是第一個法門,至高無上第一法門,他報告他自己經驗,由這個法門可以達到圓通的。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