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從事編輯工作以來最痛苦的一次經驗,竟是面對翻譯的國外書籍!
大約一年半前,手邊接下了一套兒童知識性的小百科 ,
這是購買國外版權的,所以請了譯者翻譯。
當初要試譯選擇合作對象時,找來了兩位新譯者和曾合作的人,
經過討論總編輯雀屏中選的仍是公司過去曾合作過的對象,感覺比較心安,
因此我找來的那兩個新手都沒機會啦!
於是,我開始踏上「自食惡果」的漫漫長路!
當我開始校對譯者的稿子時,
我發現幾乎同等於要自己重新翻譯一回,
而不只是對照原文、看看意思、潤潤稿子而已,
word檔上密密麻麻的一堆紅線藍線刪除線,
經過我和另一位同仁校對修改後,
我真懷疑這位譯者可以認得出來這稿是出自他手嗎?
看到第二本時,都開始懷疑:
「到底是我的英文差,還是譯者的中文糟?」
由於是知識性出版品的關係,
所以除了譯稿頭痛以外,
還需要擔心內容正確性,
雖然說會請專家針對疑處再審,
不過編輯這邊還是要先做初步的查核。
這真的把編輯部搞得人仰馬翻了,
因為這一套不多不少總共有10本,
雖然薄薄的不過30幾頁,但查起來可不少,
加上語意超級不通的句子,
真是讓人抓狂!
於是,我向總編提出是否要譯者重新潤稿的建議,
這時,看稿子也看到覺得很不可思議的的總編才娓娓道來一段往事......
原來以前合作過的經驗和這次相同,總編也是改稿子改到七葷八素!
想說經過了兩三年,應有進步,再者試譯情形也還ok,
既然過去又有合作過,才會決定再試試看......
顯然情形不如預期,所以那時總編也發狠了,
贊同我退回譯稿的方式,還要我把先前已經內部校對過、
一整片紅紅藍藍的譯稿完完整整的寄回去給譯者!
從這次的經驗以及這幾年閱讀相關資訊、向前輩請益的過程中,
了解到身為編輯,一個非常重要且基本的的工作是......
找到適合的對象來完成一本書,不論作者、畫者或譯者,甚至是總編輯找編輯也都是一樣的。編輯必須識人,了解每個合作對象的優勢,知道他們擅長拿手的是什麼,同時還要能嗅出這位創作者還有什麼可發展開發的潛力,同時相信他們有能力突破。
所以,積極的開發、找尋、認識新的創作者,也該是編輯所渴求。
這樣一來,才能在題材想法浮現於編輯腦海時,或是文稿來到手上時,可以找到一拍即合的對象,為書展開一個漂亮的合作契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