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3/19 16:33:48瀏覽214|回應0|推薦0 | |
台積電(2330)創辦人張忠謀昨(16)日表示,半導體供應鏈走向中國大陸、其他國家兩派的兩極化,導致半導體產業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還沒死透透但也瀕危,晶片業會因此停止成長或成長趨緩,進入完全不同的新賽局。
Elegant Classical Violin - BACH concerto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TfBuzEto0
【摘要2023.3.17.五.經濟日報】台積電(2330)創辦人張忠謀昨(16)日表示,半導體供應鏈走向中國大陸、其他國家兩派的兩極化,導致半導體產業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還沒死透透但也瀕危,晶片業會因此停止成長或成長趨緩,進入完全不同的新賽局。 張忠謀昨日與《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對談,釋出以上看法。這場難得的對談,吸引各產業領袖與15國駐台大使館代表參與,包括副總統賴清德、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總裁魏哲家都到現場聆聽。張忠謀對米勒提問,若沒有戰爭爆發,晶片供應鏈未來五年會有什麼變化? 米勒回應,美國出口管制將讓供應鏈產生兩極分化,目前記憶體集中南韓、邏輯晶片製造集中台灣,但未來集中化程度會降低。半導體國際銷售,但製造集中在某些國家,預期未來各國製造的市占率將有調整。 張忠謀回應,這是他想提出異議之處,主因製造集中某些國家是因為有競爭優勢,如美國優勢是設計,而台灣、南韓與日本優勢則在製造,最重要的是人和工作文化,晶片業生產24小時機台不能停,否則成本很高。 張忠謀說,如今半導體無所不在,主要是源自於成本節節降低,回顧50年代還沒有IC,當時電晶體價格高達2至3美元,而現在手機裡面卻已有100億個電晶體,電晶體價格更僅是最初十億分之1元,電晶體可以說成本降低的指標。 張忠謀認為,晶片因成本節節下降而無所不在,但自由貿易消逝後,對晶片產業完全沒幫助,更因此導致成本上升,晶片業會因此停止成長或成長趨緩,進入完全不同的新賽局。 就製造遷移到美國,張忠謀說,過程已經是進行式,但也導致成本上升,預期美國成本遠高於台灣成本50%。或許美國成本更遠遠被低估,「低估的比率比他本人還被低估(米勒曾稱許張忠謀是過去百年來最被低估的企業人物)」。 賴清德昨天致詞時強調,非常堅定台積電要留在出生、長大、茁壯的地方-台灣繼續繁榮發展。政府責無旁貸會持續發展經濟,改善台灣投資環境,穩健地提供水電、土地、人力、人才,給台灣所有企業包括台積電,讓台灣經濟可以繁榮發展下去。 他指出,台積電產品行銷全世界,是世界的共同資產,成就為全球所共享。所以大家對台積電都有責任,不僅台灣有責任,全世界都有責任要持續共同支持、保護台積電,讓台積電能夠持續發展。 副總統賴清德說:「和平是符合大家的利益」、並喊話「印太的和平跟穩定,不是只有台灣的責任,世界各國也都有共同的責任,特別是中國大陸。」
【摘要2023.3.17.五.經濟日報】張忠謀昨天特別提出「為何美國不將台灣納入友岸外包?」的疑問,即暗示賴清德,白宮仍深信台灣是危險的地區,台灣不應傻傻會認為美國在台海危機時會伸出援手。 美中兩大強權大打晶片戰,讓台積電成為全球關注焦點。張忠謀表示,在製造技術方面,他看過中國大陸最先進的晶片,那些晶片是台積電五、六年前就能製造出來,因此認為中國大陸起碼落後台灣五、六年。 談到美國頻頻對中國大陸半導體業者出招,張忠謀說:「我也沒什麼意見,甚至支持這個方向」,隨後又補充:「我當然是支持美國這方面的產業政策,讓中國大陸的腳步緩下來。」換算現場他共對美方的政策說兩次「支持」。張忠謀一方面支持美國上述政策之餘,也拋出他的另一方面疑問:「為何美國不將台灣納入友岸外包?」 張忠謀說,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與財政部長葉倫不斷說,台灣是世界上危險的地方,但仔細思考美國已擁有諸多半導體產業所謂的鎖喉點,例如EDA工具乃至設計產業,而晶片法案通過後,究竟是希望將美國製造占比從11%拉高到多少?則涉及是否僅維持國安國防使用,若僅是國安考慮,其實僅需要幾個百分比製造而已。 針對美國能否藉由擴大半導體製程,達到自給自足? 米勒則說,以他拜訪那麼多國家和很多負責半導體人士的認識,很難自給自足,恐怕要花很多錢且技術也沒有比較好。現在很多國家還是想要追求自給自足,對很多企業來說是利多,但半導體供應鏈其實很複雜,整個產業的供應商,很多重要產品都在其他國家,不應過於強調。
【摘要2023.3.17.五.聯合報】張忠謀指出,美國政府希望更大規模提升半導體產業的全球市占率,這對晶片產業沒有幫助,因為這會使成本上升,讓晶片成長速度停止或趨緩,進入完全不同的賽局,「半導體產業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也瀕臨危機」。 賴清德說,沒有民主,台積電沒有辦法持續;如果珍惜台積電的成就,如果重視台灣的民主成果,要共同努力,根本解決中國武力犯台的企圖,共同維護印太和平的安全。這符合台積電、台灣和全世界共同的利益。 張忠謀則問米勒,在沒有戰爭前提下,半導體供應鏈在未來五年會有什麼變化? 米勒說,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將走向中國及非中國兩個體系且會兩極化,各國政府與企業都增加投資,晶片投資規模會越來越大,而目前半導體晶片如記憶體集中南韓,邏輯晶片集中在台灣,其他材料和機台集中在特定國家,未來集中化會逐漸降低,預期未來各國製造的市占率將有調整。 對於美國多位官員,甚至商務部長雷蒙多都提到「台灣是最危險的地方,美國不能全都仰賴台灣」,張忠謀認為這會是台灣的困境。親近張忠謀人士透露,張是要藉此向政府釋放,美國決策官員心態已表露無遺,美方決策官員認為現在台海關係緊張,台灣處境危險,才想把重要的晶片製造拉回美國,所以未將台灣列入友岸外包盟國,台灣不要相信美國在台海發生危機會伸出援手救台灣。
【摘要2023.3.17.五.聯合報】張忠謀昨天透露,政府在台積電成立過程只是扮演投資者,而且還是「心不甘情不願的投資者」,而台積電1994在台灣上市後再赴美掛牌,背後的動機也是出於當時政府想要更快速地出清持股,在他提醒後,才決定不再賣台積電股票。 張忠謀表示,他完全認同米勒的「晶片戰爭」書中所寫的東西,但其中要修正的是米勒可能太過強調政府在1987年台積電成立過程扮演的角色。他說,「已故經濟部前部長李國鼎是唯一相信他的人,因此政府才會投資台積電,對台積電最高持股比重一度達48%」。 張忠謀以幽默的口吻說:「政府當時沒很情願投資(台積電)啊。台積電在美國上市後,政府、第二大投資股東飛利浦都快速賣出台積電持股。一直到我反映不要再賣了,政府總算停手,所以現在還持股6%。」語畢引發全場來賓大笑。 張忠謀指出,台積電剛在台灣上市後,政府就開始賣股,而且看起來「巴不得賣光」。目前行政院國發基金持股台積電6%,以台積電每股配發2.75元股利計算,一年可分到約180億元股利。
去中化難逆?去全球化未必!【摘要2023.3.17.五.工商時報】中國大陸方面則認為美國對全球半導體的供應有重大貢獻,但也是最大受益者,而且美國主要的大廠在大陸營收都占總收入2成以上。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收入更有48%來自中國,供應鏈去中化,造成供應鏈破碎,美國企業也會受衝擊。 不論是張忠謀或是中國產業界人士的觀察,都是從自身產業的角度來分析,有感於地緣政治、美國技術管制的衝擊,而發出全球化式微的看法。不過,更深入的思考,去全球化和去中化不可混為一談,因為去中化涉及美中貿易、科技戰,可能會長達十年以上。但現階段的去全球化係受短期新冠肺炎、俄烏戰爭的影響,未來可能因生產效率、資源配置等問題,而逐步回復原來的面貌。 由於美中科技戰、俄烏戰爭、新冠肺炎,加上全球化利益分配不平均,開始有反全球化、去全球化的呼聲,可謂全球化的逆流。因為在半導體的先進製程,AI、5G、飛彈、高級軍工武器都需要5奈米或以下的相關製程,尤其在中芯半導體聲稱它們可以生產7奈米的晶片,使美國大為震驚,因為一旦有了7奈米,再向下往5奈米、3奈米邁進的可能性大增。對亟需5奈米以下晶片的高階飛彈、軍工武器將有重大的鼓舞作用。 美國欲延緩中國的科技競爭力,在軍事、武器持續領先的挑戰也將加大。因此,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管制開始由點到線到面,亦即從早期的華為、海康威視等單一廠商出口管制,擴大至16奈米以下的技術、設備出口到中國需要申請許可證,並將美國持有綠卡到中國就業的人士都納入管制。在大國博弈、科技競爭、軍事競爭的同時,短期內去全球化摻雜去中化的趨勢不易改變。 再者,由於新冠肺炎造成缺櫃、塞港、斷鏈,因此區域化生產、接近目標市場的短鏈開始形成,例如資訊、通訊產業中,在品牌大廠的主導下,欲出口到印度就必須在印度設廠;欲出口到美國就必須到墨西哥等拉丁美洲設廠;而賣到西歐的產品,可能就必須要在東、中歐設廠生產。 另一方面,由於新冠肺炎的肆虐,造成缺口罩、酒精、防護衣、疫苗、快篩試劑等,因此生醫產品在地化也蔚為趨勢。 此外,中國大陸過去三年的「動態清零」管制政策,也影響了外資對中國大陸的觀感,China+1的呼聲四起,就是除了中國之外,必須建構另一替代生產基地。 在上述的趨勢下,去全球化、反全球化的壓力也相當沉重。尤其是美中科技戰、地緣政治對高階IC製程的衝擊,以及若干關鍵原物料、先進電池等,在美中大國博弈下,未來十年恐不容易化解,降低中國大陸生產的比重應該是大廠的共識,因此,前往東協國家、印度投資的比重也開始大幅增加。 不過,若干以中國為主要市場,或是運輸成本較高的產業,可能還是以大陸為主要的生產據點。另外一些在地化的生醫產品或資通訊產品的區域化發展,可能面臨生產因素、供應鏈的制約而引發效率不足、成本提高的問題,也可能部分回復全球化的生產。因此,去全球化的程度應該視產業或市場是否在中國大陸而定,不能一概而論。當然,區域化也是全球化的一個縮影而已。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當過度強調區域化、在地化,降低國際分工效率、降低生產力,導致生產成本、售價大幅攀升,損及消費者的福利時,或許全球化又會逐步恢復原來的版圖。 而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經濟而言,半導體產業、先進材料、關鍵的電子資訊產品,尤其是半導體的高階製程及其供應鏈,未來十年極可能如米勒所言,將呈現一個世界、兩套系統的趨勢。在短期無法改變的情況下,視主要客戶區分紅色、非紅色供應鏈已勢在必行,因此,採行離開大陸「ABC;Anywhere but China」的策略是必要的。 至於其他產業,掌握趨勢、分散布局,逐步降低在中國大陸的投資生產比重,透過China+1,增加中國以外的生產基地,才是因應地緣政治的最好策略。
感想:中國內政問題嚴重, 1. 房地產泡沫破裂,到處爛尾樓、鬼城無法收拾,導致內需產業崩潰。 2. 房地產泡沫破裂,還引發地方銀行債務與破產,地方政府也瀕臨破產。 3. 房地產泡沫破裂,導致內需產業崩潰,進一步擴大失業問題。 4. 失業問題嚴重,又因服務業、餐飲業將迎來因疫情的蕭條,更加深失業的嚴重。 5. 經濟前景看淡,因此有錢人或企業都不敢投資,錢存在銀行,導致游資過剩、儲蓄率過高。 6. 因為中共的國進民退、共同富裕政策,讓絕大多數的有錢人資金外逃,子女移民,停止投資,也因此外匯存底無法增長。 7. 一帶一路的投資報酬是負的,並造成大量呆帳,導致中國財政周轉不靈,產生系統性風險。 8. 中共對中英聯合聲明、美中貿易協定、南海珊瑚礁非軍事化,惡意不守信用、違背承諾,加上新疆人權問題與武漢肺炎調查都不透明,因此失去國際信用度,導致香港的國際地位喪失,國際資金投資持續衰退,移民增加。 9. 因俄烏戰爭,使得中國進口的能源、糧食與商品價格上漲,推升通膨,但是儲蓄率過高又變成通縮,中國面臨通膨與通縮同時存在的經濟失靈風險,繼續加大失業率。 10. 歐美各民主國家,基於國安、避險,把對中國的市場與需求分散,資金、訂單與產業逐漸移出中國,轉往東南亞或本國,形成大趨勢,進一步惡化中國的失業率。 11. 美國對中國實施高階晶片禁令,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因此衰退,並且持續裁員,不但又惡化失業,還造成中國科技產業的升級的停滯,並因此國防工業持續落後給歐美,還拉開差距,這趨勢,可能持續50年。
中芯退回40奈米?【摘要2023.3.17.五.自由】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16日與《晶片戰爭》作者米勒(Chris Miller)展開對談,張忠謀首度表態支持讓中國發展半導體速度緩慢下來。與此同時,美國圍堵中國半導體產業也開始發酵,中芯國際雖靠「台積電頭號叛將」梁孟松(中芯執行長),傳出已掌握7奈米製程,但美國已將中國半體製程技術壓在40/45奈米世代,中芯倒退至40/45奈米世代已可預見。另一家號稱中國CPU一哥的龍芯,也傳出面臨嚴峻的障礙。 美國圍堵中國半導體成效陸續顯現,日本、荷蘭全部加入陣營,《DIGITIMES》近期連續披露中國半導體指標大廠遇到的困境,指出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去年業績雖創新高,但榮景將逝。尤其2022年毛利率逐季衰減,預估2023年首季毛利率將跌至20%,較2021年同期40.7%腰斬,顯見美國制裁、客戶轉單打擊比預期慘烈。 根據台灣IC設計業者透露,訂單與客戶持續流失的中芯,近期傳出上半年產能利用率約5成,部分製程恐跌至4成。 而且,擴產計畫也沒有向中芯對外宣稱的那麼順利,受到美國限制,7-14奈米已經沒有指望,28奈米設備也會斷供,12吋晶圓廠擴產將受阻,之前號稱砸了75億美元的天津12吋新廠,以 28 奈米至 0.18 微米製程生產的計畫恐全面修正。 報導認為,由於美國試圖將中國晶片製程技術壓在40/45奈米世代,中芯倒退至40/45奈米世代隱約可見。 另一家中國大力扶植的CPU開發商龍芯,其使用美國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體開發其處理器,龍芯的代工廠中芯還使用源自美國的半導體設備。鑑於龍芯處理器的用途和定位,美國商務部不太可能向龍芯出售美國原產技術並授予出口許可證。 也就是說,在美國限制下,龍芯將無法使用現有的 EDA 工具開發新的 CPU,不僅如此,除非獲得美國許可,否則中芯和其他晶片製造商都無法合法為龍芯生產處理器,在龍芯獲得先進製程技術陷入高度不確定下,是否順利將其下一代 CPU 系列產品商業化,有待觀察。
米勒:台灣是全球半導體中心【摘要2023.3.17.五.自由】《晶片戰爭》作者、塔夫茨大學國際史副教授克里斯.米勒表示,進入新時代,各國政府都在討論新晶片產業,而台灣現在位處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中心地位,「沒人能不用台積電晶片卻安然度過一天」。 米勒說,全球高達九成晶片、三分之一的新增運算力都來自台灣,過去在半導體外的產業中,代工想法並不罕見,但張忠謀發現在晶片代工領域沒有其他競爭對手,因此發展出相當獨特、莫大轉變的商業模式,也在具有遠見的台灣政府官員協助下,不斷支持台積電發展,為台灣帶來很好機會,不但在科技上取得進展,也在國際商業場域獲得議價能力。 米勒回顧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過去在想盡辦法打進國際市場之際,台灣發展出不同於美國晶片產業的做法,走向晶片代工,不只具備先進企業思維,也有策略思維;受惠於台灣政府的推波助瀾,成功吸引更多投資來到台灣,在教育面也促進人才輩出,同時幫助新企業成長。 米勒認為,談半導體產業就必須提到台灣,台積電的「T」不是指張忠謀曾待過的「德州」、而是指「台灣」,這歸功於企業的努力與政府的遠見;而台積電晶片無處不在,來自台灣的大量先進晶片正影響著全球民眾的生活。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