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法國女作家艾諾獲諾貝爾文學獎
2022/10/10 17:58:48瀏覽217|回應0|推薦1

82歲法國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六日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及獎金一千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二千九百萬元),是首度獲頒文學獎的法國女性作家。諾貝爾委員會在頌詞中盛讚其作品「充滿勇氣與冷靜的洞察,刻畫個人回憶中的根源、疏離與集體限制」。

 

Evgeny Kissin: Chopin - Piano Concerto No. 1, Op 11 (Tel Aviv, 20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9HayZcZ2o

 

【摘要2022-10-07聯合報】82歲法國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六日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及獎金一千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二千九百萬元),是首度獲頒文學獎的法國女性作家。諾貝爾委員會在頌詞中盛讚其作品「充滿勇氣與冷靜的洞察,刻畫個人回憶中的根源、疏離與集體限制」。

作品回顧剖析人生,艾諾的作品多數帶有自傳性。委員會解釋得獎原因時表示,她相信寫作的解放力量,一直以平實的文字與多重角度,條理明晰卻不妥協的爬梳人生中關於性別、語言及階級的不公平差異,回顧與剖析過往人生路。艾諾得知獲獎後表示:「這是極大的榮譽也是極大的責任。」

艾諾的小說處女作是1974年的「空衣櫥」,但直到2008年出版「歲月」,2017年翻譯成英文版,才開始享譽國際文壇,擁有大批讀者和師法者,獲得評審特別點名。

艾諾曾說自己是「她自己的民族學家」,而非小說家,其作品濃厚的自傳色彩亦如是說。她經常引用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名作「追憶似水年華」,也受法國社會學大師布迪厄影響甚深:以近乎暴力的方式追求真相,也被視為法國思想家盧梭的傳人。

她寫作生涯的前半段,無法勇敢面對前半生中的種種不堪,包含父親突如其來的暴力,她與母親時而緊張時而沉默的關係,性愛初體驗及非法墮胎的過去。

直到1997年的「恥辱」和2000年的半自傳小說「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艾諾才分別寫出父親曾一度要殺死母親的那個駭人周日午後,後者以第一人稱描述1960年代,年輕女學生的非法墮胎經過,被改編成電影「正發生」在台灣上映,曾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追憶事過境遷半世紀後,直到今日,一切似乎仍正在發生。到這個階段,艾諾終於能坦然面對所有人生,不論是告解或攻擊,嫉妒或痛苦。

艾諾出生於諾曼第的伊沃托鎮,雙親胼手胝足,好不容易開了家複合式雜貨咖啡店維持生計。她曾就讀魯昂諾曼第大學及波爾多大學,取得教師資格,當過中學教師。

她形容語言就是把利刃,劃開想像的面紗;而寫作是一種政治行為,讓人睜開眼看見社會的不平等1987年的作品「一個女人的故事」以母親為主角,艾諾遊走在小說、社會學與歷史學間的敘事手法,強烈傳達對於母親的崇敬,在艱困的生活中依舊維持尊嚴。

2008年她出版「歲月」,首度以第三人稱寫作,生動反映一個女人及她所處社會的變遷,諾委會盛讚此為傑作,充分展現「時間」在寫作上的力量。她和兒子共同執導的紀錄片「超棒的八年」今年五月在坎城影展放映,這部由無聲家庭影片剪輯成的一小時影片,搭配她親自配音的不間斷旁白,以另一種形式回顧了作品與人生。

安妮.艾諾作品,在台灣有四本中譯本,但因年代久遠,已難找到。但根據她真實日記「沉淪」改編的法國電影「情慾告白」一月甫在台上演;根據其小說「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的電影「正發生」則正上映中。

這兩部小說/電影皆來自安妮.艾諾的真實經歷。2003年出版「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的大塊董事長郝明義說,艾諾在此書描繪自己的墮胎經驗,他閱讀時大為震撼,「很少人會把自己的情緒,像動手術般一步步分解」,向外人袒露自己的私密經驗,「一刀刀切割自己的生命」需要勇氣,而她寫來誠懇、又能吸引讀者讀下去。郝明義說,大塊倉庫還有一些安妮.艾諾的書,會馬上鋪貨上市,也希望繼續爭取續約出版。

「沉淪」也源自安妮.艾諾真實經歷,描述在巴黎一流大學任教的女主角,和小十歲的已婚俄羅斯男子維持一年多的婚外情。「沉淪」2004年由皇冠出版社出版,書籍介紹這是安妮.艾諾歷時一年多的真實私人日記,「翻開它,火一般熱烈奔放的情與慾,赤裸裸地呈現眼前」。

皇冠總編輯許婷婷說,皇冠出版安妮.艾諾兩本小說「位置」與「沉淪」,皆已絕版。但今年「情慾告白」在台上演時,電影片商找上皇冠,她又回頭去看安妮.艾諾作品。安妮.艾諾創作都來自自身體驗,如「沉淪」是她自己在1988年所寫的日記。

許婷婷認為,安妮.艾諾的作品沒有誇張的誇飾,真實面對自己的情感「簡潔卻感到文字的魅力」。如今摘下諾獎,皇冠也打算重新續約。

她長期寫作而未發表,直到父親過世,回到諾曼第老家一趟,受到刺激而動筆。1974年,出版第一本小說「空衣櫥」(Les armoires vides),將自身家庭的經濟變故,所產生的社會階層流動的經驗,化為小說的敘事道出。她將書寫者在社會中的位置,以反身性的話語,作為敘事的可能,這樣的策略,從第一本作品就已經確立。

她的作品被冠上「社會學修辭學式的」(sociologicorhétorique)或是「自我的社會學式傳記」(l’auto-sociobiographie),或能以「自我虛構」(auto-fiction)的脈絡來理解。她的自傳性資料,像是長期的社會學田野般持續書寫。因精練又克制,達到無可否認的美學效果。

1984年以「位置」(La Place)一書奪得法國知名文學獎「賀諾多獎」(Prix Renaudot)後,從此迅速成為法國文學在國際間的代表性人物。在各大媒體時常可見她的身影,亦是文學研究的經典文本。她的自剖性、社會學分析性的觀點與語言,抓住個人的處境與時代的現貌,她作為公眾知識分子的形象亦相當鮮明。

艾諾非常關注社會的階級、經濟條件、身分,尤其語言的使用與社會區隔的關係。她這「平面書寫」(l’écriture plate)的文字,將自己從原有的位置抽離出來,構成虛構的效果。無論是生命史的歷時性與社會整體的共時性,皆能以她清晰、精準,迴避華麗卻無比動人的短句所捕捉。她的書篇幅往往不長,即使總是從自身出發,卻有極為宏觀與深入的視野。

她「揭示了個人記憶的根源、隔閡和集體限制」。艾諾無疑是最理解限制與隔閡的作家,她證明了社會學式的分析眼光,不為男性獨有,且能兼顧著虛構與個人經驗,社會現實與文學美學。艾諾的勇氣,在書寫中不證自明。

艾諾的作品「位置」(La Place)曾獲得法國文學界最崇高獎項之一的荷諾多獎(Prix Renaudot),該書英文版(A Man’s Place)以及「一個女人」(AWoman's Story,原文Une Femme)均獲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選書;Shame(原文La Honte)更被出版人週刊評選為1998年最佳書獎。艾諾的作品銷售超過百萬,且被視為法國當代文學經典,在全國各級學校裡廣泛教授。

國內曾有皇冠、大塊文化等出版社出版她的作品,包括「位置」、「沉淪」、「嫉妒所未知的空白」等書。評者認為,艾諾的文字很輕淡,卻給讀者很多空間去思考,讀完後座力很強,看完不知該同情誰,但命運就是如此。

艾諾本人行事低調,一如她的書寫,雖然寫自己的故事,但又不過度消費,她永遠丟出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的問題,她也給不出答案,但法國讀者就愛這味,艾諾在法國地位可說非常崇高。

諾貝爾文學獎首名女性得主為1909年瑞典的塞爾瑪.拉格洛夫(Selma Ottilia Lovisa Lagerlöf),2020年為美國的葛綠珂(Louise Gluck)。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lle77&aid=177271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