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指揮中心估6月底剩不到萬例!7月還不能脫罩 今本土+82973、124死
2022/06/11 11:51:50瀏覽87|回應0|推薦0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6/7)宣布,今增本土82,973、境外移入54例,另增死亡個案124起;各縣市新增本土病例,高雄、台中、新北均破萬例,其中以高雄12,572例最多,其次是台中12,498、新北11,504例。

 

Tschaikowsky: 6. Sinfonie (»Pathétique«) ∙ hr-Sinfonieorchester ∙ Lionel Bringui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VnF3x44rvU

 

【摘要2022.6.8..蘋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6/7)宣布,今增本土82,973、境外移入54例,另增死亡個案124起;各縣市新增本土病例,高雄、台中、新北均破萬例,其中以高雄12,572例最多,其次是台中12,498、新北11,504例。

目前各國都有陸續開國門,外傳8月邊境有可能解封,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說,現在大概不會規劃到這麼久,不過還是隨疫情變化,滾動式檢討;至於7月口罩相關政策是否可能鬆綁,他則說,7月應該還是不會做整體的放鬆,因為除了新冠,口罩對其他呼吸道疾病的預防也有效果。

對於每日新增病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說,到本月底,可能會降到萬例以下。

今日新增82,973例本土病例,個案分布為高雄市(12,572)、臺中市(12,498)、新北市(11,504)、臺南市(7,487)、桃園市(6,630)、臺北市(5,824)、彰化縣(5,784)

屏東縣(3,459)、苗栗縣(1,983)、南投縣(1,905)、雲林縣(1,892)、新竹縣(1,753)、宜蘭縣(1,579)、嘉義縣(1,557)、新竹市(1,493)、花蓮縣(1,427)、基隆市(1,156)、嘉義市(1,097)、臺東縣(859)、澎湖縣(307)、金門縣(200)、連江縣(7)

陳時中則認為,台灣5/12的單日確診數在6萬左右,與放假效益一起看,連假期間的平均新增確診數也在66左右,經歷一個月高峰期,要降到百位數還要觀察。

媒體提問,口罩政策會在下個月鬆綁嗎?大概有哪些場合會先解禁?

陳時中回應,有的話也還是特殊情況,一般會認為口罩等非藥物介入措施(NPI)先做好比較好。

另周刊報導最快7月開放國境,相關時間點是否正確?相關定義與措施有哪些?

陳時中回應,檢疫天數從最開始的14天慢慢縮到現行的7天,所以到時候可能會把檢疫天數在一定範圍內鬆綁。

商務客會納入邊境放寬的新對象,那何時有機會宣布?將朝向縮短檢疫天數的方向進行或有望免隔離?

陳時中回應,還是朝向縮短檢疫天數為主,不過不會逐案審查,畢竟商務客入境會有投資、採購等商務需求;

預計何時宣布相關時程?

陳表示,目前還在規劃中,要上路會再對外說明,不過還是要等疫情穩定,這樣國人會比較安心。

陳時中說明,新冠抗病毒藥口服藥目前使用順暢,昨天是用量最高峰,共13,982人份,Paxlovid10,978人份,默沙東口服藥3004人份,希望高藥物使用量能讓中重症人數減低、儘速恢復健康。

指揮中心統計,昨天接種85,928人次,目前疫苗人口涵蓋率為第一劑90.28%、第二劑82.11%、基礎加強劑0.89%、追加劑66.71%

2020年起累計3,214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3,19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156例、臺北市662例、臺中市208、桃園市175例、高雄市171例、基隆市114

臺南市122例、彰化縣108例、屏東縣84例、宜蘭縣73例、花蓮縣65例、雲林縣51例、臺東縣45例、南投縣43例、新竹縣29例、嘉義市30例、嘉義縣26例、苗栗縣23例、新竹市8例、金門縣5例、澎湖縣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

 

全台2MIS-C!澳洲已120例 孩子發燒逾3天家長要有警覺【摘要2022.6.8..蘋果】台灣COVID-19疫情升溫,近日已出現「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PIMS-TS,又稱MIS-C)患者。國外也不乏病例,澳洲已逾百例。澳洲兒醫當局統計,疫情發生兩年多以來,澳洲兒童感染COVID-19的患者,大約2500人之中會有1MIS-C患者。當局強調,MIS-C很罕見,但家長要注意辨識病徵、把握時機求診。

目前為止,疫苗仍是最佳防護之道,家長應盡量讓孩子接種疫苗。外媒《對話》(The Conversation)今(6/7)報導,澳洲兩年前通報MIS-C首例至今累計約120例。澳洲兒童醫院監控系統(PAEDS)持續關切全國8所兒童醫院收治患者情況,經統計,感染COVID-19的兒童患者之中,大約每2500例會有1例出現MIS-C。不過,與COVID-19原始病毒株相較,DeltaOmicron變異株引發MIS-C機率相對較低。

報導指,大多數兒童感染COVID-19後症狀並不嚴重,感染Omicron變異株的病徵甚至更輕微,兒童患者症狀嚴重到必須住院的例子很少見。不過,少部分的兒童出現發炎病徵,通常發生於感染後6個星期之內,目前原因尚未查明,但患者共同特徵是身體好幾個環節(系統)同時「啟動」發炎反應,例如皮膚、眼睛、胃腸消化道、心臟、肺臟、腎臟、腦部,這些小兒患者幾乎都必須住院受治。

MIS-C會引發各種病徵,而且往往同時發生,包括:發燒(通常超過3天)、嘔吐、腹瀉、腹痛、頭痛、結膜炎、皮疹、淋巴結腫大、喉嚨痛、咳嗽。這些症狀與另一種小兒炎症「川崎氏症」類似;川崎氏症患者最常見於嬰兒,但MIS-C多見於學齡兒童,後者會有胃腸道症狀,而且血液檢查結果稍有不同。即使不是川崎氏症,上述症狀在其他多種疾病也會出現,所以,家長與醫師懂得辨識何時必須予以特別照料就變得非常重要。

倘若家中子女感染COVID-1926周之內出現發燒超過3天的情況,尤其伴隨眼睛發紅(結膜炎)、身體出疹、肚子疼痛的症狀,那麼有可能是MIS-C引發的病癥。這種情況下重要的是,家長應尋求醫護協助以了解症狀是因何而起。除了MIS-C,其他病毒或細菌感染也會出現上述症狀。

醫護通常會為孩子進行血液檢查以尋找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等發炎標記,藉此也能觀察血球數變化(包括血小板與白血球低下)、肝臟酶濃度微幅升高的情況,這些同樣都是發炎的指標。

醫師也會特別注意患者的病況,因為發炎的情況比較容易引起血栓,曾有部分病例出現這種情況。澳洲當局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兒童也會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以利醫師評估心臟機能運作情況、尋找心臟動脈擴張這類併發症的蛛絲馬跡。澳洲統計發現,MIS-C患者出現心臟動脈變化的比例介於8%24%。然而目前仍無法預測哪些小孩子感染COVID-19後會成為MIS-C的高危群。

MIS-C有可能令兒童極為不適,需要住院妥善治療。澳洲全國各地的醫師一直不斷分享治療這類兒童患者的經驗,好消息是,抗發炎治療方式對於發生MIS-C病徵的兒童有很好的效果。MIS-C患者可用川崎氏症會使用的藥物治療,包括類固醇、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這些用藥可以減少身體過度發炎反應、降低體溫、緩和發炎情況,並且讓心臟功能恢復正常。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發布的初步資料顯示,為兒童施打兩劑輝瑞/BNT疫苗之後,若兒童感染COVID-19,有助阻止MIS-C的發生,其中,511歲兒童的保護力大約80%1218歲的青少年則可達約90%

「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很罕見,但在感染COVID-19之後若發生MIS-C,病情可能會轉趨嚴重。澳洲當局強調,大眾善加利用疫苗接種與其他公衛措施以預防感染,仍是保護所有人的重要手段。

 

英猴痘病例+77成非洲以外最大確診國 德連假結束增17人確診【摘要2022.6.8..蘋果】英國衛生官員6日回報新增77例猴痘病例,使全英病例總數突破300,成為非洲以外猴痘確診病例數最高的國家,病患大多為同性戀與雙性戀男性。德國當局今(6/7)通報,從上周五至昨,德國全境增加15例、累計80人確診猴痘。

美聯社報導,衛生官員警告,任何人如果與確診病患、他們的衣物或床單等有密切接觸,都有罹患猴痘的風險,無論性傾向。

世界衛生組織(WHO5日表示,超過20個先前未曾出現猴痘病例的國家共回報780例猴痘病例,自5月底暴增200%。非洲以外地區尚未傳出死亡病例。世衛表示,歐洲和其他地區的病例大多是在性病診所發現的,且「大多數是,但不限於與其他男性發生過性行為的男性」。

世衛評估猴痘對全球公衛造成的風險屬於「中度」,並稱這是全世界首次回報如此多確診與群聚猴痘病例。直到上個月,猴痘還未曾在中非與西非以外地區爆發過大型流行,而在中西非則多發生在鄉村地區,多因為接觸得病的野生動物被傳染。

目前在歐洲、加拿大、澳洲、以色列與美國等地區爆發的猴痘病例,是這種疾病首次在未曾有非洲旅行史的民眾間傳播。美國衛生官員表示,對近期猴痘病例的基因分析顯示,美國的猴痘病毒存在兩種不同病毒株,增加了病毒在一段時間內傳播,卻未被發現的可能性。聯邦衛生官員表示,許多美國病例的病毒株與近期的歐洲病例相同,但有少數樣本為不同病毒株。

德國首度通報病例之後,德國衛生部曾發布報告稱,在柏林「有性行為發生」的派對活動也被視為民眾暴露於猴痘病毒環境的感染溫床。例如,西班牙加那利群島(Canary Islands)曾有這類活動,歐洲好幾國通報的患者均有人自稱曾於加那利群島參加派對,「由於猴痘感染很可能經由黏膜接觸而發生,大眾應盡可能避免與不熟悉的人進行親密肢體接觸或性接觸」。不過,德國衛生當局認為,大眾感染猴痘的機率仍低。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lle77&aid=175068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