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2/17 22:42:06瀏覽1761|回應0|推薦16 | |
有時,我覺得探索「過程」和「結果」往往同樣重要,比如當年古典音樂的探求過程。在七、八○年代,台灣古典唱片是相當少的,除了少數台版唱片外,只能到幾家原版唱片進口商去選購。例如上揚、名揚、中環…。而一張四、五百元新台幣的LP大碟,對當時沒有經濟基礎的高中、大學生而言,真是超沈重的負擔,每買一張唱片都是神聖的事情。每張唱片我都用卡紙建檔,詳細記載版本資料,並用保護套小心珍藏起來。擴充每個曲目或版本,都是代價高昂,得來不易的事。
相形之下,現在只要在Youtube輸入關鍵字,就有看不完的版本。要看哪位演奏大師的丰彩,隨手可得,更別說二線、三線…甚至無數學生素人的演奏。
曾經要深入寶山才能覓得獵物,現在則是一上桌就免費的滿漢全席。
我不知道,在這樣截然不同的接觸環境下,新世代的人們還會對同樣的東西,抱有相同的情懷嗎?或是我多慮了,反正欣賞本質是相同的,那些過程和情懷其實一點都不重要?從事音樂教育的朋友,不知你們認為如何?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