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聽見台灣.聽見鮑元愷》的啟示~少搞課題,多搞創作;少求獲獎,多求流傳。
2018/02/23 10:55:02瀏覽3436|回應0|推薦12

我和鮑元愷老師相處時間很短,見面時間幾乎可以用小時計,比較多的還是透過網路聯繫。但儘管如此,鮑老師仍把我視為台灣的知音,忘年之交。這次鮑老師的《聽見台灣.聽見鮑元愷》紀錄片在台發表,希望我來「站台」,那肯定是一定要!一定要的!

這部由台灣崔永徽執導的紀錄片,平實而細膩的描繪了鮑老師的音樂理念與行誼。崔永徽謙稱非音樂圈人士,也因此用旁觀者新鮮與熱誠的觀點,拍出一部感性而溫暖的影片。就算不是音樂界觀眾,也可以看得津津有味。由台灣主動發走去拍攝一部這樣詳實的影片,肯定是鮑老師與台灣的音樂情緣得到一定程度的認同。

鮑老師從1994到2005年間九度來到台灣,有時長時間居留,做旅行、教學和創作。那段時間約當兩岸音樂界比較熱絡交流的階段,鮑老師以他紮實的管弦樂功底、對民族音樂的熱情與感知力,譜寫了多部台灣題材的管弦樂。最初只是他《炎黃風情》系列的一部份,如《高山青》、《宜蘭童謠》、《恆春鄉愁》。由於台灣樂團長年處於無本土曲目可演的乾旱狀態,幾位樂團大佬爭相向鮑老師邀稿,就這樣陸續寫了八首,最後再以整體概念調整修訂,組成《台灣音畫交響組曲》(後來鮑老師進入交響曲創作階段,又把它名為「第二交響曲」。)

以上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我和他的互動內容則有好些「不能說的秘密」。鮑老師在台期間,由於我非常欣賞他的管弦樂,因此興起委託他創作音樂劇的構想,透過人介紹找到他。記得那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會面,我們對音樂和各方面的見解幾乎完全雷同,對台灣的音樂生態,尤其交換了許多毫不保留的意見。鮑老師來台雖不久,但對台灣樂壇的觀察,堪稱透澈。我們的案子最終沒有成,也多少和這只能意會的「大環境」有關。

我特別感佩鮑老師的是,在那個年代,他其實做了許多本來台灣人應該自己做的事情。我一邊感佩他,一邊也為台灣作曲界感到汗顏。老毛病,台灣作曲家沒有作為,還要阻礙別人有所作為。鮑老師講的是務實、務本,要花長時間的實踐去建立基本功。這種基本功對台灣作曲家來說,不是不為,而是根本失去了這種能力,也就只能畫畫空中樓閣。鮑老師在台灣孤掌難鳴,也難真正擴大影響力。畢竟鮑老師是外地人,終究還是要走。《台灣音畫》留下一個里程碑,而這部紀錄片更及時完整留下鮑老師的觀念和「風範」,不讓青史成灰,相信可以帶給後世許多參考和啟發。

鮑老師的微博給自己下了個標題,內容是:少談「創新」多談繼承;少談「改革」多談建設;少搞「課題」多搞創作;少求「獲獎」,多求流傳。

我想,前兩句有其時代背景,鼓勵中國音樂在起飛之前,要先走得踏實,打好基礎,本立而道生。至於後兩句,那就是值得所有創作者永遠銘記在心的鐵律了。

圖說:◎左起:台北愛樂俞冰清行政總監,崔永徽導演,新北市文化局林寬裕局長,台灣交響樂團劉玄詠團長,《台灣音畫》工作室李全順主任,攝影師巫光華先生,筆者。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lyang2008&aid=11050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