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中至正」與「興禮門」
2007/12/07 03:12:29瀏覽608|回應2|推薦11

去過韓國的人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在景福宮前有個「興禮門」的宮門,他上面就是三個大大的漢字,然而,它也曾被韓國政府拆下來過哦!

韓國自從不再用「漢字」了以後,就視漢字為異族強權統治的象徵,而把它當成是洪水猛獸,急著消聲匿跡,當政者上下一氣,就把「興禮門」三個字給拆了。你可能會想當過「蕃屬國」就是當過,有什麼好避的。然,他們理所當然可以改,因為他們不想承認自己的祖先曾臣服於中國。

果然,很快的有人提出異議,這是文化遺跡的保存,也是韓國歷盡辛苦走來的「歷史」見證。於是,有勇氣的韓國人就又把它掛回去了。雖然,我們這些遊客不想去猜想他們是想要留下什麼證明,什麼教訓刻痕,甚或什麼目的,但,很清楚的是,他們不逃避歷史,反而是珍惜歷史。因為跨大步比去掩飾過往要來得更為重要。

於是,當我們的遊覽車行經此處的時候,導遊就會很驕傲的跟我們分享這件他們認為做對了的事。

而現在被吵的沸沸湯湯的「大中至正」,有很多人選擇性的為它下注解,又說是某某昏庸無能的帝王年號,又是壞太監李蓮英碑前的對聯,可是怎麼沒有教育官員說明它更是來自於「王陽明」的思想呢?

終於看到一位大學教授說話了,他舉出「大中至正」的出處,是來自於明代王陽明的《傳習錄》中的一段話,文中說道:「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王陽明(守仁)在明武宗時期因觸怒宦官劉瑾,被貶謫至貴州龍場當驛臣,在那裡困苦的生活,也悟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學說,是儒家學派的傳承者。《傳習錄》中的這段話描述的也是他當時的現況。而「大中至正」正指的是偉大至高的正道。

以前讀過「三民主義」的人就知道,有個所謂儒家的道統,上從孔子、孟子傳到朱熹到民國的孫中山先生都視自己為儒家學派的繼承者,先總統自詡為國父的信徒,當然也是儒家學說的信徒,因此,當他逝世,不管後人是用什麼心態或目的在「紀念」他,這個「大中至正」也不會被拆開來引用,畢竟當時一定有一派「學者」會好好的琢磨琢磨,於是「王陽明」的學說必然入選,怎麼還會想到「李蓮英」呢?且李的後代借「大中至正」來運用也沒什麼不可,人死為大,後世子孫怎麼樣也會希望榮耀祖先。更何況他的墓在大陸文革時期就被摧毀了。

如今捨「王陽明」而就「李蓮英」,花大把大把銀子拆掉「歷史」,這不過就是一個可以各自表述的「歷史記錄」嘛!真的有必要著眼於此嗎?

當然,每個人都有他的「立場」與「選擇」,只是看看韓國,想想自己,是不是我們永遠只能嘆息而已?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lody5163&aid=1433641

 回應文章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儒家學說 ?
2007/12/07 10:00
孔子 怎麼 說 ?

http://blog.udn.com/mbr8879576/1433521

懇請不吝賜教?
七色鳥(melody5163) 於 2007-12-11 00:07 回覆:

您是對出於儒家學說的懷疑?亦或是您認為蔣氏不足以儒家學說為其背書?

孔子雖未在其著作中直言「大中至正」,(很抱歉,我的閱讀不足)

然其「一以貫之」的不正是此道之不墜。

故後代研究儒家經典者,莫不以此為思想發展的繼承與延續。

若我說的不清楚,可另參考http://blog.pixnet.net/thur/trackback/25df2768a1/11627653或立院全球資訊網王新枝先生給院長的建言。


子鳴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我也這麼奇怪
2007/12/07 08:48

[大中至正],正統儒家思想,意義正當

只因懷璧其罪,而全盤否認,且污名化

若只是選舉考量,這種心胸狹窄,眼光短淺的短線操作,如何讓社會回歸正統?如何告訴子孫不得不如此的原因?

七色鳥(melody5163) 於 2007-12-11 00:11 回覆:

謝謝回應。

我只覺得有種「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慨。(雖然,我什麼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