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的這篇文章, 旁徵博引, 文筆流暢, 故曰好文. 我藉題發揮, 雞蛋裡挑骨頭純屬個人意見, 其實並沒有貶抑孫的意思. 只是網上的交流, 如同聊天; 這不過是大家沒有拘束的各抒己見而已.
國民黨五大悍將的出處, 是我在對面的網路上查看四平戰役時, 連接到的一 篇文章中所提到的. 至今以已忘了當時的連接條詞, 不過打入陳明仁, 應該可以輾轉查到. 當然, 那篇文章如此區分, 也是作者的見仁見智; 只不過我個人是同意作者的看法的.
一杯水裡面到底有些什麼東西, 在攪混時是看不清的; 必須等它沉澱之後才能看清楚.我年輕時, 極端崇拜隆美爾, 是故至今連筆名也用了他的別號. 可是人隨著年歲增長, 看人看事會慢慢的脫離英雄崇拜的心理, 而驅向於實事求是. 好比烙餅一樣; 翻來覆去的, 務求折騰出一個成熟的面貌.
譬如說, 前年我在歷史頻道裡看了一個很舊的人物專訪; 內容有隆沒美爾非洲軍的將領對他的一些看法, 其中提到他對高級軍官的不尊重, 甚至枉顧他們的性命, 這讓我很吃驚, 從而想到人沒有十全十美的. 因此, 在不同的角度裡去看一個人一件事, 肯定也會有不同印象. 所以我就有了這種不聽信一家一言的習慣, 而會多方面的去探究事實的真像. 這樣會需要很多的相關資料, 也必須去判定它們的參考價值; 很花時間的. 我想,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樣挺無聊的; 我老婆甚至說我是神經病, 但興趣所在我卻是樂此不疲. 我想, 在收集很多資料再將以消化後, 評論一個人或一件事的時候才會有所根據, 而就此在和別人交換意見時, 也才會顯得比較有誠意.
版主的回文中提到歷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我其實不甚了解是什麼意思. 如果意指胡璉命大才成就他的事功, 那我就覺得很誤謬了. 十二兵團在雙堆集被圍, 是黃維瞻顧遲疑所致; 其時胡璉奔父喪不在軍中. 部隊被圍後, 他顧念袍澤之情, 兩次飛入包圍圈, 最後彈盡援絕才突圍, 且負重傷. 這種硬拼到最後的軍人品德,純屬個人素質, 和歷史的必然性偶然性無關. 因為怕死, 或心灰意懶的話, 胡璉大可留在上海醫院裡, 不必再飛入絕地. 大陸快淪陷時, 很多老牌宿將覺得大廈將頃, 而主上無能, 多選擇退居香港. 胡璉卻在傷愈後重組十二兵團; 這支部隊也因此才能因緣際會的投入古寧頭之役, 扼阻了中共攻台的勢頭; 此役胡翴於台灣百姓大有功矣!
再說八二三砲戰, 他即使不能躲過一劫也跟這場砲戰的結果無關; 因為胡璉早在砲戰之前就下令深堀藏兵於地下. 共軍如果渡海來攻, 我想結果會比古寧頭之役更慘. 當然他們也沒有這麼笨; 金門島上在當時絕少不了他們的細作, 共軍不可能會不知到道, 在密集的砲擊之後, 國軍損傷慎甚微 .
胡璉的事蹟, 在王禹廷先生的著作裡可一探究竟. 王先生所有著作我都拜讀過, 其人收集資料之全, 立論的理性頗具史學家的嚴謹; 他的著述是很值得一讀的.
我打字術速度太慢; 有關孫立人將軍的一切, 等有機會時再和網友們討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