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當時讀完非常感動,也沒有想到他日要怎么引述,好文章。東海而有圣人出,其心同,其理同。西海而有圣人出,其心同,其理同。 (轉貼) how1223 (原作者),2009-2-28 19:23:59 119.135.1.* 举报 “馬尾巴的功能”是一句電影台詞。70年代初,有一部電影叫《決裂》,說的是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事情。印象最深的是,在招生中,有一群來自農村的青年,其中一個農村女青年,只會寫“毛主席萬歲”。學校管招生的認為農村青年文化太低,不想錄取。校長舉起一個男青年長滿老繭的手,激動的說:“什麼是資格?這就是資格! ” 那個瘋狂的年代,對又紅又專的曲解達到了荒謬的地步。那時的電影故事,就要有階級路線鬥爭。反面典型就是葛優的老爸葛存壯扮演的孫教授。孫教授在課堂上拉著長聲給學生講授馬尾巴的功能。這場戲用以嘲諷資產階級教育思想繁瑣不切實際。馬尾巴有多大功能,還值得這麼大書特書!這場戲富有喜劇色彩。葛老不虧是表演藝術家,他從規定情境出發,從人物思想感情出發,不故意耍噱頭,嚴肅認真地講課。對打攪講課來給生產隊的水牛求醫的老農,以及擾亂課堂秩序的學生,表現出真正的氣急敗壞。他的真實表演使這場戲取得了濃厚的喜劇效果,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我們雖然還是小孩子,但是經常跟在大人屁股後面下地,大體也知道,馬尾巴不就是打蚊子哄蒼蠅麼。大學上課還要講這個?總之是很逗樂的事情。 小孩子愛模仿,幹農活多的同學,常舉起帶著幾片小繭的手自豪的說,什麼是資格,這就是資格!那時候我也很滑稽,常搖著小腦袋學教授拉著長聲喊,馬--尾巴的--功能!得意忘形之際還會在黑板上畫馬尾巴,寫上“馬尾巴的功能”,逗得同學們哄堂大笑。在孩子們的眼裡,電影表現的事情都是大人們的事,與小孩子的生活沒什麼關係,日子還是在貧窮單調中慢慢過去。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改變了“文革”中推薦工農兵上大學的做法,這不亞於又一場革命。農家的孩子又看到了希望,知識越來越重要了。那時我上初中二年級,村里有一個青年準備參加高考,讓我幫助複習。村子也是太小了,找不到老師。他白天要給生產隊幹活掙工分,晚上在油燈下複習功課。我主要是幫他做數學題。雖然他是高中畢業,但那時光讓幹農活了,沒學多少東西。很多簡單的題他也要費半天勁,有的題我幫他做了,他也很難理解。還有好多高中的課程,我根本就不明白。最後他沒能考上,現在還在村里種地。那一年我12歲,當時做的什麼題目早忘了,但兩個人在昏暗的煤油燈下苦讀的情景永遠的印在了腦海之中。我那時就立下志願,我一定要考上大學! 暗暗天幕撕開一角,星光閃爍成就了少年的夢想,幼小的心靈有了新的嚮往。好好學習不再是一句空話。 1978年我以優異成績考入縣重點中學,1980年參加高考。也許是緣分吧,我被農專獸醫專業錄取了。那個年代,招生數量少,能考上大專就是好學生了。當時雖然不願意學農,但分數擺在那裡,沒辦法。進入學校看到那麼多同學,還有的分數比我高很多,心理也就平衡了許多。上專業課的時候,大家又想起了馬尾巴的功能。問老師,老師笑著搖了搖頭說,那都是為了政治需要瞎編的! 如今,我人到中年,回首半生足跡,最關鍵的節點就是高考。感謝鄧小平再次復出後,很快就決策恢復全國高考。是高考改變了像我一樣的億萬農家子弟的命運!改革開放30年了,當我們歌頌總設計師鄧小平的豐功偉績時,我首先想到的是恢復高考。這項功績是怎麼讚揚也不會過分的。她就像一座提開的閘門,隨後湧來的是改革開放的滾滾洪流,不可阻擋! 30年風雨歷程,改革開放的航船,披荊斬棘,奮勇向前。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大幅提高。同時也產生了貧富差距拉大和許多的社會矛盾,需要解決。但高考仍然是中國老百姓心目中的一桿公平秤,是億萬學子的人生之夢! 馬尾巴還是應該有點功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