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白求恩與馬偕 (I):白求恩在晉北
2008/09/26 19:51:02瀏覽1133|回應0|推薦14

1989中加同步發行白求恩紀念郵票,一式兩套,上為式,下為加式



白求恩與馬偕---(I)白求恩在晉北

白求恩 (Norman Béthune) 和馬偕 (George Leslie Mackay) 都是生在加拿大死在中國的醫生,在台灣沒有人不知道馬偕,在大陸沒有人不知道白求恩,這兩人都為信仰而來,馬偕為了神愛世人傳福音,白求恩,為了支援被壓迫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在大陸沒人聽過 Missionary 馬偕,在台灣沒人聽過 Humanitarian 白求恩。

Norman Béthune 是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 (Ontario) 法語區,白求恩是他的中文名字,他的祖父是著名醫師,加國第一所醫學院的創辦人,父親卻是傳教士,自己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畢,行醫 Montreal 在 McGill University 教授 Thoracic surgery,1930 年代 Chest Surgery 要面對打開胸腔后負壓造成肺塌陷(negative pressure/lung collapse)的挑戰,麻醉使用Y分叉插管(anesthesia endotrachial tube bisector)尚未突破瓶頸,這是控制感染的“史前時代”(pre-antibiotics era), 抗生素尚未發明,控制感染還只有磺胺劑(sulfonamide),肺臟對外科而言,才剛剛禁區不久(是外科所謂 no man area !), 胸腔外科(Chest Surgery)是那個時代外科的開路先鋒 , 尖端的尖端,Béthune 在美加英醫界已是優秀傑出,他卻不走發財大路,先到西班牙 去作志愿軍醫(volunteer surgeon),後到更落後更語言不通的中國,作野戰醫療 (1938-1939),可以想見,在兵慌馬亂的窮山惡水,傷兵傷患看見帶著銅絲眼鏡,鬚髪皆白、一身血污、佝僂身形的大個子洋大夫,過來摸你鼻息,真要把他當活神仙了!…………

白求恩確是活神仙!他一句中文也不會*1,( 別提還得聽晉北口音了,連我都只能猜三四成),卻風生水起,捲袖大幹,虎虎生風!連日本人也知道他。最後因太累太苦,缺藥缺燈,手術時劃破手指 ( 摩天嶺戰鬥 ),感染丹毒 (erysipelas),敗血 (sepsis),死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是為中國抗戰鞠躬盡瘁,以身殉難的史懷哲。

他在西班牙 (1936-1937) 的經驗對他來華影響極大,一個外科大夫在鬼哭神號的傷兵堆裡,大概比誰都更 frustrated,人人都拿你當救命菩薩,但是你卻獨木難支,缺血缺藥缺繃帶,手術刀來不及煮沸,截肢截到麻木…………。助手空有熱情,一竅不通,鋪天蓋地抬進來的死人和半死人,讓你累到挑燈夜戰筋疲力盡,不忍心開口說放我睡個兩小時…………,白銜命趕回加拿大去張羅器械勸募醫藥,等十萬火急辦妥,民主政府已經被叛軍滅了,他感慨同志在血泊中倒下,覺得支援被侵略被壓迫人民是後死者的責任,是薪傳與宿命,哪裡最需要我就該去哪裡,………。

他來對了,中國戰場,就缺醫師!那裡有數不盡的傷兵,有杯水車薪的草藥,有畫餅充饑的傷站,有有心無力的郎中,就是沒有專業醫師………。

針對醫護助手熱情而外行,他自編寫講義,開設衛生訓練班,針對藥材缺乏,他開辦衛生材料廠,因為傷多人手少,他最高記錄,連續 69 小時給 115 個傷員手術,因為缺血,有多次傷兵輸的正是快五十歲的洋大夫自己的血………

他死後毛澤東寫過一篇【紀念白求恩】,這篇文章和另外兩篇,合稱“老三篇”*2,有一段時間,八億人,人人得會背,在文革停學鬧革命的十年,這三篇文章是文化真空的漂流中,唯一可以抓得住的三根稻草。所以說在大陸沒有人不知道白求恩,是實情,無灌水。

1989 年白求恩逝世五十週年紀念,我正在臺北作微免助教,中加聯手發行白求恩紀念郵票,酬拍紀念電影*3,急著找資料寫影劇版報導的小禇找上我:Yichun 老哥,你一定知道的,你又學醫沾邊,你又博聞強記,他還死在你們山西太行山腳那兒………。慚愧,我真的不知道,連我爸也不知道。




*1. 1991 我在 Van Pelt Library 找到一本 1954 版的白求恩傳,紙極粗劣卻有張照片記錄了白剛抵達山西,照片里三人,與白並肩站的是聶榮臻,兩人身後是鄧拓。聶那時是八路軍 115 師副師長,他勤工儉學赴法,在比利時學化工,能講法語(外語多少是聶和鄧接待白的原因)。鄧拓 …… 呵,鄧拓……誰能忘得了三家村的鄧拓呀,《北京最漂亮的一支筆!》(馬寅初語)。鄧福建閩侯人,那個出林則徐和林覺民的地方,閩侯可真出了不少人物呵 (*4)……《莫謂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歌唱太湖),鄧對得起閩侯了。

*2. 另两篇是“為民服務的張思德”和“愚公移山”。

*3.  Béthune: The Making of a Hero (1990)。 The movie was a co-production of Telefilm Canada, the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FR3 TV France and China Film Co-production。

*4 參看 YST 的論中國海軍。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imei3&aid=21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