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飛彈要打過來了
2006/05/24 14:17:23瀏覽223|回應0|推薦3

還記不記得伊拉克戰爭爆發時,海珊的新聞部部長每天利用政府電視頻道,不斷地向民眾喊話,呼籲國人聯合伊斯蘭世界,共同對抗美國的入侵,也向美國及其盟友「嗆聲」,伊國不是那麼容易被擊倒的,他們擁有堅厚實力,足以對抗外侮。

這號人物確實每天出現在電視機面前,扎扎實實地做好「穩定民心」的工作,但當美軍攻進巴格達,這位海珊的發言人也不得不逃之夭夭。

政府面臨重大危機時,經常需要制訂相關新聞報導原則,與媒體進行溝通協調敦請遵守外,並亦需透過各類新聞傳播管道,對外籲請國際社會支持。政府新聞發佈亦需小心拿捏。

幾乎釀成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古巴飛彈危機(Cuban Missile Crisis)時,美國是如何處理新聞,可以作為一個檢視的個案。

古巴危機,1962年10月14日至11月20日,起源於蘇聯在古巴部署核子飛彈,射程可及美國首都華府及西南地區各城市,美國隨即進行海防封鎖,美蘇之間幾經交涉,美國允諾不入侵古巴,並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飛彈,蘇聯則撤除古巴的核飛彈,38天的危機始告終結。

危機發生後一個星期,10月22日美國總統甘迺迪在電視上公開譴責蘇聯外,並向美國民眾說明,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的事實,而美國政府也已經在古巴周圍500海哩(約926公里)進行封鎖,並做好戰鬥準備。

白宮的新聞室24小時輪值,甘迺迪的新聞秘書沙林格亦搬進白宮附近的一家飯店,準備長期抗戰。

就在甘迺迪電視演說後的第二天,沙林格偕同國務院與國防部的的新聞官,與幾位新聞業的領袖進行會晤,沙林格給了他們一份備忘錄,希望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在報導12項攸關國家安全的新聞時, 確實秉持「小心謹慎」的精神,這類新聞如:軍力部署細節、美軍軍力評估、情報資訊、軍事移防、軍力警戒程度。沙林格並指出,部分記者過去對政府抱持某種程度的敵意,如美聯社的蓋樂賀(Wes Gallagher)及NBC的麥克安德魯(William McAndrew),意味著這些記者務請特別配合。國家安全會議也不讓記者上即將前往進行古巴封鎖的軍艦作隨軍報導。

沙林格隔日即將這12點新聞報導原則對外發佈,一白宮官員口頭表示,這個備忘錄並非是政府要求媒體進行「自發性的新聞檢查」。紐約時報報導說,一些曾經報導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記者表示,沙林格的原則與戰時新聞檢查局所發佈的管制原則,有所不同。

政府資訊的發佈是否有準則?國家安全會議拒絕公布飛彈部署空照圖,但沙林格及新聞總署則不斷地說服甘迺迪對外公佈,最後終在英國已經率先於電視及報紙公布後,甘迺迪才同意將圖對外發佈。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隨後又將飛彈空照圖展示在聯合國,挑戰蘇聯駐聯合國大使,並要他提個說法。

配合危機計畫的擬定,沙林格甚至研擬,一旦華府地區必須進行撤離,必須有一批記者及攝影記者要與甘迺迪隨行。當然,這個計畫隨著危機結束,而從未執行過。

1962年11月20日危機正式落幕,新聞報導準則立即廢止。

★以上係摘譯改寫自「誰為總統代言?」(Who Speaks for the President?),作者為W. Dale Nelson,1998年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ihui55&aid=28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