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當國家利益,比講真話重要時
2006/05/31 18:44:41瀏覽269|回應0|推薦4

1979年11月4日美國駐伊朗首都德黑蘭大使館五十幾名使館人員,遭到近三千名伊朗士兵的挾持,他們要求美國,將當時在美國就醫的前伊朗總統巴勒維,引渡回伊朗接受司法審判。

人質危機對卡特政府而言,不僅是重大的國際危機,更是攸關人命的棘手問題,事件的發展自然是媒體持續關注的焦點。

國際性危機,新聞處理倘若巧妙得宜,或可為對事件解決有所助益,反之,則可能壞事,讓危機程度擴大。

伊朗人質事件一爆發,卡特身邊的國安幕僚提供總統許多對策,卡特最後採取經濟制裁,並警告伊朗,倘若人質遭到審判,美國一定會進行報復,但為了避免激怒伊朗,警告的訊息將以秘密的方式傳遞。當時卡特的新聞秘書(發言人)包威爾(Jody Powell),不像當年甘迺迪總統處理古巴危機,不讓他的新聞秘書沙林格參與討論,甚至到了最後一刻,才知會他,包威爾是從頭到尾參與卡特的對策密商,並積極提出建議作法。

1980年3月下旬,也就是人質危機已經持續了四個多月之後,美國國安系統研擬了一套營救計畫,並在3月22日於大衛營,由總統召開了一場秘密會議,會中卡特決定了營救人質的計畫。當然,包威爾也出席該會。

一週後的一個深夜,包威爾接獲記者查證,卡特是否已經致信給什葉派宗教領袖柯梅尼,表達美國對於伊朗人民的歉意。包威爾未予證實。

隔日,包威爾一到白宮,即受到大批記者包圍,詢問該項傳言,包威爾答復說:「如真有此事,我得瞭解一下再說。」但白宮幕僚長隨即向包威爾說,道歉信是捏造的。包威爾則向媒體回復說:「總統,或任何政府官員,絕無傳遞甚麼訊息給伊朗。」

包威爾清清楚楚知道,總統曾以秘密方式向伊朗提出警告,因此,包威爾被問及這類問題時,總試圖避免給任何明確訊息,對於記者問,卡特是否正在研擬解救人質的方法時,包威爾一概否認。

但代為傳遞警告訊息的瑞士政府,單方對外證實,使得媒體更加質疑包威爾的說詞。沒多久,伊朗總統巴尼沙德(Albohassan Bani-Sadr)公開說卡特確有致信予他,但內容基調是恐嚇,而非協商。

媒體因而對於包威爾相當不滿,質問包氏為何隱瞞此節,包氏自我辯解說,他沒被問到,當然就沒有理由自動提供機密給大家。

相較於甘迺迪處理古巴飛彈危機時,將新聞秘書沙林格屏除在核心決策之外,同樣職務的包威爾卻是完全參與。當然,兩人在總統眼中的份量大所不同,沙林格的角色自始至終均侷限在媒體處理,而包威爾是卡特的老戰友,從卡特是喬治亞州州長時,包威爾就是他的新聞秘書,之後一起打總統大選,再跟著入主白宮,兩人間有著革命情感,卡特甚至說,包威爾是他太太之外最瞭解他的人。

帶著這樣相互信任的關係,卡特不僅在媒體關係上仰賴包委爾,更在許多議題方面諮詢包威爾意見,幾乎算得上是卡特的特別顧問。從伊朗人質危機包威爾參與的程度,可見出他與卡特之密切關係。

新聞秘書知道太多,參與太多,到底會不會經常處於天人交戰,「國家利益」與「講實話」之間是不是存在著衝突性?包威爾說,他的責任是維護國家利益,而在人質危機的處理上,他認為人質性命的重要性,高過於他應該講真話的責任。許多記者說,包威爾的信用應該大打折扣,但有更多人認同包威爾的邏輯。

★以上係摘譯改寫自「誰為總統代言?」(Who Speaks for the President?),作者為W. Dale Nelson,1998年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ihui55&aid=294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