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喜歡品嚐美食,也喜歡看美食節目,但「沒耐性」做菜,
也因此,不常與人說菜。不知怎地,這幾年突然對那些對我說「你
好像是那種不進廚房的人。」的言論很感冒,我想很大原因可能出
在我的「手」透露出的訊息吧。
雖非實情,但似乎接近事實,但我還是不服氣地隨機問:「我是否
看起來不怎麼會做菜?」客氣的答案是「應該不『愛』做菜吧!」
其餘的,如果翻成白話,四捨五入,大都可以歸類為「不會做菜吧
!」。
也沒有要甚麼「雪恥」的,只是可能轉了性,這些天以來的週末,
卯起來「做實驗」。突然覺得,有趣的,好像不在最後的「成品」
,而是過程,那種搭上當時的心情、屋外的景物、唱機裡流洩出的
樂音、想起的過往、體會出生活的點滴... ,有趣的很。
我開始把做菜的點滴跟好友分享,他們多半「驚訝」、「驚呼」,
最後一定會「拍手」鼓勵,這幾乎就是典型三部曲。
照講,我應該高興吧,「形象」改善了。當然,家人朋友的掌聲、
盤底朝空,確實有點成就感。
但我總覺得有點寂寞(希望不算挑惕!),我喜歡美食與情境的
相融,可是,我似乎不容易找到人分享,心裡總有點悵憾。
我喜歡與砧板上的每一個生命相逢,也想知道爐台上跳躍的氣味,
讓你想起了甚麼?
可能是迫不及待總在上午第二堂課下課開始偷吃的媽媽愛心便當,
也可能是初戀一起經常落腳的紅茶舖裡的茶葉蛋香,也可能是異鄉
求學雪地裡的熱咖啡徹暖身上每一個細胞的永難忘懷的暖意。
我是不是要求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