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家安全」這個理由怎麼用,政治人物需有巧思與智慧
2006/05/17 19:52:31瀏覽187|回應0|推薦3

如果行政院發言人(行政院新聞局局長)也要管其他部會怎麼發佈新聞的話,你覺得如何?閒閒沒事幹,管這麼多? 

不要驚訝,甘迺迪總統(1961-64)一上任即正式賦予他的發言人(新聞秘書)沙林格(Pierre Salinger)一份不同以往的職責:制訂政府機關的新聞發佈準則。除了在各部會新聞秘書的任命上具有影響力外,沙林格每週與各部會新聞秘書會晤,核可每個單位新聞發佈的形式與程序。 

這個作法實行沒多久引來許多爭議。「編輯與出版者」(Editor and Publisher)批評說這種作法根本就是緊縮政府資訊。沙林格又在一場對「全國新聞俱樂部」(National Press Club)的演講中說:「我們的新聞政策是開放的,惟必須以國家安全為前提。」

甘迺迪第一場新聞記者會中,記者問總統有關沙林格曾暗示,政府在國家安全相關的新聞處理上,可能採緊縮作法的問題。即便有幾百萬人在電視機前看著這場記者會,甘迺迪仍表示他支持沙林格的想法。

總統與操控白宮與各部會新聞處理的沙林格沆瀣一氣,媒體當然受不了,在一場「美國報紙編輯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Newspaper Editors)會議中,沙林格即被抨擊說,政府機關不公布太多資訊,說是國家安全,實際上根本就是為了掩蓋個人錯誤。國防部一位將領一份有關質疑美國與蘇聯談判有效性的演說,即被要求修改;美國追蹤蘇聯太空發展的相關訊息,以及國防預算細節等,均不得對外公布。

美蘇冷戰,讓甘迺迪的新聞處理倍受媒體爭議,全國各地的社論多所批評甘迺迪於承平時日,大倡戰時新聞檢查之風。連當過杜魯門總統的新聞秘書丹尼爾(Jonathan Daniels)卸任後任職於「新聞與觀察者」(News and Observer)亦批評說,總統應該想想如何讓資訊更自由與充足,美國人民才得以一起為這個國家打拼,而不是老想著怎麼防止部分官員與媒體之間可能會營造出來的秘辛。

來自媒體的非議,即便甘迺迪親自邀請主流報紙主管溝通,亦無法獲得共識。當時的「美國報紙編輯協會」會長麥克奈特(Felix McKnight)表示,他們完全無法接受,政府將更箝制國家安全相關議題的新聞報導,也不認同甘迺迪曾在一場演說中公開建議需要設立一個機制來處理這個問題的想法。

確實,戰時進行新聞檢查,理由具有正當性,但美蘇冷戰期間,兩方諜對諜,新聞處理確實不同晏平之日,惟怎麼細微處理以防媒體反彈,確實需要政治人物的巧思與智慧。

「國家安全」這個擋箭牌,需小心運用,才不會傷人傷己。

 

 

★以上係摘譯改寫自「誰為總統代言?」(Who Speaks for the President?),作者為W. Dale Nelson,1998年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ihui55&aid=27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