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10 01:59:00瀏覽502|回應0|推薦8 | |
上大學的第一堂課-政治學老師就拋出第一個課題叫「政治學是一門科學嗎」 上研究所的第一天-比較教育老師也丟出第一份 paper 叫「比較教育是一門學科/是科學的嗎」 受到經驗 實證主義及七 ○ 年代行為科學發達的影響 不少學科對於所謂自身學科地位的認同 始終植基於對於自身方法論存有的堅持 而不斷懷疑其學科地位 直至後現代之後的今日 學科間方法論的借用比比皆是科際整合與跨領域則已方興未艾 我 正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所以我大學念政治研究所念教育 畢業不久後即在經濟研究單位/部門工作長達十年 從做最基本的科技出版品 然後深入到做科技產業政策研究 農業生技研究 現在則是專注投入於產學合作與科技人才發展領域(大家大概會覺得我很臭屁ㄅ...唉唷 寫硬文時都是降子的啦 做政策研究和建議要被部會買單 當然不能一副我不知道不清楚不了解...不要問我的態度咩 在研究上我還算有點點兒自信 只是還有更多政策研究的先輩 在我心目中 可是比馬神還要神的人喔^^...) 馬蕭勝選後 同事朋友間最常當放飯下酒菜的話題就是「內閣名單」今午 名單似乎隱現眉目 大家都對我百分百精確的預測嘖嘖稱奇 笑稱我是活佛仙姑 我當然不以為意 因為我可是有憑有據的做合理推論 …而且 對這份名單的出爐 我個人可是有百分之八十的信心與滿意度呢 先就情感上來說吧 假如你認為過去八年民進黨執政多少虛耗了一些內政與經濟 那麼顯然地 馬蕭上台的首要任務當然就是要力推「愛台十二項建設」 兌現勝選前後拼經濟的承諾 因此 在這個前提之下 內閣名單看似了無新意 但也一點兒都不意外了 至少現在所提的閣員名單中-舉凡 如果報派所言不虛 或許大家會感到有些譁然教育部長為什麼是吳清基老師 不是李家同校長 …先前還有人傳說是李慶安委員 龍應台 小姐 …一整個是瞎猜到爆 …這部份 我想我則可做一些實務研究上的分享 1. 教育的問題 請回歸教育本身 大家可知道 教育部長從 2000 年 舉例而言 吳京老師曾力推「三條國道(技職、普通和回流教育)」政策讓很多技專校院升格改制 最後造成高等教育的過度擴張 資源分配失衡 我想說的是 過去台灣這幾年來的教改 的確不乏以借鑑國外教育政策而來的 如教育優先區(EPA -概念源自美國 1966 年柯爾曼報告及英國 1967 年普勞頓報告書 強調補償性教育及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及如前述之技專校院升格(先進國家多有將高等教育自菁英化導向大眾化的作法以英國為例 有是將多元技術學院合併部份師範學院後升格 並不是直接將技專校院直接升格為大學)這些國家教育政策的背後是有極為複雜意涵 並需要長時間評估的 或者時下會對於師範體系的保守多所質疑 但根據經驗法則判斷 我仍極力主-教育問題應回歸教育的本身 畢竟 我們實在不需要另一個點子王(註:吳京老師學有專精但我仍很希望有個像 2. 教育的問題 應該擴大到整體人力素質的角度來檢視 根據 2007 年世界經濟論壇 (WEF) 國家競爭力評比 台灣排名第 14 相較於 2006 年退步一名(註:已連續二年退步 其它國際評比如IMF 知識經濟指數KEI也是退步的) 但在該調查中呈現一較為吊詭的現象是-該調查中有一項指標為高等教育與訓練在 2006 年時台灣該項目排名為第 7 2007 年排名第 4… 但總排名卻反而倒退 相較於二個年度 台灣在該評比中指標項目倒退的為基礎建設機構 科技完備度與創新 總的來說 上升的指標項目較下降的指標多 而其中 又以高等教育與訓練及商品市場效率兩項排名分別大幅躍升三名及五名 然值得推敲的是 如果台灣擁有良好的教育體系與高人力素質 則為何無法有效地帶動產業經濟成長與創新 近年來 業界更是普遍反應大學以上畢業生之能力無法緊密與產業技術需求配合 由此觀之 若將教育的問題置於全球政經環境的脈絡下 當然就變得複雜許多 而力捥狂瀾之道 則是將整體人才培育及發展政策做一全面通盤的考量 馬蕭的競選政策 或許在轉換為政策時應該擺脫塊狀的政策規劃思維 以做更為廣泛的帶狀聯繫 經建會主委對於國家經濟產業發展方向及人力規劃 扮演極為吃重的角色而以 所以說 千歲內閣有什麼不好沒有創意的人事佈局 終究比少年兵團上台胡搞一通來得強上許多 又誰能替所謂的有創意人事做擔保 我想 大家都不想再 也沒有本錢再花第二個八年 任誰繼續賠掉台灣的產業經濟與競爭力了吧 後記:中午和家人吃飯 被迫下海當報派員了…咳…好唄 那就再來講幾個我比較熟悉的人好了 其實我心目中的理想人選真的跟報派差不了多少當然包括超正妹(姐)李紀珠委員(可能出任經建會主委/副主委)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