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口腔癌
2011/05/02 00:04:59瀏覽106574|回應5|推薦330

根據1988年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 (AJCC),國際抗癌聯合會 (UICC) 的分類,口腔包括唇、頰黏膜、下齒齦(下牙槽脊)、上齒齦(上牙槽脊)、臼齒後三角區、口腔底、硬顎、舌前三分之二。口腔癌絕大部分是由黏膜上皮細胞惡化所形成的腫瘤,少部分是由小唾液腺體惡化所形成的腺癌。而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的總稱,而且大部分是鱗狀細胞癌,可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底、頰黏膜、齒齦、顎部、上顎竇及顎骨。口腔癌的癌前病變包括口腔各處黏膜之白斑症、紅斑症、黏膜下纖維化、疣狀增生及慢性潰瘍。所謂癌前病變本身並非口腔癌,但長期置之不理或刺激源一直存在時,以後有極高的可能性發展成口腔癌。



口腔癌臨床表現的症狀呈現多樣性。在初始臨床狀上可能是以白斑(含紅白斑)、紅斑、表面不規則菜花型之外突腫塊、疣狀型腫塊或以潰瘍型病變等四種型態呈現。不過它們的共同特徵是病變長期無法自行癒合且範圍持續擴大。剛開始發生時,這些病變並不一定會伴隨有疼痛或出血的情形,而使得患者輕忽,躭誤病情。但隨著病變的持續進展,一些明顯的症狀就會出現,而引起患者的注意。這些症狀隨著侵犯的部位而有不同,包括隨著病變擴展侵犯鄰近組織如深部肌肉、血管、神經、顎骨、鼻竇腔、鼻腔時,會陸續產生麻木、疼痛感、舌運動困難、開口、吞嚥或講話障礙、流血、牙齒鬆動、鼻塞、痰或唾液中帶血、病理性骨折、臉頰皮膚穿孔等病徵的產生。病情再進行時,進一步口腔癌細胞可能會產生淋巴轉移,常會在頸側觸摸到無痛,不動性的腫大淋巴結;此時若再延誤治療,癌細胞最後會轉移至肺、肝、骨髓等全身部位,這時已到癌症的末期,藥石罔效了。

白斑1



建議民眾,不妨利用每天刷牙的機會,順便做口腔的自我檢查,除了用眼睛觀察外,也用乾淨手或舌頭去觸摸,檢查的重點,可依循一定順序,例如:上唇→下唇→硬腭→軟腭→舌背→舌緣→舌腹口底→右側頰黏膜→左側頰黏膜。包括:



(1)口腔黏膜顏色改變- 如變白、紅、褐或黑,且無法抹除。



(2)潰瘍- 超過二週以上而未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就應作活體組織切片檢查。



(3)硬塊- 口內或頸部不明原因之腫塊。



自我檢查是一種防癌的好方法,以下即針對各部位口腔癌的臨床症狀加以介紹,並照著鏡子做口腔自我檢查的方法-



(1)臉部的對稱性



先看臉部左右是否對稱,包括表面皮膚及上下顎骨。某些發生在顎骨內的口 腔癌,初期並不會造成表面口腔黏膜之潰瘍,而是造成顎骨的局部性腫大,有時合併有顎骨知覺異常或其上之牙齒動搖等症狀。在表面皮膚的檢查上,先觀察顏色是否相同,注意突出的地方如痣、硬塊是否比先前變大、變厚或顏色改變。另外需注意表面皮膚是否有瘻管產生。



(2)



下唇之鱗狀細胞癌常無痛,生長緩慢,且很少向深層侵犯及遠處轉移。檢查時以手將上下唇均往外翻,注意這部份每一地方之顏色或某些部位構造有異常情形如潰瘍或突起、白斑。長期抽雪茄者,雪茄放置位常與腫瘤位相關聯。



(3)牙齦



由於牙齦癌常會造成牙齦組織之喪失與齒槽骨之暴露,甚或造成牙齒動搖,因此患者與醫師皆須與慢性牙周疾病做正確之區別診斷,以免誤拔牙齒而造成癌細胞之擴散或耽誤治療時機。一般牙周炎較少造成潰瘍及表面壞死,牙齦癌常會疼痛,且刷牙時易造成流血,常以潰瘍形式存於附著牙齦上,並易侵犯至其下之齒槽骨,下顎骨比上顎骨發生率高。檢查時將唇往外翻,使牙齦部份露出,同時注意頰側及舌側,查看顏色是否有異,注意表面是否有腫塊、潰瘍、出血及不正常之牙齒動搖;由於腫塊的產生,少數患者最初的主訴是較易咬到牙肉,特別在無牙區;另外牙齦鱗狀細胞癌較易對其下顎骨產生侵犯,至下顎管下齒槽神經時,會有感覺麻木情形出現。



(4)兩頰黏膜



在台灣,頰部內面是口腔癌好發之部位,表面常呈乳頭狀或潰瘍狀,近咬合面處常易被牙齒咬到。前期常以白斑病變存在,癌病變本身有時會痛,但並不顯著,有時會有燒灼感。檢查時以兩手指頭撐開頰部,使露出此處黏膜,此部位平常較易被遮掩住,因此較不易注意到其變化。



(5)舌及口底肌肉



舌部亦是口腔癌常發生之處,且預後很差。舌癌初期常以小潰瘍表現,並逐漸向深層及遠處侵犯使舌失去其正常之活動性,造成吞嚥及講話之困難。舌癌初期常表現疼痛症狀,隨著病程進展而疼痛加劇,甚至會傳導至頸部、喉嚨及耳部。舌癌常發生於舌側面,舌腹面次之,而舌背面較少。某些疾病由於會導致舌背味蕾萎縮,而導致此區易產白斑病及口腔癌機會增高,,如嚴重鐵質缺乏、維生素B缺乏、Plummer-Vinson症候群、第三期梅毒及扁平苔癬等。由於位於舌下,口底部之口腔癌需仔細檢查後才能發現,檢查時須將舌頭伸出嘴外,左右擺動,查看舌頭的活動性,正常情形應很靈活,否則要注意舌根或邊緣是否長了腫塊。接著將舌頭捲起,查看舌腹面,看左右舌緣、口腔底部組織,用手指觸摸口腔底部有無突起。



(6)腭部



對抽菸者而言,此處為易發口腔癌之處,起先多以白斑症表示,隨後再發生癌病變;腫瘤本身為乳突狀或外生性,較少扁平或潰瘍。檢查時將頭向後傾,口張開即可見到(也就是舌在嘴裡往上翹,所接觸到的平面即是),注意有無任何潰瘍、粗糙表面或突起之處。



(7)頸部兩側



由於頭頸部有豐富之淋巴網路,因此癌細胞常易沿此造成局部頸部轉移,而有頸部淋巴結無痛性腫大,質地硬,並因固著於鄰近組織而缺乏可動性。除口腔癌外,華人最好發之鼻咽癌也常表現此症狀。檢查時以手觸摸兩側頸部看有無硬塊,包括頸部各區大於2公分之淋巴結群。不過需注意的是,一般上呼吸道感染、齒源性感染、肺結核或兒童也常會發現頸部淋巴結之發炎性或非特異性腫大,故需做區別診斷。



白斑2

除了定期做自我檢查外,更應養成定期至醫療院所做口腔檢查的習慣。如有上述可疑症狀,或發現有超過二星期以上仍未癒合的口腔病變,也應立即就醫,必要時應進一步接受切片手術,以確定診斷、及早治療。



表面不規則菜花型之外突腫塊

口腔癌的成因



有很多因素可能與口腔癌有關,其中重要的應為嚼檳榔,口腔癌患者中半數以上有嚼檳榔的習慣,頰黏膜癌患者更有八成以上嗜嚼檳榔。除檳榔外,菸酒亦與口腔癌有密切的關係,如同時有嚼檳榔、吸菸及飲酒等習慣者,則其口腔癌之危險性更加增加。其他如口腔衛生不佳,長期溫度或化學物質的刺激,歪斜的牙齒或不適合的假牙,對舌頭、齒齦或咽頰造成慢性的傷害,口腔粘膜上的白斑,都可能會在一段時間以後產生癌病。



表面不規則菜花型之外突腫塊1

口腔癌之症狀



口腔癌若能早期發現,治療效果好且說話或飲食幾乎沒有影響。口腔黏膜表面顏色有變化時應特別加以注意,正常的口腔黏膜經長期致癌因素的慢性刺激之後,會先呈現"癌前期病變",常見的癌前期病變包括口腔黏膜白斑症及口腔黏膜紅斑症。口腔黏膜白斑症是因黏膜長期受到刺激,如吸煙、嚼檳榔、喝酒或假牙裝置不當等因素皆有可能會引起,以下是口腔癌常見症狀:



1.唇或口腔內部或周圍出現不易癒合的潰瘍。不明原因之腫脹或硬塊



2.口腔內部發現白色或紅色脫屑的斑塊。



3.超過二星期的口腔。



4.口腔附近部位麻木或疼痛。



5.口腔內不明原因的出血,反覆發生。



表面不規則菜花型之外突腫塊2

口腔癌之診斷



正常口腔黏膜是粉紅色或紅色柔軟組織,如果變厚、變成突起不透明白色的斑塊,或有變薄或略為潰爛的紅色斑塊,兩者可能是癌前病變,可能會惡化成口腔癌。



口腔癌的臨床表徵是難癒合的潰瘍或突出的潰爛硬塊,常伴有轉移的頸部淋巴腫塊。早期常不覺疼痛,偶而出現帶血的唾液,因此不痛的潰瘍或突出硬塊才可怕,常常有人因不痛而忽略早期癌症的存在,錯失早期診斷、正確治療的良機。因此只要發現帶有血液的唾液或痰,張開嘴巴看到兩星期以上不易癒合的潰瘍或不明腫塊,便要尋求耳鼻喉科、頭頸外科、口腔顎面外科或整型外科醫師的幫忙診察。最重要的診斷方法便是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切片檢查可以區分良性或惡性病變。不同的診斷,其治療方式大不相同。組織切片檢查不會造成癌症的擴散或惡化。如果因拒絕切片,而無法得到正確的診斷,一個良性的病變可能被當成惡性腫瘤,使病人接受了不必要的手術或放射治療;而一個惡性病變可能因延誤診斷,使病人變成必須接受更大範圍、更具傷害性的治療,甚至失去治癒的機會。因此,病人應充分與醫師配合,才能達到早期診斷、正確治療,從而提高治癒的機會。



口腔癌的治療



一般而言,早期口腔癌可使用外科手術或是放射線治療,如已屬晚期,則常須合併外科手術、放射線及化學藥物等合併治療,才可有較高治癒機會。只要早期發現,現代的外科技術,可以把口腔癌完全地剷除,而仍然保持正常的臉型及飲食的機能,並獲得痊癒。



放射治療:



A.放射治療適應症



放射治療可用於不同大小的口腔癌,對於小的局限性腫瘤,手術切除及放射治療都是一有效的療法,但需要考慮到病人的年齡,對於手術或放射治療的意願及容忍性。對於第三及第四期的病人,則視情形可能需要合併手術及放射治療。手術後如有危險因素,如:手術切口邊緣仍有殘存腫瘤細胞、淋巴結轉移(二個以上)、淋巴結膜外侵犯、神經周圍或淋巴血管侵犯者,需行手術後放射治療。



B.口腔處理



病患在行放射治療前都要會診牙科或口腔顎面外科醫師,評估牙齒及牙齦的狀況,如有厲害的牙齦疾病或蛀牙,則在治療前要先治療或拔牙,拔牙後要等齒槽傷口完全復原後才可開始放射治療,好的牙齒或可以修補的牙齒不一定要拔。氟膠及牙托的使用及注意口腔衛生,可以使牙齒保持健康。



化學治療:



手術前或手術後的化學治療可能可以減少部分遠處轉移,增加少許病人的存活。但是對於頭頸癌而言,局部控制是最重要的;目前有研究發現放射合併化學治療對於晚期頭頸癌 (第三、四期),可增加局部控制率、顯著增加病人的存活率。不適或不能手術切除的腫瘤應考慮放射合併化學治療。



至於原本可以完全手術切除的腫瘤,手術前的化學治療並不能改善局部控制或增加病人的存活率。因此可以手術切除的腫瘤不建議給手術前的化學治療。



由於化學治療藥物的不斷研發進步,遠處轉移的病人應可考慮化學治療或是參加化學治療的臨床試療。



口腔癌的預後



早期口腔癌治療率相當高,五年存活率可達70~80%以上,但晚期患者則在50%以下,若已有遠端轉移,則僅為20%之間。 值得一提的是,有15~20%的口腔癌患者,會與口腔或附近粘膜發生所謂「第二原發癌」,因此即使原先癌症已治癒,仍須長期加以注意。



口腔癌的發生與嚼檳榔、抽菸、喝酒等習慣有密切關係,隨著抽菸及嚼檳榔人口的增加,臺灣地區口腔癌的發生率也節節上升。如果發現口腔內有不易癒合的潰瘍或不明腫塊,應及早求醫診治。口腔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並可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腫瘤越大,需要手術的範圍也越大,因此早期診斷正確治療不僅可提高治癒率,也可減少因治療所帶來之傷害。大部分的口腔癌可經由戒除嚼檳榔、抽菸、喝酒等外來致癌因子而防止其發生。對於已經罹患過口腔癌的病患,由於發生第二原發腫瘤的比率相當高,參與藥物防癌的臨床研究應是值得鼓勵的。



表面不規則菜花型之外突腫塊3

口腔癌預防



(1).避免菸草、紙菸、煙斗、檳榔等長期對唇、舌和口腔粘膜的刺激。



(2).如果有不正確的牙齒或假牙,對周圍組織有所摩擦,應該請牙醫師矯正。



(3).口腔內發現有任何腫塊贅肉、脫皮落屑或是顏色變化,超過兩星期而未好轉,應該要讓醫師看看。



(4).飲食要正常,食物營養要均衡。有時維他命或其他營養要素缺乏所造成的口腔粘膜變化,可以誘致癌病的發生。



(5).避免長期食用熱度太高的食物和烈酒。



(6).經常刷牙漱口,保持口腔衛生。



口腔癌在民國68年時,全台灣地區記錄上僅282例,但民國74年時便增加為707例,更在民國84年,單單死亡的就有902例。1993Parkin等人之研究報告中指出,口腔及咽喉癌居世界最常發生之癌症排名第三位。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民國八十年,口腔癌首度進入國人十大癌症死因;民國八十二年,我國男性十大癌症中,口腔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同時高居第五位;民國八十五年,口腔癌已躍昇為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之第七名。自民國81年以後口腔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節節上升超過了鼻咽癌,已成為國人頭頸部癌症的第一位。根據文獻指出在民國79年男性之囗腔癌好發年齡在5160歲之間,但往後5年,高雄醫學院放射腫瘤學科連熙隆主任的統計發現好發年齡已下降為4 150歲之間。不僅罹病平均年齡下降,而且每年發現的新病例及死亡人數都已超過千人。



許多因素與口腔癌有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嚼檳榔,台灣口腔癌患者中,八成以上有嚼食檳榔的習慣,而好發的部位為頰黏膜及舌。早在1860年之前,哥倫布便發現有許多發生於頰部之癌症,為吃檳榔者所共同之特性,當時便稱之為嚼檳榔者之癌,當時的學者Tennent即有關此類癌症之報告。除檳榔外,菸酒亦與口腔癌有密切關係其它像吸煙、喝菸、梅毒、過度的陽光照射(唇癌)、長期營養缺陷、口腔衛生不良、尖銳的蛀牙、殘根及製作不當或破損的補綴物(如假牙、套子等)都是口腔癌發生的原因。如同時有嚼檳榔、吸菸及飲酒等習慣者,則得到口腔癌之危險性更高。台大醫學院牙醫學系口腔病理學教授關學婉曾針對台大醫院103位口腔癌病人,分析口腔癌與習慣之關係。她發現66﹪有吸煙,39.8﹪飲酒及53.4﹪嗜食檳榔習慣,無上述習慣者僅佔14.6﹪;若以另外213名非口腔癌病人做控制組調查,有吸煙,飲酒及嚼食檳榔者分別為42.5﹪,22.5﹪及0﹪,全無上述習慣者則佔51.2﹪。由此項研究中可見,口腔癌患者與非口腔癌者之間,檳榔嚼食者之百分比有顯著之差異。若以部位來說,以頰黏膜癌患者嗜食檳榔之人數最多,為81.8﹪,其次為齒槽黏膜癌,有71.4﹪嗜食檳榔。有關檳榔與口腔癌之間的關係,除了台灣外,以口腔癌發生率與死亡率都最高的印度而言,許多人亦多有嚼食檳榔之習慣。



檳榔為何會導致癌症?臺灣目前普遍的檳榔吃法有兩種:一種是將檳榔剖開,中間加上一塊荖花(雌性荖藤的花穗)和一些石灰及其他佐料,另一種方式則是在荖葉(雄性荖藤的葉)上塗石灰再包檳榔而不加荖花。研究顯示,檳榔塊(檳榔加荖花加石灰、紅灰及其他佐料)的致突變性最強。因為檳榔成分之一的檳榔素(arecoline)和檳榔鹼(arecaidine)具有致突變性的潛力;荖花含黃樟素,而黃樟素是已公認的致癌物質;石灰會使口腔環境變成鹼性,在鹼性狀態下檳榔會釋放出游離基(free radical)易引起細胞變性。此外,在嚼檳榔過程中,口腔黏膜會和檳榔中的生物鹼及多種亞硝基胺化合物接觸。而亞硝基胺化合物已被認為是引起口腔黏膜病變的因子。如果吃這種含荖花檳榔又抽菸喝酒,無疑是火上加油。而臺灣嚼檳榔者幾乎都抽菸喝酒很少僅吃檳榔,因此口腔癌才會擠進臺灣男性癌症死亡原因的前五名內。同時檳榔會促使口腔黏膜細胞堆積過量的膠原纖維,而造成口腔黏膜纖維化,使得張口困難,吃刺激食物時會覺得疼痛。口腔有時也會出現白斑或突起物,這些病變在學理上稱為癌前病兆。從統計學上,約有百分之五至十之口腔黏膜纖維化症或白斑會轉變成癌。



一般而言,早期口腔癌可使用外科手術或是放射線治療,如已屬晚期,則常須接受外科手術、放射線及化學藥物等合併治療,才可有較高治癒機會。只要早期發現,現代的外科技術,可以把口腔癌完全地割除,而仍然保持正常的臉型及咀嚼食物的機能。只要接受正當的治療,根據統計,早期口腔癌3年的存活率可達80﹪,5年的存活率可有60﹪,若是晚期(第三、四期)則存活率降至50﹪以下。口腔癌的復發大都在3年內,有80﹪出現在原來的位置或頸部,20﹪則可能轉移到其他部位。值得一提的是,有15-20﹪的口腔癌患者,會在口腔或附近黏膜發生所謂「第二原發癌」,因此即使原先癌症已治癒,仍須長期加以注意。患者治療後的第一年,每1-2月應追蹤檢查一次,第二年每2-3個月追蹤檢查一次,第3年每3-4個月追蹤檢查一次,第四、五年以後可每半年追蹤檢查一次。



透過定期的自我檢查,早期發現,及早接受正規醫療,確是治療口腔癌的不二法門;但是,預防才是治療口腔癌的上上策。遠離各種危險因子如檳榔、菸酒、口腔衛生不良和不好的補綴物(如假牙等),並定期請耳鼻喉科醫師做口腔檢查,相信必能使您脫離口腔癌的威脅,永保良好口腔衛生和健康。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ov&aid=5157534

 回應文章

田園火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吃檳榔的確是罹口腔癌的高風險者
2011/05/07 19:55

我的兄弟中二哥是唯一有吃檳榔的,幾十年下來,雖然不像有的人整天嚼個不停,印像中只是偶而吃吃,最後也難逃罹患舌癌的命運。剛開始時是嘴巴張開的幅度漸漸減小。正常人是嘴巴張開,可以放進一顆蛋,但他已經小到只剩不到兩公分,後來舌頭長出白斑,一吃到較鹹的東西,或喝溫度高些的水,就很痛。

2004年遠赴林口長庚開刀,從下唇中間劃一刀,延伸到下頷中間後向左,呈L字形,掀開口腔進行手術,時間約八小時,有一個西方人的女醫參與手術。因為從大腿割取自己的肉來補舌頭,二哥在住院期間,每天痛苦萬分。

他現在還在,但身體已經很虛弱,今年掃墓沒參加。


台中空小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在台灣
2011/05/04 07:35

吃檳榔的人數真是不少

看看馬路兩邊的檳榔攤有多少就知道了

不知吃檳榔跟吃毒品有沒有關係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感謝研究分享﹗
2011/05/02 11:46
 
medov醫生(我愛中華民國(medov) 於 2011-05-02 21:51 回覆:

大孝女考試院長,您兩岸三地演說,啟迪人心,背景好卻淡泊名利更難能可貴。


JKTsai 老鼠嫁女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吃麻辣鍋有增加風險嗎?
2011/05/02 11:36
麻辣會增高口腔或食道長癌風險嗎?

又,樓下提到洗牙:

上月,在台灣,利用健保,首次在台灣洗牙。果然,是「洗牙」,噴水而已!沒有刮牙石,沒去茶咖啡垢,簡簡單單。是我遇上不對的牙科洗牙?或是台灣洗牙就是如此草草而已?
medov醫生(我愛中華民國(medov) 於 2011-05-02 21:13 回覆:

立法院長又在考試!吃麻辣鍋會有風險嗎?

看您如何吃,如果吃到黑心工業用鹽,以成人不會有立刻風險;但是幼兒就有高風險,台灣上月發生一歲嬰兒,吃到工業用鹽處理的鹽酥雞立刻死亡。

再來喝麻辣鍋湯或任何湯,都不要太熱,因為太燙都會傷害到口腔黏膜,口腔黏膜破損容易造成細菌感染或風險!

我一再強調,看醫生最好到醫學中心,或大型醫院。您洗牙可能到小診所,醫生沒有洗到您牙垢,只好下次再洗啦。或許您沒告訴他,您千金也是醫生否則他一定將您牙齒洗的像金光強強滾喔


蕭金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感恩
2011/05/02 09:17

好可怕,我妹婿得舌癌,在北醫手術後持續治療追蹤數月。

菸、檳榔不碰為宜;酒偶爾少量應不為過吧!

medov醫生(我愛中華民國(medov) 於 2011-05-02 21:46 回覆:

舌癌切除腫瘤後,有時講話會像落風一樣。平時要注意飲食免得再復發

喝酒大都是豪飲,台商到大陸,大陸人知道您會喝酒,大都會灌酒,這就是大陸和台灣喝酒文化;再來喝酒要配滷味,滷味大多高普林,時間一久就痛風上身。

medov醫生(我愛中華民國(medov) 於 2011-05-02 21:38 回覆:

不要再吃糖類(包括代糖)和牛奶

這是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以一百二十九萬多份癌症患者觀察研究結果

弄蘆筍給她吃 方法如下

http://www.snopes.com/medical/disease/asparagus.asp

http://www.cancerdecisions.com/content/view/391/72/lang,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