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抽血可以驗出癌症?破解癌症8大迷思
2009/07/19 14:09:55瀏覽768|回應0|推薦7
打造防癌新3力:2009絕對必備的健康手冊!
超過半數的人不知道肥胖是致癌因子,也誤以為痣多會得皮膚癌。那你呢?你的癌症觀念正確嗎?
自我檢測》你的癌症IQ夠高嗎? 請根據下列題目回答○或×
__ 1.住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得肺癌的風險比每天抽一包菸還要高?
__ 2.抽血可以驗出癌症?
__ 3.肥胖的人比較容易得癌症?
__ 4.很久沒有性生活,不需要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__ 5.攝護腺癌是65歲以上男人才會得的癌症?
__ 6.身上有很多痣的人比較容易得皮膚癌?
__ 7.癌症病人的止痛藥會愈用愈重,很容易上癮,所以疼痛要忍耐,不得已再用?
__ 8.癌細胞一旦擴散或轉移,代表沒救了?
__ 9.癌症病人不能吃肉,否則腫瘤會愈長愈快,你同不同意這句話?

解答:除第3題答案是○,其餘答案皆應答×
現今人人聞癌色變,但台灣民眾對防癌、治癌觀念是否因此有更多認識?
《康健雜誌》「2009年全民癌症IQ檢測」對全省1000多位民眾進行電話調查, 結果發現:全民癌症IQ總分不及格,只有52.2分。年紀愈輕、學歷愈高答對的比例愈高;有5大迷思,答錯比例超過一半(不及格);對癌症預防相關的問題,比癌症治療的觀念,回答錯誤的比例高。
1.(×)住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得肺癌風險,比每天抽一包菸還要高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使用菸草是造成癌症單一且最重要的風險因素。」美國癌症研究院分析,大約有30%的癌症與菸草或吸菸相關,環境風險因子則僅佔癌症風險因子2%。空氣污染造成肺癌的機率遠低於抽菸。
但每100人中高達69人(68.7%)回答「對」或「不知道」,是這次調查的最大迷思。
「哇!」前衛生署長、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對這結果嘖嘖稱奇:「竟有這麼多人不知道點起一根菸,就等於你家旁邊有根大煙囪嗎?」並且癮君子帶來的二手菸也會提高他人罹患癌症的風險。
2(×)抽血可以驗出癌症
將近六成(58.8%)的人認為血液檢查可以診斷癌症,觀念錯誤。
要用一管血液確認是否罹癌,「很困難,」國泰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宋詠娟說,每種癌症所分泌的物質不見得可從血液檢查出來,且數據異常也不一定就是癌症。
例如B型肝炎恢復期或肝癌病人的血液胎兒球蛋白都可能升高,又或者有人雖已得到肝癌但胎兒蛋白是正常的。目前常見的腫瘤指標如Ca199、CEA、Ca125等,多是做為癌症病人追蹤病情的輔助性資訊。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明賢表示,血液腫瘤標記狀況很容易有偽陽性(沒病驗出有病)、或偽陰性(有病檢驗卻顯示正常)的問題,一般人若是在健康檢查時發現某些血液腫瘤標記異常,應配合醫師問診判斷,必要時接受影像檢查方能判定是否有問題。
3(○)肥胖的人比較容易得癌症
肥胖確實是引發癌症的危險因子。但每100人中有59人答錯(43.4%)或不知道(15.2%)。
癌症希望協會理事長、基隆長庚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表示,許多民眾知道肥胖會引
起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問題,增加得到糖尿病、心臟病風險,卻不曉得肥胖與癌症息息相關,顯示預防癌症觀念仍需加強。
宋詠娟醫師解釋,身體若有過多的脂肪會影響荷爾蒙分泌,使女性罹患子宮頸癌、卵巢癌、乳癌風險增加,提高男性得到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機率。
肥胖也會提高癌症死亡率。美國一項長期追蹤90多萬名成人健康的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與癌症死亡率有顯著的正相關。不論男性或女性,肥胖男性的BMI愈高,胃癌、攝護腺癌的死亡率愈高;女性的BMI愈高,會使乳癌、子宮體癌、子宮頸癌與卵巢癌的死亡率愈高。
4(×)很久沒有性生活,不需要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僅15%的人答案錯誤,是所有問題當中正確比例最高的。「顯示政府與民間單位推廣子宮頸癌防治觀念成功,」宋詠娟與王正旭兩位醫師不約而同點頭肯定。
子宮頸癌主因是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研究指出,有性行為的婦女在一生中
有七到八成機率曾感染過HPV,但多數感染HPV後會自動消失,剩下約10%的女性屬於持續感染狀況。這些婦女將來得到子宮頸癌的機率,是沒有HPV感染婦女的100倍。
從感染病毒到演變成子宮頸癌,需要3~15年的時間,可藉由定期子宮頸抹片與婦科內診檢查,早發現早治療,避免演變成侵犯性癌。
因此,只要曾有性行為,就有罹患子宮頸癌風險,應該定期接受抹片檢查。
5(×)攝護腺癌是65歲以上男人才會得的癌症
有三成(30.5%)的人如此認為。但根據2005年癌症登記報告,2704名攝護腺癌新病人當中,有381位(14%)年齡小於65歲。台灣攝護腺癌防治協會就是由一群壯年病友為核心,深感自己過去常識不足,而推廣攝護腺癌篩檢的團體。
目前對於幾歲開始做攝護腺癌特異抗原(PSA)篩檢最適當,全球醫界與公共衛生學界
仍有爭議。國民健康局癌症防治組組長孔憲蘭解釋,因為攝護腺癌病人平均年齡是72歲,且攝護腺癌病程進展較慢,不像肝癌或肺癌很快威脅生命,最重要是病人在治療後常併發尿失禁或性功能的問題。因此國際間尚無共識。
台灣泌尿科醫師建議,一般男性年過50歲應開始做肛門指診與抽血檢驗PSA,若有攝護腺癌家族病史的人更應提早於40歲以後進行例行性攝護腺癌篩檢。
6(×)身上有很多痣的人比較容易得皮膚癌
有56%的人認為身上多痣會增加皮膚癌風險。事實上,皮膚癌最主要危險因子是紫外線。因此預防皮膚癌的最好方法是避免陽光照射。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建勳表示,後天長出來的痣,極少數會變成惡性黑色素瘤,但要注意萬一身上的痣發生顏色、大小、形狀變化,原本扁平的班點突然凸起、出現紅腫痛癢等發炎症狀,或者有新長出來的痣,尤其是長在腳底、指縫間的可能是黑色素瘤的警訊,最好找皮膚科醫師檢查。
7(×)癌症病人的止痛藥會愈用愈重,很容易上癮,所以疼痛要忍耐,不得已再用
這次調查發現,每100個人就有56人如此認為,觀念錯誤。
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1990宣示,「免於疼痛是每個病人的權利,進行疼痛治療是對這種權利的尊重」,並且以每百萬人口每日界定劑量(S-DDD)的嗎啡使用量做為各國癌症疼痛控制指標。而根據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的比較發現,美國在2000~2002年的嗎啡使用量是台灣的18倍,顯示台灣癌症病友使用嗎啡藥物控制疼痛仍有很大成長空間。
王正旭表示,台灣可能因為鴉片戰爭帶來的民族情結,以及媒體對嗎啡上癮的誇大誤導,造成癌症病人並沒有積極要求醫生止痛,嗎啡使用量仍偏低。「控制疼痛是基本人權,不需忍耐,」他大聲呼籲。
並且病人會因止痛藥上癮的比例極少。宋詠娟醫師舉例,加拿大曾對1000多位使用嗎啡類止痛藥的病人調查發現,只有一個病人藥物上癮。「病人多是因為病情變化造成疼痛加劇,無法停用止痛藥或者劑量愈用愈重,並不是上癮。」
有的病人會對宋詠娟說:「止痛藥愈晚用,可以活得愈久。」或者家屬形容:「用嗎啡好像給病人安樂死。」
「錯了,病人的疼痛獲得控制,生活有品質,才能『安樂活』,」宋詠娟強調,並且現在止痛藥物有針劑、口服、貼片等多種選擇,癌症病人若有疼痛,一定要告知醫護人員處理。
8(×)癌細胞一旦擴散或轉移,代表沒救了?
超過三分之一(37.9%)的人如此認為。但其實,「現在很難講,」宋詠娟說,在過去,如果病人的癌細胞從原發部位轉移到肝臟、肺臟、腦部等其他器官,醫生常會告訴病人或家屬,要有心理準備大約只剩數個月生命。但近十年化學治療藥物、放射線治療機器進展快速,加上這幾年的標靶新藥,即使晚期癌症也有機會得到控制,存活期多延長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活著就是希望。
不過,從另一面看,看到有六成多的人知道癌症轉移或擴散仍有治療機會,王正旭覺得很滿意,「這顯示有些癌症觀念推廣教育成功,即使是晚期癌症仍有方法可控制病情,醫療人員不會輕易投降。」
9(×)「癌症病人不能吃肉,否則腫瘤會愈長愈快」,你同不同意這句話?
良好的營養是抗癌的關鍵因素。當我們詢問上述問題,有65.7%的人不同意,26.6%的人表示「同意」,7.7%回答「不知道」。
王正旭常發現病人因為癌症突然改吃素,因為熱量不足、缺乏蛋白質和鋅等微量元素,幾週後體力明顯變差,甚至無法完成治療時程。
宋詠娟強調,癌症病人必須有體力承受手術、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體力來自均衡攝取各種營養素,病人如果因為癌症而忌吃肉,有可能在治療過程造成血球下降,又因為缺乏蛋白質使血球回升慢而無法順利按時治療。
只要不是高脂肪、煎炸烹調方式,瘦肉或魚肉是優質蛋白質來源,想藉由不吃肉,遏止癌症生長是不切實際的。
癌症希望協會建議,癌友應把握「均衡飲食、增加熱量、增加蛋白質」三大原則,治療期間需要多補充高營養、高維生素等易吸收的食物。吃素的人必須選擇各種類的食物,榖類可搭配豆類食物一起攝取,才能發揮蛋白質的互補作用,提高利用率。提醒素食的癌友應多補充:
‧維生素B12 可補充酵母製成的健素糖
‧鈣 黑芝麻糊、深綠色蔬菜 、豆製品、多運動
‧鐵 莧菜、菠菜、青江菜,配合維生素C食物一起吃效果更好
‧維生素D 多曬太陽。
‧鋅 五穀雜糧、南瓜子、小麥胚芽和燕麥片。
想要避免癌症找上門,以及若不幸罹癌,能儘快治療,好好控制,擁有正確的防癌知識、治癌觀念是首要任務。從這次調查結果來看,全民還需要加油。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ov&aid=3146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