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抗癌就像減肥
2013/12/02 00:01:53瀏覽8139|回應6|推薦308

抗癌的仙丹妙藥,就在生活週遭。做對幾件事,打造不發炎的體質,就能同時抗癌、減肥、抗老,拿回生命主導權。

◎【抗癌新思維】:

抗發炎,啟動身體自癒力 顏榮郎醫師出身主流治癌體系,陪無數病人走過抗癌歷程,但多次治療失敗的無力感,讓他開始檢討西醫正統療法的盲點;他花數年回顧全世界最新研究報告,發現抗癌、減肥、抗老的祕密都在抗發炎,不但病人癌後生活品質變好,就連他本人親自力行「消炎新生活」後,也都變瘦變年輕了!

◎【抗癌不可不知】:

■抗癌要多吃紅肉、高熱量食物補充營養? 

錯!紅肉及高熱量食物易引起身體慢性發炎,反而促進癌症惡化。

■只要吃對就能抗癌? 

錯!還要有抗發炎的生活習慣,搭配治療,才能全方位抗癌。

■癌症病人愈來愈瘦是化療、營養不良引起的? 

不一定!癌細胞產物也會分解肌肉,造成病人愈來愈瘦。

■美國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切乳後,就不會罹癌了? 

錯!切乳只治標不治本,有對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才能有效防癌。

◎【本書特色】:

抗癌創新觀念「抗發炎=抗癌、減肥、抗老」:

不當飲食與生活形態引起身體發炎,導致肥胖、老化、癌症;戒掉壞習慣、力行好習慣,就能幫你減肥、抗老、抗癌。

全方位抗癌指南:整合中西醫、自然療法,讓你抗癌一次到位,不再徬徨無助走冤枉路,一次釐清診間裡醫師沒告訴你的事!

◎【經過科學實證】:

引用最新400多篇科學研究報告,結合作者30年的研究與臨床精華,提出簡潔有力的低毒性抗癌策略。附贈完全抗癌清單:抗發炎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就是抗肥胖、抗老化、抗癌症最好的辦法。

◎《精彩書摘》

常聽到的玩笑話是:「減肥有什麼難的?我天天都在減肥!」是的,問題就在於不了解肥胖背後的本質與運作原理,以至於時時在減肥,卻老看不到成效。抗癌也是一樣。

癌症自1982年起年年蟬聯台灣十大死因第一名,2012年癌症死亡人數為43,665人,佔所有死因死亡人數的28.4%,每天幾乎有120人死於癌症;這使得大家談癌色變,覺得抗癌不易,究其原因,也是因為大家對癌症的不了解。

如果了解癌症與肥胖在成因及本質上有許多相似處,或許人們就不必再把癌症視為奪命絕症,因為抗癌就像減肥,雖然不容易,但也沒那麼絕望。肥胖其實是一種生活病,因飲食或生活習慣異常,導致慢性發炎而造成;癌症亦同,不當的飲食或生活習慣,會導致體內發炎與免疫力減弱,而且刺激癌細胞生長,讓其有機會發展成具有侵略力的腫瘤,或加重惡化。

電影「阿甘正傳」中那位頗富智慧的母親經常言簡意賅,說出比經濟學家更犀利的道理,例如「我們真正需要的財富其實並不多,其餘大多是用來耍闊炫耀用的。(There is only so much of fortune a man really needs and the rest is just for showing off.)」飲食也一樣,我們真正需要的食物其實也不多,其餘大多是用來滿足口腹之慾、或挑動味蕾神經、或炫耀精緻高貴料理;而過度沉溺於飲食饗宴之樂,造就高血糖、高血脂與高氧化壓力,往往就是導致慢性發炎與諸多生活病的源頭。

吃得清淡、只吃七分飽,其實是最簡單的健康之道,淡薄之中不僅滋味長,命也長。

◎【抗癌為什麼會失敗】?

探討失敗的原因可以產生智慧結晶,所以我們先來看幾個抗癌失敗的案例,以便從中瞭解癌症的本質,找到避開錯誤循環之鑰。希望能讓讀者看清癌症狡猾多變的面貌,進而體認到:要成功抗癌,就需要多種策略完整到位,馬虎不得。

案例一:僅憑化療或標靶藥物,一再挫折的肺腺癌患者

51歲的郭先生是民間企業的小主管,因多年肺癌的化療引起黝黑皮膚、虛弱,狀況持續惡化轉而尋求其它替代輔助療法。他罹癌前經常運動,也無抽菸惡習,因此向來少生病;但很容易情緒化或緊張,平常多外食,而且偏好油炸物、紅肉及各種含糖飲料;他也喜歡親自下廚料理,因此常常暴露於廚房油煙中。這些累積起來可能是他罹癌的因子。

200412月在公司年度體檢時,被發現有肺部腫瘤。因此在中部醫學中心接受手術,術後病理報告證實是肺腺癌。由於是早期肺癌,因此當時並未施行放射線與化學治療。

直到200710月追蹤檢查,發現血中腫瘤指標「癌胚胎抗原(CEA)」(一種醣蛋白,正常值為5 ng/ml以下)過高,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肺部腫瘤復發。

他因此接受第二次手術,但術中發現肺癌已經侵犯到中隔腔淋巴結與胸膜,無法完整清除。但是他的癌細胞被檢測出具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 receptor)」基因的變異,此後一年多便服用了可對抗上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標靶藥物艾瑞莎(Iressa),但是長期下來導致臉部長滿痘瘡、皮膚乾燥或甲溝炎,而且體力嚴重衰退。

一年後,肺癌轉移至腦部與脊椎,醫院因此安排了腦部放射治療與化療。到了200911CEA再度升高,醫院準備為他施行第三度化療。5年來,由於不斷地手術與放療、化療,癌症仍反覆地復發與惡化,搞得他身心俱疲,再也受不了而尋求其它替代療法。

這是一個典型的抗癌挫折案例,病人一再重複手術與放化療,卻從來未曾了解該好好調養、利用自身的自癒力或抗癌免疫力。這類患者在接受長期斷斷續續的化療後,逐漸耗盡他們的抗癌免疫力,以至於治癒時機一點一滴流失,最後當化療不再能有效地控制癌症時,只有等待最壞情況的到來。

案例二:全方位的輔助療法是契機

36歲的林小姐是銀行上班族;她一向少生病也無抽菸惡習;但是平日工作壓力甚大,是個標準外食族,而且喜好吃紅肉及喝含糖飲料。20127因長期咳嗽,到北部的醫學中心就診;當時電腦斷層造影發現右肺支氣管腔有明顯腫瘤侵入,肺兩側有瀰漫性腫瘤,而且已經擴散到胸膜而產生胸腔積水。因此一發現就已經是第四期肺癌,5年存活率小於5%。

在接受切片手術後,病理報告也證實是肺腺癌;但是針對癌細胞的分子檢測,並沒有發現「上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的變異,因此無法接受標靶藥物(艾瑞莎或得舒緩Tarceva)療法。她的肺腺癌正是目前台灣與西方國家所遇到的新趨勢:婦女和年輕人的肺癌患病率增加;而女性患者通常很年輕,且有較高比率是肺腺癌。

由於是晚期肺腺癌,因此醫師只能幫她施行化療,她則自行另外尋求其它輔助療法。透過親友她聯絡上我,希望我能給些建議,而她也確實照做,戒掉了過往會引起發炎的飲食與生活型態,有毅力地執行諸多抗發炎、抗癌的飲食與生活型態,讓自體的抗癌力朝有益方向邁進,同時加上醫院的化療,病情因此獲得明顯改善。

20131月追蹤檢查時,肺部電腦斷層造影顯示腫瘤已明顯消退,胸腔積水大為改善。依照她的醫師過往的臨床經驗,她的肺腺癌對治療的戲劇性反應,好到可以排名前3%。

我想多管齊下的主流療法,搭配本書中提列的輔助療法,是治療明顯有效的關鍵因素。

然而她的醫師仍然不認為輔助療法(補充營養品與調整生活型態)對於抗癌的戲劇性效果能產生有意義的貢獻,因此在6個化療療程之後,仍打算安排長期化療與監測,以防止復發;而如果又復發,再改用其它抗癌藥。

這正是目前大多數癌症患者面對治療的困境:主流醫界與癌症患者(由於求生殷切所採行的)對於輔助療法有不同的理解與期望,有時甚至讓兩邊產生衝突,患者也不知所措。至於有些癌症患者為何躲不掉死亡的命運?是少做了什麼?

以肝癌為例,對於肝功能良好而且可以接受手術的病人,其手術後5年的存活率大約為5060%,10年則降為3540%。但是如果仔細看這存活曲線,能站在曲線右側長長尾端的可是一群幸運兒;整體存活率的高低對他們來說意義不大,因為他們已抗癌成功而長期存活下來。因此,統計數字只能代表一種趨勢,得癌症不一定代表全然無望。

問題來了:

你如果得了肝癌,要如何做才能5年內不被淘汰出局(死亡),而能站在統計曲線的幸運尾端?是要靠運氣?神明保庇?還是靠智慧與行動力?

◎【我們真的缺乏神奇的抗癌藥嗎】?

大部份的癌症發生,通常是由於各種癌變因素透過活性氧或自由基,造成慢性發炎與多階段的基因傷害,同時讓人體自癒力與免疫力受損;這些多重傷害會逐步積累,致使細胞被癌化而衍生出癌症。癌細胞為了能在免疫監視系統下存活,必然會發展出特殊能力以駕馭免疫系統;這些特殊能力會互相作用,使癌細胞具備超級調適能力。

此外,癌細胞非常聰明又多變。他們處在發炎與高活性氧的環境,讓它們的基因狡猾多變,而產生變種癌細胞。所以抗癌化療或標靶藥物對癌細胞的傷害,最後可能變成一種篩選程序:只剔除普通的癌細胞,卻讓頑強、突變種癌細胞藉機增生,進而造成腫瘤復發、惡化。因此對付狡猾多變的癌症需要多種策略圍捕。

◎【解決之道呢】?

除了傳統療法,我們應該多加利用自身的超強自癒力。

我們的身體係由天文數字般大量的細胞所構成,大約有六十兆個細胞,它們會彼此合作無間,全年無休地為你持續運轉;而且如果沒發生重大問題,這些細胞能正確無誤地自動複製與維修近一百年。你可以想像一下,這是一種多麼驚人的能力與協調性。

這種透過數十億年演化所發展出來的精緻、超強維修系統,也能自我修復或剃除(自殺凋亡)病變細胞;這可不是人類短短數十年的高科技所能輕易模擬或複製的。

所以,邏輯上來說,跳過或忘卻這些細胞固有的自癒力,而想完全依賴現行主流醫學的藥物或儀器以殺死癌細胞,這是不切實際的。

不幸的是,這種狀況正是現代醫療體系的盲點:

30年來我看到醫藥界在重複同樣的事情,不斷尋找神奇的抗癌藥物或技術,期待有一天醒來某個神奇的魔力子彈能徹底殺死癌細胞而治癒癌症。

另外,在藥廠發展出具有說服力的抗癌免疫藥之前,腫瘤醫師通常不認為主流的手術、放療、化療或標靶療法之外,人體的自癒力或免疫力對於抗癌會有重大貢獻,對之忽視,甚或視而不見,造成抗癌策略或方向上的嚴重分歧。

然而如果能將計就計,設法啟發人體自癒力,把常規的症狀療法用來緩和症狀,進而幫身體爭取喘息的機會,啟發自癒力進而痊癒,相較之下可能會比較完美吧。

而且科學研究也一再證實,只要能消除發炎或去除活性氧的干擾,自體的自癒力或免疫力就能有效地啟動,增強長期抗癌的功力。

因此除了施以現行醫院的傳統療法(手術與抗癌化、放療),抗癌時更應該透過改變飲食與生活方式,消除發炎因素以改善免疫力與自癒力。

事實上,經過眾多醫藥專家多年的研究,或常民的生活體驗報告,顯示這種多策略的防禦與攻擊,能讓抗癌更有效率。

在書寫本書的構思過程中,我深切體認到如果我們能累積前人與現有的智慧結晶或藥物,那麼我們這個時代其實並不缺乏有效的抗癌藥;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夠拋棄成見,靈活有效地整合使用這些智慧結晶,實現更全面、有效的抗癌策略。

以低毒性的抗癌標靶藥為例,如果能將其與免疫療法一起使用,那麼標靶藥物可以縮小腫瘤,以減輕免疫力被腫瘤壓抑的情況;同時標靶藥又不像化療會嚴重傷害免疫系統。這樣便可能使得抗癌免疫療法維持更長久有效。

◎【消炎、抗癌的生活方式】:

癌症的發生是多步驟的,涉及細胞癌變、增生、生存、侵襲、血管生成與轉移等行為,而慢性發炎都會助長這些過程。

好消息是,簡單的飲食或運動都會影響癌症基因表現,只要能減少會促進發炎的因素,人體具有的抗癌自癒力便能有效發揮。

人類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各種外在因素(食物、感染、壓力、行為和其它環境因子),都會影響到基因與附基因變化(epigenetic changes),進而引發、惡化或緩解癌症。

癌症除了有多種抗癌基因與致癌基因的突變,近10幾年的研究證實大多數癌症的抗癌基因雖然不一定有突變,但常發生基因週邊的變化,進而造成抗癌基因的表現減少;而這種附基因變化是可逆的,且會影響人體諸多機能。

例如,當身體健康但少活動的人在運動幾分鐘後,肌肉的能量代謝基因的甲基化(一種附基因變化)就會減少,進而促進代謝基因的表現,有助於改善肌肉的結構及能量代謝,這也會有助於防癌或抗老化。全球四分之一的癌症病例,來自肥胖或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發炎。

肌肉vs脂肪/癌細胞就有如兩大敵對陣營,當肌肉少活動時,脂肪細胞會侵入肌肉,而癌細胞則旺盛地恣意生長;相反地,運動能改善發炎,有助於恢復抗癌免疫力,消解脂肪與促癌細胞凋亡,還能改善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與疲勞度,降低癌症的復發或死亡率,也可促進腦部分泌快樂荷爾蒙,紓緩壓力與活化自然殺手細胞,進而改善抗癌免疫力。

另外,瑜伽或按摩、氣功、禪修似乎都可以舒緩癌症患者的身心壓力與改善發炎,進而有助於提升抗癌免疫力。

例如:氣功具有運動的效果,其紓壓或溫熱效應能增加自然殺手細胞的活性,或造成癌細胞凋亡。

禪修產生的身心力量,可調節癌細胞的惡性特質,也能間接減輕壓力與發炎,提升抗癌免疫力。

對的食物-天然物,會啟動抗癌基因。

接下來要討論的,就是能調整附基因變化,重新啟動抗癌基因的天然物。

如:蔬果或草藥中的天然物、或益生菌所產生的「短鏈脂肪酸」;而且它們通常是不錯的解毒劑或抗氧化劑(能消炎),而且濃度夠高時還能殺死癌細胞。

◎【能抗癌的三大類天然物】:

第一類

具有「去甲基化活性」,例如:番茄的茄紅素、蘋果皮或梨子皮的根皮素(phloretin)等。下回記得把這些果皮洗淨,千萬不要隨意拋棄。

第二類

具有「組蛋白去乙醯酶抑制劑活性」,例如:益生菌的短鏈脂肪酸、葡萄皮的白藜蘆醇等。

第三類

則是兼具兩種活性,例如:大豆的金雀異黃酮、綠茶的兒茶素等。

而如果能巧妙地結合這些天然物,將會是防癌、抗癌的強力工具;你可以想像,把它們搭配上生活型態調整,會讓傳統的抗癌治療更有效,副作用更少。

在本書所介紹的抗癌飲食或生活形態,是筆者多年來基於符合科學邏輯上的了解,進而在日常生活中所採用的,不只有益於改善癌症,對許多慢性病也能達到預防或改善的實質效益。

美國安德森治癌中心腫瘤生物學博士 放射腫瘤科醫師顏榮郎

作者/顏榮郎醫師 出版/天下雜誌出版

台安醫院策略長兼婦產科主治醫師周輝政

接到顏榮郎博士的邀請為他的新書寫序,實在是驚訝的成分多一些。和顏兄認識是因為共同的興趣,在臺大醫學系四年級時剛好台灣風行一股對中國醫學的熱潮,我受到當時在台大教授針灸學的內科吳俊重教授感召,成立針灸研究社,廣邀同好共同參與。當時我對針灸並不是那麼專精,探聽到學弟中有數位學貫中西的人物,於是就與顏兄和其他幾位同好討論,大有知心之感。於是在臺灣西醫重鎮——台大醫學院成立針灸研究社(現在改名為傳統醫學社)),成立之後一時盛況空前,成為醫學院裡社員最多的社團,連一些知名教授都來看看這些學生們在玩什麼花樣。

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汗顏,當時年輕無知、不知天高地厚,不過也只有年少輕狂,才會玩這麼大。後來顏兄接任社長把針灸研究社辦得有聲有色,榮獲台大社團最高榮譽「傅鐘獎」,還組織了醫療服務隊,帶隊到偏遠的地方去服務民眾。可見他的熱誠、組織能力以及對於偏遠醫療服務的愛心。

顏兄畢業、服役以後到美國最大的安德森癌症中心做癌症的博士研究,然後回到長庚醫院服務,在短時間內就升任副教授。原本以為他會專注在研究與醫療服務,然後一直升等做到教授。但是在一次偶遇時才知道他已經開業,行醫之餘還在進行樟芝的研究,當時只是心想我們這些人大概都身有反骨,不願按照一般人所認知的道路去走。今天讀到顏兄的新書,才知道其實他是大有深意。

雖然我們走的是不同科系,我走的是婦產科,接生來到人間的新生命;顏博士走的是癌症研究與治療,想必接觸許多人生命的最後一程。但是行醫多年都有相同的感觸。我在臺安醫院秉承創院的宗旨推廣醫學,行醫多年發現愈來愈多的疾病和生活習慣有關,例如女性的內分泌失調、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子宮內膜癌,及其他許多生活病;誠如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大約有50%的疾病和生活習慣有關,也就是所謂的「生活型態病」。因此臺安醫院努力推廣八大生活習慣的NEW START新起點生活型態,預防疾病的發生或是改善疾病的嚴重度。顏博士則是以預防醫學的觀念做為癌症的防治手段。事實上許多癌症都和肥胖以及靜態的生活型態有關,由生活改變才是有效防治癌症的第一步。

過去多年來,癌症一直列為十大死因的首位。也因為癌症的正統療法,諸如開刀、放療和用藥化療有其侷限性,如果沒有效,那就再用更強的藥,卻可能因而產生一些強烈副作用,因此病患經常會去尋求正統治療以外的協助或直接抗拒正統治療。

醫師和民眾往往忽略一些生活型態改善以及輔助療法的功效。顏博士除了推廣預防醫學、使用傳統療法之外,並花費20多年的心力,以科學方法研究低毒性的天然物,希望能改善癌症治療的副作用以及增進療效。這一類輔助癌症治療的天然物,正是今日某些藥廠研發的重點,可見顏博士在癌症的治療上不但是走在時代的尖端,還是一位全方位的治癌專家。

顏博士將他畢生行醫的心得寫在這一本書中,我在臺安醫院主持婦女減重班多年,深知減重是一種行為模式的改變,成功與否往往在一念之間;治療癌症也是一樣;而且脂肪細胞與癌細胞也有許多生物學上的相似點,所以書名稱為《抗癌就像減肥》,實在很有創意。然而這也說明了,這一念之間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困難,端看你有沒有選擇正確的道路。

………………………………………………

我每次貼完文章就忙於醫務,實在無法每個人都回應或回訪您部落格,在此向過去、現在、未來留下回應的格友們致謝和致歉!我也無法加入任何城市,在此向過去、現在、未來邀請我加入城市的格友們致謝和致歉。又本人喜大部分假日到各地尋找弱勢的家庭,或訪查自殺沒錢辦理喪葬事宜的家庭,給予協助,或到療養院當志工,沒回應或回訪請體諒。我設立部落格動機是幫助有病痛的人,懇請您們見諒!

不景氣出國洽公或旅遊,抗漲購買恰當又便宜機票。以下公司由「忘江魚之歌」格友經營,機票價格比市面便宜。直接洽購專線02-25033488, 25033340-41

佳時票務 * 用真誠和專業的服務,協助您購買經濟又實惠的機票。

  

老子哲學 神極妙用

  演繹者:童雪鈺

  忘江魚之歌

  上課者須繳交學費給學校

  

  每周二 南港社大 19:00~21:40

  每周三 崇光社大 19:00~21:40

  每周四 崇光社大 13:30~16:30

  每周五 信義社大 19:00~21:40

  每周六 松山社大 14:00~16:40

 

北市南港社區大學

  校址:臺北市115南港區東新街10823

  台北捷運板南線 後山埤站附近 成德國中內

  電話:02-2782-8272

 

新店崇光社區大學

   新北市新店區三民路19 (文萃樓1)

  台北捷運淡水線 新店市公所站附近 崇光女中內

  Tel(02)8914-6922

 

 臺北市信義社區大學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1581(信義國中內)

 距離台北101大樓 步行約10分鐘

 電話:(02)8789-7317

 

臺北市松山社區大學

 校址: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4101(中崙高中內)

距離台北市監理所 步行約5分鐘

服務電話:(02)2747-7690-(02)2747-5431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ov&aid=9698844

 回應文章

Ru Ru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2/28 14:03
這本書我有買,
所以也真的
佩服您能這樣長篇敘述,介紹此書!
總之,
希望大家都能有個健康的身體,
才能參與更多的未來!

ynn600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2/02 19:34

你真有耐心, 如此長篇大論的說明養生的觀念.

經常看到 "發炎" 這兩個字, 在身體一般狀況之下, 如何判斷有沒發炎呢?

ynn

medov醫生(我愛中華民國(medov) 於 2013-12-04 19:56 回覆:

身體各部器官發炎的症狀不同,所以很難就單一回答。發炎體Inflammasome,是一個專有名詞,跟一切疾病相關,癌症亦然。現代醫學面對卻無法處理,如文中所述, 要靠整合醫學(含生活醫學)。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2/02 14:13

同意上文。藥物也是毒,會傷肝和傷腎,盡量少吃。我很相信人的自癒功能。

https://city.udn.com/51595/4961812?tpno=0&cate_no=0(百分之九十的病自己會好)


PeterNJ(加州駕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2/02 08:40
很棒的分享!

異色-自古文人多寂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2/02 07:57

感謝分享寶貴的咨詢!!

您忙,無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