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19 17:54:08瀏覽11432|回應21|推薦39 | |
台灣歷經半世紀的反抗血淚,脫離了日本的殖民統治,並展開了另一段五十多年邁向富裕與民主的奮鬥。 儘管如此,今天仍然有一些朋友指稱過去那半世紀多中華民國力爭上游的成功故事「並不存在」,那些有血有肉的人事物不過是一場「騙局」,因此他們要用憤怒與激情埋葬過去,用制定新憲、公民投票打造一個新而不可知的未來,並稱其為「民主的深化」。 為了確保台灣社會多元的聲音,英九願以感恩的心情來紀念這一段我們共同走過的日子,緬懷犧牲的前輩,確認我們跌倒和爬起的因素。英九深信,否定過去並無法導向美麗的未來,分裂社會也無法帶給人民幸福。事實上,中華民國今天的成就是建立在全體人民同舟共濟的精神,面對未來,我們應該珍惜這種得來不易的共同記憶,強化它的正面力量,使它成為政治堅實的社會基礎。也只有各黨派都不去扭曲這種社會的共同記憶,都不去引發難以彌合的分裂,民主才有深化的條件。 從「二二八事件」到《自由中國》停刊 台灣光復初期,因政治腐敗引發了「二二八事件」,留下深刻的社會傷痕,然而從許多無數的族群互助的事例中,人民良善的本性也表露無遺。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時期的抗爭者大部分是台共黨員和左翼人士,這反映了政治分裂的主軸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爭,而非省籍。 對於這段歷史的是非曲折,我們毋寧抱著自省的態度,十年來,政府也對這兩大歷史傷痕,分別進行有系統的平反。因為如果我們對於自己社會的人權紀錄政策不作嚴格的檢驗,沒有謙虛認錯的心胸,又憑什麼譴責其他不同顏色的政治集團侵犯人權? 一九六○年有不少象徵意義:美國總統艾森豪來台訪問,代表著金門砲戰後,美國對中華民國持續的堅定支持,確保了台灣長期發展所需要的外部安全;雷震先生入獄與《自由中國》雜誌遭到關閉,則意味著民主與人權的重大頓挫;另一方面,橫貫公路通車、土地改革、石門水庫興建等則成為一系列經濟建設的高峰象徵。同年,楊傳廣與紀政在羅馬奧運大放異彩,大大增強了國民的榮譽感與團結心。這些都是日後更豐富多彩發展的開端。 少棒時代的同舟共濟 一九七○年,躍登台灣社會舞台上的是經濟發展所結成的生活果實,鄧麗君所主唱的電視劇「晶晶」主題曲傳遍大街小巷,黃俊雄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讓大人小孩廢寢忘食。這一年,七虎少棒隊在國人的殷盼下遠征美國,卻意外敗給尼加拉瓜少棒隊,這次挫敗帶來檢討及再出發,次年巨人少棒隊的「二齒」許金木就敲破了美國北區隊麥克林登的神話。 每個走過那段歲月的人都清楚記得,午夜時分我們如何興奮的守在電視機旁,心情隨著球賽起伏,直到勝利。電視裡是滿場揮舞的國旗,電視外則是四處響起的鞭砲聲。 這些不僅是一場場的球賽,也是同舟共濟的精神,就是這股力量使我們在接踵而來的外交困境中始終沉著,從不懷憂喪志。它們代表同一種凝聚的意志,任何參與這一段歷史的人如何忍心去抹煞它,怎能稱這樣的中華民國是「不存在」的?事實上,中華民國不僅存在,而且根深葉茂。經過三十年的生聚教訓,當初不被看好的中華民國在一九八○年以「亞洲四小龍」之姿躍上國際舞台,中共領導人突然認識到台灣生活水準優於大陸時,為此震驚不已,他們不知如何說服自己,也不知如何向大陸人民解釋,他們甚至回過頭來急著了解什麼是「十大建設」。 一九八○年代,經濟繁榮提升了國民的知識,創造了政治多元的社會條件。由於兩岸長年隔絕,台灣反對運動的主流逐漸破繭而出,不斷衝撞政治體制,至「美麗島事件」達到高峰。過程中從而釋放出社會中豐富的創造活力,激發了文化反思、環保意識、勞工權利、教育改革等種種辯論。政府開放黨禁促成了反對黨的合法化,開放大陸探親則揭開了兩岸關係新頁。蔣經國總統生前這兩項明智的政策,奠定了往後二十年台灣發展的方向。 二○○○年,中華民國首度在和平選舉中實現政黨輪替,同時,兩岸貿易與投資大幅成長,台商掀起空前的上海熱,數萬人舉家遷往長江三角洲尋找人生新視野。這兩件事情幾乎同時發生,代表台灣的民主政治已跨過了基本的門檻,兩岸關係則更加密切,兩者都難以逆轉。未來,台灣的發展之路必然是促進成熟健全的民主政治,並在這個基礎上達成兩岸和平。 同舟共濟才是歷史主軸 這一段歲月裡,無論社會有多少歧見、多大起伏,我們在緊要關頭始終是心手相連的,始終沒有脫離中華民國的軌道。中華民國代表了無數人的奉獻,那是金門戰備坑道裡的夜話、是在客廳裡拼裝耶誕燈飾的雙手、是為三冠王美夢成真的狂歡、是抗議卡特總統斷交聲明的憤怒、是扛著整箱樣品在歐洲逐門拜訪客戶的耐心、是聆聽羅大佑「鹿港小鎮」時的感動、是在每回選舉後輪流體會的甘與苦……。 我們的成長與進步並非一步登天,而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這些休戚與共的經驗,不是我們的包袱,而是值得珍惜的資產。我們要問,何以否定掉無數人付出心血所灌溉的中華民國,就代表著「民主的深化」?不能珍惜過去打拚奮鬥的人,又如何能許諾一個美好的未來?一心要割斷歷史並自視為台灣歷史起點的心態,能符合民主精神嗎? 英九相信,國慶典禮中高呼「中華民國萬歲」並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我們對共同擁有的記憶與付出、經驗與成就,發自內心最自然的喝采。此刻我們紀念台灣光復,不僅在於緬懷台灣抗日先人的血淚,更在於回顧過去半世紀多來,我們所建立的同舟共濟精神。中華民國的成就,就是台灣光復最大的豐收。英九相信,建立同舟共濟共識而非互相撕裂的社會,才是我們能持續開創未來的最大基礎與保證。 (本文發表於二○○三年十月二十六日) 《原鄉精神-台灣的典範故事》 作者:馬英九 導論:楊渡 http://www.bookzone.com.tw/Publish/book.asp?bookno=gb255 這是馬英九的第一本「本土論述」,具體闡明這塊土地的原鄉精神。他選擇以說故事的方式,用三個主軸──「典範」「淬鍊」「堅韌」──呈現真實的台灣。擔任公職二十餘年,馬英九於二○○七年二月因台北市長任內特別費案遭起訴,辭了國民黨主席,之後他選擇與人民「作伙」繼續向前行。他以「族群團結」「民主」「理性」「人權」等思考重點,從過去為台灣犧牲奉獻的先烈先賢們的歷史裡,理出一條傳承之路。 踏上這條傳承之路,馬英九要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發展「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作為,期待為台灣政治注入一股安定、發展的動力。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