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31 15:00:34瀏覽2460|回應5|推薦13 | |
一九五八年,「五四」代表人物胡適先生在中央研究院院長就任典禮上致詞:「那時(五四),我覺得世界上兩、三百年來有一種公開趨向,朝科學民主這個方向走,朝新的科學方法走。那個時候,我的朋友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擁護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我要說這樣的話:把抽象的名詞人格化,也就容易偶像化了;偶像化了,便會盲目的崇拜。當時我的朋友陳獨秀因只認得兩個名詞,不知道科學是一個方法,民主是一種生活習慣,是生活的方式。」這一段話,對今天的台灣仍然非常適用。總統大選前後社會不安,族群對立,民眾情感的撕裂前所未有。如果這種民主是我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相信很多人寧可不要這種民主。然而無法否認的是,半世紀以來我們人民辛苦建立且引以為傲的民主制度出現這些副作用,跟原先民主被認為會帶來的和平、認同和幸福感的認知背道而馳。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民主不只是理念,更是生活方式 事實上,民主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天賦人權的自然權利,本質上是先驗的信念;二是具體的政治制度,以及長期運作所累積的經驗、慣性和社會、文化的約束力量。前者是人權信仰的確定,後者則是憲政、法治與生活文化長期的塑造。顯然胡適所主張的民主著重的是後者的實踐,因為,只有後者實現了,前者的目標也能真正達成;因為,在人類歷史上,不斷有各種形式的激進主張者利用前者摧毀了後者,從而建立了恐怖政治;納粹標舉了日耳曼的主權與自由、布爾什維克也提供了無產階級民主,而且言必人民,而各種宗教狂熱者也以禁制的手段配合美麗的詞藻,試圖在世俗的世界中強塑他們心目中的天堂。這些,當然都不是胡適先生所主張的「民主的生活方式」。 總統大選的後遺症 在這種認識下,我們必須指出,這次選舉的過程帶來了不祥的徵兆。執政者反覆灌輸公投與制憲是「普世人權」,是「愛台灣與支持民主」,賦予至高無上的道德性質,鼓動人民的原始情操,從而建立無人敢於挑戰的政治與思想權威。 然而這種刻意把特定的政策主張賦予先驗道德地位的做法,不但不是民主的深化;反而正迅速腐蝕民主政治多元與包容的內涵,破壞政府理性決策的機制,帶來了新的強人政治的隱憂。平心而論,過去國民黨執政固有諸多缺點,不過到了後期,已經看不到醜化政敵的文宣,多元開放的言論市場迅速成形,技術官僚也已發展出一套理性決策的模式,行政中立雖仍不完美,但確已漸趨成熟。這是兩千年政黨輪替得以和平進行,社會運作得以不輟的重要原因。 不幸的是,今天的執政者正在一步步的減損這些極其珍貴的政治文化資產,我們清楚的看見一套固定的政治手法,執政者將每一場選舉當成窄化人心的政治運動,把「民主」、「愛台灣」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先驗地位,任何不同意的人都成了這些價值的反面,政治競爭者遭到狂風暴雨式的抹黑。執政者可能因此贏得選舉,並收攬一切道德的光環;但是,這種勝利本質讓台灣充滿怨恨與疏離,本質上是民主的退化與道德的墮落,並形成惡性循環,如果不予扭轉,終有一天會摧毀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政策主張不宜神化 台獨與統一,同樣都是一種政策主張,都受到尊重,但也應受到合理的質疑;同樣的,公投是民主制度,應該受到制度所根據的法理的制約;制憲事涉憲政原理,自然受到法學、哲學與文化思辨的挑戰。然而我們現在卻看見,「台獨」、「公投」與「制憲」現在正逐漸發展成三位一體的新神學,一種不容任何人質疑的絕對道德,執政者可以輕易的以這種新神學的偶像身分,扭曲理應中立的行政機制(如中選會),使公眾噤聲,並以「民主」的名義無限擴張權力(如早先主張無法源也可辦公投,稍後又以有嚴重違法爭議的公投綁住總統大選)。 儘管執政者提出「團結台灣」為當前要務,但多流於口號,並無具體行動,而實際上卻持續朝鞏固其新神學的方向邁進,意味著這種「團結」仍是以強制他人認同其價值為主要途徑,拒絕屈從者很容易被指為「破壞團結」;反對者更可能被扣上類似「發動流產政變」的大帽子。此所以美國智庫學者毫不客氣的指出,台灣發展出的民主,還沒有理性辯論公共政策的能力。坦白說,一旦沒有理性包容,民主就只是獨裁的一種包裝。 回歸真民主——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 真正的民主是建立在「憲政的自由主義」( constitutional liberalism )之上,包括法治的精神、理性的態度、人權的保障與包容的文化。這些力量的成長無法依賴政治先知,不能透過政治神學,甚至無法依靠選票立即達成;相反的,它們有賴於政治領袖的自制、憲政和法律慣例的建立、公眾人物正面的示範等,長期累積形塑而成,最後成為胡適所指的「生活方式」。 對於今天的台灣,英九要特別強調的,就是「民主是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沒有理性包容,就沒有民主,也就難以達成團結。的確,推動真正民主文化的困難,在於它無法提供激情的訴求,缺乏「畢其功於一役」的精神號召,沒有戰鬥語言所鼓動的高亢情緒,也沒有絕對道德包裝所散發的誘惑;相反的,由於包容與理性,真正的民主態度有時會被誤解為怯弱與逃避。不過,為了落實台灣真正的民主,我們應該義無反顧,選擇這條有別於執政者的民主實踐之路,並視為「五四」精神在此時此地的體現。 (本文發表於二○○四年五月四日) 《原鄉精神-台灣的典範故事》 作者:馬英九 導論:楊渡 http://www.bookzone.com.tw/Publish/book.asp?bookno=gb255 這是馬英九的第一本「本土論述」,具體闡明這塊土地的原鄉精神。他選擇以說故事的方式,用三個主軸──「典範」「淬鍊」「堅韌」──呈現真實的台灣。擔任公職二十餘年,馬英九於二○○七年二月因台北市長任內特別費案遭起訴,辭了國民黨主席,之後他選擇與人民「作伙」繼續向前行。他以「族群團結」「民主」「理性」「人權」等思考重點,從過去為台灣犧牲奉獻的先烈先賢們的歷史裡,理出一條傳承之路。 踏上這條傳承之路,馬英九要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發展「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作為,期待為台灣政治注入一股安定、發展的動力。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