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10 09:08:55瀏覽8683|回應10|推薦21 | |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本駐台末代總督安藤利吉正式簽下降書,整整半個世紀台灣先烈先賢抗暴不屈的血淚終於如願以償,化為無比的欣悅。台灣終於勝利了,而且是跟著當時中國人民以至全世界人民一起勝利的。 德、日、意法西斯帝國徹底敗亡,被欺凌的人們重獲自由的喜氣瀰漫著全球,從台北出發,北至南京、重慶,南至馬尼拉、新加坡、雅加達,東至洛杉磯、紐約、華盛頓,西至莫斯科、巴黎、倫敦等等,各地民眾都暢快的發出同一種心聲;帝國主義、種族主義、殖民主義,無論哪一種,都沒有立足之地,不分膚色,無論種族、階級、性別的自由平等思想,將是無可逆轉的歷史洪流。 更重要的是,「光復」一語並非空洞的名詞,而是載負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和傳承,涉及了先賢奮鬥的目標、社會的自我認同以及台灣走向光明未來所根據的價值內涵。簡單的說,它關係到我們如何看待百年來台灣奮鬥的歷程,並從中找到繼續勇往直前的理由和力量。
日本殖民統治與台民英勇抗爭 首先,從一八九五年日軍憑藉優勢兵力強行登陸澳底以來,先賢們的反抗從無片刻的停歇,從愛鄉保民的讀書人,到目不識丁的莊嫁漢,都不加思索的拿起簡陋的傳統兵器,對抗擁有現代化軍力的殖民者,從簡大獅、柯鐵虎、林少貓、羅福星,到林朝陽、阮振、余清芳、莫那魯道等等無數的抗暴英雄,視死如歸,前仆後繼。他們與追隨他們爭取自由平等的鄉民,遭殖民當局殘忍處決之後,屍骨與台灣的土地永遠的安息,成為台灣歷史正氣的根源。 儘管如此,殖民當局維持其統治不僅是依靠船堅砲利,實行民族差別待遇的殖民統治,更在於一套美化殖民主義的說詞。日據末期,為了服務日本帝國的擴張,準備南進政策,他們才在台灣加強了基礎建設和農業設施,做為日本發動侵略戰爭時糧食供應的來源;他們也收買了少數的附和者,並騙說如果沒有殖民統治,台灣人民將永遠陷於落後與貧窮。如果台灣先民接受這種說法,等於承認即使他們自己當家做主,也沒有能力建設台灣。這種殖民主義骨子裡其實就是種族主義,用物質收買的方式讓台灣人民潛意識中出賣自尊,接受自己低人一等的汙蔑暗示,以維持殖民統治於不墜。 先賢們很早就識破殖民主義宣傳背後真正的動機,知識菁英如林獻堂、連雅堂、蔣渭水、賴和、連溫卿、簡吉、楊逵、呂赫若等有良心和正義感的知識份子,一致拒絕踩在同胞們的血汗和尊嚴上,享受殖民當局所恩賜的所謂榮華富貴。他們貢獻了一生的心力,發文著書,結社演講,或領導群眾抗爭,絲亳不懼日本警察的恐嚇和逮捕,為的就是延續民族香火,從民族傳承中找到尊嚴與力量,以對抗任何誘使台灣人出賣靈魂的殖民宣傳。 任何台灣人都不可能否認,上述先賢的奮鬥是日據台灣反抗殖民統治的歷史主流,直到一九三七年才禁止私塾、公學校漢語課及報紙漢文版。二二八紀念館的特展中有張照片特別令人動容,那是日據時代一群台灣學童在私塾裡學習漢文,他們穿著唐裝,在祖宗的祠堂裡開班學習,他們無力反抗,只是默默的學習和耕耘,以等待歷史正義撥雲見日的一天。 民族解放與台灣出頭 一九四五年這一年,先賢們追求民族解放的目標終得實現,這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歷史性勝利的重大時刻。儘管這是人類史的轉折點,但並非終點,民族解放的火種在世界其他剩餘的殖民地繼續燃燒。同時,即使在民族解放實踐的地方,民生和民主的課題也接踵而至。這正是台灣光復後面臨的新歷史挑戰,重建家園的目標在於富裕民生和建立民主。 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代表著兩項目標的重大挫折,內戰不息,官僚腐化和經濟衰敗形成惡性循環,終致官逼民反,事發後當局的殘酷鎮壓更留下了深刻的社會傷痕。儘管如此,先賢們所留下的民族和民主的精神仍發揮了力挽狂瀾的力量。事件中,許多本省家庭保護了外省鄰居和友人;許多外省知識分子紛紛仗義執言,在各種媒體上批評當局的鎮壓政策,並為受難人疾呼請命。正是靠著這股族群團結的力量與人性的光輝,台灣得以療傷止痛,重新出發;即使一九四九年兩岸分立之後,台灣仍持續不懈的朝民生與民主的兩大目標邁進。 在民生方面,我們在正確的領導和專業規劃之下,以三十年的時間完成過去日本花費一百年始完成的經濟累積,我們培養了自己的人才,有效的使用資源,建立了符合本身需要的完整經濟體系,其規模和範圍遠遠超過日據時代。日據時代,台灣人民只能在殖民當局「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指令下,將他們規劃生產的稻米、香蕉和蔗糖回銷日本;今天我們則向日本出口自己設計生產的電腦硬體和軟體,並且證明了,即使他們沒有提供技術,我們仍然製造得出來,有些甚至比他們做得更好。 日據時代,嘉農棒球隊在日本教練的訓練下,曾赴日參加甲子園球賽,取得了亞軍的成績,震撼了全日本;台灣光復後,我們靠著自己的教練,訓練出一支又一支優秀的球隊,並且在二十年間,打遍全世界,以致在許多年間,日本的高校球隊甚至習慣被我們擊敗。如果沒有先賢們留下的旺盛民族自尊心,我們不可能力爭上游,美夢成真,並用鐵的事實向世人證明,沒有殖民主義,我們不但取得了平等,重建了尊嚴,而且憑己之力,趕上並超越那些曾經辱罵我們是「清國奴」的人。 民主改革波瀾壯闊 在民主方面,台灣光復後不久,政府遷台,兩岸分治,由雷震、李萬居、高玉樹等本省、外省前輩開啟現代民主政治啟蒙之路,一路延續到後來的黨外運動;在另一方面,蔣經國總統晚年解除戒嚴、開放組黨、解除報禁的改革,與李登輝總統改選國會、終止動員戡亂、民選省市長的努力,一直到兩千年首次政黨輪替,完成了台灣政治民主化。儘管過程坎坷多變,不過台灣社會總是在每一階段的民主腳步中維持著基本的團結和穩定,而終能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可以說,無論是民生或是民主的成就,都是全民參與奮鬥的成果,是全民共同的付出與共同的美好記憶,因此不可能為任何個別人或黨派所壟斷獨享,而是由所有人和所有黨派不斷的繼承、反思和精進,以創造更高的境界。 亳無疑問,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日據時代台灣先烈先賢民族與民主的腳步,深耕其文化土壤和社會力量。我們尊重日據時代客觀上留下的事物,並科學的研究其存在狀態,但我們絕對不接受所謂「沒有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就會陷於落後貧困」的種族歧視論調,我們更反對無視於台灣先烈先賢為了民族尊嚴,不畏犧牲,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反以殖民統治為「最有良心的統治」的媚日之論。尤其在人類主流價值早已唾棄殖民主義的今天,這種論調恰是台灣認同的反面,並且是對台灣歷史和台灣先烈先賢的出賣,徒令台灣山川蒙羞,讓先烈先賢們地下落淚。
族群和諧,水到渠成 也就是在這種堅實的民族立場上,我們更能有所本的達致內部的團結,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對內,我們恪守憲法,建立法治、理性、責任為民主政治的基礎,將人權思想落實為實際生活中的尊重與包容。同時,我們將謹慎的處理台灣兩大族群——漢民族與原住民——的歷史和解問題,對於原住民恢復傳統領域的呼聲,我們應保持謙遜的態度,參考先進國家平反原住民歷史苦難的人權觀念和具體措施,任何傲慢心態只會讓土地二次受傷、正義再度淪喪。對大陸,我們界定兩岸關係的本質為民主問題,堅決反對不符合全體中國人民主平等前景的「一國兩制」主張,而是提出透過兩岸經濟交流互利,促進兩岸民主發展,提升全體中國人的教育與文化素質。我們堅信,大陸人民必能和我們一樣過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的生活,我們也堅信,中華民國憲法所揭櫫的偉大理想必能在二十一世紀實現於全中國。 最後必須說,在緬懷台灣先烈先賢光榮事蹟的這一刻,我們對於台灣光復以前所有反抗殖民統治的民族英雄,必須予以充分的肯定,並矢志繼承,這是台灣歷史認同的根源;同樣的,我們對於光復後推動民主進程的立場,也絲毫不動搖妥協,這是中國歷史不可逆轉的潮流。兩者相乘,正是台灣百年之路的轉折與內涵。這是台灣人民以血淚留下來的教誨,是無可退讓的基本價值,也是我們不分族群自豪感的來源。站在這個信念上,我們將共同克服一切的難關,創造美好的未來。 (本文發表於二○○二年十月二十五日) 《原鄉精神-台灣的典範故事》 作者:馬英九 導論:楊渡 http://www.bookzone.com.tw/Publish/book.asp?bookno=gb255 這是馬英九的第一本「本土論述」,具體闡明這塊土地的原鄉精神。他選擇以說故事的方式,用三個主軸──「典範」「淬鍊」「堅韌」──呈現真實的台灣。擔任公職二十餘年,馬英九於二○○七年二月因台北市長任內特別費案遭起訴,辭了國民黨主席,之後他選擇與人民「作伙」繼續向前行。他以「族群團結」「民主」「理性」「人權」等思考重點,從過去為台灣犧牲奉獻的先烈先賢們的歷史裡,理出一條傳承之路。 踏上這條傳承之路,馬英九要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發展「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作為,期待為台灣政治注入一股安定、發展的動力。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