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崔愫欣
2009/03/13 17:58:07瀏覽1746|回應5|推薦50

DSC02320-1 照片由記者范道瑛拍攝

玻璃窗外的環評◎崔愫欣


玻璃窗外的環評
文/崔愫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最近令人矚目的台塑鋼鐵廠開發案進入環評審查階段,評估建廠的相關環境影響,引起一連串爭議,但見諸報端後仍少有人關心。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在台灣的主流價值裡,環境價值向來是被排到最後的,環評也是在一切計畫都底定後,才來進行的最後一個程序。環評基本上就是專家制度,排除所謂的民眾參與,不了解環評內容的一般大眾,只能選擇接受,相信「有這些專家幫忙我們把關,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吧!」

但是大眾不知道的是,所謂的環境影響評估會議不如我們想的那麼專業客觀,環評委員總計21名,其中14位是專家學者,另有7位是官方代表,委員的遴選是由環保署長挑選,其中人治色彩大於法治甚多,環保署長可挑選意識形態相近的委員擔任,而那7位官方代表更是被民間譏為鐵票部隊,專門為政策護航,如此設計的環評審查制度,無怪乎自從1994年實施以來,無法建立太大的公信力,引發許多抗議。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在10月1日參與的第156次環評大會,也不意外地看到主管機關經濟部工業局長,高坐席上為台塑集團努力說服委員,沒有任何顧忌,相對的,環保署卻不太敢為所執掌保護的台灣環境說話,因為要保持客觀!

開發案的業者可以列席,關心環境的民眾卻必須費盡千辛萬苦爭取旁聽發言,荒謬的邏輯一再上演。

環保團體到底在爭什麼呢?媒體關心的焦點永遠是選舉而非政策,台塑鋼鐵廠的開發案牽涉到的是台灣環境與產業政策的未來,但許多爭議民眾並不清楚,不過就是台塑在雲林蓋一個鋼鐵廠嘛!有這麼嚴重嗎?但大多數的人不知道,光六輕單一的VOCs排放量,幾乎等於台中縣的兩倍,未來再加上台塑鋼鐵與國光石化兩大開發案,雲林的空氣將被重工業嚴重污染;大多數的人也不知道,大量的耗水將使雲林、彰化、台中農民無水可用,其污染也將破壞彰化、雲林沿海漁業資源;大多數人更不知道的是,許多政客口中最愛提的全球暖化,呼籲大眾一起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其實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成長率跟101大樓一樣是全球最高,而台塑鋼鐵與國光石化兩大開發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台灣總排放量的10%。

不過千萬不要以為這些爭議,能在環評審查中獲得解決與平衡,若來現場旁聽,你會學到民主的寶貴一課,聽到一個關乎民眾與環境的重大案件,竟然是以如此敷衍草率的方式進行,你會聽到台塑集團竟然可以避重就輕地報告說這麼大的工廠對環境沒有造成重大影響,明明有研究者拍攝到快絕種的白海豚照片為證,台塑可以用一句沒有發現帶過,環保團體質疑破壞生物多樣性,他們卻可以答非所問地說會多做綠化工作,而經濟部工業局長陳昭義更是提出說鋼鐵廠排出的大量二氧化碳不是問題,若是鋼鐵廠蓋到別國說不定還會產生更多二氧化碳,豈不更不環保?如此的觀點與說法讓人驚愕,更令人難以理解環評的專業性到底何在?這樣不負言責的審查,若是開發後真有問題,又有誰來負責承擔後果?

本來今年3月經環評專案小組審查決議,因此案對環境有重大影響,須進入更嚴格審查的第二階段環評審查,小組決議須再經環評大會確認,但行政院卻陣前換將,將不聽高層指示的張國龍換下,搞拖延戰術,直到上屆環委7月下台後還未舉行。等到陳重信接任環保署長,又遴選了另一批不會「過度堅持」的環評委員後,才於 10月1日的環評大會上審查此案。而也許因此案太受關注,環保署竟一改從前開放自由旁聽的慣例,只肯在一樓闢一個房間讓民眾進入,放了一台聽不太到聲音的小螢幕作為旁聽之用,因此大家在媒體上看到的,也許又是我們這一群不知好歹的環保團體力爭要現場旁聽,所謂的現場仍是隔著一片防音的厚玻璃窗,但若非如此堅持,我們又怎麼能讓大眾得知審查是怎樣的過程,而結果又是怎麼出來的呢?

從場外抗議到場內列席,環評向來就不是弱勢民眾的遊戲,我們目前要求的制度改革有許多項目,其中最基本的是環評審查過程應資訊公開,環評委員亦應貫徹利益迴避原則,以達公平、公正、公開之審理。這是民主的基本條件,若連這樣都做不到,實在是社會的退步,如果這是政府目前解決爭議的方式,那我們至少該讓這個遊戲公平一點。

我無法忘懷的是當本案表決後,一位遠從雲林來的漁民,連要遞一封陳情書都被阻擋在外,只能用力拍著會議室的玻璃窗對裡面的人說:「你們知不知道,這樣的表決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死!」政府把民眾當作洪水猛獸,民眾則感覺像是古時候上衙門見大人,環保團體忍不住當場譏諷這像是戒嚴,讓曾經上過黑名單無法回國的陳署長大為不悅,覺得年輕的一代沒有親身受過戒嚴的苦,指為戒嚴太過誇張。但也許意有所指的是在這個時代裡,許多基層弱勢的民眾一路走來受過多少歧視與忽略,而戒嚴結束帶來的希望,卻沒有讓這個苦也跟著結束。

時代已變,台灣社會不該再有戒嚴的心態,但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是,真正的民主應該是什麼樣子?不僅僅是准許旁聽與發言,而是除了專家之外,當地民眾到底能不能決定這片土地的未來?是否能擁有否決的權利?不然我擔心不管我們再聲嘶力竭地叫喊,永遠都只能在那一片玻璃窗之外。


卓越人物
   
   自省的禮物 《貢寮,你好嗎?》
   
   

「貢寮,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但我們都不知道,破壞生態、破壞環保的核能興建正在進行著……,我能為這美麗的地方做些什麼?」崔愫欣說。

   貢寮,在大多數年輕人的眼裡,維持著每年暑假為期一週的海洋音樂祭,是他們最深刻的印象,那是一個充滿歡笑愉悅的地方,但瘋狂熱情的背後,貢寮鄉民為家園捍衛的犧牲與付出,又有多少人知道,即使知道,又有誰能體會呢?

用影像為貢寮留正義

  《貢寮,你好嗎?》紀錄片的開場,是一條無垠的海岸公路,藍色的海,白色的雲,黃黃綠綠顏色交錯的小斷崖,鏡頭下呈現憂愁與感傷。六年前,導演崔愫欣是台2線上孤獨的一個人,來來回回奔馳在海岸公路上,海風吹拂下,思考的是,能為這個美麗的地方做些什麼?

   崔愫欣在學校學的是法律,畢業之後,進入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1998年帶著攝影機住進貢寮漁村,記錄這群純樸討海人的反核歷程。崔愫欣說:「學法律的,理應是用法律的精神來幫助貢寮鄉民,但法律最後的判決,並不一定代表是正義,因此,我選擇用拍紀錄片的方式,來幫助他們。」

  「從牽繫這塊土地開始,我只知道肩扛著攝影機,將這迂迴曲折的反核歷程一一入鏡,記錄著貢寮鄉民反核運動的血淚史。但我對攝影上的技術了解並不多,好在全景傳播基金會願意教導我技術,願意告訴我怎麼拍,怎麼剪。六年,這部紀錄片才能出現在大家的眼前。」拍片的動機只是抱不平,想要替貢寮發聲,但毅然決然地扛起攝影機之後,崔愫欣才發現要面對的,還有很多;一個人如何能抗衡國家機構與利益團體?從克服拍攝技巧開始,接踵而來的問題不斷地打擊她,但執著的信念屢屢度過每個困境,「一個人,所做的有限,但一部紀錄片,卻可以完整地呈現人民想要的是什麼。」崔愫欣說。

語言與技術打擊拍片的意志

   語言,是拍片一開始就遭受到的挫折,「我本身是外省小孩,並不會說台語,在第一年的拍攝過程中,想瞭解貢寮,我很吃力地跟鄉民說話,想明白他們的內心想法也努力地傾聽,但一個老人佔大部分居民的討海鄉村,用國語,他們是無法完整地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剛開始的日子,像是來到異域的孤軍,每天拿著攝影機猛拍,每天出沒在村頭村尾,鏡頭瞄準了一個人又一個人,但這些鏡頭大部分都不是想要的,少了人與人之間的在地言語溝通,鏡頭下就少了一份情感。」崔愫欣說。貢寮人真的很善良,待久了,鄉民知道她的閩南語程度有限,漸漸地會用國語跟她深談,甚至不懂國語的老人,也有鄉民充當翻譯,跟她對談,日子久了,這個外來人,也成了貢寮鄉國度的一份子。

   六年的拍攝過程中,崔愫欣有很多的理由可以放棄拍攝,例如,在拍攝四年後,剪接了第一個版本,但那個版本並不是一個很成熟的作品。崔愫欣坦承說,畢竟一個外行人,沒受過過專業的訓練,但她很清楚那是自己技術和能力的問題,信心幾乎快被這個不滿意的作品打垮,但熱情與使命,又促使著她勇敢面對,後來崔愫欣接受全景傳播基金會技術上的協助,重新學習,也重新用專業的影片製作技術,為心中與眼底的貢寮留下記錄。

    越瞭解貢寮這個地方,就越想為貢寮鄉做點事,也因為如此,即使是挫折也會站起來,她說,「貢寮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每次到了那裡,都會覺得心情很好,所以我會想讓這兒的美,永遠維持下去。這裡的人,更是純樸,長輩們對人都很好,跟他們相處久了,你可以感覺到他們十幾年堅持的,其實是來自他們心靈最深處的純樸善念。」

悲情貢寮,不悲情的人們

    貢寮有悲情嗎?他們其實沒有必要為了核四興建,成為政黨選舉時操弄的工具,淪為政治鬥爭的場域,以及選後的犧牲品。此外,過去貢寮的居民也一路遭受媒體的未知真相的踩踏,大多數人藉媒體並無法看清楚事情的真相,他們卻替台灣人背負著苦楚。崔愫欣說,「這不是自私的心理,核四的施工和廢土傾填改變了貢寮地貌,海岸生態環境也受影響,因為核四蓋在貢寮,所以他們才會認真去瞭解核能的危險,貢寮鄉民不願意,也不想冒險,讓未知的災難發生在台灣。」他們希望的只是代代子孫有安全自然環境,而不是補償金。

    崔愫欣感動於貢寮鄉民的精神,這件事一拖已近二十年,貢寮鄉民的精神已經耗廢了十多年了,有人從年輕到中年,有人從中年到老年,難道這麼多年來,政府不知道他們要的是什麼嗎?崔愫欣說,他們年紀都這麼大了,一大早還要風塵僕僕地趕到監察院去陳情,在豔陽中,日頭高照下,堅毅地站在街頭與警察僵持對峙抗議。然而無數次的陳情,卻都失望而歸,對政黨也從開始的期待到最後失望落空。為什麼這麼多年來他們都可以為土地無怨無悔付出,在多少次憤慨與絕望中落寞而又復活?崔愫欣說,她只是用六年的時間拍紀錄片為他們發聲,這是值得的。

    從崔愫欣在貢寮拿起攝影機到現在,鏡頭中出現的老人中已有人等不及一個完美的答案而相繼地過世,這是最令她難過的。她說,時間過得很快,老一輩反核自救會的成員,一個一個凋零,每次運鏡類似相關的場景,拿鏡頭的手都會顫抖,在蕭瑟的海風刺臉下,反核戰友以祭歌紀念逝去的人為反核的付出,她說即使她有再冷靜的意志與性格,也會在這蒼涼的歌聲中,失控落淚。

控訴,還在風中吶喊

    崔愫欣導演說,無論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深深被他們的故事以及精神所感動。她期望《貢寮,你好嗎?》不單單是一部反核的紀錄片,更多的含義是一個小鎮居民在對抗國家政府機器的故事,要傳達出的是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關心周遭的環境,或是其他的社會議題,那麼這個國家會更進步。例如,有一位檢察官看完這部紀錄片後,寫了封信給崔愫欣,他說他很感動,連小老百姓都這麼拚命地為維護家園而努力,不屈不撓、不畏權威地為環境而奮鬥,那麼身為檢察官的我,在司法改革的路上,是不是也應該要有這樣的精神?

    雖然說,活著,才有希望,但貢寮鄉的鄉民,迄今,他們並沒有把握,也不知道希望在哪裡?沒有選舉時,貢寮的核四興建的焦距便離媒體很遠;鄉民沒有上街頭抗議時,核四興建被視為理所當然。沒有這部《貢寮,你好嗎?》紀錄片,誰會瞭解貢寮鄉民是如何以生命在進行對抗,為何要反對核能廠興建的歷史,以及過程中的抗爭、反對的歷程。

    媽祖廟就在貢寮鄉離海不遠處,媽祖是討海人最重要的信仰,出海,祈求平安,入海,答謝照顧,一生無數次的參拜,安撫了討海人的心,但反核的二十年心願,卻還未被眷顧過。


原文網址: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31875

【記者范道瑛/台北報導】「貢寮,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但我們都不知道,破壞生態、破壞環保的核能興建正在進行著……,我能為這美麗的地方做些什麼?」崔愫欣說。她於是花十年為貢寮反核奔走,一九九八年開始,花六年拍了「貢寮,你好嗎?」紀錄片,從國內到國外放映超過八百個場次,崔愫欣的反核奮戰無怨無悔。

從小在台北長大的崔愫欣,大學讀輔大法律系時,參加學運社團「黑水溝社」,開始接觸社會議題。大二的暑假,第一次跟著環保團體到貢寮,也啟蒙了她對於社會公義的堅持。「我才知道,原來反核的背後是一群有血有淚的人,是一個真實的地方。」她說,身為外省第二代,第一次遠離台北竟是到了貢寮,第一次覺得自己接觸到台灣這塊土地。

「學法律的,理應是用法律的精神來幫助貢寮鄉民,但法律最後的判決,並不一定代表是正義,因此,我選擇用拍紀錄片的方式,來幫助他們。」輔大畢業後,崔愫欣進入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就讀,並開始在環保團體工作。一九九八年她帶著攝影機住進貢寮漁村,記錄這群純樸討海人的反核歷程。

一開始,崔愫欣的父母無法諒解,為何女兒放著好好的法律系不念,去做社會抗爭,還曾緊張的問她:「是不是被誰利用了?」崔愫欣說,越瞭解貢寮這個地方,就越想為當地做點事,也因為如此,即使遇挫折也會爬起來。她說,「貢寮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所以我會想讓這兒的美,永遠維持下去。這裡的長輩們對人都很好,跟他們相處久了,你可以感覺到他們所堅持的,其實是來自他們心靈最深處的純樸善念。」

拍攝其間,不會說閩南語的崔愫欣飽嘗溝通不良之苦;非科班出身的她,剪接影片更是一大挑戰。「剛開始像是來到異域的孤軍,每天拿著攝影機猛拍,出沒在村頭村尾,但這些鏡頭大部分都不是想要的,少了人與人之間的在地言語溝通,鏡頭下就少了一份情感。」崔愫欣說。

「貢寮,你好嗎?」不只是一部反核的紀錄片,更是一個小鎮居民在對抗國家政府機器的故事,要傳達出的是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關心周遭的環境,或是社會議題,那麼這個國家會更進步。崔愫欣說,有一位檢察官看完這部紀錄片後,寫了封信給她,告訴他很感動,內容提到:「連小老百姓都這麼拚命、不畏權威地為環境而奮鬥,那麼身為檢察官的我,在司法改革的路上,是不是也應該要有這樣的精神?」

花費六年歷程,在全景傳播基金會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協助下,崔愫欣於二○○五年完成「貢寮,你好嗎?」紀錄片,用鏡頭唱出貢寮心聲,並走遍國內外近八百場放映會,把拍片當作社會運動的一部份。崔愫欣曾擔任環保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現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業餘紀錄片工作者。最近她獲選第五屆雲門「流浪者計畫」獎助,將於二○○九年赴日兩個月,走訪紀錄片導演小川紳介、土本典昭鏡頭下的環境抗爭現場,也為下一部紀錄片尋找新的思考方向。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yersu&aid=2740920

 回應文章

寧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貢寮鄉情~
2009/05/23 19:26
社區工作行動專輯~~千山萬水落雨聲
₪.與文字生死相戀.₪.攜音符夢幻共枕.₪

alston
所有決策就是選擇哪個要犧牲?
2009/03/16 23:17
我是念工程的,我自己都不知要不要建核四。核四的問題太大,到底要用什麼角度去決定建與不建?在貢寮的人可能怕核四傷害了他們身體,可能怕美麗的家園被破壞,但在經濟角度的視野下,似乎不建不行。每個人總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沒有交集。如果一個在貢寮長大的人同時又兼主導能源產業的官員他想必會很傷腦筋,因為這就像要他選擇他兩個小孩中的一個誰去死。

專家的討論總有兩面的說法,一般民眾一定不可能從專家的討論得到他能接受的結論。所以專家的辯論是沒用的,只是讓大家更一頭霧水。

以我角度,我會希望政府主導無污染的能源產業。最近板橋一個老師製作了一個小型的核融合反應爐,也許政府可以找他合作。風力發電或太陽能或潮汐發電都是很可以做的方向。只是做這些發電也是要建設,最後總要選擇到底要犧牲什麼?

夜風樓主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學者
2009/03/14 00:39
我服務時也辦過幾次所謂學者專家的評省會 機本上學者各有專攻領域 同一題目研究結果相反的很多 機關請學者時自然先打聽請一些贊同自己議見的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環評委員會誤國之論!?
2009/03/13 23:48

專業性的決策要求正確, 環保署高官不應把責任推給環評委員會(環評專案小組)! 或者把環評委員會視為白手套!?

環評委員會誤國之論!?

以下截錄漢寶德先生之「委員誤國之論」

委員會合議制誤國之論!?
http://blog.udn.com/glee/1622256


委員誤國之論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漢寶德 2006/05/09)

在民主時代,關乎眾人利益的一切決策,都應訴之公決,如果因專業知識之需要不適合公決,則應由委員會議決。所以委員會議決在精神上是代表人民行使決策權,並不是專業者特有的權利。

會議組織中委員之產生方式可以看出它所反映的民意精神是否被尊重,在廣泛涉及民眾利益但專業性非常高的決策型組織中,在外國反而不利用委員會形式,寧願聘請專業性官員來執行。

不幸的是,朝野對這個組織形式的重要性都不了解,以為只要請專家就可以了,所以很少用法律來規範,分配其名額來源。其結果,這類委員會等於行政單位的白手套,完全由機關自行聘請。

委員合議決策制確實有些問題。如果它不能反映民意,又不能找到客觀的標準,弊端確實是很多的。尤其是臨時組成對個案予以表決的委員會,幾乎是很難令人信賴的。

讓我們細細說明委員會決策之弊。

首先,委員會的合議制充其量是一種妥協,容易失去方向。一個有理想、有智慧的官員,可以容忍一個諮詢委員會,聽聽大家的看法做決策的參考,卻沒法接受一個有決策權力的委員會。因為合議制絕不會做成智慧的決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能力的人尤其有獨特的看法,個人做事的風格。因此越是一群有能力的人組成的委員會,越只能互相妥協,勉強做成結論,其品質有時候反而不如其中任何一人的單獨決策。

其次,有些真正發揮作用的委員會,如都市計畫委員會,或古蹟審議委員會,組織是健全的,也有法律的依據,但是其決議仍然不免偏頗。以古蹟來說,大多聘請古蹟專家擔任委員,他們常常不顧及地主的利益,也沒有嚴格的考慮地方發展或市民福祉,輕易的堅持過多的指定。他們的立場非常專業,但不能不令人感覺他們在維護自己專業的利益。他們大多是在以專業對抗民意,並不是如前文所述的,維護民主的精神。

第三,委員會的合議決策,尤其是臨時組成的,常常被用為白手套。白手套之用有良性、劣質二類。

如何除弊存利

我們總結以上的討論,可以看出委員會合議的制度在精神上是正確的,但是過份的使用,反而產生了弊端。是利是弊,決定在「哪些人是委員,他們的權限何來」上面。要除委員會之弊,首先要限制臨時性委員會的權力,因為為一件案子設置,在短期內作成決定即解散的委員會最容易做成不負責任的決定,也最容易被收買。過去的新聞審議委員會與ETC審議委員會都是臨時組成的。他們不接受賄賂已經很好了,對決議不負任何責任,但對社會的影響卻是巨大的。他們不過接受了二千元的出席費,貢獻專業知識已經是對社會的純服務,責怪他們也不厚道。一切臨時性的委員會都不應該投票做成決定,只能做成諮詢性建議,決策的責任仍然應由首長承擔。

在制訂法律的時候,應該盡量避免規定由臨時性委員會決策,儘可能成立有任期的委員會,而且應對個案支付研究費。使委員們感受到使命的壓力是必要的。他們要承擔後果的成敗,才是公平合理的。

如果按委員會的性質畫一個表如下,可以看出各類委員會的分佈。它的直軸是專業性,橫軸是大眾性,各種委員會分佈在一根曲線上如圖。有些是專業性極高,大眾性極少的,如科技類委員會;有些是專業性極少,大眾性極高的,如社會類委員會。文化類決策大約落在中央的三分之一,並具專業性與大眾性的部分。專業性偏於學術,大眾性偏於民意;前者要求正確,後者要求公正。文化的決策則既需考慮學術的水準,又需考慮民眾的公益。從這個表上大體可以斟酌各類委員會理想的產生方式了。



網中來人唐門代霖是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只有贏家和輸家
2009/03/13 20:58
現在台灣的生態,基本上沒有專家,只有贏家和輸家,贏者全拿,執權柄,輸者狗吠火車,肖想某年某月某一天成為贏家。
這種生態不打破,久而久之,會長出陰暗死角,養出一堆鬼魅魍魎,腐蝕社會正義,侵害人民福祉。
要防止陰暗死角,也許公聽會可全程錄影並po上網,讓全民公開檢視並發表看法,一段時間後,執政者綜整公聽會及網路討論內容,依人民所付予的責任及權力,制定政策及步驟,透明化的為執政負責。
這只是初步發想,還請集思廣義,發揮網路創意?...^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