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阿肥的午餐
2010/02/06 17:00:45瀏覽3108|回應5|推薦112

阿肥與胡德夫  地點:溪洲部落

阿肥,身體一團糟,然而心繫的全都不是自己的事。即使到醫院拿個藥,也聽他與謝英俊如火如荼的通話,原來屏東縣政府委外包商打算把二十七公頃、樹齡十多年的人造相思林地完全砍除,準備在屏東瑪家農場興建四百九十戶的永久屋。謝英俊認為興建永久屋不需要砍樹,砍樹會嚴重破壞生態。

所以這一餐與阿肥的午餐,幾乎是看他不斷地打電話,看他一臉著急與激動,阿肥機械性把飯與菜放進嘴巴,他的心思全放在保留林地,著急著八八水災之後,屏東縣政府的救災整治計劃卻成了破壞生態的劊子手。

而我早已把飯吃完,楞楞呆坐在對面看著阿肥,心裡想著,如果是我,會如此注意環境生態的問題嗎?會把它當成我生命中重要的事情來處理嗎?還是妹妹得補考比較讓我急得跳腳?不管是阿肥或謝英俊,是我們常人眼中的怪咖吧?只為了幾棵樹,還不是自己家裡庭院的樹,某個地方不屬於自己的樹被砍,卻急著撥越洋電話給阿肥。而阿肥也真的一樣的急切,一樣的認認真真把它當成重要緊急的事來處理。

生命的偶然與滾動,讓我看見不一樣的風景,如果不是祖珺,怕也不會見到阿肥、謝英俊、空空、阿龍、欣榮、polly、馨文、詠光、清雅,然而不管是阿肥、謝英俊、楊祖珺、顧玉玲,似乎都可以從他們的身上看見一樣的特質,讓我深深受到震撼與感動,對我而言,生命的困惑、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似乎可以從他們的身上找到答案。

沐子與她的女先   (201 0三鶯尾牙 )  攝影:鍾聖雄

最後把阿肥送走,他問我這裡如何坐公車到紫藤蘆,他要去拿一把傘。我心裡想,我認識的阿肥怎麼會管一把傘的問題呢?

阿肥似乎會讀心術似的,未等我開口:「那是潘欣榮的傘,如果是我的,丟了就算了。」

一邊笑著說,他再兩個月,公車就更優待了,年紀大歸年紀大,我覺的阿肥的精神年紀可比我年輕多了.........接著公車來了,阿肥輕盈地跳上公車,瀟灑地跟我揮了揮手~

http://docs.google.com/View?id=dc679z3k_6gqbqr6fc

左:阿肥與香伶(201 0三鶯尾牙 )  攝影:鍾聖雄



 

政府以災後重建之名、行過度伐木之實

 

因八八風災的高縣三個部落重建所需,以內政部核准、徵收台糖公司瑪家農場作為安置基地作為永久屋安置區

該計畫總開發面積約27公頃包括500建築及道路設施用地實際上約占50%應可保留30%以上林木但縣府發包全砍

 

居民希望重建區安置與環境共存,但是政府卻為便宜行事,請大家共同反對以災後重建之名、行過度開發伐木之實的錯誤政策

 

文末是伐木前後的照片(附件是原始照片檔,歡迎轉載),請對照參考

 

以上

丘延亮老師助理 潘欣榮

 

height=414

樹林砍伐前的原貌1

height=414

樹林砍伐前的原貌2

 

height=738

伐木過程1

 

伐木過程2

 

伐木之後,樹木橫屍遍野

八八災區重建--部落中繼屋志工募集

屏東縣霧台鄉愛鄉協會長期以來不斷在重建路上努力 終於得到世界展望會的支持贊助 預定於本月(二月)於瑪家鄉三和村建造魯凱族人中繼屋 並由 --謝英俊 建築師--統籌負責施工 施工期間招募有志青年前來當志工 協助整理環境 與部落一同參與重建過程 一起為災區付出有意義的汗水!! 

志工參與期間將提供基本食宿
有意者歡迎聯絡!! e-mail :pla...@msn.com 手機:0912-771609

 

 蘭考工作營紀錄短片 地球屋

八八水災後,金峰鄉嘉蘭村居民失去了家園。謝英俊建築師與世界展 望會在台東太麻里介達國小後方,以最簡便的方式蓋起了中繼屋。房 子以最簡便快速的方式蓋起,但房子蓋好之後的生活,對嘉蘭村民而 言才是最大的挑戰。
 
讓災民投入災區重建也是極為重要的心理治療,政府應協助災民讓他們能夠「自立重建」,而非強行要他們住進慈濟大愛園區。因為災民在重建過程中,能夠展現自己的文化,能夠把記憶中的家園恢復,這是一場很有建設性的創傷治療,在自主重建過程中,能讓災民得到新生的力量。


小林自主重建,仍須辛苦奮戰

前言:

災後一直努力「自立重建」的小林村居民,目前面臨嚴重考驗,除了遷居五里埔基地的小林村民外,尚有將近200戶村民希望在杉林重建「記憶中的小林村」,而非入住「大愛村」,儘管已經找了建築師協助設計,也有紅十字會允諾要協助造屋,政府卻始終不願放行,仍然堅持小林村民應入住慈濟大愛園區。

隨著慈濟大愛園區將於本月(2月)11日進行入厝進駐,堅持「自主重建」的小林村民卻屢遭挫折,以下為公視peopo新聞的報導,小林重建會長蔡松諭表示,希望各界能夠支持,讓小林人可以有機會打造自己的家園。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yersu&aid=3757144
 引用者清單(1)  
2010/02/25 23:01 【柔光照耀的房間裡】 慈善有界線 文: 胡慕晴

 回應文章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連串對大愛村的反應
2010/02/15 00:32

http://www.88news.org/?p=2733#comment-12153
大愛落成系列 (2) 歡喜入厝南沙魯,原味消失了

吳鳴部落格
http://blog.roodo.com/wuming/archives/7223111.html

災區筆記(七)
http://gaea-choas.blogspot.com/2010/02/blog-post_12.html

一篇網誌
http://www.wretch.cc/blog/jim1780r/16180221

http://www.awakening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11771
小林村重建協會總幹事徐報寅則說,與所有權無關,而是災民的信仰問題,才不想住進慈濟永久屋。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大老鷹姐姐(mayersu) 於 2010-02-15 07:08 回覆:
Luke,謝謝您提供豐富的資料

Wu Wei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可怕的大愛村
2010/02/11 11:23
那慈濟根本不是做善事, 而是趁人之危的精神勒索!!!! 我聽過很多慈濟的陰暗面, 那是典型以宗教之名而進行的霸凌行為.  
大老鷹姐姐(mayersu) 於 2010-02-12 17:25 回覆:

文:吳紹文/南方部落重建聯盟執行長

昨天(2/11)是八八風災第一批災區居民入住杉林慈濟大愛園區的日子。筆者在現場非但沒有感受到入住居民的喜氣洋洋,反而看見災區原住民團體在門口拉白布條抗議政府和慈濟­的憤怒與生氣。災後半年,災民怎麼從萬分感謝各個佛教團體協助政府臨時安置,轉變成不懂得感恩了?

筆者平時就有觀看慈濟大愛電視台的習慣,災後我發現電視台時常傳播兩個觀念:一、台灣山林要休息,原住民最好下山住慈濟永久屋;二、原住民有很多不好的習氣(抽­煙、喝酒、吃檳榔、殺生吃肉),要改進。

這兩個觀念都讓原住民如坐針氈:第一,到底誰是「山林殺手」?已經有那麼多環保團體說「砍大樹種小樹的伐木造林政策」、「未通過環評的公共工程」、「觀光業過度­開發」是主要問題癥結,因此,要原住民下山的理由一點都不充分,他們不是這塊土地的加害者,而是受害者。事到如今,政府和慈濟以這個理由聯手逼屋毀人亡的災民半­年內永久性遷居下山,造成不願意下山被同化和想下山求安定的家族親人翻臉成仇,且絲毫不願意檢討「伐木造林政策」,更甚者要求重新啟動「越域引水工程」,這到底­是德政還是暴政?日後歷史自有公斷。
 
第二,災民抽煙喝酒吃檳榔吃肉,到底關救災者什麼事?如果宗教的教義不贊成以上行為,應該在承平時期宣揚教義,而非趁災民非常需要一棟房子安頓身心時,打著「為­災民好」的名義,規定慈濟大愛園區之內不鼓勵抽煙、喝酒、吃檳榔和殺生,逼災民就範。
 
修行人講智慧心、慈悲心,但我看不見慈濟的智慧與慈悲,只看見受災人民對慈濟的反感與憤怒。目前受災人民需要許多祝福與良善的心念來沖淡災難的痛楚,「慈濟大愛­園區」一出,原住民部落的撕裂與爭吵不斷,衍伸出更大的人為災難。當救災行動成為受災對象憤怒、怨懟的根源時,不禁想問佈施者的智慧何在?當救災行動造成受災對­象的撕裂對立時,不禁想問佈施者的慈悲何在?

大老鷹姐姐(mayersu) 於 2010-02-12 17:37 回覆:

攝影者: sourtherntribes

http://picasaweb.google.com/sourtherntribes/EQnGaD#

昨天入住儀式拍的
相當令人難受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杉林永久屋明入厝 部落再造聯盟抗議
2010/02/11 09:38

http://n.yam.com/cna/society/201002/20100210131200.html
杉林永久屋明入厝 部落再造聯盟抗議

中央社╱中央社 2010-02-10 21:10

(中央社記者陳守國高雄縣10日電)慈濟基金會在高雄縣杉林國中邊捐建的永久屋第1期工程明天下午入厝,八八水災高雄縣原住民部落再造聯盟也將在杉林國中校門口舉行記者會,為族人祝福,為原鄉重建請命。

部落再造聯盟表示,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南部布農族中會也將派員參加。

聯盟指出,山林是天地化育的土地,也是原住民固有領土家園;杉林永久屋是人工造林的園區,可惜不是原住民的故土。沒有人有權力限制別人居住、遷徙的自由,這是憲法保障的權利。

聯盟表示,看到慈濟大愛園區美侖美奐,每戶永久屋造價新台幣250萬元,聯盟祝福入住的族人。但看到堅硬的慈濟精舍式的建築語言,以及周圍的平坦田園與寬大的馬路,這不是山林子民的原鄉。

聯盟表示,對慈濟的用心,真心感恩,「你們可教化我們,告訴我們香菸、檳榔、米酒、打獵殺生的壞處、果報」,可是這是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民族特質,其來有自。

聯盟籲請行政院長吳敦義、高雄縣長楊秋興等人尊重他們的意志與權利,讓他們自力在原鄉蓋中繼屋、避難屋、永久屋,讓他們在山林終老。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大老鷹姐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屏東縣三地門鄉風刮地咖啡館推出「風吹達瓦蘭 更堅強」 部落創藝市集
2010/02/09 19:45

 


2010/02/08 14:58

去年的 八月八日 ,連下三天的超大豪雨,使得南台灣山林與世代居住在大姆姆山懷抱下的排灣族達瓦蘭子民,被大風雨憾動,部落及群山發生多處土石流,嚴重受創,至使族人被強制撤離面臨未來的遷村問題。 從去年八月到現在,族人居住在安置中心,每天同居共食的日子已經六個月了,族人的不安全感越來越強烈,幾次波折後,目前雖然有遷村至瑪家農場的討論,但部落老人家的心並沒有因此而安定下來,族人也都捨不得生活了一輩子的家園,又因為劃家特定區域以及申請所謂的永久屋的多重限制與問題,至使族人更加不安定,心情矛盾,在重建家屋的同時,心靈的重建更是需要關注。

對於 88 水災後「達瓦蘭」淪為「安全堪虞」的部落,有人認為,雖然有天災因素,但多半是早年政府主導集團移住之遷村計畫,才把原住民從傳統聚落遷到危險地帶;也有人以為,政府主導與縱容的伐木、開礦、道路等不當開發,才造成原住民傳統領域山河變色。然而,族人也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並不是追究過往政府疏失或責任,而是積極面對未來,討論與推動「新家園」的重建內涵與課題。而 重建不只是一個「家」的概念 ,還包括心靈、生計、人文、藝術生活等內含的重新建構 。部落的青年藝術工作者也都認為,藝術創意與美學呈現,也是建構與躍升族人心靈的一道安穩力量。為此, 「 達瓦蘭部落市集 」 就變成另一項重建盼望工程的重要構思,而 這個構思,主要也是期待在 8 8 風災之後,族人有自信透過藝品的展售得到生活的支持,同時在受創的心靈裡,開啟 醞釀一個動人、堅強的 「 繼續呼吸 」 的機會和美夢。

風吹達瓦蘭更堅強──部落創藝有市集,將於屏東縣三地門鄉風刮地咖啡館推出,第一季期間自 2 月 14 日 (春節期間)至 3 月底。藝術市集將陳列展售達瓦蘭部落子民精心創作的藝品,其中原住民知名藝術家撒古流、伊誕、峨賽等也是該部落族人,為了嚮應這次部落市集的構思, 透過部落市集的建構,發展部落自足性的經濟產業,並自立自足籌募災後的重建基金, 他們帶動部落的藝術工作者一起推展在地角落新市集的盼望工程,規劃 文學題材、平面創作 、 創意生活、立體造型、傳統藝術等多元類別的藝術市集。 除 項目豐富值得珍藏外, 達瓦蘭部落市集也期望透過實體展場及電子商務的連結,讓更多人參與關心災後重建中的部落心聲與未來的發展。

達瓦蘭部落,行政區域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村, 是排灣族拉瓦爾( ravar )系的發源地,有「被造之地」的意思,在排灣群的部族中,是地位相當重要的老部落,世代族人以大姆姆山(在祖先懷裡之意)為聖山, 承受大姆姆山的餵養。 風吹達瓦蘭之後,部落創藝市集以風刮地戶外咖啡藝術中心為窗口,期望集結與述說 部落族人的生命故事與重建力量,歡迎您共襄盛舉。

市集聯絡中心聯絡人:李秋月,聯絡電話: 08-7991524 ,地址: 屏 東縣三地門鄉三地門村號, Email : ipau18@gmail.com

左邊照片這位可愛的小女孩已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囉~

撒古流的石桌


大老鷹姐姐(mayersu) 於 2010-02-09 19:58 回覆:
家,應該回到記憶中的樣子─小林村蔡松諭先生專訪

本文摘要:目前慈濟大愛屋的規劃與配置,是家家戶戶都長成同一個樣子,「整齊劃一」,那是軍營與國宅的設計方式,不該是定義「家園」與「文化」的方式。我們被迫搬去陌生的土地,已經很孤單,因此我們想重建「記憶中的家園」,讓未來的居住仍能保有情感的連結,而不是住進去一群規格化的房子,那樣的家沒有靈魂。( 圖/ 小林村自救會,圖中內容為小林遷村其中之「五里埔」區域的規劃圖,由居民、紅十字會共同討論完成,居民期待另一遷村地點─杉林月眉農場,也能有如此開放討論模式。 )

家,應該回到記憶中的樣子─小林村蔡松諭先生專訪

前言:

莫拉克災後,關於遷村與永久屋選擇的議題引發許多爭議,小林社區災後重建自救會長蔡松諭日前公開表示,除非慈濟能夠依各族群特性設計永久屋並區隔社區,否則小林村民堅持不住大愛村。

在中秋節前夕,蔡松諭先生接受本站特約記者專訪,詳細說明小林村民希望能「重建小林村」而非「住進大愛屋」的原因,並且公開呼籲,災後重建應「以災民為主體」,包含世界展望會、紅十字會等慈善團體,均願意等待居民形成共識,並以尊重不同族群文化的前提下協助興建永久屋,先前若因資訊不充足而簽下「遷居意願書」的居民,有權力將意願書撤回,重新討論後,再決定適當的重建模式。

下為蔡松諭先生口述,記者記錄整理。

一、我們想重建的家,是回到記憶中的樣子

儘管我們的村民對於要搬遷到哪裡的地點,有兩種不同的選擇(五里埔、杉林),但是我們對於重建的想法是一致的,也就是堅持「重建小林村」而非「進住大愛村」,主要的原因是:

有情感連結的家園重建,才有家的靈魂

目前慈濟大愛屋的規劃與配置,是家家戶戶都長成同一個樣子,「整齊劃一」,那是軍營與國宅的設計方式,不該是定義「家園」與「文化」的方式。

我們被迫搬去陌生的土地,已經很孤單,因此我們想重建「記憶中的家園」,讓未來的居住仍能保有情感的連結,而不是住進去一群規格化的房子,那樣的家沒有靈魂。

現在慈濟大愛屋的規劃,除了家戶沒有單獨特色,在配置上,是像集合住宅一樣的,表面上不同的族群分住不同區域,或許也會象徵性的放置個別圖騰,但是仍必須共用所有的公共設施與空間,這忽略了長久以來,我們每個村落都有自己習慣的互動模式和領域區隔,強制性的把不同族群配置在一個土地上,這不是真正的重建,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軍營。

這就像是假設歐洲發生災難了,然後你把德國、西班牙、英國的災民都搬到奧地利去,然後蓋完全相同的房子給他們住(頂多象徵性的在各自的區域劃上國旗),這應該是全球罕見的荒謬場景。

每個聚落都有自己的文化與區隔

以前,以前上國中的時候,那瑪夏的小孩都要經過我們這邊去上甲仙國中。我們都是搭不同的車上學,那瑪夏的人是搭6點50分的,我們是搭6點30那一班,回家的時候,我們也很自然的會搭不同的車,我們都搭第一班車到小林,第二班車才會開往那瑪夏,

那不是因為我們討厭彼此,而是習慣產生的文化,你一上車,就會看到都是自己同村的人,跟你看到都不認識的人,感覺是不同的,有時候,彼此有點微妙的距離,大家會相處的比較好。

而且,台灣有很多優秀的建築師,如果每個部落的聚落,能夠與不同建築師合作,一起重建具有文化特色,又有建築特色的聚落,相信會讓重建後的家園更美好,也會讓世界各地的人對台灣重建經驗刮目相看。

還有一點,我們的村民有很多都是建築工人,他們都知道,目前大愛屋規劃的的輕鋼架作法,其實就是高級的組合屋,不是長久之計,如果要作為傳家之寶,大家對於品質是會存疑的,畢竟那是以後永久的家。

所以,我們希望能以下面這四個大方向來重建:

1、維持平埔文化建築的獨特性

2、明顯區隔各部落空間感

3、讓部落參與重建設計與協力造屋

4、保有「小林村」原有村名

我們這樣的想法,其實已經透過很多管道,向慈濟表達心聲,可惜到現在都還沒有任何回應,所以我們才會公開說明,雖然政府提供給我們的土地選擇,同樣是杉林月眉農場,但是我們要重建的是「小林村」,而非「住進去大愛屋」。

二、我們要團結,才有力量

其實小林村民從現場逃難出來之後,我們就一直堅持要住在一起,堅持要爭取組合屋來作中繼安置,而不是被打散搬進軍營,包含堅持用小林的方式來重建,這一切,是因為我們團結,才會有力量。

就像其他地區,我們每一戶的村民,先前就接到慈濟挨家挨戶打來的電話,他們說:「如果你們沒有趕快簽意願書,以後就會沒有機會住房子」,大家也一直聽到謠傳,說如果現在不簽,就會失去住永久屋的權力,這些話語都會讓居民很緊張,因此我發了簡訊告訴大家,「永久屋不等於大愛村,政府並沒有要求大家限期簽署意願書,請大家不要簽署任何法律文件,自救會會保障大家的權益」。

重建一定要有災民參與

當村人互信基礎如果夠的話,是可以產生很大的力量的。現在我們已經正式向內政部申請成立了「重建委員會」,正在跑程序,災後重建條例的條文中,明訂要「以人為本,以生活為核心」,但是現在的重建模式都不是用這種方式來進行,例如災民都還沒參與家屋重建的討論,也還不確定是誰要遷居,房子就已經決定好地點和樣式,這樣如何尊重多元文化?

前幾天,我在重建委員會上有提議,要求重建要真正做到「災民參與」,請內政部召開會議,邀請各地災民代表(不只是現在幾個代表,而是更廣泛的參與),以及三大慈善團體(慈濟基金會、紅十字會、世界展望會)一起開會,一起討論要蓋成什麼房子?行政院長當場裁示同意,希望這件事情能夠順利進行。

我知道不同部落內部,對於重建、遷村,都有很多不同的意見,也會擔心如果政府不提供土地,或慈善團體撤守,我們就無法順利重建,但是其實社會大眾都願意幫忙,也有很多慈善團體仍然耐心等待,不論是政府提出來的土地選項、既有的永久屋模式…,都應該要開放災民的參與權,這樣簽出來的意願書,也才會有真正的效力。

我們有權力拿回意願書,決定安置與重建的模式

因此,我在這裡公開呼籲,如果有災民以為「此刻(當初)不簽意願書,就不會有房子住」,那麼你可以將意願書拿回來,這是我們的權益,這張意願書在法律上並沒有締結什麼約定(我是從事法律相關行業),除非各位確定,你就是要住「大愛屋」,否則,你都可以去把意願書拿回來,重新討論出適合你們部落的重建模式,再來尋求資源共同重建。

除了意願書之外,包含中繼安置的模式、長期重建的方式,只要我們團結,我們都有權力走出適合自己的道路,不需要受限於政策!

例如,如果大家不想再住軍營,我們可以要求政府興建組合屋來進行短期安置,如果政府沒有回應,或者說沒有土地,我們可以一起去租地找地,而世界展望會、紅十字會都有承諾,只要居民有需要,他們都願意興建組合屋來協助安置工作。

同樣的,在長期重建部分,除了政府提供的土地選擇,我們也可以自己去找地,可以邀請其他的慈善團體一起來協助,包含局部購置土地與興建家屋的費用,反正政府現在提供的土地,並沒有所有權,如果我們自己找地蓋房子,不但可以每個村都擁有屬於自己的重建風格,蓋出自己想要的房子,還能同時擁有所有權,這是我們的權力,而不是政府說什麼就是什麼,我們可以自己來!

總之,不論在哪裡重建,都必須要讓「將來會住在那裡的人」有機會參與,才可以做出最後的決定,無論是面臨遷村或原地重建的災民,我們必須要團結起來,才會有機會重建出「真正的家」。甲仙鄉五里埔(90戶)甲案

以上是小林遷村案之「中五里埔聚落」的重建規劃,是由族人、紅十字會與長期研究平埔文化的簡文敏教授一起討論完成的,這樣的模式與成果,都讓大家很開心,滿心喜悅的期待完成。如果在另一遷村地─杉林月眉農場不能有這樣開放的參與模式,那麼我們只好「感恩慈濟,感謝成全」,捨棄大愛屋,請成全居民走出自己的重建之路!

http://www.88news.org/?p=379

大老鷹姐姐(mayersu) 於 2010-02-10 18:17 回覆:
(圖片來源:阿雄)



二月八日,距離風災發生當天恰好半年。再過不久,就是農曆春節,喜氣洋洋的這時刻,災區怎麼了?二月六日,先將這周專題備稿全數寫完,和E、J一起南下。


九日前往杉林大愛村時,永久屋的形貌已經很清楚了,不得不說慈濟的營造團隊相當有效率,從確定能興建到現在不過幾個月的時間,第一期能入住的五百戶幾乎已經全部完成,當初慈濟基金會領著記者從消防局向下眺望的那片農場,已經沒有樹,長出一棟棟灰色的房子。


第一眼看見大愛村時一陣驚嘆:「天啊!和當初慈濟簡報給記者看的規劃圖幾乎長得一模一樣!」園區內有忙碌的師兄姐清掃、包商拿著施工圖對照、檢視…大愛園區非常非常忙碌,因為十號災民就要入住了。而在第一期園區旁的空地也正大興土木。據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表示,還有許多災民申請入住中。


在進去大愛村前聽到好多傳言:慈濟要在大愛村蓋靜思堂!
慈濟不准居民抽菸、喝酒、吃檳榔烤肉…這真的是強調「尊重他人」的慈濟的行為嗎?慈濟基金會執行長林碧玉說,不可能的,慈濟人不會強迫災民「三不」。但她說:「她們自己要自愛。我們會給她們方向。」


林碧玉表示,未來住進大愛村的人並不會受到限制。但問及之後災民若有類似行為,
慈濟要怎麼給災民方向?她僅止模糊地回答:「拭目以待。」


八號那天,在縣府也遇見何日生。他說看見了我先前寫的
災區筆記,曾是主播的他認為這篇筆記相當「不專業」,也請慈濟的人上網「回覆」;他說,慈濟很願意與媒體甚至居民溝通。我笑著說,知道了。但溝通、請益過後的答案,似乎只能以「說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形容。




前進大愛村,大愛村是長這樣的。當車子拐進杉林國中旁,便可立刻看見一個高聳、已鋪上植被的土堆,底下有石頭環繞,而慈濟的logo無比顯眼地置於中央,在土堆的最上方也有著幾塊大石,上頭分別寫著「杉林慈濟大愛園區」。這是大愛村的「門面」。


走進去後,有著一座「大愛橋」。慈濟的logo一個又一個在欄杆上出現,在橋頭立著四根木柱,分別是上人證嚴法師的訓告:「人間菩薩如農夫,誠正信實如大地;智慧妙法如淨水,廣邀善士勤耕耘。」再往裡頭走近一點,右手邊的草坪,才終於看見石頭上繪著原住民的圖騰。但九號那天繞著還有點零亂的大愛村,只看到這樣一點點,屬於原住民的「文化」(或許吧)。




而在廣闊的大愛路上,兩排立著一顆又一顆的石頭,一邊紀錄著八八風災發生的事,如「一早就看到浮屍在大馬路」,而另一邊則淨是歌頌慈濟的文字─「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災民就是有福的那位,更要惜福感恩,對幫助我的人說聲謝謝。」、「感恩慈濟辦人文營,還有為我們蓋永久屋」;或是媒體人的行話「置入性行銷」,如「我願進入慈濟大家庭」、「經由參加慈濟,我體會到患難見真情」…




再往傳說中要蓋靜思堂的行政區方向走,軍方正被派來協助工程。兩台怪手挖著土,另一台水泥攪拌器正在灌漿,讓另外十根刻著靜思語的木柱可以穩固永立於大愛村的土地上。


詢問營建處顧問,真的要蓋靜思堂嗎?他否認。但他說,這裡將會是行政中心。再問那十根木柱有何意象與其名稱。他和善萬分地從背包拿出一本筆記本,翻開,逐字逐句地唸給我聽:


「這十根木柱位於行政區,行政區就是未來大愛村的公共空間。這十根木柱叫『十在心路』,木頭都是非常高級的木頭,有紅檜、櫸木、杉木,由屏東林管處『託付』給我們保管。屏東林管處說,只要有『教育』意義就可以使用,於是我們刻上了上人的靜思語。」

「這些木頭都是漂流木,它們有『緊惕』的作用。我們不知道這些樹木從哪裡來,也不知道它們是否曾為一家人。它們流離失所,但終於找到漂流的最後一站,和慈濟家庭在這個廣場上合唱十在心路。」

「樹木在它有生之年,在山上盡了養復眾生的使命,現在則以身上的刺青之痛(指靜思語),承擔警世教化、滋長人心的角色。」




提筆振記。這樣一個陽光很好的下午,終於明白,為什麼小林村的居民如此抗拒成為「有福的人」。





小林村9至19鄰,是莫拉克風災被重創、滅村之地。風災後,小林居民都想重建家園,但因情感與現實條件,分別選擇在五里埔與「不知道之地」重建。「不知道之地」不是真的名為「不知道」,而是至今為止,政府並未提供任何除了五里埔與杉林月眉農場之外的選擇。希望在五里埔之外重建的居民,也曾想在月眉農場重建,但事與願違,因為慈濟強硬表示:「為了不要讓災民有『差別之心』,除非讓慈濟援建,否則不願提供土地。」


小林村民宋燕誠,和不論要到五里埔重建與否的村民們,一起住在離大愛村約一公里左右的小林新村。這裡由紅十字會提供組合屋暫居,九號下午,領著八八零工的居民們正在蒔花植草或打掃,讓人訝異,簡陋的組合屋,竟還留著一方耕耘的空間。


宋燕誠說,全小林村剩下的居民共有248戶,有30戶要入住大愛、70戶到五里埔定居,剩下約150戶則想另覓土地,「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由。」


最初,所有小林村民都想要在同一處重建家園。家園,而不是房子。小林村那條長長的主街,是所有村民的記憶。宋燕誠說,雖然他在外地工作,但每周都會回家,回家除了到溪裡釣魚、到山上玩耍,就是在街上和親友聊天,「這條長街,是所有小林村民的記憶。」


小林村民,和其他地區的受災戶有著不同的需求。對小林村民而言,除急迫的「居住空間」外,還有如何恢復「聚落」與「文化」的問題。小林村民知道,這樣的要求在外界看來似乎「太過份」。然而她們有著,非滅村者所不能體會的堅持。


宋燕誠這樣說:「我們在災害發生時來不及回去。所以非常想要重建小林。」在旗山從事勞動工作的宋燕誠,是因在小林村無法謀生才外出,而這幾乎是所有小林村青年一代的宿命。


但外出的年輕人,童年或唸書都在小林,對她們而言,「不管多不如意,只要回到小林村就什麼都不用煩惱。」那條長街上,彷彿每個人都是親戚,自家沒煮飯?只要帶筷子就有得吃。


她們的房子,有三合院、一般樓房、土角厝等形式,構成輕鬆閒適等寬闊居住空間,以宋燕誠的家為例,至少有兩棟房子連排,還有圍牆種花、種菜;後山則種水果、養雞…「我們水果也沒在分誰種的,很一家的感覺。」






但大愛村的房子跟房子距離僅只三米。打開窗就直面鄰居,沒有任何可種菜的空間。許多居民更直言:「慈濟蓋的房子根本像宿舍。」小林村民沒有非要慈濟援助,只希望獲得一片空間,根據高雄縣建築師公會的估算,小林村民自力重建的預算也僅約2百萬。「如果要蓋好一點、錢不夠,我們貸款也願意,我們沒有要佔人家便宜啊。


宋燕誠說,小林村民希望能有10公頃的土地讓小林的街景重現,「五里埔雖有廟埕,也有重建,但五里埔的基地是扇形的,和小林村還是不同;更何況,只能住約80戶,若硬要住在五里埔,當地居民就要被強制徵收。」小林村民不解,月眉農場不是公有地嗎?有必要為了「尊重慈濟」,而強制徵收他人土地?

「五里埔的廟埕跟硬體建築,那是較形式的文化的重建,但重現小林街景對我們來說,是唯一的回憶!別的災民還能回鄉去看,我們有地方可以回去嗎?」選擇住在五里埔的居民,有的是還有地、不願放棄;住進大愛村的30戶居民,則是因為災後至今,全台灣都知道被滅村的她們竟然未能拿到房屋毀損證明;「而想重建卻不願住在五里埔的我們,只不過無法承受每天起來看到遺址,就忍不住想像土石如何淹沒家人而已啊!




重現小林,其實是心靈療癒的過程。宋燕誠說,莫拉克風災在父親節來襲,許多人都失去了長輩和幼兒。35歲的他,痛失大哥、大嫂與母親,大嫂腹中還有七個月大的胎兒。


「我們出去打拚是想讓家人好過,但家人都沒了,真的會想:『那我出去是幹嘛?』」她們想重建小林村、活在小林村、發展產業。「我們想要自己在這邊生存。和倖存的家人一起生活、不想再分開!」許多小林村民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將在外地的工作辭掉、把重心擺在重建,但重建之路,遙。


「從以前到現在,我們去跟慈濟溝通,它們都很強硬。」慈濟對於小林村民想要保留回憶與文化的回應是:「文化是因為有人才有文化,只要住進大愛村後自然就會有文化。


讓災民不解的是,月眉農場的地是國有地,為何慈濟可以如所有權人那樣發言?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說,政府不是不能夠介入,「但我們要尊重慈濟啊。小林村的人不願意讓慈濟蓋同樣形式的房屋,人家當然不願意。」陳振川說,只要小林村的人可以找到地,政府也願意徵收讓她們重建;再不然,也還有五里埔呀。


但高雄縣政府卻對小林村民說:「不會有任何土地提供給你們的。而且慈濟一定要住滿。」陳振川補充,若災民不願到五里埔、也不選大愛村,當重建條例三年援助期限一到,災民就得自己想辦法。




當問及林碧玉,為何不願和災民共享月眉農場這塊國有地呢?林碧玉面帶微笑,回答我僅一句話:「我只跟真的災民說話。」


但什麼是「真的災民」?災難發生時沒在現場的人就不是災民?家長至親都消失的人是不是災民?當宋燕誠聽到林碧玉的疑問他說:「一個人走到這、只剩記憶、只剩我一人獨活,我這樣還不是災民,我也不知道怎麼說。




重建,怎麼變得如此衝突?重建,不該只將難民擠進一個空間成為難民營。這話說得難聽,但要知道,空間的擁有與配置都是權力的展現,他不僅是滿足遮蔽、安全或舒適的需求,其內容展現的是社會文化與心理認同。


研究空間的學者畢恆達曾這樣說:

「空間凝結記憶。有一位心理學家拜訪小時候居住的地方,他站在門前的矮牆前,企圖尋回兒時的歡樂記憶,然而他始終無法憶起。他用手撫摸牆面,進而爬到牆上,熟悉的身體動作讓記憶排山倒海而來。他說記憶不在腦子裡,而是在牆裡面。」

對小林村民而言,重建就是這樣的事。


但在慈濟以「不願災民有差別心」這樣看似正當不過的理由之下,我們看見的卻是慈濟透過許多物件與空間安排,強化了原本就存在這個社會對於原住民或弱勢者的歧視。更進一步來說,是透過協助與幫助的語言,突顯出自己的「高貴」並展現階級與支配的意識。


整個大愛園區,從入口及至原民的圖騰出現,短短的五百公尺,就有了「誰該先被看見」的強勢,進入大愛村的人必須先看見慈濟龐大的圖騰、行經大愛橋並且看見訓誡的話語,才能進到所謂的「房子」。而在這短短的路途,那些刻上感恩話語的石頭如磐石不動,為什麼災民必須每天被提醒「一早看見浮屍」?為什麼必須說服自己在這樣龐大的災難後,歷經沒有中繼的選擇,而自己還是「有福的人」?


不是只有說出口的語言才叫語言。不是只有動手打人才叫暴力。

而慈濟其實也說了些話:


八日那天,縣府與慈濟簽約,林碧玉說:「住進大愛村的人,從此可以當好爸爸、好媽媽」、「住進大愛村的原住民以後可以化弱勢少數為菁英,所以她們發願不抽菸、不喝酒、不吃檳榔」…


我不理解。為何慈濟人還說,小林村民都在鬧?小林村民不肯溝通(何日生自己承認,慈濟根本沒去過小林新村詢問災民意見)?要過年了。當工程會說越域引水與滅村無關,小林村民不知怎麼向逝去親人交代死因的這個時候,她們希望社會再聽聽她們的聲音:


「我們真的是整個小林都不見,有些災民還有故鄉能回去看,我們真的都看不見,只想重建回來而已。我們要求真的不多。可不可以,不要跟我們計較這些…」


 

1 意見:

shinwin 提到...

不知道為什麼,看完這篇文章,就只有一種「憤怒」的感覺...
這一期在雜誌本來要寫風災半年後的重建狀況,寫到一半幹意愈來愈濃,忍不住又把世展的做法「故意」拿來跟慈濟比較,真的只有四個字--「高下立判」。
問題是篇幅,只有兩頁,兩千內的字數,實在罵不完,只好先擱著,等年後再來酸他們一下...
所以,我可以引用你的筆記作報導的題材嗎?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請教
2010/02/08 23:01

>>>政府以災後重建之名、行過度伐木之實......縣府發包全砍

   很抱歉,我對這兩個詞的組成有點疑問,所謂"政府"當只得是馬英九政府,縣府呢?是綠營掌政的地方政府嗎?

我以為,不管如何,馬政府應該要掌握整體的建設狀況,砍伐林木更是該謹慎以對的要務,是否新建物都為林材呢?由小林村自組的重建計劃是否也都以林材進行?能否避免使用林材,改以其他建材進行計劃?......這是多重面相的問題,馬英九所在的中央政府如果不能監管全局,就得背下所有重建不力的指責和錯誤,對此,中央政府要有所認識才好.


大老鷹姐姐(mayersu) 於 2010-02-08 23:44 回覆:

哎,怎麼說呢?不知可不可以說藍綠共業呢?中央給預算,地方政府決定發包作業。

只有靠當地民眾,還有我們民眾的覺醒與反抗,才能阻止錯誤的救災政策,免得以救災之名,行破壞生態之實-_-